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第三节 毛首鞭形线虫

合集下载

旋毛虫

旋毛虫
纹消失,肌细胞坏死、崩解、肌间质水肿、 炎症细胞浸润。
3、囊包形成期(恢复期 4-16w)
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诊断 2、血清学检查
3、其他
流 行
世界性分布,欧美发病率高,我国首次
于64年在西藏发现人体旋毛虫病;云南、
西藏、四川、吉林等发生过数百起爆发。
流行因素:
1、传染源的存在;
2、包囊的抵抗力强; 3、人的感染。
实验室诊断、流行及防治:同蛔虫
防 治
1、治疗患者;
2、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3、改善猪的饲养方法;
4、加强肉类检疫。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P200)
Trichuris trichiura
形态
成虫
雌虫:35-50mm
雄虫:30-45mm
虫 卵
卵细胞


50-54×22-23μm
生活史
致病
1、虫体机械性损伤
2、分泌物刺激作用
肠粘膜出现充血、水肿及慢性炎症。
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毛首鞭形线虫
Trichuris trichiura
病原生物学系 刘利
成虫
幼虫
新生蚴:124×6μm, 成熟幼虫约1mm。 幼虫囊包 左:病理切片
右:肌肉压片
旋毛虫幼虫囊包生活史 Nhomakorabea生活史
1、保虫宿主:猪、犬、猫、鼠、熊等。
2、同一宿主既是中间宿主又是终末宿主。
3、必须进行宿主转换才能完成生活史。
致病
主要是幼虫引起。
1、虫体侵入期(肠道期 1w)
主要病变在十二指肠和空肠:
充血、水肿、出血、溃疡等
临床表现:

3鞭虫

3鞭虫

•内含1个未分裂的卵细胞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2000.
二、生活史
成虫(盲肠,也可见于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 卵
25℃潮湿、荫蔽 3W
感染期卵
10天±
被人吃下
幼虫(小肠)
钻入肠粘膜
成虫(盲肠)。
Life Cycle
二、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⒈感染期:感染期卵 ⒉感染方式:经口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Trichuris trichiura
内 容


形态 生活史 致病 诊断 流行 防治
一、形态
成虫
• 形似马鞭
•虫体前3/5细,后
2/5粗
•♀稍大于♂
•♂尾部卷曲,有1
根交合刺
•虫卵
•腰鼓形或纺锤形
一、形态
•黄褐色
•约52×22μm
•卵壳较厚
•两端各有一透明突起称为盖塞
⒊寄生部位:盲肠
⒋宿主:人
三、致病
1. 机理: 机械性损伤+分泌物刺激+虫体以组织液 和血液为食。 2. 病理变化: 肠壁粘膜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 反应 少数可有肠壁增厚、形成肉芽肿等病变 重度感染可有慢性失血。
3. 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多无症状,但粪检可发现鞭虫卵 重度感染:可有头晕、腹痛、慢性腹泻、消瘦 及贫血等症状。 儿童重度感染时,如有营养不良或并发肠道其 它感染,可导致直肠脱垂。 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四肢浮肿等全身反应
重度鞭虫感染致直肠脱垂
四、实验诊断
直接涂片法 粪检虫卵 饱和盐水漂浮法 沉淀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寄生虫-鞭虫

寄生虫-鞭虫

2 生活史特点 (1) (2) (3) (4) (5) 成虫寄生于盲肠 感染期为含蚴卵 经口感染 产卵量3000~10000个/条•天 成虫寿命3~5年
三、致病
1 轻度感染(EPG<1000)或中度感染 (EPG为1000~9999):一般无明显症状,仅粪 检虫卵阳性。 2 重度感染(EPG>9999): (1)消化系统症状:腹痛、慢性腹泻。 (2)过敏症状:发热、荨麻疹、嗜酸细胞增高、 四肢浮肿等。 (3)重症症状:发热、过敏、贫血、浮肿、消 瘦、直肠脱垂、诱发或加重阿米巴病或阑尾炎等。
毛首鞭形线虫 Trichuris trichiura
一、形态
1 成虫:♀35~50cm;♂30~45cm 2 虫卵: 22 × 52μm
二、生活史
1 生活史过程 成虫寄生盲肠→雌雄交配,产卵随粪排出体外 →虫卵经3~5wk →发育为感染期卵(含蚴卵) →经口感染,小肠内逸出幼虫,侵入肠黏膜摄 食→10d后幼虫回到肠腔,移行至盲肠,以前端 钻入肠壁寄生→发育为 成虫
四、实验诊断
同蛔虫,易漏检,需反复检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五、流行情况
与蛔虫分布一致,感染率低于蛔虫,儿童>成人。
六、防治原则
同蛔虫,特效驱虫药为酚嘧啶(oxantel)。

053 鞭虫

053 鞭虫
盖塞
4
成虫 寄生 盲肠
在小肠内孵出幼虫,侵 入局部肠粘膜吸收营养 约经8~10天返回 肠腔,移行到盲肠
人误 食感 染期 虫卵
鞭虫生活史
虫卵随粪便 排出体外
在外界温、湿度适宜的泥土中 约经3~5周
感染期虫卵
自感染到产卵约需2个月。寿命一般为3-5年。
5
三.致病:机械损伤及分泌物刺激
因虫体前端插入肠粘膜,甚至粘膜下层,使局部肠壁充血、水 肿、出血等慢性炎症。少数患者肠壁增厚形成肉芽肿病变。 轻度感染多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每克粪便中虫卵数在1万以上)可 出现头晕、下腹阵痛、慢性腹泻、便血等。 严重感染的儿童,可有直肠脱垂,贫血、营养不良体重减轻和 发育迟缓。大量虫体结成团可导致急性盲肠梗阻。
8
鞭虫虫卵模式图
盖塞 卵壳
2.虫卵: 纺锤形,黄 褐色, 卵 壳厚,两端 各有一个透 明的盖塞 (又称透明 栓),新鲜 虫卵,内含 一个大而未 分裂的卵细 胞。
卵细胞
9
毛首鞭形线虫
(Trichuris tyichiura)
简称鞭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盲肠, 引起鞭虫病。
1
一.形态
1成虫:
长约3~5厘米, 形似马鞭,前3 /5细长,后2/ 5较粗,♀>♂, ♂尾端虫卵(egg)
呈纺锤形或腰鼓形,黄褐色,卵壳厚,两端各 有一透明的塞状突起,称盖塞,内含一个尚未分裂的 卵细胞。
6
四.诊断: 粪便中检出虫卵为确诊依据。
方 法
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 改良加藤氏法
检出率高
7
五.流行与防治:同蛔虫
常与蛔虫感染并存,但感染率低于蛔虫。 我国人均感染率17.38%,海南省最高(66.70%),内蒙古最低 (0.20%),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 于成人。 人是唯一的传染原。 虫卵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保持感染力数月至 数年,但对低温、干燥的抵抗力不及蛔虫。

鞭虫知识科普

鞭虫知识科普

鞭虫摘要:鞭虫,也被称为毛首鞭形线虫,是人体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之一,其地理分布广泛,感染率较高。

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盲肠,但在重度感染时,它们也可能寄生在阑尾、回肠下段、结肠及直肠等部位。

虫体呈鞭状,成虫活时虫体呈淡灰色,外形类似马鞭。

虫体体表覆盖着透明而有横纹的角皮。

成虫的长度,雌性为35到50毫米,雄性为30到45毫米。

虫体的前3/5部分细如毛发,而后2/5部分则相对较粗,内部包含肠管及生殖器官等。

虫卵呈纺锤形或橄榄形。

感染鞭虫的症状因感染程度而异。

轻度感染通常无明显症状,但在粪便检查时可以发现虫卵。

重度感染时,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贫血和头晕等症状。

在重度感染的儿童中,还可能出现发育迟缓、水肿和营养不良。

当腹中大量虫体结成团时,甚至可能引发急性盲肠梗阻。

严重的鞭虫感染还可能导致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阑尾炎、肠梗阻和肠膜炎等。

人是鞭虫唯一的传染源。

人体排出虫卵后,虫卵在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期虫卵。

被感染期虫卵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再通过口进入人体,从而完成传播过程。

在诊断鞭虫感染时,传统的检查方法包括粪便涂片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查找虫卵。

X线钡灌肠可见结肠粘膜呈颗粒状,钡剂凝聚而呈雾片状。

结肠镜可在直视下观察虫体形态、数量,粘膜损害的程度,具有确切的诊断价值。

治疗鞭虫感染,常用的药物是阿苯达唑类药物(如肠虫清),它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驱除肠道寄生虫的首选药物。

该药物是一种广谱驱虫药,可用于治疗蛔虫、烧虫、鞭虫、钩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感染。

2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服用。

驱虫治疗后的效果好,预后较好。

预防鞭虫病的关键是避免摄入被感染的食物和水源。

不食用不洁食物及不饮用不洁水可预防和减少患病。

此外,早期使用肠镜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治疗本病,减少反复感染和全身症状的出现。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 Linnaeus,1771)简称鞭虫,人体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之一,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结肠甚至直肠部位,引起鞭虫病。

毛首鞭形线虫

毛首鞭形线虫

二、生活史 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内,严重感染时, 亦可在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段寄生。雌虫每 日产卵约1000~7000个,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在泥土中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约经3~5周 即可发育为感染期卵。经口进入人体后,在小肠 内,幼虫逸出,移行至盲肠,以其纤细的前端钻 入肠壁粘膜至粘膜下层组织,后端则裸露在肠腔 发育为成虫,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 感染期虫卵至成虫发育约需时1~3月。鞭虫 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3~5年。
六、防治 1. 病原治疗 丙硫咪唑(阿苯达唑):首选药物,剂量 400mg,顿服。 甲苯达唑: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2、预防 (1)加强卫生宣教:普及卫生知识,注意个 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2)加强环境卫生:保护饮用水的清洁及加 强粪便管理,特别是教育儿童不要随地排便 以及避免在可能污染虫卵的地上游戏。 (3)对病人和带虫者应重视驱虫治疗。
鞭虫寄生于结肠
鞭虫造成的直肠脱垂
四、诊断 1、症状和体征:对卫生习惯不良的儿童,长 期有慢性腹痛、腹泻者,应考虑本病。 2、病原学检查: (1)粪便检查:可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 沉淀法及饱和盐水浮聚法等。 (2)乙状结肠镜或直肠镜检查:镜检如发 现成虫,即可确诊。
五、流行 1、流行概况 鞭虫全球性分布,在热带及温带地 区常与蛔虫感染并存。我国鞭虫平均感染率为 19.9%,以10岁~14岁年龄段感染率为最高,达 26.4%,这可能与儿童卫生习惯较差,以及接触 感染期虫卵的机会多有关。 2. 流行环节 (1)传染源:人是鞭虫病的唯一传染源。 (2)传播途径:因接触被虫卵污染的泥土、蔬 菜,经口食入感染期卵。苍蝇、蟑螂等亦 可作为传播媒介。 (3)易感者:人群对鞭虫普遍易感。

三、 致病作用 1、致病机理:由于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的刺激作 用,可致肠壁粘膜组织出现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 症反应。少数患者可有细胞增生,肠壁组织明显增厚, 以及在炎症基础上形成肉芽肿等病变。严重感染者可致 慢性失血。 2. 临床表现:临床轻中度感染者为多见,感染者常无显著 症状,偶见腹痛,右下腹痛,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 腹胀、便秘、低热及过敏现象等症状。血中嗜酸性粒细 胞一般不增加,或仅有轻度增加。 重度感染寄生的虫数在1000条以上,儿童多见。最 常见的症状为慢性腹泻,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约半数 重症患者可有直肠脱垂。患者常有发育不良、生长迟缓、 消瘦、贫血等其他营养不良的表现。腹部常有压痛,以 右下腹为甚。

蛔虫毛首鞭形线虫要点PPT课件

蛔虫毛首鞭形线虫要点PPT课件
1.土源性线虫: 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人是唯一的宿主
虫卵在外界土壤中的发育
2. 生活史发育过程
虫体在人体的发育
虫体在人体的发育
经口食入 感染期虫卵
6~8小时 孵化液(脂酶、 壳质酶、蛋白酶)
幼虫
人体内 移行经 肝、肺 肺泡内行第2次、 3次蜕皮(第10 天内)
幼虫
数周
幼虫:肠壁→小血管﹑淋巴管 →门静脉→肝→右心→肺→肺 第四次蜕皮 泡→支气管﹑气管→咽→食管 虫卵 成虫
食入过量的辛辣食物或不适当的驱虫治疗)
刺激虫体活动力增加
钻入开口于肠壁的各种管道
各种并发症
五.流行(Epidemiolopy)
④蛔虫病广泛流传原因
a.生活史简单 直接型 宿主 经口途径
无需中间
b.感染方式多
c.蛔虫产卵量大 /雌
24万/天
d.蛔虫卵对外界理,化等不良因素抵抗力强
• 在外界可存活3个月~1年 [7年,10年(10.4%),14年(0.04%)] • 耐醋,酱油,腌菜、泡菜的盐水 • 对一些化学药物(如10%的强酸)具有抵抗力 • 对一些有机溶剂或气体敏感(如氯仿,乙醚,乙 醇,苯,氰化氢,氨,溴甲烷和一氧化碳等)
受精蛔虫卵 大小 形状 颜色 卵壳 60 45 m 宽椭圆形 棕黄色 厚(受精膜、壳质 层和蛔甙层),外 披蛋白膜,凹凸不 平 未受精蛔虫卵 90 40 m 长椭圆形 棕黄色 薄(受精膜和壳质层) 和蛋白膜均薄
内含物 含一个圆形卵细胞, 含大小不一的折光性 壳间有新月形空隙 卵黄颗粒
二、生活史(life cycle )
e.人们不良的生产和生活行 为
2. 虫卵


50~54×22~23µm,较蛔 虫卵小 纺锤形, 黄褐色 卵壳较厚,两端各有一透 明的盖塞(opercular blug) 内含一卵细胞

鞭虫

鞭虫

经口
体外
虫卵
(随粪便排出)
20~30℃ 隐蔽,潮湿,氧气充足土壤中,3周
感染期卵
(二)生活史小结
1.成虫寄生部位:盲肠,以血液及肠粘膜为食。 2.感染期:感染期卵。 感染途径和方式:食入被感染期卵污染的食 物或水等,经口感染。 3.成虫在体内寄生的数量: 十条至数百条,最多为6900条。 每条雌虫每天产卵:5000~20000个。 成虫寿命:3~5年。
4.严重的鞭虫感染者可出现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阑 尾炎、肠梗阻等
3.儿童重度感染者可导致直肠脱垂.少数患者出现发热、
在盲肠寄生的鞭虫
严重感染儿童常因腹泻、直肠套叠而致 直肠脱垂(脱肛)。
四、实验诊断
检查粪便找到虫卵即可确诊。 常用的方法: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饱和 盐水浮聚法等
直接涂片法
集卵法
毛首鞭形线虫
(Trichuris trichiura)
南通大学 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系 冯金荣 jinrong532@


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whip worm),主 要寄生在盲肠,以血液及肠粘膜为食,可引起鞭 虫病。 常见人体肠道线虫之一,与蛔虫几乎并存。 全世界有8亿、我国有1亿人感染。国内某些地区 感染率可高达60~90%。
饱和盐水浮聚
五、流行
(一)分布:
呈世界性分布。热带和温带地区多与蛔虫感染同时存在。 估计世界感染人数为9亿.
我国南北方都有,常见于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地区。 南方雨量多、湿度大、温度高更适合鞭虫卵在外界发育, 加之鞭虫卵对寒冷、干燥的抵抗力不如蛔虫卵,南方感染 高于低温干燥的北方。
内蒙
40-64.018% 30-39.999% 19-29.999% 10-19.999% 1-9.999% <1.000% 资料不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鞭虫寄生在盲肠
严重感染儿童常因腹泻、直肠套叠而致直肠脱垂(脱肛)
直肠脱垂
鞭虫寄生于阑尾
四、实验诊断
• 以粪便中检获虫卵为依据 • 常用方法有粪便直接涂片法、水洗沉淀法、饱和盐水
浮聚法、离心沉淀法等
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
五、流行与防治
(一)流行
• 鞭虫呈世界性分布,多见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 的发展中国家。常与蛔虫感染并存,并呈现相似的流 行特征。估计世界感染人数为9亿。
三、致病
(一)致病机制
• 虫体以其细长的前段插入肠黏膜,造成组织的机械性 损伤,同时虫体分泌物和代谢产物等均可刺激机体, 使肠黏膜组织充血、水肿或点状出血,严重者甚至出 现溃疡。
(二)临床表现
1.轻度及中度感染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腹泻。 2.感染严重者可出现慢性失血,病人可出现头晕、食欲不
振、恶心呕吐、慢性腹泻、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大便隐 血,甚至出血和贫血等症状。 3.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贫血、营养不良、发育迟缓、食 土癖等,偶有脱肛现象。
成虫 (盲肠)
侵入肠黏膜 移行至盲肠
幼虫 (小肠)
(二)生活史要点
1.宿主关系:土源性蠕虫 • 终宿主——人 2. 感染阶段:感染期卵 • 感染途径:经口途径感染 3. 寄生部位(成虫):盲肠 • 寄生数量:十条至数百条,最多为6900条 • 营养来源:以血液及肠黏膜为食 • 寿命:3~5年 • 产卵量:5000~20000个左右/雌虫/日
• (2005年)我国人群感染率为4.63%,感染人数约 2909万人。
• 具有儿童高于成人,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的 流行特点。
(二)防治
1.加强粪便管理和注意个人卫生是控制鞭虫病的有效措施。 2.治疗病人,消灭传染源。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
第二十七章 线虫学
大连医科大学 崔昱 秦元华
第三节 毛首鞭形线虫
• 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可以引起鞭虫病(trichuriasis)。
重度感染可以引起腹痛、腹泻甚至贫血以及直肠脱垂等
症状。
• 鞭虫呈世界性分布, 常与蛔虫感染并存, 并呈现相似的流行特 征,但感染率与感染 度均低于蛔虫。
(二)虫卵
1.形状:纺锤形或腰鼓形 2.大小:(50~54)×(22~23)μm 3.颜色:黄褐色 4.卵壳:较厚 5.内容物:卵内含1个尚未分裂的卵细胞 6.特殊结构:虫卵两端各具一透明栓
鞭虫卵扫描电镜图
二、生活史
(一)发育流程
虫卵 外界适宜的条件 感染期卵 (随粪便排出) 3周

体外

体内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目录
一、形态
(一)成虫
1.形状:形似马鞭 2.大小 • 雌虫35~50mm • 雄虫30~45mm 3.颜色:活体呈肉色
4.雌雄虫区别 • 雌大雄小 • 雌尾端钝圆且直,阴门位于虫体粗大部前方的腹面,
雄虫尾部向腹面卷曲呈螺旋形,有交合刺1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