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分析法与英语语言教学
英语中典型语用错误的分析及对策

V错误 的分析及对策
沙 竺 平
(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 摘 要: 针对英语中一些常用的典型的语用错误进行分析, 指出有些语用错误是由学习者习惯性地把母语中的一些用法
用到目 的语中,或者是学习 者缺乏对目 的语文化背景, 风俗习 惯的了 解,从而导致语用失误。 关键词: 语用错误; 社会交际; 社交语用失误; 语境
足够语言知识以外,还应对 目的语的背景、习俗 以及发展趋向等方面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从根本 上掌握语言的灵魂。如在汉语中,我们常说: 我
的老师桃李满天下。 有人把它译成:My teacher has 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country.很显然, 这
样翻译是令人十分费解的,因为汉语里,人们往 往把老师比喻成 “ 园丁” ,把学生比喻成 “ 花园” 里的 “ 桃李” 然而把汉语里的这种比喻移植到英 ,
( 2 )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and famous
countr house hotel in England y ( 3) One of England's most reasonably priced housing areas
( 4 ) Choose from seven unbe lievab le ski area s.
1
引言
在语言研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一 直把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体系方面,目的是要寻 找存在于语言核心部分的抽象的普遍原则,而那 些形成语言学所处理不了的现象都被归入语用学
2
语用错误的范畴及类别
的范畴。 上个世纪末, 语言学家GeorgeYule 指出:
“ 语用学所关心的是说话人 ( 或写作者) 所传递
语言错误分析

您的位置:首页>>教材与教学>>高中>>高中英语>>教师频道>>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本页语言错误分析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本世纪50年代以后,语言错误分析与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这个课题为语言习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对于基础英语教育和基础英语教材设计,甚至对于英语教学大纲的设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英语教师、英语教研员以及英语教材的编者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工作。
人在说话和写东西的时候会出现错误(errors)。
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说,要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
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学习者的错误呢? 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
“有错必纠”这句话,用到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的态度上,曾经是一个天经地义的道理,在语言教学材料的设计和编制上,这个道理似乎也曾经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近三十年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者们却在大量的语言错误分析的基础上否定了这个“天经地义”的道理,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论。
在学习语言习得理论的过程中,笔者对语言错误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意识到,进一步作这方面的调查分析工作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本文将对所作的调查素材进行综合性分析,探讨语言错误的分类、语言错误的原因、语言错误分析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
一、课题的设计与实施1996年10月至1997年3月,在专家的指导下笔者与合作者先后对4人进行了语言错误调查。
调查对象依次是:学生A和学生B,均为大学二年级女生,中等水平,口语表达A略优于B;学生C,初中二年级,中等水平;学生D,高中二年级,中等偏上。
四次调查大体上采取了以下10个步骤:第一步与调查对象进行谈话(汉语或英语)。
谈话内容包括家庭基本状况、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学习环境、学前的语言经验、口语和笔语的特点、个性特征、语言学习习惯、语言学习倾向、语言学习兴趣、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与英语教师的个人关系情况、母语学习的基本情况、母语学习习惯等。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唐永宝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定义:“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背景介绍50年代末,Lado1957的跨文化的语言学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对比分析的经典着作;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他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转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的问题;他提倡的方法是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语法等方面一步一步地进行比较;对比分析法Lado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们最难学的方面就是与他们母语最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方面或类似的方面则是学生容易掌握的方面;所以他认为第一语言转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就是我们常说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好的一面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人们甚至一度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所有困难,并推测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的部分,从而将这些部分在教学中加以重点突出,达到避免或减少学习者错误的的目的;据统计,学生初级阶段的大多数语音错误、半数以上的语法都来自语际干扰,有些化石化错误也来自语际干扰;因此,利用对比分析往往能找出学生的错误根源,并发现学生学习目的语中的难点和重点;比如:visit一词相当于汉语的“访问、参观、看望”等词,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造出“我回老家参观我爷爷”这样的句子;显然是把visit仅仅和“访问”这一语义挂上了钩;再比如与汉语相比,泰语的语法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汉语的修饰语多在中心语之前,泰语的修饰语多在修饰语之后;即:汉语:修饰语 + 中心语泰语:中心语 + 修饰语汉语的表达习惯是从大到小,泰语的表达习惯是从小到大,如:汉语:今天是2010年1月28日;泰语:今天是1月28日2010年;汉语:我们在国教院门口见;泰语:我们见在门口国教院;教师如果把外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了对比的话,如果对这两种语言的差异十分清楚,就会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学生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并为此做好充分准备;讲解汉语的某些难点时就能做到以少驭多,一语中的;对比分析主要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迁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的问题;这种方法主要从“教”的角度把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有意识的减少错误的发生;母语干扰并不是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唯一来源,对比分析也不可能准确预测学生的学习困难,但对比分析不仅能够揭示出学生某些错误的根源,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分析,我们能够揭示出汉语的某些特点;因此,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应用还是很广泛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都存在;对比分析法的作用和不足Lado的对比分析法以及他的外语学习理论对60年代的西方外语教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以早期行为主义的观点Bloomfield1933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语言学习理论,他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过程,要掌握一套语法结构,就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机械练习,形成一套完整的语言习惯;当学生处于某一语言情景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所形成的语言习惯会在不需要任何思维的情况下自动地产出;按照这一理论,语言的习得是一种语言习惯积累的过程:1十1=2+1=3十1=4;这一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便是60年代风靡一时的句型替换练习PatternDrills;应该指出的是,句型替换练习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尚可接受,但是如果将其看作是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形成语言习惯,这在理论上是很难让人信服的;这一理论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人类头脑的创造力;人的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吸收不仅仅是积累的过程,而且是通过对其分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大脑对语言信息处理的公式不是简单的1十1=2,而是1+1>2;对比分析法的不足对比分析法的严重缺陷是它不是以学生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难易,而是抛开学生,单纯从对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易;语言习得涉及到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方方面面,而对比分析却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对比,忽略了学习者这一主体以及作为学习客体的学习过程,不能解释除母语的负迁移以外的其它的偏误的原因,忽视了心理学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预测的不准确,有些真正的难点,对比分析并没有预测到;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人们发现,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不同之处并不总是给学生造成很大困难,而两种语言近似之处则有时却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差异不明显的部分却往往是学习者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偏误分析的提出由于对比分析法对第二语言习得不论是在实际预测中,还是在理论上,都过于简单化,人们便开始探索新的理论;人们开始意识到,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不能只注重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异同;他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偏误分析的提出因此,这些学者便开始把学生自己产生的语言作为研究重点,而不是像对比分析法那样只注重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比较;在这一背景下,Pit Corder于1967年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Signification of Learner Errors一文,在认知心理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偏误分析”理论,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与“对比分析”不同的是,“偏误分析”不是母语和目的语的简单比较,而是以学习者使用的语言为研究材料,把目的语作为基准,对语言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偏误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认为,学生的语言偏误反映了学生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语言规则进行判断与整理的结果,它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科德还给出了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1、选择、收集、分析语料;2、鉴别、确认其中的偏误;3、对偏误进行分类;4、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5、评价偏误的严重程度;早期的偏误分析中,由于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因此归纳出的偏误类型也各不相同;Richards1974认为偏误有:1 “语际偏误”母语干扰2 “语内偏误”过度概括、忽略规则限制、不完全应用规则3 “发展性偏误”不正确的假设,不能正确理解目标语的区别Corder1971根据偏误出现的系统性把偏误分为以下三种:1、形成系统前的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s,出现在学习者并不知道在目标语中存在着相应的规则的情况下;不知不改2、系统性偏误systematic errors,出现在学习者已经发现了这个规则,只是它是一个错误的规则的情况下;知而不改3、形成系统后的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出现在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标语规则,但不能总是正确使用如差错的产生;知而且改Dulay、Burt和Kraashen1982从评价的角度,根据偏误对交际产生的影响把偏误划分为全局性偏误影响交际和局部性偏误不影响交际;中介语理论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偏误分析”理论;“中介语”是Selinker在1969年提出的;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语言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介于第一语言向目标语言之间的一个发展“连续体”continuum,该理论着眼于对语言学习者心理语言过程的描述,对中介语中出现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偏误是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状况的标志;中介语理论认为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语言迁移,学习者使用了其母语的语言特征语音、词汇、语法、或语用的,而不是目标语的语言特征;2、过度概括化、扩大化,学习者把适合于其他目标语结构的某项规则不恰当地扩大到某个结构所致;3、简化规则,学习者不恰当地使用省略,另外还有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和第二语言交际策略等原因;此外,中介语理论还认为,偏误的出现表明学习者在建立其中介语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假设——验证,不断修正那些偏离目标语语言规则的语言现象,使之接近目标语系统,直到达到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水平;与此相近的概念还有Corder1967的“过渡语言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和Nemser1971的语言学习者的“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他们虽然提法不同,但观点相似,他们认为,只有把研究重点放在学习者自己产生的语言上,才能真正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汉语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严格意义上的对外国学生汉语偏误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1984年鲁健骥先生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带动和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界同仁对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研究;鲁先生在该文中首次引进“偏误”和“中介语”两个概念,并给“偏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他说:“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体上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语音的、语法的、词汇的、篇章的、语用的;我们把这种差距叫做‘偏误’;‘偏误’与通常所说的‘错误’不同;错误是偶发的、无规律的,例如口误;人们说自己的母语的时候,也会发生错误;而偏误则是学习外语的人才会有的,是多发的、有规律的;学习外语的人只有经过反复纠正偏,他所使用的外语才能逐步实现该语言的标准形式;”鲁健骥先生关于语音、语法、词语、语用的一系列研究文章1984,1987,1993,1994开启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偏误分析之先河,建立了一定的分析框架;以后的偏误研究多受其影响;鲁文之后相继出现了一大批研究着作和文章,论述的范围涉及到语音、语法、词汇、汉字、语用、篇章、标点符号、学习策略等各方面;鲁健骥的偏误归类鲁健骥1994从形式语法的角度将汉语语法偏误归结为遗漏omission、误加addition、误代overrepresentation、和错序misordering四种;具体如下:1、遗漏少成分,遗漏不是省略,而是句子成分的残缺,如:“他打球得很好”,在助词“得”前面遗漏了动词“打”;再如:打球打了三个钟头;/你不要做那件事;他有照相机,也有收音机;2、误加多成分,误加是不该加而加,如:“他常常去了商店”,动态助词“了”误加;再如:他非常很高兴;从前我每个星期都看了一个电影;房间已经被打扫干净了;3、误代所用不当,误代是从几个形式中选择了不适合的形式,如:“明天还是后天,我去看你”;陈述句中应该用“或者”表示选择,用了“还是”就是误代;还有语法的误代,如:太晚来应用补语“来得太晚”而误用为状语句式的误代,如:请你带这本词典给小李;应用“把” 字句;4、错序词序有误也即句子成分放错了位置,如:“我学习在中山大学”,应该说“我在中山大学学习”;再如:常常我们去旅行;一个我的朋友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如田善继1995从认知的角度将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的语法偏误概括为替代、类推、回避、简化和诱发五种,称之为“非对比性偏误”,即与母语迁移无关的“有问题的句子”;王绍新1997则将视角放在超单句偏误上,主要从交际目的、事理逻辑、语用偏误、时间系统、民族文化背景与语言交际策略五个方面阐述了超越了语言形式之上的语义语用偏误问题;徐子亮2000把汉语的各个方面同认知结合起来,从环境、教学、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者主体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述,认为这些方面也是造成学习者偏误的原因;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对偏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传统的分类方法是按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的方面的偏误来分类;这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师最习惯的方法;”显性偏误指那些明显的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隐性偏误指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一显性偏误出现的领域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显性方面的偏误,表现明显的是词汇和语法方面;1.词汇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是用一个个词按照有关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造出种种句子进行交际的;留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词汇的时候经常出现各种错误;尤其是在运用多义词、惯用语、成语和熟语的时候,经常由于理解的错误而产生偏误;例如在运用多义词的时候,一个词有很多的义项,经常出现搭配错误;林杏光写过一则语言趣谈,说是有一位外国朋友问一位刚外出回来的中国同志:“您到哪儿去了”中国同志回答“:我打酱油去了;”外国朋友惊奇地问:“你为什么打酱油它有什么罪你为什么打它”中国同志解释说:“这‘打’是买的意思,打酱油就是买酱油;”这位外国朋友知道“打”就是“买”,“买”就是“打”;后来,有一天,他去买豆腐,张口就说“:我要打豆腐;”卖主顿时慌了手脚,说:“你可别打,一打就成豆腐渣了;”旁边一位中国同志对这位外国朋友说“:你只能说捡豆腐;”后来,这位外国朋友回国前想送给一位中国朋友戒指、项链和耳环,中国朋友觉得受之有愧就婉言谢绝了;外国朋友便说“:你收下吧,这些都是我捡来的;”这样一说,中国朋友更不敢接受礼物了;虽然这只是趣谈,却由此可以说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词语搭配非常困难,原因在于多义词由于义项的不同,搭配也就不同;成语是汉语的一个亮点,留学生对中国的成语有浓厚的兴趣,但成语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有些有很多的典故,要是不了解成语的典故容易闹笑话,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要把成语中的隐含义说清楚,以便于留学生进行理解与记忆,避免偏误;2.语法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一直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语法学习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很难的;一提起“把”字句和“被”字句,留学生都会说很难;有的学生可能学了很长时间的汉语,但仍然不会使用这两个句型,还有“着、了、过”的用法也给留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不少困惑;下面举例说明留学生在语法方面经常出现的偏误:1他学汉语两年;正确的表达法是他学汉语学习了两年而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这样表达的He has studied Chinese for two years.2我上个月来了中国;学生把“了”理解为英语的过去时态,也可能是混淆“了” 与“过”的区别二隐性偏误出现的领域隐性偏误主要表现在语用知识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上面,这两方面需要留学生认真揣摩;1.语用知识语用知识在学习汉语时尤为重要,如果语用上失误,就会造成表达的误区;王德春先生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一个意大利学生曾经写信打听她喜爱的一个文学家是不是“死”了;这里的“死”就用得不得体应该用“健在”或者用“近世”、“去世”之类的委婉词语,这不是说学生不知道在提到“死”时应使用委婉词语;因为在外语中也避免直接说“死”;可是这个学生是个初学汉语者,她只知道“死”这祥一个表示“大概念”的词,而那些委婉词语还没有学到,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失误;2.文化之间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集中表现在语言和交际中;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大量的文化因素,这些往往成为理解和使用汉语的障碍;对留学生来讲,掌握广博、深厚的汉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保证;中国人历来把传说中的动物“龙”视为权利、地位、力量的象征,而在英国人眼里却是一种恐怖的怪物,其英语释义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dragon”在英语中有“悍妇”的意思;中国人心目中的龙与英美人心目中的龙有着天壤之别;中国十二生肖里有龙,皇宫里有龙;“龙”在中国遍及各个角落,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刘殉先生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教师教过了“拍马屁”这个词语后,没讲清其文化内涵;一次,这位教师夸奖一个留学生汉语发音好时,学生竟然说“:哪里,哪里,老师您在拍我的马屁”这些例子说明,文化差异会影响语言交际的质量,汉语学习决不能脱离文化的学习;汉语学习和汉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是学好汉语的捷径;因此留学生除了学习好汉语言文字的知识外,还要花很大的功夫学习汉语文化,这样会使他们学习的汉语更地道,更好的进行文化交流;“偏误生成学”的提出朱其智偏误生成学的范围和方法 2009借鉴Carl James等人的研究体系,吸收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偏误生成学”这一名称,并对其范围和方法进行探讨,将偏误分析这种操作层面的方法上升为一种系统的知识;试图初步建立起偏误生成学的系统框架;他的“偏误生成学”包括偏误类型、偏误成因和偏误严重度三个主要方面;一、偏误类型types of errors偏误类型types of errors有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和杂糅五种;多了杂糅杂糅blends杂糅又叫结构纠缠、结构混乱;周小兵在他的专着第二语言教学论中,首次将“杂糅”归纳为一种对外汉语偏误类型;他确定了杂糅的两种亚类型:叠加和拼接;杂糅blendsA、叠加;它是指将两种结构简单相加;如:“我们要买书包,但是价钱有点儿贵,所以我们商量商量一下”;动词的重叠形式表示“短暂”义,它与表短暂的词汇形式“一下”不兼容,即不能同现,二者只应选其一;作为一种杂糅次类型的叠加,与误加偏误有什么不同呢误加偏误只需要将误加的成分删除就可以了,而叠加偏误的改正方法则有两种;例如:①他常常地看电影;②他非常很高兴;例①中“地”误加,删去且只能删去“地”;例②中“非常”和“很”叠加,可以删除“非常”,得到正确句子“他很高兴”;也可以删除“很”,得到正确句子“他非常高兴”;“叠加”也可分很多种,例如:1词语叠加;例如:④那天是十一多年以前,不过我和那个女孩现在是很好的朋友;⑤他往到一个小湖走;例④为有确切个位数的数词与概数“多”叠加,表概数的“多”不能跟在个位数后面,只能跟在十位数以上的整数后面;此例当改为“十一年”或“十多年”;例⑤为介词“往”与“到”叠加,当我们选择介词“到”时,动词“走”必须移位至“到”前,即此例在杂糅偏误中还有错序;2句法结构叠加;例如:13我对语言也很感兴趣,特别是汉语和英语;这个也是为什么我要来到中国留学的原因; 14但对我来说,觉得它们指防盗网太不顺眼了,住在这样的房子人像是被关在监狱似的; 15逛大概十五分钟他们找到一个眼镜店,看起来他们觉得好;例13是“为什么”与“原因”叠加,而“为什么”与“原因理由”不能同现,应改为“为什么要来到中国留学”、“我要来到中国留学的原因”;例14和例15分别是插入语与感觉动词叠加;这一类插入语表示说话者的主观看法,用了此类插入语如“对我来说”、“看起来”等,就没有必要再用“觉得”,也可以删除插入语只保留“觉得”;B、拼接;拼接不是两种结构的简单相加,而是两种结构在杂糅过程中有所取舍;1 、词语拼接;例如:16好一会儿他看到旁边的妻子,大吃惊一跳;17BANDUNG是一个很难以忘的地方;上面例16的偏误点“大吃惊一跳”是“大吃一惊”和“吓了一跳”两种结构有所取舍拼接而成的;例17是“很难忘记”、“难以忘记”和“难忘”拼接而成的;2、句法结构拼接,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类型1平行拼接;平行拼接是两个结构交错在一起而形成的杂糅偏误;例如:21 开始学习的时我觉得很难过;22 有一次他当小张的面前露出一脸骄傲的神色;例21将“……时”与“……的时候”拼接为“……的时”;例22将“当……的面”与“在……的面前”拼接为“当……的面前”;2前后拼接;藕断丝连如:第一弟弟是二十九岁;他住在韩国工作;“他住在韩国”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是没有就此断句,而又接上了动词“工作”,从而造成前后拼接;此句应该改为“他住在韩国,也在那儿工作;”汉字偏误举例误代,如:“欢”字写成“人+欠”,是“又”被“人”误代,而“部件形似”也应该属于这一类,不过是因为部件形似而误代;误加,如:“苹果”的“苹”写成“萍”,“国”顶上加一横一竖,象“上”的上边两笔;错序/错位, 如:“欢”写成“欠+又”;遗漏:“缺部件”当然是“部件的遗漏”,如:“色”字写成“巴”字;杂糅如:“该”写成“讠+应丢了一点”,明显是“应”和“该”的杂糅;二、偏误成因的分析偏误成因causes of errors有: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误导inducement 四种;一母语负迁移是母语对于目的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如:“这是我住在的房间”;相应的英语句子为“This is the room which I live in.”这是英语背景的留学生受英语语法影响,造成的偏误;再如:“他遇到很多苦难,虽然,他还不放弃”;此例是“虽然”用错了,应该用“然而/但是/可是”等表转折的连词;越南学生误用为“虽然”,是因为在越南语里“tuy nhiên”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它是一个汉越词,“tuy”对应于汉字“虽”,“nhiên”对应于汉字“然”;而汉语中“虽然”并不表示转折,而是表示姑且承认某个事实;二学习策略从认知角度cognitive view来研究偏误成因,主要是要研究学习者使用的策略,探讨他们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某个阶段出现的一种心理上或行为上的活动;采取不恰当的学习策略可能导致偏误,一般可以分为下列七种学习策略;错误类推false analogy错误分析misanalysis规则的不完整应用incomplete rule application利用羡余exploiting redundancy忽略同现限制overlooking cooccurrence restrictions矫枉过正hypercorrection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七种学习策略;下面分别介绍:1 错误类推错误类推是根据已有的形式类推出不存在的形式,如:汉语单音节动词有“V了V”和“V了一下”两种形式:如“看了看”和“看了一下”等,而双音节动词只有“Vv了一下”一种形式:如“研究了一下”等;留学生错误类推出“Vv了Vv”的形式:“研究了研究”,究其原因,是因为双音节动词的规则化程度不如单音节动词;邓守信、周小兵认为规则化程度不高,则容易出现错误类推;形容词也是这样,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不如单音节规则,容易出现错误类推,留学生根据“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就会类推出“幸幸福福”这样的形式;2 错误分析错误分析是指留学生对汉语形成了错误的假设、错误的概念因而产生偏误;如:高级班的学生,有形成这样错误的假设,认为汉语中“爱”是动词做谓语,而“爱情”是其相应的名词做主、宾语;因此说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情”这样的偏误;其实汉语中“爱”也可以当主、宾语,而且是用在更加宽泛的意义上,所以原句应该改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的留学生将这个短语理解为“发展中国的家庭经济”;主观上由于留学生还没有学到“中”作为继续体的标志,客观上由于汉语没有按词连写,而且“中国”又是高频组合,因而使留学生发生理解上的偏误;3 规则的不完整应用规则的不完整应用,是指对于一个语法点,只应用了其中某一规则,而另一些规则没有落实;如:将“进行”这个形式动词运用到像“认真地研究历史”这短语中,必须遵守两个规则,1将状语改变为定语,即“认真的研究”;2用“对于”将原句中的宾语“历史”前置,从而转换成“对于历史进行认真的研究”;而当有的留学生只部分习得了这个转换过程,只应用了第一个规则,因而造成偏误“进行认真的研究历史”;4 利用羡余利用羡余;所谓的羡余,是指语言中有时既用词汇形式,同时也用语法形式来表达某一个范畴;如英语,既用数词,也用词尾“s”来表示复数;研究表明,学习英语的人,单用一个名词时,“s”不会遗漏:books;如果前面有数词,则往往遗漏了“s”:three book;这是学习者利用语言的羡余现象,将语言系统简化;汉字羡余度redundancy比拼音文字要大,留学生利用汉字的羡余现象,从而造成汉字偏误;如:“鲤鱼”、“鲨鱼”等词中,因为有类名“鱼”存在,专名“鲤”和“鲨”字中的形旁“鱼”就是羡余的,留学生因而就写成“里鱼”、“沙鱼”,写了别字;而在“锦鲤”和“大白鲨”等词语中,没有类名“鱼”存在,“鲤”和“鲨”字形旁就没有遗漏;5 忽略同现限制忽略同现限制;汉语中量词和名词组合没有问题,但是,哪些量词和哪些名词能够同现,是有限制的;如:“一条衣服”,量词“条”不能与“衣服”同现,应该用“件”;量词是汉语特有的词类,留学生往往会忽略其同现的限制而造成偏误;。
错误分析在了解初中英语学情中的运用

错误分析在了解初中英语学情中的运用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必要依据之一,也是课堂教学成功实施的保证。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
对于广大英语教师来说,错误分析是一个了解学情的不错选择。
本文试从初中英语教学的角度,谈谈错误分析在了解学情中的运用。
一、错误分析理论(1)错误的定义。
在错误分析理论中,错误分为错误(error)和失误(mistake)两大类。
错误是指学习者因未能掌握目的语体系而出现的错误,而失误则是指学习者由于偶然的疏忽而未能正确应用已知规则而引起的错误。
(2)错误分析理论。
错误分析理论是研究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是其对目的语所做出的假设与目的语不符时出现的偏差。
错误分析的目的是通过辨认、描述、解释各种类型的错误来了解外语学习者处理输入信息的方式,寻找错误来源,帮助外语学习者纠正错误。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错误分析了解学情在进行错误分析时,教师应对两类错误有所侧重,即以分析语言错误(error)为主,兼顾分析语言失误(mistake)。
(1)分析初中学生个性化的语言错误,了解其英语语言学能的个体差异。
在二语习得中,语言学能又称之为外语学能,是指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专门能力倾向。
它对教师了解学生二语学习的个体差异有很大的帮助。
语言学能分为语音编码能力、语法敏感度、归纳性语言学习能力、联想记忆能力四个因素。
语音编码能力是对新的语音进行编码和记忆的能力,语法敏感度是学习和使用语法的能力,语言归纳能力是推断语言规则的能力,联想记忆能力是回忆语音和语法关联的能力。
语言学能因人而异,这使得二语习得者在学习中出现的语言错误千差万别。
教师如对这些个性化的语言错误追根溯源,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语言学能的个体差异。
例如,拼写错误是初中生学习英语词汇时常见的错误类型。
错误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

错误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中国教育的改革也越来越深入,特别是英语教学方面,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让英文写作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特别重要的投入。
而关于英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有不少探究,其中就有有关“错误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
错误分析理论是一种基于语言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它指出,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语法错误,而这些错误,其实是语言学习的自然过程,基于此,错误分析理论就是以把握这些错误,来实现语言学习过程中正确使用语言的目的。
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错误分析理论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通过错误分析,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生写作中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反映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成为了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来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
此外,错误分析理论以及错误分析的方法,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检查审查,在学生自己阅读和检查自己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自己作品中存在的错误,以及错误可能是由于什么原因,从而更好地消除错误并完善作品,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目的。
除此之外,错误分析理论也可以更好的帮助教师搭建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也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更多的成效,使学生实践性更强,形成更重要的写作习惯。
为了更好地发挥错误分析理论在初中英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教师需要提前有计划地了解学生错误的类型,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错误,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英文写作中的问题,从而实现英文写作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运用错误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从而更好地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
结束语总之,运用错误分析理论在初中英文写作教学中,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并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一、偏误分析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
偏误是语言学习的一个正常现象,是学习者在掌握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正确地分析和解决偏误对于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结合英语学习中常见的偏误进行分析。
1.语法偏误在语法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以母语习得结构为转化依据的错误,例如汉语中的“把”的用法在英语中并不存在,在句子结构上就会出现偏误。
例如学生会说:“把书放在桌子上”翻译成“Put the book on the desk”。
这种偏误是因为学生将汉语中的结构分析过程直接照搬到英语中,没有正确理解英语中的句子结构。
2.词汇偏误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词义混淆的偏误。
例如学生会将“lonely”和“alone”混淆使用,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母语中这两个词都有“孤独”的意思,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出现混淆的偏误。
这种偏误可以通过对词义进行详细解释和语境的教学来避免。
3.语音偏误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发音偏误。
例如学生在发音时将“ship”读成了“sheep”,这是因为汉语中的声母“sh”和“s”在发音上十分相似,所以会出现此类偏误。
这种偏误可以通过加强发音练习和提高学生对语音特点的敏感度来进行纠正。
二、教学建议针对以上的偏误,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和纠正学生的偏误。
1.融入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和实践,通过任务的完成,可以有效地暴露学生的偏误,并在实际应用中纠正。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情境和真实场景,并让学生在语言输出中发现和修正自己的偏误。
2.提供多样化的练习和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练习和活动来帮助学生纠正偏误。
例如,可以设计填空题、补全对话、交际活动等,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修正自己的偏误。
3.注重反思和改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反思和改进能力培养。
错误分析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错误分析与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是近几十年来应用语言学和心理学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错误本身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部分,是极其自然的现象。
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纠正错误进而不断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
语言错误分析也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
教师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进行分析,有助于促进外语教学。
本文将从错误分析理论入手,着重对错误的类型及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简略论述,并探讨外语教学中错误应对的策略等问题。
关键词:错误分析理论英语教学类型产生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语言学家杜蕾和贝特(1974)也曾说过:“不犯错误是学不会语言的。
”可见学习者是在言语错误中学会语言的。
犯错误在英语学习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老师都会感觉学生的听说和读写练习中都会出现大量的错误,有的老师会不断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学生逐渐感觉失望、泄气。
如何对待学习者的错误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
二、错误分析理论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和对语言错误的进一步研究,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Chomsky 对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 )和语言行为(language performance )的区别,使人们对语言错误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错误分析就是对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探索和研究所犯错误的性质和产生原因,进而防止或减少语言错误的过程。
错误分析理论首先将错误(error )与失误(lapse or mistake )进行区分,考德(Corder )认为错误是因为对某种语言规则的无知而出现的语言使用上的偏差,而失误是指由于偶然的疏忽而没能正确应用已知规则而造成的语言行为上的错误。
倡导错误分析理论的功能派对待外语学习者所犯错误的态度较为宽容,认为错误是学习语言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路碑,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此对学生的错误顺其自然。
理由是熟能生巧,只要多说,就能慢慢自我克服。
小学生英语语法错误的分析与纠正

小学生英语语法错误的分析与纠正英语是全球通用的国际性语言,学好英语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在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语法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英语语法错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方法,以期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语法错误的原因1.母语负迁移:小学生的母语为汉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语法错误。
例如,汉语中的“我喜欢吃苹果”与英语中的“I like to eat apples”在语序上有差异,小学生容易混淆。
2.缺乏语境:英语是一种注重语境的语言,语境对语法的应用有重要影响。
小学生由于缺乏真实的英语语境,难以准确运用语法。
3.教学方法不当: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单词和句子的翻译,而忽略了语法的教学。
这导致小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语法概念。
4.基础知识不扎实: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只注重单词和句子的记忆,而忽略了语法的基础知识。
这导致他们在应用语法时出现错误。
二、纠正方法1.创造真实的语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创造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学习和运用语法。
例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法知识。
2.对比中英语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中英语法的异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语法。
例如,在讲解时态时,可以对比汉语中的时态与英语中的时态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的时态概念。
3.教授基本语法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授基本的语法知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的用法和规则。
通过系统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法概念。
4.错误纠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语法错误的纠正。
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要急于批评,而应耐心地指出并帮助他们纠正。
可以通过对比正确用法和错误用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
5.反复练习:语法学习需要反复练习。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练习题和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法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填空、改错、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语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en I was a child,I swam in the river which in front of my house.
省 略 is 被 认 为 省 略 多 余 成 分,但 意 思 没 有缺省。
学生没有正确使用
Give me space
语 言,但 却 能 成 功 交 际。
I got literary degree in 2011.
之 处 。Duskova(1983)就 以 捷 克 人 学 习 冠 词 举 例 ,捷 克 语 与 汉语一样,没有冠词。 捷 克 人 在 英 语 使 用 中 出 现 的 冠 词 错 误就不能认为是受母 语 的 影 响,而 是 习 得 者 对 英 语 冠 词 掌 握得不够。因此,虽然 错 误 分 析 法 验 证 了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者 创 造 性 地 使 用 英 语 ,习 得 过 程 中 构 建 语 言 规 则 ,但 它 只 侧 重 语言习得的特定一 面,不 能 从 整 体 角 度 研 究 语 言 习 得。 但 不可否认,错误分析法 在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的 研 究 过 程 中 发 挥 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机会。
五 、结 语
英语教师应该了解 学 生 产 生 错 误 的 原 因,正 确 面 对 英
语 使 用 中 出 现 的 错 误 ,分 析 可 能 影 响 学 生 语 言 习 得 的 因 素 ,
在 发 现 错 误 、分 析 错 误 、纠 正 错 误 中 习 得 语 言 。 这 个 过 程 是
学 生 在 学 习 literary 和literature 时 ,混 淆 两词的具体用法。
按 具 体 内 容 分 类 ,词 的 错 误 有 冠 词 、量 词 、词 义 ;句 子 的 错误 有 代 词 与 先 行 词 的 关 系 、短 语 位 置、悬 垂 成 分、平 行 结 构、逻辑连词;语篇 的 错 误 是 连 贯、语 用 问 题。 但 有 的 语 言 学 家 却 认 为 有 时 很 难 判 断 错 误 的 来 源 ,Dulay 和 Burt (1947)认为有一种 类 型,即 歧 义 失 误 (ambiguous goofs)包
类别 例句
解释
语际 错误
语内 错误
简化 错误
交际 错误
感知 错误
由于汉语中没有冠词,
I like book that you lent to me 因此在习得英语中,学 生们经常省略它。
此学生没有习得 Re- If I work hare,I will be realize. alize 一 词 的 用 法,无
[关 键 词 ] 错 误 分 析 ;英 语 教 学
[中 图 分 类 号 ] H31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2323(2012)01-0159-02
一、引言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 程 中,学 习 者 总 会 出 现 这 样 或 那 样
反 复 、递 归 的 ,是 一 种 循 序 渐 进 的 过 程 。
[参 考 文 献 ] [1]Corder,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J].Inter- 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67,(9):59-149. [2]Duskova,L.On Sources of Error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 ing[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69,(7): 11-36. [3]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 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1994. [4]Freeman,D.L.&Long, M.H.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Gass,S.M.&Selinker,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M].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Tay- lor &Francis Group,2000. [6]George,H.Common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M].New- bury House,Rowley,Mass,1972. [7]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 plied Linguistics,1972,(10). [8]Stenson,N.Induced Errors.InSchumann,J.and Stenson,N. (eds)New Frontier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Newbury House,Rowley,Mass,1974.
2012年第1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1,2012
(总 第1 3 1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erial No.131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中,形成称之为中介语 的 相 对 于 母 语 和 目 的 语 之 间 的 语 言 体系。
Gass(2001)认为错误分析是语言习得者使用中介语 过 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中介语系统本身之间差异的比较。大量 的错误分析方法都是 在 课 堂 的 教 学 语 境 下 进 行 的 ,其 目 的 是教学法的研究。 错 误 分 析 的 具 体 步 骤 为:数 据 收 集、辨 别 错 误 、分 类 错 误 、量 化 错 误 及 补 救 措 施 。
的错误。那么,我 们 应 该 怎 样 对 待 这 些 错 误 呢? 这 一 问 题 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错误分析法是第二语言习得中 的数据收集方法,它对 第 二 语 言 习得 的 语 言 研 究 起 着 重 要 的作用。
二 、错 误 分 析 法 的 理 论 依 据 错 误 分 析 法 (也 有 的 学 者 认 为 是 偏 误 分 析 )出 现 在 二 十 世纪 五 六 十 年 代 教 学 法 的 刊 物 中。Pit Corder(Corder 1967)于1967年 发 表 了 题 为 《学 习 者 的 错 误 重 要 性 》的 文 章,标志着对这一分 析 方 法 研 究 的 开 始。 二 十 世 纪 六 七 十 年代,在 Corder的 实 证 研 究 中,把 错 误 分 析 作 为 研 究 习 得 者的学习方法。他早期的很多作品中把错误认为是母语负 迁移和创造 性 构 建 的 结 果 。Corder 认 为 错 误 不 仅 仅 是 需 要改正 的 语 言 问 题,还 有 其 自 身 的 价 值。Dulay 和 Burt (Dulay &Burt,1947)分析 了 西 班 牙 裔 人 的 英 语 习 得 错 误, 以探索其错误的来源是语内还是语际。错误分析理论的产 生之初是对行为主义的一种驳斥。行为主义认为语言习得 是 一 种 习 得 者 模 仿 、重 复 和 加 强 的 学 习 过 程 ,在 此 过 程 中 习 得者逐渐培养一种对于目的 语 的 “习 惯 ”。 这 种 “习 惯 ”,有 些就是错误,是由于搬用母语 “习惯”的 结 果。 但 同 时 习 得 者 创 造 性 地 使 用 第 二 语 言 ,逐 步 完 成 语 言 习 得 过 程 。 再 者 , 就是习得者阶段性的 习 得 错 误,它 是 语 言 习 得 不 同 发 展 阶 段的特定表征。 Gass(2001)认为在对不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使用分 析 中 ,学 者 们 总 结 出 语 言 错 误 不 仅 仅 反 映 了 模 仿 的 偏 误 ,也 是 习得者试图构建一种系统的表现。也就是学习者总结习得 目的语的规 律,使 之 成 为 自 我 能 理 解 、掌 握、使 用 的 语 言。 因此,习得者的中介语 是 一 种 习 得 者 自 我 形 成 潜 在 的 规 律 系 统 。 从 某 种 角 度 说 ,通 过 研 究 错 误 ,能 了 解 学 习 者 的 语 言 习得过程。错误分析法是来自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教学 法 开 端 ,也 为 今 后 的 心 理 学 和 语 言 学 研 究 提 供 了 理 论 依 据 。 Corder(1967)区 别 了 mistake和 error,其 看 法 是 mis- take是口误,是一时行为。说话者如果自检的话,能够 发 现 自己的错 误 并 及 时 校 正。 而 error 距 目 的 语 的 系 统 性 偏 离。error在语言习得者中是频繁出现 的,而 且 使 用 者 自 己 并没有意识到。语言习得者把错误形式融入语言使用过程
四 、英 语 教 学 中 的 启 示 针 对 学 生 英 语 使 用 中 的 问 题 ,在 教 学 中 ,笔 者 认 为 应 做 到如下几点: 1.在 讲 解 新 的 语 言 点 时 ,比 较 中 英 文 的 差 异 ,让 学 生 明 确两种语言的异 同,以 加 强 理 解。 例 如,在 讲 解 冠 词 时,教 师强调英文冠词的特 点,并 把 英 语 中 几 种 冠 词 及 零 冠 词 现 象讲述给学生。 2.就 感 知 错 误 而 言 ,教 师 应 反 复 陈 述 两 者 的 不 同 用 法 。 运用联想记忆,让学生 把 每 个 语 言 点 和 一 个 记 忆 清 楚 的 事 务 相 联 系 。 在 以 后 的 语 言 使 用 中 ,激 活 记 忆 中 的 关 联 事 务 , 正确运用语言。 3.笔者认 为 交 际 错 误 实 际 上 是 语 言 不 地 道 的 问 题 。 虽 然 是 一 种 错 误 ,但 在 英 语 使 用 中 ,交 际 错 误 是 为 了 顺 利 交 流而出现的错误。因 此,从 这 一 角 度 说,还 是 “有 情 可 原 ” 的 。 学 生 要 想 改 正 这 些 错 误 ,需 要 在 英 语 学 习 中 ,观 看 英 文 影 片 ,熟 悉 电 影 对 话 并 与 英 语 母 语 者 多 交 谈 ,增 加 接 触 标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