写景要抓住特征作文评分细则

写景要抓住特征作文评分细则
写景要抓住特征作文评分细则

“写景要抓住特征”作文批改方案

亢文强原创2012.12.11

(三人合作共同参与,批改三本.全由一人执笔写评语,三人都签名)

作文分项评分表

1、标题:2分,不恰当给1分,无标题0分。

2、书面:干净整洁5分,涂抹、添加一处扣一分。

3、文字:正确规范(5分)。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

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下标记,用“改正号”改正。

4、标点:应用正确(3分)。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1分。

5、语言:通顺流畅(5分)。每处病句减1分,最多减5分。在病句下面划上直线,写出病句类型,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句。

6、篇幅:符合要求(5分)。按800字标准,每少50字

或多100字减1分。

7、结构:完整合理(5分)。包括五点: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详略是否得当每项1分。其中有一点没达到要求的减1分,最多减5分。另外,全文5段以上不扣分,四段扣1分,三段以下,扣3分。

8、融情于景:景物的特征(色彩、形态、味道、质地、情态)与心情一致5--8分;景物前面加上暗示人物感情的修饰词2---4分;显示情感色彩的词语一个1分。此项最多得10分。

9、写景技巧: 善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5---10分;动静(或虚实、点面)结合5---10分;能综合运用通感、对比、衬托手法5---10分;用字精炼传神5分;写景顺序合理,条理清晰(由远到近或由高到低或由外到内等)5分。此项最多得20分。

最后合计总分,并写出一百字以上的评语。在评语下方,三个批改人签名,并注明执笔人。

批改完成后,交给作者本人验收三项内容:

分数合计,评语字数,批改人签名。

作者本人签字:批改是否符合要求。签名

纠错:更正错别字,只写正确字3遍;

修改病句:只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附:参考评语

★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写这一类的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抓住景物的特征,只有抓住景物的特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作者抓住水仙花清丽、优雅、缠绵、幽怨的特点,用细腻准确的语言进行描写,字里行间透漏出作者对水仙花无比的深情,所有这些都在于作者对水仙花细致的观察,在于作者对生活无比的热爱。文章最后告诉我们一个关于水仙花的美丽传说,凄美异常,神话和全文自然的结合,的确使人感到温馨与和谐。★从你的作文中看到了那高远而深蓝的天空,看到了金黄的稻田、南飞的北雁和那飘零的黄叶,这一切,无不让我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与神奇。

★作者对…观察仔细,描写细腻,语言生动活泼,表现手法富有新意.

★写景状物,入木三分。层次井然,结构严谨行文洒脱,趣味隽永。

★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的美.这部分还可以展开写.以小见大,表现…

比喻句用得精当.加入了古诗进行联想,富有韵味.

…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

★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十分仔细.

发挥奇妙想象,运用精妙比喻.

★排比名的使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由景生情,结尾自然.

比喻形象,贴切,精彩的结尾可谓点睛之笔.

结尾似乎没有写完,应能与开头照应.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很美妙,独特,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很喜欢,希望以后还能享受到。

你能够由雪联想到人生追求,从生活细节出发,创新精神可嘉。本文体现了你平白的文风,谁说“白开水”不是最佳的饮料?

修辞:1.比喻生动、形象、贴切,本体与喻体形神相似,文章的趣味性与说服力都大大增强了。

2.适当地运用对比、比较等手法,通过事物相互间的悬殊与差异,有力地佐证文章的中心。

3.不失时机地运用排比的手法,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特征,既增强语势,又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4.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使文中的物像具备了人的行为

特征、人的思想情感,使之从侧面体现文中主人公的心灵历程。

写景要抓住特征

写景要抓住特征 山,千姿百态;水,千娇百媚 ——写景要抓住特征 学情:写景,无论是对小学生,还是对初中生来说,都是不陌生的,老师们常常会教导我们的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写出景物的形、声、色、态、味,但是有些同学仍然写景不具体,不动人,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察不细致,没能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写景写出特征,这是个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比较观摩中写出景物这一个这一处。 定位:这是高二写作单元第一课,这一课与高一写作单元第三课写人要凸显个性在内容要求上是一致的,都要求写出特点,不过写景与写人又有所不同。这一课集中讲亲近自然,仔细观察景特,生动自然地写出景物的特征。本课学习,一要掌握抓景物特征的方法;(重点),二要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特的特征(难点)。 目标:1、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捕捉景物特征, 2、学习用多种技法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的特征。 教法:品读法、仿写法、知识方法化法、练习法等。 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思 谚语曾这样描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哲学家则这样概括: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些不同的说法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我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就是需要注意研究事物各自的特点,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显著特点。 更具体点说,景物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他完全相似。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 二、导法 (一)如何捕捉景物特征 1、细致地观察 准确地抓住景物特征前提是细致的观察,只有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征。观察,不仅靠眼睛,还需要调动诸如耳朵、鼻子、嘴巴、手等感觉器官全方位感受,这样才能让景物具有立体感。具体简述如下: 眼(视觉):颜色、形貌、状态 耳(听觉):声音、声息 鼻(嗅觉):气味、气息 嘴(味觉):酸、甜、苦、辣 手(触觉):软硬、干湿、冷热、光滑、粗糙等。 景物的细致观察,说到底,一是观察景物构成的某个部分的特点,二要观察景物变化中各个阶段的特点,三要掌握景物细节。具体简述如下: 景物的各个部位:上下、前后、内外 景物的变化:早晚、春夏秋冬、明暗、南北东西等 景物周围的附属物。 我们来看朱自清先生对荷塘的观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写作《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表达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2.指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3.指导学生在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三种方法,即定点观察法、移步换景法、定景换点法。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做到情景交融。 写作指导: 一、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征 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特有的,它处景物不会有或不会与它全然相似的。描写景物之前,首先应该对所描写的景物特征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是要表现它的广阔苍茫呢,还是表现它的秀丽清幽,还是表现它的富有野趣……只有自己心中有景物特征,才能在你的笔下表现出景物的某种特征。 而要抓住景物特征,就要对景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同学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 二、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说到底,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达意。“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但作者带着情感(如欢乐、悲伤、苦闷、烦恼等)去观察。描写时,便赋予

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所以说,真正优秀的景物描写必然会笼上作者的主管色彩,渗透作者的情感特点。 那么,如何在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感情特点呢? 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巧妙运用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例如我们读《荷塘月色》“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两句,一个“袅娜”,一个“羞涩”,写出了白荷的柔美状态,也将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之情渗透其中,这里就是拟人修辞手法妙用。 三、写景要注意观察角度的选取 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对于同一个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观察角度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定点观察,一是移步换景。 1、定点观察法:是指观察者选定一个处于相对固定的观察点有次序地进行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即在观察景物时,观察者的立足点(观察点)不变的写景方法。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这样,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而旋转可以上下前后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合理而有序地选取具体的角度展开景物描写,才可以将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定点观察下,常见的写景角度有:(1)前后左右、远近高低的空间角度 如台湾作家李乐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是从不同方位把“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展示给我们的,远观小屋,呈现的景色是: “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堞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文导学案 (1)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文导学案 日期:_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 组别:______ 评价:_________ 【训练目标】 学会观察生活,初步掌握写景的一般方法。 【训练重点】 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作前准备】 选择一处熟悉的景点,细心观察,收集写作素材 【作文要求】 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篇文章 【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147页知识短文“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解决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师生互动,结合本单元所学名篇佳作,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归纳出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课中交流】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a)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a)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我们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其结果往往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著名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 掌握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比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赤壁赋》,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写景) 第一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写景状物散文,第三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些文章不只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而且在景物的描写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大家对写景一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那么怎样把你的感受体现在实际的写作中,写出好的写景文章来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讨论的内容“写景要抓住特征”(板书) (二)课题讲解 哪位同学能说说“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命题的重点在哪? 对了,抓住特征,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景物特征,怎样抓住景物特征,要怎么写出景物的特征,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讨论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看下面的两段文字,大家找出里面所描写的景物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着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朱自清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故都的秋》郁达夫这两段景物描写,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呢? 这些景物,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板书) 那么,除了作者所写的这些特点以外,生活中的这些景物还有哪些特点呢? 看来呢,每个人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一样的特点,那么,作者为什么单单从众多特点中选择了一些来写呢? 这种独特之处,即我们所说的“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某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他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和他全然相似的,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新鲜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 在知道什么是景物特征之后,我们就要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了,“怎样抓住特征”,同学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大家呢都有买过水果,那怎么挑水果呢? 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个“看”换个词说就是“观察”。同样的抓住景物本身的特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3 1108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景物写作的内容、写作的角度、写作的技巧等。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 3、能把学到的写景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方法】探讨法、练习法 【知识链接】:景物描写方法论。景物描写,就是描写人们生活环境中的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在记叙文中不仅有大量的写景为主的文章,就是以写人写事为主的文章中,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反映事件的面貌,也常常写景。上乘的景物描写应当是情趣盎然,耐人寻味的,也是个性鲜活的。当然景物描写也是有一定具体方法可循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是可以写好景物的,这里只介绍常见的几种方法,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抓住特点,准确描画 写人要有个性,写景要有特色,要想给人独特鲜明的印象,就必须突出该景物的独特之处。可以说,这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任何一个景物都是许多物象构成的,但我们不能将它们从头到尾、不分巨细地全部描写出来,而要抓住该景物的独特之处加以描写,这样,才能避免“千景一律”的弊端,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比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中所写的三个“峡”就各具特色,毫无雷同;瞿塘峡雄奇、险峻,巫峡奇丽秀美,而西陵峡则突出它的险恶。 这是景物本身的特征。无论从哪个角度着眼,我们都不能违背这一基本特征。如果有谁把瞿塘峡写成秀美之峡,而把巫峡写成险峻之峡,这就有悖于事实,也就无法叫人接受了。

要抓住特点,就要对景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同学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的原因是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 二、确定观察点,选择观察角度 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对于同一个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观察角度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定点观察,一是移步换景。 1、定点观察: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这样,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而旋转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远视和近看,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台湾作家李乐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是从不同方位把“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展示给我们的,远观小屋,呈现的景色是: “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堞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远观改为近看呢?由于立足点变化了,观察的角度也从仰视变成了平视,小屋的景色便是: “有了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将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同样是小屋,透观和近看的形态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运用定点观察法描写景物,第一,要注意选准立足点,哪里最能恰当地表现描绘对象,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就应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第二,要把立足点交代清楚。 2、移步换景: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如李健雪的《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

写景要抓住特征

写景要抓住特征 自然是人类之友,我们也常常为许多作家笔下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而陶醉——其景致描写之形象,之逼真,之活灵活现,令人赞不绝口。虽然各自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也许不同,观察景物的角度和切入点迥异,甚至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和融入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来临摹大自然。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表现自然风物呢? 一、学会观察,多感官并用,感受事物特征。要走进自然,留心观察大山河川、花草虫鱼、城乡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但观察不是单纯地去看、去寻找,而要把自己融到观察对象里去,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品尝,把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融进去,获得新鲜的感受和印象,从而获得对景物的深入理解。有了这样的观察,写作时就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加以描写。如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就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绘声绘色,描形摹状,让荷塘月色和月下荷塘具有立体感,构成了宁静、朦胧、淡雅的意境,具有令人陶醉的美感。 二、巧取主体,全方位辐射,选择描写重点。瞄准绘画框,选好主体,调好聚焦,找准切入点。如一同学描写江南:“江南的最美,便是绵绵不断的雨水之间的悠然。柔情似的雨,点开清澈的流水,一圈圈地荡开,升腾起似有似无的水雾,如烟似梦。一株株的垂柳,沐着雨水,倚着轻柔的风,斜着身儿立在河道旁,在碎了的明镜中寻找自己的倩影。长长的柳枝还时不时地抚过行船的蓬顶,似调皮,又似怨恼,只为打扰了她的梳妆。”(《小桥流水人家》)写江南的美,小作者巧妙选取“江南的雨”作为描写的主体,再辐射开去,写流水,写涟漪、写水雾,写垂柳,写柔风,还写乌篷船,于是就写出江南富有独特神韵的美来,让人很是神往。 三、展开联想,多角度描摹,构建美妙境界。好的写景状物,往往由眼前之景联想,延伸开去,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文章的美感,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3).docx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新宁一中杨华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景物; (2)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 (3)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训练语言表达,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教学策略:以引导、启发为主,以讨论为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阅读过许多写景的名篇,读过之后,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仿佛历历在目,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需要我们来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就是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 二、景物的特征 首先,对于景物的特征,给大家—个标准的说法: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 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 不会有或者不会跟他全然相似的。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 一般景物的印象。 三、鉴赏与训练——写景 (一)赏析 为了弄清什么是景物的特征以及如何来体现景物的特征,我们先看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赏析一下,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美在何处?写的好,好在哪里? [ 例 1]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 指包头和呼和浩特)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翦伯赞《内蒙访古》比喻、拟人) 点评:例 1 是用大手笔来勾勒景物的特征。这是一幅鸟瞰图,缩千里于咫尺。作者用“青铜的屏风”比喻阴山主脉的形状和色调,用“拖”字写山坡的态势,这些都是秋天的阴山所 独具的;加上黄河、阳光的烘托和城市的点缀,整个画面洋溢着和平、宁静的气氛。

《惠崇春江晚景》导学案

字“正: (2)针对难读的字展开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 (3)引导学生展开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 4.出示图片,理解相对应的词语意思。的特点识记“崇”;运用拆 一拆的方法识记“惠”;运 用比一比的方法识记“豚” (豚—逐—啄)。 4.学生根据资料和生活经 验理解词语。蒌蒿:多年生 草本植物。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 有毒性。 料理解词义,在读中 悟,留给学生想象的 空间,激发学生学习 的热情。 三、品诗感悟,理解诗意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思 考问题:给每首古诗标出 停顿。 2.组织学生有节奏地朗 读古诗。 3.组织学生学习古诗《惠 崇春江晚景》。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地 方的什么景物?边读边 想象画面 (2)圈画的词都是画面上 的景物吗? (3)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写 景的句子、作者联想的句 子。 (4)结合图画,理解前两 句的诗意。理解“三两枝” 和“鸭先知”的意思。 (5)理解“蒌蒿满地芦芽 短”的意思 (6)理解了前三句,你能 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 (7)理解“正是河豚欲上 时”的意思 1.同桌互读古诗,尝试标出 停顿。 2.组内交流如何有节奏地 读古诗。 3.学习古诗《惠崇春江晚 景》。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地方 的什么景物?边读边想象 画面 (2)学生思考后得出:不是,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 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 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 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 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 的季节。 (3)写景:前三句。 联想:第四句。 (4)同桌交流,“三两枝” 和“鸭先知”点明季节是早 春说一说前两句诗意 (5)同桌交流,先理解“满 地”和“短”,再说句子意 思。 (6)学生结合刚才的交流, 想象当时的情景。 学生先理解“河豚欲上”, 再说诗意(“河豚欲上”是 作者想象河豚只在春江水 暖时才逆江而上的特征,进 一步突出一个“春”字。) (7).学生先自己整理诗意, 同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根据语 感标注古诗的停顿, 有节奏地读诗,感受 诗的韵味。 2.抓住具体的词语, 借助注释结合生活 经验,通过想象、画 画、练读等方法感悟 诗意,在美好的春景 中受到熏陶。 3.提醒学生分清楚 实景和联想。 4.(“三两枝”和“鸭 先知”点明季节是早 春) “三两枝”指两三枝 桃花。“鸭先知”指 群鸭好像最早感觉 到了春天的信息,迫 不及待地到江水中 嬉戏玩耍了。 诗意前两句:竹 林外两三枝桃花初 放,鸭子在水中游 戏,它们最先察觉了 初春江水的回暖。 5.“满地”写出了蒌 蒿多。“短”指芦笋 刚刚发出嫩芽。 诗意: 河滩上已经满是 蒌蒿,芦笋也开始抽 芽。

写景作文指导课教案教案

作文指导课教案教案--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中江县实验小学刘芸 一、学习目标 (一)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参与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写景能力 教学重点:归纳写景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情境 引入:同学们,有位诗人说过:“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美丽的花园。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表现我们世界的美呢?那就需要我们大家用生花的妙笔来描绘。今天我们就回忆一下写景作文的写法。 [板书]:写景的技巧与方法 二、合作探究 人类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之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气候现象;春种秋收、日出日落等节令时序;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动物植物,还有那数不胜数的名山大川,富饶的沃野、草原,浩瀚的沙漠、海洋,构成了这个丰富的大千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

中,必须要接触它,并了解、观察、感受它,以至加以描绘。把这些再现于字里行间,就是景物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样的作文呢? 1、立足于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 观察必须确立好立足点。立足点可以是固定的( 空间方位) ,也可以是变换的( 移步换景) 。但无论怎样必须层次清楚,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2、抓住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生搬硬套,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秋天就是秋高气爽。这样,你笔下的景象就会生动起来。3、要层次分明 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容顺序,也即表达顺序。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 1 .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 2 .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 春夏秋冬早午晚) 。 3 .地点转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4、要动静结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写作:学写游记》导学案

写作 学写游记 1.了解游记的特点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2.把握游记的写作技巧,反复实践,提高写作能力。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外出旅游的机会多了,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秀美、名胜古迹的魅力,总是令我们流连忘返。(展示旅游图片)如果能把这些美丽的风景变成文字,写成游记,遗忘的时候随手翻一翻,犹如故地重游,那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写游记。 二、了解概念 游记: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的一种文体。 游记类型: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三、写法指导 1.清楚地交代游踪,带领读者跟着你“游山玩水”,领略和感受美好的大自然。

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把行踪的进展转换跟文章段落层次的安排有机地结合起来,或一点一层,或一景一段,使行文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2.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逼真,历历如绘,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优秀的游记作品要真实地传达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不仅要写出景物的形貌、色彩、声音、气势和变化,将千姿百态的山光水色、花鸟草虫以及大自然的变化等描摹得栩栩如生,还要把作者在游历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美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并心向往之的感觉。例如《壶口瀑布》中以多种修辞手法,着力表现瀑布浊浪奔腾、前呼后拥的夺人气势,让人读来心魄震撼。 3.确定中心,写景时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客观事物的态度。 写游记并不是把自己在游览中的见闻毫无目的地描绘出来。如写其他文章一样,仍然有一个中心思想。为了集中、鲜明地表现中心,不可将所见的景物不分主次详略地完全描绘出来,而要精心地进行选材,抓住最能吸引读者的景点、最富有特色的景物特征作重点描写。 4.游记应当寓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令人遐想的意境来。 一般人写游记往往热衷于记叙游历的过程,实际上,好的游记不仅能传播相应的旅游知识,还能传播作者的情感。游记如果仅仅是客观地写过程,传播效果就不太理想。因此,在游记的写作中要注意在记山水的同时,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一般来说,谈感受能使文章

(2017年春季版)《写作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2

《写作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 掌握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 教学过程: 说明:基本照搬教参附的光盘内容,即郑晓龙老师的课件 一、布置预习课文《写景要抓住特征》,思考:课文中老舍《济南的冬天》节选和宗璞《紫藤萝瀑布》节选,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 二、学生回答预习思考题。 三、操作步骤: 1、多媒体展示几幅荷塘图:(可到网络上下载) 2、要求学生写一段描写荷塘的文字,写后读给同学们听。师简要评析。 3、师展示朱自清先生以下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教师简要点评,说明写作技巧应向文章本身学。分析得出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写景的,即绘形、绘色、香味。 顺序:环境(位置)--------定语 + 描写的对象-------比喻、拟人等。 (说明:斜体字板书) 4、要求学生用此种公式写一段景物。 (学生思考且起立朗读) 5、提示学生朗读课本P74中“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至“当然也印上了作者细腻委婉的艺术风格”一段话,明确写景是单纯的描写,真正的描写还要有其他的条件。 6、分别举孙犁、宗璞、许瑜萍三人写荷花的片断。 “那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如何鉴赏写景诗(教案)

如何鉴赏写景诗歌?(教案) 类型一: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绘景)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 己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 2.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总景)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 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小结:意象---图景--意境--情感 答题步骤 ①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时间+地点+特征)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类型二: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看写景的顺序:高低、远近、内外、整体局部;俯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 2、看描景的角度: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3、看手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情景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 4、看色彩: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第三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或景物的特点) 有何作用?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描写某一景物有何好处? 1.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2.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环境 3.衬托人物的气节、品质、性格 4.奠定感情基调 5.为下文做铺垫 6.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

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 在写作文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注意地域不同,景物的特点也不同。如南方与北方,平原与高山,城市与农村,其景色是各不相同的。如: 中国的古老文化是令人惊叹的,而这座城市则是悠久文化的集中体现。这里不但有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更有凝聚人们智慧的现代化建筑物: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新建的中央电视台发射塔…… 这段话的作者抓住最能代表北京这个城市的景物来写,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 2.注意动静搭配。我们还可以抓住景物的变化来写,我们所观察到的景物有的是静止不动的,有的是活动变化的,因此在写景时既要对景物的静态进行描写,也要对景物的动态进行描写,做到动静结合,这样才能把景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体,更形象。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第8课《小镇的早晨》第一自然段是静态描写,写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第二自然段是动态描写,写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 3.注意景物的形状和颜色。除动静的变化之外,还有景物的形状,颜色的特点。如:湖水清澈见底,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倒影在平静的湖水中,显得更加青翠。这是,一阵微风吹来,刚才水平如镜的湖面,立刻泛起了鱼鳞般的波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银光,湖上像撒满了珍珠一样,微风一过,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再如《桂林山水》中对山水的描写:我攀登过峰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载倒下来。 4.注意景物形状、颜色的变化。除动静的变化之外,景物的形状,颜色等往往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的变化时,不仅要注意写出动静变化,还要注意景物的形状,颜色等发生的变化.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5.注意运用修辞手法。要想抓住景物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除了注意观察,学会积累之外,还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比如说《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一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时一块无暇的翡翠。”这就是一个比喻句。虽然我从没见过漓江的水,但我在商场里见过碧绿的翡翠,就能想象出漓江水的颜色。还有《观潮》中写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梆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每当我读到这儿,就好像真的看到潮水向我猛冲过来似的。 写景时,我们可以从景物的形状,颜色和变化等方面抓住特征来描写,这几方面的描写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穿插,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能形象生动,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景物描写要有顺序 在作文中,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怎样才能有顺序地写景呢?

写景作文教案

暑 期 课 程 讲 义 2014年7-8月 作文指导课教案教案--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一、学习目标 (一)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参与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写景能力 教学重点:归纳写景的技巧与方法 引入:同学们,有位诗人说过:“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美丽的花园。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表现我们世界的美呢?那就需要我们大家用生花的妙笔来描绘。今天我们就回忆一下写景作文的写法。 二、合作探究 人类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之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气候现象;春种秋收、日出日落等节令时序;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动物植物,还有那数不胜数的名山大川,富饶的沃野、草原,浩瀚的沙漠、海洋,构成了这个丰富的大千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必须要接触它,并了解、观察、感受它,以至加以描绘。把这些再现于字里行间,就是景物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样的作文呢? 1、立足于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 观察必须确立好立足点。立足点可以是固定的 ( 空间方位 ) ,也可以是变换的 ( 移步换景 ) 。但无论怎样必须层次清楚,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2、抓住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生搬硬套,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秋天就是秋高气爽。这样,你笔下的景象就会生动起来。 一、抓景物特点的描写的几种方法 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要仔细观察景物,抓住特点写具体,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一)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这些方面进行描写。请看以下片断,想想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的。 1. “夏日的中午,万里碧空上飘着朵朵白云。这些白云,有的几片连在一起,像海洋里翻滚着银色的浪花,像层峦叠嶂的远山,有时在一片银灰色的大云层上,又飘浮着一朵朵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云朵儿,就像岛屿礁石上怒放的海石花。”这个片断作者是抓住了白云的形状、大小进行描写的。

写景教学设计

写景教学设计

写景要抓住特征 一、教材分析 《写景要抓住特征》是人教版必修2《表达与交流》部分第一篇《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该课主要是介绍写作中景物描写需要具备的两个要素,再结合该书第一单元三篇散文中描写景物的部分分析除具备这两个要素外,还要点拨学生学习名家的一些写作技巧。 二、学情分析 学生阅读时一般忽略景物描写的文字,不能从中体悟到除景物特点以外的东西,感受不到作者的特殊情感或者寓于其中的特殊意图,因此对其视而不见。因此,本节课立足课文让学生从中总结出景物描写的特点,并通过随堂实践,有意识地将景物描写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研读课文总结,并结合实例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怀并有意识用景物来传情达意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学会将感情渗入到景物描写之中,并运用各种写作技巧 五、教学教法 自主探究学习、实例分析法、实践演练法 六、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从第一单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的句子作为实

例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并搜集图片设置情景让学生实践操练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0年11月20日,郑州一名12岁初一女生的作文被瑞士收藏家乌里·希克以10万元购得,这篇作文题目是《我爸爸是一只熊猫》。文中这位女生说爸爸就像一只熊猫,有着黑白两面。既有慈爱的一面,也有脾气暴躁,喝酒发泄让女儿不喜欢的一面,与众不同。 中央党校的一位博士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美籍教师让他们用英语写《我的母亲》,结果大家写得都差不多,老师气愤地指责他们说:“难道你们长着同样的脑袋吗?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虐待过你们?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好吃懒做的吗?难道你们对你们的妈妈没有一点遗憾吗?” 综合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时我们总是善于写出具有共性的作文,很难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而要想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必须写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文章。这节课,我们来学学如何写出具有个性的景物! 二、基础探究,课文研读 1明确景物描写的意义 景物描写指对景色及周围陈设的描写。包括两种形式: 全篇景物描写和在写人、记事、议论中插入景物描写。 举出学过的含有写景文字的例子: 很多好作品都会借景物描写来达到特殊的效果,《边城》中凤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表达交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景物; 2. 学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3. 学会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2学情分析 本课最独特的创意在于:以禅宗“三境界”之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和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来概括景物描写的两重境界,即真实客观的再现景物和渗透主观情意的传神绘形,既恰切又生动。 本课的设计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视频文件、图片、文字等感性材料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归纳写作手法,并当堂训练,展示成效。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写出景物特征 2.教学难点: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学有所获。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活动 1、什么是景物特征? 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次和国王谈论哲学时指出:万物莫不相异,田地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派宫女到花园里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谁也没有找到,因为粗看起来似乎完全一样的树叶,实际上的大小,厚薄,色泽,脉纹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这个故事形象的说明了,世上即使表面相同的东西也会有很细微的差别,把握景物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把握它们的形象。 景物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注意物种、地域、时令的差别。 活动2【讲授】如何抓住特征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首先,必须要有真情实感。

观赏景物,自觉不自觉要打上观赏者的情感烙印。观赏者的情感不同,眼中的景物就不一样。比如人生得意、事业顺利、心情舒畅的时候,和失落伤感、孤独寂寞、忧愁悲痛时,听到麻雀的叫声就会感觉不一样。林黛玉见了落花,感受到的是“红销香断”寂寞无人怜,打上了她寄人篱下、孤独凄凉的心境的烙印,正所谓“伤心人看春色”;杜甫在感慨万端时见了春花,说“感时花溅泪”,花也悲伤流泪;愁苦的李清照,更觉“秋风秋雨愁煞人”! 一段文字在篇幅不长的情况下,要把作者内心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用情来感染读者,这种情感必须是真实的。如果虚情假意,矫柔造作,单纯想去靠几个表现喜怒哀乐的词语和几个标点符号去体现,文章必显得枯涩空洞,会让读者一眼就看透华丽外表,文章也会失去光泽,变 得黯淡无光。 其次,要注意对景物的选择。 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载体。挑选景物时,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景物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观形象上,还应蕴含在精神实质中。苏轼在同年同月写的散文《赤壁赋》和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写长江赤壁,一个“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个却“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此反差,前者恰好反映作者泛舟夜游赤壁时恬静的心情,后者则反映的是诗人凭吊古战场,向往英雄业绩,感慨自己功业无成的澎湃心潮和悲壮情思。 同是水城,中国的绍兴和周庄,与意大利的威尼斯的不同;同是王宫,中国北京的故宫与法国的凡尔赛宫不同。同样是山,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同样是花,牡丹雍容,菊花傲骨,莲花冰清,兰花素雅……我手写我心,若要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只抓住景物的特点是远远不够的,为使画面变得清晰、就要紧紧抓住能表现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所抓的表现特点的具体事物越多,特点就越明显,越突出。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了突出春的美丽和充满活力的特点,抓住了能表现这些特点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人们的活动,使我们感受到春的美和活力,使春的特点具体而突出。 最后,要能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 为了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在观察景物时,要注意观察的角度和顺序,要调动多种感官去体味,让景物呈现出丰富瑰丽 的声、色、味、态;注意动态、静态的调和,实景(眼前之景)、虚景(联想想象之景)的互补;善于炼字、运用修辞,用具体可感的景物来描绘抽象的事物,传神绘形,写出景物的独特之处。在具体描摹景物时,利用对比、衬托、象征、联想等表现手法,丰富景物的刻画点,拓宽景与情的沟通,加深景与情的融合。如《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想象之景,作者组合冷落、孤寂的景物,表达悲凉苦楚的情怀,使读者更有味地去体会离人的那份情。 “景”是情的表现形式,“情”是“景”的灵魂。写出景物特征,要善于使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思互相交融。 活动3【活动】经典例文片段鉴赏: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视觉比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听觉通感)

《抓住景物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写景抒情》微课教学设计张林杉

如何让景物灵动起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抓住景物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景物。 2. 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将景物写活。 3. 借景言志抒情。 资料准备:搜集文人笔下具有季节特征的雨的描写,想一想自己喜欢哪个季节,雨有什么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赤日炎炎悄然离开,凉风习习偷偷而至,地上何时已落上了几片黄叶,你马上想到了什么?——秋天来了!此刻我的脑海浮现出何其芳的妙喻——“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想起了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此刻我的心情怎样?——喜悦,兴奋。因为文为心声。 写景诗文,景物有特征,景中寓真情,表达含技巧。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景物写生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抓住景物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景物。 2. 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将景物写活。 3. 借景言志抒情。 (三)探究之旅首先学习写景抓住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写法。以“雨”为例,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写景抒情的写法。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写“雨”,大家晒一晒自己收集的句子。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写在纸上的文字。用“我喜欢________ (季节),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 我联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名句)”的方式给大家说一说。 教师展示收集的文字(PPT图片和音乐,夏天的雨来势汹汹,声音力量明显强劲,和春雨、秋雨不同。)出示总结性的部分表格:

六年级语文下册素材——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一)_部编版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一) 造物的神奇在于孕育万物却各不相同:同样是山,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同样是花,牡丹雍容,菊花傲骨,莲花冰清,兰花素雅,那么,学习亲近自然,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尤其重要。这有两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将客观景物真实地再现出来。如果做到这一点,景物本身的特征就自然显现。 (1)片段: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明确:“轻飘飘”、“凉爽”的夜风,“柔软”、“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的沙滩是借助触觉获得的,空气中“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是鼻子嗅到得的,“三三两两的人们”、“缀满了星星”的夜空时用眼睛看到的,“愉快的笑声”是用耳朵听到的。 这些景物能真实地反映其地域、季节、时间特征。比如:海水、沙滩等景物,以及“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都反映了“海滨”这一地域特征;“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反映了“仲夏”这一季节特征;而“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反映了

“夜”这一时间特征。 由此可见,如果能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眼、耳、口、鼻、舌、身去用心观察,然后将观察所得如实地描绘出来,客观景物的特征就能真实再现。 所以,我们可以将景物描写的第一重境界的实施办法归纳为“用心观察,如实摹写” 二、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1)第一层含义为:不再满足于对客观景物的真实再现,而致力于对其进行传神地描绘。 片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明确:相比前面《海滨仲夏夜》中那段较为平实的景物描写而言,老舍先生的描写简直将景物写活了。在先生笔下,树尖上顶着白雪的“矮松”成了“日本看护妇”,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的景象被描绘成“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有肌肤,而落日映照下的“薄雪也会害羞”,这可不是典型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