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及影响.

【标题】?浅谈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及影响【作者】陈世双【关键词】摇滚乐??中国??发展??影响【指导老师】王淑芳【专业】音乐学【正文】一、引言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年战争才结束。再看50年代以后,50年代,美国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恰好在50年代,特别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开始稳定,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数量空前增长,一下子这个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当时,孩子们在课余生活里,一般都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节目也比较健康,在音乐趣味上也没有太大的鸿沟。青老年人欣赏的音乐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乐队"演奏的音乐,还有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词经常表达单纯的爱情,音乐也不带威胁性,尽量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到了50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

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二、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一)黄金时代最早被海外注意到的是崔健,他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曾被以《一无所有》命名引进到港台地区,一度掀起文化热潮,并从此成为内地歌手在港台地区销量最大的一张唱片。在前几年台湾学者编写的台湾流行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一百张专辑一书中,排名第一的是这张《一无所有》,足见崔健曾对海外的华人听众产生过多么大的震撼。这之后出于商业上和政治上的双重兴趣,不少海外公司于88年前后来到北京,开始在北京第一代摇滚乐手中积极挖宝,常宽与香港EMI签下了两张片约;台湾"真言社"则制定了规模相当大的计划,ADO乐队、蔚华领班的呼吸乐队、Sax演奏家刘元都被他们网罗至旗下。虽然因为当时政治局势及技术条件上的问题,最后运作的结果乏善可陈,"真言社"的艺人计划甚至全部无疾而终,但终究为北京摇滚和海外投资者打开了一个双向的窗口。在早期注意北京摇滚的海外唱片工作者中,有四个名字无疑是最最重要的,他们都为中国的摇滚乐做出了足以名垂青史的贡献:方龙骧、张培仁、陈健添、刘卓辉,两个台湾人两个香港人。与别的唱片商人不同的是,他们本身都是极为了解、热爱摇滚乐且曾对港台当地的摇滚乐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因此在与北京摇滚乐手的接触过程

中彼此都有相见恨晚之感。以身材超级高大的张培仁为例,有关他在北京的茫茫人海中与另外四个高个子(唐朝乐队)相遇相知的事几乎已经成了中国摇滚乐一个最美丽的传奇。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港台偶像音乐开始逐渐抬头的时期,对于像方张陈刘这样意识较前卫的港台音乐人来说也正是一场噩梦的开始,对港台当地市场越失望,他们对北京摇滚这片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又完全未被商业化污染的处女地也就寄望越高,北京甚至成为了他们一生的最高音乐理想的实践地。这一段时期北京摇滚与外资之间所发生的大事几乎全部与这四个人有关:方龙骧、刘卓辉开始筹划在北京成立自己的唱片公司;张培仁在中国摇滚划时代的"90现代音乐会"演出结束后开始与唐朝乐队接触并最终签约;陈健添则签下了一支叫黑豹的乐队并把他们送上了香港排行榜的冠军宝座。毫无疑问,黑豹在香港市场的巨大成功让港台唱片界大跌眼镜,而他们的首张专辑在内地市场200万张的销量(虽然都是盗版)对于投资者来说更是一个绝好的刺激。这一带动下蠢蠢欲动的北京摇滚开发事业立时如火如荼的飞快开展起来,三家著名的外资唱片公司--魔岩、大地、红星相继正式开进北京,继唐朝、黑豹和那批真言社艺人后王勇、窦唯、张楚、陈劲、何勇……也先后签约海外。在那两年(1991~1992),北京的摇滚圈里的每一个人内心都在燥动着,"谁谁谁又和谁谁谁签约了"是他们最乐于奔走相告的事。对于已经艰苦、封闭得太久的他们来说,海外唱片公司所带来的希望与新奇简直非笔墨所能形容。合约、出唱片、进口设备、生活费等翟烩许多新名词像一团团火焰一样撩着他们的心窝,每一个乐手

都默默地把琴擦得甑亮,等待着自己一生命运的转机。在那两年,为北京摇滚乐往来忙碌的每一个海外唱片工作者的内心也都在燥动着,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一下子听到了太多令人欣喜若狂的声音、太多未来有可能创造出中国新音乐更大奇迹的希望,见到了太多让人无法归类的新风格。每一天都是一个梦的开始,有人在曰记里激动的写下:我们在这个行业里的最终梦想将要在这里实现。在那两年,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每个人都知道那一定会是一条辉煌灿烂的成功之路。那是北京摇滚真真正正的"黄金时代"。1992年,乐迷盼望已久的唐朝乐队首张专辑发行。那一个早晨,操场上照例挤满了该上早操的同学,可奇怪的是几乎没有一个人专心做操,大家都在交头接耳、热烈讨论着同一件事,兴奋的表情溢于言表--他们在说昨天晚上"卫视中文台"(就是现在的凤凰卫视)播放的一部让他们热血沸腾的音乐片,这片子的主角叫唐朝乐队。上课了,可每个班的老师都对自己班上莫名其妙地少了一大半学生大发雷霆。而直到下午,这些"神秘失踪"的学生们才再出现,他们每个人都戴着耳机、手里捧着一卷卡带歌页聚精会神的边听边看,还时不时向从身边走过的充满妒意的同学绽放一个得意的笑脸……那一天,就是《唐朝》专辑的首发式,同样的场景,遍及北京每一个有年轻人的角落。这是让张培仁和魔岩唱片值得骄傲一辈子、在梦里梦到都会笑出声来的一幕,他们豁出性命的努力有了最真实的成功,这张《唐朝》当年在海内外所产生的轰动、它本身的音乐价值也是完全无法用笔墨来形容的,从此以后它与《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无所有》、《黑豹》稳居中国摇滚史上

最经典的三甲地位,是杰作,也是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两个月后,这家由滚石投资的魔岩文化又是平地一声惊雷--它专门针对大陆的制作部门"中国火"在经过了一年多的筹备选材后,推出了一张收有九组中国摇滚艺人的合辑《中国火1》。从广义上讲,这件事对于中国摇滚乐的贡献可以说功德无量,因为它无懈可击的回答了人们当时的疑问:中国摇滚乐是不是只有崔健黑豹和唐朝?答案当然是:不。《中国火1》第一次向华语世界展示出当时中国摇滚乐绚烂的全貌,每一首歌都感人至深、每一个音乐家都才华横溢,张楚、面孔、ADO、自我教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们简直被如此多元化、如此真实诚恳的音乐里所蕴含的强大冲击力给震晕了,而"姐姐"等一批作品也流传进了卡拉OK。无论是从制作水准、作品分量还是影响力、流行程度上说,《中国火1》都给中国的摇滚乐合辑建立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高标,在后来的七年里,尽管各色各样的摇滚乐合辑出了一箩筐,至今也再没有一张能超越这个标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魔岩文化"和"中国火"开始成为当仁不让的中国摇滚乐旗手角色。对那时的乐迷们来说,这个品牌简直就是中国摇滚的代名词、救世主,提起来都会觉得有一层神圣的色彩;而对于北京乃至全国的所有摇滚乐手们来说,魔岩--中国火更几乎寄托了他们内心里最终极的、最美好的向往。那时的魔岩,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家唱片公司,更是一种高品质、高品位、卓而不群的先锋文化象征。(二)白银时代"中国之火,燃烧天际",中国摇滚乐终于形成了第一次燎原之势:不久后一张唯一能与《中国火》相提并论的摇滚合辑《摇滚北京》出版,这是方龙

骧与北京摇滚乐著名录音师老哥合作计划的第一步,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推出了像Again、超载、做梦(窦唯当时的乐队)、指南针、新谛等一批摇滚乐手的新乐队。刘卓辉的大地公司(港资)也开始运行,启用大批北京摇滚乐人制作流行专辑,客观上为他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开拓眼界的实践机会。早期大地的摇滚艺人包括陈劲、何勇、金武林,也曾雄心勃勃,但因为内部的种种问题,该公司从一开始直至最后垮台都拖泥带水、麻烦不断,一直没能在摇滚方面有什么作为。倒是刘卓辉的老朋友陈健添要幸运得多,他在北京成立的"红星音乐生产社"一开始就挖到了一个金蛋,是来自西安的郑钧,他的首张专辑《赤裸裸》在媒体料想不到的情况下成为乐坛黑马,是94年销量最高的摇滚乐唱片。之后红星一气儿签下了一大堆摇滚艺人,包括眼镜蛇女子乐队、骅梓、天堂乐队、许巍等等,成为规模不亚于魔岩的又一个中国摇滚大本营。94~96年是中国摇滚乐的第二波高潮,这一次的信号仍旧是由魔岩率先发出。正是在那一天,让大家等待了好久的窦唯《黑梦》、张楚《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何勇《垃圾场》上市发行,这种集团军式的发行策略在中国摇滚来说还是头一次。三张专辑分别是另类摇滚、民谣和Punk乐,风格上的极大差异强烈的传达出一个新理念,那就是由传统式的京味摇滚和重金属挂帅的单一时代已将结束,中国摇滚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向世界潮流靠拢、进入一个真正多姿多彩的新时代。这一变化无疑吸引了更多的来自海外唱片业的关注,来自中国的乐队变得分外抢手,也让魔岩公司在MIDEM国际唱片展上出尽了风头;亚洲MTV频道的年度十佳MV中,前五名里有四

首都是魔岩拍摄的中国摇滚乐作品;国际知名的乐器厂牌Gibson、Fernandes、Yamaha等也纷纷主动向中国乐手提供乐器上的赞助……到96年,继滚石之后,几乎所有的海外大唱片公司都和北京摇滚扯上了关系:郑钧脱离红星后进入了宝丽金系统;陈健添与正东唱片建立合作,在海外同步发行红星的一应音乐产品;常宽在香港华星旗下出了新专辑;黑豹、Again签约曰本JVC唱片;台湾"飞碟"唱片制作了西安歌手童孔;方龙骧和老哥的"摇滚北京"计划与BMG挂上了钩,还促成了面孔乐队首张专辑的全球同步发行;刘卓辉离开大地后另组"字母唱片",与北京的著名音乐人陈哲一样,热衷于以低成本发掘新的地下乐队再转手卖给海外大公司;内地摇滚的热潮甚至影响到港台当地的新音乐运动,不少独立小厂牌应运而生,而开发内地的乐队也是它们事业里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北京摇滚乐可谓遍地开花,除去外资的大量涌入,本地制作公司也纷纷为摇滚乐投注了极高的热情,使得摇滚市场空前繁荣,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不少新的摇滚唱片面世。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的摇滚乐是中国最大的文化热点,是最时髦、最前卫的事。听歌的人以摇滚乐迷还是"四大天王"迷来分三六九等,市民们的普遍关注、媒体的大加赞誉、演出市场的热烈响应,使搞摇滚乐成了在社会上非常受人崇敬的事业。在这种氛围下,全国的摇滚乐从业人员数量激增,大街上随处可见皮装银饰、长发飘飞的摇滚青年。北京人曾有言道"天上掉下一块砖,砸到五个人,有四个都是搞摇滚的",足见当时的盛世景象。北京依然是中国的摇滚中心,但摇滚乐已经不再限于北京一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中国的

每一个听得到音乐的城市都出现了摇滚乐队,且其中不乏佼佼者。BMG"摇滚北京"系列的第三张专辑已改名为"摇滚中国",收录大批北京之外的乐队作品,至少是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摇滚潮流。94年底在香港举行的"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出人意料的巨大成功使魔岩唱片的事业达到了一个顶峰,有关这场演出留下的话题很多,它的意义当然不止于中国摇滚在最商业化的时代在最商业化的地方打了一场大胜仗。事实上,这场演出是许多事情的分水岭,不论是魔岩还是它旗下的艺人们,在那之后都要接受命运的严峻转折和考验。95年魔岩文化改组为魔岩唱片,但由于市场的丰富和选择的增多,再加上在窦唯《艳阳天》之后公司一连发了几张反应平平的专辑,它在中国摇滚乐的领袖地位已逐渐淡化。倒是红星军团在96年一年中连出十张叫好叫座的摇滚乐唱片,成为人们新的焦点所在,亦为这几年的"白银时代"划上一个完满的句点。(三)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96年底,骅梓的《不要匆忙》专辑由红星发行,至此,中国早期摇滚乐人已经全部有专辑作品面世,算是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但恐怕当时很少有人会想到,这同时也宣布了摇滚高潮的终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