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危害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害评估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害评估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害评估(一)一般情况:葡萄球菌感染是一组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败血症、心内膜炎、肺炎、肠炎、脑膜炎及骨髓炎等。

在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al aureus,金葡萄)仅次于大肠杆菌,处于第二位。

金葡菌感染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金葡菌以其存在的普遍性、致病的多样性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细菌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

金葡菌感染一般呈散发,但也可呈流行或爆发,后二者多为毒力较强的菌株引起。

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发病较多。

目前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 CNS)感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皮肤软组织感染、食物中毒、尿路感染及骨髓炎等预后良好。

败血症在有效药物处理下病死率仍高,约30%。

脑膜炎中死亡者可达50%~60%。

治疗早晚对肺炎患者的影响较大,在积极治疗下病死率为15%~20%,否则可达50%左右,幼儿和老年患者的预后较差。

当前TSS的病死率约3%。

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

(二)致病性:金葡菌能产生金黄色色素,血浆凝固酶阳性,能分解甘露醇,致病性强。

金葡菌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如α溶血毒素除引起溶血外,尚可损伤血小板、巨噬细胞和白细胞,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而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杀白细胞素能破坏白细胞和巨噬细胞;血浆凝固酶可使血浆中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从而阻止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灭作用,并有利于血栓形成;透明质酸酶可溶解组织间质中的透明质酸,易于病菌扩散。

此外,某些菌株可产生肠毒素(有A、B、C1、C2、D和E6种)、剥脱性毒素、溶纤维蛋白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及溶脂酶等。

金葡菌主要寄殖于鼻前庭粘膜、腋下、腹股沟及会阴部等处,偶也寄生于皮肤、肠道、阴道及口咽部等,人群带菌者相当普遍,在一般人群中约15%正常人鼻咽部带菌,医护人员带菌率约30%,免疫缺陷疾病患者中带菌率也高。

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评估报告

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评估报告

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山丹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目录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蜡样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假结核棒状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志贺氏菌属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阴沟肠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葡萄球菌风险评估

葡萄球菌风险评估

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属于细球菌科、葡萄球菌属,此属现有细菌 30 余种,其中凝固酶阳性的有八种,主要致病菌为金葡菌;凝固酶阴性的有 28 种,较常见的致病菌有表葡菌和腐生葡萄球菌 (腐葡菌)。

此外头葡萄球菌、孔氏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吕克杜纳西葡萄球菌、解糖葡萄球菌、施氏葡萄球菌、摹仿葡萄球菌、华纳葡萄球菌和木糖葡萄球菌等均可致病,但皆属少见。

葡萄球菌的基因组包括一条约2800kb 的环状染色体、前噬菌体、质粒和转座子。

染色体和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均有编码细菌毒力和对抗生素耐药的基因,这些基因可通过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在葡萄球菌不同菌株之间传播,也可向其他革兰阳性球菌传播。

葡萄球菌可根据其表型特征如噬菌体溶解、血清反应、生化反应和耐药谱等分型;也可按 DNA 的特征用 DNA 指纹图谱、质粒指纹图谱、凝固酶基因型等方法分型。

根据表型特征的分型方法与根据 DNA 特征的分型方法相结合对调查耐药菌流行特征、追踪感染源、传播途径、考察感染控制效果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致病葡萄球菌中以金葡菌致病性最强,主要与其产生各种毒素和酶以及某些细菌抗原有关。

表葡菌和腐葡菌基本上不产生对人体具毒性的毒素和酶。

是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多表现为皮肤、软组织感染,也可导致病情严重、危及生命的败血症、心内膜炎、肺炎、脑膜炎等;此外尚可引起异物相关感染、尿路感染、骨髓炎、关节炎、肠炎等。

葡萄球菌在医院内,特别在外科、烧伤科、新生儿病房等可交叉传播而造成流行。

因传播迅速,控制艰难,后果严重,故以往有“葡萄球菌恶疫”之称。

患者和带菌者为感染源医院内医生、护士、护工等的带菌率可高达 50% ~90%,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医院内尤以烧伤病房工作人员的带菌率最高。

入侵途径主要为有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人也可因摄食含有肠毒素的食物或者吸入染菌尘埃而致病。

医院内接触沾染细菌器械、物品极易污染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手,染菌直接接触易感者的皮肤,为传播葡萄球菌感染的重要途径。

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1.实验目的和方法实验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和耐药性。

实验方法:采集金黄色葡萄球菌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筛选耐药菌株,利用平板法测定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

2.实验环境和设备实验环境:实验室应具备严格的洁净度,保持室内干燥和稳定的温度。

实验室必须配备必要的生化安全柜和消毒设备。

实验设备:无菌培养皿、试管、培养基、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3.实验操作规范实验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验操作。

必须佩戴手套、口罩和实验服,保持实验台面的清洁和无菌。

实验结束后,实验人员必须彻底清洁和消毒工作台和实验器具。

实验垃圾和污染物必须妥善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4.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4.1感染风险-实验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和实验服。

-实验室必须配备生化安全柜,确保操作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性。

-实验人员在实验结束后要仔细清洁和消毒操作台和设备,避免病原菌的传播。

4.2实验室安全风险实验室操作涉及对细菌的培养、传播和实验处理等过程,存在实验室安全风险。

为了降低实验室安全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实验室必须经过合格的认证,具备安全设施和紧急处理措施。

-实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引发意外。

-实验人员在实验处理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细菌的泄漏和传播。

4.3环境污染风险在实验过程中,细菌培养和处理可能会引发环境污染风险。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实验人员在实验结束后要彻底清洁和消毒操作台和设备,确保环境卫生。

-实验垃圾和污染物必须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结: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活动的风险评估,我们可以看出,该实验存在感染风险、实验室安全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实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实验室必须配备必要的生化安全设施,实验结束后要彻底清洁和消毒实验环境和设备,妥善处理实验垃圾和污染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活动的安全进行。

一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一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一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2014年2月28日中午12时至13时,武汉市洪山区野芷湖某大学8名学生先后在校附近市场内的某餐铺食用过烧肉饭后,出现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证实为一起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烧肉饭所引起的食物中毒。

1.基本情况2014年2月28日17时至19时,武汉市洪山区野芷湖某职校校医院陆续收治8名某大学学生,症状均表现为头痛,呕吐,腹痛,腹泻。

8名学生接受对症、抗炎治疗后目前已痊愈。

2.流行病学及卫生学调查2.1 发病经过及临床体征对8名学生的共同就餐史调查发现,8人均于2月28日12时至13时在附近市场内的某餐铺食用过烧肉饭后,出现头疼,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8名患者潜伏期最短2小时,最长4小时,平均潜伏期2小时40分,其症状表现为头疼(100%),呕吐(100%),腹痛(50%),腹泻(62.5%),呕吐次数3-5次,腹泻次数2-8次,腹泻物为黄色稀水样便。

2.2 现场卫生学调查8名患者就餐的餐铺有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制作烧肉饭的原材料有鸡腿、土豆、包菜、大米等,均从白沙洲批发市场购入,有正规的产品检验检疫合格证。

但该菜铺卫生条件差,制作食品的原材料随意摆放,无防蝇、防尘、冷藏冷冻设施。

3.实验室检测3.1 标本来源患者嘔吐物1份,烧肉饭原材料蔬菜(黄瓜、土豆、包菜),生鸡肉、熟鸡肉、炸鸡块、米饭、香菜各1份。

各标本均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3.2 增菌与分离培养依据《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GB/T4789.10-2010,将各标本增菌后,根据不同的增菌液划线接种相应的选择性平板,分离培养,进行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查,排出了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该菌在血平板上圆形光滑凸起,湿润,金黄色,周围可见完全透明溶血圈,在B-P平板上呈灰色,周围有浑浊带,其外部有一透明圈。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1.生物因子特性1.1简介和起源1.1.1简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临床常见病原菌,能产生多种毒素、酶及抗原蛋白。

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能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血流感染及全身各脏器感染。

1961年临床上首次分离出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该菌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多数耐药,导致该菌所致感染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20世纪80年代后医院内MRSA感染逐年增多,该菌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目前也被称为“超级细菌”。

1.1.2流感病毒起源自从1961年英国发现MRSA后,在欧美及亚洲一些国家相继报道了MRSA所致的院内感染。

从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MRSA感染率大大增加。

美国NNIS报道1975年182所医院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总数的2.4%,1991年上升至24.8%,其中尤以500张床以上的教学医院和中心医院为多,因为这些医院里MRSA感染的机会较多,耐药菌株既可由感染病人带入医院,也可因滥用抗生素在医院内产生。

欧洲1993年1417家医院ICU分离的MRSA达60%。

而日本Kansai医科大学附属医院MRSA的分离率1993年达到41%。

国内在70年代发现有MRSA,近几年MRSA的检出率正在逐年上升,上海1978年在20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只占5%,1988年上升至24%,1996年激增至72%。

天津1988年调查MRSA分离率为47%,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96年分离MRSA达58.3%,山东淮坊市1996年在三家医院的婴儿室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98株,其中MRSA为112株(56.5%)。

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院1992年分离MRSA就达79.6%。

MRSA感染多发生于免疫缺陷者,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患者,长期住院及老年患者,MRSA极易导致感染的流行和暴发。

1.2生物学性状1.2.1分类MRSA分型对追踪传染源、研究型别与感染种类和耐药性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实验室工作者在工作中面临着职业暴露的危险,特别是在血液检验过程中,可能会意外接触到带有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样本。

据统计,在我国,HBV感染的携带率为8%-20%,而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

此外,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也在不断增长。

因此,实验室工作者需要认真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在实验室工作中,检验人员可能会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疾病。

其中,皮肤破损是一种常见的传播途径。

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会使带有病原体的血液进入机体,从而引发感染。

另外,针头、刀片等意外损伤皮肤也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据统计,每年会有一定数量的职业性HIV感染和职业性HBV感染发生。

除了皮肤破损,粘膜也是一种常见的传播途径。

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原因,带有病原体的血液可能会飞溅到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部位,从而引发感染。

此外,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也可能引起感染。

因此,在采血窗口或发放化验单时,实验室工作者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呼吸道。

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

因此,实验室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锐器的使用和管理,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此外,实验室工作者还需要注意个人卫生,正确佩戴防护装备,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总之,实验室工作者需要认真评估职业暴露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只有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才能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和稳定。

调查研究发现,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居第二位,血源性危害较大的职业传染病有三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

其中,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感染率较高;HCV在血液中的浓度在102-103/ml左右,可通过注射、针刺、含HCV血液污染的伤口和其他密切接触传播;HIV在血液中的浓度通常在100-104拷贝/ml,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0.3%。

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免疫学方法
抗原制备
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提取特异性抗原,制备 成免疫原。
抗体制备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凝集 反应、沉淀反应等方法检测样品中的金黄色
葡萄球菌。
抗原抗体反应
将免疫原注射到动物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 异性抗体。
结果判定
根据反应结果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金黄色葡 萄球菌。
分子生物学方法
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金黄 色葡萄球菌检验
目录
• 引言 •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微生物学检测方法 • 理化检测方法 • 结果分析与报告 • 质量控制与实验室安全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保障食品安全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污染源,可引起食物中毒,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因此,检测食品中的金黄 色葡萄球菌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适量性
根据检测方法和目的,采 集适量样品,以满足检测 需求。
样品保存与运
低温保存
样品应尽快放入低温环境 (如4℃冰箱)中保存,以 减缓微生物的生长速度。
避免反复冻融
尽量避免样品在保存过程 中反复冻融,以免影响微 生物的存活和检测结果的 准确性。
快速运输
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 低温,并尽快送达实验室 进行检测。
04
微生物学检测方法
传统培养法
增菌培养
将液体样品接种到选择性增菌液 中,于适宜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 ,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得以增殖。
鉴定
通过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 、血浆凝固酶试验等生化特征进 行鉴定。
01
02
样品处理
取适量食品样品,进行均质化处 理,得到均匀一致的液体样品。
03
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城县中蒙医院SOP文件金黄色葡萄球菌危害评估报告
一.危害程度分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因排列的规则形似葡萄状,故称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如空气,土壤,水以及日用物品,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引起人和动物的化脓性疾病。

二.背景资料
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球形,直径0.4-1.2微米,无鞭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37度,PH为7.4,耐盐性强,培养24小时出现,表面光滑、湿润,有光泽,不透明菌落(1-2mm),产不同色素,如金黄、白色、柠檬色,对湿热敏感,在100度煮沸5分钟后杀死,浓汁中,紫外线敏感
致病性和感染数量:金黄色葡萄球菌之所以能引起疾病是其产生多种毒素和酶,主要有a溶血毒素b杀白细胞素c肠毒素d剥脱性毒素e凝固酶f其他物质引起的局部的蜂窝组织炎等化脓性感染,还可引起如肺炎,心包炎,骨髓炎,肾盂肾炎等重症者可发展呈脑膜炎,败血症,脓毒血症,目前,耐药性菌株的增多,已成为医院内交叉感
染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多种传播途径,主要为吸入带菌的飞沫及接触带菌的感染伤口引起肺炎及伤口化脓性感染,传染源为带菌的物品,空气等。

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实验室人员以及其他可能暴露在实验室传染性气溶胶中的人员是一种危害,尤其是有伤口暴露在空气中,其传染的实验室人员发病率比其他人群高。

三.实验活动及及其危害性与预防措施
四、实验室实验活动危害评估本实验室主要从事金黄色葡萄球菌微生物学的实验内容有:
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与耐药检测,生化分型实验
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涂片染色
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传代,药物敏感实验,生化分型、涂片、染色等工作中可产生气溶胶,培养物制剂的溅出,泼洒和容器的破碎等也可造成严重污染。

拟采取防护措施:
1在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将其高压灭菌或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2 为了避免转移物质洒落,微生物接种环的直径应为2~3mm并完全封闭,手柄的长度应小于6cm以减小振动,或者采用一次性灭菌棉签。

3 用封闭式微型电加热器消毒接种环能够避免在本生灯的明火上加热所引起的感染性物质爆溅。

4 样品容器应当坚固,正确地用盖子或塞子盖好后应无泄漏。

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

5 样品接种后将其固定在架子上,容器保持直立。

6 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培养操作严格按《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培养操作细则》进行。

实验室有16项实验活动,可能存在16个可能潜在的危害,在实验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危害中度2项、低度危害14项,这些危害可能造成中度严重的后果1项、低度14项。

实验室试验活动风险评估
潜在危险因素危害程度后果
实验样品涂片低度低度
实验样品的接收与开启低度低度
冻干菌种起开时产生气溶胶低度低度
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气溶胶低度低度
在固定和染色时产生气溶胶低度低度
细菌接种培养低度低度
试管开封、样品转移、混合等产生气溶胶低度低度
培养物制剂的溅出、泼洒和容器的破碎造成严重污染中度低度
培养物刮取时易产生气溶胶低度低度
样品的稀释混匀可能产生气溶胶低度低度
离心机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低度低度
容器的破损和倾洒造成的污染低度低度
检测未经灭活的样品对仪器和环境造成污染低度低度
手污染造成感染性物质的食入低度低度
与皮肤和眼睛的接触感染中度中度
个人防护装备未彻底消毒造成的污染低度低度
五、工作人员素质
本实验室共有技术人员2名,主管检验师1名,检验师1名,2名工作人员均在三甲医院进修学习,从事金黄设葡萄球菌检验的技术人员均参加过生物安全培训,经过体检无传染性疾病,健康状况良好。

六、评估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外界环境相当稳定、广泛存在于周围环境中,宿主范围广,感染机会多。

但发病治愈率高,多数抗生素敏感,医院可以进行感染后的处理以及患病后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