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借鉴与模仿

合集下载

借鉴不是一味的抄袭作文

借鉴不是一味的抄袭作文

借鉴不是一味的抄袭作文在学习和创作的道路上,我们常常听到“借鉴”这个词。

可有些人呐,愣是把借鉴弄成了让人哭笑不得的抄袭,这可就闹了大笑话啦!
借鉴,就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当我们看到别人优秀的作品、巧妙的想法,从中汲取灵感,学习人家的长处,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比如说,写作文的时候,看到别人用了一个特别精彩的开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那咱们就可以琢磨琢磨,人家是怎么做到的,然后根据自己的主题和风格,稍作调整和改变,让它为我所用。

这叫借鉴,是在给自己的作品加分呢!
但抄袭可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了。

抄袭是啥?那是把别人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当成自己的,还脸不红心不跳。

这就好比是偷了别人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还到处炫耀,一旦被发现,那可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去抄袭,那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没有了创新,没有了独特的想法,到处都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多无聊啊!就像走进了一个复制粘贴的世界,一点惊喜都没有。

而且,抄袭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你以为抄了个高分作文,抄了个优秀设计,就能万事大吉啦?错!这是在自欺欺人,真正到了需要自己拿出真本事的时候,就只能傻眼了。

所以啊,咱们得明白,借鉴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是为了激发自己的创
造力,而不是给自己找一个偷懒抄袭的借口。

要做一个有真本事、有创意的人,别去干那抄袭的糊涂事儿!
让我们把借鉴用对地方,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道路,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精
彩作品!。

模仿,借鉴和创新的作文

模仿,借鉴和创新的作文

模仿,借鉴和创新的作文《模仿,借鉴和创新》嘿,你知道不?咱平时做很多事儿啊,都离不开模仿、借鉴和创新这三样呢!有一天,在美术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一幅画。

我看着白纸,脑袋里一片空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这时候,我看到旁边的小红画得可认真了。

她画的是一朵漂亮的花,那颜色,那形状,可好看啦!我心里想:哇,她画得真好,我也想画一朵这样的花。

于是,我就开始模仿小红的画。

我照着她的样子,一笔一划地画着,嘿,还真有点像呢!下课后,我拿着画去找小红。

“小红,你看,我画得像不像你画的呀?”小红看了看,笑着说:“嗯,有点像呢。

不过,你这是模仿我的哦。

”我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嘿嘿,我刚开始不知道怎么画,就模仿你啦。

”小红说:“模仿也没关系呀,不过我们不能一直模仿,得有自己的想法。

”回到家,我又想起了小红的话。

我想,对啊,不能一直模仿别人,得有点自己的创新。

于是,我决定再画一幅画。

这次,我不想画花了,我想画一只可爱的小猫咪。

我回忆着我见过的小猫咪的样子,开始画起来。

画着画着,我觉得小猫咪有点太普通了,得加点特别的东西。

我想啊想,突然想到,可以给小猫咪戴上一顶小帽子,再围上一条小围巾。

哇,这样小猫咪就变得超级可爱啦!第二天,我拿着我的新画去学校,给同学们看。

“哇,你画得好可爱啊!”“这小猫咪太萌啦!”同学们都夸我的画。

我心里可高兴了。

这时候,小刚走过来说:“你这画很有创意啊!不像有些人,就知道模仿别人。

”我笑着说:“我也是先模仿了小红,然后才想到创新的呢。

”小刚说:“对呀,模仿是第一步,借鉴别人的好的地方,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创新,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还有一次,我们上手工课。

老师让我们做一个小手工。

我看到小明做了一个纸飞机,飞得可远啦!我心里又痒痒了,也想做一个纸飞机。

我就照着小明的样子,做了一个纸飞机。

可是,我的纸飞机飞得没有小明的远。

我就去问小明:“小明,为啥你的纸飞机飞得那么远呀?”小明说:“我是借鉴了书上的方法,还自己改进了一下呢。

关于学习借鉴的作文

关于学习借鉴的作文

关于学习借鉴的作文朋友!你知道吗?这学习借鉴啊,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呢。

嗯...我在我这行混了20多年了,那关于学习借鉴,我可太有话可说啦。

我记得我刚入行的时候,就像个没头的苍蝇似的。

看到别人写得好的东西,哇,就两眼放光,心想“我要是能写成这样就好了”。

然后呢,就开始一股脑儿地模仿。

那时候可傻啦,我就觉得模仿得越像就越好。

就好比那个谁,我在一个写作交流会上认识的小李,他那时候也和我一样。

我们俩啊,就像两只小鹦鹉,别人说啥我们就学啥,写啥。

可是呢,问题就来了。

有一次我把模仿别人的文章拿给一个前辈看,那前辈看了一眼,就皱着眉头说:“你这写的啥呀,全是别人的影子,没有自己的灵魂。

”我当时就懵了,我想我这么努力学习别人,怎么还不行呢?唉。

后来啊,我就开始琢磨。

学习借鉴可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呀。

这就好比做菜,你不能看人家做个红烧肉,你就完全按照人家的步骤,连盐放多少克都一样,那做出来的就不是你的红烧肉,而是人家的复制品。

我就想啊,我得在借鉴的基础上加点自己的“调料”。

在这个过程中呢,我也犯了不少错。

我记得有一次,我借鉴了一种写作风格,但是我又想加入自己的想法,结果就搞得不伦不类的。

就像你把西装和运动裤穿在一起,那画面,简直不忍直视。

我当时就想,我是不是又搞砸了?不过呢,我也没灰心,毕竟失败是成功之母嘛。

我发现啊,在我们这行,有些不良风气。

有些人啊,就直接抄袭,还大言不惭地说是借鉴。

哼,这就好比小偷把别人的东西偷来,还说是借的一样,真是让人不齿。

其实呢,学习借鉴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你看现在的流行文化,好多都是互相借鉴融合的结果。

就像那些流行歌曲,有时候会把古典音乐的元素加进去,哇,那种感觉就很奇妙。

我还听说过一个行业传说呢。

说是有个大作家,他早期也是不断地学习借鉴别人,有一次他借鉴了一个很冷门的作家的风格,结果那个冷门作家发现了,就来找他理论。

这个大作家呢,就很诚恳地说:“我是借鉴您的风格,但我会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模仿借鉴的作文素材

模仿借鉴的作文素材

模仿借鉴的作文素材我特别喜欢画画。

可是一开始呀,我画得一点都不好看。

有一次,我想画一只小猫。

我画呀画,可那只小猫看起来就像一个大毛球,眼睛也歪歪的,一点都不可爱。

我很沮丧。

后来,我看到同桌画的小猫超级可爱。

那小猫的毛就像真的一样,眼睛又大又圆,还亮晶晶的。

我就仔细地看他是怎么画的。

我发现他先画小猫的轮廓,把身子画得弯弯的,像个小月牙,然后才画毛和眼睛。

我就模仿他的方法来画。

我先轻轻地画出小猫的形状,再慢慢画毛和眼睛。

我画出来的小猫比之前好看多了。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模仿借鉴是个好办法呢。

我还会去看很多画家的画,模仿他们画树的方法,画花的颜色。

现在我的画越来越好看啦。

我想,只要我们善于模仿借鉴,就能把很多事情做好呢。

我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总是会遇到一些难题。

就像有一次,我们学乘法分配律的时候,那些算式看起来好复杂呀。

我的好朋友数学就学得特别好。

我看他做那些题的时候又快又准。

我就去问他是怎么做的。

他告诉我,他会把那些数字想象成小方块,比如3×(2 + 5),他就想象3个小方块组,每个组里有2个小方块和5个小方块。

这样算起来就很简单。

我就学着他的样子,把数字都想象成东西。

再做乘法分配律的题时,我也能很快算出答案了。

还有背课文的时候呢。

我们班的班长背课文可快了。

我发现他是先把课文的故事在心里想一遍,然后再一段一段地背。

我也这样做,果然背课文就容易多了。

模仿借鉴就像给我们开了一扇小窗,让我们能看到别人好的学习方法,然后用到自己的学习上。

这样我们就能学得更好啦。

我喜欢做手工。

但是有时候我做出来的东西很奇怪。

有一回,我想做一个纸飞机。

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可是那纸飞机飞出去就直接掉地上了,根本飞不起来。

我看到隔壁的哥哥做的纸飞机飞得又高又远。

他的纸飞机翅膀长长的,尾巴翘翘的。

我就请哥哥教我。

哥哥说他折的时候会把翅膀折得很对称,还会把飞机头捏得尖尖的。

我就模仿哥哥的做法。

我很认真地把纸飞机的翅膀折得一样长,把飞机头捏得很尖。

直接引用,借鉴使用的作文,情景独创

直接引用,借鉴使用的作文,情景独创

直接引用,借鉴使用的作文,情景独创一个中式裁缝,一件带有补丁的西服,的确,裁缝他做到了,成功地做出了另一件一模一样的西服,然而那照搬的补丁却终究成为了令人哀叹的一大败笔。

甚矣,其人之不惠!纵然他技艺再过高超,缺乏了创新,而只是机械般地埋头“复制、粘贴”,又怎么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曾经看过一个有关模仿秀的电视节目,里面的选手个个与所模仿的明星十分相像,有的甚至一看之下便会认为是明星本人到场。

在绚丽的舞台上,他们的模仿揽尽了观众的掌声,然而他们成功了吗?恐怕并不然,对于一个模仿者,若他们只是将另一个人的所有一切强行灌注到自己身上,其结果也只能是生活在别人的影子里,所得到的也不过是类似“内地版周杰伦、中国的迈克尔杰克逊”等等称号,但他们自己真正的姓名又有几人知晓,只怕也免不了被埋没,销声匿迹。

这想来也并不是他们所想要的结果。

正如雨果所言:“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了一个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

”是的,作为一个奋斗在成功路上的人,可以模仿,却不可一味地模仿。

许麟庐是齐白石的关门弟子,入门前在绘画艺术上也算是一个白丁,而正式入门后伴随齐先生左右数年之后也算是小有成就,模仿齐白石的对虾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外人一般不能分辨出真假,他为此很是得意。

齐先生看在眼里,只对他说了八个字:“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似乎是被这句话所点醒,许麟庐不再仅仅是学习齐白石先生的手,慢慢用心去领悟老师的画作,也最终从师茧中出脱,并在他的艺术之路开辟了新的一片天地。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啊,学我者,学习我之精华,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似我者,模仿我之表象,却也只是照葫芦画瓢而已。

学习和模仿,固然是必不可少的阶段,但是,切不可停留于此,更加重要的是开辟和创新。

古时,盗亦有道,而今日,模仿亦是有道,切不可只死板刻意的去复制,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原则,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否则,却也只能去做了那些有补丁的西服,为人所耻笑,最终功败垂成。

成功需要模仿借鉴作文

成功需要模仿借鉴作文

成功需要模仿借鉴作文
哎呀呀,我发现成功好像有个小秘密呢,嘿嘿。

有一次呀,我看到我们班的学霸总是考高分,哎呀,我可羡慕啦。

然后我就悄悄地观察他是怎么学习的。

嘿呀,我发现他上课特别认真听讲,笔记也做得特别好。

哈哈,我就学着他的样子,上课也认真起来,也开始好好做笔记。

嘿呀,你猜怎么着,我的成绩还真的有进步啦!
还有呀,我看到电视上那些跳舞厉害的人,动作好帅呀。

哎呀,我也想跳得那么好。

于是我就看着他们的舞蹈视频,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模仿。

嘿嘿,虽然一开始跳得不太好,但是慢慢地,我也能跳得有模有样啦。

我觉得呀,成功有时候就是要先模仿借鉴别人呢。

哎呀,这样可以让我们少走好多弯路呀。

嘿呀,以后我还要多多模仿借鉴那些厉害的人,哈哈,这样我就能变得越来越棒啦!哎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谈高考作文中的模仿与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谈高考作文中的模仿与借鉴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也谈高考作文中的模仿与借鉴“天下文章一大套,看你套得妙不妙。

”这句中国读书人代代相传的俗语,其实也正道出了一种作文之道。

说“套”,固然偏激,但要写出好文章必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

连主张“惟陈言之务去”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窥陈编以盗窃”。

北宋江西诗派的开创人黄庭坚也说得明白:“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现代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在谈到写作时也曾说过:“模仿能够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由此可见,模仿和借鉴对于写作是极为必要的。

一切艺术都起源于模仿,实际上一切文章也起源于模仿。

每一位作家在起步时都离不开模仿,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这种模仿对要迎战高考的学生来说就更有必要了,因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一味地要求他们创新显然是不现实的。

事实证明,对于考生,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倒不失为一条切近、便利的作文之路。

千古文章有二端:可变处和不可变处。

我们要模仿、借鉴的是其不可变处。

作者认为,在高考作文中,创造性地模仿和借鉴别人文章中的不可变处,是一种超越,是一种智慧,更是取得好成绩的法宝。

所以,教师在作文训练中特别是在强化训练阶段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和借鉴有效地提升限时作文的水平。

具体说来,能够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借鉴诗语以拟标题俗语说:“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

”而借用诗化的语言,就能够拟就一个好题目。

巧借古诗词、广告词,流行歌曲、影视作品名拟题,能让自己的作文题目一枝独秀,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好感。

当然,这种方法还能够扩展到借鉴相关作品的内容。

这种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其中巧借古诗文和典籍就是一个诀窍。

具体的做法:一是直接引用与文章材料、中心相吻合的古诗文做标题。

如高考满分作文中的《感时花溅泪》《半缘修道半缘君》《对影成三人》《他年我若为青帝》等题目,旧语新用,别有一番古朴情怀。

关于模仿借鉴的作文

关于模仿借鉴的作文

关于模仿借鉴的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模仿借鉴这档子事儿,那可真是无处不在。

你瞧,小朋友学大人说话做事,那就是一种最初级的模仿。

他们眨巴着天
真的眼睛,努力模仿着大人的语气和动作,样子可爱又好笑。

再长大点,我们在学校里,看着学霸们的学习方法,心里琢磨着:“我也
学学,说不定成绩能像他们一样棒!”这也是模仿借鉴嘛。

模仿借鉴可不是什么坏事。

就像学书法,一开始咱不就得照着字帖一笔一
划地临,先模仿人家大师的笔法、结构,慢慢地才能写出自己的风格。

唱歌也
一样,跟着原唱找感觉,模仿人家的发声、换气,多练练,说不定哪天自己也
能成为“歌王”“歌后”。

模仿借鉴也得有个度,要是一味地照搬照抄,那可就出问题啦。

比如说写
作文,有的同学把别人的作文整段整段地抄过来,这哪行啊!老师一眼就能看
出来,最后只能是自讨苦吃。

曾经有个故事,说是有只乌鸦,看到老鹰从悬崖上飞下去抓到了小羊,它
也想学,结果扑腾着翅膀冲下去,羊没抓到,自己倒摔了个半死。

这就是盲目
模仿的下场。

所以说,模仿借鉴是个好东西,但咱得聪明地用。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别人的好东西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本事。

这样,我们才能在模仿借鉴的道
路上越走越顺,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让我们合理地模仿借鉴,向着美好的未来大步前进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与借鉴模仿作者:向汉波收录:中华论文网()....................................................................................................................................................................................减小字体增大字体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明文体,不少同学不懂基本的文体范式;不知扣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信马由缰,写到哪里算哪里;立意低下,多为幼年琐事的平白叙述;语言低幼,尚未脱去孩童的稚气;材料陈旧,言必及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司马迁、鲁迅、周恩来;构思缓慢,面对题目,磨蹭半天,不着一字;情感虚假,“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多为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规范的表达范式和丰富的素材积累。

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他的诗歌创作论著《诗式》中说,为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

”这里的“偷”,就是借鉴模仿。

偷势,即模仿结构布局;偷意,即袭取意旨主题;偷语,即仿效佳词绝句。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教材不仅是阅读文本,也是写作范本和丰富的素材库,学生的生活空间和视野范围狭窄,课外阅读的时间无法保证;因而,充分利用教材进行作文教学,是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引导学生关注手边的经典,挖掘课本的“写作因素”,是解决无米之炊问题的有效办法。

课本所选的都是经典之作,或渗透对一个时代的理解,或对一个人物的精神加以解读,或对一种价值观进行诠释……那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如果不充分地利用定然是极大的浪费。

所以要真正走进去,理解它们,占有它们,运用它们,拓展它们,形成规范的表达范式和丰富的素材资源库。

由段到篇,逐步提升,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基本步骤。

作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次作文都是整篇训练,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既受时间限制,又会枯燥乏味。

如果学了一篇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发掘整理其中可用做作文范例和素材的内容,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片段训练,就能很快收到一文多用的效果——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挥课文作为作文范例和素材的作用。

写好了一个个片段,整篇作文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仿结构句式,以求形似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这段话,内容之丰富,句式之整齐,气势之磅礴,让人叹为观止;若不引导学生记诵仿写,岂不可惜?下面是一位同学课堂上仿写的片段(话题:“环境与心境”。

习作者:吴强):自古以来,因环境而产生的诗词文赋灿若星辰。

奸臣当道,昏君无能,岳飞怒发冲冠而赋《满江红·怒发冲冠》;赤壁雄立,触景遥想,东坡动容,作“赤壁二赋”;曹操当权,汉室暗弱,孔明不忿,乃上“出师二表”;暮年凄凉,茕茕孑立,易安不甘,世传《声声慢·寻寻觅觅》;昔日君王,汴京为囚,后主心酸,留《虞美人·春花秋月》……这段仿写,内容的丰富、事例的概括、句式的选用、语言的凝练、排比的气势均与被仿段如出一辙。

二、仿格调技巧,以求神似《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感受是清、静、悲凉。

这种感受源于郁达夫的不平遭遇。

他3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在赞美北国之秋清、静的同时,心中又有挥之不去的“悲凉”。

这“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这种清、静、悲凉的感受,是通过“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佳果”5幅秋景图的描绘表达出来的。

其中,“清晨静观”写得尤为细腻:以“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的日光”显出清冷;以“破屋”、“破壁腰”显出冷落、萧条;以“牵牛花的蓝朵”、“落蕊”和“秋草”显出悲凉;以“静对”、“细数”显出静。

这一段,景物、色彩、动作的选择,都由作者清、静、悲凉的感情基调决定。

在引导学生进行上述鉴赏之后,让学生仿“清晨静观”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个“以情驭景”的片段。

可“以乐景写乐情”,也可“以哀景写哀情”。

下面是一位同学仿写的片段(题目:仲夏之乐。

习作者:孙霁旸):仲夏之乐在观荷,观荷之乐在西湖。

作为一个杭州人若不得一品西湖观荷的乐趣,则实应有些愧色。

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的不正是这“天上人间”的夏荷吗?七月的雨,暖洋洋地洒过一阵,空气温润而清新,日头挂得老高却无一丝燥意。

此时,自个儿去西湖廊堤上走走,远处是火一样的一片红,玉一样的一片碧;近处是杨柳拂面的细枝,青草带水的叶片。

闭上眼睛,仿佛置身于格林的童话世界。

一会儿,一丝清香飘过来,漫舒眉宇,荷花已在脚边。

那叶子交叠着铺满了湖面,见不着一丝的水色。

荷花则亭亭玉立,像屏风上的美人儿。

花朵大都是开放的,火红色;亦有静静地含苞的,大抵是见我来,害了羞了。

朱自清爱白莲,它清淡优雅合乎诗人的心境;我则以为这西湖红莲为最佳。

其柔而韧,清而艳;文静之下不失典雅,妖媚之中不乏怡然;欲隐则隐,欲现则现,欲素则素,欲艳则艳。

我不禁要问:“此物岂非天上来?”想必,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宜就宜在这莲上吧。

仲夏之乐在观荷,观荷之乐在西湖。

淡妆浓抹总相宜,缘有新荷浮水出。

这种在细心品味“他作”艺术技巧、领会“形神特质”,反复品读、形成语感的基础上进行的追求“神似”的仿写,比起随意性的繁复作文来,要经济得多,实惠得多,有效得多。

三、搜索同类材料,以丰富内容下面是学了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古诗文,引导学生回顾了相关篇目的思想内容后,以2006年高考广东卷为例,进行的一次“巧用课文素材,丰富文章内容”的写作训练。

一个雕刻家在细心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

头部、肩膀都已雕刻成形,雕成了一个美丽的天使。

一个小女孩看到了,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引导学生理解了“雕刻”和“天使”的寓意后,让学生当堂从下列篇目中搜索适合该话题的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

写好后在班上交流。

可取其中某几篇。

最好用上排比句。

《诗经·秦风·无衣》《迢迢牵牛星》《离骚》(节选)《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故都的秋》《六国论》(苏洵)《伶官传序》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本次训练中写的作文(文题:追求唯美。

习作者:任忠):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将中国文人划分为两个等级: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

“若夫小人之儒,专攻翰墨,惟务雕虫,青春作赋,老年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而胸中实无一策;君子之儒,博览群书,心忧天下,羽扇纶巾,雍然大气。

”但依我观之,这两类文人本质的区别在于心中的理想不同,在于心中想要雕刻的“天使”不同。

中国古代的文人,身着青衫,皓首穷经。

十年寒窗,只为金銮殿上一睹龙颜,只为琼林宴上一角席次。

世言“学得肚中物,货于帝王家”,这恐怕是众生眼里再熟悉不过的文人形象。

然而,乱世出英雄,俗世出圣贤。

陶渊明的一首《归园田居》,为中国文人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点亮了一盏明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去追求向往已久的“两袖清风,躬耕陇亩”的田园生活,去雕刻心中的“天使”,终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上的归宿。

宋代林和靖,“梅妻鹤子”,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竟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流芳千古;晋代陆静修、谢灵运以高僧慧远为友,追求恬静淡雅之美,常登刹拜访,留下了“虎溪三笑”的佳话;仙人吕洞宾追求简单洒脱之美,在岳阳楼畔留下了“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的璀璨珠玑。

羽扇纶巾,谈笑风生,孔明的儒雅;天生奇才,一代儒将,周瑜的风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胸襟。

这些千古风流人物不都是为了雕刻自己心中的“天使”而呕心沥血的吗?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命运终归是残酷的,全力以赴换来的或许不是满意的结果,但这种进取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有了对心中“天使”的追求,一个民族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有了追求,一个民族才能拥有蓬勃的朝气。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古今英雄愁何在,惟有追求永不休!这篇习作将课内外积累的素材恰到好处地用进来,整合诸葛亮、陶渊明、周瑜、曹操、林和靖、陆静修、谢灵运、吕洞宾等大量的历史与传说,来阐述为追求与雕刻心中的“天使”而进取的可贵,表达“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古今英雄愁何在,惟有追求永不休”的主题。

内容丰富,说服力强,文学色彩浓郁;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系统整理素材,以不变应万变对所学的课文做系统的梳理,以备各类话题作文之用。

学生的课业比较繁重,简单的分工可能对学生的兴趣取向很难把握,因而,此项工作可由备课组的教师分工合作完成,请同学们一起参与。

梳理的内容侧重于作家、主题、经典语句等,同时也需要让学生明确这些材料适用的话题。

比如,学了《拿来主义》和《装在套子里的人》后,可以引导学生作这样的整理:《拿来主义》(鲁迅):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经济、技术、文化,鲁迅先生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要“占有”“挑选”,创新。

(适用话题: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博览与约取吸收辨别借鉴)《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套中人”别里科夫,总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在一个套子里,整日战战兢兢,害怕新生事物,惟恐“出什么乱子”。

最后,在华连卡的笑声中,结束了他卑微的一生。

(适用话题:成规俗套宽容和谐吸收辨别借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学生拿到整理后的材料,进行小组阅读点评,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整个高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了然于胸,这是一个系统复习课文的过程;同时它的更高价值是学生经历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重温、对照、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更体现了个人的体验,获得了写作的乐趣。

这些素材,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较高程度的统一,写出来的文章读来感觉很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