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经济学(简述及论述题)

公共部门经济学(简述及论述题)
公共部门经济学(简述及论述题)

公共经济学(简述及论述题)

(背下来只能保证60+填空自求多福吧)

第二章

第一节公共部门主体多中心趋势

一、传统社会中,政府是公共经济唯一天然的主体

1.公共经济活动,尤其是普适性强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一般具有成本高、规模大、周期长、收益低等特点,且不易将免费搭便车者排除在外。因此私人没有能力或没有激励来投身于公共经济活动,提供某种公共产品。

2.政府通常拥有巨大的“暴力潜能”和动员大量社会资源的能力,还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所以,有条件、有能力来从事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非盈利性的公共经济活动。

二、现代社会中,公共经济主体呈现多中心趋势

⑴存在效率低下现象。由于政府系统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估制度,其效率和效益较私人部门难以测量,因而,现实中普遍存在政府公共部门效率和效益低下的现象。

⑵存在“寻租”现象。官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公共经济活动中也会存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现象。这使得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交易成本昂贵。

⑶公共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使得政府财政难以为继。进而导致公共服务的质量不断下降。

传统上一般认为公共产品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故只能由政府提供才合适。

现在看来,公共产品是可以分类的,分为纯公共产品、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和公共池塘资源型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理论的这种发展为其它主体参与到公共经济活动中提供了理论基础。

3.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其它主体参与到公共经济活动中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4.全球化背景下,建立某种基于公正原则的超国家机制以联合各个国家参与国际公共经济问题的治理已是必然趋势。

总之,当今公共经济的主体已呈现多中心趋势,政府已不再是公共经济活动的唯一主体,私人企业、社区、社会第三部门和国际组织业已参与到公共经济活动之中。

第二节公共经济主体之一:政府

三、DIM方法分析政府的特征

1.决策——政府决策具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特征。这一特征使得政府具有以下优势:

⑴课税优势;⑵禁止或允许的优势;⑶节约交易成本的优势;⑷遏制搭便车的优势;⑸政府拥有庞大的财政实力,可以承担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承担的巨额债务和沉淀资本;⑹政府拥有独特的财政货币权力。(3-4个即可)

政府拥有如此多的决策优势使得政府的作用很大,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2. 信息——在市场组织中,信息的传递是横向的。即,市场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契约关系,信息的收集、传导、处理、储存、取出和分析,可根据价格,相互达成一致和均衡。市场主体对信息的反应是敏感的、快速的。而政府信息的传递是自上而下,单向度的,以“纵向信息流”为主。政府机构的人员是遵循官僚制的规则办事,而不是依市场信息办事,他们对市场价格、市场均衡和效率不敏感。

3.动力——市场的动力机制在于企业根据价格信号,通过技术进步和节约组织管理费用等途径降低成本以获取利润,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而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和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

政府动力机制的特殊性是分析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方面。

总之,政府是连接公民和国家的中间体,其最大特征是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从这一基本特征出发,政府在决策、信息、动力方面不同于其他经济组织。在决策上,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在信息上主要是纵向信息流,在动力机制上,对价格和利润不敏感,而对选票和升迁敏感。

四、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如何提供公共产品

所谓公共产品的政府提供就是政府直接或者间接地介入公共产品生产。政府介入提供公共产品的特征使得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与政府融资特征、政府组织和管理特征、政府产权特征相互一致的属性。

——政府直接生产

1.中央政府直接生产

国防、基础设施、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大江大河的开发和利用、气象消防环境等。

2.地方政府直接生产

医疗保健、自然资源保护、城市设施、消防、煤气、电力、图书馆、中小学等。

——政府间接生产

1.政府与企业签订生产合同

发达国家采用与私人公司签订协议或合同来经营公共产品是使用最普遍、范围最大的一种形式。适用于采取这一形式的公共产品主要是具有规模经济性的自然垄断型产品,即大部分为基础设施,还包括一部分公共服务。

2.授予经营权

“BOT(Built—Operate—Transfer)投融资方式”也可以称为“特许权投融资方式”。

BOT主要是指国家或地方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外商投资企业或是国内民间资本来承担公共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特许权期限内,项目公司拥有投资建造设施的经营权,允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融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届满,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地移交给签约方的政府部门。(简答)

3.政府参股

主要是为了向私人企业提供资本和分散私人投资风险。可以分为政府控股和政府入股两种形式。

4.经济资助

对难于盈利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政府通过补贴、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等形式鼓励企业生产。常见的主要有:教育、住宅、科技。

第三节公共经济主体之二:私人企业

五、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条件

——应属于准公共产品

1.这类产品具有规模小、成本低的特点,私人企业一般具备提供此类公共产品的能力。

2.准公共产品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达成契约的交易成本较小,容易使消费者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订立契约,自主地通过市场方式来提供。

而纯公共产品由于具有规模大、成本高的特点,私人提供纯公共产品不是交易成本太大就是不可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私人不能涉足该领域。可以采用私人生产、政府采购这种公私混合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消费上必须具备排他性技术

俱乐部产品由于存在排他性技术(选择式进入方式),从而可以有效地把免费搭车者排除在外,因而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私人提供产品的交易成本,激励私人提供某些公共产品。

而纯公共产品和共同资源产品,由于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因此很难解决免费搭车等问题。

——要有一系列的制度条件来保障,尤其是产权界定

只有界定私人对某一公共产品的产权,且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保护产权的行使,私人才有动力提供公共产品。

第五节公共经济主体之四:第三部门

六、第三部门的定义及特征:(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定义:第三部门,亦称非营利性组织或非政府公共组织(NGO),指除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企业)之外的组织或部门。包括志愿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协会。(不考)

⑴正规性——必须具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同时,还要具有法人资格,即民事责任能力。

⑵民间性——从组织机构上与政府分离。

⑶非营利性——不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他在一定时期内积累的赢余,不得在组织缔造者之间分配,必须投入组织的宗旨所规定的活动中。

⑷自治性——非营利组织要能控制自己的活动,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

⑸志愿性——在其活动和管理中均有显著的志愿参加成分。形成由志愿者组成的董事会,广泛使用志愿工作人员。

⑹公益性——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为公众奉献。

第六节公共经济主体之五:国际组织

七、国际公共产品的分类:

1.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依附于贸易行为的国际公共产品。包括多边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体系。

2.被普遍认同的国际法准则和协调国家和地区之间利益冲突的机制。如世贸组织的裁决和国际维和行动。

3.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集体行为。这类国际公共产品又可细分为两类: 一是政府间的协调行为,通过政府的部分财政支出,或者共同行动减少污染,或者共同

研究开发防止环境恶化的方法和手段;一是民间通过国际捐赠而发展起来的环境保护行为。

4.国际红十字会提供的国际间的普遍救护和联合国难民署等提供的一些救助。

5.国际间统一的技术标准,尤其是在邮政、电讯等方面的标准。国际互联网也是一种典型的国际公共产品。它被全世界的网络开发商所提供,但作为整体的国际互联网,不属于任何一个开发商,也更不属于某个消费者。

第三章

第一节公共产品的定义

八、公共产品的特征(与私人产品对比):

基本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私人产品的特征其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是指通过收费能够阻止他人消费的特征;竞争性是指某人消费了某产品会减少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

——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产品一旦提供出来,就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不付代价的消费。

它包含两层含义:⑴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它。其原因有二:

第一,是在技术上不可能,或不易于排斥众多的受益者。

第二,技术上可行,但成本太高,不可接受。也就是说,排他的成本通常要大于排他后所带来的好处,因此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

⑵任何人自己都不得不消费它。即使有人不愿意,也无法对它加以拒绝。

——非竞争性

对于纯粹私人产品来说,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产品无法同时被其他人享用,由此产生私人产品消费的竞争性。

而公共产品,在一定范围内,一旦被提供出来,任何人对某一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影响他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有两层含义:

⑴新增他人消费,或使用这一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⑵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也就是说,这种产品不但是共同消费的,而且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

——其他特征(没划)

1.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即指的是它要么向集体内所有的人提供,要么不向任何人提供。

2.规模效益大。规模经济往往是公共产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初始投资特别大,以后所需的经营资本额却较小。如电信光缆。

4.生产具有自然垄断性。如,铁路交通。

5.对消费者收费不易,或者收费本身所需成本过高。

6.其消费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如,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支持。

第三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九、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的均衡分析——庇古均衡:(要画图)

1.庇古的基本观点

⑴从基数效用论出发,认为每个人都从公共产品的消费中受益,从而获得正效用;同时,又为公共产品的提供支付价格(税收),从而导致了负效用。

⑵缴纳税收产生的负效用,就是为享有公共产品而放弃的私人产品消费的机会成本。

⑶对每个人来说,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将发生在这样一点上:即公共产品消费的边际效用=纳税(税收)的边际负效用。

第三节公共物品的有效供应

十、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

1、自愿捐献和成本分担

在成员人数较少的社会中,通过自愿捐献和成本分担的合作方式,有可能使公共产品的供给量达到最佳水平。

2、强制性融资——解决搭便车问题

林达尔均衡表明: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产品的资金费用,则公共产品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水平。

这需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披露自己可从公共产品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益,而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从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的动机。

第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嗜好以及收入状况,甚至清楚地掌握任何一种公共产品可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从而不存在隐瞒个人的边际效益的可能。

但是,在一个由成千上万人组成的社会中,没有任何人能对其他所有成员的情况无所不知,因此也会出现隐瞒真实的边际效益和真实边际成本的可能,这时就会出现“搭便车”的人。

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自愿捐献和成本分摊的合作性融资方式,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只有依靠强制性的融资方式来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如政府以征税手段取得资金提供公共产品。

十一、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低效率(图示)

私人提供公共产品会导致低效率的原因:

当多一人使用一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时,就不应该对该产品实行配给。表明它无消费上的竞争性。有公共产品性质。

如果它是由私人企业提供时,私人企业必然会对使用该产品进行收费。而对使用该产品的任何收费将会阻止人们充分购买这种产品。从而导致公共产品的部分闲置现象。

图示——不拥挤的桥梁

DD为社会需求曲线,MR为私人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MR在DD的下方。不拥挤时,通过量为Q1时社会福利最大。

如果私人提供,他将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即利润最大化原则收取费用,这时的通过量为Q0,这一通过量与社会需求曲线的对应点为B,由B决定的价格为P0。

通过量减少为Q1-Q0。福利净损失为△BQ0Q1的面积。

十二、混合产品的供给效率(图示)

混合产品的供给效率——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0的产品

不拥挤的桥梁

上图表示一座不拥挤的桥梁的需求情况。用通过人数代表对这座桥的需求,它是价格即过桥费的函数。DD是需求曲线,它向下倾斜表示价格的降低会带来需求(通过量)的增加。Q C为通过能力线,在通过量小于Q C的情况下,边际

生产成本为零;Q Y为拥挤线,在通过量小于Q Y的情况下,边际拥挤成本也为零。Q Y与DD不相交表明这座桥不拥挤。此时,边际成本线MC与横轴重合,是一致的。

由于边际成本为零,按照效率准则,价格也应为零,这时,桥的通过量达到Q1

显然,这座桥的运营效益也将是零。考虑到桥的固定成本无法弥补,所以,此时桥的经营者不但得不到利润,还会受到损失。

排除是可能的,私人公司有可能造这座桥并按其愿望收费。一座桥的供应方必然是一个垄断厂商,MR是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它在DD线的下方。为了使利润达到极大,厂商将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故相应的价格则为P0,这时的通过量为Q0。

可以看到,由于收费,桥的通过量由Q1减至Q0。消费者剩余从三角形OAQ1减到ABP0,梯形OQ1BP0是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其中,OQ0BP0被垄断者得到,而三角形BQ0Q1为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为了避免这种社会福利净损失,此类产品应由政府免费提供,用统一征税的办法筹集资金,以弥补造桥的直接固定成本。

混合产品的供给效率——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

拥挤的桥梁

图中表明一座拥挤的桥梁的需求情况,其中DD,MR,MC,Q C,Q Y的含义与前面相同。需求线与拥挤线相交,表明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可能产生拥挤现象。

当价格为零时,通过量将达到Q1,?EQ1B代表消费者获得的效用不足以补偿他的消费带来的成本所引起的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为避免过度消费,当供给量短期内无法增加时,就只有收费。

但是,拥挤成本是由消费者,而不是由生产者承担的,所以,不应由生产者来收费,而应由公共部门来提供这类产品,按照边际拥挤成本收费。即均衡价格和均衡通过量是由MC和DD的交点E所确定的P*和Q*。

混合产品的供给效率——具有利益外溢性特征的产品

有些产品所提供的利益的一部分由其所有者享有,是可分的,从而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其利益的另一部分可由所有者以外的人享有,是不可分的,所以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这种现象被称为是利益的外溢性现象,这类产品也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图a,在市场机制下,利益的外溢会带来效率损失。dd线是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曲线(需求曲线),DD为社会边际收益曲线,它们之间的垂直距离表示该产品的边际外部收益,供给曲线(边际成本线)为SS。该产品符合效率准则的产出水平是DD线和SS线的交点E0所决定的Q0。但在市场机制下,人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利益决定购买量,该产品的产出水平只能达到dd线和SS线的交点E1所决定的Q1,这就会导致效率损失。

政府提供的混合产品的供给曲线应下移至SS—T,应向受益人收取的价格为P0如果完全免费供应,其结果必然是过度消费,也会带来福利损失(图b )。

第四章

十三、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最优过半数原则(图示说明)

1.当人们对某一项议案进行决策时,成本包括决策成本和外部成本。

决策成本包括解释待通过的议案、讨价还价、修改议案、协商、议案表决等花费的资源和时间成本。这种成本随着通过议案所需人数的增加而递增(图中

C1)。

外部成本是指集体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对那些没有参与决策的人产生的不利影响或效用损失。这种成本随着决策所需人数的增加而递减(图中C2)。

决策规则必须兼顾决策成本和外部成本。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一个好的决策规则就是上述两种成本之和(图中D)最小的规则。这也是在“全体一致”规则和“简单多数”规则之间的一个“最优过半数”(图中K点)规则。

十四、政府规模理论——政府行为自我扩张(简述)

第一,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外部不经济的消除者和收入及财富的再分配者,这几方面职能的行使都导致政府扩张。

第二,国家机关和利益团体的存在及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导致政府扩张。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不论是官僚个人还是整个官僚机构,都天生地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官僚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导致政府规模的扩张体现在:(简化)

首先,政府通过隐瞒真实成本来追求预算的最大化,而正规的政府预算又鼓励政府浪费金钱。

其次,官僚追求权力的扩张,让权力延伸到所能到达的每一角落。

再次,帕金森定律揭示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两大动力。“其一是,当官的人需要补充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其二是,当官的人彼此之间是会制造出工作来做的。”

利益集团的压力也导致政府规模增长,官僚机构、利益集团和立法机构的“铁三角”关系导致政府扩张。

在预算过程中,发生以立法机构为一方和以官僚机构为另一方的关于预算的讨价还价——官僚们总是要从立法机构中获得更多的预算收入;而在官僚背后的是各种特殊的利益集团,它们是各种官僚机构的服务对象,希望官僚机构争取更多的预算收入,以获得各种好处。而立法官员不是中立的,他们是在各种利

益集团的支持或赞助下当选的,当选后也必须为充当赞助者的特殊利益集团服务。正是这种“铁三角”的作用,使得政府预算总是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第三,财政幻觉也导致政府扩张。(至少四个)

课税中的财政幻觉是通过以下方式产生的:

①实际上用来生产或供给公共服务的资源总额与个人在这个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之间的联系对纳税人来说也许是模糊的。

②把纳税义务同纳税人可能认为“有利的”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联系起来的支付制度。

③对在发生值得纪念的事情或愉快事情时所提供的名义服务所收取的直接费用。

④统治阶级会利用公众对社会问题态度的变化来作为课税的基础。

⑤统治阶级为了使人们普遍接受某种税,往往会以如果这种税不被批准而可能出现的最可怕后果来威胁纳税人。

⑥如果可以分解一个人的总纳税负担,使他面对无数小税而不是若干大税,就会产生幻觉。

⑦在个人不能实际了解谁最后支付的情况下课税,即在不知道税收归宿的情况下课税。

十五、寻租理论——寻租的社会成本(简述)

1.寻租是一种创造垄断的活动,而垄断会导致低效率和资源的浪费。

2.为获得垄断地位,寻租者(包括个人和企业)向政府进行各种游说活动所支出的各种费用,对整个社会来说是财富的净损失,完全的资源浪费。

3.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一方面,想利用政治权利捞好处的人,会主动寻找能够带来租金的人。为此,需付出一定的精力,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对政治权利的亵渎和扭曲。另一方面,假如政府及其官员都很廉洁,但对寻租者的反游说说,反行贿也要花费一定的精力。

4.寻租结果所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一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因为,寻租的企业会把寻租成本计入到产品成本中,转嫁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剩余减少。而其他企业为了从政府政策中也能得到好处,必然会进行寻租竞争,从而引发第三方的资源配置扭曲。

总之,利益集团的寻租活动,使集团的福利提高了,但对整个社会来说,福利降低了。

十六、政府规模理论——政府规模的合理标准和有效控制(论述)

1.考察政府规模的数量指标

⑴公务人员的数量。政府规模与公务人员的数量成正比,即政府工作人员数量越多,政府规模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一般采用政府工作人员占社会总人口的百分比或者占就业人口的百分比来比较政府规模。

⑵政府机构的数量。政府机构的数量也是与一国政府规模大小密切相关的,事实上,政府内部所设的机构越多,政府相应的规模也就越大。

⑶财政支出的数量。财政支出数量,尤其是财政总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如今西方国家衡量政府规模最常用的标准之一。一般认为,政府总支出越多,政府规模就越大;政府总支出越小,政府规模也就越小。

⑷公务指标。即政府日常活动所处理的公务数量。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审批的企业营业执照的数量。

2.考察政府规模的规范指标

⑴从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研究表明,政府在对经济干预时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例如,政府干预的范围应是弥补市场的缺陷与不足,在市场能发挥高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政府就不要介入;政府干预的目的应是促使市场机制恢复功能,而不是去替代市场;等等。

⑵政府的规模大小与政府本身的能力密切相联。一般认为,政府的能力越大,其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相应地,边际收益也就大于边际成本,而此时,政府的规模也就可以增大。

3.如何控制政府规模

(1)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和机构数量,节约开支,尤其是行政费用开支。

(2)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能界限,把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事权确定下来,发挥其有限的效能作用。

(3)在官僚机构中引入竞争因素,打破劳务供给垄断与生产成本信息垄断等。

第五章

十七、公共支出方式:

十八、公共支出增长状况分析——公共支出的增长状况

1.绝对数量的极大膨胀

从西方财政发展的状况来看,公共支出绝对数量的膨胀是和政府职能的扩张紧密联系的。原因在于:⑴进入垄断阶段后,“小政府”和“小财政”的政策已不再坚持;⑵社会经济总规模和国民收入的绝对数量迅速增长。

2.相对数量的大幅度上升

由于价格统计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具有比较意义的相对数量受到重视。

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上升,表明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不断加深。

3.公共支出的内容和范围大幅度扩张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西方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集中在消耗性支出上,或者说主要集中在政府的行政职责的履行上,如政府的军事支出、行政支出、警察和司法支出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公众也对政府服务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政府不得不增加其转移性支出,大规模地介入社会公平和宏观经济稳定等领域。

总之,从全球范围来看,公共支出的增长呈现如下特点:

⑴各国的公共支出绝对量都随GDP或GNP的增长而不断增长;

⑵大多数国家公共支出比率呈提高趋势;

⑶相当一部分国家的公共支出比率保持在大体稳定状态;

⑷有一部分国家的公共支出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

⑸经济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支出比重高。

公共支出的增长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十九、论述皮考克和韦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简述)

该理论认为,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种是正常时期的内在原因,即在社会的正常发展时期,政府支出增加与GDP增长呈一种线性关系。另一个原因是政府在非正常时期的外在原因,例如政府在遇到战争、自然灾害与其他社会灾难时,私人投资和消费能力下降,为了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政府不得不急剧增加支出。

当社会恢复正常后,宏观税负水平和财政开支都难以回到原来的水平上。因此,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政府公共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他们假定:政府喜欢多花钱,公民不愿意多交税,公民所能容忍的税收水平就是对政府开支水平的约束条件。

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

第一,在正常情况下,公民对“可忍受”的税收负担是十分稳定的,即“租税容忍水平”是稳定的。政府的公共支出是比较稳定的。

第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以不变税率征收的平均税收往往也会随之而提高,公共支出的绝对规模是增加的,但是相对规模并没有发生变化。

第三,考虑到在税收中累进的所得税占整个税收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而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会大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公共支出的增长既有绝对规模的增长,又有相对规模的增长。

公共支出增长的外在原因:

是指社会动荡对公共支出造成的压力,它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当社会出现较大的动荡时,如出现战争、经济危机时,处理这些突发性事件需要大量的经济资源,因此公共支出需要大幅提升。

由于在特别时期,纳税人有可能接受更高水平的税收负担,使得政府提高公共支出水平的愿望得以实现,当这种社会激变过去之后,由于政府不会轻易容许

已经上升的“租税容忍水平”下降到原有的水平,政府公共支出下降后的水平依然会比激变前高,在此基础上公共支出继续以稳定的方式向前发展。

他们认为,由于社会突发性事件的出现,会造成三个方面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公共支出的增长按照梯度渐进的情形发生。

二十、公共支出增长的效应:

第一,替代效应。皮考克和韦斯曼认为,在战争等突发性事件出现时,社会公众能够忍受比平时更高的租税水平,当税收大量增加以满足公共支出需要时,相应地整个社会的私人支出就减少了,这种公共支出替代私人支出的现象被称为“替代效应”。

在社会动荡结束之后,公共支出并不会相应减少至动荡前的水平,原因是:由于社会动荡造成的后果还需要政府去处理,这种如重建、抚恤、债息处理等事务需要大量的开支。一个典型的事例是,当战争结束之后,政府往往会有大量的债务,从而负担沉重的还本付息的任务。因而,政府的公共支出水平不会因战争结束而大幅度回调。

第二,审查效应。社会突发性事件的出现,往往会暴露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使人们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成员就会同意增加税收,以满足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财政资金需求。

第三,集中效应。在正常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相对而言是固定的,中央政府想提高自己在财政权力方面的控制,从而削减地方政府自主权,集中更多的财政资金,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反对。但在社会动荡时期,中央政府的这种做法却容易受到社会的认同,中央政府职能的扩大增大了公共财政收支的规模。这时,集中效应就出现了,由于集中效应的出现,使得政府的公共支出规模趋向于进一步增长。

二十一、公共支出的增长规律——鲍莫尔法则

鲍莫尔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既定数量的公共产品相对于既定数量的私人产品其价格会上升,如果对于公共部门活动的需要是无弹性的,就必然会形成公共支出增长的趋势。这一法则有时被称为“相对价格效应”。

鲍莫尔把国民经济分成两个部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进步部门)与生产率增长缓慢的部门(非进步部门),前者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及规模经济造成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的部门,如制造业;后者是指和进步部门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如服务业与政府部门。

在进步部门中,劳动只是一种基本手段,它被用来生产最终产品,因而劳动可以由资本来替代,如以机器代替劳动力,而不影响产品的性能。在非进步部门中,劳动本身就是最终产品,因而劳动投入的减少就可能引起产品性能的改变,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服务、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可以称为非进步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并不是没有可能提高,而是以很低的速度提高。

进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工资率的提高,假定这种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同步的。为了防止劳动力从非进步部门流向进步部门,非进步部门的工资率也必须相应提高,其增长率与进步部门的工资增长率保持一致。考虑到非进步部门的生产率提高缓慢,因而其单位成本会上升。它意味着相对于进步部门而言,非进步部门下一时期的生产成本是要增加的。

于是,鲍莫尔认为:如果公共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比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率低,而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又要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保持同步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共支出将会增加。

附:填空题:

影子价格,是指对那些无价可循或有价不当的商品和劳务所规定的一个较合理的替代价格。

影子价格并非真正存在于市场上的社会价格,而是反映社会边际成本的价格。

内含报酬率是一种特殊的贴现率。

寻租是一些人通过合法或非法手段谋求经济租金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

公共部门经济学几个重要知识点

公共部门经济学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1、实证分析—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是描述性的。不涉及价值问题(事实领域,价值领域区分,最早是英国休谟提出的,称之休谟的铡刀)“公共选择理论”属于对政府的实证分析。 2、规范分析—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规范表述是命令性的。规范分析涉及价值判断。“政府应该做什么”是个规范问题,从“市场失灵”推出政府职能,属于规范分析; 例题:实证分析涉及“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涉及“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例如,“谋杀是一种罪”是实证性命题,而“根据经验观察,政府官员的行为应该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而不是传统假定的公共利益”是规范性命题。 答:错误。“谋杀是一种罪”不是实证性命题,因为它属于价值判断,应该是规范性命题。而对政府官员的表述是在描述社会现象,不涉及价值判断,所以是实证性命题。 二、福利经济学(研究各种经济状态的社会可取性的经济理论分支)两大定理 第一定理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之原理的现代版本,--竞争的均衡是帕累托有效的。假定:(1)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都是完全竞争的,没有人拥有任何垄断权力。(2)每一种商品都有市场。在这些假设条件下,所谓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是说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臵就会出现。竞争的经济会“自动地”实现有效的资源配臵,无需任何集权性指导。帕累托效率要求,价格之比等于边际成本之比,而竞争保证了该条件得到足。帕累托效率是指一种资源配臵状态,在该状态下,如果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差就不可能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帕累托效率—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例题1: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所阐述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亚当斯密“看不见手”原理。 正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为:竞争的均衡是帕雷托有效的。任何均衡都是帕雷托最优状态。看不见手的原理是指,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市场配臵资源是最有效的。此时,竞争性价格机制能够保证效率,价格具有配臵资源和分配的作用。因此,两者实质上是一回事。即竞争的经济会“自动地”实现有效的资源配臵。 例题2:在经济学上,效率常被分为“生产效率”与“配臵效率”两种。帕雷托效率包括三个方面:交换方面的效率、生产方面的效率和总体效率。虽然帕雷托效率指的是“配臵效率”,但其中生产方面的效率是指“生产效率”。 错误。生产效率是指在所有产品的供给是固定的情况下,经济沿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运行。而在研究帕雷托效率即配臵效率时,我们已假设生产效率已实现,内在地包含了生产效率,也可以说是在生产效率既定的情况下研究配臵效率。帕雷托效率包括的生产方面的效率却是指重新在使用者中间配臵生产要素导致提高一种物品产出的同时,不减少其他物品的产出是不可能的,这是研究生产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因此两者是不同的。生产效率不都有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其生产效率不是帕雷托有效。 第二定理:每一个帕累托有效,都可以通过竞争性价格机制达到。 社会通过作出初始资源禀赋的适当安排,然后让人们在埃奇沃斯框图模型内彼此自由地交易,就能获得帕累托效率资源配臵。即政府适当地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然后让市场发挥作用,就能得到效用可能性边界上的任何一点。 --只要偏好成凸状,每一个帕累托有效配臵均可证明为竞争性的均衡。 该定理强调效率和公平可以分开考虑。通过改变禀赋来实现最优。尽量不要通过价格。如所得税是对禀赋征税。 无差异曲线-曲线上任意两点效用相等。 艾奇渥斯方框图。二个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是帕累托最优点。切点连线即契约线,线上每一点都是帕累托有效点。 1

金融学 简答题和论述题

简答题和论述题(金融学) 1、国民经济中的货币收支包括哪五个方面的货币收支体系? 2、货币形态的发展,并举例。 3、货币的职能有哪几种? 4、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5.简述汇率的决定: 6.简述汇率与利率的关系 7.简述汇率决定说有哪些? 8、论述各汇率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 9、汇率的波动对一国经济和金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0.简述现代信用的形式 11.利息的实质 12.商业信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3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14、中国的金融中介体系由哪些机构组成? 15.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构成 16金融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异同 17、简述商业银行的作用。 18、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 19、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商业银行的贷款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20、请列举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21论述商业银行三大业务,及其相互关系。 22、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是什么? 23、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4、中央银行的类型 25、试分析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26、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必要性 27. 论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28.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29.金融资产的特征有哪些? 30.简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主要区别,并列出主要的金融工具。 31.简述目前较为流行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约及其特征。 32.设计一张金融市场资金融通的流程图,并对金融市场这个大系统进行分类介绍。 33.就证券市场进行分类,并介绍各市场的功能、主要特征。 34、简述金融市场的风险类型。 35、研究市场效率的意义。 36.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区别和联系。 37.证券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的异同点。 38.证券交易所内证券交易的程序。 39.简述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40.简答实际利率理论的内容 41.简答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公共部门经济学(本)

(一) 单选题 1. 当消费者认为某一社区供给的公共产品符合自己的偏好时就迁入该社区,否则就迁出,这种情形称为( )。 (A) 反叛表达 (B) 投票表达 (C) 发言表达 (D) 进退表达 参考答案: (D) 没有详解信息! 2. 矫正性税收着眼于( )。 (A) 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 (B) 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 (C) 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相一致 (D) 私人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3. 下面哪一项经济活动可能引起负外部效应( )。 (A) 汽车排放的尾气 (B) 一项科学发明 (C) 购买一件衣服 (D) 修复历史建筑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4. 公共部门的收入分配职能解决的是( )。 (A) “生产什么”的问题 (B) “为谁生产”的问题 (C) “如何生产”的问题

(D) 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5. 当有正外部效应时,市场失灵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 )。 (A) 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 (B) 社会边际成本小于私人边际成本 (C) 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私人边际收益 (D) 社会边际收益小于私人边际收益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6. 政治市场上需求方与供给方分别是( )。 (A) 私人企业与政府 (B) 投票者与政治家 (C) 私人企业与政治家 (D) 投票者与政府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7. 用“社会机会成本”来衡量公共支出的最优规模是( )。 (A) 实证分析方法 (B) 规范分析方法 (C)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D)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8. 下面哪一项经济活动会产生“公共地的悲剧”( )。

公共部门经济学概论

公共部门经济学概论

第一章公共部门经济学概论 一、什么是公共部门经济学 (一)公共部门经济学的概念 公共部门经济学,是从英文 Public Sector Economics翻译过来的,有时人们也称之为政府经济学。因此,公共部门经济学和政府经济学是指同一个概念。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西方经济学把所有经济主体分为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和私人部门(Public Sector)两大类。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私人部门是指企业和居民。政府、企业

和居民都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国民经济运行,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即关于国民收人决定的一般理论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如图所示。 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政府是指国民经济中惟一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行使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实体。政府除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与辖区内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从事非市场性财富分配。 政府的含义有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指狭义政府,也就是核心政府。即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物。 第二个层次是指广义政府,即中央政府十地方政府。

第三个层次是指公共部门,即中央政府十地方政府十非金融性公共企业。 第四个层次是指广义公共部门,即中央政府十地方政府十非金融公共企业十政策性官方金融机构。 (二)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以上各级政府的经济行为。一般来说,政府的经济行为有两大块: 一是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指政府为满足居民的公共消费需要,通过向社会成员征税或强制转移财富的办法来筹措资金,不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和提供诸如国防、治安、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产品和服务。 二是非市场性社会财富分配。指政府为了保证辖区内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与公正,维护社会稳定,采取税收制度和其他强制性手段对社会成员的财富进行重新分配。 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对政府经济行为的研究范围包括:(l)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2)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后果及影响;(3)对

金融学复习题简答

1:如何理解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1)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就是货币; (2)价值尺度为各种商品规定价格,表现商品的价值;流通手段是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当这两个功能由一种商来满足,这种商品就取得货币的资格。 (3)货币的其他职能以及货币相关联的诸范畴都是从这点展开。 2:简述消费信用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1)消费信用的积极作用: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与销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等; (2)消费信用的消极作用:过度的消费信用会造成消费需求膨胀,在生产扩张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况,促使物价上涨的繁荣。 4:简述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 1)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 ①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 ②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筹资成本较低,投资收益较高; ③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加强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 ④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 (2)直接融资的其局限性: ①资金供求双方在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 ②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制约; ③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比间接融资大得多,需要直接承担投资风险。5:如何理解金融范畴?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与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货币制度也建立在信用制度之上,没有不含货币因素的信用,也没有不含信用因素的货币,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信用的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的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金的调剂则影响着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部门构成和地区构成。当货币的运动与信用的活动不可分析地联系在一起时,就产生了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地新范畴——金融。因此,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地融合体。 14:简述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

国际金融 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国际金融导论1、什么是金融什么是国际金融什么是国际金融学 答: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国际金融是指与国际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有关的一切业务活动。国际金融学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 第二章国际收支 1、简述国际收支的定义及特征与分类。 答:含义:是指一国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特征:①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②是国际收支的货币记录,以交易为基础,而非货币收支为基础③是流量的概念,变动数值④是一定时 期,会计年度。 分类:①交换:一交易者向另一交易者提供一宗经济价值并从对方得到价值相等的回报。 ②转移:一交易者向另一交易者提供一宗经济价值并未从对方得到对应的价值相等的补偿物。 ③移居:一个人把住所从一经济体搬迁到另一经济体就形成移居。 ④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投资收益再投资。 2、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含义及构成。 答:含义: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对其一定时期内的国际经济交易,根据交易的特性和经济分析的需要,分类设置科目和帐户,并按复式簿记的原理进行系统记录的报表。 构成:①经常帐户:货物、服务、收益、经常转移

②资本和金融帐户:资本帐户、金融帐户③储备资产变动④误差与遗漏 3、简述国际收支中的几个重要差额。 答:①贸易收支差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出口与进口的差额。贸易收支差额是传统上常用的一个口径。②经常帐户差额:国际收支分析中最重要的收支差额之一。如果出现经常账户顺差,则意味着该国对外净投资增加。 ③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国际收支账户中资本账户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项目的净差额。它反映了一国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的能力;该差额还可以反映一国金融市场的发达和开放程度。④综合差额:指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所构成的差额。衡量一国官方通过变动官方储备来弥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4、简述国际收支失衡(逆差)的危害、简述国际收支失衡(顺差)的危害。 ①答: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失;导致本币汇率下跌,国际资本大量外逃,引发货 币危机;该国获取外汇的能力减弱,影响该国发展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的进口;持续性逆差还可能使该国陷入债务危机。 ②答:持续顺差导致本币汇率上升,降低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持续顺差会使该国丧失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的权力。影响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资源型国家如果发生过度顺差,意味着国内资源的持续性开发,会给这些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隐患。 6、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答:①结构性失衡:当国际分工格局或国际需求结构等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由此发 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金融学复习-简答题

五、简答题 1. 主要的资金融通方式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优劣势是什么? 参考答案: 资产融资的方式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 在直接融资过程中,资金短缺者通过金融市场直接向资金盈余者发放股票、债券等索取权凭证直接获取所需要的资金。其优点是避开了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交易,因此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其缺点是资金盈余者要承担比较大的风险。 在间接融资过程中,资金短缺者与资金盈余者并不直接发生直接的金融联系,而是通过银行等中介机构联系在一起。其优点是只要金融中介机构能够按时还本付息,资金盈余者就不会有风险,因此,这种融资方式对资金盈余者而言具有较小的风险。其缺点是资金短缺者在签订贷款协议时,会有很多附加条件,以至于资金短缺者很难在需求量和时间上得到保证,资金的用途也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 2. 金融体系的主体有哪些? 参考答案: 金融体系主体主要有政府部门、中央银行、金融中介、工商企业、居民个人和外国参与者等,各主体特性不同,在金融市场上起到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其中,金融中介金融市场上最大的买方和卖方,金融中介分为存款类金融中介和非存款类金融中介两大类。存款性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贷协会、信用合作社等。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存款性金融机构吸收公众存款不同,它是通过发行证券或者以契约性的方式来聚集社会闲散资金。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等。 3. 金融市场主要有哪些功能? 参考答案: 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是充当联结储蓄者与投资者的桥梁,对资本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即通俗意义上的融资功能。融资功能的一方表现为聚敛功能,另一方面表现为配置功能。但融资并非金融市场的唯一功能,金融市场在融资过程中又派生出许多新的功能,比如风险管理功能、交易功能、反映功能等。 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划分为哪些层次? 参考答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货币层次划分为以下三类,分别是M0、M1、M2。M0,即流通在外通货,包括居民手中的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M1是狭义货币,由M0加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M2是广义货币,由狭义货币加准货币构成。准货币是指流动性较差,但在短期中可转换成现金的账户。 1. 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原则? 参考答案: 商业银行和其他企业一样,它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们形成了三条基本的银行管理原则,即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和盈利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流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以及银行支付需要的能力。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能力,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动力。 2. 简述商业银行的职能? 参考答案: 商业银行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职能:信用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信用创造职能和金融服务职能。信用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把社会上的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贷款业务,把这些资金投入到需要资金的社会经济各部门,从而在不增加社会货币资金总量的情况下,提高整个社会货币资金的增

公共部门经济学(简述与论述题)

公共经济学(简述及论述题) (背下来只能保证60+填空自求多福吧) 第二章 第一节公共部门主体多中心趋势 一、传统社会中,政府是公共经济唯一天然的主体 1.公共经济活动,尤其是普适性强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一般具有成本高、规模大、周期长、收益低等特点,且不易将免费搭便车者排除在外。因此私人没有能力或没有激励来投身于公共经济活动,提供某种公共产品。 2.政府通常拥有巨大的“暴力潜能”和动员大量社会资源的能力,还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所以,有条件、有能力来从事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非盈利性的公共经济活动。 二、现代社会中,公共经济主体呈现多中心趋势 ⑴存在效率低下现象。由于政府系统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估制度,其效率和效益较私人部门难以测量,因而,现实中普遍存在政府公共部门效率和效益低下的现象。 ⑵存在“寻租”现象。官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公共经济活动中也会存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现象。这使得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交易成本昂贵。 ⑶公共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使得政府财政难以为继。进而导致公共服务的质量不断下降。 传统上一般认为公共产品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故只能由政府提供才合适。 现在看来,公共产品是可以分类的,分为纯公共产品、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和公共池塘资源型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理论的这种发展为其它主体参与到公共经济活动中提供了理论基础。 3.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其它主体参与到公共经济活动中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4.全球化背景下,建立某种基于公正原则的超国家机制以联合各个国家参与国际公共经济问题的治理已是必然趋势。

总之,当今公共经济的主体已呈现多中心趋势,政府已不再是公共经济活动的唯一主体,私人企业、社区、社会第三部门和国际组织业已参与到公共经济活动之中。 第二节公共经济主体之一:政府 三、DIM方法分析政府的特征 1.决策——政府决策具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特征。这一特征使得政府具有以下优势: ⑴课税优势;⑵禁止或允许的优势;⑶节约交易成本的优势;⑷遏制搭便车的优势;⑸政府拥有庞大的财政实力,可以承担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承担的巨额债务和沉淀资本;⑹政府拥有独特的财政货币权力。(3-4个即可) 政府拥有如此多的决策优势使得政府的作用很大,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2. 信息——在市场组织中,信息的传递是横向的。即,市场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契约关系,信息的收集、传导、处理、储存、取出和分析,可根据价格,相互达成一致和均衡。市场主体对信息的反应是敏感的、快速的。而政府信息的传递是自上而下,单向度的,以“纵向信息流”为主。政府机构的人员是遵循官僚制的规则办事,而不是依市场信息办事,他们对市场价格、市场均衡和效率不敏感。 3.动力——市场的动力机制在于企业根据价格信号,通过技术进步和节约组织管理费用等途径降低成本以获取利润,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而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和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 政府动力机制的特殊性是分析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方面。 总之,政府是连接公民和国家的中间体,其最大特征是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从这一基本特征出发,政府在决策、信息、动力方面不同于其他经济组织。在决策上,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在信息上主要是纵向信息流,在动力机制上,对价格和利润不敏感,而对选票和升迁敏感。 四、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如何提供公共产品 所谓公共产品的政府提供就是政府直接或者间接地介入公共产品生产。政府介入提供公共产品的特征使得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与政府融资特征、政府组织和管理特征、政府产权特征相互一致的属性。

公共部门经济学论文

电子商务带来的税收问题 摘要: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给我国的税收部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保证我国税收利益不受大损失的前提下,保护我国电子商务产业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结合电子商务课程和公共部门经济学课程税收方面的相关知识,尝试探讨我国是否应该对电子商务收税,如何对电子商务收税以及相应的优化措施等问题。 2009年1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我国网购用户规模已达8788万,同比增加2459万人,年增长率为38.9%,上半年网购消费金额超过千亿。 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网络购物消费金额总计1195.2亿元,预计到年底,这个数字将达到2500亿元左右。其中在C2C平台上完成的交易占据了总额的89%。报告同时显示,上半年有85.7%的网民在网上查询过商品价格,但只有26%的网民完成了最终交易,在完成交易的网民中,80%的人对网购经历很满意。 从这篇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的电子商务产业正在以近10%的年增长速率迅猛发展,略大于中国8%左右的GDP增长率。而且作为一个正在迅猛发展的新兴产业,政府至少不会在政策上作出对行业发展不利的决定。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子商务在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值得看好。 第二,中国电子商务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上半年1195亿的消费额只是由26%的网民完成的,还有近60%的网民只是上网查过价格,但未进行过交易。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对价格不满意,也可能是对购物流程不熟悉,或者是消费能力不足,但不管如何,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到位的宣传,这60%的网民中的很大一部分在未来都会参与到网络购物之中。如果我们将60%乘上中国3.6亿的网民人数(2009年底的预计数字),那将会是2.16亿,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一个值得憧憬的数字。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市场的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尽管行业前景一片大好,但是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仍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在1195亿元的消费总额中,C2C类的占到了89%,而B2C类的只占到10%左右。但是由于迄今还没有实现对从C2C类网络交易行之有效的税收管理,所以这个数据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税收流失问题。为了更好地管理我国的税收,我们有必要借鉴一下其他国家在电子商务税收问题上的处理方法。 国际上的电子商务税收制度 现在国际上对电子商务税收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阵营,即美国、欧盟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他们各自的主张。 美国一直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电子商务零税收的愿望。从1996年开始,美国就不遗余力地在国内和国际两条战线推行他的电子商务交易零税收方案,并希望尽快确定全球范围内的电子商务征税原则。尽管收效并没有他们自己预期的那样显著,但是这些政策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国内,电子商务零税收的贯彻力度尤为彻底。 欧盟则认为税收系统应具备法律确立性,应使纳税义务公开、明确、可预见和纳税中立性,即新兴贸易方式同传统贸易方式相比不应承担额外税收。但同传统的贸易方式一样,商品和服务的电子商务显然属于增值税征收范畴。因此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把Intemet经营活动看作是新的潜在的税源,认为电子商务活动必须履行纳税义务,否则将导致不公平竞争。

货币金融学简答题

货币金融学简答题 1、简要分析为什么分散投资可以减少风险 (1)金融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降低风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构建多样化投资的资产组合,或者说“不把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2)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是资产组合中所有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资产组合中,在资产总数一定情况下,单个资产占的比重小,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越小,风险越小,这个原理说明投资资产数量多可以减低风险。 (3)风险协方差公式说明:资产组合的风险并不是单个资产标准差的简单加权平均,而且与各种资产的相互关系有关。投资者通过选择彼此相关性小的资产进行组合时风险更小。 (4)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反映组合资产共同变化的程度,因而资产组合的协方差越小组合资产投资的风险越小。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又取决于组合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组合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越小系数越小,组合资产风险越低。这个原理说明通过多样化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 2、简要说明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1)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中央银行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从上述货币供应模型中可以看出,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2)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的。其基本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能从源头上控制货币供应量。 (3)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赖过于严格的假设。 3、简要说明西方利率理论中流动性偏好理论与可贷资金理论及古典利率理论的异同 三个理论都是从供求关系来解释利率的决定,但不同学派对供求关系的解释。不同之处在于: (1)古典学派强调资本供求对利率的决定作用,认为在实物经济中,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利息是资本的价格。利率的高低由资本供给即储蓄水平和资本需求即投资水平决定;储蓄是利率的减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增函数,均衡利率取决于投资流量和储蓄流量的均衡。即储蓄等于投资为均衡利率条件。由于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决定利率,同时该理论还是一种流量和长期分析,

(完整版)金融学简答题和论述题大全

简答题 1、如何理解金融范畴。 答: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与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货币制度也建立在信用制度之上,没有不含货币因素的信用,也没有不含信用因素的货币,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 货币的运动。信用的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的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金的调剂则影响着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部门构成和地区构成。当货币的运动与信用的活动不可分析地联系在一起时,就产生了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地新范畴——金融。因此,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地融合体。 2、简述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答: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在宏观与微观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在 1)在宏观经济方面:①利率能够调节货币供求;②利率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③利率可以调节储蓄与投资; 2 在微观经济方面:①利率可以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②利率可以影响个人的经济行为。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1)第一次明确提出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2)推出货币需求函数,即:Md=M1+M2=L1(y)+L2(r), 说明的是,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水平Y 的函数,且与收入正相关;而由投机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则是利率水平R 的函数,且与利率负相关。 4、怎样运用宏观紧缩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答:(1)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和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 (2)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3)运用紧缩性的收入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主要手段包括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管制或冻结工资以及运用税收手段。 5、如何理解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作用: (1)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积聚与集中,可以帮助实现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2)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3)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用金融资产进行储蓄的比例,因而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投资水平。 1、简述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 、答:这是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由于直接融资的发,商业银行深感资金缺乏、竞争激烈、加之流动性的巨大压力,商业银行不得不从货币市场引进资金来保证资产流动性的要求。负债管理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的管理来获得,也可以通过负债管理,即向外借款来提供。其核心是:银行主动借入资金来保持自身的流动性,从而扩大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但负债管理也有明显缺陷:①提高了银行的融

《公共部门经济学》复习资料

《公共部门经济学》作业思考题参考答案 1.公共部门的构成及其与私人部门的区别。 答: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政府是公共经济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主要构成:1)政府:政府是一些组织,建立这些组织的目的,在于对居住在某一社会中的个人活动进行管理,提供基本服务,并为此类服务提供资金。2)公共企业:公共企业一般是指政府拥有的以提供公服务为宗旨的企业,但也包括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宗旨的部分非国有企业。3)非营利性组织:非营利组织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只盈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之外的公益组织,是以执行公共事物为目的而成立的组织。4)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跨国界的组织,它们所从事的许多活动都有公共性,但它们的活动不属于政府活动。 区别:1.价值取向差异使管理目标不同。公共部门管理追求的是公共利益,政府以公众委托人身份提供公共产品,对政府行政人员的管理是为了最大化的为社会利益服务,而私营机构则多是赢利单位,追求效率、效益是它基本的价值取向。2.管理对象行为取向的不同。在公共部门中工作的员工,其行为有一种保守趋向,倾向于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好自为之的心态;在企业组织中的员工更加趋向于要富有创造性,这与公共部门组织强调稳定性有关。3.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对员工任职资格的要求差异。这一区别是由于公共部门本身的政治性决定的。4.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重点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四个方面,相对而言,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关注人力资源选取环节,而私人部门则更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环节。5.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适用法律方面的差异。政府公务员的行为多是行政执法行为,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以行政执法为第一要义,对法律责任的关注始终居于第一位,选择主动性、创造性行政行为的责任风险或法律风险就会相应加大,这也是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总是趋向于保守的重要原因。 答案二:不同处在于:生产的分散与集中不同;生产的支配意志不同(私人意志与私人利益对应公共意志与公共利益);生产物品的价值补偿机制不同;调节机制不同(市场机制与政治机制)。 2.简述市场失灵的原因与表现。 答: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个人自由与社会原则存在矛盾。二是现实中的经济运行不能满足完全竞争的假定。三是某些领域不适用一般竞争均衡分析。四是完全市场假定不成立。五是信息不完全或信息无关性存在。六是不存在完全均衡导致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七是外部效应。八是公共物品的存在。(非排他性是指产品的使用特性,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可以由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同时使用而不必增加成本。非独占性指产品的产权特征,具有非独占性的产品允许两个以上的独立主体同时拥有该产品的产权,且任一主体不能阻止其他主体对该产品的使用)。 市场失灵的表现:垄断降低市场效率;市场调节不能解决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市场的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导致效率损失;市场不能有效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市场调节难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化,相反却有恶化收入分配差距的倾向;促进技术进步和调整产业结构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发展对外贸易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 3.政府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是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存在差异。政府经济职能的发挥、干预经济活动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的假设基础上的。但是,事实上,政府的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是有差异的。政府官员是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政府机构具有内部性,政府行为的目标之一是实现预算最大化。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并不是完全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它往往为有影响的利益集团左右。二是,政府机构效率低下。由于缺乏竞争导致低效率,政府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对官员有效监督的缺乏。低效率是政府机构内生的,提高政府效率存在着内存的障碍。政策决策方式的民主程序本身也制约了政府机构效率的提高。三是,政府角色错位。四是,政策的滞后效应。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对经济发生作用也需要时间,这就会出现政策的滞后效应。五是,政府干预与市

《公共部门经济学》读后感

《公共部门经济学》读后感 这本书引导我们思考的是公共物品的供给决策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我们可以通过市场获取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大部分物品或服务。但是,市场并非是满足我们需要的唯一渠道,它无法满足我们所有的需要。对于市场满足不了的需要,需要公共物品的提高来调节和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长期以来城市公共物品是一个城市得以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城市公共物品却 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进行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实现城市居民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城市公共物品是指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步和发展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可以说,城市公共物品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城市公共物品的槛车存在很多问题: 1、主体选择单一。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和一般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对治安设施、环境与卫生设施、防洪防灾设施、文化设施等公共物品却往往鞭长莫及,由于公共物品的外部性,通过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其结果直接表现为市场失灵,通过政府供应公共物品以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提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便成为城市政府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 2、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不足。一般来说,要先提供基础设施产品,然后才能提供别的公共物品。但目前有些城市政府一味追求公共物品提供的上层的建设,而忽视了基本服务,从而阻碍了该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束缚了城市经济的腾飞。 针对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的措施: 1、转变政府角色,公共物品生产主体多元化。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上最主要的职责 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公共物品的生产形式应根据公共物品性质的不同而多样化。根据公共物品的性质,可采用以公营生产和民营生产两种基本形式为主,其它如政府直接经营、政府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等多种形式为 辅的方式,尤其是应允许和鼓励私营企业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这可以增强竞争意识,有利于经济和社会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解决地方基础性项目的资金短缺,消除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障碍。

金融学简答题汇总

1、根据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简述货币价值形式演变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 (1)简单价值形式(2)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 2、货币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一)货币金属(货币材料)(二)货币单位(三)本位币、辅币的发行和流通程序(四)准备制度 3、简要分析信用货币制度及其特点。 信用货币制度又称为管理纸币本位,是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作为本位币,由政府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并通过银行信用程序进入流通的货币制度。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的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的信用货币。(2)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发行都受政府的控制,大都由国家授权的银行来进行。(3)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流通的。(4)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国家对货币流通的调节对经济发展有着特定的作用,因此货币政策日益成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调控宏观的重要手段之一。 4、人民币能否充当世界货币职能?简述理由 人民币具备成为世界货币的基础条件,但还需要需要充分满足下面的条件。因为:要实现由一国货币向世界货币的转变,从政治层面讲,货币发行国在政治上越强大,政治稳定程度越高,该国的货币就越倾向于成为世界货币。 从经济层面讲,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该国经济实力强大,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第二、该国货币币值稳定,国际信誉度高;第三,货币发行国有着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另外,国家是否允许本国货币自由兑换,是否愿意在该国货币国际化进程中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条件。 5、何谓货币流通?它有哪些形式?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在现代信用制度下,现金流通是狭义的货币流通,现金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两种形式则共同构成广义的货币流通。 6、简述货币发展的历程。 一、商品货币。商品货币主要有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两种形态。二、代用货币。代用货币,通常作为可流通的金属货币的收据,一般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参加到流通领域中。 三、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的现代形态。 四、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或“预付支付机制”。 7、货币具有哪些重要职能? 一、马克思的货币职能说。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二、西方学者的货币职能说。 交易媒介价值标准贮藏手段延期支付标准 8、简述我国货币制度的特点及其特殊性。 人民币制度是一种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一、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通货,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二、人民币实行垄断发行,实行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三、人民币将不断国际化四、人民币制度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将形成“一国四币”的特殊货币制度

金融学简答题和论述题完整版整理(201912全)

金融学简答题和论述题完整版整理(201912全) 五、简答题: 1、通货膨胀的含义。判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货币现象。 判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是: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 和服务项目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 2.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它是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内的全部商品批发价格,但劳务价格不包括在内。 3.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 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 4. 隐蔽型通货膨胀测定的常用的指标主要有:结余购买力、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市场官价与黑市价格的差异、价格补贴状况、市场供求状况等。 2、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1.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70年代提 出的。该理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 其核心观点和政策主张是要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一切 管制与干预。该理论被认为是对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理论的主要贡献。 2. 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关于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分析与说明,对研究现代信用货币经济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对发展中 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专门、深入的研究,弥补了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在此方面的不足,丰富 了西方金融理论和发展经济学;论证了市场机制在推动金融、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重 要作用,提出的金融自由化和运作市场化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针对性 和适用性。 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不足之处是:过分强调金融自由化;过分强调金融在经济 中的作用;认为解决了经济问题便万事大吉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3、金融监管概念以及其必要性。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 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

金融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1.名词解释 货币:以某一权力机构为依托,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推行的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及作为完全流动的财富的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凭证。 金融:金融是以货币为主导拥有信用凭证的交换,它既包括货币流通、金融体系、资 本市场、保险市场、国际金融等内容,也包括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与资本市场等微观 领域。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 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法律制度的综合。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 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本位币: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格雷欣法则:格雷欣法则是一条经济法则,又叫“格雷欣定律”,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是由16世纪英国金融家、商人托马斯·格雷欣爵士(Sir Thomas Gresham,英国 伊莉莎白女王一世的顾问)在1558年提出来的。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铸币,时 间长了,人们发现足值与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一样使用,于是,人们就把成色好的足值 货币(良币)储藏起来,而把不足值的铸币(劣币)赶紧花出去。结果,劣币把良币 赶出了市场,这样,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就明显低于它的名义价值了。 有限法偿:有限法偿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 拒绝接受。 无限法偿:无限法偿指法律规定的无限偿付能力,即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 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媒介。 支付手段:货币不随商品运动,作为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而进行单方面转移。 2.简答 货币经历了哪些形态的演进? 答:按照货币外在不同形态的演进阶段,货币形态大致可以分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基于货币外在形态视角的货币形式) 在货币的发展形态中,按照货币价值和币材价值的关系,可以把货币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三种。

金融学简答题

第一章 货币 分析题: 货币产生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物物交换有太高的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交换媒介进行间接交换;最受欢迎的商品常常被充当交换媒介,这就是货币。 货币制度有哪些构成要素? ①货币材料②货币单位③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本位货币(主币):无限法偿辅币:有限法偿】④发行准备金制度⑤货币的对外关系 第二章金融系统 简答题: 请用一个图形简要刻画金融系统的基本结构。 简要分析金融系统的功能。 1.资金融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化资源配置 2.期限转换和流动性创造 3.风险分摊与风险管理 4.监督与激励 5.清算支付 6.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什么问题?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哪些方法? 导致问题: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解决方法:1.私人生产信息2.市场约束3.抵押、担保和净值4.合约中的激励机制5.外部监管 论述题: 分析金融中介机构参与资金融通为何能降低交易成本 这是由于金融市场专门从事这方面服务的专业中介,可以使市场的参与者有可能大大降低这些方面的支出。同时,众多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业务竞争,还可以使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不断降低。假设甲公司想为他的一个项目借入5000万元的资金。有1000个互不认识的人直接向他提供贷款,他们各自在想该公司贷出5万元之前,要对该公司及其投资的项目进行评估,收集相关的信息。如果每一次的评估和信息收集的成本都是50元,那么,这1000个贷款者总共要花掉5万元的费用。相反,如果有一个金融中介机构将这1000个投资者各自手中的5万元集中起来,然后由这家金融中介机构去对该公司进行评估和收集相关的信息,这些活动的成本仍然只有50元,这就节省了4.995万元的相关费用。 第四章储蓄与消费 简答:一般来说居民的储蓄动机有哪些? 1.为未来消费计划和养老做准备 2.为教育、购房、创业计划积累资金 3.防意外支出 4.获得利息及其他收益 5.为后人留遗产 6.纯粹的吝啬 影响居民消费和储蓄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1.收入绝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相对收入假说 2.财富 3.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