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合集下载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

以小儿最多见,其中伸直型占90%左右。

多发年龄为5~12岁。

当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时是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

附:提携角:当肘关节伸直,前臂处于旋后位时,臂轴和前臂轴的延长线,臂轴与前臂轴的延长线构成的外翻角,称为提携角。

正常为男性5°-10°,女性10°-15°,提携角在0°-10°之间时为直肘,小于0°为肘内翻,大于20°为肘外翻。

这三种情况均属肘畸形。

肱骨前倾角: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的夹角,约30°~45°。

分型:通常将骨折分为:伸展型、伸展尺偏型、伸展桡偏型、屈曲型及粉碎型。

1.伸直型:跌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在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近侧端向前移位,远侧端向后移位。

骨折线方向由后上至前下方斜形经过。

移位严重者,骨折近侧端常损伤肱前肌并对肱动脉造成损伤。

骨折近侧端引起神经损伤多为正中神经、桡神经。

2. 伸直尺偏型:外力自肱骨髁部的前外侧肱骨髁受力作用,使肱骨髁上骨折的远侧端向尺侧和后侧移位。

内侧骨质可能部分被压缩,外侧骨膜有时尚完整。

此类骨折的内移和内翻的倾向性大,骨折移位时必须加以整复,以避免肘内翻畸形。

3. 伸直桡偏型:外力自肱骨髁部的前内侧,骨折后,远侧骨折端向桡侧和后侧移位;这种骨折不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4.屈曲型:多系肘关节屈曲位,肘后着地。

外力自下而上,尺骨鹰嘴直接撞击肱骨髁部,使之髁上部骨折。

骨折远侧段向前移位,近侧段骨端向后移位。

5.粉碎型:多见于成年人。

该型骨折多属肱骨髁间骨折,按骨折线形状可分T型和Y型或粉碎型骨折。

附:肱骨髁上骨折应注意和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相鉴别。

因肘关节的骨化中心出现有差异,故骨骺全分离在X线片无骨折线,桡骨纵轴线与肱骨小头关系不改,但与肱骨下端关系改变,肘部肿胀,环周压痛。

肱骨髁部骨折分型

肱骨髁部骨折分型

肱骨髁部骨折分型
肱骨髁部骨折是肘部常见的骨折,好发于儿童和老年人,多由间接暴力引起(手掌着地),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也称 Colles 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手掌着地),外伤后,腕关节明显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有典型的畸形。

表现为“刺”畸形(正位)和“银叉”畸形(侧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也称 Smith 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手掌着地),外伤后,腕关节明显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有典型的畸形。

表现为“刺”畸形(正位)和“银叉”畸形(侧位)。

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和手术治疗等方法。

对于无移位或移位不明显的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对于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失败或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骨折,常需手术治疗。

总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和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骨折的类型、移位程度和患者的情况等综合考虑。

运动系统笔记——肱骨髁上骨折

运动系统笔记——肱骨髁上骨折

运动系统笔记——肱骨髁上骨折一、解剖概要1.解剖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2.分型肱骨髁上骨折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

分伸直型和屈曲型骨折两型,其中伸直型占97%。

3.并发症肱骨髁上骨折的侧方移位易损伤肱骨髁内侧的尺神经、外侧的桡神经。

在儿童期,常出现肘内翻或外翻畸形。

二、临床表现1.儿童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

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易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可出现桡动脉搏动难以扪及,手指皮温降低。

出现5P征(无痛、脉搏消失、皮肤苍白、感觉异常、肌麻痹)时,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

三、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拍摄肘部正侧位片可明确诊断。

但应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四、治疗1.手法复位外固定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液循环碍者,可行手法复位外固定。

如果经2~3 次复位对位不佳者应及时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

伤后时间较长,局部组织损伤严重,出现骨折部严重肿胀时,不能立即进行手法复位者也应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指征:①手术复位失败;②小的开放性伤口,污染不重;③有神经、血管损伤。

3.康复治疗无论手法复位外固定,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应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及手的感觉、运动功能。

抬高患肢,早期进行手指及腕关节屈伸活动,有利于减轻水肿。

4~6周后可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力。

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稳定的病人,术2周即可开始肘关节活动。

4.骨筋膜室综合征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由于近折端向前下移位,极易压迫肱动脉或刺破肱动脉,加上损伤后组织反应,局部肿胀严重,均会影响远端肢体血液循环,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如果早期未能作出诊断及正确的治疗,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

①诊断在对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治中,应严密观察前臂肿胀程度及手的感觉运动功能,如果出现高张力肿胀,手指主动活动障碍,被动活动剧烈疼痛,桡脉搏动扪不清,手指皮温降低,感觉异常,即可确诊。

【临床路径】肱骨髁上骨折诊疗常规

【临床路径】肱骨髁上骨折诊疗常规

025肱骨髁上骨折诊疗常规【概述】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2-3cm处的骨折。

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尤多见于5-8岁,成年和老年亦可发生,但较少见。

男多于女,左侧多于右侧。

临床常用AO分型,分为A、B、C 三折型:A关节外骨折,B部分关节内骨折,C完全关节内骨折。

治疗上应根据骨类型、移位程度等诸多因素决定最佳治疗方案。

对保守治疗无法达到或维持功能复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诊断标准】1、有外伤病史,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可触及骨檫音和异常活动。

2、X线片示存在骨折征象和移位。

【纳入标准】简单骨折(AO分型中A型骨折)。

【排除标准】1、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陈旧性骨折。

2、伴有内科疾病或严重骨质疏松。

3、局部皮肤及软组织挫伤严重。

4、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其它外伤。

5、术区有明显感染灶者。

6、肿胀严重,张力性水疱出现,或伴有骨筋膜室综合症。

【治疗常规】1、手术(1)手术指征:手法复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简单骨折(AO分型中A型骨折)。

(2)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3)术后换药拆线:术后第一天拍(DR)X线片,术后第1、3、5、10天各换一次药,术后第10-14天拆线,更换石膏。

2、药物(1)术前:术前0.5-2小时至术后3日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术后:应用活血化淤及促进骨折愈合药物。

3、检查(1)术前:血、尿、粪常规,肝功、肾功、凝血四项、电解质、血糖、血脂、全导心电图、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胸部正位及骨折部位正、侧位(DR)X线片。

(2)术中:C臂X光机透视。

(3)术后:血常规、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骨折部位正、侧位(DR)X 线片。

【出院标准】1、切口Ⅰ/甲愈合。

2、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物牢靠。

3、体温正常、血象正常。

【质量标准】1、平均住院日:17天。

2、疗效标准:治愈率≥99%,病死率<1%。

3、切口感染率<0.5%。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辅助检查:2018-4-14 DR示:右肱骨下段骨折
术前右肘关节正侧位片
三维重建
病例诊断及处理要点
• 诊断:右肱骨髁上骨折(伸直桡偏型 Ⅳ) • 特点:骨折前后骨膜铰链的完整性完全丧失,在 肘关节屈曲和伸直时均不稳定。 • 处理: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金标准) • 并发症:1、神经血管损伤 神经术前,术中;血 管(无脉却温暖的粉红色-被灌注的手;无脉苍白 -未灌注手)2、缺损性肌挛缩3、肘内外翻畸形 (最为常见)4、骨化性肌炎
手法复位要点
• • • • • 杨氏四步复位法:一摆二牵三挤四屈。 一摆:屈肘90度,前臂旋后位----纠正旋转移位 二牵:牵引--------------------纠正重叠移位 三挤:前后侧方挤压---------纠正前后侧方移位 四屈:屈肘小于90度(极度曲屈)并尽量桡偏--利用肘
后部完好的骨膜及肱三头肌的张力纠正残余的前后移位, 并使骨折端紧密。
术后处理
• 术后将肘关节屈屈60度石膏托固定,5-7天 后改90度固定,3-4周开始功能轻柔锻炼。
病例分析
病史:850床 患者,黄超 男 9岁 以”摔伤致右肘
部疼痛畸形活动受限1小时”为主诉入院。
专科情况:பைடு நூலகம்肘部肿胀,畸形,局部压痛,可触
及骨折端,周后三角存在,纵向叩击痛阳性,可 闻及骨擦音,右肘伸屈活动受限,出现异常活动, 患肢末梢各指感觉正常,拇指背伸正、拇指对掌、 拇内收活动正常,桡动脉搏动正常。
复位侧位片评估—影响伸屈
肱前线
• 肱前线经过肱骨小头中三分之一、后三反之一肘关节曲屈 及整体活动度较佳 • 肱骨小头前方及前三分之一没有良好复位,后方是复位过 度经影响肘关节功能。
本病例术后侧位片评估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一、概述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由于肱骨髁上骨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其进行正确的分型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方法主要有三种:AO分型、Schild分型和Winquist分型。

1. AO分型AO分型是最常用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方法之一。

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AO分型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A型、B型和C型。

A型骨折是指骨折线从冠状面斜向通过关节,通常为稳定型骨折;B型骨折是指骨折线从矢状面斜向通过关节,相对较不稳定;C型骨折是指骨折线呈垂直方向通过关节,通常为不稳定型骨折。

2. Schild分型Schild分型是基于骨折线的位置和方向进行分型的。

Schild分型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三型:I型是指骨折线从外髁向内髁延伸;II型是指骨折线从内髁向外髁延伸;III型是指骨折线同时涉及内外髁。

3. Winquist分型Winquist分型是基于骨折的稳定性进行分型的。

Winquist分型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四型:I型是指稳定型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II型是指不稳定性骨折,有移位但可用手法复位;III型是指不稳定性骨折,有移位且无法手法复位;IV型是指粉碎性骨折,通常为不稳定性骨折。

三、分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以便更好地评估病情和治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对于手术入路、固定方式以及康复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例如,对于AO分型中的B型和C型骨折,由于其不稳定性较高,通常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进行固定;而对于Schild分型中的I型骨折,由于其稳定性较高,通常可以采用保守治疗。

同时,不同分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在康复过程中也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分类

肱骨髁上骨折分类

肱骨髁上骨折分类
肱骨髁上骨折是肱骨髁部分骨折。

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和性质,肱骨髁上骨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髁间骨折(Intercondylar fracture):骨折线在两个髁之间,
形成一个骨折片。

这种骨折通常与肱骨髁下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同时存在。

2. 髁下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骨折线在肱骨髁的下方,通常是肱骨髁梗塞骨折(T-condylar fracture)的一种类型。

3. 横行骨折(Transverse fracture):骨折线横向穿过髁部,分
离髁的两个部分。

4. 螺旋骨折(Spiral fracture):骨折线呈螺旋状穿过髁部,通
常伴有扭转力导致的损伤。

5. 斜行骨折(Oblique fracture):骨折线以一定角度斜向穿过
髁部。

6. 粉碎骨折(Comminuted fracture):髁部骨折呈多个碎片状,通常伴有较严重的组织损伤。

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分类对于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分类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分类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分类《聊聊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分类那些事儿》嘿,各位宝妈宝爸们,今儿咱来聊聊一个儿童经常会遇到的状况——肱骨髁上骨折分类。

别一听这名字就头大哈,我来给大家唠唠,保证让你们轻松理解。

咱先说这肱骨髁上骨折啊,那可是儿童骨折里的“大明星”呢!小朋友们活泼好动,不小心摔了碰了,就可能摊上这事儿。

然后呢,咱就得根据不同分类来处理。

比如说伸直型,这就好像小朋友不小心往前扑,胳膊肘直直地戳地上,“咔嚓”一声,就骨折啦。

咱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是不是有点小心疼。

这种情况下,胳膊肘那一块儿就不太听话咯。

还有屈曲型,顾名思义,就像是小朋友手肘弯着的时候遇到状况折了。

哎呀呀,这听着就让人揪心呢。

不过大家别担心,虽然骨折了听起来挺吓人,但咱医生有办法呀!就像是超级英雄一样,能搞定这些麻烦。

不同类型骨折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呢。

医生们就像侦探一样,通过各种检查来判断是哪种类型。

有时候还得给胳膊拍个“艺术照”,也就是X 光,来瞧瞧骨头到底咋回事。

各位家长们看到宝宝胳膊受伤了肯定心疼得不行。

但咱可不能慌神儿呀,得赶紧找医生帮忙。

这些专业的医生会根据骨折分类来决定治疗方案。

有时候可能需要打个石膏,让胳膊好好歇一歇;严重一点的可能就得动点小手术啦。

当然啦,咱也得做好预防工作。

平时多看着点孩子,别让他们去太危险的地方疯玩。

要是真不小心骨折了,也别太焦虑,医生会搞定一切哒。

总之呢,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分类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咱只要知道有这么回事儿,心里有个底,配合医生治疗,宝宝们很快就能又活蹦乱跳啦!就像那句话说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嘛!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地成长,别被这些小状况给困扰太久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伸直型髁上骨折根据侧方受力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

尺偏型骨折(75%)外侧骨膜断裂,内侧骨膜大多保持完整,骨折虽经复位,但不稳定。

由于尺侧骨皮质遭受挤压而产生塌陷,再加上肢体的自身重量作用,复位后远折端通常内旋并向尺侧移位,造成内翻位愈合,出现肘内翻畸形。

桡偏型骨折(25%)虽内侧骨膜断裂,但由于外侧骨膜完整,再加上外侧皮质较为坚固不易压缩,复位后骨折较稳定,不易出现肘内翻畸形。

若桡偏移位严重,可遗留肘外翻畸形。

骨折侧方移位严重时可损伤桡神经或尺神经,但多为挫伤,预后较好。

跌倒时手掌撑地而固定,躯干及上臂发生相对旋转;同时,由于附着于髁部的前臂肌肉的牵拉,骨折远端可发生旋转移位。

尺偏型骨折多为旋前(内旋)移位,桡偏型骨折远端多为旋后(外旋)移位。

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3型:
I 型:骨折无移位;
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2.屈曲型骨折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尺骨鹰嘴撞击地面致伤。

暴力经肱尺关节向上传递至髁部,造成髁上屈曲型骨折。

折线多由后下斜向前上,骨折远端向前向上移位。

较严重的移位,近折端可刺入肱三头肌内或挫伤尺神经。

此型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骨折端亦可发生尺侧及桡侧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