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可达性·宜人性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重点复习资料模拟题答案(二)《第四版》下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重点复习资料模拟题答案(二)《第四版》下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重点复习资料模拟题答案(二)《第四版》下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复习资料模拟题答案(一)《第四版》下15道名词解释+21道简答题+4道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2.城市生态规划是生态规划再城市地区得到具体化,其与生态规划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3.生态适宜性指土地生态适宜性,指由土地内在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对特定用途的适宜或限制程度。

4.生态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5.城市环境规划是城市政府为使城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6.城市开敞空间开敞空间是指城市或者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的重要场所。

7.七通一平是指基本建设中前期工作的通道路、自来水通、电通、排水通、排洪通、电讯通、煤气管通及平整土地等的基础建设。

8.图底理论从分析建筑实体和开发虚体之间的对比关系着手,试图通过对城市物质空间的组织加以分析,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9.《威尼斯宪章》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是在国际宪章中较早提出保护历史古迹及环境完整性的文件。

10.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是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城市开发:是以城市土地利用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活动,主要通过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空间品质,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利益或环境效益的目标。

1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建设单位在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征用、划拨土地前,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建设项目位置和范围符合城市规划的法定凭证。

1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4.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有关建设工程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法律凭证,是建设单位建设工程的法律凭证,是建设活动中接受监督检查时的法定依据。

城市的开敞空间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的开敞空间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的开敞空间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活、工作和休闲的重要场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空间资源变得越发紧缺。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的开阔空间成为了人们追求的一种重要需求。

城市的开阔空间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底蕴,提升城市的品质,也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减轻城市的压力。

城市的开阔空间与城市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开阔空间是指城市中那些不用于建设和居住的空旷区域,例如公园、广场、河滨、森林等。

这些开阔空间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城市的开阔空间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比如许多城市都会在市中心或者重要景点建设音乐喷泉、城市雕塑等现代艺术作品,增添艺术氛围;城市的开阔空间还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

城市公园可以提供给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增添城市活力;城市绿地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城市的开阔空间还有助于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城市广场、步行街等空间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交通选择,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城市的开阔空间在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城市的开阔空间并非尽善尽美。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城市化建设,导致了城市开阔空间的不断减少。

城市的开阔空间遭受着包括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城市化压力等多方面的困境。

在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的开阔空间,保护和弘扬城市的开阔空间成为了当务之急。

为了解决城市的开阔空间与城市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着手。

城市规划部门要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的开阔空间。

通过制定城市开阔空间保护规划,科学布局城市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开阔空间,使城市的开阔空间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得到保障。

加强对城市开阔空间的保护。

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保护城市开阔空间不受商业化侵蚀,不断完善城市开阔空间的管理制度,提高城市开阔空间的保护力度。

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城市开阔空间的建设和保护,激发市民参与保护城市开阔空间的热情,形成社会共识。

疫情背景下基于心理需求的教堂景观设计——以平望镇教堂景观设计为例

疫情背景下基于心理需求的教堂景观设计——以平望镇教堂景观设计为例

新材料·新装饰2021年3月第3卷第6期景观设计新冠疫情背景下,公共空间环境中存在的卫生建设问题日益突出。

在西方国家,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悠久历史的著名教堂在这次疫情中因不堪重负而纷纷关闭。

这次疫情不仅使教堂受到影响,普通大众也受到了心理上的冲击,焦虑、恐慌、敏感、低落等不良情绪使人们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所以,从心理需求的角度进行教堂景观设计极为重要。

教堂作为公共空间,应发挥帮助人们释放不良情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作用,这也是其设计的必要环节。

1与景观环境相关的心理理论1.1心理压力理论压力反应是将生活时间作为压力源,个体在其作用下会产生焦虑、恐惧、认知的心理反应,逃避、回避的行为反应以及涉及全身的躯体反应。

通过霍姆斯和拉赫生活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模式可知,疫情让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多变化,人们需要不断地从心理和生理上适应这些变化,才能维持稳定状态[1]。

1.2环境应激理论环境应激理论认为,灾变事件、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琐事都会引起个体的情绪、行为以及生理反应。

环境应激理论中的唤醒理论认为环境可以刺激个体,改善人的情绪状态,帮助个体改变心情[2]。

若将唤醒理论应用于景观设计中,园林中多变的空间布局设计、曲折的园路设计、丰富的植物配置皆可用于改变游人的情绪,帮助游人在自然中释放心理压力,使人与自然彼此信赖[3]。

1.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之一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

在生理需求方面,景观设计应为人们提供适宜的人居环境、便捷的交通,以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在安全需求方面,景观设计应考虑管理安全、施工技术安全、种植绿化安全、景观设施安全以及人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在爱和归属感方面,景观设计时应将游览品质、体验感放在首位,要有多变的空间布局、不同的功能分区、契合的设计主题,从而建设出符合人们心理归属和生理归属的人居环境[4]。

在尊重需求方面,根据目标人群的不同,景观空间布局、种植设计、基础设施也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标性;在自我实现方面,景观设计应具有文化内涵、文化记忆、文化情怀,它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品质体现[5]。

优化城市开敞空间,保持和体现山地城市的生态特色

优化城市开敞空间,保持和体现山地城市的生态特色

优化城市开敞空间,保持和体现山地城市的生态特色作者:黄杰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7期【摘要】如何保持和体现山地城市的原始特色,是山地型城镇的开发建设和未来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而对于山地型城市的规划,城市开敞空间布局将体现规划师对于山地城市自身条件所持的态度,进而直接决定这个山地城市的总体风貌。

下面以安宁市太平新城(山地城市)重点地区开敞空间设计为例,展开阐述。

【关键词】优化城市山地城市生态特色山地,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然地带,其景观意义很早就被人类所认识。

山地场所的景观意义之所以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作为景观实体的山地环境,具有较大程度的原生性和独特性;同时,山地地形、地肌的丰富变化也使山地景观具有独特的视觉特征。

其次,从景观意象的产生过程来看,人类对山地环境的知觉感受、情感交流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基础,人们对山地的空间领悟、文化认识、感情体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同感,使山地景观的认知过程与认知方法包容了丰富的内涵。

为了避免千篇一律地照搬大城市的开发建设模式,山地城市想要突围而出,体现本土特色,需要集中力量,解决核心问题——如何最大化地发挥自然山地条件的优势。

安宁市太平新城除了山地特色外,水系丰富也是其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具备了如此优异的山水条件,规划设计应着手于打造山水特色鲜明的城市开敞空间,针对山地特色地形,创造可供市民及游客“游山、玩水、一路随赏”的开敞空间及廊道系统,奠定城市的最原始特色。

其中,开敞空间格局要素及对其控制包括:第一,山——自然山地、山体公园、生态绿地“山”作为太平新城空间形态构成中的主导要素之一,对城市开敞空间的整体格局具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其中,主要的开敞空间表现形态包括:自然山地、山体公园及生态绿地。

山地地形造就了独特的场所特征,开敞空间在与山地的结合中,注重自然生态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配合,如基地北部的山体,打造为生态公园,同时,向南规划滨水商业街,利用滨水开放空间,实现与北部山体的对景,视线相通,景色相连。

广州大学0833城乡规划学(新经济与城市空间规划)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6)

广州大学0833城乡规划学(新经济与城市空间规划)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6)

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6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城乡规划学(代码: 0833 )二级学科名称:城乡规划与设计(代码: 083301 )二级学科名称:新经济与城市空间规划(代码: 083302 )二级学科名称: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代码: 083303 )二级学科名称:城乡规划空间信息技术(代码: 083304 )学制:3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本学科龚兆先教授、吴志峰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已形成一支由25人组成的学术梯队,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15人。

本学科研究突出我校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心城市,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

在城乡规划学科领域,在城市尺度上,立足广州城市建设实践,积极开展城市规划与住区规划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在区域尺度上,侧重从新经济视角研究大都市空间重组,广东的区域整合和创新城市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城乡规划历史与理论方面,侧重近代城市历史和地方城镇史研究,地方性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与保护规划的研究,观点新、成果多;城乡规划空间信息技术方面,以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GIS技术的应用,在GIS模型、算法与仿真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本学科下属建筑设计研究院拥有甲级建筑设计资质和乙级规划资质,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平台。

梯队成员参与的科研实践全面覆盖了广东的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城市设计等各个层面,大范围参与了广州市的重点地区规划和设计项目,并逐步走出广州,参与了全国各地区的规划和设计项目。

近五年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一项、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一等奖一项、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二等奖一项、广州市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项、广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广州市高校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浅析城市的开敞空间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浅析城市的开敞空间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车辆工程技术198理论研究1 城市开敞空间的概念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是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Open Space)是指城市外部空间(不包括那些隶属建筑物的院落)。

包括:自然空间(山林农田、河湖水体、各种绿地等)、硬质景观(城市的广场、道路、庭院等)、公园、娱乐空间等的自然与非自然空间。

英国伦敦1877年制定的《开敞空间法》中将开敞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10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场所,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者不被利用的地域。

美国1961年房屋法规定开敞空间是“城市区域内任何未开发或基本上未开发的土地”,具有:(1)公园和娱乐用的价值;(2)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的价值;(3)历史或风景的价值。

由此可见,这些空间负担着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生物的自然生长、隔离避灾、通风导流、表现地景,以及限制城市无限蔓延等多重功能,亦及是展现生态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等多重目标的载体。

城市开敞空间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我们新近文明的反映,也是我们在解决了吃、穿后对更高生活物质水平的体现,人们在空余时间需要一个休憩自我的地方,于是城市中的开敞空间就此产生了;城市生活规律而忙碌,长时间置身于此狭小领域,令人神经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于是人们又迫切希望拥有更大的绿地空间以满足需要,由此,公园,城市娱乐场为我们创造了新的空间氛围。

随着时代的进步,汽车进入家庭我们有了更快更方便的代足工具,城市中的绿地、公园及休憩场所在日益增加的人流背后以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2 城市开敞空间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五十年代前,开敞空间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客体,开敞空间设计处理常常放到建筑形态设计之后,因此变成了城市设计的一种补遗,而不是城市设计有机构成。

通常,开敞空间是为满足某种功能而已而存在的,故连续性是其特征。

在当下,建立广泛的开敞空间体系,为居住者提供必要而高品质的活动场所,是城市设计中坚持的另一理念。

城市的开敞空间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的开敞空间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的开敞空间与城市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开敞空间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开敞空间是城市的“绿肺”,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开敞空间与城市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更是城市的灵魂。

开敞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城市的绿地和公共空间逐渐减少,导致城市环境变得拥挤和局促。

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需要重视开敞空间的保护和利用。

适当的开敞空间可以使城市更加宜居,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开敞空间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传统,是城市的文化遗产。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应该合理保护和利用开敞空间,使其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开敞空间也是城市与自然的重要联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本的自然环境逐渐被建筑物和人口覆盖,导致城市与自然的联系逐渐减弱。

开敞空间的存在和保护可以让城市重新与自然建立联系,使城市更加生态和和谐。

开敞空间可以提供人们和自然亲密接触的场所,同时也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注重开敞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

开敞空间也是城市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城市的开敞空间中,可以容纳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表现,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公园、广场、滨水空间等都是经常举办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和艺术展览的场所,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

开敞空间也是城市雕塑、园林景观等艺术品的展示场所,可以丰富城市的美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应该充分利用开敞空间,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精神享受。

城市开敞空间

城市开敞空间

浅谈对城市开敞空间的认识----读《交往与空间》所感虽然知道《交往与空间》是一本很经典的学术著作,但是我一直没有看过。

从图书馆借来了这本薄薄的册子,我随手翻看起来。

在不经意间,我就被吸引住了。

坦白说,我对翻译过来的著作实在没什么好感,虽然看了不少,但Array也只是本着学习的目的,很难真正的喜欢它,原因很简单,文字十分晦涩,十分不容易理解。

我不是指译者水平不高,而是我本身水平不高,加上老外的表达方式和我们差距实在巨大,我经常看得一知半解。

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表达方式很吸引人,一反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的教导,而是用生动形象Array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写出了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看完以后,我获益良多。

本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吸引了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书中透过深入浅出的语言以及画面精美的插图向我们揭示了人在各种空间中的感受以及我们应该怎样积极利用空间。

本书的内容都是在研究了人的活动的特点之后,才提出相应的规划和设计方法。

这说明了规划设计出来的空间是为人服务的,而不只是用来看的,这与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不谋而合。

扬·盖尔先生开篇归纳了城市居民户外活动的3种类型,精练的语言和图示化的统计数据在开卷之际就传达了强烈的说服力。

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分类方法,把读者领到了另一个角度去看待空间,这样就更加冷静更加理智。

随后,作者在对比传统规划和功能主义规划时提出了四对概念进行分析。

首先是“集中或分散”。

他认为:集中或分散的对象是人和活动,威尼斯广场天津市古文化街广场而不是建筑。

后者是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

把对象定义为“人和活动”,这是扬.盖尔先生此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书名即可说明——《交往与空间》。

目标是人和活动,具体的是建筑中的人与活动,而不是建筑本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 市 开 敞 空 间 — — 格 局 ·可 达 性 ·宜人性
• 2021-11-11
演讲人
01
1 绪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尝试弥补国内开敞空间理论研究之不足 1.2.2 方法意义:弥补国内开敞空间定量分析之不足 1.2.3 实践意义:为开敞空间建设与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03
3 数据和研究方法
3 数据和研究方法
3.1 数据 资料来源
3.2 研究 方法与技 术路线
04
4 上海开敞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05
5 上海开敞空间可达性分析
06
6 上海开敞空间宜人性分析
07
7 上海开敞空间优化的对策
08
8 结语
8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1.4 上海市概况与研究区域选择
02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进展
2.1 国外开敞空间相关研究进展 2.1.1 开敞空间可达性及利用率分析
2.1.2 开敞空间宜人性评价 2.1.3 开敞空间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2.1.4 开敞空间的设计 2.2 国内开敞空间研究综述
2.2.1 开敞空间概念与功能 2.2.2 国外开敞空间相关研究的介绍与引入 2.2.3 开敞空间系统规划实证分析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09
附录
附录
10
主要参考文献
感谢聆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