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小说

合集下载

19世纪英国文学背景

19世纪英国文学背景

19 世纪英国文学概述-现实主义小说-1英国十九世纪中、后期文学(一)概述小说在19世纪40至50年代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也是英国国内阶级斗争激化的时期。

列宁称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运动即宪章运动”带来了宪章派文学。

同时科学技术在加快发展,达尔文的划时代的进货论给了传统信仰以猛烈冲击。

在宗教界内部,出现了围绕谷物法和“英国现状”问题展开了时间更长的论争。

论争锻炼了散文。

正是在这个多事之秋,散文文学成果累累,卡莱尔的《法国革命》(1837)和《过去和现在》(1843)、麦考莱的《英国史》(1849~1861)、罗斯金的《威尼斯之石》(1851~1853)、穆勒的《论自由》(1859)等便是明证。

读者层也在急剧扩大;不少新刊物问世,开始了逐期连载长篇作品的作法。

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使小说作者更加关心社会上的重大问题。

狄更斯最初用幽默风趣的笔触写了《匹克威克外传》(1837),使人们感染到他的乐观主义;而不过两年,他就在《奥列佛·特维斯特》(1838)里写孤儿的苦难和伦敦贼窟的黑暗;进入40年代,他又写了一系列小说揭发崇拜金钱的罪恶后果,其中《董贝父子》(1848)尤为深刻;《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一部充满人世沧桑之感的成熟作品;接着而来的《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与《小杜丽》(1857)则更见阴郁;《双城记》(1859)强烈地谴责了法国贵族的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民采取暴烈行动的戒惧;60年代的《远大前程》(1 861)写的是前程渺茫,而《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则用巨大的垃圾堆来作英国社会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更多使用和对于小说结构的注意是他后期小说的特点,表示了他在小说艺术上的发展;然而他最吸引读者的依然是他一贯保持的优点,即真实的细节与诗意的气氛的结合,幽默、风趣与悲剧怀的基本人生处境的结合,具体情节与深远的社会意义的结合。

浅析《大卫·科波菲尔》折射出的19世纪英国社会

浅析《大卫·科波菲尔》折射出的19世纪英国社会

浅析《大卫·科波菲尔》折射出的19世纪英国社会《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长篇小说,完成于19世纪,也被誉为是狄更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命运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大卫·科波菲尔》所折射出的19世纪英国社会。

我们需要从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经历入手,来认识这位小说的主人公以及他与19世纪英国社会的关系。

大卫·科波菲尔从小就面临着家庭的不幸和困苦,父亲早逝,母亲再嫁后成为了继父墨默。

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大卫从小就要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而这也正是19世纪英国社会大多数人所面临的情况。

在19世纪初,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初期,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导致了许多人的生活境况恶化,家庭分裂和贫困成为了社会问题。

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对整个19世纪英国社会的缩影,他所遭遇的困境和坎坷正是当时许多人所经历的。

我们需要讨论小说中所反映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公现象。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描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公现象。

大卫从小就受到了墨默的虐待和欺凌,这正是因为墨默认为自己的地位高于大卫,有权利对其进行支配和控制。

这种主仆关系的扭曲正是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和不公的缩影。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社会上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上层社会的人们对下层社会的人们进行剥削和歧视,使得普通人的生活变得困苦艰辛。

法律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公现象,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们往往无法获得应有的权利和资源,导致了社会的不公现象。

我们需要探讨小说中所揭示的教育问题和性别问题。

《大卫·科波菲尔》中对教育问题和性别问题的揭示也是狄更斯对19世纪英国社会的深刻剖析。

大卫从小就备受墨默的虐待和摧残,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关爱。

浅析《大卫·科波菲尔》折射出的19世纪英国社会

浅析《大卫·科波菲尔》折射出的19世纪英国社会

浅析《大卫·科波菲尔》折射出的19世纪英国社会《大卫·科波菲尔》是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小说,出版于19世纪中叶,描绘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风貌。

小说以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通过他的一生经历,折射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大卫·科波菲尔》折射出的19世纪英国社会。

小说中展现了19世纪英国庞大的贫富差距。

在小说中,大卫·科波菲尔一家原本生活富裕,但因为父亲的去世,家境骤然一落千丈,陷入困境。

与此大卫的好友奥里亚尔也因家境贫困而无法接受正规教育。

这种贫富悬殊的现象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十分普遍,贵族和富人生活奢华,而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却异常艰辛。

这种社会阶层的分化不仅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也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小说中揭露了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一面。

在小说中,许多政客和富商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胁迫、欺骗和贿赂他人,以谋取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社会上也存在着大量的诈骗和骗局,许多人为了生计不得不沦为骗子和流氓。

这些黑暗的现象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腐败和混乱,让人对社会的公正和正义产生怀疑,并引发了对社会改革的迫切呼声。

小说中还展现了19世纪英国的家庭观念与女性地位。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男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和不平等。

大卫的第一个妻子多拉则是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受尽家庭暴力和男性压迫,最终不得不选择自杀以结束痛苦。

而大卫的母亲克拉拉则是一个温柔善良的人,却因为家庭纠纷而痛失丈夫。

这些女性形象在小说中反映出了当时英国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束缚,让人对女性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忧虑。

小说中还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和飞速变迁。

在小说中,大卫不仅经历了从富裕到贫困的变化,也见证了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工业革命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力得到了巨大提升,一大批新的富豪阶层和新兴产业家崛起。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

基本信息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

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

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狄更斯是高产作家,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

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产中讲述人间真相,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

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作家简介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

后被迫到工场作童工。

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1836年开始发表《鲍兹随笔》,这是一部描写伦敦街头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写集。

同年,陆续发表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数期后便引起轰动。

这是一部流浪汉小说形式的幽默作品,漫画式地反映了英国现实生活。

《匹克威克外传》初获成功后,狄更斯与凯瑟琳结婚,并专门从事长篇连载小说的创作。

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13部半,其中多数是近百万言的大部头作品,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数百篇,特写集一部,长篇游记两部,《儿童英国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说词、书信、散文、杂诗。

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的写实描绘——《雾都孤儿》分析

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的写实描绘——《雾都孤儿》分析

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的写实描绘——《雾都孤儿》分析1. 引言1.1 概述19世纪是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被视为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英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转变,从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转向现代工业化社会。

在这个背景下,社会阶层分化、贫困问题、政治改革和法律制度变革成为了当时备受关注的议题。

而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19世纪英国文学中最著名和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孤儿奥利弗在恶劣环境下生活并与贫困、犯罪及社会不公进行抗争,深刻地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变革所带来的阴暗面。

本文将通过分析《雾都孤儿》来深入探讨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对社会及个体造成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的背景,并介绍了狄更斯和他的作品《雾都孤儿》。

第二部分将详细讨论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的背景,包括工业革命及其影响、社会阶层分化与贫困问题以及政治改革和法律制度变革。

第三部分将深入探讨《雾都孤儿》的创作与背景,包括狄更斯简介、小说创作背景与目的以及小说内容概述及主要人物介绍。

第四部分将重点分析《雾都孤儿》中对19世纪社会变革的描绘,包括工业发展与城市阴暗面描写、贫困、犯罪和社会道德危机的描述以及政治腐败与法律不公揭露。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雾都孤儿》在反映19世纪社会变革方面的意义与价值观,并探讨了当代社会对该小说的启示和警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雾都孤儿》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揭示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的真实情况及其对社会和个体带来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该小说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的启示和警示作用。

通过对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教益,在当代社会建设中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思考。

2. 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的背景:2.1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19世纪是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被称为工业革命时期。

雾都孤儿查尔斯狄更斯的社会写实主义小说

雾都孤儿查尔斯狄更斯的社会写实主义小说

雾都孤儿查尔斯狄更斯的社会写实主义小说《雾都孤儿》——狄更斯笔下的社会写实主义巨著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不仅在情节上扣人心弦,更在思想上富有深度。

其中,以《雾都孤儿》为代表的社会写实主义小说,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和铺垫激发着我对于社会问题的深思。

本文旨在探讨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展现社会写实主义的手法和对现实社会的犀利批判。

1. 揭示社会底层的真实面目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通过主人公奥利弗的视角,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会底层的贫困、艰辛和残酷。

小说中虽然人物众多,但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同时也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代表性。

通过奥利弗的亲身经历,狄更斯向读者展示了贫民窟中食不果腹的孩童、孤儿院的酷刑、盗贼集团的黑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让读者对当时社会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2. 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深刻剖析《雾都孤儿》中的人物形象各异,狄更斯通过这些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例如,小说中的富翁博思先生和布朗罗先生与贫穷的孤儿奥利弗命运的对比,表现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以及富人对穷人的奴役。

同时,通过对亚谢尔夫人和南希这两个角色的刻画,狄更斯揭示了妇女在当时社会中所受到的束缚和压迫。

这些角色的鲜明形象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更具代表性,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3. 强调个体力量对抗社会黑暗虽然《雾都孤儿》中描绘的是一个充满黑暗和不公正的世界,但狄更斯却并非完全绝望。

小说中的主人公奥利弗作为一个孤儿,身世可怜,却保持着纯洁和善良之心,他一直坚信自己能够打破命运的桎梏。

通过奥利弗的努力和奋斗,狄更斯表达了对人性的乐观和对改变社会现状的希望。

小说中不少人物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脱离了贫穷的困境,这种个体力量的强调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一线希望。

《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细腻入微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都彰显了他作为社会写实主义作家的才华。

作品中的社会写实主义元素让读者对贫困、不平等等社会问题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读者对于社会的公正和人性的伟大有了更多的思考。

简 奥斯汀

简 奥斯汀

参考文献:
[1][3][4]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M].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5.190,143,42.
[2]鲁迅.关于女人[M].南腔北调集,第8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66.
[6]]转引自伊扬·瓦特编.奥斯丁:批评文选[M].1963年美国版,第11页.
那么,奥斯丁真正的、具体的婚姻观指的是什么呢?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奥斯丁的婚姻观与当时流行的观念并不一致,她认为:男女双方的真挚感情是理想婚姻的基础,并且双方必须是门当户对的。其中的门当户对又要如何理解呢?首先,在物质方面也就是财产或金钱方面,男女双方不能相差太远,简单的说,就是富翁不能与乞丐匹配婚姻。这一点在奥斯丁的作品中描写的很明确:地主小姐爱玛能与年轻的地主老爷奈特利先生结婚,而没有财产的哈利特只能嫁于农民。其次,从精神方面来说,缔结婚姻的双方要有相当的教育背景。就象在《傲慢与偏见》中那拥有理想婚姻的一对——达西与伊丽莎白,他们都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并通过自身的修养与生活的磨练得以提高,因而他们有共同的话题、相当的兴趣,所以他们能和谐的生活在一起
[7]贾文渊译.爱玛[M].青海人民出版社, 第10章.
因此,从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奥斯丁一再强调正当的婚姻关系应当是双方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并且要注重感情。而在她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伯特拉姆夫人事实上就是对潘宁顿女士的理想妻子形象的讽刺漫画:她丝毫没有主见,在任何情况和场合都要向托马斯爵士请示,甚至就连她是否没有基尼也能度过一个傍晚这样的事,她也要向他请教。她在家庭生活中拒绝承担任何责任的后果,是托马斯爵士不得不承担的一个吃不消的重担。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流行的观念,可见和奥斯丁的观念是不一致的。因此,在赋予她的女主人公们以成功的同时,奥斯丁提供她们的理想婚姻是现实的而非海市蜃楼式的,因为它不仅包含了外貌的吸引,更有双方互相的理解、尊重、平等和自由。而正是这些品质,使人有可能超越家长制的束缚,实现自我。那么,奥斯丁心目中的理想婚姻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从《劝导》中对克罗夫特夫妇共驾一辆马车的描述中找到答案:“但是她冷静地往旁边一拽缰绳,车子便侥幸地脱险了。后来还有一次,多亏她急中生智地一伸手,车子既没翻到沟里,也没撞上粪车。安妮看到他们的赶车方式,不禁觉得有几分开心,她设想这一定很能反映他们是如何处理日常事务的。”奥斯丁在此所要暗示的是,克罗夫特夫妇之所以能在婚姻生活中保持稳定,是因为跟赶车时一样,克罗夫特太太并不是盲目的顺从丈夫,而是设法改正他的错误,激发其斗志。他们夫妻之间不是依赖和被依赖、统治和被统治的主从关系,而是平等互助、共同参与的伴侣关系。

威塞克斯小说名词解释

威塞克斯小说名词解释

威塞克斯小说名词解释威塞克斯小说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

它的名字来源于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个虚构城市威塞克斯。

威塞克斯小说是以社会现实为背景,以描绘人物性格和情感为主要手法的小说流派。

这个流派的小说通常描写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和婚姻问题,并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刻剖析来展示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

威塞克斯小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中产阶级家庭:威塞克斯小说往往以中产阶级家庭为背景,描绘他们的家庭生活、社交活动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些小说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和家庭困境。

2. 婚姻问题:威塞克斯小说中婚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它们对不同角色的婚姻选择的描写和分析,揭示了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性的弱点。

通过对婚姻问题的探讨,这些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

3. 人物性格:威塞克斯小说非常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深入细致的刻画,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和情感需求。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描写,这些小说带给读者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4. 社会现实:威塞克斯小说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当时的社会问题。

这些小说对于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阶级的固化和贵族的特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剖析。

威塞克斯小说的代表作品有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以及她的追随者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对后来的英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威塞克斯小说是以社会现实为背景,以描绘人物性格和情感为主要手法的小说流派。

它对于英国社会的描写和对人性的触摸,使它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司各特被称为欧洲"历史小说之父".
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 1771-1832)的浪漫主义历史小说为他赢得“西欧历史小说之父”的声誉。

《密得洛西恩监狱》(The Heart of Midlothian)、《艾凡赫》(Ivanhoe)等小说的特点是讲述卷入重大历史事件的普通人物的故事,并展示导致书中人物所作所为的那些社会力量和历史力量。

他的小说,在内容上凸现了历史的整体感和广阔性,体现了他贯穿着妥协调和思想倾向的历史哲理思考.他笔下最有光彩的人物,是苏格兰下层平民.在描写上,他着眼于人物生存环境的时代背景,并按自己的理想作了自觉的历史化改造,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以<威弗利>为主要对象从上述几个方面分析了司各特历史小说的主要特点,从而肯定了他在欧洲文学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2司各特被称为欧洲"历史小说之父".沃尔特·司各特
(Walter Scott, 1771-1832)的浪漫主义历史小说为他赢得“西欧历史小说之父”的声誉。

《密得洛西恩监狱》(The Heart of Midlothian)、《艾凡赫》(Ivanhoe)等小说的特点是讲述卷入重大历史事件的普通人物的故事,并展示导致书中人物所作所为的那些社会力量和历史力量。

他的小说,在内容上凸现了历史的整体感和广阔性,体现了他贯穿着妥协调和思想倾向的历史哲理思考.他笔下最有光彩的人物,是苏格兰下层平民.在描写上,他着眼于人物生存环境的时代背景,并按自己的理想作了自觉的历史化改造,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以<威弗利>为主要对象从上述几个方面分析了司各特历史小说的主要特点,从而肯定了他在欧洲文学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3哥特小说,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

一般被认为随着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而产生。

哥特小说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今天习惯地将哥特式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

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

4在英国文学史上,勃朗特三姐妹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她们既作为璀璨的星座而闪耀,又作为单独的巨星而发光,至少就夏洛蒂和艾米莉来说是如此。

经过一百多年时间的考验,《简·爱》和《呼啸山庄》已经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安妮作为三星有机体的一员,也被带进了不朽者的行列。

21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22英国作家。

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生平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

后被迫到工场作童工。

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1836年开始发表《鲍兹随笔》,这是一部描写伦敦街头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写集。

同年,陆续发表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数期后便引起轰动。

这是一部流浪汉小说形式的幽默作品,漫画式地反映了英国现实生活。

《匹克威克外传》初获成功后,狄更斯与凯瑟琳结婚,并专门从事长篇连载小说的创作。

23不同的人看到的角度不同,呈现出来的现象不同,如果单凭眼睛去看,就下决断是个危险的事情,因此,多看,兼听,体验,讨论…… 看到事实本质。

用脑袋去判断东西。

24英国十九世纪作家特罗洛普的“巴塞特郡小说”:《养老院院长》(1855)、巴塞特寺院(1857)、《索恩博士》(1858)、《弗拉姆利教区》(1861)、《阿林顿小屋》(1864)和《巴塞特最后的纪事》(1867)。

属于政治小说或称议会小说,写当时英国上层政治家的相互斗争。

他的写实手法揭露讥讽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中、上层社会,并自觉灌注道德教育意图。

他的小说情节发展自然流畅,文笔犀利幽默,人物形象生动,心理刻画逼真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