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介绍和赏析共19页
电子音乐欣赏夜莺

主 题
第四和第五乐句又是稍作变奏的第一 个主题,乐队和笛子交替演奏。第六 和第七乐句是稍作变奏的第二个主题 乐队全奏出雄浑、壮丽的效果。
第
❖ 第二乐段包含八个乐句。都是第一主题的变
奏、反复,每次变奏的变化都不很大,但是 二
各种乐器变换发挥了各自的特色,给人以新
颖的感受。第一乐句,乐队和笛子的交替演 段
莺
大利威尼斯的时候,每当落日时分,这时 夜莺就会来到我的窗前唱歌。它的歌声美
创
妙如丝,令人陶醉,因为这鸟的歌声包含 着这么多的词汇、节奏和旋律,我为我们
作
之间无法用对方的语言进行交流而深感遗
憾。直到几年后,当有人向我介绍中国笛 背
子的时候,我才发现中国笛子与夜莺的歌
声在音调上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特别是 景
架子鼓
电吉他
电贝司
电子合成器
电钢琴
雅 尼(1954— )希 作
腊血统的美国音乐
家。原名克里索马 里斯,生于希腊南
者
部的一个海滨小镇 卡拉玛塔。
简
雅尼是当今世 介
界乐坛一位集创作、
电子合成器及钢琴
演奏于一身的音乐
家。
雅尼自己是这样描述的:“我时常聆听自 夜
然之声,因为我能够从中学到保持平衡的 法则。记得几年前大约是1994年,我在意
❖电子合成器模拟了哪一件民族乐器音色?同时还加入了什么音响?
黄如论中学 教师:郑清芬
你 听 到 过 这 样 的 音 乐 吗
?
电声乐队
❖ 指由电子乐器为主组成的乐队.电子乐器指运用电子 元件产生和修饰音响的乐器.
❖ 四大件乐器: ❖ 1.架子鼓 ❖ 2.电吉他 ❖ 3.电贝司 ❖ 4.电子合成器 ❖ (有时还加一个电钢琴)
电子音乐分析

主题旋律:喜多郎-Silk road:旋律线朴实、平缓,不太强调音乐的内在的动力性发展因素。
喜多郎曾经说过:“我与中国的友谊是从创作《丝绸之路》时就开始的。
”所以这部作品中包含着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
它本是为记录片《丝绸之路》而创作的配乐,然而却成为了喜多郎的成名曲,风靡全球20多年,谱例所示是这首作品的开始片段。
第一乐句A处开始的几个音:D、E、G、A、B,是极具亲切感的五声性旋律音阶式进行,仿佛预示着一幅古老的东方文明画卷即将展开。
B则是经历上行冲动之后的环绕式进行的旋律。
C为下行材料,短+长的基本框架使它显得很平稳。
主题的第一句以级进为主,跳进为辅,性格温和,描绘出丝绸之路给我们的第一印象,随后的旋律主要根据这3种材料进行展开。
同时,展开的程度并不高,也不强调旋律进行的动力性,而是体现出平缓和朴实的特点调式调性:不多讲和声:喜-Silk Road从纵向叠置上来看,和弦显得十分自然和简洁,以三和弦为主,其它高叠和弦使用较少,听起来非常干净、温和、纯粹。
这样就避免了那些富有张力的和声进行给人带来的紧张感,同时也使他的作品能贴近自然,引人遐想。
在横向进行方面,并没有拘泥于传统和声学所限定的连接法,而是和流行和声相互渗透,力求音响的通俗性、可听性,努力营造出一个比较自由的音响空间。
喜-KOI:这首作品的中文名称是“恋慕”,谱例所示是其中的钢琴缩谱片段。
本首作品使用了转调手法,片段所示处正好包含其转调的部分。
在前面的C大调部分可以看到有所谓的“平行和声”式进行,如第6小节至第9小节、10小节至13小节处的ii-iii—IV-V。
“平行和声”带来了根音的二度进行,是现代风格的和声进行模式,最早于19世纪初出现在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等人的作品中,如谱例2-2-4所示。
平行和声的出现打破了平行5度的禁则,已经成为了流行和爵士和声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进行方式,同时,二度根音关系的和声力度比较弱,不会给音乐带来过强的动力发展意义。
《电子音乐欣赏》课件

03
分析电子音乐在戏剧和电影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增强情感和
氛围。
05
电子音乐的应用与影响
电子音乐在电影、游戏中的应用
电影配乐
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广泛应用 ,能够营造氛围、增强情节张力 ,为电影增添艺术魅力。
游戏音效
电子音乐在游戏音效中也有着不 可或缺的作用,为游戏提供沉浸 式的体验,增强玩家的游戏感受 。
实验电子音乐
总结词
实验电子音乐是一种创新的、非传统的电子音乐,通常不追求商业成功。
详细描述
实验电子音乐通常采用非传统的声音制作方法和合成技术,创造出独特的声音和节奏。这种音乐形式通常不受传 统音乐规则的限制,而是追求表达个人情感和探索新的音乐形式。
古典电子音乐
总结词
古典电子音乐是一种将传统古典乐器与电子设备相结合的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对现代音乐产业的影响
音乐制作
电子音乐改变了传统音乐制作方式, 使得音乐制作更加高效、灵活,丰富 了音乐创作的可能性。
音乐推广
电子音乐在音乐推广方面也起到了重 要作用,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 让更多人有机会听到和分享音乐。
电子音乐的社会文化意义
文化交流
电子音乐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世界文化的 多样性。
电子音乐的起源
电子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电子技术和录音 技术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利用电子设备创作的音乐。早期的 电子音乐多用于实验和先锋艺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普及,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流派。
电子音乐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电子音乐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创新性 、实验性等。它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调 制声音,创造出独特的声音和节奏, 从而表达出独特的音乐理念和情感。
《电子音乐欣赏》课件

影响力
电子音乐的发展也影响了其他领域,例如1970年代以 来的迷幻艺术、电影、电视和广告等。
电子音乐对音乐本身的革新以及流行文化的形成有着 深远的影响。
电子音乐的欣赏技巧
拓展你的耳朵
听些你平时不听的电子音乐,拓宽 自己的音乐视野。
体验现场音乐会
到音乐节、俱乐部或演唱会现场, 带上友人和干劲,在欢快的舞蹈中 聆听音乐。
律动
4
一。
快速、乐器之间贯穿的旋律,是电子音乐中 经常出现的元素。
电子音乐的发展与影响
经典之作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的 《电子音乐之征》创作于1951年,被认为是20世纪50 年代的经典作品。
1970年代前期,电子音乐的传播受到了音乐节的帮助, 其中以Woodstock为代表的音乐节成为电子音乐的发源 地。
学习电子音乐制作
不妨尝试用现代数码设备制作自己 的电子音乐,这有助于感受电子音 乐的复杂性和表现性。
电子音乐的未来发展方向
1
新技术的运用
现代软件和硬件的运用加速了电子音乐创作的速度,并加强了电音的创新
2
强调个人风格
随着独立音乐人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电音制作人强调自己的声音和风格
3
向前推进
电子音乐将继续推动音乐界向前发展,不断创新和突破。
808鼓机
1980年代,Roland公司发明了第一 款真正流行的鼓机,它的独特鼓声 成为了当时电子音乐的标志no
2 House
由底特律DJ Juan Atkins首先提出,是电子音乐中 最受欢迎的流派之一,以其紧凑的鼓声和枯燥的 低音而闻名。
在芝加哥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不同于techno的 简洁鼓声,house更注重复杂的旋律和和声。
电子音乐

1940年代至1950年代,低传真磁性钢丝录音大约从1900年就开始使用。到了1930年代初期,电影工业开始转 换成基于光电池而开发的新型光学式声音伴随影片录像系统。大约在同一时期,德国电子公司AEG发展出第一套 实用化录音带系统“磁音机”K-1,并于1935年8月在柏林国际广播展发表。磁带比唱片在录音技术上有更大的弹 性,可以重新再录,亦可以剪接。自此以后,磁带被广泛应用于收音机广播及有声电影。
磁性录音带为音乐家、作曲家、制作人及工程师在声音表现的能力上开拓了一个广大的空间。录音带相对便 宜而且非常可靠,它重制的保真性也比当时任何的声音保存媒介更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如同电影胶卷般的操 作可塑性,而不像唱片一样死板。
主要类别0 1法国具体来自 乐0 2德国
0 3
日本
0 4
美国
0 6
随机音乐
随着电子公司索尼(当时称为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于1946年的创建,两位日本作曲家武满彻与柴田南雄 于1940年代晚期各自写到关于电子科技制作音乐的可能应用。在1948年,武满彻构想出一项新科技,可以“在一 个小而拥挤管子内,将噪音与协调的音乐旋律结合在一起。”此与同年度皮耶·薛菲的具体音乐概念颇为相似。 当时武满彻的构想并未受到注目,并持续了好几年。1949年,柴田南雄提出“一种高性能乐器”,可以“合成任 何类型”并且“非常容易操作”,他预测有了这种乐器,“音乐的情境将有突破性的改变”。同年,索尼发展出 磁带录音机G-Type,它成为法庭及政府机关里最受欢迎的录音装置,也导致索尼于1951年发表家庭用版本H-Type。
动感的电子音乐

动感的电子音乐概述电子音乐是一种以电子设备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音乐类型,具有高度实验性和创新性。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动感的节奏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电子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常见的电子音乐风格以及电子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1. 电子音乐的起源和发展电子音乐起初在二十世纪初期由音乐家们通过实验性的音响设备和电子乐器创作而成。
在当时,这些音乐被称为“电子音乐实验”,并且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关注。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音乐开始融合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元素,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电子音乐风格。
2. 常见的电子音乐风格2.1 浩室音乐浩室音乐起源于芝加哥,并在上世纪80年代普及于全球。
这种音乐以连贯的4/4拍节奏和重复的旋律为特点,常用合成器和打击乐器创造出一种简洁而流畅的音乐效果。
著名的浩室音乐艺术家有Frankie Knuckles和Larry Heard等。
2.2 音序器音乐音序器音乐是一种使用音序器软件来创作的电子音乐,它以极富律动性和重复性的音序器节奏为特点。
音序器软件可以通过编排音符和节奏来产生无数种不同的声音效果,使作曲家能够实现对音乐的精确控制。
著名的音序器音乐制作人有Armin van Buuren和Tiësto等。
2.3 电子舞曲电子舞曲是一种以高速节奏和强烈的节拍为特点的电子音乐。
它通常采用合成器、鼓机和采样器来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效果,给人一种充满能量和活力的感觉。
电子舞曲在夜店和派对中非常流行,能够激发人们的舞蹈欲望。
著名的电子舞曲艺术家有David Guetta和Avicii等。
2.4 现场电子音乐现场电子音乐是一种将现场演奏和电子音乐创作相结合的音乐形式。
在现场电子音乐演出中,艺术家通常使用各种电子设备来实时创作和演奏音乐,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
现场电子音乐注重即兴创作和与观众的互动,使每场演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体验。
著名的现场电子音乐团体有The Chemical Brothers和Daft Punk等。
音乐风格知识:电子音乐的流派和演化

音乐风格知识:电子音乐的流派和演化电子音乐是一种以电子设备为主要制作工具的音乐形式,涵盖了多种流派和风格。
这篇文章将介绍一些主流的电子音乐流派和演化历程。
1.电子舞曲(Electronic Dance Music,简称EDM)电子舞曲是电子音乐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以强节奏和多种声效为特点,是舞池里经常播放的音乐。
电子舞曲包括多种子流派,如鼓打贝斯(Drum and Bass)、Dubstep、Techno、House等等。
其中,Dubstep在近年来逐渐流行起来,以其重低音和断奏为特点,体现了电子音乐的创新精神。
2.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环境音乐是电子音乐的另一流派,它通常是以轻松、柔和的声音为主,用来创造宁静、放松的氛围。
环境音乐常被用于冥想、放松和瑜伽等场合。
Brian Eno是环境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Music for Airports》被普遍认为是环境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3.实验音乐(Experimental Music)实验音乐是一种探索性质的电子音乐,它尝试打破传统音乐的规则和范式,创造出独特的声音和音乐表现方式。
实验音乐通常使用非常规的音乐或乐器,以及各种新颖的音效技术。
4.合成器流行音乐(Synthpop)合成器流行音乐是一种利用合成器和电子设备制作的流行音乐,它的声音通常柔和、舒缓,并以强节奏为主。
这种音乐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包括了诸如Human League,Depeche Mode,Pet Shop Boys 等乐队、歌手。
这些歌曲的标志性特点是使用了合成器来产生大量的效果和声音。
以上四种流派只是电子音乐的冰山一角,电子音乐涵盖了许多的流派和风格。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电子音乐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创新。
尤其是在现代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流行和数字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人使用电子技术创造出独特的声音和音乐表达方式。
电子音乐的流派和风格也在这些音乐人的探索和发掘中不断拓展和演化。
(精品)电子音乐介绍与赏析

发展:1940年代至1950年代
低传真磁性钢丝录音大约从1900年就开始使用。大约在同一时期,德国电
子公司AEG发展出第一套实用化录音带系统“磁音机”K-1,并于1935年8月 在柏林国际广播展发表。磁带比唱片在录音技术上有更大的弹性,可以重新 再录,亦可以剪接。自此以后,磁带被广泛应用于收音机广播及有声电影。 磁性录音带为音乐家、作曲家、制作人及工程师在声音表现的能力上开拓了 一个广大的空间。录音带相对便宜而且非常可靠,它重制的保真性也比当时 任何的声音保存媒介更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如同电影胶卷般的操作可塑 性,而不像唱片一样死板。带子可以在录音或是播放期间减速、加速或甚至 倒带,因而常有着惊人的效果。录音带的扩散最终导致了电子声学录音带音 乐的发展。 50年代,世界第一台用来演奏音乐的电脑CSIRAC。 1957年,MUSIC 成为 最早演奏电子音乐的电脑程式之一。人声编码器技术也同样是此领域的早期 主要发展项目。
1980年代晚期至1990年代
舞曲的兴起:1980年代晚期,仅使用电子乐器制作的舞曲录音变为越来越受欢迎。
这种趋势持续至今,全世界的夜店都常态性地播放电子舞曲。当下,电子舞曲非常 受欢迎,存在着专属的广播电台与电视频道。 进展:其他的发展包括托德·麦克弗(来自MIT与IRCAM)为超级大提琴 (hypercello)而作的合成器乐曲《开始一遍又一遍》(Begin Again Again),那 是一台具有多个传感器以便量测大提琴家实体动作的互动系统。麦克斯·马修斯为了 即时节拍、动态及音色控制,发展一套可预先输入电子乐谱的“指挥”程式。莫 顿.萨布尼克发表一张多媒体的CD-ROM《我所有的蜂鸟都有借口》(All My Hummingbirds Have Alibis)。
2000年代与201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