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办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5、设学堂。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等 6、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湘报》。
《强学报》《时务报》 《国闻报》
戊戌变法代表人物的著述
(四)与保守派的思想论战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 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二)时代变化向中国人提出了新问题、新 任务:找寻和探索国家的出路
1、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图存? 2、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



(三)各阶级登台表演与探索
1、 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武装 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社会。 2、 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通过 学习西方军事科学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 富强。 3、 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维新,企图通过 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道路实现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1872李鸿章轮船招商局(规模最大)
1877 李鸿章成立的开平矿务局
唐胥铁路通车情况(1881年)
1879年李鸿章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1890
湖北大冶铁矿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1875年确立和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的方针; 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 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25艘,其中两 艘大铁甲舰定远号、郑远号) 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洋务运动:同治中兴
同光新政
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至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请政府的” 总理各国事务 衙门,1861年 建立,负责办 理外交、通商、 海防、军务、 关税等与洋务 “有关的事宜。 1901年改组为 外务部,班列 六部之首

中国近代史刚要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代史刚要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真琼 如楼 神玉 仙宇 窟, 宅曲 。栏 洞 房 ,
• 忠王府
(2)在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切实可行 的革命纲领。 不能实现的空想《天朝田亩制度》, 根本没有实施的纲领《资政新篇》。
《待百姓条例》载:“百姓之田皆天王(父) 之田,天下之货皆天王(父)之货。”“天下 农民米谷,商贾赀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 圣库,大口岁给一石,小口五斗,以为口食而 已故“此示一出,被惑乡民方如梦觉,然此令 已无人理,究不能行,遂下科派之令。” (《太平天国》第3册,第275页)
推荐书目
•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全4册),中华 书局,2000年版。 •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新知、读书、 生活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 • 梁启超《李鸿章传》,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7年版。
讨论
用图片、音频、文字等形式制成PPT 搜集以下人物在戊戌变法中的活动,并论 述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李 鸿 章
左 宗 棠
曾国藩
• 金陵机器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开平矿务局
汉阳铁厂
唐胥铁路
访问日本时停泊在长崎港的定远舰
被日军掳去后编入日本舰队的镇远舰
京 师 同 文 馆
• 赴美幼童
容闳(1828-1912),字达 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 南屏镇(今珠海市香洲区 南屏镇)人。1847年(道光 二十七年)初,赴美学习, 三年后考入耶鲁大学, 1854年(咸丰四年)以优异 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 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 生,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 驱。 1855年回国,1871年率 第一批留学生赴美。
• (二)时代变化向中国人提出了新问 题、新任务:找寻和探索国家的出路。 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实现救亡图存? 如何向西方学习,求得富强?

近代史纲要课件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近代史纲要课件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和湖北的部分地区及安庆、九江、武汉 三大战略要地。 )
天京事变1856

天王 上帝次子 虚君 ;杨 东王 天父 实权 杨 居功自傲 飞扬跋扈 杖责诸王 逼封万岁 天王密诏 北王诛东王 天王杀北王 翼王出走 祸乱起于萧墙,堡垒从内部攻破
天京沦陷1864
石达开
安福二王 李秀成(1823~1864) 陈玉成 洪仁玕,洪秀全族弟,(1852年达香港, 1859年4月到 天京),获封为军师、干王,一度总理朝政 。 《资政新篇》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 。 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守,清军屠城 。 1864年11月18日,幼天王洪天贵福在南昌被 凌迟处死。洪仁玕于11月23日被处死。
张之洞 劝学篇
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
事远出西人之上”。要学习利用的 是西方的“火器”和先进的军事装 备及机器生产。因为中国之于西方, “独火器万不能及”,把“求强” 的希望寄托在仿造外国的船、炮、 创办军事工业上。

显然,这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洋务事业之主要内容
1、兴办近代企业 ⑴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可以剿发捻 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兴办洋务事业之指导思想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就 是以中国封建伦理 纲常所维护的统治 秩序为主体,用西 方的近代工业和技 术为辅助,并以前 者来支配后者。
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图存、
振兴中华?

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
中国人开始找寻和 探索国家的出路

中国近代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代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一、时代变化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之 “大变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中国空前的民 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代。 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代。
二、新问题、新任务:找寻国家出路 1.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图存) 2.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


曾国藩《备陈民间疾苦疏》: “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 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在这份奏折中,曾国藩着重谈到了“银价太 昂,钱粮难纳”、“盗贼太众,良民难安”、 “冤屈太多,民气难伸”几个问题。
2、洪秀全与太平天国革命的酝酿
中国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都通过宗教来发动,太平 天国利用基督教作为发动农民的工具。 洪秀全借用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和戒条,加上了中国 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的某些仪式、传说,创立了一 种新宗教。 洪秀全的新宗教与西方传教士所传播的基督教是完 全不同的:外国传教士传授了是“一个侵略的上 帝”,洪秀全“要制造的是一个造反的上帝”。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P97)

洪秀全(1814-1864),广东花县人。1843 年6月科举屡次落第后,从《劝世良言》中吸收基督 教义,先后在家乡和广西紫荆山一带传教。先后写出 了《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等多部宣传品。
在广西,洪秀全创立 了“拜上帝会”。自称 上帝的次子,与冯云山 一同四处传教。 其间,他吸收杨秀 清、冯云山、萧朝贵、 韦昌辉、石达开等人入 拜上帝会,他宣称耶稣 是天父长子,自己是天 父次子,受命下凡到人 间“斩邪留正”,意在 反清。

在妇女问题上,太平天 国废除买卖婚姻。禁止娼妓、 缠足、买卖奴婢等。他们还 建立了女军,设立了女官。 这些措施对封建宗法制度起 了冲击作用。 但是,洪秀全、杨秀清 等领导者仍沿袭历代封建帝 王的妃嫔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各阶级相继登上历史舞台
1.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战争,企图用武装 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进行洋务运动,企图 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和富国 强兵。 3.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 企图救亡图存。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洋 务 派 阵 营 的 构 成
奕 张 之 洞
曾 国 藩
李 鸿 章
左 宗 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洋 务 派 的 指 导 思 想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 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 的是所谓“长技”。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 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 后者。 “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 道,实在乎是。”
面对中华民族这样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 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进 行了怎样的斗争?
(1)资产阶级维新派 (2)农民阶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 (4)地主阶级(清政府)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预备立宪”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民族危 机加深
加 紧 侵 略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机 器 织 布 局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筹办近代海军
中国第一艘铁甲舰——平远号
创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地早期探索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地早期探索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随着外国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从农民群众,到地主阶级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生活。

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官僚占有全国绝大部分土地。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需要把全年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

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

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

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喷发。

太平天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1843年,洪秀全为了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反映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

随后,他从家乡广东进入广西,利用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群众。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随后,太平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席卷6省。

中国近代史第二章

中国近代史第二章

(四)失败原因 上午
1、外国侵略者的压制破坏,不愿意中国真
正富强。
2、封建顽固派的反对、阻挠。
3、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依赖性和腐朽性。
4、中体西用指导思想 的局限。
四、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空前民族危机下的救亡改革运动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
《变法通议》
严复
翻译《天演论》
英法军和清官员会商上海防务
天京保卫战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太平天国政权日益封建化与腐败。 (2)农民起义领导人思想蜕化,争权夺利, 自相残杀(天京事变)。
(3)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4)宗教的消极作用。
太平 天國 天王 府模 型, 原天 王府 被曾 國藩 放的 一把 火燒 了。
太平天国圣宝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3、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如不承认 不平等条约,痛击外国侵略者。 4、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 威。 5、具有世界意义——打击西方殖民 势力,推动亚洲民族 解放运动。
(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共 同镇压。如清军、地方团练、湘军、淮军; 洋枪队及外国军队“借师助剿”。
太平天国天王府
忠王府最后部的花园,也就是拙政园,占地4.2 公顷,是中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园内保留有玉兰 堂、见山楼等建筑,园景山水相映、林木如盖。
3、历史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
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
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
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 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三、洋务运动的兴衰

中国近代史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代史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重点与难点及热点



重点: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 教训。 难点: 1、正确认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 2、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3、为什么说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热点: 通过总结近代中国各阶级在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教训,进一 步认识近代中国人民为探索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而走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道 路,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民用工业

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海陆军过程 中深感财政困难,并且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 富强不仅是船坚炮利的“长技”,更主要是他 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所以,从70年代始洋 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又兴办以“求富” 为目的的民用企业。从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 办了民用企业20多个。其中最主要的有四大厂 家,即①轮船招商局②开平矿务局③电报总局 ④上海机器织布局。
温州医学院社科部
第二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
早期探索
主要讲“中国何处去”? 即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早期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
第二章课件导航
A教学引导
B教学要点
C教学内容 D教学思考 E教学参考
A教学引导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 的出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方案。掌握太平天国 运动爆发的原因与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了解洋务派与资产阶级维 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实践,并正确理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失败的 原因与教训。 2、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与救国主张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 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的失败原因,并从中认识这些阶级力量之所以不能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 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的原因和经验教训。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 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奕訢(1832--189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 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
(即所谓清王朝的“四大中兴名臣”四大天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曾国藩(1811-1872)谥文 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 省双峰县)人。28岁便考中了 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 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 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曾国 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起 义分不开的。 1853年藉著清政 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 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 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 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 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曾国 藩镇压捻军失败被免职,由李 鸿章接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 时间:1895年4月 • 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彭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 商埠,日本轮船可由内河驶入以上口岸;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征内地税。 •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资政新篇 》的内容及评价 (1)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 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2)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 邮政、银行等事业 (3)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破除陈规陋俗, 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4)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 由通商,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1. 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
(1)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2)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金陵机器制造局” (3)左宗棠于1866年创办“福州船政局” (4)崇厚于1867年创办“天津机器局”
(5)张之洞于1892年建造“湖北枪炮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二)洋务派的阵营及指导思想
1.洋务派阵营的构成
(1)以奕䜣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
奕䜣集朝廷大权 于一身,倚靠着文祥、 宝鉴、董询等人为左 右手,并开始重用汉 族官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咸丰帝的异 母弟,恭亲王。 曾任军机大臣 及总理衙门大 臣,主持同治、 光绪两朝的外 交事务。 负责办洋务, 是洋务派中央 的代表。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福建造船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 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
(1)李鸿章于1872年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2)李鸿章于1878年创办的“开平矿务局”
(3)李鸿章于1880年创办的天津电报总局
(4)李鸿章于1880年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
(5)李鸿章于1880年开始修建铁路

讨论:为什么前后评价不一样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三)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中国,农民是革命的重要 力量,但不是革命的领导 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能科学分析太平天国、洋 务运动以及戊戌维新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认 识到这些探索最终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 富强找到出路的根本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 什么是洋务运动及兴起的原因
•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 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 、 “求富” 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 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维 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客观上也 是一场中国的近代化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曾任直隶总督,兼 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 士。早年镇压太平天国 运动。后兴办洋务,长 期操纵清政府的政治、 军事、外交。主持签订 中日《马关条约》等一 系列卖国条约。
李 鸿 章 (1823--19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最早的近代化军队---淮军
——《天朝田亩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 所有制的否定。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 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 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具有 反封建的意义。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的绝对平 均主义思想。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这种方 案是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相悖离的,不可能使 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 会”,发动群众 (2)金田起义后,势如破竹, 迅速发展 ( 3 )定都后破围、北伐、 西征,达到全盛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1、2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857 年 6 月 , 石 达 开带走了太平军的二十 万精锐部队,脱离了太 平天国,孤军作战。由 于没有建立根据地,粮 食、武器等补给困难, 军心逐渐涣散。 1863 年 5 月 , 在 四川大渡河紫 打地(安顺场)陷入清 军包围被消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太平天国革命的进程
太平天国革命
知 识 结 构 要 点
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
指导思想及阵营 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维新运动的发动 百日维新的内容 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三)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洪秀全出生于广东花县一个农民家 庭,其父兄都以耕田谋生。洪秀全7岁 入私塾读书,非常聪明,仅用6年的时 间就能熟读“四书五经”。后又自读中 国史籍,但不久即因家境贫困而辍学, 在家帮助父兄务农。18岁时受聘为本村 的私塾教师,从此一面教书,一面继续 读书。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考,洪秀全 也不例外。从16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 结果屡试不第。1843年最后一次科考失 败后,他受梁发《劝世良言》的影响, 创立拜上帝教。
2.陈玉成、李秀成无力挽回败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864年7月,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 学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 导集团的团结。 3.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 原则(反儒又落入儒的俗套中)。 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 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 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 “中体西用”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中国封建 制度作为根本,利用西方“长技”,为维护和巩 固封建制度服务。用冯桂芬的话来说,就是“以 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9000
9700
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视频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如何评价李鸿章?
• • • • 1、他是卖国还是 爱国的? 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他是主要责任人吗? 3、他对中国的近代化有没有贡献? 4、后人怎样适当评价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张之洞(1837-1909)曾任直隶总督、 军机大臣,洋务派地 方代表之一,1884年 主持两广抵抗法国侵 略的战争,中 法战 争的主战派。中法战 争后,在湖北创办湖 北枪炮厂、开平矿务 局等。
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建立的湖北铁厂
汉阳铁厂熔铁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建立新式海陆军 (1)用洋枪洋炮训练装备军队
(2)筹建新式海军
至中法战争前,清朝表面上维持了北洋、南洋(苏 浙)和福建三支水师。 到1888 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时北洋海军拥有 新旧舰船25艘,成为晚清实力最强的一支舰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