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文学
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伏尔泰与百科全 书派
29
七十岁的伏尔 泰
30
哲理小说《老实人》(Candide) (1759)
通过老实人的经历遭遇,痛击了当时流行 于欧洲的盲目乐观主义思想。 展现了整个欧洲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正面宣扬了启蒙思想:描绘了“黄金国” 的社会理想,提出了改造社会的一种主张, “工作可使我们免除三大不幸:烦恼、纵 欲和饥饿。” 体现了哲学小说的基本特征。
4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 文:the Enlightenment),18世纪西方资产 阶级掀起的一场反封建的、反教会的、具有 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运动 的继续与发展,为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准备 了思想条件。 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指“光明”。 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 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 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激烈地批判 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 主。这就是“启蒙运动”。 从表面上看,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提倡 科学,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就其精神实质 而言,它是构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 动。启蒙思想家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 度的不合理,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 领、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以“理性”为 基础的国家——“理性王国”。
1
巴士底狱暴动
2
1792/8/10巴黎市民攻下王宫
路易十六被送上 断头台
3
社会历史文化特征
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扫除封建残 余势力。 德国、意大利等国仍处于封建割据状态。 法国社会进入了严重危机时期,王权没落 贵族腐败,经济衰退财政枯竭,阶级矛盾 剑拔弩张。在法国大革命发生前,一批学 者思想家兴起了思想启蒙运动。 新的科学和思想文化已经在广为传播。
18世纪文学

启蒙运动的基本特征
“理性”:启蒙运 动形成的资产阶级 思想体系的核心 “启蒙”:从封建 的、宗教的意识中 解脱出来
启蒙运动主要内容
• 否定天主教的神权权威,提出信仰自由。 • 否定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提出“天赋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 平”。 • 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批判旧制度的武器,
2、斯威夫特(Swift 1661—1745)
英国讽刺作家, 代表作是寓言小说《格 列佛游记》 (Gulliver’s Travels, 1726),开创了英国文 学中的讽刺传统。
• 出于对当时游记作品浪漫化倾向的不 满。 • 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讽刺模仿。
• 通过主人公格列佛四次航海,先后到 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贤马国等 地的历险,影射讽刺英国政治、法律、 社会、党争和哲学。
感伤主义特点
• 感伤主义的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 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 强调表现善良人的不幸,在充满伤感情愫的描写中,唤 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怜悯,在涩泪涟涟中表现美 和崇高,以激起读者的强烈反响。 • 感伤主义得名于英国作家斯泰恩的游记《感伤旅行》 (A Sentimental Journey 1768 )。英国感伤文学主要 有感伤诗(sentimental poem)、感伤喜剧 (sentimental comedy)和感伤小说(sentimental novel),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感伤小说。
斯泰恩
• 斯泰恩(Laurence Sterne, 1713—1768) 感伤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对后世文学的 影响表现在他对小说技巧、风格的革新。
《商第传》
• 《商第传》(Tristram Shaudy,1759—1767)描 写项狄弟兄的生平故事,但主人公的故事只在书 中占很小篇幅。 • 该书的最大成就是叙述手法标新立异。全书没有 情节,充满随意性的插话、插曲、颠倒时序、心 理描写、考证、论辩和滑稽场面。成段引用拉丁 文,喜用破折号、断句,大量的星号、白页、黑 页、虎皮纹页、图解等。 • 作品基本情调是幽默、善意的戏谑、感伤暗示。 • 它对英国文学的重要贡献是使小说开始具有新的 内容,描写人物极为丰富复杂的印象和感情。它 的独特的写作技巧预示了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创 作技巧,乔伊斯十分推崇斯特恩,意识流小说的 很多创作手法源于《商第传》。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代表作《阴谋与爱情》
一部思想性较高的悲剧 主要人物:宰相瓦尔特;儿子斐迪南 音乐是米勒 女儿路易斯 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的暴虐和黑暗, 贵族和平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评价:恩格斯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 倾向的戏剧”
歌德
歌德与《浮士德》.ppt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
笛福:《鲁滨孙飘流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法国前期启蒙学派文学
以1750年为界, 前期:孟德斯鸠和伏尔泰;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论 法的精神》 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代表 作《老实人》
法国后期启蒙学派文学
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修女》、
《宿命论者雅各》、《拉摩的侄儿》
博马舍:法国最优秀的启蒙戏剧家
代表作《费加罗的婚礼》
卢梭
德国启蒙学文学
Hale Waihona Puke 50年代,莱辛*将德国启蒙运动带 入一个新阶段。 70年代德国启蒙文学进入高潮,标 志是“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尔、 歌德 18世纪末,席勒和歌德联手将德国 文学推向新的高峰史称“魏玛古典 时期”,此时也是德国启蒙文学的 尾声
笛福与《鲁滨逊飘流记》
鲁滨逊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 的正面形象(第一人称自述方式)。 《鲁滨逊飘流记》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 义小说
卢梭
卢梭: (1712—1778)
理论论著:《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 平等的起源于基础》、《民约论》 小说:《新爱络依丝》(书信体哲理小说) 《爱弥尔》(教育问题哲理小说) 散文:《忏悔录》(自传体)
外国文学(十八世纪)

二、创作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诗剧《普 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
《歌德在罗马平原上》
二、《少年维特的烦恼》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1774年)取材于作者及友人的经 绿蒂的原型 历、事件,以维特致其恋人绿蒂、 友人威廉信和部分日记连缀而成, 用细腻、抒情的笔触描写主人公的 遭遇和情感。
《贝多芬与歌德》
“既感情丰富又十分理智,既疯狂又智 慧超群,既凶恶阴险又幼稚天真,既过于 自信又逆来顺受。在他身上有许多错综复 杂而又不可抑制的情感。‛
——艾米尔· 路德维希《歌德传》
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
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
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 玛枢密顾问之间的矛盾;前者厌恶周围 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 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 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 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 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
小说重版作者加的卷头诗
《维特》出版以后,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维特热”,不少青年因失 恋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自杀。歌德塑造维特,表达他的被压抑的情感和 反抗的声音,但不希望读者也像维特那样自杀,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因 此在小说的第二版歌德写下了《维特与绿蒂》的卷头诗(郭沫若译):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郎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诽毁之前救起他的名声; 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目语: 做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德国的国家大剧院前
著名雕刻家恩斯特· 里 彻尔所创作的歌德和席 勒纪念雕像
宗白华评价歌德
• 就人类全体讲,他的人格与生活可谓极 尽了人类的可能性。……他表现了西方 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同时具有东方 罗乐天知命宁静致远的智慧。
第五章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五章第五章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十八世纪的欧洲是启蒙的时代。
启蒙运动直接导致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其宗旨是以天赋人权反对封建主义,用无神论和自然神论反对宗教迷信,启发人们的心灵,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
启蒙文学就是启蒙思想家用来宣传其政治主张,教诲人民的武器。
主要有三个特点: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宣传性。
启蒙作家大多是启蒙思想家,他们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文学创作目的明确,用文学艺术为武器宣传启蒙思想,启发教育人民,因此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教诲特色。
2、自觉的民主性。
主张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正面歌颂的主人公,改变了欧洲文学以上层贵族和帝王为主人公的传统。
3、文体的多样性。
创造了多种新的文体类型,如哲理小说,市民悲剧,及书信体、对话体小说,抒情小说、教育小说等等。
第一节流派、作家和作品一、法国启蒙作家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共有两代启蒙作家——他们同时也是启蒙思想家。
第一代启蒙作家孟德斯鸠(1689— 1755)法国第一个启蒙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出身于贵族,曾担任波尔多省法院院长。
著有《论法的精神》(1748),和《人权宣言》(1789)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对路易十四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法律进行了大胆、全面的抨击。
是欧洲最早的哲理小说。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主义运动的领袖。
倡导文艺为社会改良服务,开创新型的“哲理小说”形式,宣扬启蒙思想。
曾改编中国古代戏剧《赵氏孤儿》为《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演后引起巨大反响。
哲理小说法国启蒙作家、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创立的一种小说形式,继承了拉伯雷的讽刺幽默传统,吸收了英国18世纪小说家斯威夫特的手法,将辛辣的讽刺、轻松的诙谐与嬉笑怒骂结合在一起,具有犀利的批判性和战斗精神。
外国文学史2

6.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1)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人物。 (2)夏多布里昂: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 《基督教真谛》 (3)斯达尔夫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先驱 《黛尔菲娜》《柯丽娜》 (4)乔治。桑:法国重要的浪漫主义女作家 爱情婚姻小说、社会小说、田园小说p104上数第 3段 (5)缪塞:法国“莎士比亚”
(3)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 (4)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 的口号; (5)夸张的手法、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 4.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策源地。 (1)“耶拿派”p100上数第2段 “大小施莱格尔”、诺瓦利斯 《雅典娜神殿》 蒂克:《民间童话集》《金发的艾克贝尔特》 (2)“海德堡”派 阿尔尼姆、布伦塔诺 《儿童的奇异角号》
(2)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p135下数第1段 5.无产阶级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毕希纳:德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 《丹东之死》 维尔特:德国工人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工人诗人。 被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 人”。 《刚十八岁》《铸炮者》《我愿做一名警察总监》 6.其他国家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勒凯(瑞士):《绿衣亨利》 安徒生(丹麦):《安徒生童话》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世界文学史上第 一部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长篇小说。 (2)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p134下数第2段 4.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1)代表作家作品 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 多余人: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 典型。P136上数第1段 小人物: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 社会底层的、被欺凌被侮辱者的典型。P136上 数第2段
外国文学——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启蒙运动: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它比文艺复兴具有更强的政治革命性质,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称为启蒙主义。
启蒙主义的矛头主要是对准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的。
启蒙主义的体系的核心是理性。
启蒙主义者把资产阶级的“理性”(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原则)作为衡量一切的准则,最高理想是建立一个永恒完美的“理性王国”。
简述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 18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成就最高。
2有鲜明的倾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
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只有“后房故事”才具有一点文学色彩。
3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
过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王公贵族,18世纪以第三等级为正面主人公,王公贵族成了批评对象。
如鲁宾孙、苏珊(《修女》)、费加罗、露伊斯(《阴谋与爱情》)。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
缺点: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
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等。
主要成就: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18世纪文学状况:一英国文学笛福(英国实现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现代新闻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
鲁滨逊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理想中的英雄形象。
鲁滨孙在荒岛依靠火药和文明的工具,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个文明世界,他是西方商业英雄。
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雄心。
在他身上有着创造者和劳动者的品格,精力充沛,百折不挠,富于实干精神和进取精神。
鲁滨逊又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真正的资产者”(恩格斯语)的典型。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学习重点: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
启蒙主义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精神,但启蒙文学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的理性精神外,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
启蒙作家大多都把个性与情感自由强调到了高于理性与秩序的程度。
学习本章,应了解启蒙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各国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本章的重点作家是歌德。
关于歌德,我们应掌握歌德的思想发展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其代表作诗剧《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浮士德形象及其表现的时代精神、靡菲斯特的“作恶造善之一体”的辩证特征、诗剧的艺术特色等。
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18世纪,自然科学的各学科已经基本形成,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牛顿(1642—1727)三大力学理论和万有引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宇宙世界的看法发生了巨大改变。
瓦特(1736—1819)高热效率蒸汽机的发明并应用于生产,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使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渐扩大,欧洲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们的视野大开,并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人的价值被进一步地肯定了。
上个世纪英国革命的发生,使人们看到一线光亮。
但是,当时的欧洲各国仍处于王权的强力统治之下,教会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人的个性仍处于王权和教权的阴影之下。
下层人民生活艰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为铲除社会上的王权主义、教权主义和愚昧主义,以法国为中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领导者和思想家试图以文化知识为工具,开启大众愚昧的思想,使之摆脱王权与教权的控制。
他们崇尚理性,认为人类现在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上接受审判,理性是裁定一切的标准。
但这种理性与17世纪的古典主义理性是不同的,17世纪古典主义强调的是崇尚王权,维护王权和国家利益,为专制制度服务的理性,而18世纪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是因为他们认为“凭借理性人能够解决一切重大难题、确立生活的基本准则;同时坚信,运用理性必将迅速地驱散迷信、偏见及野蛮带来的社会黑暗,使人解脱对权威的单纯依赖和对传统观念的盲从,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王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现实主义色彩和平民精神; 启蒙文学是新产生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的文学, 体现着平民精神,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塑造平 凡的普通人形象。 3、启蒙文学既是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反拨,又是前浪 漫主义文学(特别是感伤主义作品)的发展,它还没 有发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分离和对立,因此客观的描 写和主观的抒情、说理融为一体。 3、形式上的创新。 如小说就有:哲理小说、书信小说、对话体小说、 游记小说。创造了正剧(狄德罗)。 总之,启蒙文学的核心精神是对于现代性的鼓吹。
2)思想性: 诗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 求的过程又是循序渐进的:憧憬、追求、成功、幻灭,再 憧憬、再追求、再成功、再幻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世 界和人类就是在这不断追求、不断幻想的大循环中矛盾运 动,超越自身而发展进步的。诗剧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 坚定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 阻碍,但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 —— 个人的自由和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同时这里也看出人 凭借上帝赋予人的理性的指引,就能够摆脱谬误,走向光 明,可以看出这里表现了一种新型的宗教观——上帝是充 分信任人的。所有以上这些反映了十八世纪资产阶级的价 值追求,满足了时代对新意识形态的需要。因此,说《浮 士德》为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一部《圣经》一点也不为过。
3、哲学原因: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法国的唯物主 义哲学,培养起人的实证主义、实验论证等科学观 念;德国的“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哲学张扬了人 的主体性,培养了人的“天才观”,使人对自己的 理性产生了自信心。 在社会学方面还出现了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说;洛 克反对天赋观念的认识论、自然权利说;卢梭的社 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说、“回归自然”说等观 念。这些都使人的思想得到解放。 以上这些所形成的启蒙运动构成了启蒙文学发生 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启蒙文学也成了这场启蒙 运动的构成部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时尽管浮士德已经100岁,双目已经失明,但是他 仍然雄心勃勃,勇不停息的追求。 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 然后才能够作生活和自由的享受。…… 我愿看见这熙熙攘攘的人群, 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我更呼唤对于于这样的刹那: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我在这宏福的预感之中, 将这最高的刹那享受。
2)靡非司特 是作为浮士德的相对立的人物出现的。他奸诈、冷 酷、凶残、寡廉鲜耻,虚无妄为,是否定与“恶”的 化身。他以危害人类为言行宗旨,处心积虑地引诱浮 士德陷入歧途。 但是这里的靡非司特所作的“恶”已不是传统意义 上所指的道德上的“恶”,而是人性本能的象征,是 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的象征,因此,靡非司 特主观上作恶,但在客观上却常常造善,促使浮士德 超越自己。另外,靡非司特作为长期观察社会的邪恶 者,不相信人的理性,不相信世界会走向至善,靡非 司特的虚无主义态度,显得他比浮士德还要深刻。应 该说靡非司特是歌德在社会发展史上第一次赋予恶以 正面价值,一种辩证功能。因此,靡非司特是一个具 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形象。
(二)魏玛时期(1775—1785)1775年,歌德受邀来 到魏玛公国,任枢密使顾问和内阁大臣,被授予贵族 头衔,开始了从政生活。从政十年,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古典时期”(1786—1805)1786年,歌德隐 名埋姓,只身弃官逃亡意大利。在意大利,他接触到 了古希腊罗马艺术,并为古代艺术所体现的纯粹、宁 静、和谐的理想美所倾倒,并对自己在“狂飙突进” 运动中的表现展开反思和批判。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 来时,歌德现是呼唤,随后对其进行了批评和否定。 1794年,歌德和席勒相识并互相合作十年,歌德完成 了《浮士德》第一部。 (四)晚年(1806—1832)歌德完成了《浮士德》第 二部。1832年3月22日,歌德因病去世,享年83岁。
代表人物是莱辛,有“德国民族文学之父”的称谓。 代表作有《拉奥孔》和《汉堡剧评》,其中《拉奥孔》 划分了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区别,也即古典艺术和 现代艺术的区别。 第二个时期(1770—1785):“狂飙突进”运动。 该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受法国启蒙运 动影响的一场波及全国的一场启蒙运动。其主要精神 有三:一是提倡“返回自然”,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 秩序,否定现存的封建社会。二是崇尚感情,要求个 性解放。三是提倡民族意识,要求民族统一,强调文 学的民族性。这场运动因为当时一个诗人所办刊物 《狂飙突进》名字而得名。当时,席勒、歌德都参加 了,席勒奉献了《阴谋与爱情》,歌德则是《少年维 特之烦恼》。运动到了九十年代逐渐衰落。
这种矛盾性具体表现为: 1、爱情与美德之间的矛盾; 2、现代平等社会与宗法等级社会之间的矛盾; 3、有神论与无神论之间的矛盾; 4、自然主义与道德主义之间的矛盾。 艺术价值:1、书信体的写作有利于男女主人公抒发 情感,倾诉心声; 2、作品由此所形成的感伤主义风格成为后来浪漫主 义的先声; 3、自然景物描写和自然情感抒发融为一体,构成了 全书情景交融的创作特色。
(二) 《新爱洛伊丝》(1761) 人物: 德丹治男爵 爱德华绅士
朱莉·德丹治 (贵族小姐)
圣·普乐 (家庭音乐教师) 沃尔玛 (俄国贵族)
克莱尔 主要生活场地:“爱丽舍”
多尔贝
《新爱洛伊丝》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思想价值: 1、提倡人人平等,反对贵族特权; 2、提倡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反对没有爱情的虚伪婚 姻; 3、提倡人人平等相爱,宽容理解,反对等级偏见; 4、提倡崇尚人的理性的新宗教观,反对迷信、教条的 旧宗教。 思想方面的保守性: 1、由崇尚爱情,演变为崇尚美德; 2、由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到保留宗法社会的奴仆等 级; 3、由追求人人相爱的现代社会,演变为道德高于一切 的道德主义,最后走向了禁欲主义。 总之,作品反映出了作者的思想矛盾性:
4、歌德的《浮士德》 1)分析作品: 从1773年构思到1831年完成,前后用 了近60年。诗剧体裁,共两部,五幕,12111行。 打赌 上帝(天帝)—— 靡非司特 靡非司特 ————浮士德 浮士德的五段生活经历。 书斋生活—— 钻研学问的博士; 爱情生活—— 追求感官生活享受 情人:玛甘泪 政治生活—— “神圣罗马帝国” 追求古典美—— 到古希腊寻找海伦,生“欧福良” 改造大自然——填海造田。
4、德国启蒙文学 1)德国的封建性比法国还要严重,且资产阶级比较弱 小,因此,与法国的政治革命相比,在德国则爆发了 哲学革命,这就是所谓的“法国的革命,德国的精 神”。在文化上,十八世纪德国出现“古典哲学”的 繁荣,主要是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像康德、黑格 尔等。在文学上也取得很大成就,迎来了“古典文学 的时期”,出现了像莱辛、席勒、歌德等文学大家。 由于德国启蒙任务的艰巨和国家四分五裂,因此,德 国文学的启蒙任务也不完全等同于法国:一方面是要 求政治自由、平等,另一方面还要培养民族精神,维 护国家统一。 2)德国的启蒙文学发展经过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700—1770):启蒙运动时期。
3、英国的启蒙文学 英国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存在反封建的任 务,天主教在新教——清教的冲击下势力大减,因 此,英国启蒙文学的任务是塑造资产阶级新人,和 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暴露出的缺点进行批判等任 务。 英国这时的文学体裁主要以小说为主: 1)塑造资产阶级新人形象,鼓励冒险创业的小说 是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1719),还有菲尔丁 的《汤姆·琼斯》(1749)。 2)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小说是,斯威夫特的 《格列佛游记》(1726)。 3)批判资产阶级理性文明的是,感伤主义小说, 是理查生的《克拉丽莎》(1741—1748)和斯泰恩 的《感伤的旅行》,“感伤主义”因此得名。
第三个时期(1786—1805):古典时期。 这一时期是德国启蒙文学的最高成就。 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提出了古典诗歌 和现代诗歌的区别。 《审美教育书简》则是强调审美在教育中的作 用。人有两种冲动:“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 前者强调本能发泄,后者强调理性抑制,只有“游戏 冲动”中,才能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因为“游戏冲 动”是符合本能的,但同时又是不压抑人性的。审美 的超功利性使人如处在游戏中,因此,审美能够抒发 人的个性,使人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席勒说,“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只有当人是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3)卢梭(1712—1778) 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祖籍法国,自幼丧 母,从小跟着父亲一道读文艺小说和历史书籍,从小 形成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卢梭性情孤傲,独立不 羁,决不与贵族集团和教会势力为伍,他厌恶巴黎的 奢华、贵族的傲慢和教会的反动,便回归乡村隐居。 他是启蒙思想家,但又超越了启蒙思想;他不但反 对封建专制,也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甚至反对社会文 明,强调“回归自然”。他也是启蒙作家中最具文学 才华的作家。
3、歌德的生平简况 (一)充满热望的青年时代(1765—1775) 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 绿蒂——阿尔贝特(绿蒂的未婚夫) 维特是一名小知识分子,生活的环境是:庸俗麻木 的市民,势力傲慢的贵族,保守腐败的官场,而感到 悲观失望。维特是一个觉醒者,也是一位反抗者,只 不过他这种反抗以自杀的方式,是比较消极的,但影 响很大,引起很多青年人的强烈共鸣。 绿蒂是大自然的代表,纯洁而善良,但她身上仍然 存在着传统的伦理情感,阻止了她迈出坚定性的一步。
4、文学发展自身的要求。 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不利于在新形势下反映新的生 活。这样就只能需要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来代替它。 二、启蒙文学的特点: 1、政论性和哲理性; 启蒙主义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主义,宣扬资 产阶级理性精神,呼吁建立一个“平等、自由、博爱” 的理性社会。 启蒙文学虽然思想性明显加强,但是也损害了文学 的主要特性——形象性,而一定程度上有思想大于形 象的艺术之弊。
3人物形象: 1)浮士德:是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一个积极 进取精神的代表。浮士德自强不息、执着探索,为了 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 他不怕以鲜血和灵魂作抵押;在探索人生意义、探索 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 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作者让他去经受种种考验, 浮士德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 位、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求中,但浮士德却能够迷途知 返,一次次地超越自己,走向新生活,在浮士德身上 似乎看到了一条精神净化之路,并富有宗教革新的启 示。浮士德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 上向善。浮士德形象是欧洲中世纪结束前后,一些渴 望摆脱蒙昧、获取真知而勇往直前的优秀知识分子写 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