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识人的方法
经典识人术(老子孔子吕氏春秋等)

老子《道德经》中的识人之术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民间俗话也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老子在《道德经》33章里就告诉我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识人是一门大智慧。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一段话是老子《道德经》第81章原文。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识人术第一招: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者,必小人也其实这句话非常的好理解,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十分常见。
大概意思就是:对于自己想要讨好的人,就一味地夸大他的优点,只字不提他的缺点。
如果你身边有这类人,一定要避而远之。
大部分人喜欢听好话,这样可以极大的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所以这一类小人其实在现实中十分吃香。
但是实际上呢,只夸你真的好吗?在长期以往的过度赞美中,人会飘飘然的认不清楚自己,一个人如果无法从他人口中得知自己的缺点,那么将永远止步不前,不会想着完善自我。
所以对于这种靠“奉承”来拉拢人心的人,一定要躲得远远的。
识人术第二招:所欲退则彰其过,匿其美者,必小人也这个和第一招那就是完完全全相反,是另一个极端。
这一句指:对于与自己不和的人或者自己讨厌的人就百般否定,将其贬的一文不值。
这种人同样不能深交。
只亲近对自己有用的人,对于和自己有利益冲突的人就变着法儿的使绊子,这种人不仅心机重还非常自私。
和这种人相处就相当于在自己身边放了一颗不确定什么时候会爆的炸弹,什么时候你对他没有利用价值了,他可能也会像对付那些人一样对付你。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是指被誉为“古代识人之典范”的八位历史名人所创造出来的识人方法,他们分别是:
1、老子:“识人之道,观其志。
”老子认为,要识人,首先应观察一个人的志向,如果他的志向是正确的,那么他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2、孟子:“识人之道,观其行。
”孟子认为,要想真正识人,要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他总是为别人着想,并尽自己的本分,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3、庄子:“识人之道,观其心。
”庄子认为,要想真正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内心,如果他的内心是纯洁的,他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4、孔子:“识人之道,观其言。
”孔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言行,如果他的言行举止得体,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5、韩非子:“识人之道,观其情。
”韩非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情感,如果他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6、墨子:“识人之道,观其事。
”墨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做事的方式,如果他能够做到务实利他,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7、荀子:“识人之道,观其衣。
”荀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穿着,如果他的衣着朴素而整洁,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8、魏文帝:“识人之道,观其赏。
”魏文帝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赏罚,如果他的惩罚刚正不阿,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古代帝王识人之术精华,这12招够你用半辈子!快收藏!

古代帝王识人之术精华,这12招够你用半辈子!快收藏!《***》中的管理学(知人)篇:快速洞悉他(她)的性格与心理!【导读】有些职员经常跟丹阳抱怨:“这哥们儿太坑爹了,我交错人了啊!”也有一些白领满腹牢骚:“我怎么就用了那个人呢?!他根本不行啊!”识人难啊!!这让丹阳想起了《左传》的一句话:“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的确如此!有的人外表严正而其实猥琐;有的人貌似愚钝,但内心睿智;有的人形貌温良,但心狠手辣;有的人表面殷勤却心怀叵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复杂纷扰的世界,着实给我们大家出了一道难解之题。
古人有云:“谋之成败,在于择友;国家存亡,在于明选。
”其言之不诬,诚可信哉!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如果识人不慎,都会折戟沉沙、萎靡不振!然而,知人之法何以寻得?古圣先贤用他们特有的见识和经验,为我们开列过很多言之凿凿的方法,今天看来,也仍不失其借鉴价值。
在“国学热”的推动下,吕不韦的“八观六验”、“六戚四隐”,诸葛亮的“七经”,李悝的“五视”以及庄子的“九征”等等计略,几乎已经街知巷闻了。
然而本篇中所提到的“观诚”、“听气”、“察色”、“考志”、“测隐”、“揆德”等七招,就相对鲜有人知。
***先生所列举的这些经验,比之于往代诫条固然失诸周详,却胜在避过了“试玉要烧三日满”的漫长周期,让大家能在短时间内对所交之人有个大概的了解。
无论是政府的官员,还是职场的HR,抑或平民百姓,均可将其作为参照,用于生活、工作之中。
【***译文】孔子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难。
天还有春秋冬夏和早晚,可人呢,表面看上去一个个都好象很老实,但内心世界却包得严严实实,深藏不露,谁又能究其底里呢!有的外貌温厚和善,行为却骄横傲慢,非利不干;有的貌似长者,其实是小人;有的外貌圆滑,内心刚直;有的看似坚贞,实际上疲沓散漫;有的看上去泰然自若,迟迟慢慢,可他的内心却总是焦躁不安。
”姜太公说:“人有看似庄重而实际上不正派的;有看似温柔敦厚却做盗贼的;有外表对你恭恭敬敬,可心里却在诅咒你,对你十分蔑视的;有貌似专心致志其实心猿意马的;有表面风风火火,好象是忙得不可开交,实际上一事无成的;有看上去果敢明断而实际上犹豫不决的;有貌似稀里胡涂、懵懵懂懂,反倒忠诚老实的;有看上去拖拖拉拉,但办事却有实效的;有貌似狠辣而内心怯懦的;有自己迷迷糊糊,反而看不起别人的。
诸葛亮的知人识人“七观法”

诸葛亮的知人识人“七观法”诸葛亮的知人识人“七观法”俗话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识人用人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关于如何知人识人,诸葛亮有著名的七观法供我们参考: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难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的判断力,来观察其志向。
如周恩来在小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有的为了荣华富贵,而周恩来在但是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让老师为之震惊。
(另有一种解释就是通过刻意的搬弄是非,来试探、刺激、诱导,来观察其品性气质。
)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
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
”乾隆帝听后转怒为喜。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指通过询问计谋来了解其学识的真伪、广窄等。
有一个例子,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一周后,埃森豪维尔给马歇尔参谋长叫去,在概括介绍了太平洋战争的基本形势后突然问到:“我们的行动方针是什么?”,马歇尔是想亲自考察埃森豪维尔在战争压力下如何出谋划策。
在当时混乱和不利的情况下,马歇尔急需要一位有胆识的军官作他的助手,虽然他也已从其他途径听到对埃森豪维尔能力和胆识的称赞和肯定,但他还是要亲自测试一番,果然埃森豪维尔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在几个小时后即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建议和计划,很对马歇尔的胃口。
埃森豪维尔后来也步步高升,成为二战美军最著名的高级将领。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这种方法是突然告诉一个人说大难降至,通过观察他的表现是否勇敢。
古代识人术

古代识人术古代识人术是指古代人们用来分辨人的能力和技巧。
在古代社会中,识人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这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辨别诈骗、把握人际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生存能力和社交技巧。
下面我们来谈谈古代识人术的几个方面。
一、面相学面相学是古代识人术的一种,它认为人们的面相可以反映他们的个性、品格和婚姻财运等情况。
据传中国古代识人术的面相学派大约有六十种,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面相大全》、《神笔千字文》等。
这些书籍都详细阐述了面相的基本定义和特征,如眉宇、目光、眼形、唇形等等。
二、手相学手相学是指通过观察人的手相、手纹来判断人的性格、礼仪和命运。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手相学家叫葛洪,他曾写过《奇書》,其中有一篇专门论述手相。
手相学认为,掌纹上的线条可以反映人的命运和运势,如心线、智慧线、寿命线、财运线等等。
三、相貌学相貌学是通过观察人的相貌、体貌、走路姿态等来判断人的性格、品格和命运,它是古代识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相貌学派比较有名的有《888相书》、《观相通义》等。
这些书籍详细阐述了相貌学的基本定义和特征,如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等。
四、姓名学姓名学是指通过人的姓名来判断人的性格、品格、命运和运势。
古代的姓名学派比较有名的有《百家姓》、《千字文》、《万姓统谱》等。
这些书籍详细阐述了姓名的命名方式、吉凶分析和其它相关知识。
以上就是古代识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术法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在现代社会中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古老的方法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寻找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古人考察人的方法

古人考察人的方法
古人考察人以下四种方法:
1、通则观其所礼
一个人成功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
如果他对别人的态度不谦虚、不礼貌,那个人很有可能是靠不正当手段发财。
2、贵则观其所举
一个人地位显贵了,就要观察他所举荐的人是人才还是小人。
以此足以判断出这个人是什么货色。
3、富则观其所养
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
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
4、听则观其所行
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
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了做不到。
古人识人八法

04. 听则观其所行。
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了做不到。
05. 止则观其所好。
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
06. 习则观其所言。
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是不是跟当初一致,跟当初的差别越大,人品越不好。
07. 穷则观其所不受。
人穷没关系,穷人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好。
08. 贱则观其所不为。
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本质特好。
古人识人法
01. 通则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
02. 贵则观其所进。
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03. 富则观其所养。
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那是资源和形势造就;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
古人教你如何识人

古人教你如何识人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曾经对魏文侯说,想要认识清楚一个人,就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观察:
1、居视其所亲。
第一,要注意看他平常都跟谁在一起,亲近哪些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够得到君子认同的人,本质不会差;相反经常跟一群狐朋狗友花天酒地的人,就很难让别人有靠谱的感觉。
这也是为何孟母要三迁择邻的原因。
2、富视其所与。
第二,看他是怎么支配自己的财富,是如葛朗台般视金钱如性命的守财奴,或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受,还是能够接济朋友,视钱财如粪土。
3、达视其所举。
第三,看他处于显赫之时推举重用什么样的人,是这个人的酒肉朋友、七大姑八大姨;还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4、穷视其所不为。
第四,看这个人处于困境的时候的操守如何,是否能坚持原则,独善其身,不拿底线做交易,不出卖良心。
5、贫视其所不取。
第五,看他贫困潦倒时能否洁身自好,不食嗟来之食,不取不义之财。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识人的方法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不仅如此,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
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
1、《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
(1)喜。
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
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3)怒。
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
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
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
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2、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
(1)居视其所亲。
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
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
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
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
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
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
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3、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通过观察该人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请该人出谋划策以了解其学识和视野。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应,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即将其灌醉以后,观察他的真实性情。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即用物质利益引诱他,以观察他是否能保持廉洁。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即托给他办一些事,看他是否讲信用。
4、司马光《资治通鉴》: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为善者,善无不至;挟才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比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为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矣,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这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于颠覆者多矣。
凡用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5、《人物志》刘邵关于性格:
厉直刚毅,才在矫正,失在激讦;
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
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
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地多疑。
6、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两个考核人的标准:
八观:
(1)在一个人通达、过着很顺利的日子的时候,要注意看他礼遇的是些什么人。
(2)在他显贵、发达的时候,要注意看他举荐些什么人。
(3)在他富贵的时候,要注意看他供养、收养些什么人。
(4)在他听取意见的时候,要注意他将采取些什么行动。
(5)在他闲暇无事的时候,要注意看他有些什么喜好和嗜癖。
(6)在与他探讨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他说些什么话、怎样说话。
(7)当他贫穷的时候,要看他不接受什么东西。
(8)当他社会地位处在下贱阶层的时候,要看他绝对不做什么事情。
六验:
(1)当他高兴的时候,要检验他什么地方没有过分的表现、所守的事情没有因此而开放。
(2)当他快乐的时候,要看清他的癖好。
(3)当他发怒的时候,要看清他的节制,能否保持理性。
(4)当他恐惧的时候,要看清他是否保持着足够的自制力。
(5)当他哀伤的时候,要看清他为何哀伤?透过这种哀伤能否看到他的仁慈之心?
(6)当他处于苦难当中的时候,要看清他这时所秉持的始终不渝的志向。
六戚四隐:
所谓“六戚四隐”的标准就是:鉴定一个人的品质,除了要有以上标准之外,还要听取他六类亲戚、四种接近他的人对他所作的评价。
六类亲戚是:父、母、兄、弟、妻、子;
四类接近他的人是:朋友、老相识或同事、乡亲和邻居。
这些人代表了他不同时间、生活侧面和生活空间内对他最为熟悉的群体,所发表的看法和见解也必然是最为客观和全面而公正的。
所以,要全面的考察一个人,不但要能看清他的表现,而且还能够洞察他的内心品格,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则任何人的本来面目不论是虚伪贪婪
还是诚实谦让、不论是卑鄙庸俗还是磊落高尚、不论是邪恶阴险还是正派善良都将一一明察而不会有丝毫的疏漏。
这就是古代圣贤之所以能知人的道理。
文章关键字: 中国古代神准识人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