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窑瓷器装饰艺术在陶瓷发展史中的地位
湖南省博物馆藏长沙窑精品

湖南省博物馆藏长沙窑精品长沙窑窑址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市所辖的望城县石渚湖附近,唐时称为石渚窑,兴起于约8世纪末,衰落于10世纪初。
它融合了南北瓷艺,创新出别具一格的彩瓷,是第一座彩瓷之窑。
此外,长沙窑还是第一座将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的瓷窑。
唐代酒香盛饮,老幼嗜茶,在文人的推动下,酒、茶之风升华至文化层面,开始与诗书画艺术结合,并物化、定格于长沙窑瓷……虽然瓷器饰彩并非长沙窑的首创,彩瓷普及之功则推长沙窑。
长沙窑首创釉下多彩,不仅有褐彩,也有绿、红、蓝等彩。
彩瓷的普及,改变了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架构了青、白、彩瓷鼎立之势,预示了彩瓷时代的到来。
此外,长沙窑还是第一座将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的瓷窑。
长沙窑茶酒具上的诗文,绝大部分为《全唐诗》所不见,且有题材多样、形式生动的绘画作品。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数量较多的唐代艺术真迹。
长沙窑与书画结合,自此,“瓷有书画而雅,书画以瓷而载”——瓷器艺术化,为瓷器增添了文化及艺术内涵。
“器物是文化遗留在它专属时空中的痕迹”。
——前面我们曾专题介绍过长沙窑精品,本期我们将更加细致地从长沙窑瓷上的书画真迹来感受大唐的文化遗风。
长沙窑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会长沙市北部的湘江东岸,这里原来有一湖,湖中有磐石突兀,名石渚湖。
从李群玉诗《石渚》及碗铭“石渚盂子”可知,长沙窑时称石渚窑。
从墓葬资料及器物年款分析,长沙窑兴起于约8世纪末,衰落于10世纪初,长沙窑是在融合南北方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出一种有别于南方青瓷、北方白瓷传统的彩瓷。
彩有从单彩到多彩,技法有从无意义的点彩、涂彩到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彩书、彩绘的递进过程。
釉有黑、白、瓷、绿、红、蓝、酱等色釉,器形也很丰富。
此外,长沙窑还是唐五代时期最大的出口瓷。
由于长沙窑的瓷器在造型和装饰上能适应销往国人民的爱好和需要以及低廉的价格优势,使得它的产品不仅内销,而且远销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甚至延伸到了非洲地区,出口数量之多,遍布范围之广,远在越窑和邢窑之上。
湖南导游基础知识第5章湖南风物特产

[单选题]1.湖南()有“黄花菜之(江南博哥)乡”的美誉。
A.隆回县B.醴陵市C.祁东县D.衡东县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A项,隆回县,隶属于湖南省邵阳市,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金银花之乡”;B项,醴陵市,由株洲市代管,地处湖南省东部,盛产陶瓷、花炮,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花炮之都”;C项,祁东县,隶属于衡阳市,地处衡阳西南部,是著名的“中国黄花之乡”“将军之乡”“黑色金属之乡”,也是湖南省目前唯一的“中国曲艺之乡”;D项,衡东县,隶属于衡阳市,位于南岳衡山东南部,有“鱼米之乡”“皮影戏之乡”“花鼓戏之乡”“剪纸之乡”和“印章之乡”之称。
[单选题]2.()是全国第三大楠竹县,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美誉。
A.安乡B.桃江C.洪江D.东江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桃江县隶属于湖南省益阳市,地处湘中偏北、洞庭尾闾,因境内桃花江得名。
桃江县著名景点有浮邱山、凤凰山等。
桃江县盛产楠竹,被称为“中国竹子之乡”。
[单选题]3.下列湖南城镇中,有“竹艺之乡”之称的是()。
A.常德B.益阳C.岳阳D.桃江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益阳,为湖南省地级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的洞庭湖南岸,被称为“银城”、“丽都”、“羽毛球之乡”、“竹艺之乡”。
[单选题]4.下列剧种中,最具湖南特色的剧种是()。
A.采茶戏B.花灯戏C.花鼓戏D.秧歌戏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花鼓戏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
湖北、安徽、江西、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
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单选题]5.长沙铜官窑在全国最有名且最具特色的装饰技法是()。
A.刻划花B.模印粘花C.釉下彩D.印花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长沙铜官窑,又称长沙窑,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
长沙铜官窑的装饰技法主要有釉下彩、模印粘花、刻划花、印花和镂空等,其中釉下彩最著名且最具特色。
唐朝时期,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色彩比较单一。
湖南省博物馆介绍

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 学者共同探讨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的新理 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人员培训与交流
资源共享机制建立
加强人员培训与交流,提高博物馆工作人 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国内外博物馆之间 在文物保护与修复方面的资源互通有无和优 势互补。
04 科研与教育功能
科研机构设置及成果
观众参观路线规划
路线设计合理
配套服务完善
根据展览内容和场馆布局,设计科学 合理的参观路线。
提供讲解服务、寄存服务、轮椅租赁 等配套服务,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
指示标识清晰
在关键节点设置指示标识,引导观众 顺利参观。
03 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文物保护原则和方法论述
最小干预原则
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尽 量减少对文物的干预, 保持其原貌和完整性。
物的外观和完整性。
现代科技应用
利用X光、CT扫描、3D打印 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
无损检测和精确复制。
材料与工艺研究
针对文物修复过程中所需的材 料和工艺进行研究,提高修复
效果和质量。
修复档案建立
为每件修复后的文物建立档案 ,记录修护措施
环境监测与控制
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
实施流程规范
从策划、设计到布展、撤 展,各环节严格把控,确 保展览质量。
互动体验区设置
多媒体互动设备
利用触摸屏、投影仪等设 备,实现观众与文物的互 动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VR眼镜等设备,让观 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 景和文化氛围。
动手体验项目
设置陶艺制作、拓片制作 等动手体验项目,让观众 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传统文 化的魅力。
长沙窑的产生及其历史贡献

76长沙窑的产生及其历史贡献■张 璇/中华女子学院摘 要:唐代,湖南地区的重要陶瓷窑口从湘江下游逐渐向湘江上游发展。
位于铜官地区的长沙窑的产生,同时受到了南方和北方的影响。
在南方,长沙窑受到当时已经颇负盛名的岳州窑的影响;在北方,掌握唐三彩制作技艺的窑工南迁到长沙窑地区。
这两个因素,使长沙窑在釉下彩制作技艺上具备了良好条件。
而长沙窑装饰图案中独特的西域特色,则是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装饰情趣。
长沙窑在彩瓷装饰上的突出贡献,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成就了它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为后世的釉下彩装饰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将中国陶瓷引向五彩斑斓的绚丽世界。
关键词:装饰 风格 影响因素 历史地位 长沙窑长沙窑地处湖南省长沙市铜官镇望城县以北,分布在湘江东岸太丰、古城一带,故亦称之为“铜官窑”,人们把主窑区叫为“瓦渣坪”。
此地具备了陶瓷生产所需要的三大基础条件:陶瓷原料、水和燃料。
生产的陶瓷产品可以从湘江,通过便利的水路交通远销海外。
长沙窑是唐代南方一处非常重要的外销瓷产地。
它始建于中唐时期,晚唐最为兴盛,到五代时开始衰微。
长沙窑独特的釉下彩瓷装饰工艺是在受到南方岳州窑和北方唐三彩的制瓷技艺影响下产生的。
长沙窑充满域外风情的造型和装饰图案则是受到域外阿拉伯国家文化的影响而创造形成的。
一、岳州窑对长沙窑的影响长沙窑与岳州窑毗邻,沿湘江上下游而立。
长沙窑位于望城县,岳州窑位于湘阴县,相距不过十余里。
长沙窑与岳州窑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东汉时期,两窑口就有风格基本相同的产品。
历朝历代,两个窑口不论在产品生产原料、产品造型、装饰工艺、烧成方法和窑炉类型方面都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发展到唐代,虽然长沙窑的褐彩、绿彩装饰及模印贴花装饰风格与岳州窑青瓷特征大不相同,但长沙窑的釉下彩装饰技法确是直接受到了岳州窑的影响。
岳州窑作为湖南地区最早出产青瓷的窑口,从东汉开始一直烧制青瓷,发展到东晋时期,它创烧出釉下点彩装饰,并一直延续至唐代。
不容小觑:长沙窑

不容小觑:长沙窑长沙窑即《全唐诗》中李群玉“石渚”诗中的石渚窑。
为唐代著名瓷窑,窑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石渚湖一带,故又俗称铜官窑。
窑址于1956年调查发现,1978年曾经进行过试掘,1983、1999年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出土比较完整的瓷器近万件。
唐长沙窑武士纹碗长沙窑大致兴起于“安史之乱”以后,至中晚唐发展到鼎盛时期,衰败于五代。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12个省、国外有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13个国家出土有长沙窑瓷器。
特别是“黑石号”沉船上五万余件长沙窑的惊世发现,说明该窑既烧制当地人们普遍使用的日常用瓷、又是唐代生产外销瓷的重要窑口之一。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碗青釉出筋瓷壶高18.3 口径8.9 底径10.1厘米绿釉瓜棱形瓷壶高23.3 口径4.3 底径9.3cm黑釉瓜棱形瓷壶高17.7 口径8.5 底径11cm模印贴花实际上是一种浅浮雕装饰,它在器物装饰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长沙窑窑址中出土了不少贴花的印模,模印贴花一般与青釉褐斑相配,除此之外,就是单色青釉,不见其它彩绘,这可能是为了更加突出主题装饰,贴花内容有舞蹈人物、植物花卉、家禽动物等。
1973年衡阳水井出土的青釉褐斑舞蹈人物壶,器形小巧圆浑,八方短流,弓形鋬,两侧有双系,腹部圆鼓,双系和壶流下共有三块贴花,其右侧为单层方形宝塔,左侧为立狮,壶流下的主纹为一赤裸上身的力士,披巾缠身,右手上举伸二指,左手持一柄法器,右足单立于蒲团之上,左足弯曲作舞蹈状。
这种在小圆毯上的男子独舞是当时流行于西亚的胡腾舞,胡腾舞起源于西亚地区的石国粟特人(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逐渐传入中原,流行于北朝至唐代,当时深得中原贵族赏识,风靡一时。
其特点是既雄健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趣。
长沙窑开创中国瓷器釉下彩装饰之先河

长沙窑开创中国瓷器釉下彩装饰之先河■唐长沙窑“義”字双鱼纹器耳陶范■唐长沙窑绿釉四系瓷水壶■唐长沙窑白釉绿彩瓷壶■唐着高冠广釉长袍胡人文官陶俑■唐长沙窑青釉“君生我未生”瓷壶■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瓷鸟一千多年前经广州出口的长沙窑亮相南越王博物馆行走在展厅,看着一千多年前经广州出口或在广州烧制的瓷器,虽然隔着展柜玻璃,但仍然强烈地感受到瓷器光亮的质感,更重要的是,这是高古瓷器,作为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物,这次瓷器重回千年商都——广州,仿佛有了一种穿越感,俨然是一场当下与历史的对话,正在南越王博物馆展出的“面向海洋——长沙窑瓷器精品展”共呈现了一千多年前的瓷器273件(套),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曾言,“长沙窑很重要,它开创中国瓷器釉下彩装饰、文字装饰之先河。
”■收藏周刊记者梁志钦实习生朱钊莹上世纪五十年代瓷片出土长沙窑逐渐被人所知展览以海上瓷路、诗意大唐和胡风禅韵为主题,集中呈现长沙窑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海上瓷路”的部分瓷器,则是唐代从广州出口外销的长沙窑瓷器。
曾经多数人总认为唐朝炻器(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制品)有唐三彩瓷器,北方有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南方有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秘色瓷。
地方窑口有四川的邛窑、湖南的岳州窑、浙江的越州窑,安徽的寿州窑等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湖南长沙市附近陆续出土大量的瓷片,发掘了不少古窑址,一个唐代最重要的窑口——长沙窑逐渐被人所知,被人们了解和认识。
长沙窑的名字原来很多,有铜官窑、瓦渣坪窑、石渚窑、长沙窑、潭州窑等等,名字争论里面有许多学术上和地域利益上的原因。
但从文献到实物都证明,长沙窑古时称“石渚窑”。
长沙窑对宋以后瓷窑有极大的影响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湘江东岸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兴盛于唐朝中晚期,是唐代最重要的外销瓷窑场。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大量工匠为躲战乱而纷纷南迁,使得长沙成为了多地文化汇聚之地。
众多资料显示,长沙窑的出现实际上也是南北瓷艺融合的产物,它既不是岳州窑发展的结果,也不是中原地区制瓷工艺的简单植入,而是二者融合后产生的,并出现有别于其他窑的特质。
长沙铜官窑纹饰的历史贡献

长沙铜官窑纹饰的历史贡献作者:陈素英钟海燕来源:《艺海》2017年第08期[摘要]自印尼载有大量铜官窑陶瓷的黑石号沉船被发掘以来,长沙铜官窑陶瓷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关注,研究的各项成果不断展示着其丰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长沙铜官窑陶瓷纹饰种类丰富,不管是在陶瓷纹饰内容上还是在纹饰装饰的形式上较各时期各种类的陶瓷都有所突破,特别是创造和发展了釉下彩装饰工艺,其在装饰风格上在陶瓷史上留下了异样的装饰风向。
[关键词]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绘诗词书法“野逸”风格位于今长沙望城区铜官镇的长沙窑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曾经陶瓷生产和销售的繁荣几乎被完全淹没,直到黑石号沉船被打捞以后,我们才逐渐了解长沙铜官窑陶瓷的历史、探究它彼时的辉煌。
长沙铜官窑是唐代典型的民用窑场,生产的陶瓷品种多、用途广,并在当时成为远销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的瓷器。
正因为其国外的销售市场,对其装饰的要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融入了新的装饰技巧和外来风格,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历史留下了华丽的一笔。
一、釉下彩绘较传统陶瓷装饰工艺上的创新唐代作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不管是在制作工艺上还是装饰工艺上都是承前启后的时期。
长沙铜官窑就是这一时期的辉煌代表,其在制作和装饰工艺上都呈现出空前的发展水平。
特别是在装饰工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陶瓷釉下彩工艺的创烧就是这一时期的突出典型。
长沙铜官窑陶瓷釉下彩工艺的创烧不是偶然,其中渗透了不少历史因素和陶瓷生产技术改进的因素。
唐代繁荣之前,天下并不太平,北方战争频繁,为避免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丰富的生产生活新技术,其中就有陶瓷生产的新工艺,而长沙窑釉下彩工艺的成功烧制正是南北方釉彩技术融合创新的结果。
此外,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窑炉结构,使窑温可达1300度,为陶瓷釉彩的发色创造了条件。
所有这些必然因素保证了陶瓷釉下彩工艺在长沙铜官窑的创烧成功。
长沙铜官窑釉下彩工艺是将传统单一的褐色釉成功地创烧成褐绿、红绿等多种釉色器物的釉表及纹饰;并根据装饰的需要,创造性地把釉色交替重复混合应用,使釉色产生出丰富斑斓的效果,这种工艺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为陶瓷装饰翻开了新的篇章。
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产品特点及历史文化价值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52Vol.191长沙窑是兴盛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商业性瓷窑。
中晚唐时期,伴随着长沙窑烧造工艺的成熟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长沙窑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外销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沙窑的外销瓷器在器形、工艺、纹饰上都别具特色,自成一派。
以探讨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产品特色为出发点,能够加深学界对唐代陶瓷贸易发展情况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而证明该时期长沙窑外销瓷器的历史文化价值。
1 长沙窑概况长沙窑的窑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石渚湖、铜官一带。
初唐至中唐时期,长沙窑已经开始烧造瓷器,但技艺仍比较粗糙。
发展至晚唐和五代时期,长沙窑进入了兴盛期。
长沙窑瓷器之所以能够发展兴盛,一方面因晚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长沙窑所处的地理位置能够利用湘江的水运便利将产品运往全国各地,再通过港口城市出口至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等地。
另一方面,长沙窑作为商业性瓷窑,产品具有很强的平民意识,器物的装饰纹样自由随性,迎合了百姓的审美。
由于其销售对象主要是普通百姓,因此以低廉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盛销于国内市场,并很快成为外销日用瓷的大宗。
①以“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器为突破口,可以总结出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在器形、工艺、纹饰上的特点,同时也为研究唐代长沙窑瓷的外销情况提供实物证据。
②2 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产品特点2.1 器形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用途以实用为主,常见各类生活器具,碗、执壶、杯、水盂等器形较多,也可见熏炉、油灯等器形,除此之外,也有少量鸟形、狮形瓷器雕塑。
③“黑石号”沉船上出水的长沙窑外销瓷器以敞口弧腹碗的数量最多。
该类碗造型独特,敞口,弧腹,圈足,内底常用褐绿彩绘出各类纹饰,口沿有四个褐斑。
④长沙窑外销瓷器中的壶以模印贴花壶较为多见,另有盘口壶等器形。
执壶器形为撇口,束颈,鼓腹,平底,肩部有一八棱形流,在流的两侧各安有一系,且有条状凸起,模印贴花的椰枣纹、狮子纹等常饰于流与两系下,贴花上施褐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