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伸直型髁上骨折根据侧方受力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尺偏型骨折(75%)外侧骨膜断裂,内侧骨膜大多保持完整,骨折虽经复位,但不稳定。由于尺侧骨皮质遭受挤压而产生塌陷,再加上肢体的自身重量作用,复位后远折端通常内旋并向尺侧移位,造成内翻位愈合,出现肘内翻畸形。桡偏型骨折(25%)虽内侧骨膜断裂,但由于外侧骨膜完整,再加上外侧皮质较为坚固不易压缩,复位后骨折较稳定,不易出现肘内翻畸形。若桡偏移位严重,可遗留肘外翻畸形。骨折侧方移位严重时可损伤桡神经或尺神经,但多为挫伤,预后较好。

跌倒时手掌撑地而固定,躯干及上臂发生相对旋转;同时,由于附着于髁部的前臂肌肉的牵拉,骨折远端可发生旋转移位。尺偏型骨折多为旋前(内旋)移位,桡偏型骨折远端多为旋后(外旋)移位。

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3型:

I 型:骨折无移位;

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2.屈曲型骨折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尺骨鹰嘴撞击地面致伤。暴力经肱尺关节向上传递至髁部,造成髁上屈曲型骨折。折线多由后下斜向前上,骨折远端向前向上移位。较严重的移位,近折端可刺入肱三头肌内或挫伤尺神经。此型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端亦可发生尺侧及桡侧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

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 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分型 Gartland 分型是评估和指导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分型系统,可靠性好。美国华盛顿大学Alton 教授在近期CLIN ORTHOP RELAT R 杂志上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现整理如下。 历史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损伤。由于肱骨髁上骨折常常会出现骨骼畸形和Volkmann 挛缩,因此在19 世纪50 年代称为「被错误理解的骨折」。1959 年,Gartland 提出了针对肱骨髁上骨折的简单分型方案,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图1. Dr. John J. Gartland 肱骨髁上骨折发生于肱骨远端关节面的近端,骨折线可以是横行、斜行或者粉碎。Gartlnd 描述了骨折的旋转和横向畸形,骨折远端常常向后移位(伸直型)。根据骨折移位程度,他将伸直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分为 3 型,I 型:无移位;II 型:轻度移位;III 型:严重移位。而屈曲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则应使用另外的分型。

图2.Gartlnd 分型X 线摄片 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可以使用石膏固定,无需手法复位,将肘关节屈曲75° -80°前臂旋转中立位进行固定。强调重视神经、血管系统的检查,反对石膏包扎过紧以及肘关节固定角度屈曲超过80°。 对于轻度移位的骨折,首选全麻下进行闭合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如果初次复位手术24 小时后的X 线片显示骨折仍有移位或者继发移位,则认为骨折是不稳定的,需要进行尺骨基底部的过顶骨牵引。 对于严重移位的髁上骨折,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治疗,但该型骨折的不稳定情况和神经血管损伤比例会增加,可以使用切开复位不锈钢克氏针固定。 目前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建议仍是基于改良的Gartland 分型。 I 型骨折使用石膏固定制动3 周- 4 周,每周复查X 线了解骨折对位对线情况。IIA 型骨折使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固定,而IIB 型骨折则需要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以避免出现冠状面或其他角度的旋转畸形。 III 型和IV 型骨折同样需要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因此可以被视为需要固定的骨折类型,当闭合复位无法获得良好复位效果时需要考虑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切开复位的入路选择--外侧入路、内侧入路还是前方入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需要清创冲洗开放性骨折、闭合复位不成功换做切开手术、骨折肢体远端无血供(无脉,手部颜色不是粉红色)等具体不同情况会决定手术的入路选择。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骨科与显微外科讨论版】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cm,即肱骨大结节之下,胸大肌止点之上,也就是肱骨干坚质骨与肱骨头松质骨交接处,最易发生骨折故名为外科颈骨折。此种骨折好发于中年和老年人。 一、骨折原因及类型 (一)无移位肱骨外科颈骨折 无移位肱骨外科颈骨折包括裂缝型和无移位嵌入型骨折。直接暴力较小,可产生裂缝骨折;跌倒时,上肢伸直外展,手掌触地,两骨折断端嵌入而无移位产生无移位嵌入骨折。 (二)外展型骨折 间接暴力造成骨折。跌倒时上肢外展,手掌触地在外科颈处发生骨折。骨折近端内收,骨折远端外展,外侧骨皮质嵌插于近侧断端内侧,形成向内、向前成角移位。或者两骨折段断端重迭移位。骨折远端移位在骨折近端内侧,形成向前、向内成角畸形。 (三)内收型骨折较少见。与外展型骨折相反。跌倒时手或肘着地,上肢内收,骨折近段肱骨头外展,骨折远段肱骨干内收,形成向外成角畸形。 二、移位机理 肱骨外科颈骨折后,受肌肉牵拉引起移位。骨折近段受岗上,岗下肌牵拉而外展与外旋移位;骨折远端受胸大肌、背阔肌、大园肌、肱二头肌和三角肌牵拉向前内上方移位。如果所受暴力大,骨折移位多,可损伤腋神经和臂丛神经,以及腋窝处动、静脉。 三、临床症状及诊断 肱骨外科颈骨折诊断容易。了解受伤历史及发病机理,伤后肩部疼痛、肿胀、皮下瘀血、肩关节活动受限。大结节下方骨折处有压痛。根据肩部正位X片可显示外展或内收骨折类型。还必须有侧位片(穿胸位)了解肱骨头有无旋转、嵌插、前后重迭移位畸形,以便明确有无骨折端向前成角。 肱骨外科颈骨折应与肩关节脱位鉴别,有时,骨折同时合并肩关节脱位。 四、表3-3 肱骨外科颈骨折与肩关节脱位鉴别要点 肩外形肘腕贴胸试验肱骨头位置 肩关节脱位方肩阳性(不能同时贴胸)移位 外科颈骨折正常阴性(能同时贴胸)正常 四、治疗 (一)无移位骨折单纯裂缝骨折或嵌插无移位骨折无需固定,三角巾悬吊患侧上肢3周。 (二)外展型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1

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骨折病 西医诊断:肱骨外科颈骨折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好发于老年人,亦可发生于成年人及儿童。 (3)局部肿胀,上臂内侧可见瘀斑,疼痛,压痛,功能障碍,可触及骨檫音和异常活动。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局部疼痛、肿胀,腋前皱褶处有瘀斑。 (2)需拍正侧位X线片。有时正位片显示骨折并无移位,但侧位片上却可看到有明显的成角畸形。如因疼痛而不能上举患肢者,可采用经胸投射法拍片。 (3)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Ⅰ型:无遗位或移位小于1cm或成角小于45度;Ⅱ型:解剖颈骨折(2部分骨折);Ⅲ型:外科颈骨折(2部分骨折);Ⅳ型:大结节骨折(2、3、4部分骨折);Ⅴ型:小结节骨折(2、3、4部分骨折);Ⅵ型:骨折脱位型(2、3、4部分骨折并累计关节面的骨折)。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发热,夜间较甚。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紧。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复。舌紫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1.外展型骨折:比较多见。跌倒时患者上肢外展,手掌撑地,外力沿上肢纵轴由下向上至外科颈发生骨折,肱骨头内收,肱骨干外展,断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多向内成角。 2.内收型骨折:临床较少见,移位与成角与外展型相反,即跌倒时,上臂在内收位,手掌撑地,外力沿上肢纵轴自下而上传导,至外科颈发生骨折。肱骨头外展,肱骨干内收,断端外侧分离而内侧嵌入,向外侧突起成角。。 3.粉碎型骨折:临床较少见,以老年患者多见,患者跌倒,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严重,导致肱骨外科颈断裂成几块。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有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 1.外展型复位 三人复位法:患者坐位或卧位,一助手用布带绕过患侧腋窝向上提拉。屈肘90°,前臂中立位,另一助手握其肘部,沿肱骨纵轴方向牵引,纠正重叠移位。然后术者双手握骨折部,两拇指按于骨折近端的外侧,其余各指抱骨折远端的内侧向外捺正,助手同时在牵引下内收其上臂即可复位。 2.内收型骨折 过度外展复位法:患者平卧,患肢外展位,术者坐于患者外上方的凳子上,双手持握患肢前臂及腕部,将患肢稍向前屈,并利用一足踩于患肩前上方作为支点,牵引外展的患肢,以矫正重叠移位。然后逐步加大外展角度,以矫正向外成角畸形及向前成角畸形,但勿操之过急,以免损伤腋部神经血管。 3.骨折合并关节脱位 先整复脱位,再整复骨折。患者平卧,患肢轻度外展位,用一宽布带绕过患侧腋窝,将布带两端系在健侧的床脚上,在两布袋间用一木块支撑,助手握持患肢腕部,不要用力拔伸,术者用两手拇指自腋窝将肱骨头向外上推顶,其余各指按住近肩峰处以作支点,使肱骨头纳入肩关节盂内,如腋下已摸不到脱位的肱骨头,则脱位已整复成功。然后,术者用双手固定整复好的肩关节,助手外展拔伸牵引,术者在按内收型骨折复位法整复骨折。 (二)外固定 1.三角巾悬吊固定:适用于无移位骨折或不全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健康教育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健康教育 病人评估: 了解病人、家属的学习能力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以及对治疗、护理、检查、操作、手术、用药的态度和反应。 教育目标: 教育对象能够:1、简述病情观察的方法、功能锻炼的意义及一般原则。 2、掌握患儿的生活护理方法及饮食、用药的护理。 3、了解疾病的概况、治疗、预后及转归。 教育内容: 1、疾病简介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我院主要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术,尺骨鹰嘴骨(T型钉)牵引术治疗,部分需要行手术治疗。为使患儿更好的配合治疗、护理,向家长做如下指导: 2、心理指导 在情志方面,允许患儿哭闹发泄,不要训斥。家属可以利用语言和非语言沟 通技巧多与患儿交谈,转移注意力,可以缓解疼痛。比如:抚摸、呵护患儿,交 谈时应注意声调、音量及速度,应富有童趣,提供一些玩具、画板、少儿图书等 使其情感与注意力转移到游戏、绘画等活动中来。患儿治疗时家属要避免因惊慌 或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增加患儿的恐惧心理。 3、饮食指导 (1)骨折早期(骨折后1~2周):饮食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 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施以肥腻滋补之品,如 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淤血积滞,难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成 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此阶段,食疗饮食宜活血化瘀、清淡易消化之 品,如田七瘦肉汤、鱼片汤、金针木耳汤,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对于热象的患儿 宜凉血清热的食物,如莲藕汁、马蹄水、苦瓜排骨汤。 (2)骨折中期(骨折后3~4周):饮食上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 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 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食疗饮食宜补气和血、接骨续筋之品,如续断猪 脚筋汤、桂圆红枣鹌鹑汤、北芪乌鸡汤。

全面吃透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 分型

手把手教程:全面吃透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分型 Gartland 分型是评估和指导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常见分型系统,可靠性好。美国华盛顿大学 Alton 教授在近期的 CLIN ORTHOP RELAT R 杂志上对其历史、应用、可靠性、局限性等内容做了介绍,现介绍如下。 历史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损伤。由于肱骨髁上骨折常常会出现骨骼畸形 和 Volkmann挛缩,因此在 19世纪 50 年代称为“被错误理解的骨折”。在 1959年,Gartland提出了针对肱骨髁上骨折的简单分型方案,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发生于肱骨远端关节面的近端,骨折线可以是横行、斜行或者粉碎。Gartlnd描述了骨折的旋转和横向畸形,骨折远端常常向后移位(伸直型)。根据骨折移位程度,他将伸直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分为 3型,I型:无移位;II型:轻度移位;III型:严重移位。而屈曲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则应使用另外的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常被误解,治疗中需注意减少骨折畸形愈合和 Volkmann挛缩发生。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可以使用石膏固定,无需手法复位,将肘关节屈曲 75°至 80°前臂旋转中立位进行固定。强调重视神经、血管系统的检查,反对石膏包扎过紧以及肘关节固定角度屈曲超过 80°。 对于轻度移位的骨折,首选全麻下进行闭合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如果初次复位手术 24小时后的 X线片显示骨折仍有移位或者继发移位,则认为骨折是不稳定的,需要进行尺骨基底部的过顶骨牵引。 对于严重移位的髁上骨折,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治疗,但该型骨折的不稳定情况和神经血管损伤比例会增加,可以使用切开复位不锈钢克氏针固定。 目前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建议仍是基于改良 的 Gartland分型。I型骨折使用石膏固定制动 3至 4周,每周复查 X线了解骨折对位对线情况。IIA型骨折使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固定,而 IIB型骨折则需要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以避免出现冠状面或其他角度的旋转畸形。 III型和 IV型骨折同样需要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因此可以被视为需要固定的骨折类型,当闭合复位无法获得良好复位效果时需要考虑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切开复位的入路选择 --外侧入路、内侧入路还是前方入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需要清创冲洗开放性骨折、闭合复位不成功换做切开手术、骨折肢体远端无血供(无脉,手部颜色不是粉红色)等具体不同情况会决定手术的入路选择。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l.g’94)。 中医诊断标准:(1)有外伤史,(2)多发生于儿童。(3)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4)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肘后三角关系正常。(2)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移位和类型。(4)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二)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三)疾病分型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疾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1)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2)桡偏型:骨折远]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前上方移,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四)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痛,胃纳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舌淡苔白,脉虚细。二、治疗方法(一)手法整复和固定 1.手法整复(1)无移位的青枝骨折、裂纹骨折用直角托板加绷带屈肘90。悬吊2~3周。(2)新鲜骨折有移位者,肿胀不严重,可进行手法复位。伸直型骨折:麻醉下,患者仰卧位'一助手握患侧上臂,另一助手握患侧前臂及手腕,肘半屈位,徐徐用力,顺势拔伸牵引,纠正重叠移位。若患肢为右侧且远端有旋前畸形,在牵引下先使前臂旋后,然后左手握住骨折近段,右手握住骨折远端,,两手相对挤压,将远折端旋后、:近折端旋前矫正旋转,将骨干内推、远折端往外端纠正侧方移位(尺偏型骨折尽可能矫正畸形;桡偏型骨折不可矫枉过正,防止肘内翻)。术者以两手拇指从肘后推动尺骨鹰嘴向前,同时两手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拉,并让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将肘屈至70。左右,即可复位。注意勿将骨折远端过度推向前方,以免骨膜剥离广泛而影响骨折的稳定性。尺偏型骨折当手法复位后,术者可一手将骨折部固定住,另一手将肘关节略伸直,将前臂向桡侧伸展,使骨折断端桡侧骨质嵌插或稍有桡偏,以预防发生肘内翻畸形。屈曲型骨折:麻醉下,整复屈曲型骨折,手法与上述相反,应在牵引下将远折段向后推,并徐徐伸直肘关节。 2.固定对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予四块小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和腕颈悬吊屈曲90度固定3~4周后去夹板进行功能锻炼。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在鹰嘴后上和骨折远端内侧各放置一个梯形垫,骨折近端外侧放置一个塔形垫。用四块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屈肘900~110。,以不影响血运

(完整word版)肱骨骨折诊疗指南

肱骨近端骨折 【概述】肱骨近端骨折系指肱骨头骨折及肱骨解剖颈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及肱骨大、小结节骨折。 【诊断】 1.局部疼痛、肿胀,腋前皱褶处有瘀斑。 2.需拍正侧位x线片。有时正位片显示骨折并无明显移位,.但在侧位片上却可看到有明显的成角畸形。如因疼痛而上肢不能上举者,可采用经胸投射法拍片。 【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 I型:无移位或移位

嵌入时,可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及内固定。 4.大结节骨折单纯大结节骨折常有明显的移位,手法复位困难,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如系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脱位,肩关节复位后大结节常自发复位。 5.小结节骨折少见。多合并关节后脱位。骨块小可行保守治疗。若内旋受限,可行手术复位固定。 6.3部骨折和4部骨折手法复位困难,应行切开复位、简单固定,尽量保留肱骨头血运。如发生肱骨头坏死,必要时可行关节置换。 7.骨折脱位根据骨折脱位情况决定,2部骨折脱位首先行闭合复位,必要时进行切开复位。3部骨折脱位多考虑手术。4部骨折脱位、累及关节面或关节头劈裂时可考虑关节置换。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 一、概述 肱骨外科颈位于肱骨大小结节下松质骨与肱骨干上段皮质骨交界的部分,发生于该部位的骨折称为肱骨外科颈骨折。该部位发生骨折临床常见,以间接暴力导致骨折为主因。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肱骨外科颈骨折占全身骨折的3~5%,占肩部骨折的22%,此病多发于少年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27%,但以少年居多,占54%,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骨质疏松和皮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的解剖特点是该部容易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按照受伤机制可分为外展及内收两种骨折类型。多数可采取保守方法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对于因肌腱卡压等原因不能满意复位的少年肱骨外科颈骨折,需采用开放方法复位,避免远期骨骺损伤而引起发育不良及畸形、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二、病例摘要 病例:张某,女,20岁,学生。 主诉:摔伤右肩部肿痛,活动受限7天。 现病史:患者于2006年5月1日凌晨1时30分许骑摩托时不慎摔倒致伤右肩部及前臂,即感右肩部及前臂剧烈疼痛,患肢不敢活动,后逐渐肿胀。当时无昏迷、恶心及呕吐等症。患者被人救起后送至当地医院就诊,拍片后诊断为“右肱骨外科颈骨折”,给予静滴消炎止痛止血等药物治疗,右肱骨外科颈骨折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拍片后见骨折端复位不良。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患者今日来我院求治,经门诊以“右肱骨外科颈骨折”收住入院。入院时神清,精神可,纳佳,二便调。 既往个人婚育家族史:无特殊记载。 体格专科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舌下有紫色斑点,苔薄白,脉细涩。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右肩部肿胀、疼痛,前外侧有广泛性瘀斑,活动受限,右肱骨上端部压痛(+),骨擦感(+),上臂纵向叩击痛(+),患肢末梢血循、感觉、运动均可,桡动脉可触及。 影像学检查:X片示(自带X线片):右肩正位片,右肱骨外科颈骨折,骨折远端向内移位约1.5cm,折端向内侧成角约30度。穿胸位片,右肱骨头向后侧翻转约40度,骨折远端向前错位约1/2。 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诊断: 右肱骨外科颈骨折 骨断筋伤,血瘀气滞 治疗方法: 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1、术前准备:不同型号克氏针、医用电钻、老虎钳等,常规消毒材料、敷料等。 2、操作过程:以外展型骨折为例,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取患者仰卧位,一助手用宽布带穿过患肢腋下,向上牵引,另一助手双手握患肢腕关节上方向下对抗牵引,术者站立于患侧,双手环抱骨折远端向骨折移位的反方向扳拉骨折端使之靠近骨折近端,远侧端助手在牵引下使患臂内收(外展型骨折)并前屈使骨折端复位,超肩夹板固定上臂,前臂屈曲90度,颈腕带悬吊固定。维持复位,进行肩部常规消毒后,在透视下经皮穿针交叉固定骨

肱骨内上髁骨折

肱骨内上髁骨折 肱骨内上髁骨折是肘部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肘关节骨折的10%,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与肱骨外髁骨折,占肘部损伤的第三位。骨折多发生在少年和儿童。这个年龄组,肱骨内上髁系属骨骺,尚未与肱骨下端融合,故易于撕脱,通称肱骨内上髁骨骺撕脱骨折。 肱骨内上髁骨折分型: Ⅰ度损伤:仅有骨折或骨骺分离,无明显移位。 Ⅱ度损伤:骨块向下有移位,并向前旋转移位,可达关节水平。 Ⅲ度损伤:骨折块嵌夹在关节内,并有肘关节半脱位。 Ⅳ度损伤:肘关节后脱位或后外侧脱位,骨块夹在关节内。 临床表现:受伤后肘内侧和内上髁周围软组织肿胀,或有较大血肿形成。临床检查肘关节的等腰三角形关系存在。疼痛,特别是肘内侧局部肿胀、压痛、正常内上髁的轮廓消失。肘关节活动受限,前臂旋前、屈腕、屈指无力。合并肘关节脱位者,肘关节外形明显改变,功能障碍也更为明显,常合并有尺神经损伤症状。发生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时肘关节内侧组织如侧副韧带、关节囊、内上髁和尺神经等均可能损伤。肘关节内侧肿胀,疼痛,局部皮下可见淤血。压痛局限于肘内侧。有时可触及骨摩擦感。肘关节伸屈和旋转功能受限。儿童肱骨内髁骨骺尚未出现之前(通常6岁以后),骨化中心的征象不能在X线片显示出来,骨骺线未闭合,更增加了鉴别诊断难度,必要时拍对侧肘关节X线片。详细体格检查,询问受伤情况,结合年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诊断并选用较好的手术治疗方法。 治疗:均应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为主;术后用石膏托固定4~5周,拆除石膏托拔除金属内置物后进行功能锻炼。 并发症:本病容易合并其他损伤,包括桡骨头、颈、尺骨鹰嘴骨折等。而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肘内翻、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尤其对屈曲功能);有时伴有肘关节脱位,注意尺神经有无损伤。骨化性肌炎在这个疾病中发病率高,往往影响肘关节功能。 预防: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无有效预防措施。平日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创伤是关键。防治方面最关键是要尽量早诊断、早处理。 饮食调养:诊治期间早期饮食配合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中期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等。后期可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炖水鱼等。 不宜食用:早期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施以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2012-02-27 11:06:49| 分类:骨折常用分类|字号订阅 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根据暴力方向和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伸直型骨折很常见,约占肱骨髁上骨折的90%以上;屈曲型骨折较少见,多发生于8岁以上的儿童。 1、伸直型骨折跌倒时,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沿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上方,由上而下的身体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这种剪力使肱骨髁上骨质薄弱处发生骨折。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远折端向后移,近折端向前下方移位,前侧骨膜断裂,后面近侧骨膜剥离。骨折移位严重时,近端可穿通肱前肌,甚至伤及正中神经和肱动脉,肌肉或血管常可嵌夹于两断端间。

伸直型髁上骨折根据侧方受力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尺偏型骨折(75%)外侧骨膜断裂,内侧骨膜大多保持完整,骨折虽经复位,但不稳定。由于尺侧骨皮质遭受挤压而产生塌陷,再加上肢体的自身重量作用,复位后远折端通常内旋并向尺侧移位,造成内翻位愈合,出现肘内翻畸形。桡偏型骨折(25%)虽内侧骨膜断裂,但由于外侧骨膜完整,再加上外侧皮质较为坚固不易压缩,复位后骨折较稳定,不易出现肘内翻畸形。若桡偏移位严重,可遗留肘外翻畸形。骨折侧方移位严重时可损伤桡神经或尺神经,但多为挫伤,预后较好。

跌倒时手掌撑地而固定,躯干及上臂发生相对旋转;同时,由于附着于髁部的前臂肌肉的牵拉,骨折远端可发生旋转移位。尺偏型骨折多为旋前(内旋)移位,桡偏型骨折远端多为旋后(外旋)移位。 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3型:

I 型:骨折无移位; 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2.屈曲型骨折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尺骨鹰嘴撞击地面致伤。暴力经肱尺关节向上传递至髁部,造成髁上屈曲型骨折。折线多由后下斜向前上,骨折远端向前向上移位。较严重的移位,近折端可刺入肱三头肌内或挫伤尺神经。此型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端亦可发生尺侧及桡侧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 一、概念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指肱骨解剖颈以下2-3cm之间的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生率为全身骨折的5﹪左右。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是骨折的主要原因。 二、健康指导 1、伤后一周内仰卧位时,头部应稍垫高,患肢垫高使换患侧肩与躯干平行,以免前屈或后伸。坐起时要给予协助,以免患侧.上肢用力不当而影响伤肢的固定。早期练习握拳,伸指及腕肘关节各种活动,练习次数由少到多。 2、伤后第3周根据X线光片情况练习肩部前屈,后伸,先轻度活动,如无不良反应在足部,扩大活动范围,但外展型骨折禁止患肢外展,内收型骨折禁止患肢内收。 3、术后3-4周:开始练习肩部前屈后伸运动先轻度活动逐步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如无不良反应情况下练习肩关节活动。向前弯腰、上臂自然下垂顺时针或逆时针在水平面上划圆圈,反臂摸腰即用患侧手指背侧触摸腰部;肩外展、内旋,后伸举臂摸头后部;肩外展外旋患侧每次锻炼时各动作的次数以患者有轻度疲劳感为妥因人而异,幅度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健康教育灌 1.饮食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饮食免增强体质。 三.心理护理 骨折后外固定限制了病人的活动,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病人易产

生焦虑和烦躁。应向病人解释固定的目的及重要性,让其了解固定的时限,自觉地维持有效的外固定,配合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 四、出院指导 1、饮食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饮食,增强体质,促进骨折的愈合。 2、休息:尽可能离床活动,患肢3个月内避免负重 3、维持外展架固定的位置如外展架松动应及时予以调整,不能在拆除固定后将患肢长期下垂或悬吊于胸前,否则将导致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障碍,并难以恢复。 4、继续坚持功能锻炼指导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患肢,用患肢端碗、夹菜、刷牙、系裤带等训练患肢功能,逐步达到生活自理。 5、定期复查在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器材一般在骨折愈合后取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