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15课北伐战争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北伐战争》,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内容包括:北伐战争的背景、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进程、北伐战争的影响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伐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北伐战争。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类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一定的兴趣,但在理解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和平、追求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伐战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对北伐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北伐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伐战争》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课程的第15课。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详细介绍了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内容包括: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方针、战场和战争进程,以及北伐战争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认识北伐战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对中国的革命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北伐战争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知识,对于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北伐战争,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的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伐战争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北伐战争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深入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北伐战争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的特点和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资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资料:收集与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漫画、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15课北伐战争——再革命一、再革命之可能——国共合作的实现二、再革命之高潮——北伐战争三、再革命之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一幅漫画导入新课《民众的力量》观察漫画,回答问题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一、再革命之可能——国共合作的实现1.解释国民革命的概念,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关系,引用材料说明“再革命”这一主题的由来。

(一)国共合作的原因2.讲解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

(二)国共合作的建立3. 讲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意义。

(三)国共合作的成果4.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创立的历史意义。

1.阅读教材和PPT的材料,掌握国民革命的概念,理解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的关系。

2.阅读PPT的图文材料,理解国共合作的原因,知道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意义。

掌握相关的概念、史实,理解国共合作为北伐战争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能,落实教学目标1。

二、再革命之高潮——北伐战争(一)北伐战争的经过1.展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设计表格让学生完成。

任务一:认真观察示意图,结合课本知识,完成表格。

(二)北伐战争的影响2.展示历史漫画、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PPT和学案的材料,分析北伐战争的影响。

任务二:根据PPT的材料9—11和学案的材料2—4,分析北伐战争的影响。

(三)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3. 展示历史漫画、文字材料并对一些材料进行必要的解读,引导学生结合PPT和学案的材料,分析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任务三:(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当时的民众,你会支持哪一方?结合PPT的材料12—27及学案的材料5—7说说你的理由。

1.观察形势图,完成表格。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24年至1927年间的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材从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北伐战争爆发、国民革命的发展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共合作的意义,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近代中国的革命、辛亥革命等历史背景。

但对于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具体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知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人物关系等,可能还存在混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理解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事件的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事件的相关视频、图片等素材。

3.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教案
第15课 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1.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教学重点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教学难点
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内容




导入1(歌曲欣赏)多媒体播放歌曲: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为什么人民会发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呼声呢?什么是国民革命?什么历史事件成为国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强音?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来一次国民革命之旅。
(2)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过渡语: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建立了黄埔军校,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板块二 北伐胜利进军
分组讨论:北伐军首先在两湖战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之后转战孙传芳部,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我们来思考一下,北伐军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胜利?
阅读材料:
材料在“分共会议”上,汪精卫主张对共产党严加制裁,甚至喊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公开武力镇压。
请回答:
(1)材料中汪精卫为什么说要“分共”?在“分共会议”上汪精卫宣布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造成了什么后果?
(2)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其原因是什么?
2.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消灭军阀吴佩孚,然后挥师向东,消灭孙传芳部队,最后北上攻打张作霖。
史料
积累
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要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上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评估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与政治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事件和人物。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分析与评估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团结的影响;3. 研究北伐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4. 掌握相关的关键词、事件和人物。

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提出问题,例如:你能想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曾经合作过吗?2. 学生回答问题并与同伴分享他们的了解。

第二步: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0分钟)1. 向学生提供有关国共合作的背景材料,包括中国面临的内外困境和国共两党的分歧。

2. 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国共两党开始合作?他们合作的目标是什么?合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国共合作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步: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团结的影响(20分钟)1. 学生参考课本和其它资料,研究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团结的影响。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合作的影响的短文,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第四步:北伐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和起因,包括北洋政府的腐败和北方军阀的割据状态。

2. 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并回答问题,例如:北伐战争是如何开始的?它的经过和结果如何?3. 学生参考课本和资料,讨论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和统一的影响。

第五步:总结与评估(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问题,例如: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评价?2. 学生回答问题,参与全班讨论,并评估他们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

三、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篇有关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短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北伐战争
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北伐战争中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知道中共三大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行住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

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大家谈的很好。

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段悲壮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教师讲述: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学生回答: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时间1924年,广州
参会
人员
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
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内容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
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
大政策
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4.教师强调: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进行的明确,因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5.教师出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并结合教材,提炼有关黄埔军校的信息。

学生回答:
回答一: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起来的。

回答二:1924年5月创办,地点在广州回答三: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回答四: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目标导学二:北伐胜利进军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北伐胜利进军的相关信息。

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总指挥蒋介石
主战场湖南、湖北
重要战役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
北伐路线①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
②福建——浙江——上海
2.教师提问:为什么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被称之为“铁军”?这支“铁军”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
学生回答:叶挺所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因此为称之为“铁军”。

主要有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打败吴佩孚主力。

3.教师展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师讲解: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先后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4.教师提问: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为什么在短期内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一是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二是国共两党齐心协力;三是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北伐战争时,中国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蓬勃发展。

农民协会组织会员大量增加,农民运动发展急速;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重大发展。

北伐战争的进行有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工农运动的发展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由此来看,工农群众的支持应是北伐胜利进军的一个原因。

6.教师过渡:然而,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时,统一战线却破裂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呢?
目标导学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及原因?
学生回答: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原因:蒋介石与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只掌握有一小部分武装,还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力量弱小。

2.教师讲述: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

3.教师提问: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统一中国。

最终结果是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三、课堂总结
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跌宕起伏,虽写下了辉煌壮烈的篇章,却终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

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共的破裂也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共吸取教训,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十年内战的枪声最终浩然打响。

❸板书设计➷
条件:中共“三大”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实现:中国国民党“一大”
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
条件: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广州国民政府建立
目标: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北伐胜利进军主要战场:湖南、湖北,汀泗桥、贺胜桥之战
结果: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南京国民政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主观
府的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7年4月
二次北伐和张学良东北易帜
❹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除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面外,还作出了如下的努力和尝试。

①准确把握了教学的三维目标;②选择了丰富而多样的教学素材,有地图、实物图等,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

③注重进行探究性的小组讨论,在分组讨论北洋军胜利进军的原因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探究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完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以及对史料的充分解读,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