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悲剧性作品教学中渗透悲剧美【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悲剧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

悲剧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

浅谈悲剧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悲剧性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剧烈的感染性,深深打动着读者,让读者在感动、痛苦、怜悯、愤恨等极端的情绪体验中,深入地思索、反省,从而净化灵魂,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

利用悲剧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形象,更有感染性,也比现实的经历遭遇更具有丰富性。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悲剧性文学作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达成审美教育的目标。

一、创设跨越时空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悲剧作品中的意境美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以营造意境为艺术传统的中国古代诗人,在倾诉人生种种不幸遭际和内心苦闷时,往往都把对悲剧的审美观照作为诗歌创作的一项执著的追求。

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的这些悲剧作品时,往往会因为受到阅历、感悟力、想象力、理解力等限制,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达不到应有的程度。

所以,适当调运用多媒体手段,设置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浓厚的悲剧氛围,充分体验悲剧性作品强大的冲击和震撼力量。

比如,在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在图文、音乐的渲染下,用动情的语气把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合理想象描述出来:流落他乡已多年,饥寒交迫的日子时时侵袭着诗人。

今天,又是一个秋风呼啸的日子,诗人拖着如柴的躯体,挣扎着在拐杖的支撑下一步一拐地走到门口,看着那肆虐的秋风把茅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掀去,想到今晚若下雨,一家人又没栖身之所时,诗人思绪万千……这样,破屋、茅草、秋风因流落他乡、饥寒交迫的诗人而含情,学生的思维也会随着老师描述的画面灵动起来,他们会完全投入到了作品的情境里了。

诗句因一千多年后的我们而复活,美感因情境的巧妙设置而凸显。

这些都得益于师生超越时空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二、个性化地解读文本,让学生感受悲剧作品中的情感美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浅谈悲剧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

浅谈悲剧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

浅谈悲剧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作者:姜跃明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第08期悲剧性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剧烈的感染性,深深打动着读者,让读者在感动、痛苦、怜悯、愤恨等极端的情绪体验中,深入地思索、反省,从而净化灵魂,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

利用悲剧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形象,更有感染性,也比现实的经历遭遇更具有丰富性。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悲剧性文学作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达成审美教育的目标。

一、创设跨越时空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悲剧作品中的意境美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以营造意境为艺术传统的中国古代诗人,在倾诉人生种种不幸遭际和内心苦闷时,往往都把对悲剧的审美观照作为诗歌创作的一项执著的追求。

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的这些悲剧作品时,往往会因为受到阅历、感悟力、想象力、理解力等限制,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达不到应有的程度。

所以,适当调运用多媒体手段,设置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浓厚的悲剧氛围,充分体验悲剧性作品强大的冲击和震撼力量。

比如,在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在图文、音乐的渲染下,用动情的语气把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合理想象描述出来:流落他乡已多年,饥寒交迫的日子时时侵袭着诗人。

今天,又是一个秋风呼啸的日子,诗人拖着如柴的躯体,挣扎着在拐杖的支撑下一步一拐地走到门口,看着那肆虐的秋风把茅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掀去,想到今晚若下雨,一家人又没栖身之所时,诗人思绪万千……这样,破屋、茅草、秋风因流落他乡、饥寒交迫的诗人而含情,学生的思维也会随着老师描述的画面灵动起来,他们会完全投入到了作品的情境里了。

诗句因一千多年后的我们而复活,美感因情境的巧妙设置而凸显。

这些都得益于师生超越时空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二、个性化地解读文本,让学生感受悲剧作品中的情感美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浅谈语文教材中的悲剧美

浅谈语文教材中的悲剧美
常人 , 多是 社 会 底 层 的 劳 动 者 或 普 通 知 识 会 最 终 无 情 地 扼 杀 了 他 们 的 希 望和 生 命 , 嫂一 起 的 佣 工 柳 妈 , 都 无 意 地连 成 一 气 , 参神 却唤 醒
为 玉碎 不 为瓦 全 ” 的 顽 强 斗争 精 神 。 尽 管他 的一 些 美 好 的 品 质 , 善 良的 愿 望 , 这是“ 人 愿 , 用 生 命抗 议 残 酷的 不合 理 的 社 会 , 为无 生有 价 值 的 东西 ” 。 《 祝 福 中 的祥 林 嫂是 一 辜 的 小 人物 呼 号 着 生 存 的 权 利 。 《窦 娥 冤 》
的的胜利。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 教 师 应 该
不容易察觉的 。 然 而 人 们 灭 亡 于 英 雄 的特 之人 ” , 他 们对 祥 林 嫂没 有 打 骂 , 没有 凌辱 , 别 悲 剧者 少 , 消 磨干 极 平 常 的 , 或 者 近 于 没 祥林 嫂 的 死 , 并 不是 他 们 的 邪恶 造 成 的 。 而 有 事 情的 悲 剧 却 多 。 ” 这 类 悲剧 人 物 都 是 平 祥林 嫂 的 婆 婆 、 小叔 子 、 小丈 夫以 及 和祥 林
平凡 的悲剧人物 , 虽 然 没 有 崇 高 理 想 封 建 社 会 却不 能 容 忍她 。 她 不 愿死 , 却 不 能
们 自信 真 理 在 拒 , 态 度 明朗 , 具 有一种“ 宁 和英 雄 行 为 , 但 他们 身上 仍 然 保 留 着 人 类 们 在 同黑 暗势 力的 斗 争 中 失败 了 、 牺牲了 ,
悲剧扩 展了我们 的视野 , 深 化 了 我 们 对世 界 、 人生 的 认 识 , 从而 使 我 们获 得 求 知
的统 治 下 却 不 能 实现 。 无 情 的 社 会 却 剥 夺

电大文学教学中的悲剧审美樜谈

电大文学教学中的悲剧审美樜谈

电大文学教学中的悲剧审美樜谈摘要:正确认识悲剧中的真假、美丑与善恶,这是电大关于悲剧文学审美教学的重要课题,应不断通过挖掘课文中文学作品的悲剧美学价值,让学生树立悲剧审美意识。

本文试图对《快乐王子》进行审美分析,阐释悲剧特质和悲剧审美。

关键词:悲剧特质;《快乐王子》;悲剧审美本文所述悲剧,不单为戏剧一个品种的悲剧,且是作为美的一种文学形态的悲剧,是引起悲壮、悲悯、悲愤等独特美感的一种载体。

一般来说,悲剧所表现的多是不幸、苦难和死亡,却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产生一种“伤心”与“快感”混搭的审美效果,形成一个特定的审美范畴。

悲剧是怎么回事?只怕有不多的电大生非常清楚地知道。

新编的教材五花八门,对悲剧审美的教学要求却少之又少。

本文试图对英国诗人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进行悲剧审美分析,期望能引起众多同类新教材后续编写者对悲剧审美教学的重视。

一、悲剧的特质正如任何死亡并非都是不幸一样,任何不幸也并非都是悲剧。

悲剧是崇高的、壮怀的、永恒的,进入审美范畴的悲剧有它独有的特质。

悲剧主人公的正面性。

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悲剧就是代表进步社会力量的人物在斗争中受到严重的苦难或死亡,从而引起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情。

简言之,先进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

鲁迅先生说得凝练:”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必须具备对社会有正面意义的价值体现,或伟大,或正直,或善良。

形象愈高大、行为愈高尚,产生的震撼性越强烈,正如夕阳初下,满目苍茫;忽如银瓶乍破,水花四溅。

否则,主人公的毁灭将难以引起读者触目惊心的”悲”感。

中外文学中太多这样的例子,如精忠报国的岳武穆;誓死不渝的史可法;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玛丝洛娃等等。

童话《快乐王子》中王子雕像被毁和小燕子被冻死,让我们痛心不已,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巨大的悲剧力量?正是因为他们乐于助人、关心民众疾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他们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最高贵的生命来拯救苦难穷苦的人们,表现出高尚的人格美、道德美和精神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作品审美教学探究

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作品审美教学探究

高中语文悲剧作品中的美育渗透——以统编必修教材课文为例悲剧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它的美在于悲剧人物的苦难蕴寓着丰厚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其美学价值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崭新视角。

高中语文悲剧作品的教学不容忽视,其教育内容涵盖面广,艺术家把满腔的同情和热爱给予悲剧主人公, 用浓烈的感情色彩塑造悲剧形象, 以其被毁灭的结局来揭示社会黑暗势力的罪恶,以此让学生体悟悲剧艺术的“崇高美”。

在此笔者就高中语文悲剧作品中的美育渗透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知。

一、悲剧的起源与悲剧悲剧发轫于古希腊,由萨提尔(satur)剧演变而来,被称为“山羊之歌”,是一帮演员装扮成山羊围着祭坛表演,纪念酒神狄奥尼索斯,悲剧就是由这种表达对英雄崇拜之情的哀歌发展而来。

中国悲剧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九歌》,它用神话传说来显示人们的美好愿望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西方美学史上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在《论诗》中对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悲剧是对某种严肃、完美和宏大行为的模仿,它借助于富有增华功能的各种语言形式,并把这些语言形式分别用于剧中的每个部分,它是以行动而不是以叙述的方式摹仿对象,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以达到让这类情感得以净化的目的。

”①到了德国古典美学时期,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的理论。

鲁迅在《鲁迅全集(第一卷)》中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②《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悲剧有两种解释:1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2是比喻不幸的遭遇。

③前面是狭义的悲剧概念,后面是指广义的悲剧,可以泛指美学范畴中悲剧文学作品。

笔者通过对悲剧起源、发展的梳理,形成了自己的粗浅认知,本文中的悲剧是指广义的悲剧,它有着以下两个特点:悲剧主人公或美好的事物遭必然性的毁灭;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二、高中语文悲剧作品界定依据上文关于悲剧的定义,本文所指的悲剧作品可以界定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性作品,即隐含悲剧性因素,具有激烈矛盾冲突,美好的主人公遭必然性毁灭的文学作品。

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悲剧美

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悲剧美

什么时是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

”语文课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宝藏。

我们陶醉于大团圆结局时,却忽略了语文课本里的悲剧美。

事实上,悲剧效果是引人悲痛,但并不是单纯的悲哀,而是激发人力量的悲愤。

悲剧人物的失败,悲剧冲突中善的力量被压倒是令人悲的,但其身上闪耀的思想光芒和正义的力量却令人鼓舞;而毁灭善和美的反动势力则激人愤恨,因此可以说悲剧的美比其他任何美都具有震撼力,悲剧的凄美是美的世界里的一朵奇葩。

一丹柯的全部的奉献-------英雄人物的悲剧丹柯是高尔基作品中一个闪光又令人惋惜沉思的人物。

本文是巴金先生翻译的,他曾经讲过“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这样一个乐观勇敢、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无私奉献的领路人最后毁灭了。

一个是当族人们在森林阴森恐惧的压迫下,开始犹豫、退缩甚至想回去当奴隶的时候,丹柯站出来,呼吁“林子是有尽头的”,并勇敢地挺身而出,站出来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

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的。

他成了全族的领路人。

表现了他的果敢、勇于实践。

丹柯领着大家向前走的时候,族人们开始抱怨丹柯,但他“还在他们面前走着,他快乐而安详”,在族人们怯懦的对比下,更表现了丹柯的自信、坚毅。

当大雷雨降临,族人们疲乏透顶、勇气全失,迁怒于丹柯,抱怨、指责,甚至要弄死他,面对自然界和族人的双重“大雷雨”,丹柯却没有对走出森林的信念产生动摇,而且仍旧“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表现了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无私博大的爱。

丹柯掏出心的那一段,掏出自己真诚的燃烧着的心,振奋了族人们的精神,引领他们走出困境,表现了他那种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

就如巴金所说“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真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浅谈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阅读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阅读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悲剧性题材作品,以其至真、至诚、至烈的情感叩击读者的心灵,这些文本的教学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切入点,“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怜悯、哀苦的情绪,并以此净化心灵,促其上进。

这些作品,也可以称为悲情性题材或悲态性题材,主人公面对强大的外在力量时,虽然经过抗争,却得到失败以至毁灭的结局,能够给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带来震撼:如《祝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孔雀东南飞》《氓》等作品。

我们通过悲剧作品的阅读与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和价值评判能力,使其更好地走上身心健康的道路。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这方面作品的阅读教学技巧,浅谈如下。

关键词:悲剧作品阅读教学探究写作一.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解读悲剧形象课堂提问是教师上课的必用手段,它可以提起学生注意,深化教学内容,为教师的讲解配备一个抓手,虽然只牵一发,却能触动全局,因此教师要精心研究课堂提问,精巧的设问,能使学生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悲剧意蕴。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在讲《孔乙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人情冷漠社会特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孔乙己被打断腿是什么时候?”学生回答是中秋节,“中秋节,这正是中华民族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孔乙己遭遇了什么?”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最后大家终于明白了文章最后的“大约”隐含着社会冷漠,“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从而理解了当时社会冷漠、人情淡泊的黑暗现实。

[22]在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设计如下问题:(1)为什么杜十娘要攒百宝箱?为什么又不让李甲知道自己有百宝箱?最后又为什么不让百宝箱发挥作用?要抱着白白沉入江底?(2)在李甲悔恨痛哭之际,杜十娘为什么还要投江自尽?(3)杜十娘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根据是什么?(4)杜十娘有百宝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为什么要自杀(5)你如何看待这一人物?书中人如何看待她?学生能否回答,决定了他对这个故事的悲剧内涵理解的程度。

浅谈初中语文悲剧作品的审美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悲剧作品的审美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选编悲剧作品的审美教学摘要:悲剧作品其实质和意义就是把美好的形象、理想、感情,通过毀灭的方式产生“悲”而感染读者,进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呜。

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悲剧作品的节美教学中应抓住以下三个环节进行:一是充分揭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去感染学生灵魂;二是发掘悲剧的根源,引导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特征;三是通过鲜明对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憎共鸣。

关键词:审美教学产生爱情理性升华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深刻地揭示了悲剧的实质和意义。

就拿悲剧作品来说,“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美好的形象、理想、感情;“毁灭给人看”则触及了悲剧的审美特征,以那些美好的形象、理想、感情因毁灭而导致的“悲”,来打动读者的心,进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初中语文教材中,《伤仲永》《伟大的悲剧》《班羚飞渡》《我的叔叔于勒》《杨修之死》《孔乙己》等作品,都程度不同地带有悲剧色彩,或悲怆,或悲壮,能给人以悲剧美的感受,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悲剧美的审美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给学生以感染、刺激,产生爱憎的共鸣,导致理性的升华。

我觉得,悲剧作品的审美教学,宜于抓住三个环节进行:一、充分揭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去感染学生灵魂悲剧人物往往具有伟大的、正义地或者正面的素质,可以用“真”、“善”、“美”来概括,这是悲剧的一个基本特征,也就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比如《伟大的悲剧》主要讲述斯科特探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己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

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

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这里所表现的人物的真善美是:一是友谊,那一个个悲壮的画面,让人看到了他们共同抗拒死亡的坚强和彼此兄弟的情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小学教育浅谈如何在悲剧性作品教学中渗透悲剧美一、悲剧、悲剧美学和悲剧性的概念对于悲剧理论的研究,在西方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成熟的过程。

第一个给悲剧下定义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这种悲剧的定义是属于文体学意义上的。

【1】黑格尔《美学》将悲剧的涵义作了进一步的引申,认为“悲剧不在于个人命运之类的偶然性原因,悲剧的实质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在现实中的不可避免的对抗和冲突。

在这样一种冲突里,对立的双方就它自身而言都是合理的,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们同时又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2】叔本华的《论意志与表象世界》认为人们在悲剧里看到“人类的悲哀”,从而深刻认识到“世界和人生可能给我们以真正的快乐,因而也就不值得留恋”,于是我们在绝望中“产生种退让的感情,不仅是放弃生命,而且是放弃生存意志本身”。

【3】尼采在《悲剧诞生》认为人生充满痛苦,但面对可怕的痛苦世界,我们不必悲观绝望,因为悲剧可以拯救人生,帮助我们脱离苦海,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恩格斯在评价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曾给悲剧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突”。

【5】在西方现代悲剧理论的影响下,我国近现代的鲁迅、朱光潜和老舍对悲剧进行了探索,但都很看重悲剧与人生的联系。

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跟生存毁灭感联系在一起,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提出过一个悲剧的著名命题::“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6】这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理论最有代表性的观念。

朱光潜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悲剧不仅表现受难,还应表现反抗”。

【7】老舍在也在《论悲剧》中说:“悲剧是描写在生死攸关的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

”【8】谈到悲剧美,亚理斯多德提出的悲剧的“净化说”,他说悲剧是“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即是悲剧的审美功用。

“陶冶”也译为“净化”。

悲剧的净化作用就是使过强的怜悯与恐惧得以疏导,使过弱的怜悯与恐惧得到激发,达到适度而健康的情感培养生成道德伦理。

【1】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说“悲剧尽管激起恐惧,或者说恰恰因为它激起恐惧,便使我们感到振奋它唤起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来应付不同寻常的情景它使我们有力量去完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希望可以完成的艰巨任务。

这个任务当然只是在想象中去完成的”。

这里指出悲剧美的核心关键是人类精神的高贵和尊严得到了尽情的展示而这种精神的满足主要来源于悲剧所引起的恐感。

【7】而对悲剧性作品的界定,刘志《悲剧性作品的美学特征》一文认为悲剧性是表现在激烈的社会冲突中人的有价值的生命被否定的美学范畴,指出了悲剧性作品的美学特征,1、悲剧性作品中的悲剧人物是有价值的生命。

2、悲剧性作品中的悲剧性在激烈的社会冲突中得以表现。

3、悲剧性作品的结局往往是在否定中肯定了有价值的生命。

【9】二、悲剧教育1、悲剧教育的意义对悲剧教育,当代学者们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研究。

杜卫在《美育论》对悲剧教育的价值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把“悲剧教育”看作是最高最深刻的美育形态。

他认为悲剧教育具有人生观教育和心理净化的作用,可帮助青少年培养坚实的人生理想和坚强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观。

【10】曹廷华和许志强主编的《美学与美育》中对悲剧的美学含义、美学特点美育效应也有详尽的论述。

【11】高伟杰的《悲剧教育的现代意义》分别从悲剧能化人的心灵、悲剧增强对人生悲剧性的承受能力、悲剧能激发人们的崇高感和悲壮感三方面阐述了悲剧教育的重要意义。

【12】余志卫的《从悲剧的特点谈悲剧教育》中谈到了悲剧的特点和审美价值以及如何对青少年实施悲剧教育;【13】苏扬的《利用悲剧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尝试》中把美学范畴中的悲剧直接运用于思想教育工作中,借用悲剧具有庄严的内容和悲壮的形式这一美学特征,震撼受教育者的心灵,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唤起他们的斗志。

【14】李玉涕《论悲剧艺术的魅力》中阐述悲剧艺术显示了独特魅力包括:悲剧艺术给人提供一种对人生不幸事件的严肃思考,对人的灵魂做痛苦酣畅的洗礼,激起人们对于邪恶的强烈憎恨之情和可以赋人的一种崇高悲壮抗争精神。

【15】刘志《悲剧性作品对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提出悲剧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经受冲突和挫折的心灵,引导学生培养稳固完美的道德和引导学生培养理性精神的思索,深化认识自身的能力的作用。

【16】而对于儿童这个群体,许多学者的悲剧美教育也呼唤着悲剧教育的的必要性。

吴其南《写给春天的文学——试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一文中写道“在让儿童欢乐歌舞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在让他们看到光明的时候,也要注意生活中还存在着落后腐朽的东西”。

【17】谭杰,刘翕《儿童文学中的苦难意识及美学价值》指出儿童文学注重“快乐原则”并不意味着儿童文学只能是喜剧,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可能是悲剧或具有悲剧色彩,同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甚至成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经典。

【18】黄云生《幼儿文学的悲剧意识及其审美效应》一文中指出的:“与其消极、被动地等待客观环境来冲击,还不如恰如其分和不失时机地给予一些悲剧情感的教育,在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19】卓少锋《幼儿读物呼唤悲剧美》中指出,儿童的身心不断发展最终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要担当起社会文明的推动者,首先就要认识社会,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这样才不会在遇到风浪无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20】2、悲剧性作品的教学现状而现阶段,我国教材和教学还存在各种问题,郑健儿《论强化学生悲剧审美教育》指出一味地强调优美审美教育而缺乏悲剧审美教育,不讲在创造优美过程中所历经的失败和苦难,这种审美教育是不完善的。

【21】朱国忠《审思教材中悲剧类文本的边缘化现象》指出,悲喜剧类文本的比例失调,悲剧性文本的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仍然被边缘化,显得无足重轻。

这样会在无形中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虚假的世界,要求我们增加教材中的悲剧类文本的容量,还要充分激活文本中的悲剧因素,建设悲剧性和喜剧性文本比例和谐的泛语文圈,而让学生从小就有强烈的悲剧意识。

【22】现阶段许多学者对悲剧性作品的教学进行探讨,如山东师范大学黄憬的《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体验教学》一文中把体验教学的常规模式与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特点相结合,力图走出一条悲剧作品体验教学的新思路。

【23】华中师范大学的李锦萍的《走进悲剧,感受壮美》一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悲剧女性形象人物形象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悲剧性命运,阐释怎样引领学生去感知悲剧美。

【24】江小玉的《在悲剧作品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一文从创设情景、演示情景、感悟情景三方面来谈了在悲剧作品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25】韩学龙的《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一文探讨了如何通过悲剧作品实现学生的情感美教育。

【26】朱惠宁的《感受悲剧作品中的情感美》一文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悲剧作品的赏析中陶冶性情、锻造人格、体验情感进行了分析。

【27】这些都时从中学语文的角度研究,而对在小学教材教学研究上,也有许多老师进行探究。

诸新幸《谈小学语文课程悲剧美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对不同课文各采取从悲壮的英雄伟人身上感知爱国情,从同龄人的悲惨遭遇中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从相似事物中悟获基本的道德规范的方法来开发和利用悲剧美中德育资源。

【28】彭正宏在《让学生感受悲剧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提出:根据儿童学习的实际情况与少儿审美心理特征,采取比较法、设身处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感受悲剧美的能力。

【29】林叶《谈悲剧作品教学中的人文性渗透》探索出小学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教学策略包括:创设情境,深化悲剧的情感体验;朗读指导,体会人文意蕴;推荐悲剧类文本或片断,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30】邹细萍《怎样教悲剧性课文》对于悲剧性课文,通过创设“悲”的情境;品味“悲”的语言;“美”与“悲”对比,渲染‘美’,与‘悲’鲜明的对比,加剧悲剧效应来教学。

【31】花爱民《悲剧感:情感教育的高级目标──兼谈小学语文悲剧性课文的教学》将悲剧性课文可划分为表现在黑暗社会,孤苦的主人公深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道遇不该遭遇的厄运,以至死亡的平常悲剧和表现在同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在激烈的社会矛质冲突中,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主人公的失败、痛苦或级灭的英雄悲剧两个形态进行教学。

【32】闭玉苹《悲剧美教学一创新教育的一线天》中阐述了进行悲剧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发掘教材的闪光点,落实悲剧美教学的阶段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情境创设、课本剧表演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使全员参与;诗歌教学要相信鼓励学生,培养学生不断求知、敢于探索的精神;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培养语文能力;纠正学生正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

【33】三、本人的观点和研究方向综观现阶段对于语文教材中悲剧性课文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中学教材中的悲剧性作品研究,虽然存在少量小学领域的研究,但缺乏系统地深入的研究。

再者,小学教材中的悲剧性文本的教学的对象是不同年龄段的小学,而在这类文本解析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他们是不同年段的儿童,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悲剧教学,把握悲剧教育“度”是至关重要的。

综观现阶段研究重点研究采取什么策略来进行教学,只是将悲剧性文本的教学简单当做常规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并没有从不同学段来进行分析,而且对小学悲剧教学把握的“度”的认识较为模糊。

而小学生在学习这类文本后存在的一些偏向性错误认知问题,并没有提出正面有效的解决方法。

小学生在这种课文学习中会存在什么问题,小学生对这种课文蕴含的的悲剧之美的领悟程度又是如何?如何来通过对于这种悲剧性中强大的悲剧感染力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成长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显而易见的,小学悲剧性文本教学的研究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待究空间,而这是恰恰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的课题。

在论文的撰写中,我将以悲剧性作品界定、悲剧美和悲剧美对美育的影响为切入口展开分析,探究悲剧美表现方式,并系统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整合。

参考文献:【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6.【2】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商务印书馆,1986,327.【3】[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杨一之校,商务印书馆.1982,350-351.【4】[德]尼采,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 346.【6】鲁迅. 论雷峰塔的倒掉[J]名作欣赏 , 1997,(01)【7】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8】老舍.论悲剧[N].人民日报,1957-3-18.【9】刘志.悲剧性作品的美学特征[J].安徽文学,2009,(10)【10】杜卫.美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2000.【11】曹廷华,许自强.美学与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2】高伟杰.悲剧教育的现代意义[J].探索与争鸣,1999,(5).【13】余志卫.从悲剧的特点谈悲剧的教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版),1998,(4).【14】苏叶扬.利用悲剧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尝试.教书育人: 教师新概念,2005,(3).【15】李玉涕.论悲剧艺术的魅力[J].唐都学刊第14卷,1998,(l).【16】刘志.悲剧性作品对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 , 2009,(9).【17】吴其南.写给春天的文学—试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03)【18】谭杰,刘翕.儿童文学中的苦难意识及美学价值[J].山东文学·下半月,2007,(12)【19】黄云生.幼儿文学中的悲剧意味及其审美效应[J].幼儿教育,1993(10)【20】卓少锋在.幼儿读物呼唤悲剧美[J].出版科学杂志, 2006,(05)【21】郑健儿.论强化学生悲剧审美教育[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1998,(04)【22】朱国忠.审思教材中悲剧类文本的边缘化现象[J].教书育人, 2007(01)【23】黄憬.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体验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4月【24】李锦萍.走进悲剧感受壮美一一论中学语文中女性形象的悲剧美.[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5月.【25】江小玉.在悲剧作品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D].文教资料,2007,(4)【26】韩学龙.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现代语文[J],2006,(10)【27】朱惠宁.感受“悲剧”作品中的情感美[J].广西教育,2003,(26)【28】诸新幸.“悲尉”净化心灵—谈小学语文课程悲剧美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5)【29】彭正宏.让学生感受悲剧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兰州学刊2003. 4192-193 【30】林叶.谈悲剧作品教学中的人文性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 2009,(5),34-34 【31】邹细萍.怎样教悲剧性课文[J]. 湖南教育 , 2000,(09)【32】花爱民. 悲剧感:情感教育的高级目标──兼谈小学语文悲剧性课文的教学[J]. 现代中小学教育 , 1996,(02) .【33】闭玉苹.悲剧美教学——创新教育的一线天[J]. 基础教育研究 , 2002,(S1)【34】Geng Li-Hong. Aristotle’s Aesthetic Thoughts in Tragedy[J]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2010.(5)【35】MARK W.ROCHE.Introduction to Hegel’s Theory of Tragedy [J]PhaenEx,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