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感染与免疫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思考 谢亚南(3100000304) 摘要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给了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吕克·蒙塔尼等3人,其中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吕克·蒙塔尼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本文介绍了他们的获奖成果及其意义,并重点介绍了笔者对该项成果的思考。 关键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防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病,艾滋病是后天性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缺陷而导致严重随机感染及/或继发肿瘤并致命的一种疾病。艾滋病自1981年在美国被识别并发展为全球大流行至2003年底,已累计导致两千余万人死亡,死亡率几乎达到100%,2008年感染人数已达3340万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对艾滋病传播的防控以及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市先后报道了一种新的医学综合症[1],这种新的医学综合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艾滋病。但其早期的病人都是男同性恋者,因此艾滋病曾一度被认为仅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并被称作“同性恋病(gay disease)”,没有得到当时里根保守政府的足够重视[2]。 后来发现血友病人通过输血竟也能够感染这种疾病,立刻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重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立即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对该疾病进行调查与研究,确定了这是一种新的疾病,并根据其特征首先将其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为艾滋病(AIDS)。 这种疾病传播很快,在美国首次被发现后很快在欧洲也有发现。很多科学家都开始研究这种疾病的病因。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肿瘤疾病研究室主任蒙塔尼

微生物学第10-11章作业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1简述宿主对病原菌的防御机制。 答:机体对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应答方式。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免疫力完全正常的宿主,固有性免疫应答足以将抵达病原微生物清除;而当感染趋向于慢性,或者宿主曾经被致敏,则适应性免疫应答迅速启动。 1.固有性免疫应答模式识别受体固有性免疫应答起始于免疫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通过分泌或膜结合受体对微生物进行识别是固有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识别微生物后,固有免疫系统释放杀微生物分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吞噬细胞通过膜表面多种受体与病原微生物结合来实现吞噬作用。宿主对真菌的免疫反应依赖于几类激发信号级联反应的跨膜受体。识别这些菌体可促进机体的保护性应答反应,包括对真菌的摄取及杀伤(通过呼吸爆发介导),以及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以及粒细胞一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巨噬细胞许多研究表明,吞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下降,是导致宿主对烟曲霉易感的主要因素。吞噬细胞在保护宿主免受烟曲霉感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作为吞噬细胞系统的一部分,构成了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2.在固有性免疫机能完好的情况下,T细胞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是可以忽略的,只有在固有性免疫受损的宿主,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重要性才得以体现。目前,对两种类型细胞因子的调节研究较深入,Thl型细胞因子的产生伴随着细胞免疫为主的反应,Th2型细胞因子的产生则有助于以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总的来说,抗真菌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Thl型有利于对真菌感染的免疫防护。研究中发现,Th2型细胞因子,机体对病原微生物越不易感。对于Thl类细胞引起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机制,目前有一个共识,即在识别病原微生物抗原之后,T细胞活化引起大量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杀伤功能。当病原微生物与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中性粒细胞共孵育时,对菌丝的杀伤要明显强于T细胞缺席时的效果。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因素是什么简述三者的相互关系。 答:1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 传染源是作为传播的起点,没有传染源,就不会有传染病发生; 3 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传播的媒介,没有这个媒介病原体就不会在传染源和健康人群中传播,比如通过血液传播,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等等。 关系:病原体和宿主免疫力是决定传染结局的关键因素。当病原体致病性弱、宿主的免疫力强时往往导致隐性传染;当病原体致病性强、宿主的免疫力弱时,往往导致显性传染。环境因素在传染中起着间接作用,良好的环境因素有助于增强宿主的免疫力,也有利于限制或切断病原体的传播,因而可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不利的环境因素则导致与其相反的结果。

十感染与免疫

第十章感染与免疫 习题 一、填空题 1、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自至依次激活的途径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 2、由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和因子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3、由急性期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从和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4、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5、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6、粒细胞包括、和。 7、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具有,而没有的抗原称为半抗原。 8、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按照其存在方式又分为和两种。 9、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不产生记忆细胞、只有,没有。 10、T细胞在识别抗原的同时也识别自身。 二、选择题 1、浆细胞是()。 (1)有吞噬功能的细胞(2)由T细胞分化而来 (3)产生抗体的细胞(4)抗原提呈细胞 2、下述()物质既有非特异免疫作用也参与特异免疫反应。 (1)LgG (2)补体(3)I型干扰素(4)溶菌酶

3、许多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是因为()。 (1)在胸腺中产生的 (2)相应抗体是在胸腺中产生的 (3)仅存在于T细胞上 (4)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产生针对此类抗原的抗体 4、以下()性质不是抗原必备的。 (1)必须有一个半抗原表位(2)必须与补免疫动物种属不同 (3)仅存在于T细胞上(4)必须可以被抗原提呈细胞降解 5、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 (1)重链的C区(2)重链和轻链的C区 (3)重链的V区(4)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破坏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是()。 (1)直接中和细胞内病毒颗粒 (2)诱导非感染T 细胞释放干扰素 (3)与细胞表面病毒诱导的抗原决定和簇结合并活化补体 (4)调理吞噬杀死游离病毒 7、克隆选择理论认为()。 (1)淋巴细胞易有遗传决定的特异受体 (2)淋巴细胞具有在与抗原接触后才获得特异受体 (3)淋巴细胞具有多功能受体,与抗原接触后变为特异性受体 (4)所有淋巴细胞具有相同性质的受体 8、直接特异杀伤靶细胞的是()。 (1)吞噬细胞(2)NK细胞(3)CTL细胞(4)LAK细胞 9、关于细胞免疫下列哪点是错误的?() (1)需要抗原刺激(2)Tz细胞介导 (3)不需要非T细胞参与(4)释放CK引起迟发型炎症 10、关于记忆细胞的错误理解是()。 (1)已接受抗原刺激(2)仅限于B细胞 (3)可生存数月至数年(4)再次遇到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 11、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和组织的抗原是()。 (1)MHCI类抗原(2)ABO血型抗原(3)两者都是(4)两者都不是

微生物学传染与免疫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一.名词解释 免疫: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 病原微生物: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疾病(disease):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 传染(infection):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外毒素: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 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 抗毒素: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 非特异免疫: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 刺激或诱导。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和体液因素。 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 炎症: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 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称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免疫原性: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完整版)病原微生物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习题与答案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选择题 【A型题】 1.化脓性细菌在机体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产生性的化脓性病灶称为: A.菌血症 B.脓毒血症 C.内毒素血症 D.毒血症 E.败血症 2.下列结构中,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是: A.芽孢 B.荚膜 C.细胞壁 D.中介体 E.核糖体 3.内毒素的毒性部分为: A.核心多糖 B.特异性多糖 C.LPS D.脂质A E.脂蛋白 4.类毒素的特点是: A.有抗原性,无毒性 B.无抗原性,有毒性 C.无抗原性,无毒性 D.有抗原性,有毒性 E.有半抗原性,而无毒性 5.脑膜炎球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严重中毒症状为: A.菌血症 B.败血症 C.毒血症 D.脓毒血症 E.以上都不是 6.潜伏感染与隐性感染的区别是: A.潜伏感染有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无传染性 B.潜伏感染无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有免疫力产生 C.潜伏感染无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有传染性 D.潜伏感染有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无免疫力产生 E.潜伏感染多见于病毒感染,而隐性感染多见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 7.能引起内毒素性休克的细菌成分是: A.肽聚糖 B.磷壁酸 C.LPS D.O抗原 E.荚膜多糖 8.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其原因是内毒素毒性成分: A.化学组成基本相似 B.受体基本相似 C.抗原性基本相似 D.无抗原性 E.以上都不是 9.细菌的黏附素是指: A.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 B.革兰阴性菌的菌毛 C.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 D.其受体为D-甘露糖 E.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表面蛋白质 10.毒性最强的外毒素是: A.破伤风溶血毒素 B.肉毒毒素 C.产气荚膜杆菌ε毒素 D.产气荚膜杆菌α毒素 E.破伤风痉挛毒素 11.由外毒素制备类毒素所用甲醛浓度为: A.0.1%~0.2% B.0.2%~0.3% C.0.3%~0.4% D.0.4%~0.5% E.0.5%~0.6% 12.产生潜伏感染的细菌是: A.结核杆菌 B.脑膜炎球菌 C.痢疾杆菌 D.链球菌 E.白喉杆菌 13.易出现带菌状态的细菌是: A.白假丝酵母菌 B.链球菌 C.白喉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肺炎球菌 14.易发生脓毒血症的细菌是: A.痢疾杆菌 B.链球菌 C.脑膜炎球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伤寒杆菌 15.破伤风梭菌可引起下列哪种全身感染类型? A.菌血症 B.毒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内毒素血症 16.可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 A.脑膜炎球菌 B.淋球菌 C.伤寒杆菌 D.军团菌 E.结核杆菌 17.革兰阳性菌中,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A.膜磷壁酸 B.肽聚糖 C.M蛋白 D.荚膜 E.壁磷壁酸 18.可在流行期形成健康带菌者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志贺菌 C.脑膜炎球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结核杆菌 19.关于内源性感染,正确的叙述是: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酶联免疫法) 修改记录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 标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酶联免疫法)版号:第 1 版页码1/2 1、目的 用于临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 2、范围 适用于献血员筛查与临床病例。 3、职责 检测人员按照本规程进行检测操作。 4、原理 采用纯化基因工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型(HIV-1/HIV-2)抗原包被的微孔板和酶标记的HIV-1/HIV-2抗原及其他试剂组成,应用双抗原夹心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HIV-1和HIV-2抗体。 5、样本要求 仅限于检测人体血清或血浆。 常规方法采集。 血清:采血后,室温放置1-2小时,待血液凝固,再于3000转/分钟离心15分钟。 血浆:采血后,样品与抗凝剂反复轻摇混匀,再3000转/分钟离心15分钟。 如果样品没有在8小时内测定,应将其保存于2℃-8℃。如果样品不能在7天内测定,应将血清或血浆与血细胞分离, -20℃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6.分析系统 分析仪器:Thermo Mk3型酶标仪,检测波长450nm,参考波长630nm。 37℃恒温箱。 振荡器用于样品、试剂的混匀。 微量加样枪。 试剂准备: 试剂盒于冰箱保存,使用前应取出置37℃。 取试剂盒内洗涤液用蒸馏水作25倍稀释,置洗瓶中备用。 质控试剂:-20℃保存,溶解后随试剂一起冷藏,每天随样品一起检测并保存质控结果,每月一次质控小结,失控要有记录及纠正的结果。 7、分析步骤 样品编号:从6号开始编号。

设阴性对照3孔,Anti-HIV-1阳性对照1孔,Anti-HIV-2阳性对照1孔,分别加入阴、阳对照各50微升。 每个标本待测孔加入标本血清50微升,充分混匀,封板,置37℃孵育60分钟。 手工洗板:弃去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30~60秒,甩干,重复6次后拍干。 每孔加酶标工作液50微升,充分混匀,封板,置37℃孵育30分钟。 手工洗板:弃去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30~60秒,甩干,重复6次后拍干。 每孔加显色剂A液,显色剂B液各50微升,充分混匀,封板,置37℃孵育10分钟。 每孔加入终止液50微升,混匀。 选取相应的程序号,用酶标仪双波长比色。 8、计算 Cutoff值=阴性对照平均A值+。 9、参照区间 阴性对照A值应≤ Anti-HIV-1阳性对照A值应≥ Anti-HIV-2阳性对照A值应≥ 10.临床意义 样品A值≥临界值为HIV抗体阳性 样品A值<临界值为HIV抗体阴性 11.注意事项 从冷藏环境中取出试剂盒应置37℃平衡30分钟后方可使用,余者应按前述方法保存和使用。在平衡试剂的同时,待测样品需置室温平衡30分钟后再行测试。 使用前试剂应摇匀。 须确保样品加样量准确,如果加样量不准确,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建议使用微量移液器加所有组份;用滴瓶滴加时,应先弃去1~2滴,垂直匀速地滴加。避免在加样过程中,将液体接触到或溅到微孔边缘上。 封片不能重复使用。 结果判断须在反应终止后10分钟内完成。 不同批号的试剂不可混用。 本试剂盒应视为有传染物质,请按传染病实验室检查规程处理。 12.支持性文件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10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概论: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寄生于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动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防御感染和维护机体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免疫功能: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 10.1 传染 10.1.1 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致病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非致病菌——不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有些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毒力的基础: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包括: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毒素(toxin):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将其注射机体后,具有免疫功能。常用的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 内毒素的测定方法:鲎试剂法或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test)

免疫学 病毒感染与免疫机制

现代免疫学 1.病毒感染之后如何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产生免疫保护作用? 2.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发生的免疫应答有何变化? 病毒是除了类病毒外最简单的生命有机体,由核酸和包裹核酸的蛋白质衣壳组成。病毒完全依靠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系统来复制病毒蛋白及其遗传物质并进行病毒体组装。他们利用细胞表面受体感染细胞,其中许多与免疫系统有关。病毒成功感染宿主细胞后,其遗传物质暴露于胞质内,并开始指导病毒大分子的合成以及病毒体的组装。少数病毒如CMV能与宿主细胞和平共处,长期寄生,称之为非细胞毒性病毒。多数病毒是细胞毒性病毒,其在胞内的繁殖和寄生很快导致宿主细胞的死亡。 机体针对病毒的防御在3个层次上展开,1)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与繁殖——IFN和TNF等细胞因子;2)杀伤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NK细胞和CTL;3)阻断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中和抗体。 1.针对病毒感染的固有免疫应答: 在针对病毒入侵的强有力的特有免疫建立之前,固有免疫应答是机体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主要是通过I型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和自然杀伤细胞对感染细胞的杀伤来实现的。病毒通过皮肤或黏膜表面进入机体后遇到NK细胞,后者通过细胞裂解作用而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清除。这是在特异性免疫应答尚未建立的病毒感染早期机体抗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式。 病毒双链RNA可以刺激受感染组织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分泌产生IFN-α和β等I型干扰素,以诱导临近细胞进入抗病毒状态。【图:干扰素的抗感染作用:细胞被病毒感染后表达并分泌干扰素-左,干扰素作用与临近细胞,使其进入抗病毒状态-右】干扰素通过与核细胞表面的I型干扰素受体结合,促使细胞产生可抑制病毒复制的酶以达到对病毒的抑制,从而抗病毒感染。I型干扰素还能激活NK细胞,使其更有效地杀伤被感染的宿主细胞,清除病毒赖以藏身和复制的“工厂”。NK细胞大量分泌IFN-γ,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巨噬细胞受到病毒和IFN-γ的刺激后被活化,分泌IL-1 IL-6 IL-8 IFN-γ和IL-12等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调粘附分子,以便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感染局部。 固有免疫对于防控病毒的入侵和感染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病毒一旦已经完成入侵并造成感染,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将发挥消除病毒感染的决定性作用。 2.针对病毒感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病毒可借助其表面的受体分子和宿主细胞表面相应分子结合从而感染细胞,机体针对入侵病毒表面分子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在防治病毒感染的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抗体可作用于感染早期体液中的病毒和感染细胞溶解后释放的病毒。 抗体的抗病毒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和病毒感染力: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质的结合可以阻断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的接触或者干扰病毒向细胞内的侵入,黏膜表面的IgA分子在这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2)致敏病毒颗粒:抗体结合病毒之后通过激活补体导致病毒颗粒直接被裂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C3a和C5a等补体片段趋化白细胞;3)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有些病毒膜蛋白能够表达于被感染宿主细胞的表面。病毒特异性抗体通过对这些病毒蛋白的识别标记被感染细胞,诱发NK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这些细胞的杀伤。

第十四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一、名词解释 1、菌群失调症 2、条件致病菌 3、细菌的致病性 4、细菌毒力 5、感染 6、侵袭力 7、菌血症 8、败血症 9、隐性感染10、带菌者11、非特异性免疫12、医院内感染 二、填空题 1、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时,可出现——。 2、由菌群失调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或——症。 3、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和——。 4、某些正常菌群获得致病性条件是——、——、——。 5、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及——有密切关系。 6、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 7、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的。 8、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内毒素的致病作用有——、——、——、—。 9、内毒素是由——、——和——三部分组成。 10、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 11、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所得,可刺激机体产生——。 12、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成——。 13、依据外毒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 14、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 15、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和——· 16、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和——。 17、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调理作用可由——和——介导。 18、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和——吞噬两种。 19、乙型溶素的化学成分是——,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 20、引起内源性感染的细菌,多数是——,少数是——。 21、接触感染是指人与——或人与——密切接触引起的感染。 22、全身感染的类型有——、——、——、——。 23、感染的来源有——和——。 24、处于——的人称带菌者,带菌者有——和——。 三、最佳选择题 1、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 A.胃B.骨骼C.肌肉D.血液E.外耳道 2.正常菌群成员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 ) A.变为耐药菌B.发生基因突变C.寄居部位改变 D.变为L型细菌E.发生S—R变异 3.为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 ) A.维生素B.类毒素C.抗生素D.抗毒素E.生态制剂 4.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 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和毒素 D.分解代谢产物E.侵人机体的途径 5.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 A.荚膜B.菌毛C.磷壁酸D.脂多糖E.异染颗粒 6.与致病性无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乳胶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抗体检测试剂盒(乳胶法) 说明书 【检测原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抗体检测盒(乳胶法)采用了高度特异性的抗体抗原反应及免疫层析乳胶标记技术原理。试剂上含有事先固定在膜上检测区(T)的重组HIV-1和HIV-2型抗原。检测时,将样本滴入试剂的加样孔中,样本中的HIV-1,2型抗体与预包被在膜上的重组抗原--乳胶颗粒标记结合物反应,然后,混合物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在检测区(T)与固定在膜上的重组HIV-1和HIV-2型抗原反应。如果样本中含有HIV抗体,在检测区内(T)会出现红色条带,检测区内出现红色线条表明是阳性结果。如果在检测区内(T)没有出现红色条带,则样本中不含有HIV抗体,表明的是阴性结果。无论抗HIV抗体是否存在于样本中,混合物都会继续向上层析至质控区(C),出现一条红色的条带。质控区内(c)所显示的红色条带是判定层析过程中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是检测试剂的内控标准。 【主要组成成份】 本试剂主要原材料包括:包被用重组HIV1型、包被用重组HIV2型抗原、标记用重组HIV1型、标记用重组HIV2型抗原、链霉亲和素结合物、生物素、乳胶颗粒、硝酸纤维塑膜、聚酯纤维塑膜。 检测需要已提供的材料 注意:不同批号试剂中各组份不可互相使用,以免产生错误结果。 检测时另需准备样本收集容器和计时器。 【样本要求】 静脉采血后离心获得血清/血浆样本,不同的抗凝剂如柠檬酸钠,肝素钠,EDTA,草酸钠,枸橼酸钠的血浆标本均可。在2—8℃条件下可保存一周,长期保存需-20℃冷冻,以避免反复冻融。发臭、溶血等异常样本请勿使用。 【检验方法】 在进行检验前必须先完整阅读使用说明书,并将试剂、样本、和缓冲液恢复至室温(20℃-30℃)。 1.从原包装铝箔袋中取出试剂。 2.将试剂放在干净的平台上,用一次性塑料管吸取1滴血清/血浆(25μl)于加样孔(S) 中,随后加入1滴缓冲液(约40μl),开始计时。 3.等待红色条带的出现,检测结果应在15~20分钟判读,20分钟后判读结果无效。

十、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传染 (3)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或侵染 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三道免疫“防线”: 机械防御;非特异性防御;特异性防御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体 1、病原体的致病特性 1.毒力(virulence) 又称致病力(pathogenicity),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 突破机体防御功能的能力 在机体中进行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产毒素的能力 (1)侵袭力(invastiveness) 指病原菌突破宿主防御机能,以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G-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繁殖与扩散能力 ——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 透明质酸酶——水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 胶原酶——水解胶原蛋白 血浆凝固酶——加速血浆凝固成纤维蛋白 链激酶——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 卵磷脂酶——水解各种组织的细胞 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 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 b)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c)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d)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 (2)毒素(toxin) ①外毒素(exotoxin)

指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但毒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②内毒素(endotoxin) 是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2.入侵病原体的数量 3.侵入门径(entry point) (1)消化道:最常见的门径 (2)呼吸道 (3)皮肤创口 (4)泌尿生殖道 (5)其他途径 (二)宿主的免疫力 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 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 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一)隐性传染(inapparent infection)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隐性传染。(二)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

免疫定义:①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疫病,即抗感染。

1、免疫定义:①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疫病,即抗感染。 ②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并能将非己成分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2、免疫的三大功能和三大特点是什么? 答:⑴三大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 ⑵三大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己;②特异性;③免疫记忆。 3、免疫系统的构成 4 抗原: 反应原性:抗原 +免疫应答产物(如抗体)→特异结合。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源性---是抗原的首要条件: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物质(自身抗原) 2、构成抗原的条件有哪些? 答:异源性;大分子物质;分子结构复杂;物理状态;适当的进入途径。第四章 抗体(Ab):是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 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对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或尚不知是否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 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及其生物学作用是什么?

答:⑴IgG:①特性:IgG是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在血清中含量最高。由脾、淋巴结中浆液细胞合成和分泌。IgG是唯一能从母体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体内免疫球蛋白 ②功能:IgG是动物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同时也是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免疫后监测的主要抗体, 在体内可发挥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肿瘤等免疫学活性。 ⑵IgA:①特性:由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合成。血清中主要是单体, 称为血清型IgA;存在于外分泌液,称为分泌型IgA(SIgA)。②SIgA的功能:能抵御微生物的侵 袭,使其不能进入血液,是黏膜表面抗感染免疫的第一道屏障。 ⑶IgM:①特性:分子量大,是初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②功能:产生早,但持续短,但是最 ⑷IgD 3 端 1. 2 (GF)趋化因子 1 2 3 4、试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①溶解细胞: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 ②参与炎症反应: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产生多种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活性片段。 ③调理吞噬作用:含有C3b和C4b片段的免疫复合物作为调理素可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 应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杀伤活性。 ④调节免疫应答:补体成分可在免疫应答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加强免疫应答和免疫效应。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临床研究样本

附件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临床研究 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前言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检测试剂是指利用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原理对人血清、血浆或其它体液中的特定的HIV生物学标记物, 包括HIV 1型( HIV-1 ) p24抗原、 HIV抗体、 HIV核酸、 HIV基因耐药突变等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试剂。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 试行) 》( 国食药监械〔〕229号) 的分类原则, 该类产品作为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 In Vitro Diagnostic,IVD) 管理, 属高风险管理产品。本指导原则制定的主要目的是让申请人明确在注册申报过程中对本类试剂在临床研究方面重点关注内容, 同时规范注册申请人对于注册申报资料中有关临床研究资料的要求。 本指导原则是对HIV检测试剂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要求, 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临床研究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申请人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 若不适用, 需具体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只是针对HIV检测试剂的特点, 强调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临床试验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国食药监械〔〕240号) 的规定, 包括临床试验协议、方案、

报告的撰写等。 本指导原则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 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本指导原则是申请人和技术审评人员的指导文件, 如果有能够满足适合的法规要求的其它方法, 也能够采用, 可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 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HIV生物学标记物是指机体在感染HIV后, 在不同的感染阶段出现的生物学标记物, 包括: HIV抗体、 HIV-1p24抗原、 HIV核酸、 HIV 基因耐药突变等。 就方法学而言,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利用免疫印迹法、化学发光法、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和微粒子酶联免疫法、胶体金法等免疫学方法对HIV抗原和/或抗体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的体外诊断试剂, 以及应用核酸检测的方法( 如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等) 对HIV 核酸( 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 以及基因耐药突变等进行检测和分析的体外诊断试剂, 适用于首次注册产品及申请许可事项变更的产品。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国家法定血源筛查用HIV检测试剂。 三、基本要求 ( 一) 临床试验方案及方案中应关注的问题 临床试验实施前, 研究人员应从流行病学、统计学、临床医学、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C.BCG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6.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A.IgM B.IgA C.IgG D.IgD E.IgE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A.IgG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B.IgG含量高,作用强 C.IgM无免疫调理作用 D.IgM半衰期短

E.IgG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 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 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 B.乙醚 C.酚类 D.甲醛 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 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体 D.细胞免疫效应 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A.乙脑病毒 B.麻疹毒素 C.乳头瘤病毒 D.可萨奇病毒 E.埃克病毒 24.关于干扰素,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是一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堂蛋白 B.可由病毒及其它干扰素诱生剂诱生 C.不能由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产生 D.产生后对邻近的细胞可发生作用 E.其作用发生早于抗体 25.关于干扰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感染与免疫名词解释

1、半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胞因子: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间质细胞所合成和分泌的多肽类活性分子。 3、单克隆抗体:由单一B淋巴杂交瘤细胞产生的识别抗原分子上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 4、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5、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6.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物质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7、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 8、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9、抗原决定簇: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抗体: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1.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12.补体: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现象。 14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5.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16.MAC:膜攻击复合体。 1、初次免疫应答:是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所引起的应答一般在机体初次接触适量抗原刺激7-10天后出现血清抗体;特点是潜伏期长,抗体产生慢,以IgM为主,亲活力低,产量低,维持时间短。 2、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应答后,数日数年后,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所出现的快速、高效、特异的应答,是记忆性反应,特点是潜伏期短(2-3天),抗体产生快,以IgG为主,亲活力高,产量高,维持时间长。 3、免疫应答(immune respose Ir):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其机制为靶细胞膜抗原与特异性IgG 类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抗体的Fc段与效应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效应细胞活化,产生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是位于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膜表面,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是指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由于首先在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编码该抗原的基因也可称HLA,即人类的MHC,定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ELISA) 1. 原理 在微孔条上预包被纯化基因工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和II型(HIV-1/HIV-2)抗原(合成肽或基因重组蛋白),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血清或血浆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样品加入包被抗原反应孔,在随后的温育过程中,若样品中含特异抗体,则该抗体与包被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吸附到固相,再加入酶标记的HIV-1/HIV-2抗原,最终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原复合物,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游离酶,加入显色剂后显色。 2. 标本采集 2.1 采集前病人准备:受检者应空腹 2.2 标本种类:血清或血浆 2.3 标本要求:采集病人静脉血2ml(可用EDTA抗凝),室温放置不超过4小时,分离血清备用。 3. 标本储存:2-8°C保存不应超过48小时,-20°C不应超过3个月,-70°C 长期保存,应避免反复冻融。 4. 标本运输:密封,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污染、标本量不足、严重溶血或脂血标本不宜作此项检测。 6. 试剂 6.1 试剂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 6.2 试剂生产厂家:北京万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6.3 包装规格:96Test/Kit 6.4 试剂盒组成:包被反应板,HIV酶标记物,阳性对照血清,阴性对照血清,浓缩洗涤液,底物A,底物B,终止液,封口膜,密封袋。 6.5 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2-8°C避光保存,有效期6个月。 7. 仪器设备 7.1 仪器名称:自动酶标仪 7.2 仪器厂家:Rayto 7.3 仪器型号:RT-6100 8. 操作步骤 8.1 平衡:将试剂盒各组分取出,平衡至室温(18-25°C),微孔板开封后,余者及时以自封袋封存。 8.2 配液:浓缩洗涤液配制前充分摇匀(如有晶体应充分溶解),浓缩洗涤液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按1:19稀释后使用。 8.3 编号:将微孔条固定于支架,按序编号。 8.4 加样:用加样器在微孔反应条板孔中加入样品100l;空白孔不加任何液体;阴性对照孔和阳性对照孔,每孔分别加入阴阳对照各100l,标好位置。对照应在所有标本加完以后再加,以保证阈值准确性。 8.5 温育(一):充分混匀,加上封板膜,置37℃温育60分钟。 8.6 洗涤(一):用洗涤液充分洗涤5次,洗涤完扣干(每次应保持30-60秒的浸泡时间)。 8.7 加酶:分别在每孔中加入酶标记物100l,轻拍混匀。 8.8 温育(二):充分混匀,加上封板膜,置37℃温育30分钟。 8.9 洗涤(二):用洗涤液充分洗涤5次,洗涤完扣干(每次应保持30-60秒的浸泡时间)。 8.10 显色:每孔加入底物A、B各50l,轻拍混匀,置37℃暗处3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