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53000540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电气工程、自动控制及其他应用数字技术的相关专业

学时数:64 学分数:4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软件技术基础》、《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基础》

执笔者:姜书艳编写日期:2011.9 审核人(教学副院长):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授课对象:全日制大学本科二年级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教学目标(本课程对实现培养目标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是信息技术类专业所共有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重要工程技术课程,是研究数字系统硬件设计的入门课程。

在本课程中,将介绍数字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和基本的系统设计思想;培养同学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工程性设计方面的基本素养。通过实验和课外上机实验的方式,使同学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和电路的运用过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数字电路知识。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设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课程内容安排和要求

(一)教学内容、要求及教学方法

1. 课堂理论教学(64学时)

第一章引论(2学时)

了解:数字电路的发展及其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地位;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之间的关系及数字信号的特点;数字系统输入输出特性及其逻辑特点,数字逻辑电路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信息的数字表达(4学时)

掌握: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二进制数的运算;符号数的表达:符号-数值码(Signed-Magnitude System、原码),二进制补码(two's complement,补码)、二进制反码(ones' complement, 反码)表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符号数的运算;溢出的概念。

掌握:其他信息的编码表达:BCD码(Binary Codes for Decimal numbers)、n中取1码(独热码)、格雷码(Gray code)的特点及其与二进制数之间的转换关系;

了解:模拟信息的数字表达:A/D转换的基本概念;

了解:字符的代码表示,二进制代码在状态、条件等的表示方面的应用;

第三章数字电路(6学时)

掌握:CMOS逻辑电平和噪声容限;

掌握:CMOS逻辑反相器、与非门、或非门、非反相门、与或非门电路的结构;

理解:CMOS逻辑电路的其他稳态电气特性:带电阻性负载的电路特性、非理想输入时的电路特性、负载效应、不用的输入端及等效的输入、输出电路模型;

理解:动态电气特性:转换时间、传播延迟、电流尖峰、扇出特性;

理解:特殊的输入输出电路结构:CMOS传输门、三态输出结构、施密特触发器输入结构、漏极开路输出结构;

了解:CMOS基本逻辑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电路结构和负载特性对逻辑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影响。利用相关的仿真软件进行仿真。

了解:作为电子开关运用的二极管、双极型晶体管、MOS场效应管的工作方式;

了解:其他类型的逻辑电路:TTL,ECL等;

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工作电压的逻辑电路的输入输出逻辑电平规范值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配合的问题。电路成本、速度与基本电路规模的关系。

第四章组合逻辑设计原理(10学时)

掌握:逻辑代数的公理、定理,正负逻辑的概念与对偶关系、反演关系、香农展开定理,以及在逻辑代数化简时的作用;

掌握:逻辑函数的表达形式:积之和与和之积标准型、真值表、卡诺图、最小逻辑表达式之间的关系;

掌握:组合电路的分析:穷举法和代数法;卡诺图化简方法;

掌握:组合电路的综合过程:将功能叙述表达为组合逻辑函数的表达形式、使用与非门、或非门表达的逻辑函数表达式、逻辑函数的最简表达形式及综合设计的其他问题:无关项(don’t-care terms)的处理。

理解:逻辑函数表达式的基本化简方法—函数化简方法;多输出(multiple-output)逻辑化简的方法和定时冒险(timing hazards)问题。

了解: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逻辑代数化简时的几个概念:蕴含项(implicant)、主蕴含项(prime implicant)、奇异“ 1 ”单元(distinguished 1-cell )、质主蕴含项(essential prime implicant);五变量及以上逻辑函数卡诺图化简方法;

了解:开集(on-set)、闭集(off-set)的概念;

第五章硬件描述语言(4学时)

了解:HDL工具组、设计流程

了解:Verilog语言的语法结构和特点,会使用Verilog语言编写数字逻辑电路相关的程序

了解:学习使用QuatusII(MAX+plusII)等仿真工具,利用图形法和波形法进行数字逻辑电路仿真。

第六章组合逻辑设计与实践(10学时)

掌握:译码器、编码器、多路选择器、异或门、比较器、全加器等常用中规模集成电路(MSI)逻辑器件的功能及其工作原理;

掌握:利用基本的逻辑门和已有的中规模集成电路(MSI)逻辑器件如译码器、编码器、多路选择器、异或门、比较器、全加器、三态器件等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完成更为复杂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方法;

了解:利用硬件描述语言(V erilog语言)进行组合逻辑电路基本功能单元及大中型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仿真。

了解:等效门符号(摩根定理)(Equivalent Gate Symbols under the Generalized

Demorgan’s Theorem);信号名和有效电平(Signal Name and Active Levels);“圈到圈”的逻辑设计(Bubble-to-Bubble Logic Design);电路定时(Circuit Timing);Parity Circuit (奇偶校验电路)的原理、应用;

了解:文档标准。

第七章时序逻辑设计原理(10学时)

掌握:基本时序元件R-S型、D型锁存器以及D型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时序特性、功能表、特征方程表达式;

掌握:时钟同步状态机的模型图,状态机类型及基本分析方法和步骤,使用状态图表示状态机状态转换关系;

掌握:时钟同步状态机的设计方法,包括状态转换过程的建立,状态的化简与编码赋值,未用状态的处理-最小风险(Minimal-risk)方案和最小代价(Minimal-cost)方案,使用状态转换表及状态转换图的设计方法。

理解: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有限状态机(Finite-State Machine)、时钟触发沿(Clock Tick)、占空比(Duty Cycle)的含义;基本双稳态元件(Bistable Elements)的结构和亚稳态特性(Metastable Behavior);锁存器(Latches)与触发器(Flip-Flops)的区别;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的概念;时序逻辑电路的分类;

了解:J-K型、T型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时序特性、功能表、特征方程表达式,不同触发器之间的相互转换;

了解:利用硬件描述语言(V erilog语言)对各种类型触发器进行仿真,加深对各种类型触发器功能作用的理解;学习用Verilog语言设计时序电路。

了解:时序电路设计中的其他的设计方法。

第八章时序逻辑设计实践(12学时)

掌握:利用基本的逻辑门、时序元件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完成时钟同步状态机电路的设计任务:计数器、移位寄存器、序列检测电路和序列发生器的设计;

掌握:利用基本的逻辑门和已有的中规模集成电路(MSI)时序功能器件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完成更为复杂的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的方法。

掌握:二进制计数器及其应用:模n计数器的设计;移位寄存器及其应用:串/并转换

(Serial-to-Parallel Conversion)原理,环形计数器(Ring Counter)和扭环计数器(Twisted-Ring Counters)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修改成自启动的方法。

了解: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计数器的特点、设计方法及应用;迭代与时序电路(Iterative versus Sequential Circuits);

了解:扫描触发器(Scan Flip-Flop)特性及基本应用;

了解:开关消抖(Switch Debouncing)电路、总线保持电路(Bus Holder Circuit)原理;

了解:利用QuatusII(MAX+plusII)文本法等(V erilog语言)进行时序电路基本功能单元及大中型综合性电路的仿真分析和设计。

了解:时序电路文档标准(Sequential-Circuit Documentation Standards);时序电路设计中的其他问题:大型时序电路的结构划分,时钟偏移(Clock Skew),异步输入处理等。

了解:数字逻辑系统设计的其他问题:数字逻辑设计中设计工具的作用、设计的可测试性问题、数字逻辑系统可靠性的问题、高速数字逻辑系统中信号传输的相关问题。

第九章存储器(2学时)

了解:存储器(ROM,SRAM)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存储容量的扩展。

了解:存储器在数字逻辑系统设计的硬件实现中的运用。

第十章模数转换器(ADC)、数模转换器(DAC) (2学时)

了解: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 to Analog Convertor,DAC))的基本电路结构(R-2R结构的DAC),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

了解: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 to Digit Convertor,ADC) 的基本电路结构(逐次逼近式、双积分等ADC),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

理解:模拟-数字转换器、数字-模拟转换器(ADC/DAC)在电子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

(关于应达到要求的说明:“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和综合。)

(二)自学内容和要求

1、学习使用PSPICE电路CAD工具,利用PSPICE仿真CMOS基本逻辑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了解电路结构和负载特性对逻辑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影响。

2、学习使用QuatusII(MAX+plusII) 等工具,利用QuatusII(MAX+plusII)等工具进行数字逻辑电路仿真的基本方法;进行基本组合电路基本功能单元,时序电路的基本功能单元进行仿真,加深对基本功能单元功能作用的理解;对教材中大型例题进行仿真分析,加强对大型综合性设计的分析理解能力。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要求

实验上机(课外)(16学时)

实验目的:通过使用CAD设计工具PSPICE、QuatusII(MAX+plusII)等对教材中相关例题的分析,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实验上机内容见自学内容和要求。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30%:包括平时作业及随堂考核成绩,课程设计;中期考核30%;期末考核40%。

平时作业习题:基本采用教材习题,每章结束上交,批改后进行针对性讲解,并给出参考解答;随堂考核:每课一题,每次内容讲解的课上布置,自备一页纸完成,要求当堂完成上交,只检查,不返回;课程设计:综合性考查,组合电路和时序电路各进行一次,要求完成后上交;

四、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第4版影印版),John F. Wakerly,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资料:

1.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姜书艳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Fundamentals of Digital Logic with V erilog Design,Brown, Z. V ranesic ,McGraw-Hill,2003

3.Logic Design Principles ,Edward J. McCluskey,Prentice- Hall,1986

4. Digital Logic: Applications and Design(数字逻辑应用与设计(英文版)), John M.Y arbrough S.,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5版),阎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第4版),John F. Wakerly,林生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 数字电路与系统(第2版),刘宝琴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 数字集成电路教程(第2版),龙忠琪等编,科学出版社2007

9. 数字逻辑(第2版),毛法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 数字电路逻辑设计(脉冲与数字电路第3版),王毓银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 脉冲与数字电路,何绪芃等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12. 脉冲与数字电路,万栋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相关学习网站:

http://125.71.228.222/wlxt/listcourse.asp?courseid=0170:电子科技大学/互动教学空间/网络学堂/电子工程学院/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5901886.html,/onekey/:包含教材中的所有图表、占教材中半数以上的部分习题解答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5901886.html,: 部分习题解答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5901886.html,/programs.univ:Xilinx的大学计划,提供了大量的产品资料、课程资料以及用于数字设计实验课程的芯片和插件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5901886.html,/education/university:Aldec的教育计划,提供了Aldec自己的软件包和第三方的兼容工具以及原型系统。

《数字逻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数字逻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BCim8014 2.课程名称:数字逻辑 3.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 Logic 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5.课程适用层次:本科 6.课程使用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7.总学时:48学时(其中实验12学时) 8.学分:3 9. 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电子电路基础 二、课程概述 《数字逻辑》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原理等硬件类课程的先导课程,它对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使学生掌握数字逻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分析数字逻辑电路方面的基本方法以及设计电路的能力,为后续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打下基础,也为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介绍逻辑设计的理论基础和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重点讲述组合逻辑电路和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对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和调试的能力。要求学生能以逻辑代数为工具,熟练掌握对各类组合电路、同步时序电路、异步时序电路的基本逻辑单元进行逻辑分析和设计,并在了解电子设计自动化的基础上,基本掌握数字系统的设计过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电子电路基础。 三、实践教学安排 第三章组合逻辑 实验学时:6 项目1:基本门电路的逻辑功能测试 实验学时:3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测试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与异或门的逻辑功能 2.熟悉扩展板与主电路板的连接与使用 3.了解测试的方法与测试的原理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 2.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扩展板 3.双踪示波器,数字万用表 4.相应74LS系列、或74HC系列芯片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A0702035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专业:环境设计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史发展的历史,了解现代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现代设计领域的基本知识。 任务:通过对现代设计作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学时分配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第一章: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共4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现代设计的发展和现代设计教育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状况 第三部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及其影响 2.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的概念,现代设计的萌芽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工艺美术运动”的个发展过程及影响。 难点:“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影响。 (二)第二章: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共4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新艺术运动 (1)新艺术运动的背景 (2)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苏格兰的新艺术运动及代表设计家 (3)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4)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发展 第二部分装饰艺术运动 (1)装饰艺术运动的概况与特点 (2)法国、美国、英国的装饰艺术运动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苏格兰的新艺术运动及代表设计家,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难点:装饰艺术运动的概况与特点。 (三)第三章: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起与包豪斯(共6学时) 1、教学内容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创新设计 英文名称:Machinery Innovation Design 课程代码: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32 (理论学时:28 实验学时:4 ) 2.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 3.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机械创新设计》,高志刘莹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年。 二、课程介绍 机械创新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创新设计的思想,从创新的理论出发, 重点掌握机械创新设计中有效的创新方法,通过对机械设计中常用的表达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以及创新设计的实例的引入, 使学生对创新的方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从而获得掌握机械创新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 此外通过创新失误的原因了解, 提高从事创新设计的实践成功率.在教学中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实物教学等教学手段。本门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动力,是科技进步、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国力,所以在大学中必须开设创新课程。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单元)绪论(共2 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创新的含义 知识要点:,创新的实用性和新颖性 第二节创新的意义 知识要点: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第三节创新与设计 知识要点:创新是设计的本质属性 第四节创新学与创新教育 知识要点:创造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实践不再是少数人的行为。 第五节设计理论与教育 知识要点: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设计水平的更是成为国家核心竞争的标志,于是,人们发现了多种设计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各类学科体系。

数字逻辑实验教案

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数字电路分析与设计 授课教师:姚光顺 授课对象:11网工、计科 授课时间:20XX年2月-2012月7月 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 20XX年2月 《数字逻辑》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数字逻辑 英文名称:Digital Logic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总学时:16总学分:0.5 开设学期:2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电路原理 一、实验课程简介 数字逻辑实验,是数字逻辑课程教学内容的延伸和加强。在电子产品广泛应用的前提下,对于每一个大学生,具备一定电工电子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数字逻辑实验教学是按在相关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所开设的重点技术基础实验课程。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中重点、难点的理解,培养其动手能力。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作用与任务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数字逻辑物理器件的主要技术参数,以及物理设计中的制作、调试、故障诊断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在实验原理指导下,熟悉和掌握常用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功能和在实际中应用的方法,具备基本电路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检查与排除电路故障、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分析误差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本实验课基于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A/D和D/A转换的基本理论而设定。 四、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实验分为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总结三个步骤: 1、实验预习 1) 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 2) 了解实验环境; 3) 了解实验方法,拟定实验的操作步骤; 2、实验操作 1) 建立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2) 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结束前,整理好实验设备,经指导教师验收方可退出实验室 3、实验总结 通过对实验记录的整理,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从而提高动手能力。

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课程代码:TELE1005 英文名称:Digital System and Logic Design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3.5/72 开课学期:第3学期 适用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 后续课程: 开课单位:电子信息学院课程负责人:黄旭 大纲执笔人:黄旭大纲审核人:X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主干课。 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数字逻辑的基本知识及数字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建立数字系统完整的总体概念,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以及若干典型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功能及应用,具备一定的数字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理论和技术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逻辑代数和数字逻辑电路的基础知识,能将其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1.4】 2、具备对数字逻辑器件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分析的能力,能够对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 辑电路进行描述和分析,能够分析典型脉冲电路、半导体存储器以及数模和模数转换电路的结构和原理,并针对实际工程问题和应用对象进行器件和参数的选择。【2.2】 3、具备对数字逻辑电路进行初步设计的能力,能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设计要求完 成数字逻辑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3.2】 4、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对数字逻辑电路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与实验验证。【3.2】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明确本课程知识与能力重点符合标准哪几条毕业要求指标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非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学习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以及有关先修课程的知识,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机械设计基础能力训练。 三、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2、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3、进行较为全面的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查阅资料和手册、运用标准和规范等的训练。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 后续课程:专业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毕业设计等。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杨可桢等主编.《机械设计基础》(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王昆等主编.《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 六、课程设计进度表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解和设计过程的现场指导相结合,通过具体的设计对象和任务,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学习的机器设计以及机械零件设计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机械设计工作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简单机械的设计能力。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本课程是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的一个综合训练环节。要结合具体的设计任务,掌握机器设计程序和通用零件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要多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如标准、规范等),认真地进行机械设计工作基本技能的训练。 2、学生完成本课程须耗费的时间 为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投入全部精力到为期2周的课程设计中,达到具备简单机械的设计能力的目标。 3、学生的上课、讨论、计算说明书等方面的要求 认真听好设计指导课,做好笔记,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在设计过程中,主动与老师探讨问题;针对课程设计题,积极思考,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计算能力。设计完成后,提交合格的设计图纸和课程设计说明书。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任务书的要求,在指定课室集中时间独立完成;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完成的轴系基本参数计算步骤及结果、主要零件的设计与校核结

《数字逻辑电路》教学大纲

《数字逻辑电路》教学大纲 开课系:信息工程系 适用专业及学生层次:初中起点 学时:112课时 先修课:电工基础、电子电路 后续课:微机原理、现代移动通信、程控交换技术 推荐教材及参考教材:《数字逻辑电路》 编写人:XXX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门课程是通讯专业通用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数字电路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数模和模数转换,数字集成电路应用以及有关实验等。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第一,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第二,吸收和借鉴各地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专业课教材的编写采用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模式。 第三,更新教材内容,使之具有时代特征。 第四,贯彻国家关于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业证书并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国家就业制度相衔接的政策精神,力求教材内容涵盖有关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技能要求,确实保证毕业生达到中级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第二,教学中应时刻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 第三,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

二、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数字电路基础 教学要求 (1)掌握数字电路的特点 (2)明确各进制间的转换规则 (3)掌握基本的逻辑运算 (4)熟悉基本逻辑公式和逻辑定理 (5)掌握逻辑函数化简方法 (6)熟悉逻辑函数的各种表示方法以及相互转换的方法 (7)掌握半导体开关特性 教学内容 (1)掌握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各自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 (2)明确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和十进制的表示方法以及转换时的不同规则 (3)掌握与、或、非三个最基本逻辑运算的逻辑符号、真值表及逻辑功能。(4)熟悉掌握逻辑电路中的运算律和等式的三个规则,了解异或运算的公式(5)熟悉利用逻辑运算规则及各种定律化简逻辑函数——即公式化简法,了解什么是卡诺图,熟练掌握逻辑函数卡诺图化简法。 (6)熟悉逻辑函数的表达式、卡诺图、真值表、波形图、逻辑图的转换方法。(7)掌握半导体二级管的单向导电性,掌握三极管的工作要求,工作在饱和、放大和截止区域的条件要求。 教学建议: 本章是数字逻辑电路的基础,与今后的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应熟练掌握。 第二章逻辑门电路 教学要求 (1)掌握分立元件门电路的基本组成 (2)熟悉TTL集成门电路的特点 (3)熟悉CMOS集成门电路的常用门 (4)明确门电路的应用 教学内容 (1)掌握与、或、非门的各自特点和功能,熟悉组合后的复合门电路的特点

世界现代设计史大纲

世界现代设计史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2016-01-15 08:30 《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属高等 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开 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学习世界现代设计史的目的在于借鉴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了解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风格潮流,对“功能主义”、“国际风格”、“民族特色”等语汇的认识,可以帮助设计师在设计中做出正确的定位。有助于了解发达国家的先进设计,有助于我们发展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发展道路。 对已修课程要求如下: 1、《中外美术史》课程,介绍基本的艺术时期中典型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并对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 2、《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使学生了解相应的艺术创作实践经验。 3、《版式设计》、《会展设计》、《标志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专业创作课程,使学生有相关专业创作经验,可以加深对设计作品的理解。 为后续课程服务方面如下:对后面的艺术专业创作课程提供理论支持,令学生可以从较深的艺术专业理论层面理解专业创作。 课程名称:世界现代设计史/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课程编码:3 总学时数/学分数: 48/3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所属部门:艺术学院 课程负责人:刘芳 制定日期:2014年4月

二、教学目标 1、熟悉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潮流及其特点。 2、了解一些着名设计国家和地区如北欧、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的设计特点和设计风格。 3、了解现代世界设计史中一些着名设计师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4、能够辨别和简单画出重要设计思潮中的设计作品,并能够说明其特点和风格。 三、课程规范要求 1、课前通知学生提前进行预习,课上准备教材、笔记本。 2、上课检查督促学生按时出勤上课,凡学生无故迟到、旷课次数超过学校教务相关文件规定的次数时,根据教务相关文件规定严格处理。 3、课中教导学生认真听课,勤作笔记,文明举止,禁止喧哗、闲聊,禁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不迟到、不早退、不逃课,有事需请假。 4、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勤学好问,科学钻研,不弄虚作假、不敷衍了事。 四、教材、参考书和阅读材料 1、教材: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着中国青年出版社 2、参考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A 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al of Machine Design 学分:7 学时:112 (其中实验学时20) 适用对象:四年制机械电子专业 一、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必修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3、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结合应用力学、机械理论和生产知识,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为学生进行机电产品的设计开发、技术创新、维修维护以及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着重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经过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中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课程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侧重理论和技能两者并重、相互结合。所以本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初步具备分析、选用常用机械机构的能力;掌握机械中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设计计算的工程方法;初步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获得实验技能的初步训练。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选用的基本方法,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常用机械零件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并进而具备向新技术渗透和联接的接口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学时92+实验学时20) 第1讲绪论(3学时+0) 熟悉机器与机构,零件与构件的基本概念,了解本课程内容、性质和任务,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机械设计的内容、步骤及基本要求,熟悉零件的机械物理特性。

数字逻辑教学大纲

《数字逻辑》 教学大纲 哈尔滨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数字逻辑》 一、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数字逻辑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必修课。 2.数字逻辑是基于数字电路相关知识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知识环节。 3.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由于一方面数字逻辑是一门涉及面较宽的综合性学科,另一方面也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前沿的学科,新的思想、新的理论以及新的方法不断涌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数字逻辑在计算机及其相关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本课在选材、内容组织等方面力求做到: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力图在阐明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也能反映某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本课程分支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实际应用能力。 本门课程共70学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16学时;总学分为3学分。 4.本门课程主要讲授数字逻辑的基本理论及设计原理和相关实践,全面介绍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工作原理、实际应用、技术开发和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通过学习该知识体系使学生基本掌握该知识体系得理论知识和该知识体系在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及该课程体系在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重要地位。并为将来独立的从事基于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研究与开发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教学内容 第一章基本知识(4学时) 1.教学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数字量与模拟量的特点,数字电路的特点、应用;了解二进制的算术运算与逻辑运算的不同之处;掌握不同数制之间的相互转换;掌握带符号二进制数的代码表示;掌握几种常用的编码。 2.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数制及其转换 第三节带符号二进制数的代码表示 第四节几种常用的编码 3.复习思考题: (1)二、八、十六进制数的转换 (2)8421、2421、余三码的组成 (3)格雷码和二进制转换 第二章逻辑代数基础(12学时) 1.教学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逻辑代数的三种基本运算、三项基本定理、基本公式和常用公式;掌握逻辑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真值表法、逻辑式法、卡诺图法)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掌握逻辑函数的公式化简法和卡诺图化简法;掌握最小项、最大项、约束项的概念及其在逻辑函数化简中的应用。 2.内容提要: 第一节逻辑代数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和规则 第三节逻辑函数表达式的形式与变换 第四节逻辑函数化简 3.复习思考题: (1)利用逻辑代数基本公式对逻辑函数化简。 (2)化简逻辑函数为最小项之和形式。 (3)利用卡诺图法化简逻辑函数公式。 第三章集成门电路与触发器(12学时) 1.教学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门电路的定义及分类方法;掌握二极管、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及分立元件组成的与、或、非门的工作原理;了解TTL与非门的工作原理,静态输入、输出、电压传输特性及输入端负载特性,开关特性;了解其它TTL门(与非门、或非门、异或门、三态门,OC门)的工作原理及TTL门的改进系列;了解CMOS反相器的工作原理及静态特性;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成教)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76课时,其中理论26课时,实践10课时,自学40课时 学分:4学分 考核方式: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史发展的历史,了解现代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现代设计领域的基本知识,通过对现代设计作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一)概论 1、什么是设计; 2、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 3、了解现代设计教育; (二)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 1、了解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情况; 2、掌握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 (三)新艺术运动; 1、新艺术运动产生的背景; 2、法国的新艺术运动。 3、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与亨利.凡德.维尔德; 4、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与安东尼.高帝的贡献; 5、苏格兰新艺术运动和马金托什以及格拉斯哥四人设计集团; 6、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7、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发展; (四)装饰艺术运动 1、装饰艺术运动的基本概念; 2、装饰艺术运动在法国的发展; 3、美国与英国的装饰艺术运动; (五)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起 1、了解现代主义运动产生的背景; 2、现代主义运动的思想基础; 3、现代主义运动在欧洲的发展; (六)包豪斯 1、包豪斯成立的宗旨; 2、格罗佩斯的设计影响; 3、魏玛时期的包豪斯; 4、迪索时期的包豪斯;

5、泛政治化时期—迈耶时期; 6、米斯.凡德诺的设计影响; (七)工业设计的兴起 1、美国工业设计兴起; 2、“有计划废止制度”的建立与流线型风格; 3、消费主义与流行样式; (八)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 1、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背景; 2、国际主义风格的代表设计家; (九)世界现代设计 1、日本的设计发展 2、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发展 3、意大利、比利时、德国、荷兰、西班牙与瑞士的设计; (十)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 1、国际主义的衰退; 2、后现代主义设计; 3、其它设计风格; 三、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完整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本)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课程基本信息 实践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30403 周数: 4 周学分:4分 开设学期:第六学期类型:集中进行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二、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基本目的是: 1.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及其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机械设计训练,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从而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 2.对学生在计算、绘图(装配图)、运用设计资料(包括手册、标准和规范等)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3.学习和掌握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1.实习内容:设计带式运输机上的两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具体要求见课设计任务书)设计带式运输机上的两级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具体要求见课设计任务书)2.每个学生应完成的设计要求: (1)装配图一张(A0号图) (2)零件图2张A2图纸。(传动零件、轴) (3)书写设计说明书一份,内容包括:拟定机械系统方案,进行机构运动和动力分析,选择电动机,进行传动装置运动动力学参数计算,传动零件设计,轴承寿命计算、轴(与齿轮配合处按弯扭合成强度计算)、键的强度校核,选择联轴器等,约6000-8000字。 四、实习地点与时间分配

五、实习组织方式及要求 1.组织方式:集中进行; 2.对教师职责的要求: (1)课程设计的进行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 (2)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3)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进度,及时答疑、督促检查; (4)严格对学生的考勤,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创新。 3.对学生的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设计分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循序完成设计任务。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反对照抄照搬或依赖教师。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有错必改,反对敷衍塞责、容忍错误存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设计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六、实践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一)考核方式:考查 (二)成绩评定: 总成绩构成:平时表现占30%+设计质量占50%+答辩占20% 平时成绩构成:以做课程设计时的表现为主要依据 七、实践课程参考书目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四版)陈秀宁施高义主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二版)龚溎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陈立德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设计课程大纲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OE2121017 课程名称: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设计英文名称:Digital Logic and Digital System Design 学时:60 学分:4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大类)开课学期:4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与模拟电子线路 开课院系: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及相关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任务与目标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设计是重要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与配套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设计实验”课程紧密结合,以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强化实践和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课程讲授、单元实验、综合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报告撰写、研讨讲评等环节,实现知识能力矩阵中1.1.2.2、1.2.1.2以及2.5、2.6、3.6、4.1、4.2的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电子设计自动化(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技术和工具。数字电路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数制及编码、逻辑代数及逻辑函数的知识;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熟悉常用的中规模组合逻辑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掌握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典型的中大规模时序逻辑部件。EDA设计技术部分,需要了解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学习硬件描述语言,了解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本原理及开发过程,掌握EDA 设计工具,培养学生设计较大规模的数字电路系统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特点和主要目的: (1)本课程概念性、实践性、工程性都很强,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工程应用背景。 (2)使学生掌握经典的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3)掌握当今EDA工具设计数字电路的方法。 (4)本课将硬件描述语言(HDL)融合到各章中,并在软件平台上进行随堂仿真, 通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本课程通过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以及设计师作品的分析讲授, 使学生对人类在造物史方面的发展线索、各个运动的审美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达到以开拓学生的设计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为设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开设做好理论准备。 二、教学的具体要求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二)通过讲授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概况,达到建立学生设计意识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检查 本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共56学时,课程结束通过考试方式或论文形式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四、教学时数分配 第二部分讲授内容 第一章现代设计发展的理论模式 一、设计师与独立制作的手工艺人的区别 二、现代设计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维多利亚时代的特点(1831-1901年) (二)维多利亚时期的设计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出现前的设计 第一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工业革命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为解决城市矛盾的实验性规划设计 三、新专业分工的出现 第二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设计潮流——维多利亚风格 第三节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的出场 第四节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 第五节芝加哥学派·沙利文 第六节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一、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异同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七节装饰主义运动(Art Deco)1920—1935年 一、装饰主义运动所源之影响方面 二、代表地区及人物、作品 第八节现代主义(Modernism) 一、主要设计师 (一)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以下简称格氏) (二)密斯(Mies Van der Rohe) (三)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四)赖特(Frank Wright) (五)阿尔托(A.Alto) 二、主要设计风格和流派 (一)荷“风格派”运动 (二)表现主义 (三)德意志制造同盟 (四)俄——1918至1925年间的构成主义 第三章包豪斯BAUHUASE(1919—1933年) 德语Bauhuase意为“建筑房子”。格罗皮乌斯创立,她旨在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体系,达到个人进行微型社会试验和改造社会文化的目的,同时快速提高德国设计水平,满足战后的物质需求。 第一节魏玛时期(1919—1925年) 一、课程改革 第二节德骚时期(1925—1933年)——其中1925-1927年为黄金时期

《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活动大纲

《数字逻辑》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描述 本课程为专业限定选修课,主要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本科低年级学生。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设计方法,作为专业前导课程,为以后的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组成结构》及其他硬件类课程《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是为缺少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等先修课程的计算机与信息学科偏软类专业开设,其要求和难度略低于电子信息学科偏硬类专业,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应用和发展及逻辑代数等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组合逻辑电路和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等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字逻辑电路设计能力。另外,使学生了解可编程逻辑器件和现代数字系统设计方法,初步掌握运用EDA工具及硬件描述语言进行简单数字逻辑设计,紧跟市场和技术前沿。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相关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如下能力: 1、掌握基本的逻辑代数知识,能够运用物理知识理解二极管、三极管、集成逻辑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本原理。 2、能够运用逻辑代数方法表达、求解和优化实际数字电路问题, 3、能够分析小规模、中规模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掌握各种逻辑门、基本触发器、中规模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基本应用。 4、能够利用逻辑门、基本触发器、中规模集成器件和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一定功能的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并进行优化。 5、能够应用专业EDA软件设计一定功能的数字系统,并能进行仿真和验证。 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五、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支撑课程目标1) 重点内容:数制和编码的概念,各种不同数制间的转换方法,二进制的运算及原、反、补码数的表示及转换,二-十进制代码(BCD代码)。 难点内容:建立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概念,二进制的运算及原、反、补码数的表示。 教学内容:掌握数制及其转换,编码的概念,了解常用码的一些应用,熟悉数字编码的转换。 1.1数字电路逻辑设计概述 1.2数制及其转换 1.3二-十进制代码(BCD代码) 1.4算术运算与逻辑运算 第2章逻辑函数及其简化(支撑课程目标1、2) 重点内容:逻辑代数的各种表达形式,逻辑代数的三个规则和常用公式,逻辑代数的化简方法,卡诺图法。 难点内容:简单逻辑命题建立逻辑函数的方法。

课程教学大纲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专业

液压与气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年月日 执笔者:宋敏编写日期: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计算能力和简单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能力,同时也为后续课学习打下基础。主要任务是: (1)能熟练地运用力系平衡条件求解简单力系的平衡问题。 (2)掌握零部件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方法。 (3)熟悉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和标准, 掌握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零部件的选用和基本设计方法,具备正确分析、使用和 维护机械的能力,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4)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解题、运算、绘图能力和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2)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含实验实践内容及其类型等)基本要求、学时分配等

(3)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前期课程及知识要求:《机械设计基础》在液压与气动技术专业整个教学计划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要求学生应有比较扎实的机械制图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 后续课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实践教学:各实验均按实验操作、实验效果、实验报告质量和实验纪律综合评定成绩。实验成绩以15%十入本课程学期总成绩。 (5)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手段(技术)指南等 理论教学:讲课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举例要注意典型性及工程应用性,教会学生思路、技巧和方法。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录像、幻灯等电化教学 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技术。 实践教学:实验课主要帮助学生验证所学知识。课程设计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一般机械设 计的全过程,强调独立思考,鼓励创新,提倡计算机绘图。 (6)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两本以上公开出版的教材或讲义) 《机械设计基础》郭红星主编2005年西电出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贺敬宏宋敏主编2005 年西北大学出版社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数字逻辑》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逻辑》课程教学大纲 Digital Logic 课程编号:130301047 学时:48学分:3 适用对象: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卓越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医学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理科) 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离散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原理;模拟电子线路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数字逻辑》把数字电路和逻辑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作为基础,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基本数字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气特性,着重讨论了逻辑电路的基本单元(门电路和触发器),也讨论了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其应用,介绍了一些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器件和电路,同时讨论了作为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学基础的逻辑代数及其化简方法。作为重点,系统地讨论了组合逻辑电路、同步时序逻辑电路、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并介绍了采用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数字系统设计的新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学、通信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数字逻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内容,掌握最基本的数字逻辑分析和设计方法。使学生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可编程逻辑等打好基础。要求学生熟悉数制、码制和逻辑代数,能以逻辑代数为工具,掌握对各类组合电路、同步时序电路、异步时序电路的基本逻辑单元分析和设计。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数字逻辑基础 基本内容: 1.1概述 1.1.1模拟量与数字量 1.1.2数字电路的分类 1.1.3数字电路的特点 1.1.4脉冲与脉冲参数 1.2数制与码制 1.2.1数制 1.2.2数的表示方法 1.2.3数制间的转换 1.2.4常用编码 1.3逻辑代数基础 1.3.1逻辑代数中的三种基本运算 1.3.2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1.3.3逻辑代数基本定律及常用公式 1.3.4逻辑函数的公式法化简 1.3.5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 1.3.6具有无关项的逻辑函数及其化简 教学基本要求:

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oderndesignhistory 课程编码: 学时:32 学分: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中外工艺美术史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公共艺术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重点讲述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包括主要思想、风格、流派、典型作品代表设计师等史实的分析,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与文化、经济和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范围、手段、发展、意义等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其更好的进行创造性的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 2、了解现代设计中主要思想、风格、流派、典型作品代表设计师等史实的分析。 3、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与文化、经济和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对现代设计的本质、范围、手段、发 展、意义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现代设计的起始时间,理解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1.1 “ design ”—设—计“”的定义 1.2现代设计的起始时间; 1.3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 1.4现代设计艺术分类标准与方法;设计思维 [本章重点]: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现代设计艺术分类标准与方法 [本章难点]:现代设计产生根源:工业革命、发明创造、现代艺术流派等的影响 第二章现代设计的滥殇时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理解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主要成就。 [本章主要内容]: 2.1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 2.2工业革命初期设计发展的新动向;

《机械设计A1》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A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111010 课程英文名称:Machine Design (A1) 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8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能源与动力工程 装甲车辆工程等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地位及教学目标 机械设计A1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机械方面的设计、制造、研究和开发奠定重要的基础,具有增强学生适应机械技术工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二)知识、能力、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A1是一门概念性强,应用灵活的课程,要求明确机构、机构压力角、机构倒置、自锁、死点、基本机构、基本参数、尺寸等基本知识点的概念。熟练掌握运动分析、结构分析、力分析的方法;熟练掌握主要机构的设计步骤和方法;熟练掌握速度波动调节的方法和计算。能够设计一个简单机械装置的传递方案,包括机构综合和尺寸设计。 (三)实施说明 机械设计A1课程,除课堂理论教学外,还包含了实验教学及课程综合设计两大实践性教学内容,后两者已独立设课,单独记分,将单独编写教学大纲。本大纲为机械设计A1课程理论教学的大纲。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进程安排1-2次课程大作业,部分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应在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等课程之后开出,理论力学应特别讲清楚速度瞬心、相对运动原理、点的复合运动、动能定理等概念。 (五)对习题、实践环节的要求 课后作业要少而精,但对重要概念和基本方法要尽量覆盖面宽。课程实验部分和课程设计部分均单独设课,单独考核,具体要求见相关大纲。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 2.考核目标:考查学生对机构的组成、常用机构、机构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应用机构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80%) (七)参考书目 1.《机械原理》,孙桓,陈作模,葛文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机械原理》,邹慧君,郭为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3.《机械原理》,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数字逻辑电路教学大纲(高级班80课时)

封面: 《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 名称 数字逻辑电路 课程 类型 专业理论课 培养 层次 高级技工 预备技师 课程 考核方式 考试 总学时 80 推荐 教材 《数字逻辑电路》第三版 中国劳动出版社 ISBN 7-5045-3879-5 编写人员 签名 江 志 培 专业组长签名 系主任 签名 教务主 任 签名 编制 部门 广州市冶金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为今后从事数字逻辑电路方面的硬件、软件设计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逻辑代数部分,掌握基本逻辑运算, 卡诺图与布尔代数的基本定理, 逻辑函数与逻辑图。熟悉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卡诺图化简、具有无关项的逻辑函数化简。 2.门电路部分,掌握与、或、非门及其组合门电路,TTL门电路,CMOS门电路和它们的工作原理及其输入输出特性。熟悉基本门电路、OC门、TS门、74系列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了解各种门电路内部结构。 3.组合逻辑电路部分,掌握正负逻辑问题、组合逻辑电路分析、组合逻辑电路一般设计方法。熟悉常用MSI组合器件及应用、一般组合逻辑电路存在的问题。了解线逻辑与总线结构。 4.触发器部分,掌握触发器的电路结构与动作特点;触发器的逻辑功能。熟悉触发器的描述方法。了解触发器的动态特性。 5.时序逻辑电路部分,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寄存器、计数器。熟悉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了解时序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 6.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部分,掌握施密特触发器、单稳触发器的组成与应用;多谐振荡器的原理与组成。熟悉555定时器及其应用。 7.半导体存储器部分,掌握ROM、SRAM的工作原理。熟悉各种存储器的结构;存储器容量的扩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数字电路基础 教学内容: 1、脉冲的基本概念 2、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3、RC电路的应用 4、晶体管的开关特性 5、反相器 教学要求: 1、懂得数字信号及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电容的充放电过程和RC电路的应用 3、掌握晶体管的开关特性和反相器的工作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