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答: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答:“0/1”效果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
“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0/1/2/、、/n”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题的基本构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议程中若干最重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4、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答: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体影响程度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体的议程设置有强化和抑制的作用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等等。
议程设置对文化水平高,政治关注度高的人群影响较小。
5、试分析媒介议程效果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他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理论•Agenda-setting: how to think what to think about•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说的提出•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对特殊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大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
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揭示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三、“议程设置功能”概念发展•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知觉模式(0/1效果)•显著性模式(0/1/2 效果)•优先顺序模式(0/1/2/n 效果)•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的影响较小。
【精选】新闻学导论名词解释总结

(一),历年真题07:纯新闻:即客观报道,迅速报道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新闻失实:新闻失实的最突出表现: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5因果不符新闻失实性质的分类:故意性失实、非故意性失实故意性失实:明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其原因比较复杂,由新闻队伍内部的问题,也有社会原因非故意性失实:在采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
(原因:轻信,采访不深入,编辑不慎,校队不严)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和“扩大宣传效果”对新闻真实性造成有害的影响。
二级传播: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在1940年伊里调查中的意外收获。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接触传播媒介较多、热衷选举、关心政治问题的人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围选民态度产生影响。
这些人被称为“舆论领袖”。
研究人员由此第一次提出了“二级传播”的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这种由“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
新闻策划: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
也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
08:舆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其基本要素为主体,客体,本体,载体;特点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传播学第十二章第四节——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第三,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第四,新闻框架作为媒体对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
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 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 果。
媒介呈现和定义现实的活动具有特定倾向性,这些倾 向性来自于媒介的新闻立场、利益关系以及新闻生产 的特殊规律的制约。
主流媒体的导向性新闻框架对受众认识现实会产生重 大影响,但这种框架效果又不是绝对的,它只能经过 与受众框架的互动才能体现出来。
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 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 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 为取向,并引导者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传播效果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表明,受众在大众传播 的信息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对大众传播信 息的反应受到既有倾向、群体规范、社会关系网络、 选择性接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因素也是 受众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框架的功能
★
新闻框架具体有四种功能:提供问题定义、阐 释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评价、示意解决方案。
主流媒体占统治地位的新闻框架可以营造具 有某种特色的信息环境,进而引起人们对新 闻事件的特定反应。
。
受众框架
★
理论源流
★
E.戈夫曼在1974年《框架分析》中为框架下 了这样的定义。
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 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 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得框架,框架使 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 体信息。
框架具有预设性和发展性。
新闻媒介的受众

4 、按不同信息需求,可分为一 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 你是哪类特 殊受众?)
5 、按接触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 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6 、按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 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第二,是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 建议和监督的权利。我国宪法中明确保障公民对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批评建议和 监督权,针对我国新闻媒介的特有属性,公众自 然有权依法监督其活动是否符合衬会公共利益。
受众的权利远不仅上述几方面,诸如受众选择权、 传播服务保障权等都在其列,但知情权、表达权 和监督权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受众权利的核心。
在新闻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 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2、表达权
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 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 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 等。
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指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 通过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受众享有 使用媒介,在媒介上按照法律规定发表意见的自 由权。
者的最终检验者。
受众是新闻活动中又一个活跃因素,是新
闻信息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
不可忽视的反馈信息。
1、受众是学生。
2 、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 3、受众是消费者。
4、受众是公民
二、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影响
● 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 3、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
第十二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挑战者〞号爆炸
• “挑战者 号〞爆炸 瞬间
2、 混杂性
• 混杂性: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 个角落,个体差异造成兴趣爱好和信息 需求的不同。
• 1〕新闻媒介满足受众需求有难度; • 2〕新闻媒介多样性开展。
编辑决定。
• 长远看,整体看,取决于受众,否则 “对牛弹琴〞。
• 2、决定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 如:《北京晚报》:京派文化〔典雅、庄 重、厚实〕
• 《新民晚报》:海派文化〔实用、精致、 活泼〕
• 《羊城晚报》:岭南文化〔开拓、创新〕
• 媒介的不同风格和不同地域读者的心理定 势和阅读习惯及文化底蕴有关。
• 3、决定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 经常变革,不断追逐受众的结果
• 如报纸版面安排、专栏设置、电台、电 视台栏目的更换等等。
•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 广告是媒体主要的收入来源。广告客户 愿意付费不是在于媒体本身,而是媒体 所拥有的受众。
• 群众传媒号称“第四权力〞,并不是媒 体自身有强大的权利,而是媒体背后有 庞大的受众,是舆论强大的影响力。
• 如:中国近现代史上,王韬创办《循环 日报》; 等人的报刊活动;中国共产 人的新闻实践,都侧重报刊的教育启蒙 功能。
• 教育启迪功能是附属功能,而不是第一 位的。
2、受众是靶子
• 代表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魔弹论〞、 “靶子论〞或“皮下注射论〞。
• 认为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是无条件 地接受传媒提供的任何信息和宣传。
• 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趋向。
第十三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受众是谁
学生——教育对象大众——受指挥、接收者
消费者——迎合、争取消费者,以获得利益公民——突出表现公民知情权、监督权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
受众的地位:
①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②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③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④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定义: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传播的问题。
如何定位核心受众?
1、区域定位:“新闻本土化”现象
2、职业和身份定位 3.年龄定位 4.教育程度定位
受众地位新变化
一、受众即是时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
二、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按需主动搜索信息
三、受众被传媒指导→传媒被受众指导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主要理论:
魔弹论: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已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
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
议题设置理论: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
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沉默螺旋理论:强势一方愈加强大,弱势一方更加沉默,以致最后一切反对意见销声匿迹。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通过公开报道或意见呈现,造成“意见环境”,从而影响人们的意见选择,或造成沉默的螺旋,或加速沉默的螺旋,从而显示大众传媒在形成舆论过程中的重大影响力。
文化霸权理论:智慧与道德的领导权,其本质是具有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以此形成社会公示、消除被统治阶级的抗争,构建并维护着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1。
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

2018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
小编整理了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供2018考研学子参考。
第一节受众是谁媒介受众观的衍变伴随着媒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两者相互作用,又互为因果。
当代新闻媒介变革的每一步在一定意义上都取决于媒介受众观的革新变化。
1、受众是学生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必须承认,在特定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历史需要,媒介的这种受众观有其不可否认的内在合理性。
但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
因此,教育是其附属的功能,不是第一位的,更不是全部的功能。
这就决定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众当作学生,只有在特定时期,承担特殊使命的媒介方才适用。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报纸的内容是指示、命令,报纸是司令员,指导员。
法西斯,“四人帮”期间就是如此。
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3、受众是消费者这是一切商业性媒介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在这里,媒介等同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
满足受众需要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利润。
存在着二次消费和买卖。
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受众群的追逐。
热门最大的共通点是:娱乐。
因此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趋向。
4、受众是公民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在西方媒介史上把受众当做公民,在理论上集中体现为社会责任论的出现。
在媒介运作模式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欧美各国的公共广播电视业,在法律上则突出表现为现代知情权(知晓权)在观念上的提出和在法律上的确认。
第二节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早期对受众作用认识不足,“魔弹论”。
受众以各种形式的反馈向记者、编辑,向媒介的决策者们发出“指令”。
受众对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的接触程度,即报纸的发行量、电台节目的收听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一节受众是谁
不同的受众观:受众是学生;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受众是消费者;受众是公民。
第二节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
决定影响表现在:媒介内容取舍;媒介风格定位;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第三节受众的特点
一般特征:
1、广泛性
2、混杂性
3、隐蔽性
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1、需求旺盛,求新、求变
2、硬新闻需求增加
3、受众分化,新增群体涌现,信息需求多元与分化
第四节受众的细分
1、媒介类型: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
2、人口统计学标准:性别、年龄、职业等
3、接触频率:稳定和不稳定
4、信息需求类型:一般和特殊
5、接触媒介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6、传播对象的性质: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第五节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
1、原因:市场细分,受众分层。
共同兴趣,生产过剩。
2、原则:宽窄适度。
3、确立核心受众——区域定位;职业、身份定位;年龄定位;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第六节受众的权利
1、知情权
2、表达权
3、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