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免疫系统异常:一些研究认为MEWDS可 能与自身免疫反应、免疫调节失衡等免 疫系统异常有关,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 一步的研究验证。
临床特点及症 状
临床特点及症状
白点病变:MEWDS的典型表现是突 然出现的多发性白点病变,这些白 点通常分布在视网膜周边。 视力下降:患者通常出现视力下降 的症状,且常伴有眼睛疼痛、眼球 活动疼痛等不适感觉。
临床特点及症状
自限性:MEWDS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的疾 病,即症状会自行缓解,白点病变也会 逐渐消退。
诊断与治疗
诊断与治疗
临床表现与检查:诊断MEWDS需 要基于病史、眼底检查、荧光 血管造影等临床表现与检查结 果。
治疗方法:由于MEWDS通常是自 限性的,因此治疗主要采用对 症支持治疗,如休息、润眼治 疗、避光等。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预后与复的预后良 好,症状会自行缓解,白点病变也会消 退。
复发情况:某些病例可能会出现病情复 发,但复发率较低,具体情况需要根据 个体来定。
结语
结语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是一种罕 见的视网膜疾病,其特点是突然出 现的白点病变和视力下降。目前尚 没有明确的病因,但与免疫系统异 常可能有关。临床上,诊断主要基 于病史、眼底检查等,治疗多采用 对症支持治疗。大多数患者的预后 良好,症状会自行缓解。
多发性一过性 白点综合征的 科普知识PPT
课件
目录 引言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及症状 诊断与治疗 预后与复发 结语
引言
引言
白点综合征介绍:多发性一过性白 点综合征(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简称MEWDS )是一种罕见的视网膜疾病,其特 点是突然出现的白点病变和视力下 降。

医学培训资料—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医学培训资料—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MEWDS可与其他炎症疾病相关,在发病前或发病后出现急性黄 斑神经视网膜病变、多灶性脉络膜炎、全葡萄膜炎或急性区域 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辅助检查
FFA 早期可见细针尖样排列成花环状大小不等的强荧光பைடு நூலகம்灶,边界
模糊,位于视网膜深层,与眼底彩色像中的点状病灶所在部位 相对应。
辅助检查
静脉期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内层小血管扩张及周边部视网膜小血 管壁荧光渗漏;
文献报道,大部分患者于秋冬及初春季节发病。
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普遍认为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急性起病,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曾有感冒和发热病史,感染因子
进入到视乳头和锯齿缘附近的光感受器细胞,触发自身免疫疾 病
发病机制
由于ICGA 所显示的低荧光病灶位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因 此,在过去的三十年,临床工作者们将这种造影表现解读为脉 络膜毛细血管的灌注异常。
近年来,对 MEWDS 患者的 OCTA 检查结果显示,病灶部位的 OCTA 检查并未发现脉络膜毛细血管的结构及循环异常。
因此部分学者认为 MEWDS 的发病机制不应为脉络膜毛细血管 炎性改变导致的灌注不良,而是原发于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 色素上皮细胞复合体 的病变。
发病机制
结合 MEWDS 患者的ICGA检查表现为晚期病灶 处较为重度的 低荧光, 认为 MEWDS 并非 RPE 细胞的病变和遮蔽效应,而 依然是由于病变造成脉络膜毛细血管循环的异常,吲哚青绿不 能充分进入相应组织所致的相对重度的低荧光。

体征
视网膜血管未见明显改变,未见视网膜静脉血管鞘。 黄斑区均呈橘红色颗粒样改变,比其他部位的白点更小、且均
匀一致,伴中心凹反光消失。 病变多于4-14周后自行消失,大多数患者愈合后在黄斑遗留橘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护理查房课件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护理查房课件
诱导情绪稳定:通过与患者的 谈话,引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建立自信心,增强免疫力, 促进康复。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第一节: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简介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 病毒感染及过敏反应有关。 临床表现:白色丘疹或斑点, 多见于面部、上肢及躯干。
第二节:多 发性一过性白 点综合征的护
理措施
第二节: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护理 措施
对症处理:对于如伴有瘙痒等 不适症状的病人,可口服抗过 敏药或外用热瓶冷敷减轻症状 。
多发性一过性 白点综合征护
理查房课件
目录 第一过性
白点综合征的护理措施 第三节:多发性一过性
白点综合征的护理注意事 项
第一节:多 发性一过性白 点综合征的简

第一节: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简介
什么是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指皮肤上突然出现一到数十个直径 为1-2mm的白色丘疹或斑点,多呈 圆形或卵圆形,一般持续1-2周后 自行消退。
第三节:多 发性一过性白 点综合征的护
理注意事项
第三节: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护理 注意事项
轻拍局部皮肤:避免搔抓,以免加 重病情。
饮食注意:忌食刺激性、油腻性食 物,避免食用海鲜、辣椒、生姜等 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第三节: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护理 注意事项
定期随访:告知患者注意观察 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定期随访,以便及时掌握病情 ,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 局部皮肤清洁,避免搔抓。
第二节: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护理 措施
讲解病情:护士要了解病人的 病情,告知病人白点是一种良 性的自限性疾病,多数可以自 行消退,避免病人惊恐和焦虑 。
加强营养:饮食以清淡、易消 化为主,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 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提 高抵抗力。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黄色颗粒状改变 ➢ 视力可恢复至正常水平,10%人群可反复发作。
不典型表现
➢ 由于视网膜内屏障的破坏,MEWDS可并发黄斑囊样水肿,甚至 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 MEWDS可与其他炎症疾病相关,在发病前或发病后出现急性黄 斑神经视网膜病变、多灶性脉络膜炎、全葡萄膜炎或急性区域 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主讲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张萃丽副主任医师
教师简介
➢ 眼科学硕士,副主任医师,2015年被聘 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副主 任医师。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十 余年,对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 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玻璃体视网 膜疾病的诊断治疗。
张萃丽 副主任医师
点状或黄白色的小点,位于视网膜外层,大小约100um-1/2PD ➢ 在黄斑周围密度最大,在视乳头周围和沿着大血管弓可互相融

体征
➢ 视网膜血管未见明显改变,未见视网膜静脉血管鞘。 ➢ 黄斑区均呈橘红色颗粒样改变,比其他部位的白点更小、且均
匀一致,伴中心凹反光消失。 ➢ 病变多于4-14周后自行消失,大多数患者愈合后在黄斑遗留橘
内容概括
概述、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 治疗
➢ 患者王某,女,26岁,于2019年8月30日就诊 ➢ 主诉:右眼视物模糊、遮挡半月余
➢ 既往体健,否认有全身病史,2天前诊断髂动脉压迫综合征, 口服迈之灵治疗
➢ 专科检查
视力 眼压 结膜
右眼 0.15戴镜0.8 18mmHg 无充血
左眼 0.2戴镜1.0 18mmHg 无充血
流 ➢ 与ICG分子没有亲和力的炎症碎屑 ➢ 变性的RPE减少了对染料的摄取
辅助检查
➢ OCT ➢ 眼底后极部神经感觉层光感受器细胞的椭圆体带明显紊乱,部

什么是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什么是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什么是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ultipleevanescentwhitedotsyndrome,MEWDS)是1984年由Jampol等最先报道的。

它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位于视网膜深层或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的多发性白色点状病变,通常为单眼发病。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8%--0.09%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五官科眼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3年
治愈率:10%-20%
常用药品:和血明目片胰激肽原酶肠溶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温馨提示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疾病PPT演示课件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疾病PPT演示课件
颅脑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排除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对于伴有头痛、恶心、呕 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的患者。
其他辅助检查
视觉电生理检查如视觉诱发电位 (VEP)和视网膜电图(ERG) 等可评估视神经功能,有助于鉴 别诊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可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的 细微变化,对于诊断和随访具有 重要意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未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探 索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
精准医疗的应用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有望实现对该疾病的个性化诊断和治 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多学科协作研究
未来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眼科、免疫学、遗传学等,共同推动 对该疾病的深入研究和治疗方法的创新。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知识普及和认知提高
1 2 3
疾病知识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 征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后,提高他们对疾病 的认识和理解。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教育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充 足睡眠、适度锻炼等,以改善身体状况和增强免 疫力。
用药指导
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及注意 事项,确保患者正确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发病机制
目前对于MEWD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免 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患者体内可能存在针对视网膜抗原 的自身抗体,导致视网膜深层或RPE层发生局灶性炎症反应 。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MEWDS的发病率较低, 具体数据缺乏大规模流行 病学调查。
年龄与性别分布
MEWDS主要见于中青年 女性,女性患者比例显著 高于男性。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科普知识PPT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科普知识PPT

结论与展望
未来研究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和寻找 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希望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治疗选择。
结论与展望
公众意识
提高公众对该综合征的认知,有助于早期识别和 管理。
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
谢谢观看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科普知 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就医? 4. 如何预防和管理? 5. 结论与展望
什么是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 征?
什么是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定义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是一种皮肤病,特征为 皮肤上出现多个白色斑点,通常是暂时性的。
谁会受到影响? 地域差异
该综合征的发生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可能有所 不同,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较高。
环境和生活方式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就医指引
如果白点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随其他症状,建议 及时就医。
专业医生可以帮助排除其他潜在皮肤疾病。
何时就医?
自我观察
患者应注意观察白点的变化,如颜色、大小和数 量的变化。
记录相关信息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诊断。
何时就医?
咨询途径
可以通过皮肤科医生、家庭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 进行咨询和检查。
网络医疗服务也逐渐普及,方便进行初步咨询。
如何预防和管理?
如何预防和管理? 日常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注 意饮食均衡。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皮肤健康。
如何预防和管理? 避免过敏源
这是一种良性的疾病,通常会自行消退。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人群特征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健康教育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健康教育
这些白点通常在几天内消失,不留痕迹。
什么是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病因
该综合征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与免疫反应异 常、过敏反应及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部分病例可能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倾向有关。
什么是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发病人群
该综合征可以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在儿童 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
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似。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症状观察
当出现多个白色斑点且伴随瘙痒、疼痛或其他不 适症状时,应考虑就医。
单纯的白点如果没有伴随其他症状,一般不需要 紧急就医。
何时就医?
专业诊断
通过专业医生的临床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 可以确认是否为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避免自行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何时就医?
相关病史
注意观察和记录与症状相关的环境变化。
如何预防和管理?
定期复诊
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建议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 化。
医生可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有哪些?
治疗方案有哪些?
药物治疗
针对症状的药物治疗可能包括抗组胺药和局部类 固醇药膏。
用药前应咨询医生,避免自行用药。
治疗方案有哪些?
非药物疗法
在一些情况下,光疗或其他物理疗法可能被推荐 。
这些疗法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治疗方案有哪些?
心理支持
由于皮肤病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适当的心 理支持也是治疗的重要部分。
建议在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与支持。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提高公众对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认识,能 够帮助早期识别和干预。
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分析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卢 宁 王光璐 张 风 焦树玲 严 伟 周 辉 孟淑敏 彭晓燕摘要 目的:探讨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 ulti p le evanescent w h ite do t syndrom e,M E WD S)的临床特点和病因。

方法:对6例M E WD S患者作视力、眼底、视野和电生理等检查并随诊4周~8个月。

结果:急性期视力突然轻至中度下降,视网膜深层多发性白点,同时伴有轻度的视野和电生理改变。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 rescein angi ogrphy,FFA)可见圆形或环形强荧光斑,晚期着染。

可伴有视乳头强荧光和轻度血管渗漏。

白点于4~14周完全退行而不留痕迹。

视力完全恢复。

结论:M E WD S为炎症性疾病,与多灶性脉络膜炎(m ultifocal cho ro iditis)可能有关。

关键词:多发性—过性白点综合征 多发性—过性白点综合征(M E WD S)为一新的病种,病因不明,近年来国内外渐有报道。

1991年我国仅报告过1例[1]。

我院自1995年8月~1996年2月共诊治典型的M E WD S6例,随诊4周~8个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6例中,男2例,女4例,均单眼发病。

年龄22~36岁,平均28.6岁。

均因突然视力下降伴眼前中央或颞侧固定暗影而就诊。

其中2例有畏光感,该2例患者发病前3~4周有感冒病史。

所有患者过去均健康,无眼疾史。

发病后3天~2个月就诊。

初诊时均查裸眼视力、屈光及矫正视力,常规作眼前节及眼底检查。

均行FFA检查,3例作视野,2例作视网膜电流图(elec2 tro retinogram,ER G)检查。

随诊时除常规检查视力及眼底外,分别于第8~14周再作FFA。

1例还作吲哚青绿荧光血管造影(indo2 cyanine green angi ography,I CGA)检查。

有2例患者用强的松口服治疗1个月。

随诊4周~8个月,平均4个月。

2 结果初诊视力:0.2~0.3者有2例;0.6者1例;0.8~0.9者3例。

眼底检查1例玻璃体轻度混浊。

所有患者眼底均见多数灰白色圆形斑点,约50~500Λm大小,边界欠清无隆起,位于视网膜深层或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 igm ent ep ithelium,R PE)层(图1),多分布于视乳头和上下血管弓附近,越往周边白点越少越大,黄斑中心2PD×2PD范围内仅1例受累。

但所有患者黄斑区均有桔黄色颗粒状改变,中心凹反光弥散或消失;2例视乳头边界欠清。

2例视乳头周围可见圆形萎缩瘢痕2至数个,1例于对侧眼黄斑上方见一圆形萎缩斑,约100~500Λm大小。

FFA早期在白点相应的部位见圆形或环形强荧光斑,由细小颗粒状强荧光组成,晚期着染(图2)。

黄斑中心约2PD×2PD范围内仅1例有强荧光斑,其他患者均无异常荧光。

4例视乳头强荧光伴周围小血管轻渗漏。

3例有萎缩瘢者在相应部位有荧光着染,无渗漏。

3例患者行视野检查均有轻度生理盲点扩大(20℃以下)。

2例行ER G检查a、b波较对侧眼略降低但仍属正常范围。

4例为双眼中、高度近视(-3.25~10. 50D)。

所有患者均于12~16周内视力恢复至1.0~1.5。

发病1~2周后眼底白点开始变少变小,4~14周完全退行。

但黄斑改变退行较白点约迟2~3周。

所有眼作者单位: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糖尿病眼病中心底改变退行后均不留痕迹。

8~14周后FFA部分强荧光灶完全退行,部分遗留极淡的透见荧光(图3),其中1例发病后8个月仍可见。

视乳头强荧光退行较慢,12~16周开始退行,与视力恢复基本一致。

白点退行后生理盲点扩大仍持续一段时间,其中1例持续致发病后8个月。

ER G完全恢复。

1例于恢复期FFA尚显示透见荧光者行I CGA显示脉络膜血管荧光正常。

3 讨论M E WD S病因不明,本组6例患者5例发生于冬季,文献中大部分患者亦于秋冬和初春季节发病[2~5],该病的季节性和自限性表明其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可能有关。

关于发病前感冒史各家报告不一[2~5]。

从眼底看来白点灶位于视网膜深层或R PE层,急性期FFA显示轻度荧光着染,可伴有轻度血管渗漏及视乳头强荧光,文献中尚有部分患者血管有白鞘[3]。

表明该病为外层视网膜或R PE的炎性疾病,黄斑区桔黄色颗粒状改变可能为轻度的R PE紊乱。

本组病例中2例患者急性期ER G轻度异常,说明光感受器的功能受到轻度影响。

A ubery等[4]发现在较重者早期ER G 和眼电图(electro2oculogram,EO G)均有异常,而较轻者只有EO G有异常改变,认为病变起源于R PE层。

本组病例中1例患者于恢复期行I CGA未见异常荧光,而同时所作FFA却显示轻微的透见荧光,亦支持上述看法。

但急性期I CGA显示白点灶从早期至晚期均为持续的低荧光[5],因此也有可能伴有脉络膜炎症性缺血的改变。

Ezra等[6]认为M E WD S中的白点在病理上可能与葡萄膜炎和鸟枪弹样视网膜病变等的白点灶相似,均为微肉芽肿,只不过M E WD S病情轻。

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该病的致病因素。

临床特点:①多发生于健康女性,年龄为17~44岁,多单眼发病,复发率约10%[7];②发病急,视力轻至中度下降;③视网膜深层多发性白点灶和黄斑部桔黄色颗粒状改变为本病的特点;④视野和电生理检查可有轻度异常;⑤自限性。

本文所报告的6例均符合以上特点。

鉴别诊断:M E WD S应与下述疾病相鉴别:①急性后极部多发性磷状色素上皮病变。

多为双眼发病,病灶较大,退行后常遗留明显的R PE改变。

FFA有助于鉴别,该病病灶早期为弱荧光。

②鸟枪弹样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双眼发病,眼底为多量奶油色病变,位于R PE或更深层。

前节和玻璃体常有明显炎症。

③多灶性脉络膜炎(m ultifocal cho ro iditis)。

病灶多位于血管弓内,为视网膜深层的灰色圆形灶,对激素反应好,恢复后遗留13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年3月第13卷第1期图1 发病后10天眼底彩色像。

黄斑颞侧血管弓附近可见多数灰白色圆形斑点,约50~500Λm大小,边界欠清,无隆起,位于视网膜深层或色素上皮层。

多分布于视乳头和上、下血管弓附近,越往周边白点越少越大 图2 发病后10天的FFA像,可见多数强荧光斑由细小颗粒状强荧光组成,晚期染色 图3 恢复期FFA像。

可见颞侧周边部强荧光基本消失,而后极部尚残极轻微的透见荧光 明显的萎缩斑[8]。

Callanan和Gass[8,9]认为M E WD S、多灶性脉络膜炎、急性黄斑视神经视网膜病变(acute m acular neu2ro retinopathy,AM N)和急性原发性生理盲点扩大(acute idi o2path ic blind spo t eulargem ent,A I BSE)[10]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于同一患者,均累及外层视网膜,可能为同一疾病的不同眼底表现。

提议将上述4种病统一命名为急性局灶性隐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

由于未找到致病因素,该观点尚有待证实。

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后极部伴有2至数个萎缩瘢痕,无自觉症状,可能过去曾患过多灶性脉络膜炎。

本组病例中4例为中、高度近视,占66.7%,其他作者尚无类似报告。

由于该病为自限性,不需特殊治疗。

本组病例治疗2例无明显反应,病程和预后与其他患者相同。

4 参考文献1 张军军,许道城.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病,1991,7:165.2 Jampo l LM,Sieving PA,Pugh D,et al.M ulti p le evanescent w h ite do t2syndrom e.I.C linical findings.A rch Oph thal mo l,1984,102:671.3 K i m m el A S,Fo lk JC,T homp son H S,et al.M ulti p le evanescent w h itedo t syndrom e w ith acute blind spo t enlargem ent.Am J Oph thal mo l,1989,107:425.4 A ubery TM,Campo RV,Joffe L.R ecurrenceces and bilater2ality inthe m ulti p le evanescent w h ite do t syndrom e.Am J Oph thal mo l,1985,100:29.5 L e D,Glaser BM,M urphy R P,et al.Indocyanine green angi ography inm ulti p le evanescent w h ite do t syndrom e.Am J Oph thal mo l,1994,117:7.6 Ezra DB,Fo rrester JV.Fundal w h ite do ts:T he spectrum of a si m ilarpatho logical p rocess.B r J Oph thal mo l,1995,79:856.7 Gass JD,H am ed LM.A cute m acular neuro retinopathy and m ulti p le e2vanescent w h ite do t syndrom e occuring in the sam e patient.A rch Oph2thal mo l,1989,107:189.8 Callanan D,Gass JD.M ultifocal cho ro iditis and cho ro idal neovascular2izati on w ith m ulti p le evanescent w h ite do t syndrom and acute idi o2path ic blind spo t enlargem ent.Oph thal mo l,1992,99:1678.9 Gass JD.A 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 Donders lecture.J C linN euro Op thal mo l,1993,13:79.10F letcher W A,I m es R K,Goodm an D,et al.A cute idi opath ic blind spo tenlargem ent.A rch Oph thal mo l,1988,106:44.(收稿:1996205206 修回:1996209223)(本文编辑:唐 健) 23Ch in J O cul Fundus D is,M arch1997,V o l13,N o.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