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圣才出品】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四讲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4.1 复习笔记概念、理论、研究途径和方法是任何学科都不可或缺的要素。
概念是思维的工具;理论既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研究途径和方法则是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手段。
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理论的假说才能得到验证,理论的概括才能得到实现。
一、政治学研究途径和方法的历史变迁政治学研究途径和方法随着政治研究的历史演进而发展变化。
Stephen D.T ansey教授在《政治学基础》一书中把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三个时期,即“传统学术”时期、“社会科学”时期和“激进批判”时期。
1.三个时期(1)“传统学术”时期“传统学术”起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通常采用历史的和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讨论一些重大的道德问题。
其研究核心主要集中在制度研究和理论研究两个领域。
前者主要通过研究个别国家的特定的政治制度(如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府机构、地方制度等)来研究政治,后者主要通过研究专门的理论概念或政治学家的思想发展来研究政治。
今天,英国的研究方法成为“传统学术”的典型代表。
(2)“社会科学”时期“社会科学”把政治学当作类似于社会学和经济学一样的“社会科学”来看待,政治学家收集可分析性数据,运用现代量化和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一时期,政治学的研究出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①20世纪以后,在政治学科学化的趋势下,传统的概念被新的概念取而代之;②20世纪50~60年代,系统分析和功能主义成为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宏观的系统分析模式成为解释政治的时尚理论;③60年代以后,政治科学研究转向微观的个人行为研究方面,从而形成了理性选择理论。
美国是政治学“社会科学化”的主流。
(3)“激进批判”时期“激进批判”大体在20世纪后半段兴起,它既反对传统政治研究中的普遍推理的方法,也谴责美国主导的政治科学偏见。
他们主张重新界定既有的概念,彻底清理已有的规范或科学的理论。
这是生态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和新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的政治主张。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三讲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1.如何理解政治文化的含义?答:政治文化是指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因素。
它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与该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气质、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等因素相关。
政治文化的特性有:稳定性、延续性、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2.政治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如何?答:政治文化作为支持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作用于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
政治体系中政治文化的特征决定着该体系存在的状态、运作的方式以及发展演变的道路和方向,其作用包括:(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任何政治体系的存在和维持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
一旦这种和谐的关系被破坏,就可能导致体系的生存危机,设置解体。
(2)影响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对政治制度的建立、维护和变更具有深刻影响,政治文化影响政治制度框架的建立,当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不同时,对政治制度的模式影响也是不同的。
(3)影响政治过程政治过程主要是指公共决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
不同政治文化对于公共决策的制定、实施方式和程序,公民参与方式和程序,对公共秩序的评价和反馈方式,是不相同的。
(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变革的目标、方式的认识水平和情感、价值取向直接制约着政治体系变化的进程及其结果。
(5)规定着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政治文化反映了社会成员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情感,规定、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政权和权威人物的统治合法性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认识,进而规定着一国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
(6)指导和规范社会成员的各种政治实践行为政治文化可以引导人们如何遵循社会的政治价值取向,如何坚守社会认可的政治规范,选择“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国家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在各阶级陷入不可调和的自我矛盾中,以驾于社会之上的力 量产生的,其目的是缓解社会冲突和矛盾,实质上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统 治阶级实行统治的工具。
(3)产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和私有制产生;各 阶级出于维护各自利益的需要,其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在此情况下,产生一种表面上凌 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来缓解社会冲突。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 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因此,实质上,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宪法规定有限政府
·国家决定社会结构
·宪法对政府缺乏限制
·新闻的非政府管制
·政府控制大众传媒
·政府控制新闻和媒体
·自由选举
·意识形态强控制
·意识形态弱控制
·自由市场
·政府对经济高度控制
·政府主导下自由市场
80 年代以前拉美、东南 美国、英国、法国等
亚国家、叙利亚、缅甸、法西斯国家 发达国家
伊拉克等发展中国家
②作为“中介”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 个体公民通过自治团体和社会组织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各种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级成 为公民和政府的“中介”组织。过滤公民所提出的个性化的利益要求,形成相对一致的组织 化的团体利益,并有组织地表达给政府,以便政府做出进一步加工,形成决策。 ③作为“国家”或公共权力代表的政府 政府是公共权力的象征,代表公共利益行事。政府通过决策和行动来满足和协调通过“中 介”组织形成的公民利益要求。
二、国家及其形式 1.国家的性质 (1)概念 国家是指一定地域之内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国家 是一个政治概念。 (2)主要特性 ①主权 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特殊属性,是国家的国有权利。国家与其他社会组织 的根本区别在于国家拥有绝对的主权,即最高统治权。 ②“公共性” 国家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国家制度和机关是公认的,国家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国家作为 公共权力的象征,建立在公共财政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有关公共事务的各项政策。国家的“公 共性”正是其合法性的来源和基础。 ③国家是实施政治统治的工具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治理论和政治意识形态)【圣才出品】

燕继荣《政治学⼗五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治理论和政治意识形态)【圣才出品】第六讲政治理论和政治意识形态1.什么是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的作⽤是什么?答:(1)意识形态的含义意识形态是⼀种具有⾏动取向的信念体系,⼀种指导和激发政治⾏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这种观念由⼀系列概念、价值和符号所组成,从总体上表达了对⼈性的看法、对⼈类⾏为的批评、对应然问题的阐释,以及对正确安排社会、经济和政治⽣活的意见。
(2)政治意识形态的作⽤政治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对⼀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关系的运作过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其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①它使某种⾏为和安排合法化;②使⼈们在某种⽬标下凝聚和团结起来。
2.如何描述政治意识形态的分布?答:运⽤简化的标准,可以为世界上存在的各种意识形态排序,从⽽看出它们的分布状态。
(1)根据各主要意识形态的观点和政治态度,可把它们划分为左派、中间派和右派。
①左派拥护平等、福利计划、适当时机的政府⼲预经济;②右派强调个⼈⾃主和⾃由、私营经济的创造⼒;③中间派努⼒综合调和⼆者的观点。
实际上,每⼀种意识形态的内部也存在左、中、右的差别。
因此,它们各⾃有⼀个相对宽泛的领域和范围,在某些时候会出现重叠。
(2)以国家与个⼈、公共权⼒与个⼈权利、公共权威与个⼈⾃由的关系理论为标准来为各意识形态理论排序的话,⼜会得到⼀个新的序列,如下图所⽰:其中,在现代政治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意识形态主要是⾃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如何分析和评价社会主义和⾃由主义的关系?答:⾃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两种主要的政治意识形态,两者的关系发展较为复杂,对其具体分析可从其产⽣和现实效应两⽅⾯来理解。
两者的关系具体表现如下:(1)联系①⾃由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应⼯业社会的变⾰⽽产⽣的,两者最初都以抗争、批判的⾯貌出现,都要对抗那个时代不合理或者不⼈道的处境和制度;②⾃由主义是西⽅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产⽣于⾃由主义基础之上。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8)章【圣才出品】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8)章【圣才出品】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五讲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5.1复习笔记价值体系是长期的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组织安排的深层结构。
以它为基础,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理念和组织安排的基本原则。
正义、权利、自由、自治、民主、平等、福利、宽容等观念是现代价值体系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政治价值体系的构成政治价值体系是政治社会的基础,它是文化积淀的历史产物。
1.作用政治价值体系的作用主要有:(1)决定了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向和目标;(2)提供了人们行为评价的标准;(3)规定了社会生活组织安排的基本原则。
2.地位关于政治价值体系的地位,有政治经济分析、结构分析和系统分析三种不同的观点。
(1)政治经济分析的观点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分析的观点,政治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关系的制约,如图5-1所示。
生产力是社会变迁的基础。
它的变化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带来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产生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
图5-1马克思政治经济分析中的价值体系(2)政治结构分析的观点在政治结构分析中,政治价值体系属于政治体系的基础性的深层结构。
它渗透于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之中,共同构成了政治系统的“观念”系统。
如图5-2所示。
图5-2政治结构中的价值体系(3)系统分析的观点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观点,如果把政治体系视为一个系统平台,那么,政治组织和制度构成了该系统的“硬件”系统,而政治价值体系则构成了该系统的“软件”系统。
见图5-3:图5-3政治系统中的价值体系3.构成(1)构成要素正义、权利、自由、自治、民主、平等、宽容是现代政治生活中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它们是构成政治价值体系的最基本的要素。
(2)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政治价值体系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关系,每个概念或要素各有其自己的应用范围,反映了不同的生活层面和角度。
十五讲课后答案

⼗五讲课后答案1、中国崛起靠什么?坚持硬实⼒(军事和经济)和软实⼒(思想⽂化)并举的战略(1)对外制定整体的⼤国外交战略:军事⼒量和经济⽂化⼒量协同发展(2)对内确⽴新的发展观: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齐头并举,即把国家制度建设纳⼊⼤国崛起战略,把单纯的经济建设转变为国家制度建设第⼀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1、政治与公共性是什么关系?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于政治概念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其中有⼀类解释就是“管理性解释”。
孙中⼭先⽣认为,政治的两个特性是公共性与管理性,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的两重性。
(1)从公共管理政策的⾓度讲:政治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过程(2)从公共管理协调的⾓度讲:政治是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过程(3)从公共管理参与的⾓度讲:政治是社会成员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式、⽅法、途径2、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区别。
(1)政治哲学(什么样的⽣活是值得追求的):主要运⽤哲学思辨⽅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活⽅案,以民主、⾃由、正义、平等等政治价值为研究对象,揭⽰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2)政治科学(现实政治⽣活是什么样,及为什么是这样的):主要运⽤经验的、科学的、实证的⽅法,对政治⽣活进⾏量化分析,如对选举、投票、民意调查、政策绩效的分析与评估等。
第⼆讲: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结合儒家思想特点,说明孔⼦“政者,正也”的含义。
“政者,正也”,即:政治具有教导、指正之意。
儒家政治学说的核⼼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治⼈,即以道德教化,修⾝养性来实⾏通知,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研究君主治国之道为核⼼,其特点是“伦理与政治不分”,即“修⼰治⼈,内圣外王”,即“修⾝、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治⼈在儒家看来是⼀件事情的两⾯,即:治⼈必之修⼰,修⼰必归结于治⼈。
孔⼦认为,“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的私意治⼈民,⽽要在⾃⼰良好的影响之下,⿎励⼈民‘⾃为’”,即:“政者,正也”。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四讲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4.1复习笔记概念、理论、研究途径和方法是任何学科都不可或缺的要素。
概念是思维的工具;理论既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研究途径和方法则是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手段。
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理论的假说才能得到验证,理论的概括才能得到实现。
一、政治学研究途径和方法的历史变迁政治学研究途径和方法随着政治研究的历史演进而发展变化。
Stephen D.Tansey教授在《政治学基础》一书中把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三个时期,即“传统学术”时期、“社会科学”时期和“激进批判”时期。
1.三个时期(1)“传统学术”时期“传统学术”起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通常采用历史的和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讨论一些重大的道德问题。
其研究核心主要集中在制度研究和理论研究两个领域。
前者主要通过研究个别国家的特定的政治制度(如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府机构、地方制度等)来研究政治,后者主要通过研究专门的理论概念或政治学家的思想发展来研究政治。
今天,英国的研究方法成为“传统学术”的典型代表。
(2)“社会科学”时期“社会科学”把政治学当作类似于社会学和经济学一样的“社会科学”来看待,政治学家收集可分析性数据,运用现代量化和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一时期,政治学的研究出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①20世纪以后,在政治学科学化的趋势下,传统的概念被新的概念取而代之;②20世纪50~60年代,系统分析和功能主义成为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宏观的系统分析模式成为解释政治的时尚理论;③60年代以后,政治科学研究转向微观的个人行为研究方面,从而形成了理性选择理论。
美国是政治学“社会科学化”的主流。
(3)“激进批判”时期“激进批判”大体在20世纪后半段兴起,它既反对传统政治研究中的普遍推理的方法,也谴责美国主导的政治科学偏见。
他们主张重新界定既有的概念,彻底清理已有的规范或科学的理论。
这是生态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和新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的政治主张。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治研究的概念和范畴)【圣才出品】

第三讲政治研究的概念和范畴1.概念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答:概念就是概括某一事物的术语,通常用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来表述。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抽象性概括。
其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概念在语言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在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概念都是其中的重要概念要素。
(2)概念对于政治生活和政治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某一术语的合法性意义而引起的政治争论不在少数,政治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引起政治冲突。
概念在政治分析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①政治分析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政治分析本身的高度概括性决定了政治学家在政治分析中必须首先界定某一术语的概念,这个界定的过程也就是其展开政治分析的过程。
②政治学家所使用的语言就像政治从业者所使用的语言一样广泛政治从业者出于政治鼓动来使用政治概念,这就要求政治学家就必须精确界定一个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与日常生活中误传的说法区别开来。
③政治概念通常与意识形态信念盘根错节政治生活中充满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的滥用。
人们对政治概念的模糊认识导致概念的滥用,部分概念滥用是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而赋予其不同的意义。
2.概述政治概念的性质和分类。
答:(1)政治概论的性质概论是对许多同类事物的抽象性概括,属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讨论的“理念论”的范畴。
政治概论就是对政治事物的抽象性概括。
(2)政治概论的分类一般而言,政治概念主要分为规范性概念和描述性概念两大类。
在分析描述性概念时,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又把其分为分析性概念和综合性概念两种。
3.比较规范性概念和描述性概念的差异。
答:(1)规范性概念规范性概念通常也被称为价值性概念,它所指的是一些道德原则或理想,用来表述那些被认为“应该”或“必须”的事情。
此类概念包括“自由”、“权利”、“正义”、“平等”和“宽容”等。
它们都有价值负载。
价值性或规范性概念用来预设和规定行为的方式,并对行为做出评价。
(2)描述性概念描述性概念通常也被称为实证性概念,所谓“实证”,就是指事物具有肯定或确定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研究在中国
中国人对于政治问题的讨论,几乎与中华文明一样历史悠远。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1.夏、商和西周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
记载这一时期的《尚书》中有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在商朝,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有所体现,到西周时期,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主要的政治学说有:
(1)儒家政治学说
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王道)(2)法家政治学说
法家则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霸道)
(3)道家政治学说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
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以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3.秦汉到晚清
自秦汉到晚清,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中国皇权政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1)鸦片战争前
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
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
(2)鸦片战争后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出现巨大分化,出现了“守旧派”、“维新派”和“民主派”。
①“守旧派”
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大厦。
他们被视为“守旧派”。
②“维新派”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寻求强国富兵之道,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突出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等,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迻译名著
甚至改革实践,介绍和倡导西方现代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设计中国的政治蓝图。
他们被视为“维新派”。
③“民主派”
在“维新运动”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主义者,通过革命推翻清朝家族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践“三民主义”的民主共和理念,并实施了“五权宪法”和军政、训政、宪政的建国方案。
他们被视为“民主派”。
(3)十月革命后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等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人在上海、广州等地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可以视为“革命派”。
(4)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人民民主政权在中国大陆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一直是中国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的主导内容。
在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研究君主的“治国之道”为核心,以处理君臣关系、君民关系为线索,形成了一套将政治研究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修己治人,内圣外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长达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并未能演化出一种新型的民主科学思想和现代政治价值观念。
只有与西方思想融合,吸收西方思想成果,才使中国传统的思想得以更新。
二、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西方,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讨论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社会。
按照一般的历史发展线索,人们将西方政治研究分为不同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现代时期——当代时期。
1.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典政治学”
(1)时间:公元前500~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00~公元476年。
“古典政治学”时代被分为两个阶段: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
(2)研究主题: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和城邦的理论,而后转变为关于世界国家的观念和理论。
(3)理论内容:政治思想与伦理学相结合;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早期西方文化把人类的善、幸福和正义作为社会生活的最高目标和政治生活的首要目标。
(4)理论贡献:
①柏拉图创立了“理念论”,阐述了“理想国”和“哲学王”统治的理论,为以后理性主义、绝对主义和专制主义倾向的政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界限,认为伦理学研究个人的善,而政治学研究人群的善。
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科学,它以研究最高的善为目的,是一门专门研究组织和安排人类群体生活的学问。
政治的最高形式是国家,国家是最高的社会团体和组织,所以他着重探讨了希腊城邦和各种政体形式。
他还研究了政治变迁的原因等,为政治研究沿着现实主义、历史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5)古罗马时代被分为三个时期:公元前700年以前;公元前510~公元前27年的共和制时代;公元前27~公元476年的帝国时代。
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法律的研究和思考当中,阐述了世界国家理论。
这种理论作为罗马帝国的政治理念,造成了空
前绝后的大一统帝国。
2.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学”
(1)时间:公元476年~14世纪。
(2)研究主题:关于政治世界的神学性解释。
(3)理论内容:为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组织、政治秩序和各种政治现象寻找一种终极性的解释,为政治的合法性提供说明。
中世纪人们对政治问题的神学性解释形成了神学政治学。
(4)理论贡献:以圣·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为代表的思想家为天主教辩护,主张神权至上,君权神授,进一步阐述了世界国家的观念,其所阐述的神学政治观念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
另外,中世纪也存在着教派的斗争(为争夺正统)与教权和君权的斗争。
这种斗争在政治领域的反映,就是“经院哲学”与“异端邪说”的斗争。
(5)使神学政治理论逐渐衰弱下去的重大历史事件:
①民族国家的兴起;
②被称为现代资本主义摇篮的城市的兴起;
③14世纪兴起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文艺复兴运动;
④15~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
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他的理论以研究现实政治为核心,提出政治的目的不是神而是人,这标志着政治观念的历史性变革。
3.现代时期:“理性主义政治学”
(1)时间:公元1500年~19世纪末。
城市兴起,民族国家开始产生,罗马基督教的统治走向衰落,现代欧洲的政治格局和政治理念开始形成。
(2)研究主题: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国家学说),如国家如何形成、政府的目的和形式、政府权力的基础和构建等。
(3)理论内容和方法:人们开始用理性的头脑重新思考社会政治生活中最为根本的问题,产生了理性主义学说。
这种理性主义主要体现在:
①以人本主义为指导,摆脱了神学思维的影响,恢复了西方文化的世俗性;
②以个人主义为本位,从人的切身利益出发探讨政治问题;
③以理性思考、逻辑推理和假设、抽象观念(共相)等为手段,对政治问题进行哲学讨论。
(4)理论贡献
①形成了反对专制主义的社会契约理论、君主立宪理论和人民主权理论,民主政治成为发展的主流;
②出现了反理性主义的悲观主义哲学,尼采反传统、否定理性的超人学说,孔德、斯宾塞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韦伯对政治权力的社会学解释,以及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
③从西方现代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可见,其主流理论经历了一个由君权主义向民权主义的转变过程。
在民权政治理念得到确立以后,学术和思想界发生了分化:
第一,坚持民权主义的消极自由主义者,走上了渐进改良、完善宪政的道路,即现代和当代西方世界占主导地位的自由民主主义理论;
第二、坚持激进变革,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走一条类似于积极自由主义者的道路,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第三,介乎于上面两者之间的即当今欧洲流行的福利主义国家理论。
4.当代时期:“科学主义政治学”
(1)时间:20世纪以后。
(2)研究主题:围绕政府和公共权力的作用问题,并出现了两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