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走进古人的生活
小学一年级历史教案认识古代的生活方式

小学一年级历史教案认识古代的生活方式【教案】小学一年级历史教案:认识古代的生活方式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居住、饮食、交通、衣着等方面的差异。
2. 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相关讨论和展示。
二、教学准备:1. 视觉材料:图片、画册或投影仪。
2. 模型或实物:古代建筑、传统服饰等。
3. 课堂活动准备:小组活动材料、分组卡片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有关古代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们看到了什么?- 这是现在的生活还是古代的生活?- 你们猜猜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Step 2: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如居住、饮食、交通、衣着等)来讨论古代和现代的生活方式有何不同。
鼓励学生就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和分析,并提醒他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Step 3:小组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
展示的形式可以包括图片、模型、实物展示或小组成员即兴表演等。
每个小组应包括以下内容:- 这个方面在古代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这个方面在现代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你们觉得有什么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些改变?Step 4:教师讲解(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和讨论结果,对每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补充。
可以利用图片或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的生活方式。
Step 5:游戏(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游戏,游戏的目的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亲身地体验古代的生活方式。
游戏可以包括穿戴古代服饰、搭建古代建筑、做古代食物等。
Step 6: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提醒他们对比古代和现代的生活方式时应保持客观的态度。
鼓励学生在家里和家人分享今天的学习成果,发现和探索更多有关古代的知识。
走近古人的生活

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
步行、骑、车、轿、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南京云锦——中国四大名锦
2006年5月20日,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仙鹤街 的美丽传说 云锦图案的配色,主调鲜明强烈,具有一种庄重、典丽、明快、轩昂的 气势,这种配色手法与我国宫殿建筑的彩绘装饰艺术是一脉相承的。黄 色是特用的底色外,多是用大红、深蓝、宝蓝、墨绿等深色作底色。而 主体花纹的配色,也多用红、蓝、绿、紫(包括酱色)、古铜、鼻烟、 藏驼等深色装饰。
走近古人的生活
——七年级上册第9课
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
头衣——帽子 可分为:冠、 冕、巾..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白居易《长恨歌》
衣、襦 ,裳、裙、绔,衫 、袍。 衣袂、衣带。
蓝印花布——江苏南通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步骤1,在白布上用铅笔画图案 步骤2,烧腊、涂腊 步骤3,浸泡 步骤4,加热,晾干。
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
爵、碗……
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
穴 居——地上建筑——城市(宫城) 原始社会—— 商 ——春秋(汉) 席地而坐——垂足而坐
摆设的寓意
“东瓶西镜”、终(钟)生(声)平(瓶)静 (镜)
座位的礼仪:方位。
古典和现代的家具有哪些不同?
材质 工艺 风格
小学历史教案了解古代的生活方式

小学历史教案了解古代的生活方式教案:了解古代的生活方式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的生活方式,包括住房、食物、服饰、交通等方面;2. 能够描述古代生活方式的特点;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了解古代的生活方式;2. 描述古代生活方式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古代的生活场景;2. 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用于查找古代生活方式的资料;3. 纸和笔,用于学生记录重要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古代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古代生活方式的好奇心;2. 引发问题:老师可以提出问题,例如“你想知道古代人是怎样生活的吗?他们和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第二步:了解住房(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住房方式,例如茅草屋、土坯房、木屋等;2.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住房方式的理解;3. 让学生组成小组,自行查找资料并记录古代住房方式的特点;4.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与讨论。
第三步:了解食物(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古代的食物来源和方式,例如农耕、养殖、狩猎等;2.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食物方式的理解;3. 让学生组成小组,自行查找资料并记录古代食物的特点;4.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与讨论。
第四步:了解服饰(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古代的服饰样式和材质,例如丝绸、青铜器、皮革等;2.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服饰方式的理解;3. 让学生组成小组,自行查找资料并记录古代服饰的特点;4.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与讨论。
第五步:了解交通(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交通方式,例如步行、车辆、船只等;2.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交通方式的理解;3. 让学生组成小组,自行查找资料并记录古代交通的特点;4.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与讨论。
第9课 走近古人的生活 衣食住行

备课人:王丽华第9课走近古人的生活衣食住行一、教材分析本课从农食住行四个生活的基本框架里谈跟生活有关的艺术,从古人的角度来理解古人,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认识方式,易于被学生接受,艺术应当是为生活的艺术,因此艺术贯穿了人类发展始终,是大众生活的艺术。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古人的各种艺术存在形式,初步懂得跟衣、食、住、行有关的艺术发展脉络及艺术存在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了解本民族艺术伴随历史发展的概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本单元的内容是最为生活化的,学生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以供运用,但因所选的图片,离他们生活相对较为久远,所以教学中应注重调动他们现有的经验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衣、食,住、行”这些人类生活中最为常态的组成部分的历史演变、观念的变化,以及人文精神的体现。
1、教学目标①认知领域:通过对中国古代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对其中著名的作品有所认识和理解,并对那个时代的艺术概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②技能领域;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各个不同时期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③情感领域: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④创造领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民族艺术品面前,有一个较为客观、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学习内容谁的生活能离得开衣、食、住、行呢?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精心设计,热情创造,将澎湃的生命化作了生活艺术的结晶、依靠智慧使生活艺术化,更使艺术生活化。
从衣的角度纵观人类的服饰史,可以说是一部感性他的人类文化发展史,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服饰具有多样性,这其中不乏多种经典服装。
本段主要赏析了清代的两件服饰、蓝印花布及南京云锦。
“民以食为天”,跟食有关的器物,有青铜的食具,酒具,盛水器等,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走进古人的生活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走进古人的生活.衣食住行》——苏少版《美术》教材第13册【教材分析】教材从我国古代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通过不同时代的艺术文化特征介绍,充分体现了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领域里,精心设计,热情创造,将澎湃的生命化作了生活艺术的结晶。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古人衣食住行中的实用艺术精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中国古人怎样将艺术与实用完美结合。
3.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热情。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各类实用艺术的艺术价值与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中国古代艺术家艺术创造的人文精神和将艺术与实用完美结合的精髓。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讨论交流、搜索探究等。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百度搜索与古代衣食住行相关的网页。
学生:收集与古代衣食住行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吃、穿、住、行、用样样不缺,让你们说一说现在的美好生活,可能几天几夜都道不完。
可是,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网络,回到古代,去体验古人的生活,感受古人的智慧。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图片一(中国猿人生活场景)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里的猿人的生活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回答:赤身裸体或树叶、兽皮遮体(衣),茹毛饮血(吃),洞穴(住),赤足步行(行)师:从刚才学生们的总结可以看出,猿人的生活艰苦而简陋,没有一个地方让人能让人感受到美的存在,可是,古人一直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实用美术至今还散发着熠熠光彩。
请看图片资料:图片二(华丽唐装)图片三(青花瓷餐具)图片四(江南厅堂)图片五(郑和宝船)教师总结:生活在古代社会的人,也有着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
他们从泥土经火烧后变硬的现象中,发现了制陶的奥秘,从此又在制陶的基础上,发明了高雅光洁的瓷器;他们从蚕宝宝吐丝的现象中受到了启发,发明了纺织,继而这些蚕丝变成了丝绸。
一年级历史故事教案了解古代生活

一年级历史故事教案了解古代生活一年级历史故事教案:了解古代生活【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生活中的食物、住所、交通以及衣着方面的情况。
2. 通过历史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故事书籍或故事相关资源。
2. 图片或视觉教具,以便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古代生活。
3. 教室中央空地,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
4. 小组讨论的纸张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 这一部分可以利用带有历史场景的图片或画面展示,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例如,展示一张古代风貌图,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 这幅图上的人们在做什么?- 他们居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 他们怎么得以前往远方?二、主体(40分钟)1. 呈现一个古代故事或历史事件,例如《中国古代的瓷器制作》或《长城的故事》等,简要介绍故事情节,并以辅助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生活细节。
2. 分小组进行活动,每组分配一个故事或事件。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讨论并展示故事中的古代生活情景,例如食物、住所、交通和衣着等方面。
3. 小组间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向其他小组提问,并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补充。
三、巩固(30分钟)1. 教师以简短的方式回顾每个小组的展示,并引导学生就其中关键点或观点进行讨论。
2. 学生合作,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个小故事,描述一个人物在古代的生活经历。
3. 随机选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创作的小故事,并进行简单点评。
四、总结与延伸(15分钟)1. 对学生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内容,通过历史故事了解古代生活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更多相关的历史故事或小说,以拓宽他们对古代生活的了解。
【教学反思】通过故事的引入和小组互动的形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古代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展示,加深了对古代生活的理解。
在巩固环节的小故事创作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走进古人的生活

进里去,看到的是堂屋。不是楼房,但是屋子挺高。 进里去,看到的是堂屋。不是楼房,但是屋子挺高。往上看是油 漆过的木头,周围是雕花的窗子。每一个部分都是精雕细刻的, 漆过的木头,周围是雕花的窗子。每一个部分都是精雕细刻的, 一看就是艺术品。在这样的屋子里,有恍然隔世的感觉。 一看就是艺术品。在这样的屋子里,有恍然隔世的感觉。再看正 门往里摆的是一张条几,上面有奇石一枚,漆器一座。 门往里摆的是一张条几,上面有奇石一枚,漆器一座。正上方还 有匾额一块,上面写有“汉学堂”三个字。 有匾额一块,上面写有“汉学堂”三个字。往下清瘦的竹子十几 不知出自哪位画家之手。一副书法对联在画的两侧。 棵,不知出自哪位画家之手。一副书法对联在画的两侧。 有人往深红色椅子上一坐,摆一个姿势,来一张照片。几百年前, 有人往深红色椅子上一坐,摆一个姿势,来一张照片。几百年前, 园子的主人就这样坐在这儿。清风徐徐,茶叶飘香, 园子的主人就这样坐在这儿。清风徐徐,茶叶飘香,享受着富足 和雅致的生活。今天的我们怀着极大的好奇, 和雅致的生活。今天的我们怀着极大的好奇,在这样古老的房子 里走走看看。 里走走看看。 个园以“ 个园以“竹”闻名,竹正是两个‘个’组合成的。竹和兰,莲等都 闻名,竹正是两个‘ 组合成的。竹和兰, 是文人雅士喜爱的。郑板桥本人就喜欢竹,竹那种纤瘦, 是文人雅士喜爱的。郑板桥本人就喜欢竹,竹那种纤瘦,挺立的姿 态带着几分优雅和清高。如果单是金玉满堂, 态带着几分优雅和清高。如果单是金玉满堂,那就是暴发户的住宅 园主人既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又爱徐徐清风,萧萧竹叶。 了。园主人既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又爱徐徐清风,萧萧竹叶。既俗 又雅是不是他们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呢? 又雅是不是他们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呢? 走在一米左右宽的小径,周围两边都是竹子。 走在一米左右宽的小径,周围两边都是竹子。这里的竹子不像有些 地方那样高大,但是纤瘦得挺立颇有几分风骨。 地方那样高大,但是纤瘦得挺立颇有几分风骨。不知你们有没注意 风吹来,竹子跟着晃动。它是那样的柔韧,风过, 过,风吹来,竹子跟着晃动。它是那样的柔韧,风过,竹子还是那 样亭亭挺立。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 样亭亭挺立。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竹子总以它的挺拔捍卫着优雅 摘自《个园游记》 。 摘自《个园游记》
《走近古人的生活—衣》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中国古代服饰学校:江苏省扬中市八桥中学姓名:汪宗豫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面向七年级学生2.学科:美术3.课题:《走进古人生活—衣》4.课时:第1课时5.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中国服饰的图片等学生:查找并收集中国服饰相关资料二、教材分析本课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13册,第九单元欣赏与评述《走进古人生活—衣食住行》第一课时。
本课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古人的各种艺术存在形式,了解服饰艺术伴随历史发展的概况,了解服饰的不同艺术风格,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服饰发展演变过程的学习和分析,让学生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整体感知和了解。
2.技能目标:能够从美术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欣赏古代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中体现出的服饰美,从不同时期服饰的款式、纹样、色彩和整体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进行评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服饰的赏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感悟中国古代服饰的款式美、纹样美和色彩美,了解中国古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历程教学难点:学会比较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在款式、纹样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五、教学方法情景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一段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视频,要求学生观察模特身上所穿服饰的特点。
(/programs/view/o0pijm4p9UU/) 2.通过一组电影电视剧的剧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观感受说说剧中人物所生活的时代。
(1./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C%C6%B4%FA% B5%E7%CA%D3%BE%E7&in=6451&cl=2&lm=-1&st=-1&pn=8&rn=1&di=63638738910&ln= 1998&fr=&fm=result&fmq=1332069239125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 t=&face=0&is=&istype=2#pn8&-1&di63638738910&objURLhttp%3A%2F%2Fimgsrc.baidu.co m%2Fforum%2Fpic%2Fitem%2F81f481b1171bab670923020c.jpg&fromURLhttp%3A%2F%2Ft %2Ff%3Fkz%3D783837305&W513&H605&T9354&S98&TPjpg2./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3%C0%C8%CB %D0%C4%BC%C6&in=24983&cl=2&lm=-1&st=-1&pn=2&rn=1&di=110607352380&ln=1986 &fr=&fm=result&fmq=1332069833875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 ace=0&is=&istype=2#pn54&-1&di58535525805&objURLhttp%3A%2F%% 2Fimagelist%2F11%2F19%2Fiv1220ekxp35.jpg&fromURLhttp%3A%2F% %2Famuse%2F263%2F3804263.shtml&W500&H718&T8259&S78&TPjpg3./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8%F1%B8%F1& in=10855&cl=2&lm=-1&st=-1&pn=42&rn=1&di=70885182855&ln=1998&fr=&fm=result&fmq=1332070283750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pn42&-1&di70885182855&objURLhttp%3A%2F%%2Fnews_upload%2F2010 08%2F20100805104625_47R5DH21.jpg&fromURLhttp%3A%2F%%2Fnews_ html%2F201008%2F20100805%2Fnews_20100805_966944_28.shtml&W550&H365&T8042&S 68&TPjpg)(二)新授1.了解服饰的社会功能⑴欣赏一组剧中人物服装设计效果图,说一说:服饰除了能告诉我们人物所生活的特定年代外,还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归纳:服饰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功能,即区尊卑、别贵贱,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天下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走进古人的生活
衣食住行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从农食住行四个生活的基本框架里谈跟生活有关的艺术,从古人的角度来理解古人,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认识方式,易于被学生接受,艺术应当是为生活的艺术,因此艺术贯穿了人类发展始终,是大众生活的艺术。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古人的各种艺术存在形式,初步懂得跟衣、食、住、行有关的艺术发展脉络及艺术存在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了解本民族艺术伴随历史发展的概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本单元的内容是最为生活化的,学生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以供运用,但因所选的图片,离他们生活相对较为久远,所以教学中应注重调动他们现有的经验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衣、食,住、行”这些人类生活中最为常态的组成部分的历史演变、观念的变化,以及人文精神的体现。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代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对其中著名的作品有所认识和理解,并对那个时代的艺术概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各个不同时期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民族艺术品面前,有一个较为客观、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教学内容
谁的生活能离得开衣、食、住、行呢?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精心设计,热情创造,将澎湃的生命化作了生活艺术的结晶、依靠智慧使生活艺术化,更使艺术生活化。
从衣的角度纵观人类的服饰史,可以说是一部感性他的人类文化发展史,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服饰具有多样性,这其中不乏多种经典服装。
本段主要赏析了清代的两件服饰、蓝印花布及南京云锦。
“民以食为天”,跟食有关的器物,有青铜的食具,酒具,盛水器等,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称之为“青铜”。
瓷器脱胎于陶器,由于它的轻便,一
直被沿用至今。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祖先,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自都独立地发明创造了陶器,惟有瓷器是由中国人发明,在公元五六世纪前后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
明清家具,在国际上素有“艺术家具”、“文人家具”之美称,其艺术造诣如此之高,与当时的文人雅士直接参与设计和监制有关,加之均采用紫檀、黄花梨、楠木等名贵木材制造,使之更显尊贵高雅。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代步工具始终没有太大的进展,一直是马车,马匹及由舟到船的变化,约在南宋以后才有了轿子短途出行可以乘坐。
《铜车马》通高106 2厘米,长317厘米,1980年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西侧出土,这件青铜车马,是秦代仪仗的一个缩样,显示了秦皇一统天下的气慨,闪耀着威武和胜利的光芒。
《清明上河图》展现了老百姓的“行”,虹桥一段是《清明上河图》最热闹的部分,一艘大船正欲通过拱桥下,因桅杆太重,放下时有些困难,而水流又急,使得船夫们显得有些紧张,有的正使劲撑,有的用长杆抵住桥洞的顶,以防冲撞。
在桥上、河岸上,有骑马的,乘轿子的,赶驴车的,手推独轮车的、无不体现了宋人的“行”。
在本课中,无论是衣、食或住、行,除了表面的实用与美观(可从造型、纹饰、色彩、材质、技艺几方面分析)的体现外,教师还须引领学生去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状态、宗教礼仪等更深层面的东西。
因为针对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所以教师在知识的难易度上要把握好,不必太深。
3.重难点分析
①教学重点
赏析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体会古人的生活方式,理解服饰艺术的渊源及经典服饰的品种。
对青铜艺术中的“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相关的知识。
对明清家具及古人的居住环境以及出行的工具有一定的认识。
②教学难点
因和“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体系过大,牵涉的历史知识较多,需认知的面较广,所以有时较难把握住整课的教学重点。
而以点盖面的教学方式,有时无法系统讲解相关知识从而造成知识断层,使学生无法理解。
在本课中要平衡好重点、难点,选取几个重要的历史片断,以点盖面,重点讲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古人生活的角度来理解与古人生活相关的艺术形式,重点讲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及其社会背景。
4.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多媒体影像课件。
学生:课本、课外学生自已收集的相关资料、图片。
2.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第九课走近古人的生活衣食住行。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关于古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回答:A、这里的衣是指古人的服装,古代达官贵人着丝绸的服装,老百姓着布衣。
B、食是指古人的饮食,书上讲的是与食相关的器物,最早有陶、鼎等,但早期的鼎被礼制化了,后又有了瓷器等。
C、住是指古人的起居之址,在书上讲的是与住相关的家居、家具的形成及其审美,如明清家居、家具等。
D、行是指古人的出行,书上讲的是与古人与行相关的舟、船、车、马等。
(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会有些不切题,可以给些提示语,帮助学生找到相对准确的答案。
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多样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应允许学生说得广一些。
)
②欣赏体验
展示课件一:衣
①由古墓出土的秦汉时期的丝织品图片开始至明清织绣的服装为止,准备一个系列的图片,重点放在清代丝织品的服装上,着重讲解清帝王龙袍便服。
同类图片,如后妃的服饰也可以准备一些配合使用。
②南通蓝印花布图片准备若干。
A蓝印花布的服装图片B、花布手工制作过程图片C历史上常用的花布图案图片(仅作赏析、拓宽用)。
③南京云锦。
精美云锦图案、服饰图片若干。
以上图片的准备要求有一定的系统性,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到二幅作品作详讲。
在看图片的过程中可采取边讲解、边提问、边讨论的方式进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协作讨论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在以上段落完成后,写30~50个字的小结,也可以谈自己的看法。
展示课件(二):食
①各类青铜器图片若干,重点图片为鼎类。
②瓷器图片若干、重点图片为清代的一至二幅精美瓷器图片(作重点讲解)。
青铜器部分重点讲解鼎类的社会背景及鼎在那个年代的意义,着重赏析《司母戊大方鼎》。
瓷器部分可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瓷器给学生作简要介绍。
重点放在元清花瓷(讲一个瓷器即可)厦清代的一个精品瓷器上,主要从造型到胎质、图案、釉色等方面加以阐述。
课件演示时可以采用边讲解边讨论的模式,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空间,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谈一谈自己寻找的材料内容及特色是怎样的,展示给同学们看,并请同学们给予一些评价和建议。
赏析完以上内容,写30~50个字的小结,选择其中写的较好的赏析内容供同学们讨论学习。
第二课时
展示课件(三):住
①准备历代古人起居的房屋图片若干(带有环境的图片几幅)。
典型的明清皇宫(故宫)图片几幅,江南典型的家居图片若干。
②明清家具图片若干。
讲解古人对环境起居的认识和要求,重点讲解故宫太和殿内景图一幅,体现了皇家的居住,他们的“大客厅”的布置方式。
另一重点讲解江南厅堂的布置及讲究的摆设和皇家大殿形成对比,让学生自己作个小结。
明清家具的精美,使用了名贵的木材,重点赏析一幅清代民间雕花床,对于明清相关的家具及制作工艺材料等作简略讲解。
以上图片赏析过程中,可采取边赏析图片,边让学生自己来谈他们的认识,教师可作提示,同学之间也可相互提示,用合作答题的方式来完成学习。
展示课件(四):行
1、由舟到船的过渡型图片若干。
(若找不到系统的图片,找一些典型的图片也可)
2《清明上河图》长卷图片(要求完整)。
3 铜车马、轿子图片若干。
从江苏武进出土的独木舟开始说起,重点赏析《清明上河图》里来人的“行”,图片进行局部放大,图中大船即将过虹桥一段,分析宋代大船的构造。
另外宋代人的出行,岸上有骑马的“行”,有乘轿的“行”,略作讲解。
重点赏析秦代《铜车马》,简要讲解古代帝王的“行”。
赏析结束后要求同学们写30~50个字的小评论,供师生、同学问交流使用。
③学习评价
1、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与古人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形式是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2、能否对赏析过的重点作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与正确的评价?
3、在赏析过程中能否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们交流感受,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能否通过以上的学习,对今后所见类似作品能予以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三、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