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是一个超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一个完全的家庭,又是由主与奴、夫与妇、
父与子这三项基本要素组成。…………
在各行业中,凡是不靠时运而着重技术的一定是最有本领的行业;凡是对人体最有损害 的一定是最鄙贱的行业;凡是使用体力最多的一定是最劳苦的行业;凡是最缺乏善德的
一定是最可耻的行业。而垄断则是获得暴利的一项通则。以家喻国,父子关系类似君王
《政治学》主要内容
《政治学》成书于BC326年,亚里士多德自称是“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 本是吕克昂哲学学校内部传授的讲稿。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 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1965 年8月出版。 全书共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 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 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三种,后者为僭主、 寡头、平民三种。 第二部分: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 第三部分:第4、5、6卷,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 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卷四 政体的分类研究 1 政体研究绪论 2 君主政体的品种 3 平民政体的品种 4 寡头政体和僭主政体的品种 5 论混合政体 卷五 政体的变革与保全 1 政体变革的原因 2 政体保全的方法 卷六 论平民政体和一般政体的建置 1 平民政体的建置 2 一般政体的建置 卷七 论理想城邦 1 论至善和幸福生活 2 理想城邦的勾画 卷八 论公民教育
《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读后感
![《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9224e3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0.png)
《政治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对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正义、良好秩序、以及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他首先提出了“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基本观点,然后通过对不同政治制度的分析,阐述了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他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循环论证方式,使得他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亚里士多德的结构安排让我对他的观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篇范文
《政治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对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正义、良好秩序、以及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全新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将《政治学》视为一部探讨人类社会和政治制度如何实现和谐共生的著作。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试图解答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寻找一种平衡,使得社会秩序稳定,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四篇范文
《政治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对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正义、良好秩序、以及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写作风格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文笔清晰、逻辑严密。他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和比较,使得抽象的政治理念变得具体而有趣。他的论证过程条理清晰,让人容易理解他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写作风格让我深感他的严谨和智慧,也让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理想国》与《政治学》
国家的起源
柏拉图认为,国 家产生于人类 生活的需要
亚里士多德认 为国家是由人 的本性的发展 所决定的,在历 史长河中自然
而然产生的
《理想国》与《政治学》
国家的阶级构成
柏拉图崇尚的 是一种由哲学王 直接统治的,社会 中各阶级等级森 严的理想社会
亚里士多德所 崇尚的是以法治 国,社会各等级比 较松散的理想社
会。
《理想国》与《政治学》
政体形式
柏拉图认为 最理想的政体 是贤人统治,即 “哲学王”
亚里士多 德则阐述了6 种不同的政 体形式
《理想国》与《政治学》
私有制
柏拉图谴责 私有财产,认为 私产之下无好 的执政者甚至 会毁灭社会
亚里士多 德看来,只有在 私有制的条件 下,才能发挥人 类的各种美德
《政治学》内容简介:亚里士多
德的《政治学》成书于公元前326年, 是他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制度研究 的基础上完成的关于城邦政治学说的 主要论著。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了国家的 起源、本质、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等 一些重要政治问题,不仅系统地论述 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思想,而且第一 次创立了独立的政治学体系。
《政治学》的主要内容
• 1.论城邦
(1)城邦的目的
–为了追求和实现城邦和个人生活的至善; –个人的善与城邦的善是统一的(教育和法律的作用); –政治上的善即公正——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权力必须是
善的) –纯思辨活动的属性是至善或至福的属性。(无所外求、自得
其乐、闲暇等)
(2)城邦的起源
• 家庭——村落——城邦;
• 游历时期:阿塔内斯、米提利尼(结识泰奥弗拉斯特)、 马其顿(受菲利二世之邀,亚历山大之师)、斯塔吉拉 城、雅典(前355);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中的著名观点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著名观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和学者,他的著作《政治学》(Politics)对政治
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一些著名观点:
1. 政治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活动,是组织和管理城邦(polis)的方式。
他将政治定义为追求公共利益、实现公正和道德的活动。
2. 社会阶级和公民参与: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中存在不同的阶级,包括奴隶、自由民和市民。
他主张市民应该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拥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和责任。
3. 政治制度: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这三种主要的政治制度。
他认为,各
种制度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理想的政治制度应该是基于合理、公正和权力分散的原则。
4.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目的应该是追求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他
认为,政治制度的目标是实现全体市民的幸福和繁荣,而不仅仅是个别人或特权阶级的利益。
5. 法治和合法政府:亚里士多德主张政府应该依法行政,通过正当的立法程序制定和执行法律。
他认为,政府合法性是建立在为公众利益工作,并受到市民认可和支持的基础上的。
6. 教育与公民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的教育和道德熏陶对政治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市民的美德和公民品质,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这些观点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思想中被广泛讨论和引用,对后世政治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产
生了重要影响。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政治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作的法学著作,是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他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
《政治学》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城邦问题,以“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为前提,分析了城邦的形成及基础,探讨了各种城邦理论、制度,研究了各政体的分类和变革,并提出了他关于理想城邦的设想,从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被视为政治研究体系的典范。
《政治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也是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主要依据。
在该书中,亚里士多德的讨论十分广泛,涉及了国家(城邦)的目的、起源、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的分类、变革和维持,理想城邦及其构建,公民的教育等。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政治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政治制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是三种基本的政治制度,以及它们的变异形式:暴政、寡头制和民主制。
亚里士多德认为,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是良好的政治制度,因为它们以公共利益为导向。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理想的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很难实现和维持。
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制度的好坏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是否符合公正和公共利益的原则。
他认为,无论是君主制、共和制还是民主制,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都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和不公正。
因此,要建立一个真正公正、公共利益为先的政治制度,必须在不同政治制度之间进行权衡,从而找到最为适合的制度。
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积极参与是实现良好政治制度的关键。
公民应该关心公共事务,行使他们的政治权利,如投票、参与决策和监督政府。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思想非常丰富和深入,对于理解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有重要参考价值。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代政治学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内容如下:
1.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阐述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国家、政治组织、政治权力等等。
2. 国家与公民: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的核心是公民,公民是国家的生命和支柱。
他系统地分析了公民的种类、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权利等方面。
3. 政治制度:亚里士多德讨论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包括寡头制、民主制和君主制等。
他认为,政治制度的目的在于达到公正和稳定,理想的政治制度是综合了各种制度优点的政治制度。
4. 法律与正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和正义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桥梁。
他强调了法律和正义的重要性,指出政治权力必须受制于法律和正义,否则就会导致混乱和暴力。
5. 政治改革: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改革的建议,包括加强法律和正义、建立公平的税制、限制财富和权力的集中等等。
他认为,政治改革是为了达到公正和稳定,必须基于对政治实践和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对后世的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时,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
这部著作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对政治现象的洞察,让我深受启发。
亚里士多德开篇就指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
他认为人类具有合群的本性,只有在群体中,人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这种观点打破了以往对政治的狭隘理解,将其与人类的本质需求紧密相连。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城邦是自然的产物,是由家庭、村落逐步发展而来。
城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应该以促进人民的幸福和美好生活为导向。
亚里士多德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的政体形式。
他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他认为每种政体都有其优点和缺陷,而且政体的好坏取决于统治者是否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例如,君主政体如果统治者公正贤明,能够为民众谋福祉,那就是好的政体;反之,如果统治者只为自己的私利,就会沦为僭主政体。
这种对政体的分类和评价,为我们思考政治制度的优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论述政治权力的分配时,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中产阶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产阶级在社会中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能够平衡贫富两端的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如何培育和壮大中产阶级,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对于法治的重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法治优于人治,因为法律是一种没有感情、不会偏私的准则,能够保证公正和公平。
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树立法律的权威,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的基石。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关注到了教育在政治中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培养公民品德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城邦稳定和发展的关键。
通过教育,公民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积极参与到城邦的政治生活中。
这使我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该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责任感和公共意识的公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卷四 政体的分类研究 1 政体研究绪论 2 君主政体的品种 3 平民政体的品种 4 寡头政体和僭主政体的品种 5 论混合政体 卷五 政体的变革与保全 1 政体变革的原因 2 政体保全的方法 卷六 论平民政体和一般政体的建置 1 平民政体的建置 2 一般政体的建置 卷七 论理想城邦 1 论至善和幸福生活 2 理想城邦的勾画 卷八 论公民教育
❖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形式,村坊则是由若干家庭联合形成的,而若干村坊的组合就是 城邦。至此,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人类的生活就获得了完全的自给自足。 因此,城邦是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则自然地趋向于城邦生活,人类在本性上是一个 政治动物。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凡夫,就 是一个超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一个完全的家庭,又是由主与奴、夫与妇、 父与子这三项基本要素组成。…………
《政治学》的理论贡献
❖ 1、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开创政治学研究之先河。 ❖ 2、重经验研究方法,把神学束缚下的政治学转变为以人为
中心的政治学。 ❖ 3、提出了理想的政体模式—共和制。 ❖ 4、主张通过公民教育和培养实现城邦生活的完善与和谐。
原文导读
❖ 卷一 论城邦的目的、起源和基础
❖ 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 种,它所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城邦。
❖ 在各行业中,凡是不靠时运而着重技术的一定是最有本领的行业;凡是对人体最有损害 的一定是最鄙贱的行业;凡是使用体力最多的一定是最劳苦的行业;凡是最缺乏善德的 一定是最可耻的行业。而垄断则是获得暴利的一项通则。以家喻国,父子关系类似君王 的统治,夫妇关系则好像共和政体。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对整个城邦的治理来说, 只有优良的妇孺,才会形成优良的城邦。因为妇女占居全邦人口的半数,而儿童则不久 就要成长为公民.
原文导读
❖ 卷四 政体的分类研究
以平民政体而论,变更最主要地起因于平民领袖们的放肆。他们或者是私下里中伤富 人,迫使富人们联合起来,或者是在公开场合鼓动群众围攻富人。……有时候,平民领袖 们为了逢迎群众不惜加害于显贵人士,或者瓜分他们的财产,或者以巧取豪夺的公益捐献 来削减其家产,有时甚至诉诸指控,以便没收富人们的财产,致使这些人不得不合力向平 民政权发难。
❖
在古时候,平民领袖同时又是一名将领,故平民制很容易转为僭主制或暴君制。大多
古时的僭主起先都做过平民领袖,现今与往昔已不相同的原因在于,尽管当时的平民领袖
们出自将领中间,但他们往往不善言辞;如今修辞之术长足发展,能言善辩之人领导着平
民大众,然而不谙军事妨碍了他们僧夺城邦大权,不过偶尔也会有一两件小小的例
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古希 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 山大帝的老师。在物理学、诗歌(包 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 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都有建树。 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 三人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奠基者。他的 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政治学》主要内容
卷一 论城邦的目的、起源和基础 1 城邦的目的和起源 2 论家务管理 卷二 各种城邦理论和现实城邦政制评析 1 评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理想 2 论财产 3 论政制的改革和守成 4 论斯巴达政制及其他 卷三 论公民和政体理论 1 公民的性质和品德 2 论政体及其分类 3 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正义观念 4 论城邦最高治权的寄托 5 论正义和贤人政制 6 论人治与法治
《政治学》主要内容
❖ 《政治学》成书于BC326年,亚里士多德自称是“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 ❖ 本是吕克昂哲学学校内部传授的讲稿。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
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1965 年8月出版。 ❖ 全书共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四部分。 ❖ 第一部分: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 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 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三种,后者为僭主、 寡头、平民三种。 ❖ 第二部分: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 ❖ 第三部分:第4、5、6卷,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 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 第四部分: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 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 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平民领袖们就不得不拉拢平民,以致平民大众控制了权力,超越法律之上。
原文导读
以寡头政体而论,政权的更迭有两种最显著的途径;其一是群众蒙受了不公正的待遇, 任何一个敢站出来领头闹事的人都能纠集起大批的群众,尤其当他本人就是寡头集团的一 员时,纳克索斯岛的吕格达米斯即是一例,此人后来成了纳克索斯的僭主。起因于其他方 面的内乱也有种种差异。有时候动乱产生于富有阶层自身,极少数人把持了各种职位,一 些富人也被排斥于统治集团之外,正是他们起来推翻了他们的政体,在马撒利亚、伊斯特 罗斯、赫拉克里亚及别的一些城邦均发生过这类事情。那些未能在这些地方的政体中当官 掌权的人成天吵吵闹闹,直到先是兄长,后是胞弟,双双官服加身才肯作罢,因为有的地 方不允许父子同时为官,另有一些地方不允许兄弟同时为官。马撒利亚的寡头政体后来变 得更加接近于共和政体,而伊斯特罗斯的寡头政体则为平民政体所取代,赫拉克利亚的议 事会增扩至六百人之众。在克尼多斯,原先的寡头政体也同样经历了变更,祸乱起于显贵 阶层内部,他们不满于少数人把持政权,以及方才提到的规定,即父子不能一同做官,且 众多的兄弟中只有最年长者才有资格担任官职。平民在这类争吵中坐收渔翁之利,乘机推 波助澜,从显贵阶层中挑选一人做他们的领头人,进犯并制服了陷于分裂的寡头集团-分 裂即意味着衰弱。比如在埃吕斯勒,最初的年代是由巴西琉代执掌的寡头制,而且政制清 廉、治理得宜,然而平民们仍对少数人专政耿耿于怀,照样改换了旧制。
外。……此外,当时各个城邦尚且不大,平民们忙于耕作,散居于乡野,只要略略懂些军
事,平民领袖们就可能趁机建立僭政。他们通过表白自己对富人的仇恨来博取穷人的信
赖。……而且,变更也可以是从最原始的平民政体到最新近的平民政体。凡是在官职都经
过选举又没有财产资格要求的地方,并且选举权为一切平民所有,一心想谋得一官半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