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合集下载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其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薄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动不够到位。

针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现状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现状分析1.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不足,缺乏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行动。

他们往往把自己局限在学业和生活上,忽视自己作为社会一员必须承担的环境责任。

2.教育培训不足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停留在课堂上,缺乏实践和体验的环节。

学校教育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无法引导大学生去了解、认识和重视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

3.社会环境缺乏示范社会环境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环保活动较少,这使得大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和机会,从而无法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对策研究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结合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培训,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2.建立完善的实践体验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实践体验机制,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环保活动中。

3.加强社会环境建设社会应该加强对环保活动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平台。

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力度,让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参与到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中。

4.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学校可以建立生态文明意识的评价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中。

三、具体措施1.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学校可以开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多样化的课程,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2.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环保实践活动中,如植树、垃圾分类、公益环保宣传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环保的乐趣和意义。

高校思政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研究

高校思政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研究

高校思政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思政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研究,以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热爱自然环境,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现状分析1.1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大气污染、水质变差、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1.2 学生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在大多数高校中,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相对薄弱。

他们对环保知识的了解有限,对环境污染的认知也较为肤浅,缺乏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3 生态文明教育薄弱当前,高校思政课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虽然一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整体上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较为单一。

二、对策研究2.1 高校思政课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教育高校思政课应该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学生思政课程之中。

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热爱自然的情感。

2.2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高校思政课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

可以借助多媒体、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3 提倡低碳生活方式高校思政课可以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等,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

2.4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志愿活动高校思政课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环保志愿活动,如环保宣传、植树造林、环保清洁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5 强化实践教育高校思政课应该更加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教育。

通过开展实践课程、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深入到自然环境中,深刻感受和体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高校生态教育是指对高校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教育形式。

目前高校生态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教育内容单一、实践教学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对策来改善高校生态教育,如加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增加实践教学机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

目前高校生态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内容单一、理论知识过多等问题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为此,可以采取的对策是加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可以引入生态保护的案例分析、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还可以组织生态保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生态保护的理解。

高校生态教育的实践教学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够强。

对此,可以采取的对策是增加实践教学机会。

高校可以与相关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组织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参与生态保护项目。

可以组织实地考察、野外实习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实践生态保护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生态教育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些高校拥有较好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和生态环境教育资源,而另一些高校则缺乏这些条件。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的对策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可以通过跨校合作、资源共享等方式,让资源条件相对较差的高校可以共享其他高校的教育资源,提高整体的生态教育水平。

可以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优质生态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流动,提高整体的生态教育水平。

高校生态教育的评价体系也存在问题。

目前的评价体系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态度的培养。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教育评价的改革入手。

可以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践能力等纳入到高校生态教育的评价体系中,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评价标准,激励他们更好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 引言1.1 现状分析高校生态教育的现状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高校生态教育存在分散性教育的问题,即生态学相关知识点分散在各个学科中教授,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这导致学生很难全面了解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碎片化知识也是一个主要问题,学生只能获得一些零散的生态知识,缺乏全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环保意识在高校学生中普遍较为淡薄,很多学生对环境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和认识。

资源浪费现象在高校也比较严重,学生缺乏节约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高校生态教育缺乏实践机会,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实践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生态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1.2 问题意识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解。

许多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认识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生态思维。

他们对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容易陷入片面的或错误的认知中。

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不足。

在高校教育中,很少有课程着重强调环保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对环保问题缺乏应有的认知和行动。

缺乏环保责任感的学生容易对环境问题持漠视态度,无意识地参与破坏环境的行为。

学生对资源节约的概念模糊。

资源浪费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许多学生缺乏节约资源的意识和方法,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生态教育在问题意识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亟需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2. 正文2.1 分散性教育分散性教育是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高校生态教育主要体现为零散的专业课程和单一的环境保护活动。

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环境科学、生态学等知识,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无法形成完整的生态教育体系。

这种分散性教育导致了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片面和不够全面,难以形成全面的生态意识和行为习惯。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概述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思政课中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增强环保意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 教育内容不够全面目前高校思政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往往仅仅停留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资源管理等方面,而忽略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紧密联系。

2. 教育手段不够灵活高校思政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手段大多局限于传统的讲座、演讲、案例分析等形式,这种单一的教育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3. 教育评估不够科学高校对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估主要基于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度等表面性指标,缺少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综合能力的评估,难以真正提高教育效果。

二、对策分析为了解决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教育内容的全面性高校应该增加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将其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多维度的教育内容。

比如,在课程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经济观念等内容。

2. 创新教育手段,形成多元化教育模式思政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探索多元化教育手段,如开展户外实践活动、组织生态文艺表演、参观生态景点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态文明的内涵。

3.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估体系,从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主动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评,作为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参考。

三、总结高校思政课是树立和弘扬先进文化理念、导航和引领学生修身养德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成为思政课中的重点和亮点,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全面性、多元化和科学性,对于增强学生的道德理念和绿色意识、推进社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高校生态教育是在学生中推广环保意识,提高自然保护的重要性,自然资源利用率,为建立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培养合格人才的课程。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校生态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一:缺乏有效的环保宣传和教育环保意识是生态教育的基础。

但是,很多大学生仍然缺乏环保意识,很少了解环保的含义和意义。

这是因为学校环保宣传不够,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环保教育。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增加环保课程的学分,鼓励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绿色技术、环境保护法律等课程。

2. 在校园内设置环保标识、海报等,提高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3. 让学生积极参与环保相关的活动和社区服务,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环保的实践意义。

问题二:环保行动缺乏实际成效很多大学生具有环保意识,但缺乏实际行动。

例如,只是口头上支持环保,而不采取真正的行动,例如,回收废纸、减少用电等等,这些行动都是没有成效的。

这就导致了环保意识和行动的断裂状态。

1.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真正有成效的环保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清洁天津、绿色学生社团等等。

2. 告诉学生环保行为的实际意义和实际成效,例如,一位学生每年只用一次塑料袋可以减少300个塑料袋在环境中,这些数据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环保行为的实际意义。

问题三:环保意识程度的大起伏很多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程度具有大起大落的现象。

例如,期末考试期间,很多学生会放松环保行为,大量使用纸张和电力资源等等。

这种反复的变化造成了学生们环保意识的缺失。

1. 向学生传达环保知识的力度不能间断,无论学生的具体时间情况如何,高校都应在课程中持续传达对环保的重视。

2. 学校可以制定一些环保规章制度和环保的行动计划,严格执行和监管,以确保学生对环保的意识和行动不受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总的来说,高校生态教育的实际意义在于,引领大学生向全球化的视野和未来生态建设的方向发展。

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教育成为当前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高校教育。

高校生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提高人类的环境素质。

然而,目前高校生态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如缺少系统的生态教育课程、学生缺乏环保意识、环保实践过于少等。

为了有效推进高校生态教育,本文从问题出发,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一、缺少系统的生态教育课程当前大多数高校教育仍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为主,缺乏系统的生态教育课程。

在生态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知识、环保意识、环保实践相辅相成,都不可缺少。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环保相关的课程设置,如环境科学与保护、环境法律与政策、环保技术创新等课程,以加强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

二、学生缺乏环保意识当前学生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对环境问题麻木不仁,常常无视环境保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课程教育、普及宣传、实践教育等多个层面着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课程教育方面,可以加强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打造环境保护课程,建设环保教育基地,设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性课程等。

在社会环保宣传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校刊、电视台和网络等多种媒介,普及环保知识和宣传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此外,大学生社团的活动也是提高环保意识的有力手段,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生态保护社团等活动,并建设生态志愿者队伍,引导学生从事环保志愿活动。

三、环保实践过于少环保理念的传播必须依靠实践行动。

当前,高校生态教育中缺乏有效的实践教育,导致学生很少参与环保实践。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将生态理念、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环保行动中。

可以通过组织旅游采风、科学考察、培训课程等多种形式实现,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然生态,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和人类社会相一致的方向。

另外,还可以建设环境观测台、环保实验站、生态园等实践平台,提供机会给学生学以致用,助力高校生态教育的发展。

高校生态文化教育问题与对策

高校生态文化教育问题与对策

高校生态文化教育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生态文化教育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重任,生态文化教育成为了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1. 教育内容单一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态文化教育内容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内容。

学生在课本知识外很少接触到更广泛的生态文化教育,导致他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的了解较为片面。

2. 学生环保意识淡薄当前高校学生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为淡薄,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

部分学生抱有消极态度,甚至对环保问题漠不关心,这不利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缺乏实践机会在校园中,学生们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生态文化保护和建设中,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他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二、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对策1. 多元化教学内容高校应当在生态文化教育中增加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包括开设生态文化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生态文化实践活动、举办生态文化主题讲座等,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生态文化知识。

2. 强化实践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生态文化保护的志愿者团队、组织生态文化考察实习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们接触到实际的生态文化保护工作,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3. 增加环保意识教育学校可以开展环保意识教育宣传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环保公益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 建立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学校可以积极与相关单位合作,建立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交流的场所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生态文化知识。

5.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学校应加强对生态文化教育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建设,提升教师的生态文化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

三、结语高校生态文化教育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对策和努力,才能实现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全面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李刚
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12期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是否具有生态文明对于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生态文明综合素质与以往比较出现较大程度的改善,然而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探讨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等给予相应的处理对策是高校教育及建设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战略明确提出,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及党重视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念直接影响着国家、民族等发展,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处理对策。

1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相对积极、开化、进步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必然成为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而取代,相对于工业文明,其是人、自然、社会统一和谐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具体方面,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等共同形成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与高校日渐重视生态文明素质有着直接关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亦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高校忽视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教育是改造人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学习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认知,之后改进自身的行为。

社会成员生态文明素质的普及及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整合,结合教育、管理去实现。

生态文明素质的普及是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对高校而言,具有重要的引导责任,而对管理而言,高校与其他社会部门之间共同配合支撑。

高校是社会文明的宣传阵地及重要的诞生地,因此在社会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中,高校需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技术支持、精神引导及示范引领三个功能指导学生,加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将绿色思维渗入学生教育中,从而体现思想的号召力。

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中时,需要不断的努力探索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模式及先进技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

1.2管理不严格,重理论,轻实践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并因此进行了较多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然而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而并未指导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力度较小。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其自制力较差,需要科学引导,然而受到较多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仍然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教育,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能彻底执行。

高校并未调查、观察学生的日常非法行为,同时高校亦缺乏监督行为,导致大学师生行为习惯养成较为冷漠,同时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常出现不文明行为。

1.3课堂方式单一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启发、引导受教育对象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

大学师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自觉培养生态道德,引导大学生养成合理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行为。

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并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及行为。

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国内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方式较为单一,同时途径有限,学生在接受理论引导的时候,缺乏感性认知生态文明的能力,学习积极性较低,导致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明显。

2.改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需要帮助学生生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高校在教育中应该充分的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及资源优势,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进行不断的探索,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足点,不断扩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2.1完善教育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为综合性教学学科,同时包含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同时包含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因此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同时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支撑。

高校在对课程体系进行设置时,需要坚持科学完善,不断创新。

例如复旦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就将“生命环境与生命关怀”作为一个模块,对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理论及公共卫生等学科资源进行整合。

2.2完善选聘、培养制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尽量聘用优秀生态环境科学专业教师授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对教师进行培养,可尽量将枯燥的理论性课程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课程,将爱护环境等融入课堂中,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3丰富教育内容
在建立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同时,高校需要将社会变化作为依据,从而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势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善,满足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要求。

2.4增加教育手段,建造良好氛围
高校同时可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废纸回收、大学生文明论坛、校园环保大使评选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高校可通过网络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宣传,通过设置网站等,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义务感及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姜树萍,赵宇燕,苗建峰,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2011,(4).
[1]孙德菁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探析[J].科技视界,2013,(10).
�i h �]�@�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参考文献:
[1]着眼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核心——兼谈改进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路径; 梁文明谢华《高教论坛》 2005年06期
[2]传统教学模式与情景式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秦国际周甲文《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S�V �< �]�@� 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 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Singapore:Longman Pearson Education,2004.
����9 ���]�@� lack'>3.4定位职业教育,灵活办学机制,增加办学层次。

生源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众多公办院校实行学历教育,忽略了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硬性需求,民办教育要定位在职业教育,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拓展办学空间,将职业教育“走出去”实现联合办学,和国外职业教育院校合作交流。

同时增加办学层次,例如针对高中毕业生的高职高专,针对初中毕业生的技校、中专、五年一贯制大专,针对社会人员的成人大专、自考本科等,满足了社会上人员对学习的需求,也增加了学校的生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