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全套优质课件(新教材)

合集下载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质课件【完整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质课件【完整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质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我们的身体》: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骨骼和肌肉的协作原理。

2. 《机械与能量》:简单机械原理,如杠杆、滑轮;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基本概念。

3. 《电的奥秘》:电流的产生、电路的组成、安全用电知识。

4. 《磁现象》:磁铁的性质、磁场的作用、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与身体器官、机械原理、电和磁相关的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转换与守恒的概念,电流的形成与电路原理。

2. 教学重点:身体器官的功能,简单机械原理,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卡片、实验工具、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本章所学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重要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1. 身体器官及其功能2. 简单机械原理3. 能量转换与守恒4. 电的产生与电路原理5. 磁现象及其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人体的主要器官,并说明其功能。

(2)解释杠杆原理,并举例说明。

(3)简述能量转换与守恒的概念。

(4)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说明电流的方向。

(5)描述磁铁的性质和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科学小实验,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件旨在为四年级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科学教育,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新科教版(2020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新科教版(2020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2 物体怎样发出声音
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 多种不同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 并用它来研究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答:吹竖笛时,竖笛内的空气会振动发出声音。
我们的发声器官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 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 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 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 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 动。
“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 (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 (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 (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 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 (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 (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 (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 1、国家意识。 2、目标意识。 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 4、读书意识。 5、主体意识。 6、科研意识。 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一节植物体的结构,第二节植物的生长过程,第三节植物的开花与结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的开花与结果。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开花与结果。

2. 教学重点:植物的基本结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植物结构模型,实物展示。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激发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结构模型,进行实物展示。

3.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进行随堂练习。

5.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生长过程。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结构:根茎叶花果实2. 植物的生长过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3. 观察与探究: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结构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并描述其开花与结果的特点。

2. 答案:根据观察,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开花结果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植树活动,增强实践体验。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重点关注细节: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的明确。

2. 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的匹配。

补充和说明:教学内容应严格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组织,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全册课件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全册课件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物质1.1 物质的认识1.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3 混合物和纯净物2. 第2章:力与运动2.1 力的概念和作用2.2 运动的形式和规律2.3 能量及其转换3. 第3章:生物的特征与分类3.1 生物与非生物3.2 生物的特征3.3 生物的分类4. 第4章:电与磁4.1 静电现象4.2 电流的形成与作用4.3 磁现象及其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

3. 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提高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能量转换、生物分类。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运动规律、生物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学习卡片、实验报告、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挂图等教具,详细讲解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章节和知识点2. 例题及解题步骤3.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三种物质的基本性质。

请简述力与运动的关系。

请举例说明生物的分类方法。

2. 答案:物质的基本性质:硬度、颜色、状态等。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不变;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生物的分类方法:根据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认真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开展科学小实验、观察身边生物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024年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

2024年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

2024年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探讨植物的生长过程、营养方式、繁殖方式等;2. 第2章《动物的行为》:介绍动物的行为分类、适应性意义、学习行为等;3. 第3章《人与自然》: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4. 第4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讲解能量的基本概念、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植物、动物的基本知识,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理解;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的适应性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验器材等;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进行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6. 课堂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2. 动物的行为;3. 人与自然;4.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2)举例说明动物的行为适应性意义;(3)谈谈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4)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2. 答案:(1)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等阶段;(2)动物的行为适应性意义如捕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等;(3)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应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4)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PPT课件-2020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PPT课件-2020
2020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本课件由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倾力奉献
2020年秋季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10:28
‹#›
牛顿
(1643-1727) 英国物理学家
微积分
牛顿(1643-1727),英国物理学家
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认为不过 是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童,不时为找到比 常见的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欣喜, 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全然未被发现的浩瀚的 真理海洋。
生活噪声: 3 6 10 11
⑥市场上的叫卖声 ⑦火车驶过的呼啸声 ⑧轮船汽笛声 ⑨混凝土搅拌机发出的声音 ⑩娱乐场所所的喧哗声 11.打架斗殴声
4.把下列声音现象按照要求分类。 ① 汽车刹车声 ②打桩机发出的声音 ③商场噪声 ④车间车床声 ⑤飞机轰鸣声
交通噪声:1 5 7 8
⑥市场上的叫卖声 ⑦火车驶过的呼啸声 ⑧轮船汽笛声 ⑨混凝土搅拌机发出的声音 ⑩娱乐场所所的喧哗声 11.打架斗殴声
4.下列做法中,( C )会发出声音。
5.在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这是因为( C )
A . 钟产生了回声 B. 人的错觉 C. 撞击虽然停止,但大钟仍然在振动
不会

振动
选择题
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 B)
A没有变化 B产生波纹 C迅速上升
2.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这是因为
你能识别乐曲 中的音符吗?
10:28
‹#›
1.下列描述声音的词语不合适的一组是( A )
A . 高低、高兴
B. 悦耳、动听
C. 刺耳、难听
2.下列音阶中音最高的是( C )
A.哆
B. 发
C. 索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体内的能量》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并且了解每种营养物质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知道它们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每种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每种营养物质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持均衡饮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食物模型、食物卡片。

学具:学生分组合作,准备各种食物样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桌上的食物样本,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 探究学习: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种食物,分析其含有的营养物质,并介绍给其他组。

3. 讲解演示: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以及它们的作用。

4. 随堂练习:出示相关食物的营养成分表,让学生判断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1. 蛋白质2. 糖类3. 脂肪4. 维生素5. 水6. 无机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你最喜欢的食物,并说明它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答案:略2. 作业题目:请你设计一份健康饮食菜单,包括早餐、午餐和晚餐。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在探究学习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参与,提高了合作能力。

讲解演示环节,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但在随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食物营养成分的判断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人的饮食习惯,分析家人的饮食是否健康,并提出改进建议。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课件(全套)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课件(全套)

探索 更多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轻轻拨动
轻轻敲击
敲击上方
提示:可以用手轻轻触碰正在发声的物体
探索 有办法证明鼓和音叉也在振动吗
有水的水槽
带绳的乒乓球
泡沫粒
研讨 物体怎样发出声音的?
小结
我们的发现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
拓展 我们的发声器官
声音
第3课时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鸟叫声 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喇叭声 很响,比较刺耳
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
研讨
假如要把这些声音进行分类——
鸡叫声、风声、猫叫声、狗叫声、
流水声、开车声、喇叭声、二胡声、
碎玻璃声、机器声、雷声
你会按什么标准分呢?
小结
声音分类
序号 第1个 第2个 第3个 第4个 第5个 第6个 第7个
探索
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观察1:在“鼓膜”的上方相同 位置制造大小不同的声音,观察气球 皮振动情况;
观察2:在距离“鼓膜”远近不 同的地方制作相同的声音,观察气球 皮的振动情况。
声音能够引起橡皮膜振动,声音越强越明显, 距离越近越明显。
研讨
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 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声音
第5课时 声音的强与弱
导入
音乐片段节取自《将鼓独奏》
游戏: 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 放低手臂; 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 抬高手臂。
提问:声音的强弱是 怎么形成的呢?
探索
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 声音强弱的关系
分 贝仪
怎样让尺子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轻轻拨动和用力拨动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可用分贝仪测量,单位是分贝(d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做一个“土电话”
实验要求: (1)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以听 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 拉紧。 (3)两人彼此交换听和说。
思考:声音是怎样通过线绳传播的?
棉线传声看不清,我们用模拟实验来试试声看不清,我们用模拟实验来试试。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 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 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教科版四上《声音》单元
5.声音的强与弱
一、聚焦
音乐片段节取自《将鼓独奏》
游戏: 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 放低手臂; 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 抬高手臂。
提问:声音的强弱是 怎么形成的呢?
二、探索 1.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
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分贝仪
怎样让尺子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轻轻拨动和用力拨动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可用分贝仪测量,单位是分贝(dB)
2020年秋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优质课件
2020年秋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优质课件
教科版四上《声音》单元
1.听听声音
听音大赛
倾听要求 1.教室内要保持安静。 2.把听到的声音记录在记录表上。
听音大赛
我听到的声音 鸡叫声、风声、猫叫声 狗叫声、流水声、开车声 喇叭、二胡声、碎玻璃声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泡沫粒
研讨:物体怎样发出声音的?
我们的发现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
拓展:我们的发声器官
教科版四上《声音》单元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鼓声是怎么传到耳朵里的? 我认为……
探索1:空气传播声音
《空气能传播声音》微视频
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掉,还能听到闹钟声吗?
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你会按什么标准分呢?
声音分类
序号 第1个 第2个 第3个 第4个 第5个 第6个 第7个
声音名称 鸟叫声
车发动声 鼓掌声 流水声 鸡叫声 门铃声 风声
属于哪一类声音 动物发出的声音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自然界发出的声音 动物发出的声音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自然界发出的声音
教科版四上《声音》单元
教科版四上《声音》单元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索1: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拉伸皮筋能否发出声音,弹拨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橡皮筋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探索2:更多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轻轻拨动
轻轻敲击
敲击上方
提示:可以用手轻轻触碰正在发声的物体
有办法证明鼓和音叉也在振动吗
有水的水槽
带绳的乒乓球
实验要求及活动手册
人人 动手
及时 轻声 记录 交流
二、探索 2.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
的关系
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 小泡沫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小结: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振动幅度就 不同,引起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就不同。
三、研讨 1.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 强弱有什么关系?
观察2:在距离“鼓膜”远近不 同的地方制作相同的声音,观察气球 皮的振动情况。
声音能够引起橡皮膜振动,声音越强越明显, 距离越近越明显。
研讨1: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 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研讨2: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 么相似之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
拓展:兔子的耳朵为什么那么长?
探索2:声音在固定中传播
1.同桌之间保持安静,一个同学抓挠桌面,一个同学听抓挠桌面的声音。 2.听的同学侧耳靠近桌面,另一个同学继续抓挠桌面。 3.比较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同学之间互换角色,再进行上述实验。
声音能够在桌面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更加容易。
探索3:声音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 声音1 声音2
声音3
我听到的声音记录表 听到的声音 我对这些声音的描述
鸟叫声 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喇叭声 很响,比较刺耳
声音4
声音5 声音6
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
假如要把这些声音进行分类—— 鸡叫声、风声、猫叫声、狗叫声、 流水声、开车声、喇叭声、二胡声、 碎玻璃声、机器声、雷声
教科版四上《声音》单元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探索1: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探索2:感受耳郭的作用
用纸卷一个 “喇叭”,用这 个纸喇叭听一听 微弱的声音;拿 掉纸喇叭,再听 一听。两次听到 的声音有什么不 同。
探索3: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观察1:在“鼓膜”的上方相同位 置制造大小不同的声音,观察气球皮 振动情况;
1.把音叉放到水面上的时候,应等到水面平静之后。 2.轻轻敲击音叉,同时轻轻地用敲击后的音叉去接触水面。 3.重点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4.听一听声音,感受下声音有什么不同。
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 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
研讨: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 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沟通呢?
弱 强 弱 强 弱 强
我们的发现
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三、研讨 2.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能证明物体 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有关?
四、拓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 不同的声音?
小结:因发声物体振动幅度不同,引起周围空气 的振动幅度也不同,最后引起鼓膜振动幅度不同, 所我们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
二、探索 1.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
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观察钢尺是怎样振动的? 尺子会来回运动 我们把物体振动时往返运动间的距离称为振动幅度。
二、探索 1.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
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用不同的力量拨动 橡皮筋和敲击鼓面。
观察它们发出强弱 不同声音时,振动幅度 有什么变化?
怎样可以让 鼓面振动情 况看得更清 楚呢?
兔子有着长长的 耳郭,能收集到各方 面的声音,只要有风 吹草动,立刻撒腿就 跑。这对长耳朵就是 它们逃避灾难的法宝。
小结: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 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 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 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 样的声音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