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傅青主女科_痛经辨治临床体会

合集下载

女科之要—读《傅青主女科》随笔(一)

女科之要—读《傅青主女科》随笔(一)

女科之要—读《傅青主女科》随笔(一)《傅青主女科》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

明末清初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等。

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医书传世。

傅氏好友顾炎武曾评其曰:”予友傅青主先生手著《女科》……诚医林不可不有之书也”。

“要”即“简要”之意。

妇人有经带胎产之异,稍微不慎,则有害生之虞。

故中医古来有言“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可见女科之难为。

而在礼教等级森严的历史背景下,男子从妇科之术尤难。

傅山先生,博学多才,不拘凡俗,于诗书、国画、武艺、医学等皆有造诣,医学尤工于妇科一门,留名古今。

近日读青竹先生女科,不敢说心得,或有一些想法和体会,略记之。

壹“1本'女为阴,以血为本。

八卦中为坤卦,由三阴爻而成,为纯阴。

加之经事疏泄,血尤为贵。

《难经》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皆需血之濡养。

《医理真传》亦曰:人身虽云五脏六腑,总不外气血二字;学者即将以气血二字,留心探讨,可无俟他求矣。

傅氏女科以血着眼,重补益而轻攻伐。

治血崩,“是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血)之中行止崩之法”。

治鬼胎,“乌可纯用迅利之药以祛荡乎?毕于补中逐之为的也”。

调经,“不必泄火,只专补水,水既足而火自消矣,亦既济之道也”。

治妊娠诸症,注重调和气血以养胎,“夫养胎半系于肾水,然非肝血相助,则肾水实有独力难支之势”。

治产后病,“丹溪先生论产后,必以大补气血为先,虽有他症,以末治之,斯言尽治产之大旨”。

傅山以血立本,绝非孤立看待。

补血同时,每每以气生血,以火助气,气血和合,“(固本止崩汤)方妙在全不去止血而惟补血,又不止补血而更补气,非惟补气而更补火”。

贰“2基”傅氏立论,注重先后天根基,培补正气。

经言: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

人秉父母先天之精而化生,由生而长、而壮;随先天之精衰而老、而已。

前半生先天助后天,后半生后天养先天。

《周易·条辞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傅青主女科·妊娠篇》辩证特点探析

《傅青主女科·妊娠篇》辩证特点探析

《傅青主女科·妊娠篇》辩证特点探析探析《傅青主女科·妊娠篇》的辨证思想,主要从重视扶脾益气,固肾为本,攻补兼施,寓清火于补益的治疗方法。

阐述了傅青主辩证特色,构思精密,对其指导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标签:傅青主女科;妊娠;辩证傅青主(1607~1684)是我国民末清初著名的中医妇科医家,其所著《傅青主女科》一书,方药精简,理法严谨,临床应用疗效显著,辨证论治不落古人窠臼,制方用药尤具特色,其学术思想在中医学发展历史中独树一帜,对中医妇科学的继承和发展贡献甚是巨大。

其中《妊娠篇》中的辩证思路,针对妊娠这一特殊时期的辩证方法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1 重视脾胃,以补气血为大法重视脾胃是傅青主治疗妊娠期诸证最大的特点,其根本是为补充气血。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调和则胎元有所长,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胎失所养。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胎气系于脾,如寄生之托于苞桑…脾气过虚,胎无所附,堕胎难免矣。

”“夫脾胃之气虚,则胞胎无力,必有崩堕之虞”。

补气以固摄,补血以荫胎,故傅青主特别重视健脾益气之法,正所谓血赖气载,气赖血养,血赖气以固,气虚则血无凭依,可见气血关系密切,在用药时往往将气血同补,血非气不生,补气同时以生血。

如气虚不摄血之胎漏,用助气补漏汤,全方益氣摄血,补其气之不足、泄其火之有余,血自然归经而漏止胎安。

妊娠少腹疼痛若为脾肾两亏所致,则予安奠二天汤;妊娠吐泻腹痛辨为脾胃虚极者,予援土固胎汤补脾益气安胎。

子鸣乃气虚之故,治以扶气止啼汤。

妊娠浮肿以补气为大法以除湿,治本病的同时通过补脾肾使气血充足以达安胎之效,在辩证病位在肝肾之时也同样稍加健脾开胃之品,以生阳气,补虚以为顺,以益胎元。

2 固肾为本,补气兼疏肝胎儿居于母体之内,全赖母体肾以系之,气以载之,血以养之,冲任以固之,肾主系胞,为冲任之本。

《内经》曰:“胞脉者,系于肾”。

《女科经纶》引《女科集略》亦言:“女子肾脉系于胎,是母之真气,子之所赖也。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诊治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诊治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诊治痛经又称经行腹痛,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剧痛者程度较重以至影响生活和工作,多见于青年妇女。

西医将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称为原发性痛经。

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和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决定性因素,过高的PG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血管痉挛,子宫肌层缺血、乏氧导致痛经,而痛经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以及经血中的前列腺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妇女。

故西医治疗痛经多选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或短效避孕药抑制排卵,以减少PG合成及子宫收缩,缓解疼痛,这些药物虽可解一时燃眉之急,但不治本。

中医认为痛经是胞宫的气血运行障碍,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通过辩证施治,采用汤药、针灸、推拿,配合平时生活防治与调理等,其临床疗效显著。

祖国医学将痛经亦称“血痔”,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

本病最早记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并创用活血化瘀的土瓜根散治之;至隋《诸病源候论》,对本病的病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认为本病为内伤兼外感邪气致冲任受损所引起,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理论基础。

宋代《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所创良方温经汤治实寒有瘀之痛经,至今仍常用。

再如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则对此病有了详细的描述,书中写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

有滞无滞,于此可察。

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

”这段话,可谓是现今临床对痛经辨证论治的总提纲,指出了痛经应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辨其虚、实、寒、热,更难能可贵的是指出辨证不应拘泥,还应该结合患者体质仔细区别。

浅谈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谈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谈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是当今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西医对于痛经缺乏有效地根治方法,“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

”本文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虚四个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关键词痛经辨证论治1.病因病机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

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甚至疼痛难忍,或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病因多与内分泌因素,子宫因素,遗传因素等相关,治疗方法包括止痛药、激素类药,手术等。

病人对西药极易产生耐药性,而手术的复发率较高,因此西医对痛经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致使大部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

而中医则从病因着手,“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

”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表现而施以不同的方药对痛经进行治疗,从根本上缓解了症状,降低了痛经的发病率。

2.辨证论治历代医学家所论述虽有侧重,但多数认为痛经的发病原因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六淫为害等,并与素体情况及经期或经前后的特殊生理环境有关。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由于血海由充盈渐之转为泄溢,气血变化较大且急骤,这时情绪波动、起居不慎或外邪乘虚而入,均易导致冲任失调、瘀血阻滞,或寒凝经脉、气血不和,胞宫经血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

2.1气滞血淤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乳头触痛、心烦易怒,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

应服具有舒肝理气、化淤止痛作用的药物。

食疗可以用益母草煮鸡蛋。

2.2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经期延后,月经量少,经色瘀黯有块,或畏寒身痛,手足欠温,面色白,舌黯苔白润或腻,脉沉紧。

傅青主女科读后感

傅青主女科读后感

傅青主女科读后感之前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傅青主女科》这本书,读完之后,真是让我感慨颇多。

这书里讲的那些关于女性健康的种种,好多都是咱平时不太在意,但又实实在在影响着女性生活的事儿。

就拿里面提到的月经不调来说吧,以前我总觉得这不是啥大问题,不就是晚来几天或者早来几天嘛。

可书里把这事儿分析得那叫一个透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门道。

比如说,有个案例讲的是一位女士,每个月月经都推迟,量还特别少。

她自己呢,一开始没当回事儿,觉得可能是最近工作压力大,累着了。

可日子久了,这情况不仅没好转,反而脸色也越来越差,整天没精打采的。

去看了不少医生,吃了一堆药,也没啥效果。

后来遇到了一位懂《傅青主女科》的大夫,经过一番仔细询问和诊断,发现问题出在她的气血不足上。

原来这位女士为了减肥,长期节食,还拼命熬夜加班,身体根本就没得到足够的滋养和休息。

大夫就按照书里的思路给她开了方子,还叮嘱她一定要好好吃饭,保证充足的睡眠,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你猜怎么着?没过几个月,这位女士的月经就慢慢正常了,脸色也变得红润有光泽,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

还有一个例子,是说一位刚生完宝宝的妈妈,产后恶露一直不干净,心里特别着急。

家里人都跟着担心,到处打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找了好多医生,有的说是炎症,有的说是没恢复好,开的药吃了也不见效。

后来经人介绍,找了一位钻研《傅青主女科》的老中医。

老中医详细询问了她产后的饮食、休息情况,又看了她的脉象,说这是因为气血亏虚,加上产后受寒,导致恶露不绝。

然后给她开了些温补气血、散寒化瘀的中药,还告诉她要注意保暖,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

这位妈妈照着做了,没过多久,恶露终于干净了,身体也逐渐恢复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咱们女性啊,真得好好关爱自己的身体。

以前总觉得这些妇科问题离自己很远,可看看书里的例子,其实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没注意,日积月累就成了大问题。

比如说,有的女孩子为了漂亮,大冬天的穿得特别少,结果寒气侵入身体,导致月经不调或者痛经。

傅青主女科

傅青主女科

《女科》补肾之法

养血生精法
顺经汤治经行腹痛吐衄

健脾生精法 安奠二天汤,双补脾肾,补气培元, 使阴阳和调,气血相濡,维持妊娠的需要,保证 胎元的发育 甘温益气补阳法 温胞汤即用甘温补阳益肾法

“女子肝为先天” 傅氏调肝之要重用养血濡肝 Nhomakorabea
轻用疏肝理气 运用肝肾同治

四、 善调气血,创制效方

读《傅青主女科》有感
傅青主女科

上卷为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

下卷为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附 产后编等。
共有条文77条、处方83首

一、善于辨证,注重辨证施治

每病必辨,辨则明其理,知其证,随证施治 带下病 “夫带下俱是湿证”


白带下、青带下、黄带下、黑带下、赤带下
一、善于辨证,注重辨证施治
傅氏重视气血理论,认为经、孕、产、乳都 是已气血为本,血主濡之,气主摄之 补气以生血 理血重生化 固本止崩汤 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
综观傅青主长于临证,创见良多,而自成一家。 且著述简约,文字朴实,分析辨证,思维活跃,绝 无偏攻偏补之弊。他的学术思想,上承《灵枢》、 《素问》,旁涉诸家。尤受金元四家及景岳学术思 想较深。辨证宗肝脾肾立论,治疗重精气血同补。 用药纯和平正,很切实用。他的理带、治崩、调经 诸方均从临床出发,改变侧重前人论述而独抒己见。
二、善调奇经,重视带脉

傅氏尤重带脉 带脉是约束“胞胎之系”的,“带脉无力,则难以 提系,必然胞胎不固,故曰带弱胎易堕,带伤则胎 不牢。” 带脉伤,再加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 气之逼,这就成带下病


三、善于补益,注重补肾养肝

《傅青主女科》痛经辨治临床体会

《傅青主女科》痛经辨治临床体会
如 下。 1 辨证治疗
1 g 甘草 3 。其 中 山茱 萸 、 5, g 山药 、 巴戟天 补 益 肾水 , 当归 、 白芍 、 阿胶 养 血柔 肝解 郁 , 甘草 以调 和诸 药 。临 床 常 用 于 体质虚 弱及慢 性妇科 炎症所致 之痛经 。 经 水将来 脐 下 先痛 。经 水将 行 则 痛 如 刀 刺 必 与寒 凝 血瘀有 关 , 氏认 为 “ 傅 下焦寒 湿相 争之 故乎 ” 。妇人 冲任 二 脉居 于下焦 , 喜正气 相通 , 恶邪 气 相犯 , 均 最 寒湿 客 于 冲任 二脉则 经水瘀 滞 不畅而腹 痛 生也 。此 属下 元 寒湿 侵袭 , 脾 肾虚寒 之 故 。症 状可 见经 前 3~5日开始腹 痛 , 痛如 刀刺 , 经血下 如黑 豆 汁 , 味腥 臭 , 其 少腹 有 冷 感 , 日白带 较 多 , 素 月经退 后而 至 , 暗红 苔 薄 白 , 右 寸关 沉 滑 或 迟 缓 。治 舌 脉
自 灭。柴胡 、 白芍、 丹皮 以宣肝经之风郁 , 甘草 、 白术、 延胡
索 以利腰脐 而 止腹 痛 , 于表 里 之 间 , 于经 络 之 内。此 人 通
证 常见于原 发性痛经 。
刘某 , ,8岁 ,0 7年 4月 9日诊 。剧 烈腹 痛 , 吟 女 l 20 呻 不 已伴 有 呕 吐 , 苦 之情 难 以名 状 , 医以 止痛对 症 治 疗 痛 前 效不佳 。有 痛 经 史 , 正 值 经 期 , 行 不 畅 , 有 紫黑 块 现 经 时 下, 腹痛 剧烈 , 寒热 互作 , 酸乏 力 , 暗红 苔 薄 白脉 弦紧 。 腰 舌
Ul AL OF PRACT CA , I / TRADI oNAL TI CHI NES M E C姗 E DI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 09年 4月 第 2 5卷 4期( 总第 15期) 9

《傅青主女科》中方药治疗痛经验案举隅

《傅青主女科》中方药治疗痛经验案举隅
医 案 匡话 中国民间疗法
CHINA ’S NATURO PATHY,JUI.2018,VO J.26 N0.7
傅青主女科 》中方药治疗痛经验案举隅 张 冬 Leabharlann ,通 信 作 者 :冉 青 珍 。
(1.广 东 省 东 莞 市 东 莞 东 华 医院 ,广 东 东 莞 523110; 2.广 东 省 中 医 院 ,广 东 广 州 5101 20)
按 语 :患 者 因 经 前 涉 水 受 寒 ,寒 湿 之 邪 客 于 冲 任 胞 脉 ,胞 脉气 血壅滞 ,运 行不 畅 ,不通 则痛 ,经量 少不 畅 ,寒 为 阴邪 ,腹痛 喜 温 。《傅 青 主女科 》载 :“治 法利 其湿 而温
其寒 ,使 冲任 无 邪气 之乱 ,脐 下 自无疼 痛 之疚 矣 。”l 方 选 温脐化 湿 汤 以温经 化 湿 止痛 ,加 芡实 加 强 化 湿 之 力 , 延胡 索 活血化 瘀 ,助 胞 脉气 血运 行 。时 值 夏 末 初秋 ,岭 南地 区 尚酷热 干燥 ,以北 沙参 、石 斛养 阴 ,防诸药 温燥 太 过伤 阴 。此正 值经 前期 ,加枸 杞子 、山萸 肉温补肝 肾 ,冲 任 二 脉 得 以 温 煦 ,气 血 自能 流 通 而 无 痛 经 之 疾 。 二 诊 初 春之 际 ,患 者有 手足 肤 凉 、大 便 溏 、小 便 清 之症 状 ,为 里 虚寒 之证 ,加 小 茴香 、干 姜 温 中散寒 止 痛 ,冲任 得 温 ,经 水 自调 ,疼 痛 自止 。 2 肝 郁 化 热 证
患 者 ,女 ,20岁 ,未 婚 ,2O14年 11月 15日初 诊 。 主 诉 :经 行腹 痛 1年 。月 经 周期 30 d,经 行第 1日持 续腰 腹 疼 痛 ,胀 坠而 痛 ,伴 头痛 ,经 色 暗红 ,夹血 块 ,量 正 常 , 经 前 乳房胀 痛 。末次 月经 10月 24日,痛 经 明显 。平 素 抑 郁 ,怕冷 ,纳 眠可 ,大 便 偏 硬 ,小 便 调 。诊 其 舌 脉 见 舌 红 ,苔 薄 白 ,脉 弦 。此 属 肝 气 拂 郁 ,气 机 郁 滞 ,郁 火 内 生 。 西 医诊 断 :痛 经 。 中医诊 断 :经行 腹 痛 ,证 属肝 郁 化 热 。 治 当疏 肝泻火 ,理 气调 经 。方拟 宣郁 通经 汤合 金铃 子散 加减 。处方 :郁金 10 g,牡 丹 皮 10 g,炒 栀 子 5 g,当归 15 g,赤芍 10 g,芥 子 5 g,柴 胡 5 g,香 附 lO g,黄 芩 片 10 g,延 胡 索 lO g,川 楝 子 lO g,太 子 参 15 g,甘 草 片 5 g,7剂 。水 煎 服 ,每 日 1剂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青主女科 痛经辨治临床体会王金亮,侯红霞,武振亨(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山西平遥031100)[中图分类号]R24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814(2009)04-252-02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历代医家有虚实寒热之论,多以!不通而痛∀与!不荣而痛∀概括之。

傅青主女科 则以主症立法,将痛经分为经水忽来忽断时痛时止,经水未来腹先痛,行经后少腹疼痛,经水将来脐下先痛,其临证实用指导明确。

又以脏腑立论,强调肝脾肾冲任为病。

治则以调肝为先,肝调经自和及扶正祛邪的原则,现辨析如下。

1辨证治疗经水忽来忽断时痛时止。

忽来忽断者经行不畅也。

时痛时止者经脉瘀滞也。

傅氏云:!是肝气不舒也##妇人正当行经之时受风之吹,寒之袭,经水之道路为之闭塞。

∀可见此证主因是肝气不舒,风寒侵袭。

症状可见经水忽来忽断,少腹时有疼痛,甚则痛剧,经期寒热互作,类似感冒,伴头痛作呕,乳房胀痛,舌边红少苔,脉滑涩。

治宜补肝之血,解肝之郁。

方以加味四物汤。

当归15g,川芎9g,炒白芍15g,熟地30g,焦白术15g,丹皮9g,柴胡3g,延胡索3g,甘草3g。

重用熟地以大补阴血,又妙在治风先和血,血和风自灭。

柴胡、白芍、丹皮以宣肝经之风郁,甘草、白术、延胡索以利腰脐而止腹痛,入于表里之间,通于经络之内。

此证常见于原发性痛经。

经水未来腹先痛。

经行腹痛,痛在经前为热、为实,故傅氏云:!是热结而火不化也。

∀实则是肝火太旺,!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抑拂其气而痛生。

∀此属肝郁火旺之证。

症状可见月经先期而至,血下紫黑块,烦躁易怒,所下经血自觉焚热,经前腹痛拒按,腹痛较甚,伴头痛,口苦口干,舌红少苔,脉左手寸关尺脉数有力。

治宜宣郁通经汤加减。

当归15g,炒白芍15g,丹皮15g,栀子9g,白芥子6g,柴胡3g,黄芩3g,香附3g,郁金3g,甘草3g。

泻肝之火用丹皮、栀子、黄芩,补肝之血用当归、白芍,解肝之郁用柴胡、郁金,利肝之气以香附、白芥子、加甘草以清热调和诸药。

本证常见于宫体炎、子宫内膜异位等炎症性痛经。

行经后小腹疼痛。

经后腹痛多属血虚不荣而痛,傅氏认为是!肾气之涸乎##肾水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痛∀。

本证实则是肾虚肝郁。

症状可见行经后腹痛绵绵不止、喜按,腰酸无力,白带较多,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治当以疏肝气为主,而益以补肾之味,使肝气安,逆气顺疼痛自愈。

方用调肝汤。

当归9g,炒白芍9g,阿胶9g,山茱萸9g,巴戟天3g,炒山药15g,甘草3g。

其中山茱萸、山药、巴戟天补益肾水,当归、白芍、阿胶养血柔肝解郁,甘草以调和诸药。

临床常用于体质虚弱及慢性妇科炎症所致之痛经。

经水将来脐下先痛。

经水将行则痛如刀刺必与寒凝血瘀有关,傅氏认为!下焦寒湿相争之故乎∀。

妇人冲任二脉居于下焦,均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寒湿客于冲任二脉则经水瘀滞不畅而腹痛生也。

此属下元寒湿侵袭,脾肾虚寒之故。

症状可见经前3~5日开始腹痛,痛如刀刺,经血下如黑豆汁,其味腥臭,少腹有冷感,素日白带较多,月经退后而至,舌暗红苔薄白,脉右寸关沉滑或迟缓。

治以利其湿而温其寒,调冲任理气血。

方用温脐化湿汤。

焦白术30g,巴戟天15g,炒山药15g,茯苓9g,白果仁5g,炒扁豆9g,莲子30枚。

君白术健脾祛湿以利腰脐之气,巴戟天、白果仁以通任脉,扁豆、茯苓、山药、莲子祛湿以卫冲脉,使寒湿得去,冲任得固,经痛得解。

此证多见于原发性痛经及子宫发育不良痛经。

2典型病例刘某,女,18岁,2007年4月9日诊。

剧烈腹痛,呻吟不已伴有呕吐,痛苦之情难以名状,前医以止痛对症治疗效不佳。

有痛经史,现正值经期,经行不畅,时有紫黑块下,腹痛剧烈,寒热互作,腰酸乏力,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以调经活血止痛。

当归尾15g,赤芍9g,延胡索8g,香附6g,木香6g,青皮6g,桂枝5g,乳香6g,柴胡6g,半夏6g,川牛膝9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2剂后腹痛减轻,未呕吐尚能进食。

考虑本病成因为经际受风寒,经水道路不畅,授以 傅青主女科 加味四物汤。

当归15g,川芎9g,炒白芍15g,熟地30g,焦白术15g,丹皮9g,柴胡3g,延胡索3g,甘草3g。

5剂,水煎服,嘱其隔日服药1剂,并外避风寒内禁寒凉饮食,随访再无痛经发生。

李某,女,29岁,2006年3月初诊。

结婚5年未孕,月经17岁初潮,数月一行,每值经期腹痛剧烈,素日白带清稀量多,诸医诊治皆以宫寒不孕给服艾附暖宫丸10余盒效不佳,现正值经期,痛苦面容,四肢不温,少腹冷痛,经行紫黑有小块,舌暗苔白脉沉涩,证属寒湿凝滞,冲任不固,处方以傅氏温脐化湿汤加减,焦白术30g,巴戟天15g,扁豆10g,炒山药15g,茯苓10g,白果仁5g,莲子15g,延胡索9g,桂枝6g。

水煎服,日1剂。

服4剂后复诊,精神好转,已无肢冷,痛经明显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有力,继以原方再服5剂,3个月后来诊,经期35天而至,已无痛经。

治以调冲任12g,沙苑子10g,枸杞子12g,女贞子12g,五味子6g,菟丝子10g,香附6g,甘草5g。

以养血和冲任,并取以子种子之意,嘱其每月经后服药5剂,1年后顺产一女婴。

3体会傅青主女科 对痛经的治疗重肝肾调肝为先,养气血不忘固冲任,其标本兼顾之法为临床之典范。

学习 傅青主女科 要勤于思考,恪守贤言,妙用方药,多于实践。

王清任验方临床应用举隅牛清华(山西省大同市中医院,山西大同037004)[中图分类号]R24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814(2009)04-253-01王清任是清代著名医家,笔者多年来用其验方随证化裁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1偏头痛王某,女,48岁,2001年8月12日初诊。

左侧偏头痛2年余,每因经期后则加重,服去痛片等虽能缓解,但不能根治,颅脑CT扫描未发现异常。

西医诊断为偏头痛。

头痛眩晕,痛如锥刺,心悸少寐,脱发耳鸣,两目干涩,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证属血虚血瘀。

治宜养血活血,通络止痛。

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当归20g,川芎15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5g,白芷10g,地龙10g,蜈蚣1条(研末冲服),首乌20g,焦枣仁15g,枸杞15g,生姜10g,大枣6枚,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5剂后头痛头晕减轻,睡眠好转,前方加减继服20余剂,诸症悉除。

2冠心病沈某,男,55岁,2003年3月23日就诊。

患冠心病5年余,一周前因恼怒生气后病情加重,经服消心痛等药症状减轻但仍有发作。

心前区憋闷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心悸气短,急躁易怒,痰多色白,舌质紫暗舌尖边有瘀点瘀斑、苔白微腻,脉弦涩。

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属胸痹心痛,气滞血瘀,痰浊阻络。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通络化痰。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枳壳10g,桔梗10g,丹参20g,桂枝10g,甘草6g,半夏10g,茯苓15g,陈皮10g,薤白10g,瓜蒌15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4剂后胸中闷痛减轻,续以前方为主加减变化,共服30余剂,诸症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

后以冠心苏合丸巩固疗效。

3胃溃疡芮某,男,36岁,2004年9月4日初诊。

胃脘疼痛3年,加重1周。

曾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服西药,效果欠佳。

胃脘刺痛拒按,痛处固定,食后及夜间疼痛加重,大便秘结,口燥咽干,舌质紫暗,脉细涩。

证属久病入络,瘀血停滞,胃阴不足。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滋阴养胃。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15g,川芎10g,白芍20g,炙甘草6g,延胡索15g,五灵脂10g,蒲黄10g,桃仁10g,乌药10g,白及15g,沙参15g,太子参15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5剂,胃脘刺痛减轻,大便通畅,再用前方随证加减继服30余剂,诸恙消失,胃镜复查示胃溃疡已愈合。

4血栓性浅静脉炎张某,女,28岁,2006年6月10日初诊。

2周前因流产后劳累,突然左侧上臂红肿疼痛,状如索条,触痛拒按,某医院诊断为左上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静脉滴注青霉素,外用硫酸镁湿敷后肿痛减轻,但条状肿块走散延伸,未能控制。

左上臂肿痛拒按,沿静脉走向处有索条状硬结,伴有精神倦困,食欲不振,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

属中医青蛇毒,乃气虚血瘀、经络阻滞。

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用补阳还五汤合活血效灵丹加减。

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红花10g,桃仁10g,丹参20g,乳香6g,没药6g,片姜黄10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红肿条索状硬结部分已软化消散,局部仍觉轻度压痛。

前方随证化裁,继服20余剂,上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痊愈,只留有色素沉着,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5痛经常某,女,26岁,2007年7月16日初诊。

1年前因经期受寒饮冷而致痛经,继则出现月经后期,周期40余天,每至经期少腹冷痛如锥刺,得热减轻,遇寒加重,经量少、色黑紫挟块,有时如黑色浊水,块下则疼痛稍轻,手足欠温,腰困腹胀,面色苍白,舌质淡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现经期第1天。

诊断为痛经。

证属寒凝冲任,瘀血内阻。

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小茴香10g,干姜10g,延胡索15g,五灵脂10g,没药6g,川芎15g,当归15g,肉桂10g,蒲黄10g,赤芍10g,牛膝15g,香附10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4剂后少腹部有明显热感,经净痛止。

再用原方出入调治月余,月经期、量正常,半年后随访,痛经未见复发。

6体会以上诸病虽病变部位不同,但均为瘀血阻滞所致,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近年来,笔者用王清任验方治疗多种疑难病症均取得满意效果,尤其对中风、胸痹、积证、头痛、妇科疾病效果较好。

在治疗血瘀证时,应根据病机变化,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瘀血部位,邪正虚实选用活血化瘀药。

瘀血减少或消除时,应适时地减少或停用活血化瘀药,并注意扶正固本,以使邪去正复。

另外,应根据瘀血形成的不同病因,恰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