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学设计-中国的地形

公开课教学设计-中国的地形
公开课教学设计-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XXXX市XX中学XXX

一、教材分析

(一)结构分析

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内容分析

课文中“图2.1”和“图2.2”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两幅图,对这两幅图的阅读和分析是学生理解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要害。中国地形分布的特点之一:山脉纵横交错,可视情况作出适当的补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把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和各阶梯的分界线,大致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记住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以及主要丘陵的分布。

3.培养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4.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等方面描述地形特点,分析对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及各种媒体中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读图、绘图的方法,完成本节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的地形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三、设计思想

希望能借助信息技术将我国的地形形象化、立体化,寓教于乐,实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本人任教班级共40多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升入初中时起点较低,基础较差,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以后,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把握七年级地理基础知识;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绘图和分析问题,课堂表现活跃,能踊跃发言。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难点: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以及主要丘陵的分布。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等,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依据地形图、剖面图、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等思考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师提问:歌词中提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是什么意思?(长江水滚滚向东流)为什么长江水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国地势和地形。

进行新课:

中国的地形 [板书]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包括长江、黄河)。

以电脑多媒体展示地形图,让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归纳地势和地形的概念。

[提问]表现地势和地形有哪几种方法?引出表示地形的两种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其中,最常见的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练习]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

[提问] 通过对地形剖面示意图的分析,说出我国地形高低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西部

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像阶梯似的一阶一阶地降低的。)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板书]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学生在中国空白地图上画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和分界山脉,然后让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展现,教

师从旁作出指点更正

学生读图:熟悉我国主要山脉分布。

根据走向的不同,以电脑多媒体逐一展示我国主要山脉。

学生在中国空白地图上画出我国主要山脉,然后让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展现,教师从旁作出指点更正。

二、山脉纵横交错[板书]

学生读图:熟悉三个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共11个主要地形区)。

学生在课本中国地图上画出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然后让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展现,教师从旁作出指点更正。

(1)四大高原:(落实到地图上)

(2)四大盆地

(3)三大平原

(4)三大丘陵

(5)地震、火山、泥石流

以电脑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进行对比,并作出总结归纳。

以电脑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

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景观?

三、地形复杂多样 [板书]

随堂练习:

1、“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说的是我国河流大多向东流,原因是我国地势(B)

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南高北低

D、北高南低

2、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是我国(D)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B、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

C、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

D、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

3、下列地形区中,哪些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B)

A、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

B、东南丘陵、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D、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4、在色彩斑斓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种颜色代表着不同海拔,下面各组不正确的是(B)

A、蓝色——海沟

B、浅紫色——湖泊

C、棕色——山地或高原

D、绿色——平原

课后思考题:我国地势的特点对气候、河流流向、水能、交通的影响.

九、板书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二﹑山脉纵横交错

三、地形复杂多样

四、主要地形区

十、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反馈,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绘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地理优质课《中国地形》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 作者及单位陈立康唐山市玉田县亮甲店中学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本节课在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教材地位: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节课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其它章节的基础,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地图上的分布。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地形知识和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地形的知识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组分享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学校条件和自身特质,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和“小组合作积分法”,采用的学法是“读图分析法”。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课前准备“三个一”:一本书,一图册、一学案 3. 学生准备中国空白轮廓图 4. 按固定程序小组内复习提问(1分钟时间) 5.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并给每组加分

第21课中国的地形

第21课中国的地形、中国的山脉 东西走向:共三列(北列:B天山,H阴山:中列:C昆仑山,J秦岭: 南列P南岭 东北一西南走向:共三列(西列:F大兴安岭一G太行山一I巫山一0雪峰山,中列E长白山一N武夷山,东列:M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L横断山 西北一东南走向:A阿尔泰山,K祁连山, 弧形山脉:D喜马拉雅山,(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主峰:珠穆朗玛峰)。五岳:东岳一泰山(山东省),西岳一一华山(陕西省),北岳一一恒山(山西)南岳——衡山(湖南省)中岳——嵩山(河南省) (2)山脉与省区 太行山脉:河北省与山西省分界; 武夷山脉:福建省与江西省分界; 南岭:湖南省与广东省巫山:重庆市与湖北省 祁连山脉:甘肃省与青海省 二、中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地势特点 1、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 我国地形特征及优缺点 (1) 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 优缺点 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农业经营 (种植业、林业、牧业等);森林、矿产、旅游、水力资源丰富 。 劣势:山区地形崎岖,耕地少;交通不便;多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 4、 我国地势特征及优越性 (1)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严第一级阶梯:以高原为主(海拔在 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海拔 1000-2000米) 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海拔 500米以下) 第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西侧地形区 东侧地形区 大兴安岭 ②内家古咼原 ⑨东北平原 太行山 ③黄土高原 ⑩华北平原 巫山 ⑧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 ④云贵高原 东南丘陵 北侧地形区 南侧地形区 天山 ⑦准噶尔盆地 ⑤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 ⑤塔里木盆地 ①青藏咼原 2、山脉与地形区 (2)优越性 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大河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 背记情况 (好/良/差) 组长签字 教师签字

中国地形教学设计

课题: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地形 一、教材把握: 本节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课型是复习课。本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的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节复习的内容是两个知识点,即地势和地形。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空间印象,能将地势和地形特点与相应的图、表建立联系,对地形区图、山脉分布图能准确掌握。 二、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说出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 重要地形区及它们的分布、位置。 过程与方法: 1. 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主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例举实例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优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精神。 三、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1 地势特征 2 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 难点:提高利用地势地形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法:分组竞赛法、教师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发、合作探究法、综合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大课时(2课时) 七、复习过程 (一)引入:第一次模拟完之后,我们转入了第二轮复习,那么在这一轮的复习中,为了帮助大家夯实基础,做到学以致用。我们今天就《中国地形》来做一个专题复习。中国地形是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在考虑气候、交通、人口分布等问题的首要因素,也是中考的重点内容,所以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 (二)复习地势 1、小组内合作完成关于地势的知识点的梳理。(学生在学案中完成) ①我国地势特征是什么,用简要的图示表示出来。(画出简图)

高二地理《中国的地形》公开课教案-word文档

高二地理《中国的地形》公开课教案 高二地理的教学任务空前繁重,公开课的教案帮助教师更好进行教学。下面是由查字典地理网小编带来的高二地理公开课教案,好的案例使我们进步。? 时间 2018.12.09上午第一节班级高二(1)班课题第3节中国的地形(2课时)课型复习课高考考纲解读高考考点 1、学会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地势、地形 2、掌握我国地形特征,各类地形区的特征、分布 3、地形对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对照地图,熟悉和记住我国的主要山脉;利用山脉的位置识记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范围 考查热点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地理特征。 2、从考核形式上,多以区域地形图、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等图像资料考查与地形相关的知识。 3、注重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图表分析能力、综合分析、比较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我国地形特征,各类地形区的特征、分布教学难点地形对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形空间定位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对比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设计导入分析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入手?地形、地势特征是很重要特征。这节课学习中国的地形有关内容。放视频中国地形片段。通过视频导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第3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形、地势区别与联系 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 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 1、简单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等 应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势特征? 二、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 通过表格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 思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有利影响 (1)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中国地势与地形讲课讲稿

第三篇中国地理 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李燕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是区域地理整合教程第三篇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里的内容。中国“地势和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 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是试卷考察的重点,所以课堂知识要尽量做到系统全面。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节的复习内容主要是两个知识点,即地势与地形。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空间印象,能将地势和地形的特点与相应的图、表建立联系,对地形区图、山脉分布图等能准确掌握;另外就是这样的地形地势特点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中国的地形单元”这部分内容,所以初步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构建了一个初步的体系,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让同学们自己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会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 3、通过分析材料得出地形地势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组竞赛法、教师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综合归纳法。 五、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1 地势特征 2 地形特征的影响

《中国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山东省诸城市辛兴初中孔令刚 【学习目标】 1、读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2、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认识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3、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找出并填注主要地形区,了解其主要特征。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里,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对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及中国的人口分布、人口问题、民族情况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国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 【自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 1、交流展示 学习提示:读P20页图2-1,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我国地势可分为几级阶梯?每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 2、小组探究 学习提示:结合P20图2-1与P21图2-2及P23图2-9,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山、山、山一线。 (2)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山、山、山、山一线。 (3)第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高原与盆地。 (4)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高原:、、与三大 盆地:、、等。 (5)第三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平原:、、与三大 丘陵:、、等。 (4)第四阶梯是大陆架,主要包括渤海与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及南海的一部分。 3、拓展练习 学习提示:阅读下列材料,分组探究问题: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朕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问: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

八年级地理上册21中国的地形(第2课时)学案 湘教版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和三大平原的位置和地形特点。 2.使学生了解山脉是地形的骨架,我国很多山脉是地形区的分界线。知道我国几个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二、自主学习.请预习课本P23-27回答下列问题: 1.填下列表格: 2.填下列表格:

3.填下列表格: 4.填表: 三、共同探究: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利弊?山区常见自然灾害有哪些? 四、归纳整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请你归纳一下。 五、当堂练习 1.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是:( )

A.长江 B.淮河 C.黄河 D.海河 2.下列山脉与地形区相邻的一组是: ( ) A.昆仑山—内蒙古高原 B.秦岭—黄土高原 C.横断山—塔里木盆地 D.巫山—东北平原 3 .下列高原与它们各自的地形特点连线组合,正确的是: ( ) A.青藏高原—雪峰连绵 B.内蒙古高原—地面崎岖 C.云贵高原—地势平坦 D.黄土高原—平坦开阔 4 .位于地势第三阶梯,海拔在50米以下,临黄海和东海的地形区是 (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江南丘陵 5. 横亘于高原和盆地之间的界山是: ( ) A.大兴安岭 B.昆仑山 C.太行山 D. 天山 6.如右图所示,甲地形区是: A.青藏高原 B.柴达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塔里木盆地 7.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是 ( ) A.高原和山地 B.平原和丘陵 C.高原和盆地 D.盆地和山地 8.我国各类地形中面积最大的是 ( ) A.山地 B.盆地 C.高原 D.平原 9.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呈东西走向的山脉是 ( ) A.阴山 B.秦岭 C.南岭 D.武夷山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述的是哪座山 ( ) A.泰山 B.黄山 C.庐山 D.华山 11.读中国山脉分布示意图,完成下更要求 (1)写出下列数码代表的山脉名称 ① ,② ,它们的走向 为 ; (2)③与⑩以 山脉为界; (3)⑦是 盆地,其南北两侧的山脉 山和 山;

中国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 第一课时地势特点和主要山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3)了解中国的名山。(4)学会分析我国地势的优越性。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山脉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激发学生为国家做贡献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室、板图、自制图片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读图指导法、个别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古代诗人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你们知道这样一句话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家思考一下这些河流的流向,(向东),这种流向说明我国的地势有什么特点?所谓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西高东低) 二、讲授新课 (过渡)这是我们从经验上得出的结论,实际是如此吗?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幅地图上有很多种颜色,大家知道这种按不同的海拔着上不同颜色的地图叫什么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根据颜色我们很容易看出,西面的海拔比东面的要高。(西高东低) 2、〔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 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 着一个哈密瓜,竖着,沿哈密瓜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两个一 半的哈密瓜,切口呈圆形,而不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椭圆形,这就是一个哈密 瓜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哈密瓜上,而是切在地形上。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沿北纬32度所做的剖面图,根据剖面图同学们能不能在纸上画一幅你看到的地势变化图? 3、通过看图请同学们总结我国地势还有何特点?(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地势特点和主要山脉)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提问)根据地势的剖面图,请同学们思考我国地势分为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板书)1、三级阶梯的分布概况 4、(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等有何影响? (板书) 2、地势分布特点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附:学生学案) 【课题】 湘教版义务教育地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所需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材及学情分析】 ⒈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①地势西高东低;②山脉纵横交错; ③地形复杂多样。根据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出我国地形、 地势的主要特征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及难点。 ⒉对于地形、地势特征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在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初步认识了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 形图;在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生不止一次学习了运用地 形图、地形剖面图认知地形地势特征的方法。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进一步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自己利用地 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是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 【学习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知道我国的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⑵知道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 ⒉能力目标 ⑴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⑵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地形、地势特征的方法。 ⑶能运用“中国地形图”,认知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的分布和相对位置。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具及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案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附:学生学案(见后)

班级:姓名: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1) (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和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出我国地势、地形的主要特征。 米为主 米 为主 米 为主

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中国的地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几幅地图和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 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 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和三大平原的位置和地形特点。分析地形对气候、农业、河流的影响。 3、使学生了解山脉是地形的骨架,我国很多山脉是地形区的分界线。知道我国几个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4、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5、通过阅读“我国主要地形类型所占的比例统计图”,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三.【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认识和分析地形特点的方法。 2、通过读图、析图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探讨山区如何结合当地条件发展经济,使学生认识到陆地五种地形各有利弊,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学情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方法 【重点】读“中国地形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结合景观图,从位置、所属阶梯、所在省份、景观特点等方面具体分析,将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然后通过小练习、填一填、补充小资料等方式,加强记忆。再读“我国各种地形类型所占比重图”了解我国山区所占的比重。两图结合,总结出地形特点。 【难点】学生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本节课将出现大量的地名,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通过反复读图,记住地形区的名字,找到其位置。并适当的补充小资料,调动学生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循序渐进,点滴积累。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展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兴安岭茂密的森林,青藏高原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牧草茂盛,华北平原交通线路密集,云贵高原的“坝子”。引导学生分析地形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自然景观的密切联系。展示四大高原的景观图,通过分析对比,突出四大高原的不同特点。增强学生对四大高原的认识。 【学法】分析对比法:学习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比,突出相互间的差异性,增强记忆。读图法:反复读“中国地形图”,从图中找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根据不同的颜色了解其海拔高低和所属的阶梯,结合景观图了解其自然景观特点。 ●教学准备

高中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的地形

第14讲中国的地形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说出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2.理解我国主要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分布和特征。 3.能描述我国的地形特征。 先学过程: 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 习的内容,8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布置学案,学生自学(教师督促,使每一位学生紧张的自学)。 1.读“中国山脉分布示意图”和“五种地形面积比例柱状图”,完成下列任务。 (1)描图:在“中国山脉分布示意图”中找出我国主要山脉。 (2)填图: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 四大高原:①青藏高原,②内蒙古高原,③黄土高原,④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⑤塔里木盆地,⑥四川盆地,⑦准噶尔盆地,⑧柴达木盆地。 三大平原: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大丘陵:D.辽东丘陵,E.山东丘陵,F.东南丘陵。 (3)读图:在“五种地形面积比例柱状图”中,我国面积比重最大的地形类型是山地,其次是高原。 (4)析图:通过以上读图可以看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 我国山川壮丽,地形多种多样,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地形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是( ) 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青藏高原D.华北平原 2.下列山脉与大兴安岭走向大致相同的是( A.秦岭B.阴山C.喜马拉雅山D.巫山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四川盆地B.②是塔里木盆地 C.③是准噶尔盆地D.④是柴达木盆地 4.关于四大盆地位置判断正确的是( ) A.盆地②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三级阶梯上B.盆地④的位置位于最东面 C.盆地①③都位于暖温带D.盆地②位于我国的季风区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第二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山东省滕州一中赵汝常 【考点明确】 1、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主要山脉名称、走向、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和特征。 3、中国的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分布。 【考点解读】 高中区域地理课题教学首先应向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靠拢,整合高中地理原理、规律、方法和思想,而不是纯初中地理内容的复习,具体体现在“双目标”上——体现高初中地理知识内容的有机整合与融合、体现高考四项考核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渗透,使得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内容与高考地理考试内容密切结合。为此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参照了以下原则:一是以区域为载体构建与本课题相关的高中地理内容,二是以案例和试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重建《中国的地形》专题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构建与《中国的地形》相关的试题结构。在注重基础的同时,还要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题目,可以体现对专题知识内容的适当扩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说出主要山脉名称、走向、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和特征。 3、了解中国的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

《中国的地形》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中国的地形 朱行园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但比较笼统。虽然提起来并不陌生,但是让他们具体谈一谈,就说不出太多的东西。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生活阅历较浅,因此,应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教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 2.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4.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内在的联系、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三、学法指导 多媒体演示法、列表比较法、启发法、图示分析法、演示法 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山脉纵横交错。

(二)难点 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三)解决办法 借助于录相、地形图、动态地图、教具等教学媒体,使学生弄清楚我国的地形特征和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突出本节的重点内容等教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提出假设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以达到解决“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的目的。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组织学生演示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利用动态地形图让学生更好的认清地形位置;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鲁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的第二个框题──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段状分布。本节内容是我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我国的人口和民族等知识之后呈现的,它既是从我国国土概况到自然环境的一个转承,又是后面学习我国气候、河流、经济和区域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记住我国地势的特征及三级阶梯的划分。 ②理解我国地势特征对河流、气候、交通等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通过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地势地形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和三级阶梯的划分。 (2)难点:我国三级阶梯空间观念的形成;我国地势对河流、气候、交通等的影响。 二、教法 1、教学中坚持“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活动在先,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联系教学实际,运用读图分析、启发诱导、分组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图文资料,使教学更直观生动。通过动静结合的画面,问题的设置和读图、填图的训练,将知识及时巩固落实在地图上。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1页(共4页)

三、学法 1、自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学习:小组中互帮互助,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共同进步。 3、探究学习:营造轻松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公开课教学设计-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XXXX市XX中学XXX 一、教材分析 (一)结构分析 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内容分析 课文中“图2.1”和“图2.2”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两幅图,对这两幅图的阅读和分析是学生理解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要害。中国地形分布的特点之一:山脉纵横交错,可视情况作出适当的补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把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和各阶梯的分界线,大致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记住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以及主要丘陵的分布。 3.培养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4.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等方面描述地形特点,分析对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及各种媒体中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读图、绘图的方法,完成本节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的地形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三、设计思想

希望能借助信息技术将我国的地形形象化、立体化,寓教于乐,实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本人任教班级共40多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升入初中时起点较低,基础较差,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以后,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把握七年级地理基础知识;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绘图和分析问题,课堂表现活跃,能踊跃发言。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难点: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以及主要丘陵的分布。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等,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依据地形图、剖面图、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等思考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师提问:歌词中提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是什么意思?(长江水滚滚向东流)为什么长江水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国地势和地形。 进行新课: 中国的地形 [板书]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包括长江、黄河)。 以电脑多媒体展示地形图,让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归纳地势和地形的概念。 [提问]表现地势和地形有哪几种方法?引出表示地形的两种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其中,最常见的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练习]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

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中国的地形学案(新版)湘教版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特征。 2.在中国地形分布图上指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分布范围、平均海拔以及构成各级阶梯的主 要地形类型。 3.能读图指出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走向,体会山脉是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4.举例说明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1.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特征;能说出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走向。 2.举例说明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情境导入】 【学生自学】 任务一.阅读教材21页和图2—1,完成1-3题。 1.我国地势的特征是,呈状分布。 2.读图2-1,填表。 海拔主要地形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3.阅读课本P24,写出三级阶梯分界线。 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 ---- ---- 。 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由东北向西南依次: ---- - ------ ------ 。 任务二.阅读教材21页和21页图2—1“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按走向用不同颜

色的笔标出)。

(1)在地图中找出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 (2)在地图中找出我国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3)在地图中找出我国南北走向的山脉。 (4)在地图中找出我国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5)弧形山脉 【合作探究】 地势总特点:高低, 呈分布。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 三级阶梯第二级阶梯—— 地势呈分布第三级阶梯—— 一二级界限: 阶梯界限二三级界限: 【演练展示】 各小组针对讨论结果发言 【质疑拓展】 学生问老师:自学时、讨论时存留的问题。 教师问学生:自学、讨论时学生的错误率和错误点;教师追问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解。 【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我国的地势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多山地高原,四周低、中间高 D.西高东低,山脉呈网状分布 2.读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及相关地理事物示意图,有关四个省级行政区中的山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初中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为主。 教具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为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就该学习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请问,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根据大家在世界地理学习中的经验,说说应该先学习哪个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地形情况。 学习新教材 第二章中国的地形[板书] 第一节地形概况[板书] [读图练习]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然后沿北纬32°纬线画一幅东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 [提问]通过对地形剖面示意图的分析,说出我国地形高低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像阶梯似的一阶一阶地降低的。)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1.地势的定义: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板书] [读图练习]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三级阶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类型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内)。 2.三级阶涕的概况[板书] 注:括号内为要填写的内容。 [教师讲解]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延伸就进人了海洋。这部分被称为大陆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较浅的蓝色表示大陆架。 [读图练习]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大陆架的分布状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板书] 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全部海底,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过渡]前面我们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一下我国

江苏省溧阳市高二地理 中国地理 中国的地形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节中国的地形 考纲要求 掌握中国的地形特征与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相应的区域图,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填出相应的地形名称,分析其对气候、河流、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理解我国山区多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预习内容 一、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1、地形、地势特征:①② 海拔(米)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线: 第二阶梯 界线: 第三阶梯 训练:读“沿北纬320纬线我国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剖面图上标出我国三级阶梯的范围。 ( 数字号①②③④⑤ 地理事物名称 3 有利的:①,②,③,④, 不利的:①,② 4、我国的地形类型有,其中山区是指。 我国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分析成因及防治措施: 二、我国地形分布 1、山脉: 活动:在图上掌握: 北:东: 东西走向中:东北西南走向中: 南:西: 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弧形山脉: 山脉名称两侧地形区

西侧东侧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北侧南侧 祁连山 天山 昆仑山 地形区位置地形特征 高 平 碎 崎盆地名称位置地形特征共同特征 平原名称位置地形特征共同特征 课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B.丘陵是指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地 C.山地是指海拔500米以上起伏很大的高地 D.高原是指海拔500米以上顶面平缓的高地 2.读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图中数字代表相对高度 B.图中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

C.图中区域地形比较崎岖 D.C处为鞍部 读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回答3-4 题。 3.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地形多种多样,山地面积广大 B.地形多种多样,高原面积广大 C.地形多种多样,平原面积广大 D.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这一地形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为( A ) A.为发展农、林、牧各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B.为交通运输提供便利条件 C.造成我国旅游资源匮乏 D.为农田耕作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5.下列关于我国地势优越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使我国河流富蕴水能,处处可建水电站 B.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 C.使森林、水能、矿产资源丰富 D.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有利于形成降水 6.下列地形区中,位于地势第二阶梯上的是( D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江南丘陵 C.柴达木盆地 D.准噶尔盆地 7.下列山脉介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的是( D ) A.祁连山 B.阴山 C.武夷山 D.太行山 8.能够“开着汽车追黄羊”的高原是( B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二、综合题 1.下图为沿东经89o线所作的地势剖面线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上用符号标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范围并加以注明。 (2)图中的A是盆地,B是盆地,C是盆地。 (3)D为高原南部的江。 (4)E是洋边缘的湾。 (5)盆地C发展经济的优势是。 (6)D 江地带资源很丰富。

中国地形 教案

中国地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的地势特征及阶梯界线; 2.掌握我国山脉走向及分布; 3.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及特征。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的地势特征及阶梯界线。 教学难点:我国山脉走向及分布、我国主要地形区及特征。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 1.中国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势有哪些优势?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我国多样的地形有哪些影响? 有利: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利:山区面积广大,地面崎岖,一是交通不便,二是耕地面积小,对农业生产不利;在开发利用山区时,极易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从而出现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2.中国的山脉 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 南列: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贺兰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祁连山、小兴安岭、大别山、阿尔泰山脉 弧形走向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活动:在空白图上识辨图中的主要山脉。 3.我国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称北部高原,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属于北方地区。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西起横断山、哀牢山,东到武陵山、雪峰山、东南至越城岭,北至长江南岸的大娄山,南到桂、滇边境的山岭,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400~800千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 小结: 青藏高原:我国最大,世界最高,多大山,相对高度较小多雪山、冰川。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最平坦的高原,风力作用强烈,西部风蚀地貌典型。 黄土高原: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千沟万壑。但本地区有丰富的煤、铁、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 云贵高原: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分布,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不利于农耕。只有一些小的山间盆地,称为“坝子”,是当地的耕作区。 4.我国四大盆地: 准噶尔盆地位于中国新疆的北部,是中国第二大的内陆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西侧为准噶尔西部山地,东至北塔山麓。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处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南北最宽处520千米,东西最长处140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800-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四周被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与阿尔金山脉所环抱,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