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优秀教案
《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通用10篇)

《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为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
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
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
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诵读指导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
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
“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
“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高中课文《将进酒》优秀教案

高中课文《将进酒》优秀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创作风格。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教学准备:1.教材:《将进酒》诗歌文本。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将进酒》的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对诗歌有什么了解?你认为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步骤二:讲解李白和《将进酒》1.简单介绍李白的背景和作品特点,强调他是古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
2.解读《将进酒》诗歌文本,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聆听诗歌的内在声音。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深层含义。
步骤三:小组合作探究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诗歌中的一句进行解读。
2.鼓励学生在小组中积极讨论,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3.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对整体理解进行展示和分享。
步骤四:个人思考和创作1.让学生自由发挥,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感悟和创作,可以是自己的心情、对人生的思考等。
2.鼓励学生将个人创作进行分享,展示和交流彼此的感悟。
步骤五:诗歌欣赏和总结1.播放不同版本的《将进酒》音频,让学生感受不同演绎者的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总结课堂上的收获和体会,回答以下问题:你对诗歌有了新的了解吗?你的创作有什么收获?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诗歌创作比赛。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李白的诗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增强对诗歌的鉴赏能力,理解浪漫主义诗歌的风格特点和内在意境。
同时,通过创作和分享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然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诗歌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践。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完美版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将进酒》的创作背景及诗歌内容;(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3)能够欣赏并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等;(4)能够背诵并默写《将进酒》。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将进酒》;(2)通过分析、对比的方法,了解李白的其他代表作;(3)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和独特的诗歌风格;(2)理解“及时行乐”、“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观念,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将进酒》的字词解释、意象分析;(2)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及影响;(3)诗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深层意象和情感的把握;(3)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2)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李白被誉为‘诗仙’?”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将进酒》,理解诗歌大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僻字词;(3)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等;(3)介绍李白的其他代表作,进行对比分析。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翻译,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中“及时行乐”、“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观念的感悟;(3)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李白的风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将进酒》;2. 完成一篇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特点的短文;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李白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将进酒》教案教案(6篇)

《将进酒》教案教案(6篇)《将进酒》教案教案篇一将进酒——李白录自“语文报杯”教学大赛安徽南陵一中汤国来主讲辽宁开原高级中学李莹王玉忠笔录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
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
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B:“心中醉时胜醒时” “面上今日老昨日”。
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A: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A: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
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B:岑夫子、丹丘生。
A:就是朋友。
李白劝人怎样喝酒?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李白是怎样劝的呢?B:杯莫停。
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B:“会须一饮三百杯”。
A: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
那李白怎样饮?B: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
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将进酒》全诗;(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4)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豪放奔放的个性,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乐观、奋发向前,追求人生的真谛;(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语句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3. 诗歌的主题思想及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诗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的鉴赏;3.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验。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影视等资源,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作为例,分析诗歌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色;4.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将进酒》全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2. 学生准备:预习《将进酒》,了解诗歌大意,查阅相关资料;3. 教学场地:教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古琴曲《将进酒》,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氛围;(2)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朗读《将进酒》全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意;(2)学生分享翻译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难点;(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层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将进酒教案设计(优秀6篇)

将进酒教案设计(优秀6篇)《将进酒》教案教案篇一张宏锋教学目的(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发有关材料。
材料一:李白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一qi),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材料二:李白诗作选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注:(1)老春,酒。
(2)夜台,阴间。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

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将进酒》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李白,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诗人。
那么,李白在我们的心目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用李白的诗说一说,你对李白的看法和认识。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我心目中李白是一个浪漫,而且很有志向的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豁达、自信的诗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的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不慕权贵、豁达的诗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豪迈豁达的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浪漫主义想象力非常丰富。
今天,我们就再次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我们心中的李白和诗中的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1、诵读本诗,提出两个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读清句读。
请大家尝试自由读一读。
同时在读的时候,将发现的问题批注在书的旁边。
2、找同学来吟咏一下。
适时的进行吟诵指导。
三、情感分析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这首诗李白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它是一首抒情诗。
那么,李白的抒情诗有什么特点呢?明确:李白的抒情诗是很豪放飘逸的、想象丰富、豪迈瑰丽。
2、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明确:悲、欢、愁3、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将进酒的教案(优秀8篇)

将进酒的教案(优秀8篇)将进酒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教学难点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
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
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
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
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
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
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
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明确:略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
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将进酒李白高二《将进酒》优秀教案篇二教材分析:《将进酒》这首诗歌大起大落,诗文忽翕忽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进酒
李白
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教学重点难点:(同上)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
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狂放不羁)
1、插入李白与酒的小故事:
A、李白供奉翰林时,经常醉卧在酒店里,天子爱其才,找他进宫做诗,李白醉醺醺的来到宫中,叫杨国中磨墨,高力士脱靴,大胆的将权贵玩于鼓掌之间。
B、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这些都展现了李白特殊的气质,那是一种豪放、洒脱、狂傲的诗人气质。
它们都与李白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2、李白的生平、经历: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
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达到不受约束的人生境界。
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不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
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
天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享乐,不理朝政。
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
这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提出离开长安。
之后的他,仍保持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大力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这首诗歌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
二、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宝十一年(725年),李白和友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朵颐因酒放歌为内容,将
(qiāng),清、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三、讲解课文:
(一)熟悉课文:
1、听录音朗读
(1)正音正字
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jìng) 裘(qiú)
(2)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豪放(千、百、万……等数词的运用)(学生讨论)
2、全班齐读(注意抑扬顿挫)
3、学生评点示范朗诵的精彩和不足,初步把握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领会诗人
的豪放飘逸。
(必要时教师范读)
4、学生找出诗中表是诗人情绪的字、词
悲乐愤狂
愁(教师板书)(二)解析诗句:
1、(1)先从黄河起“兴”(学生回顾“兴”的用法)
“君不见”——从容、亲切(黄河离诗人开怀畅饮的颍阳不远)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从天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
(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
插入:描写黄河的诗句还有:
A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
(壮)
B 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本诗句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
(悲)
是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
这样的诗句不是李白的独创:
A《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高堂”——高大的厅堂
由时间来言及人生,“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异曲同工)
一个“悲”字,叹意极浓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板书)
这两句,既是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又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
短暂。
(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前一句在空间上放大,后一句在时间上压缩。
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
(板书)“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气、豪放)
插入:《行路难》作于公元744年(赐金还山)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暗喻了仕途的坎坷曲折,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行路虽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那时即可扬名。
8年之后,公元752年作《将进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却未受重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并未见来。
表面豪爽,暗藏忧愁,其实是诗人仕途失意的自慰之辞。
3、“钟鼓馔玉不足贵”
(一种乐器)(精美的饭食,山珍海味)
讲解:在封建社会,只有以实物有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趣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而李白却不羡慕这种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蔑视(不随波逐流,叛逆性情)
(板书)
“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但愿长醉不愿醒”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异曲同工,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古来圣贤——寂寞
饮者——留其名
(陈王)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其父曹操的重用。
作者此时自比陈王,抒发满腔壮志未酬之愤。
(板书)
4、“主人何为言少钱?”(酒酣之辞)
反客为主,抒发狂放之辞,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到了极点。
这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最终发泄口。
(三)整体理解诗中作者情感的流向:
悲乐愤狂
但所有的情感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酒而狂放失态,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学生齐读全诗,体味作者的这种情感流程。
(五)教师指导朗诵,学生当堂背诵。
(六)小结
本首诗歌写得好不好呢?好在哪里?
1、气势豪壮——“千金散尽”、“三百杯”、“斗酒十千”、“万古愁”;
2、结构繁复——情感大起大落;
3、语言活泼——以七言为主,三、五、十言句“破”之。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情、愿)
李白时光易逝
人生易老
愁(情感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