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隧道全强风化花岗岩围岩的认识

合集下载

花岗岩蚀变地层隧道围岩坍塌与变形控制措施

花岗岩蚀变地层隧道围岩坍塌与变形控制措施

花岗岩蚀变地层隧道围岩坍塌与变形控制措施摘要:大临铁路红豆山隧道、张家山隧道、茂兰隧道、中村隧道穿越花岗岩地层时,揭示长段落花岗岩蚀变体,局部节理面也存在蚀变现象,施工中多次发生围岩坍塌和支护变形,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及进度。

文章总结了花岗岩蚀变围岩劣化为砂土状、块状、遇水呈泥状及围岩软硬不均等特点,并提出了如何有效预防和快速应对掌子面溜坍、支护变形的措施,有效解决了花岗岩蚀变带来的围岩坍塌和支护变形难题。

关键词:花岗岩蚀变;隧道;坍塌;变形;控制引言花岗岩蚀变带岩体是指原岩在晚期侵入的花岗岩热液作用下经蚀变后形成的岩体,花岗岩蚀变带岩体强度低,其中蒙脱石化蚀变岩中的蒙脱石具有吸水膨胀特点,可使结构紧密的蚀变岩松裂崩解。

加之后期花岗岩侵入蚀变带内,受多次构造作用及岩浆侵入影响,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体多呈松散碎石角砾、粉砂土状,稳定性极差,这种地质现象在国内外工程建设中较为罕见。

郭健、于新华等研究了蚀变花岗岩特性及工程特性[1-2];王琨、沈乐、聂林等研究了富水花岗岩蚀变带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3-5];蔡俊华研究了穿越花岗岩蚀变带的隧道突涌机理及施工许可评价方法[6-7];方星桦等研究了高地应力隧道蚀变花岗岩地层围岩大变形特征及控制措施[8]。

总体而言,针对花岗岩蚀变的工程特性和控制措施的研究成果仍然较少,加之花岗岩蚀变成因复杂、规律性极差,可借鉴的类似工程建设经验极少。

本文依托结合大临铁路红豆山隧道、张家山隧道、茂兰隧道、中村隧道花岗岩蚀变的典型案例,总结了花岗岩蚀变围岩劣化为流沙状、块状、遇水呈泥状及围岩软硬不均等特点,并提出了如何有效预防和快速应对掌子面溜坍、支护变形的措施,有效解决了花岗岩蚀变带来的围岩坍塌和支护变形难题,可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工程概况1.1线路概况大临铁路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区,北起广大线大理站,经大理州巍山县,跨越澜沧江后进入临沧市,经云县至临沧市临翔区,线路全长202.095km。

全风化花岗岩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全风化花岗岩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全风化花岗岩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1. 引言全风化花岗岩是一种具有重要地质学意义的岩石。

它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作为其物理力学特性,在地质和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深入探讨全风化花岗岩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特性,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地质和工程实践中的作用和影响。

2. 全风化花岗岩的特性全风化花岗岩是指在地面表面和地下受到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侵蚀、氧化和风化作用的花岗岩。

它的颗粒结构和力学性质与未风化的花岗岩有很大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成为了岩石稳定性和工程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3. 粘聚力的作用和影响粘聚力是指岩石颗粒之间由于物理作用或化学作用而产生的内聚力。

全风化花岗岩的粘聚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风化程度、孔隙度和含水量等。

了解全风化花岗岩的粘聚力对于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其粘聚力的特性来设计和实施支挡和防护结构。

4. 内摩擦角的特性和影响内摩擦角是指岩石颗粒之间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的摩擦阻力。

全风化花岗岩的内摩擦角通常比未风化的花岗岩要小,这意味着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更容易发生滑动和变形。

了解全风化花岗岩的内摩擦角对于地质灾害评估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岩土工程中,需要考虑其内摩擦角的特性来评估边坡稳定性和地基承载能力。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全风化花岗岩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在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其特性的深入了解可以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实践,并能够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全风化花岗岩的优势,避免其潜在的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6. 总结全风化花岗岩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是其重要的物理力学特性,对于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其特性和影响,可以更好地利用和管理全风化花岗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实际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中,需要充分考虑其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特性,以减少潜在的风险和危害,实现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岩体完整性与隧道围岩分级研议

岩体完整性与隧道围岩分级研议

岩体完整性与隧道围岩分级研议彭功勋;张陆军;潘哲敏【摘要】探讨了规范中关于岩体完整程度划分的规定及当前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理解分歧,分析了这种分歧对围岩分级以至隧道设计的影响.通过实际工程案例,比较了基于不同的理解所计算的岩体完整性系数及其判别结果与表观判别之间的偏差,研究表明:严格依照规范原意,采用与岩体风化程度一致的岩石的弹性纵波波速为基础计算的结果总体偏差较小,但存在高估较差岩体完整性的风险;采用新鲜未风化岩石的弹性纵波波速为基础计算的结果总体偏差较大,对岩体的完整性总体低估大约一级,可造成工程上的浪费;而采用微风化岩石的弹性纵波波速为基础计算的结果介于两者之间,虽仍对岩体的完整性有所低估,但低估得相对较少,且基本没有高估的风险.【期刊名称】《广东土木与建筑》【年(卷),期】2018(025)010【总页数】6页(P1-5,37)【关键词】岩体完整程度;围岩分级;岩体完整性系数;弹性纵波波速【作者】彭功勋;张陆军;潘哲敏【作者单位】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州510060;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州510060;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州51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350 序言在山体隧道勘察中,一般采用物探结合钻探的方式进行隧道围岩的评价,包括岩体风化程度、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以及一些影响修正系数,由此决定了围岩的基本质量指标BQ或修正基本质量指标[BQ],并依据该指标进行围岩分级。

这其中,岩体的完整程度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划分方法[1],前者根据结构面发育程度及主要结构面的结合程度和类型进行划分,后者一般根据岩体和岩石的弹性波测试值进行划分。

目前,对于以弹性波测试数据计算岩体完整程度的算法上仍存在一些争议[2-4]。

这就使得不同勘察单位在应用时,根据各自的理解进行计算,导致由同样的测试数据算得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对围岩的评价也各不相同。

浅谈地铁隧道全、强风化花岗岩岩层超前预加固技术

浅谈地铁隧道全、强风化花岗岩岩层超前预加固技术

浅谈地铁隧道全、强风化花岗岩岩层超前预加固技术地铁隧道的埋深一般均较浅,且周边大型构造物、地下管网较多,施工周边环境复杂敏感。

在采取暗挖法隧道施工时容易产生地层、地表变形及沉降,严重时将危机地面建(构)筑物、城市市政道路、地下管线等的安全。

在深圳地区的地铁隧道施工中花岗岩风化地层是普遍会遇到的不良地质情况,对围岩的超前加固关系到施工安全及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参建各单位引起高度重视。

1、不良围岩特性或者是全、强风化花岗岩特性全、强风化花岗岩是花岗岩岩体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

其矿物成分与原岩相比有本质的改变,原矿物成分除石英外基本风化为粘土矿物;全强风化花岗岩仍保持其原岩粒状结构,外表看起来似像岩石,但其工程性质却与原岩大不相同。

结构松散、水稳性差、黏结力小,在地下水位以上,具有较高承载力,但遇水扰动极易软化、崩解、甚至流淌的特点,属于工程不良地质范畴,其往往给隧道工程的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

遇到此类围岩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时,采取超前预加固施工技术措施,对暗挖隧道施工安全、进度、沉降控制起着重要关键作用,是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常用的技术,研究全、强风化花岗岩地层超前注浆加固技术具有较大的技术价值和经济意义。

2、超前注浆的目的为了加固地层和止水,提高地层的密实度、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达到暗挖施工过程中掌子面(围岩)稳定安全,掌子面基本无渗流水。

全、强风化花岗岩地层中注浆,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以劈裂的形式进入地层,将可凝固的液体压入地层和结构物空隙内填充凝固,形成枝条状的浆脉,在风化层中硬化,从而达到改良地层和结构物性能,起到加固、止水的目的。

3、钻孔插管超前注浆加固施工技术钻孔插管超前注浆是用气腿式风钻凿孔深度6m-7m,直径Φ42mm孔,布孔间距径向0.8m,环向间距1.2m,梅花型布置,安设Φ40mm孔口管,插入Φ25mm注浆钢管,对开挖断面以外3m范围进行注浆加固。

3.1施工工艺全、强风化花岗岩地层中注浆加固是开挖施工中的辅助措施,注浆加固和堵水的方式以超前上半断面或全断面超前预注浆加固为主,目的是施工开挖前在隧道周边和前方形成一个加固后的堵水帷幕圈,注浆加固圈的范围经计算约为隧道周边以外3m范围,加固范围内不出现注浆盲区。

隧道工程地质环境—隧道围岩分级(铁路隧道施工)

隧道工程地质环境—隧道围岩分级(铁路隧道施工)
该分级法主要考虑了围岩的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岩石强度和 地下水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等因素,把围岩分为6级,依其稳定性 由好到差为Ⅰ、Ⅱ、Ⅲ、Ⅳ、Ⅴ、Ⅵ。
(1)围岩的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 围岩体通常是被各种结构面切割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种类
不同的岩石单元体(即结构体),围岩结构特征是指结构面和结构 体的特征。
当遇有地下水时,按下列原则调整围级围岩或Ⅱ级的软质岩石,应根据地下水的类型、水量大小
和危害程度,调整围岩级别。当地下水影响围岩稳定,产生局部坍 塌或软化软弱面时,可酌情降1级。
③ Ⅳ级、Ⅴ级围岩已成碎石状松散结构,裂隙中有黏土充填物时, 可根据地下水的类型、水量大小、渗流条件、动水和静水压力等情 况,判断对围岩的危害程度,酌情降1-2级。
根据长期的工程实践,人们认识到,各种围岩的物理性质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因而根据岩体完整程度和岩石坚硬 程度等重要指标,按坑道开挖后的围岩稳定性对围岩进行等级划分, 这就是围岩分级。
(2)围岩分级的目的:为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①可以据此选择适当的施工方法; ②确定支护结构上的荷载(松散荷载); ③确定衬砌结构的类型及其尺寸;
项目2 隧道工程地质环境
任务2.3 掌握隧道围岩分级
任务2.3 掌握隧道围岩分级
工作任务: (1)掌握围岩分级方法,能够对围岩进行分级;
1.概 述 (1)围岩: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洞身产生影响的的岩土体。 隧道的围岩是特征状态千变万化,有松散的流沙和和坚硬的花
岗岩。
流沙、管涌现象
花岗岩
围岩自稳时间:是指围岩在开挖暴露后,在未进行任何支护情 况下,自行达到持续稳定的时间。


差 围岩的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

大 地质变动的剧烈程度、规模大小、次数少 小

隧道围岩判定及常见岩石介绍

隧道围岩判定及常见岩石介绍

三、岩体的结构类型 岩体的结构类型直接影响着围岩的整体稳定性,结构类
型一般常见的有: ①巨块状整体结构:岩体整体性好,不论是层厚、裂隙间距 均大于100cm,岩质均一,无构造影响,稳定性好。
三、岩体的结构类型 ②大块状砌体结构: 岩体整体性好,不论是层后厚,层
厚间距小,在40--100 cm之间,裂隙充填物很少,稳定性 好,远看如同人工砌成的墙体。
5.矿物组成:按照组成围岩矿物的百分比计。 6.基本名称:矿物含量最多的则为围岩的基本名称。
案例:在某隧道施工过程中,当开挖到掌子面时, 掌子面上约有80%的围岩成份为绿泥石和绿帘石,按照 成份此段围岩的定义应该为含钠长石石英绿泥岩;按照 设计图纸中列出的围岩成份含量,此段围岩定义为:含 黑云母钠长石质石英片岩,绿泥石和绿帘石含量小于5%, 设计当中没有计入,和实际施工遇到的地质情况有较大 差别。绿帘石和绿泥石属于强度较低的岩石,遇到风化 和水浸泡的共同作用后自稳性急剧下降。对此项目上进 行了变更,将该段IV级支护变更VI级支护,按照VI变更 设计后的沉降量和其他段原设计VI级支护的沉降量相符。
五、常见岩石及其特征 5、玄武岩,是基性喷出岩,黑色、褐色或深灰色,主要
矿物与辉长岩相同。斑状结构,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岩石 致密坚硬,性脆、具有抗磨损、耐酸性强的特点。
五、常见岩石及其特征 6、砾岩和角砾岩,由50%以上直径大于2mm的碎屑颗粒组
成。碎屑磨圆度较好的称为砾岩,带棱角的为角砾岩。抗压 强度可达200MPa以上。
隧道围岩级别判定
隧道围岩类别评定是隧道施工过程中保 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重要的手段,及时、 合理的对围岩级别进行评定是隧道施工中重 要的环节,合理的评定可以缩短停工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为完善设计、变 更支护参数提供第一手地质资料。

全强风化花岗岩富水地层隧道施工技术

全强风化花岗岩富水地层隧道施工技术

全强风化花岗岩富水地层隧道施工技术
马嘉霈
【期刊名称】《岩土工程技术》
【年(卷),期】2018(032)003
【摘要】小天都隧道洞身段左线340 m、右线290 m范围内为全强风化花岗岩富水地层,开挖变形大.为在富水地层全强风化花岗岩中控制围岩变形,达到快速安全施工,以小天都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和现场监测等手段对全强风化花岗岩富水地层中的施工技术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环形开挖并施作超前支护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减小隧道拱顶下沉;全强风化花岗岩遇水会显著降低自身强度,采用洞内引排水及洞外井点降水措施可有效降低围岩含水率,进而有效降低其遇水崩塌的危险性,保证施工安全与进度.所得结果可为大断面隧道在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140-145)
【作者】马嘉霈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
【相关文献】
1.浅埋富水全风化花岗岩隧道施工技术 [J], 温德记
2.富水全风化花岗岩隧道施工技术 [J], 南勇
3.超浅埋富水全风化花岗岩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 [J], 崔红琴
4.全风化花岗岩富水地层注浆治理研究与应用 [J], 齐延海;李术才;李召峰;张庆松;杨磊;张健;林荣峰;王凯
5.富水全风化花岗岩蚀变带隧道施工技术 [J], 赵前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风化花岗岩工程地质特征

全风化花岗岩工程地质特征

全风化花岗岩工程地质特征
全风化花岗岩是一种常见的岩石类型,具有独特的工程地质特征。

首先,全风化花岗岩通常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压强度,这使得
它在工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次,全风化花岗岩在地质
构造上呈现出均质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使得它在工程建设中具有
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全风化花岗岩还具有较高的耐磨性
和耐久性,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保持较好的物理和力学性能。

另外,全风化花岗岩还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排水性能,这对于一些
水利工程和地下工程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全风化花岗岩在
工程地质特征上表现出硬度高、稳定性好、耐久性强、渗透性能好
等特点,适合用于道路、桥梁、隧道、水利工程等各种工程建设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隧道全强风化花岗岩围岩的认识
一、全强风化花岗岩的特性
花岗岩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结晶粒状深成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

石英通常呈圆形粒状、无色透明。

长石有肉红色的钾长石和灰白色的斜长石,可见到发育良好的解理。

云母为片状的黑云母,有时也有白云母,以及少量黑色长柱状普通角闪石。

花岗岩具有多种颜色,如灰白色、灰色、肉红色等,主要由长石的种类和颜色而定。

根据组成花岗岩矿物粒径的大小分成粗粒、中粒、细粒花岗岩,长石与石英晶体特别粗大的称为伟晶岩。

花岗岩常呈规模巨大的岩基或岩株产出。

花岗岩形成时,岩浆往往以强注入形式侵入围岩地层中,这一过程使围岩块体进入岩体形成捕虏体。

由于侵入的岩浆高温炽热,可能引起围岩热变质。

花岗岩密度2.7g/cm3 ,致密坚硬、孔隙度小、强度大。

而全强风化花岗岩的密度为2.06g/cm3,渗透系数为6×10-7cm/s,岩土渗透性等级划分当K <1.16×10-6cm/s时为不透水。

二、全强风化花岗岩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全强风化花岗岩在开挖出来后表现为砂(即石英)土(长石),类似于第四纪沉积物,但是在未开挖时却与砂土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按照天然含水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

当含水量<8%时,即干燥状态,开挖时极易滑塌;当含水量>13%时,表现为蠕变;介于二者之间,可表现为较好的稳定性。

其中最难的是含水量较大时的围岩,而围岩中水的形式为裂隙水(非孔隙水,与第四纪沉积物区别),当埋深较大时,又表现为承压水,这样,水除了软化作用之外,尚有因流动而造成的突泥、突水危害。

全强风化花岗岩表现为“松散的砂土”,所以,处理方法很容易想到注浆固结。

而事实证明,全强风化花岗岩围岩的施工难度远比第四纪沉积物甚至人工堆积物围岩难,其原因就在于全强风化花岗岩其实并不松散,渗透系数为6×10-7cm/s,注浆、尤其注固体浆是无效的。

很多资料总结全强风化花岗岩围岩注浆成功,据我个人经验,与事实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两个方方面。

一是完全按照设计(通常为大管棚或小管棚、环向间距300mm~400mm)施工,然后坍塌(规模不等),再作管棚、注浆,如此反复,取得成功。

试想,花岗岩无论风化与否,均非常致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止浆措施,浆液如何能注入围岩?现场有没有施作止浆措施?
而实质上,全强风化花岗岩坍塌后,其物理力学指标就与第四纪沉积物接近了,孔隙率增大了,一般注浆就可以实现了;此外,注浆坍塌后留下的空腔亦可以容易回填了。

二是不完全按照设计施工,主要措施是“密排管棚”,仅进行回填注浆。

这在低水压情况下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对全强风化花岗岩中注浆的难度,大多数人有了认识,为了改进注浆效果,采取了很多办法,如有资料讲,先用超细水泥进行劈裂注浆,然后改为普通水泥进行渗透注浆。

在厦门海底隧道曾做过用超细水泥的注浆试验,试验结果只是形成一个10cm~15cm的柱体,没有任何渗透扩散,也没有人们的最低期望——树根状浆脉。

见下图。

这种注浆的作用应为挤压和加筋。

三、全强风化花岗岩围岩隧道施工的几个实例
1、广西平钟高速公路水冲口隧道
该隧由武警水电总队施工,围岩为全强风化花岗岩,且干燥,采用二台阶(长台阶)开挖,掌子面稳定,但后方支护变形较大,未有效开展围岩监控量测,不知围岩变形情况,就作出
了缩短台阶、尽快施作仰拱以闭合支护的决定,结果加速了支护变形,导致坍塌,至地表。

看似岩石,实际上用手即可抓碎。

无效的支撑。

坍塌。

至地表。

2、温福铁路刘洋寨隧道
温福铁路刘洋寨隧道由中铁十二局施工,进口为全强风化花岗岩,裂隙水发育,最大埋深约30m,隧道拱部无水,中、下台阶有水,主要采取密排小管棚的方法,仰拱开挖也采取密排管棚,中台阶施作临时仰拱,月进度约15m~20m。

掌子面干燥,稳定。

洞口尽管套拱已落底,但任然下沉较大。

仰拱开挖前密排小导管。

中台阶施作临时仰拱,有积水。

仰拱施作前,作密排小导管。

3、厦门翔安海底隧道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进口右线由中铁二十二局施工,围岩为全强风化花岗岩,洞口设计为40m 长管棚,仰坡约10m,设计为10m长预应力锚杆,采用CRD法施工,洞口最大变形约60cm。

开挖1/4,掘进约18m,即开始变形。

施作中隔壁。

加快明洞进度,早回填以稳定仰坡。

洞顶开裂。

洞顶水沟。

仰拱渗水。

锚固掌子面,以期施作二次衬砌。

地表注浆。

二次衬砌直抵掌子面。

进洞约15m处坍塌。

洞顶大管注浆后回填。

四、对厦深梁山隧道1#斜井右侧迂回导坑的认识
1、基本认识
新增迂回导坑远离正洞,选择未扰动围岩通过,似乎这样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了,理由就是——未扰动,如果认真考量“未扰动”,其实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有利条件,以上经验证明,“未扰动”全强风化花岗岩的荷载较扰动过的小,裂隙水量较扰动过的小,而水压一样,这是“未扰动”带来的好处,其最大的问题是渗透系数低,可注浆性能差。

如果按照一般施工方法,坍塌与注浆反复交替,有可能成功,但是,其不成功的后果十分严重。

所以,对方案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理论解释得通以及亲身亲历的施工经验两个必要条件之上,这个行业的许多总结与实践差距较大,如果方案的制定主要以某资料和想当然为依据,则表面上看措施十分强大,其实不堪一击,因为设计效果无法实现。

2、导坑通过软弱带的方法
如果采用静压注浆,则必须对全强风化花岗岩进行物理力学试验,对注浆工艺、材料进行试验,否则,风险很高。

水平旋喷的原理是优于静压注浆的,只不过在设备、材料、工艺上需要研究探讨,所以,目前对水平旋喷的怀疑,应只限于设备、材料、工艺,以及高压流体对围岩的微观作用原理,绝不应全面怀疑;高压、高速流体的运动形式绝不同于低压、低速流体,如旋喷切割围岩后并不像按照低压、低速流体作用后出现空腔以及旋喷柱体呈椭圆,实践证明水平旋喷后的柱体呈圆形断面且与围岩密贴。

水平旋喷应是隧道技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不是反对目标。

通过在本隧前期的水平旋喷经验看,从固结效果、施工进度等都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从注浆施工前的工艺试验要求的方面讲,水平旋喷通过前期的试验、实践已经具备实施条件;此外,导坑断面采取水平旋喷注浆为主的支护模式,对于下一步正洞的水平旋喷可取得更为有利的参数和施工经验。

最近提出的“新意法”可作为此处断面设计的参考。

“新意法”主要措施就是全断面开挖、支护一次闭合成环,其实“新意法”并不像“新奥法”那样有权威机构命名,而其实质就是“新奥法”。

新奥法的创始人之一,奥地利的L·米勒(L·Muller)教授根据多年来新奥法设计、施工与实践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于1978年总结出新奥法基本原则22 条。

其中第(16)条:“隧道开挖后,破坏了原岩应力状态,围岩应力重新分布。

为了不使应力重新分布过程复杂化并损坏岩体,应该采用全断面一次开挖。


再参照盾构法,其管片厚度最大为550mm,所以采取三环水平旋喷+一环密排大管棚+掌子面旋喷锚固+HW175钢架(@500mm)+网喷混凝土的支护结构可以满足要求,且工序简单,进度快,建议采纳。

支护断面图
掌子面锚固布置图
剧仲林
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于福建漳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