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教生死观之神仙信仰
道家生死观600字作文素材

道家生死观600字作文素材英文回答:In Daoism, th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is viewed differently compared to other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beliefs. According to Daoism, life and death are seen as natural processes that are part of the continuous cycle of existence. The Daoist perspective on life and death can be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ways:1. Impermanence: Daoism emphasizes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death. Just as the seasons change and everything in nature goes through cycles of birth, growth, decay, and death, human life is also subject to these natural laws. This understanding helps us accept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life and not cling to it.2. Non-attachment: Daoism teaches us to let go of attachments and desires, including the fear of death. By cultivating a state of non-attachment, we can live in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flow of life and death. This doesn't mean that we don't value life or take care of our well-being, but rather that we don't cling to life or fear its end.3. Wuwei: Wuwei is a central concept in Daoism, which can be translated as "non-action" or "effortless action." It refers to living in alignment with the Dao, the natural way of the universe. When we liv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ao, we don't resist the natural processes of life and death. Instead, we flow with them, allowing things to unfold naturally without excessive effort or resistance.4. Yin and Yang: Daoism also views life and death through the lens of yin and yang, the dualistic forces that are present in all aspects of existence. Life and death are seen as complementary and interconnected aspects of the same whole. Just as day and night, hot and cold, and light and dark are interdependent and necessary for balance, life and death are also part of this natural balance.中文回答:道家的生死观与其他哲学和宗教信仰有所不同。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导读:刘勰《灭惑论》云: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
这里概括了道教的大致特……刘勰《灭惑论》云: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
这里概括了道教的大致特点,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神仙信仰。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思想,这一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李养正先生说:不论道教的教义及道术多么庞杂,其教义的核心仍是神仙信仰。
[1]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亦指出:道教以求长生不死、修道成仙为主要目标,神仙思想是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神仙信仰有其固有的理论渊源,例如《山海经》里有关不死的传说、《老子》长生久视之道、《庄子》的神仙色彩以及秦汉时期盛行的方仙道等等,都为道教神仙信仰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本文试图按历史顺序就这些思想资源做一简要梳理,以期对道教这一核心信仰的来历获得更加清楚的认识。
*一、《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神仙信仰的根源可能与古人对于自然种种神秘的传说有关[3],因此,神仙思想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早在《山海经》里已有不少的记载,如《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
《海外南经》:交胫国在其东,其为大交胫。
一曰在穿匈东。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
《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曰不死之山。
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的人们对长生不死的渴盼。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养生长寿为目的的各种方术开始陆续出现,养生思想、养生之道受到重视,例如《老子》对长生久视之道的阐发,便是其突出的表现。
《老子》一书,以之求道则道得,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修身则身修,[4]不仅哲理玄妙,而且具有丰富的养生思想。
该书第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山隐道长:道教究竟如何看待生死?

山隐道长:道教究竟如何看待生死?资料图几千年来,“生死”一直是一个既令人孜孜追求又无比忌讳的问题,如秦汉时期的帝王为了追求成仙,派出大量方士寻找仙药,耗费人力物力无数;唐代帝王服食丹药而求长生,不在少数;宋、明帝王尊崇宗教的亦不少;至清代,据传雍正亦为求成仙而食丹药。
以各个宗教举行祈福仪式求长生者,更是不可胜数。
那么,道教究竟是如何对待生死?相对其他宗教又有何不同呢?《道德经》十六章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发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
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最终都有一个归宿——归根。
就生死来说,道教和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不同之处在于,道教的神仙世界跟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统一的,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去可以是一个自然生命的延续,并不需要有一个死亡的过程。
一、悦生恶死勿妄言,生死之际正是用力处资料图道家主张“出生入死”,把万物归结于“道”,而“道”法自然。
凡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主张“无为”。
“无为”并不是消极不去为的意思,而是说要顺应自然之理,国家的治理是这样,人也不需要去执着于现实的事务,而是应该按照天理和自然的法则调养好自己。
既然生死是“天道”所定,所以既不要悦生,也不要恶死,要“生死齐一”。
《度人经》讲:“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在讴歌“生”的同时,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不是以消极回避的态度,而是正面地提出了“安时处顺”、“齐生死”和“死生一体”的豁达观点。
道教对死亡的态度,在《庄子》一书中表现得淋滴尽致。
他生动地描述了这种安然的心态:如果把“生”看成是一种“安善”,那么“死”也应该是一种“安善”。
道教以“重人贵生”为修持理念,以“生道合一”为理想境界,敢于正视人的生死困境,以积极的、超然物外的心态,去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类心理和生理的隐痛,正是由于在生死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智慧和气魄,使道教成为世界宗教文化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道家生死观

道家生死观
道家生死观是道家哲学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看法和理解。
道家注重追求自然之道,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对生死问题也有一些独特的看法。
生命和死亡的统一:道家认为生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生命和死亡是统一的整体。
生是死的根源,死是生的必然结果,两者密切相连,相互依赖。
自然流转的观念:道家强调自然的流转和变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循环的一部分,遵循自然的规律。
生命如同天地一样,有起有落,有生有死,没有绝对的始终。
无为而治: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逆流而行,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生死问题上,道家鼓励个体顺其自然,不恐惧死亡,顺应生命的自然流转。
道法自然:道家追求与道合一,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和法则。
生命的起源与结束都是由道决定的,相信生死都包含在道的运行之中。
相对平等的态度:道家不强调个体的永恒性或个人的特殊性,对于生命和死亡持有相对平等的态度。
生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个体在宇宙间只是短暂的存在。
总的来说,道家生死观强调生命与死亡的统一,认为生死是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与道合一、顺应自然的态度。
道家鼓励个体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超越对生死的恐惧,追寻与宇宙共生共存的境界。
国学天地道教的生命观

国学天地道教的生命观一般道教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得道成真,而得道成真的最显著特征是长生不死,因老子有“长生久视”之说,因此我们一般习惯于把道教养生思想归结为“长生久视”之道。
对长生不死的追求,贯穿在整个道教历史中。
从先秦的方术士开始,就是以追求长生不死为主要目的。
再到后来方仙道糅合阴阳家形成神仙家一派,更是以追求不死的神仙境界为首务。
老庄以及关尹子、文子、列子等笔下的真人、神人也是典型的长生不死的象征。
黄老道盛行之时,则形成好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永生不死的风气。
道教希冀长生,道教内丹派也是借炼丹的方法与途径,希冀通过祛病无病而健康长寿,由无病难老而不老,由不老而长生。
道教外丹旨在通过炼五金八石得外药,希冀借外药以达到长生久视,这一派长生的目的并没达到,却为中国古代化学开了先河。
在今天看来,道教外丹希冀借外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做法,与现代医学通过分析病理和研制新药以延长人的寿命的科学方法并不矛盾。
道教内丹旨在通过炼精气神以得内药,以内修、内养、内炼为内证,以预防和延缓生命的衰老,促进生命自身技能的生生不已,使人返老还童,永葆青春,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内丹学通过内炼生命而追求长生久视,萧天石称之为“生命重生学”或“人类长生学”。
但事实上,长生久视意义上的“长生”和“不死”,从道教内丹的理论方面分析,是有根本区别的。
“长生”只是就“有形肉体”而言,是相对的,有限的,没有真正超脱生死的;“不死”则只能是就精神而言,必须超脱生死的对立,达到永恒超越之境。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了人的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
道教在看待人的生命问题时,一方面认为人的形体有生有死,而神性则无生不灭。
修道就是要证破生死。
也就是说,修道的落脚点在于修神性,反对执着于形骸;另一方面,受道家重生思想的影响,道教又强调人之有生,皆因其有形,因此道教内修应形神兼俱。
这样在涉及到终极超越问题时总摆脱不了肉体的拖累。
因此,道教一方面把形体斥为“臭皮囊”,认为是得到成真的障碍;一方面又坚持神不离形,离形神无着落,以追求肉体长生为目标,被佛教讥讽为“守尸鬼”。
道教的神仙信仰与仙道文化追求永生与福祉

道教的神仙信仰与仙道文化追求永生与福祉道教是中国的原始宗教之一,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其核心信仰之一就是神仙信仰。
道教强调修养身心,追求永生与福祉,在信仰的指引下,道教信徒秉持着对神仙的崇敬与尊重,通过仙道文化的追求,寻找灵魂升华与超越。
本文将从道教的神仙信仰、道教的仙道文化以及道教追求永生与福祉等方面来探讨道教对于人类生命和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
一、道教的神仙信仰道教是一种包容广泛、丰富多样的信仰体系,其中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核心的一部分。
神仙被道教信徒视为高于凡人的存在,他们具有超凡入圣的境界,能够超越尘世的束缚,掌握人间难以企及的神通力量。
在道教的经典《道德经》中,也经常提到各种神仙的名字,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
这些神仙被视为真理与智慧的化身,是道教信徒追求永生与福祉的典范。
道教的神仙信仰丰富多彩,除了对天上的神仙的崇拜,也包括对地上的仙人和神灵的信仰。
在中国的道教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神仙,如蓝采和、庄子等。
他们以他们的智慧、仁德和超人的力量成为了信徒们心目中的楷模。
在这些神仙的指引下,道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追求道义、道德和道德理想,并努力达到永生与福祉的目标。
二、道教的仙道文化仙道文化是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道教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道教鼓励人们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境界的提高,并通过修行和修炼来达到永生与福祉的目标。
在道教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涵盖修行方法、仪式和制度的仙道文化。
修行是道教信徒通往永生的关键,它是通过修炼修身养性,逐步达到超越尘俗的境界。
道教强调内修身心,追求自我的升华。
修行的方法主要有道德修行、内丹修炼和外丹修炼等。
道德修行强调道德品质的提高,通过遵循道德准则来培养道德行为。
内丹修炼则是通过调养身体,修炼内丹,以达到调和阴阳五行的目的。
外丹修炼则是通过服用灵丹妙药等外在方式来提高身体的功能和能力。
仪式和制度也是道教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教的祭祀、祈福和祷告等仪式在道教信徒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浅谈道家生死观及其对现代的意义

浅谈道家生死观及其对现代的意义道家生死观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虽然来自古代,但是它对现代人的意义依然不可忽略。
道家生死观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和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永恒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人的生命和宇宙的运行是相通的。
因此,道家生死观形成了人类对生死的一种独特认知。
首先,道家生死观对现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往往因为忙碌、疲劳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生命的反思。
然而,道家生死观告诉我们,生命是如此珍贵和短暂,我们不能浪费它。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能够获得多少荣誉和财富,而是我们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去发掘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信仰。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得到自我完成和满足感,去寻找和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
其次,道家生死观也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具有很多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都忽略了生命的真正价值。
但是,道家生死观提醒我们,人类的生命有始有终,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应该被珍惜。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最后,道家生死观也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忽略了自己的内在感受,导致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但是,道家生死观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命与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很短暂,要珍惜每一天,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这种对生命的认识,也对我们心理上的平衡和健康具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道家生死观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而且还鼓舞我们去珍惜生命、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做一个更为自我完善的人。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了解这种古老的哲学,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从而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道教的神明与信仰实践解读神仙神灵和祭祀仪式

道教的神明与信仰实践解读神仙神灵和祭祀仪式在中国传统宗教中,道教是一门极具影响力的信仰体系。
它以追求长生不死和修炼自身为核心,其中一项重要的实践就是信仰和祭祀道教的神明。
本文将对道教的神明和信仰实践进行解读,探讨神仙神灵的概念以及与祭祀仪式相关的内容。
一、神仙神灵的概念道教对于神仙神灵的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族信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
神仙是指修炼有成的道士或长寿者,他们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无比高深的智慧。
同时,神仙也被视为人们向往的对象,因为他们代表了一种超越凡尘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向往。
神灵则是道教中的一种虚拟存在,不同于神仙的具体个体,而是一种广义上的存在形式。
神灵可以是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等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人们信仰的祖先或特定的守护神。
在道教中,神灵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智慧,可以护佑人们平安,提供庇佑和加持。
二、信仰神明的实践方式1. 神坛:信仰神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设立神坛。
神坛是被视为与神明沟通的媒介,通常选取一个安静祥和的角落,供奉神明的神像或画像,上面摆放着果品、鲜花、烛台等供品。
信众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来到神坛前,向神明祈福祷告,表达自己的感激和敬意。
2. 祭祀仪式:祭祀仪式是道教信仰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人们相信通过举行祭祀仪式,可以向神明传递信仰和祈福的心愿,获得神明的庇护和福佑。
祭祀仪式通常包括净化仪式、开光仪式、献供仪式等环节,整个过程严谨而庄重。
在庙宇或家庭中,信徒会按照特定的时间和规矩进行祭祀活动,以示对神明的虔诚和尊重。
3. 求籤问卜:除了祭祀仪式,道教信众还有一种常见的实践方式就是求籤问卜。
求籤是通过抽取一支或多支竹签,上面写有预测吉凶的话语,来寻求神明的指引和答案。
信众在求籤之前要专心定神,虔心祈求神明的指引,然后抽取一支竹签,在设定的解签诗中寻找对应的答案,以此来对自己的疑惑和困惑寻求解答。
三、神明与信仰实践的内涵道教的神明和信仰实践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们不仅代表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更是一种心灵寄托和推动个人修炼成长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文 论 坛123INTELLIGENCEdog。
如直译成汉语“他像狗一样工作。
”不仅让中国读者费解,也容易引起误解。
中国喜欢牛,常说“他像牛一样工作。
”西方人士可能善意地说,You are an old dog。
但如果中国人听到自己被称为“一条老狗”就会不高兴,因为在汉语中那是骂人的话!再如,如果有个外国人说: You are running as fast as a dog (你跑得像狗一样快),你可能会生气,但在英语中那可是句赞扬人的话呢。
喻体与语义的背离进一步说明了了解译入文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纯粹依照原文的非文化直译时常会使译文与原文欲达之意相去甚远。
[3] 由此可见,译文受制于文化背景,在语际转码中不仅要注意译文与原文的文字对应,还要注意译文与译入文的文化顺应。
英汉民族受各自历史、文化沉淀的影响和制约,在对表述同一事物和同一事件时采用的词语或喻体等各不相同。
为求得语际交流的成功,有必要根据原文欲达之意,把一民族已约定俗成而外族人又不太熟悉和喜欢的词语切换成在另一文化中相应的并能引起相似或相同共鸣的词语,使语际喻体能交互顺应,把源语的全部信息转入译文,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
英汉转码的内容和所呈现的语用含义依赖于对英汉文化的理解。
在英汉互译中,有必要根据语境灵活地体现“译文的民族性”,即语际转码的交互顺应,不能硬译。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英汉民族的言语交际,增强和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参考文献[1] 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1.221.[2] 庞好农.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顺应”. [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56.[3] 春玲. “动物比喻词与民族特色”. [J]《语言文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43.试论道教生死观之神仙信仰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付秋虹摘 要:讲究得道成仙,是中国道教的一大特征,故又被称作神仙道教。
神仙之道,并非源于道教,早在先秦道家著述中就已经很流行了。
东汉时期道教创立后,以得道成仙作为道徒信仰追求的目标。
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不仅是古代修道者终生不渝的追求,也为当时社会中许多不同身份的人所企盼和津津乐道。
关键词:贵生恶死 道教仙学 修炼道教的神仙观念,长生不死的神仙生活,深深吸引着历代封建贵族和普通民众,它实际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欲望。
葛洪在《抱朴子》中告诉人们:“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本……忧喜毁誉不为累,乃为贵耳。
”这里所憧憬的不死和飞升,是密切相关的,是道教所信奉的神仙的首要特征。
什么是神仙?闻一多先生在《神仙考》中说得好:“神仙是随灵魂不死观念逐渐具体化而产生的一种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人物。
”灵魂不死本是一种原始观念,在道家看来,长生之道是可以寻求的,并为此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工作。
于是“长生不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便成为道教神仙说的主要标志为人们所熟知。
“长生不死,羽化登仙”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由此形成了长生不死神仙信仰为核心的道教教义体系。
其中以贵生恶死为显著特征的道教生死观是其教义体系中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的。
道教生死观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基本思想,即“身重于物,贵生恶死”的乐生观;“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自主观;“性命双修,积德行善”的养生观和“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生命超越观。
一、“身重于物 贵生恶死”的乐生观道教的乐生观从老子的《道德经》可略见一斑。
《道德经》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认为,生命无疑比名和利要高出许多倍,他是要唤醒世人要珍爱生命,淡泊名利,方为明智。
贵生恶死思想是道教徒奉行的一条基本理念,其对道教徒的日常修行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道教徒在书符写经过程中有一条禁忌:“死字不居行首,生字不在行下”。
这就是道门常说的“悬生露死”,此禁忌典型地烘托出道教的贵生恶死的乐生观。
道教的神仙信仰是以人的肉体生命的存在为基本前提的。
日本研究中国道教的学者说:“在地球上使自己生命无限延长,这就是神仙说的立场。
似乎可以认为现实中的人们所具有的使天生的肉体生命无限延长并永远享受快乐的欲望,便产生了神仙说这样的特异思想。
这种思想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正如《太平经》所说:“今天居天地之间,从天地开辟以来,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
”道教认为,一个人要成为神仙只有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的修行中才能实现,他一旦死亡,人也就消失,其成为神仙的机会就随之永远消失。
因此,贵生观念也就成为道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道教认为,在宇宙之中,人为万物之灵,人的生命最为宝贵,人在宇宙万物中具有优越的地位。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 “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有生最灵,莫过乎人”;“生可惜也,死可畏也。
”二、“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自主观道教乐生观的另一重要表现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自主观。
《西升经》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人 文 论 坛124INTELLIGENCE亿万年。
”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决定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
张伯端在《悟真篇》亦云:“一粒金丹吞入口,始知我命不由天。
”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明确地说出了“我”字,并在“我”与“天地”之间划清界限,而将命归之于“我”。
这说明它完全摆脱了动物物我不分的混沌意识,对主客体的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
这乃是道教中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得以产生的前提,因为道教正是以此关系为基础来确立人的地位。
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安神固形,便可以长生不死。
这是道教异于其他宗教的一大特征。
道生万事万物,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而一,一而二,是须臾不离的。
正由于道教有生道相守、生道合一的基本教义,因而道教有许多修生养性的方术,譬如外丹、内丹、服气、房中等。
希求“保神固根,精气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
”道教常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表达上述涵义,这就是“根深固蒂,长生不死”。
“长生不死,羽化登仙”是道教追求的一种人生理想境界。
然而,死亡,无法抗拒。
但我们可以通过种种途径、手段去延年益寿。
伴随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和环境的改善,尤其是医疗保健手段的完善,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在逐渐增加。
从此意义上说,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自主观蕴涵着极为深刻的科学精神,它可激励我们不断探索、创造各种养生之道,帮助人类战胜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三、“性命双修,积德行善”的养生观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即人的生命可由自己控制把握,人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便可延长生命的长度,关于延年益寿的途径和方法众多,将其重点归纳起来,即:性命双修、积德行善。
在内丹修炼中,性即是人先天的灵性,指精神意识;命即是指物质性的气、元气等,是指形方面的内容。
作为人的本体生命而言,精神和肉体本来就不可分离,分之即死,所以道教内丹修炼,特别强调性命双修。
陈撄宁大师认为:“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机。
”人的生命实际上就是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双重融合,说人健康通常是指身心两方面的健康。
由于外在金丹有难以避免的危害性,所以人们转而向人体内部寻求长生不老之术。
所以内丹术应运而生,其在理论上提升为内丹学。
据道教史,宋元时期,“性命双修”成为道教内丹派修炼的基本法则。
内丹术门派颇多,各派在性命问题的修炼方式方法、次第步骤上有明显分歧,如南宗主张修炼须先从“修命”入手,待“修命”有所成就后,方可进行“修性”,即所谓“炼精化气气归根,气之根本凝成神”。
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修命”功夫较为易行,如张伯端说:“先性固难,先命则有下手处,譬之万里虽远。
有路耳。
”北宗则主张以“修性”为先,如王重阳说:“诸贤先求明心(性),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也。
” 又说:“根者是性,命者是蒂”,“宾者是命,主者是性”。
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修性”乃是“修命”功夫得以进行的条件。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说法并不意味着南宗只重“修命”而北宗只重“修性”,事实上,南北二宗都秉承钟离权、吕洞宾之说而主张“性命双修”,只是在具体的人手门径上,有着明显的分歧。
“性命双修”的修道方法无疑对人的延年益寿有重要意义,但仅就此,生命还不够完美,养生还要加上道德修养,这就是“性命双修、积德行善”的双重境界。
道教认为,积德行善是一切修道活动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修道活动之一。
积德行善不仅有利于社会良好秩序的维持,也是人生之道和社会之道的根本体现。
丘处机在和成吉思汗论道过程中,丘还谈到一种重要的自我修炼方法,“外积功德,内固精神”。
所谓 “外积功德”,包括关心人民疾苦,保护他们安居乐业;所谓“内固精神”,即减少欲望,保养精气。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求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人如果多做善行,积有善功,就会“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
积德行善就是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慈悲为怀,先人后己,不损人利己,救贫济苦,慈物利人,仁义忠信,不淫不盗,不欺不杀。
一个善良至趣的人,心田清静自然,抛弃邪恶私念,自然利于身体健康。
古语云:“重积德,魔自远,功圆行满得自然。
”总之,积德行善者必长寿,这是用道教的道德教化解决人的生命准则,这种教化是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
四、“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生命超越观“性命双修,积德行善”的养生观,的确益于人的长寿,然而这远不是道教徒修行的最终目标。
道教徒相信世上有长生不死、自由来去和变化的神仙存在,幻想通过寻仙服药或锻炼保养身体等方术修炼而达到“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终极目标。
作为超越和克服自身有限性而走向无限性的宗教文化,对人生认识上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它对人的生命有限性的根本揭示。
道教认为,人是形、气、神的统一体,虽然人与其他物体比起来显得高贵;但与天上的神仙相比,人的生活又是十分的不完美。
杨玉辉教授在《道教人学研究》中将道教所认为的人生存在的局限性和有限性归纳为四个方面:生难永恒性、形体滞碍性、苦痛常伴性和祸福无常性。
道教认为,只有通过修持大道,获得了超越人的各种有限性的能力,人才能“长生不死,羽化登仙”,并完全消除各种痛苦与烦恼,获得永恒的快乐与幸福。
而且在道教看来,人生最坏之事莫过于死亡,次坏之事便是迟早要死。
正因为人终有一死,使得他在世上的一切努力都可能成为无意义的事。
所以要让现世的生活变得有意义,就要克服死亡给人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恐怖感,要使人永远活下去,就要从根本上摆脱人的死亡,而摆脱死亡的根本途径是修道成仙。
《太平经》说:“故人无道之时但人耳,得道则变易成神仙。
而神上天,随天变化,即是其无不为也。
”人通过修炼和积德行善就可成为神仙,上升天界,无所不为,绝对幸福和快乐的生活也就自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