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伍子胥之形象分析司马迁的复仇意识

合集下载

《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史记》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史记》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记》读书笔记篇1学过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后,我们知道不朽是立德、立言、立功。

而司马迁选择屈辱的生,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完成《史记》。

这就是立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生既会有灿烂的阳光,也可能有凄冷的风雨。

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你会怎样选择?生?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司马迁选择屈辱的生,屈原选择壮烈的死。

不管怎样,他们的选择都展现着他们的人生价值。

司司迁在屈辱和耻笑之下,留下了古代散文中的不朽名著—《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二十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巩固,时间跨越三千年。

司司迁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史记》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曾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本身不怎么喜欢看有关古代历史的书,因为全是些难懂的文字,因此我看的《史记》是现代青少年版的,虽然只看了几十页而已,但我看得兴趣越来越浓厚,不光是被司马迁形象生动地展现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吸引,而且也被他成功塑造的一大批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形象所吸引,我知道《史记》中所描写的人物故事成为后代许多小说、戏剧和其它文艺形式创作的源泉,极大地影响了后代的文学创作。

这可见它的文学价值。

《史记》记述了孔子、勾践、孙膑、屈原等一大批古代优秀的人物,对他们进行颂扬,集中体现了他们身上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疾恶如仇的精神品质。

论司马迁的复仇观

论司马迁的复仇观

47 0 ) 6 02
要 ] 复仇是《 史记》 反复表现 的主题之一 。《 史记》 为我们展 现 了无数 个悲惨 壮烈 、 可歌 可泣 的复
仇 故事 。《 史记》 中有浓烈 的复仇 情结 。司马迁复仇情结 的产 生有 多方 面的原 因 , 既有 李陵 事件的影 响 , 也有儒
家思 想 的 影 响 , 国 士 林之 风 的影 响 , 战 个人 心 理 与 性 格 的 影 响 等 。
[ 关

词 ] 司马迁 ;史记 》 复仇情 结 《 ;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8 2 1 2 0 )3 0 8—0 1 0 —5 1 (0 2 0 —0 1 4
[ 中图分类号 ] I0 . 262
复仇是《 史记》 复表现的主题之 一 ,史记》 反 《 为我们展 现 了无数个 悲惨壮烈 、 歌可泣 的复仇故 事 。司马迁 可
就对 侵略与凌辱表 现了不屈 的抗争精 神 , 形成 了有冤 必报 , 有仇必复 的文化传统 。《 淮南 子》 中共 工与 颛顼争帝 失败 而怒触不周 山 , 于改变 了天地秩 序 ;山海经》 终 《 中刑 天 以乳为 目, 以脐为 口, 操干戚 而舞 ;左 传》 《 《 、离骚》 中
叙述 的时代稍后 的少康 复 国等故事 , 中华民族 复仇文 化传统 的神话原 型 。它们 共 同构成 中华 民族 复仇文 化 是
拉 了出来鞭 尸三百 。《 史记 ・ 伍子 胥列传》 的写作 , 主要是根据 《 传》 左 。司马迁 在改写《 传》 左 这段文字 时 , 着重
收稿 日期 ] 2 0 —1 0 1 0—1 5 [ 基金项 目] 平 顶山市科委基金 项 目(0 1 18 2 001) [ 作者 简介 ] 何 梅琴 (9 4 , , 南省平顶 山人 , 顶山师专 中文 系副教授 。 16 一) 女 河 平

伍子胥_勾践_夫差复仇比较_史记_中复仇意识管窥

伍子胥_勾践_夫差复仇比较_史记_中复仇意识管窥

伍子胥、勾践、夫差复仇比较*史记 中复仇意识管窥黄 敏(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 史记 中关于复仇的故事很多,在一篇传记中包含几个复仇故事的亦不少,其中以春秋末期楚、吴、越三国的争霸战争背景下的仇怨最为惊心动魄。

司马迁在写作伍子胥、勾践、夫差复仇经历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复仇意识隐含于 史记 ,体现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心理共鸣。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复仇意识;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个人复仇是 史记 中重点渲染的主题之一。

其中尤以春秋末期伍子胥复仇最为波澜壮阔。

子胥单独立传,主要记载的是伍子胥的复仇过程,中间伴有白公复父仇,申包胥复国。

明代凌约言评此传曰: 传子胥不忘郢也,故一传之中叙夫差,复父仇也;虽伯噽,亦复祖仇;申包胥复君仇也;越王,复己仇也;白公,复父仇也。

[1](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司马迁对这几起复仇事件的描写以伍子胥复仇为线索,将其他复仇贯穿其中,详略轻重各异,司马迁之如此安排,显示了他对复仇意识的理解。

一、伍子胥、勾践、夫差三人的复仇之路(一)个体英雄之复仇伍子胥,名员,父伍奢,兄伍尚,其先人伍举以直谏显名楚国。

子胥为人, 智而好谋,勇而矜功 ,其父认为能成大事。

至楚平王时,听信奸臣费无忌谗言,坐伍奢与太子勾结谋反。

平王为免除后患,乃以伍奢为饵,引伍氏兄弟自投罗网。

子胥闻伍奢之召,果然立刻识破其中的阴谋,于是劝说其兄伍尚勿从俱死,留有用之身以报父仇。

他说: 楚之召我兄弟,非以欲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

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

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

伍尚则云: 我知往而终不能全父命。

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

又谓员: 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

[2](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伍尚亦清楚此去并不能救父,但愿与父俱死。

这正与伍奢所说: 尚为人仁,呼必来。

浅析中国古代复仇观

浅析中国古代复仇观

浅析中国古代复仇观说起“复仇”二字,有人会想到莎翁的《哈姆雷特》,也就是《王子复仇记》;有人会想到《权力的游戏中》“有债必偿”的兰尼斯特家族和为复仇而生的“二丫”;还有人会想到复仇者联盟。

但无论你赞同与否,都难以否认一个事实:复仇,也是流淌于中国人血液里的观念。

春秋圣人的态度如果《春秋》真是孔子著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出孔子对“复仇”的看法。

俗话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诸侯的战争是没什么正义可言的,大家无非都是争地盘、抢人头而已。

在楚庄王灭萧国这件事上,《春秋》上记载的是“楚子灭萧”。

而当齐国灭掉纪国的时候,却记载道“纪侯大去其国”。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区别呢?早在西周时期,纪国君主在周夷王面前说齐哀公的坏话,导致齐哀公被周夷王烹死。

到了春秋时期灭纪国的齐襄公时,齐国已经传了九世。

尽管齐襄公是个淫乱的昏君,但《春秋》中「纪侯大去其国」的说法充满了对齐襄公的维护,原因就是对于齐国复仇行为的大加肯定。

“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公羊传》。

汉朝时期的复仇观西汉初年,匈奴单于致信汉廷,言辞侮辱吕太后。

由于当时国力不足以向匈奴全面开战,汉朝选择了隐忍。

汉武帝即位后,汉军击被大究,为了乘胜追击,汉武帝亲自下诏说:“昔齐真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汉朝是经学大盛的朝代,而《春秋》的复仇观,也影响了整个汉朝的复仇观。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可以说是满满的敬佩与同情。

结合伍子胥的故事,《春秋》也给出了“复仇指南”:父亲无罪被杀,臣子可以直接向君主复仇;父亲因罪被杀,儿子不能报仇;不能因担忧仇人儿子日后复仇而将其一并铲除,所谓「复仇不除害」;鼓励帮助朋友复仇,但最终必须让朋友亲自动手结果仇人。

汉朝的游侠们春秋战国的任侠风气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汉朝,游侠们以名节相激、报仇杀人的事件屡见不鲜。

对于朝廷而言,如何处理就成了颇费斟酌的一件事。

以西汉的原涉为例,他的叔父为茂陵权贵所杀,为了报仇,他辞去官职,但由于他太得人心,有人在他之前就替他报了仇。

浅谈《史记》中的人物塑造

浅谈《史记》中的人物塑造

摘要:中国典范的传记文学著作《史记》的写人艺术: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是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传记文学;史记;人物描写《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

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传记文学的写人,只有打上时代的烙印,才显得深刻丰满。

《史记》中的伍子胥,作者就是把他放在吴越之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来展示他的激昂形象。

他不怕背不忠不孝的罪名,借吴兵报父兄之仇,鞭楚平王之尸。

当伍子胥在吴国受谗言陷害,被赐死的时候,他再一次发出了复仇的抗争。

他仰天叹呼,数落吴王夫差的背德,“听谀臣言以杀长者”(《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这和写项羽抗争“天亡我”是一个笔法。

不同的是伍子胥不是把头颅砍下来送给敌将,而是告诉家人,“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扶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1在八月份的上旬我看完了一本名曰《史记》的纪传体史书,看完这本厚厚的“大大书”后,我感觉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让我又多了许多知识。

《史记》这本书是由古代的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作,这本书主要记载了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开始,到汉武帝的时代,共有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中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将其概括地有详有略,并且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向我们叙述让人不得不赞叹!不过虽然篇篇皆是精华,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纪中的夏本纪的夏禹(大禹)。

夏禹最大的功德莫过于人们口口相传的“大禹治水”,禹当年继承父业,为了治水十三年没有回家,并且“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终于让百姓们过上了安稳日子。

但他又紧跟着亲自去考察各地的土壤情况,然后又根据数据来制定各地的进贡数量和物品,他对民众的关心真是入微啊!而且他也十分德善,使夏国兴大!所以我也要做个像夏禹那样关心他人的人,要当个品德出众的人,同时也要像大家推荐这本书,保证你看完后知识库满满哒。

史记读书笔记2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史记》的书。

这本书笔触细腻,能引人入胜,是一本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极高的鸿篇巨制。

《史记》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上至皇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这本书依照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体例想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最令我深有感触的是《高祖本纪》。

高汉祖刘邦为人仁厚爱人,喜欢施与,意志豁达,胸襟开阔,常表现得大度,他几次看相,人家都说他有贵人之相。

后来称帝后,善用良臣,巧用计谋,打败项羽,终于建立了汉王朝。

这件历史事件让我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不要一意孤行,要多听别人的意见,才会成功,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管鲍之交》的故事令我大有感悟。

主要讲了管仲年轻时与鲍叔牙有交往,两人曾一起做生意。

司马迁《史记》的人文情怀

司马迁《史记》的人文情怀

司马迁《史记》的人文情怀姚亦登【摘要】Historical Records by Sima Qian is permeated with strong humanism complex, which is displayed in the narration and comments of the historical figures and events. As a matter of fact, such humanism complex is the direct heritage of the ancient humanity or humanism, and it is also the natural presentation of the personal noble character as well as the inevitable results. There⁃fore, it is such humanism complex that renders Historical Records non-rhyme of Li Sao and the peak of poetic perfection of the his⁃torians.%司马迁在《史记》的记述中融入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表现在对所写人物、事件的叙述过程和评价之中。

这种人文情怀是对古代人文或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是司马迁个人修养的自然流露,也是他人生经历和西汉初期时代影响的必然结果。

正是这种人文情怀,使得《史记》不仅成了“史家之绝唱”,而且成了“无韵之离骚”。

【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4页(P48-51)【关键词】司马迁;《史记》;人文情怀【作者】姚亦登【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714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阅读《史记》,你会觉得有一种热情在奔涌。

司马迁《伍子胥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伍子胥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伍子胥列传》原文|译文|赏析《伍子胥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主要是记录了伍子胥的事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伍子胥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

员父曰伍奢。

员兄曰伍尚。

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後世有名於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

无忌不忠於太子建。

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於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

”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

更为太子取妇。

无忌既以秦女自媚於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

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

建母,蔡女也,无宠於平王。

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

顷之,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原王少自备也。

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入为乱矣。

”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

伍奢知无忌谗太子於平王,因曰:“王独柰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无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

王且见禽。

”於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

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

”太子建亡奔宋。

无忌言於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

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

”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

”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

员为人刚戾忍卼,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

”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後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

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

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

”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

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

”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

”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伍子胥之形象分析司马迁的复仇意识摘要:司马迁在《伍子胥列传》中,赋予了伍子胥强烈的复仇意识,并对伍子胥忍辱复仇的经历做了生动的描写,可以说,司马迁的复仇意识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借《伍子胥列传》诠释得淋漓尽致!关键词:伍子胥;忍辱复仇;司马迁;复仇意识中国有悠久的复仇文化传统。

神话传说中的复仇故事构成了华夏民族得分文化的母题,集中体现了沉积在民族心理深层中的“大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史记》这一部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悲惨壮烈,可歌可泣的复仇故事,笔下的复仇人物鲜活感人!《史记·伍子胥列传》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伍子胥含辛茹苦、隐忍以就功名的复仇准备过程以及复仇成功时快意鞭尸的一个复仇英雄形象,我们从这个复仇英雄身上感受到的是那种忍辱负重、不屈抗争的复仇精神内蕴。

作者描摹了他受难、逃亡、忍辱、复仇、死忠的生命轨迹,整个复仇过程被司马迁描绘得轰轰烈烈,数千年后犹有余音.司马迁将自己强烈的复仇意识与人物的描绘紧密结合,所以清人王世贞认为司马迁写伍子胥复仇“盖以自见也”一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有谋略,具胆识。

其父伍奢为楚平王太子太傅。

楚平王听信谗言,逮捕了伍奢,并要召杀其二子:伍子胥与伍尚。

伍尚束手就擒,后与其父被楚平王所杀,而伍子胥则“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他在逃亡的路上蒙受一系列的耻辱,“几不得脱”,最后到达吴国后,乃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被召为行人(官朝觐聘问的官职),参与国事。

荐著名兵家孙武于吴王阖闾,并助吴王整饬内政,加强武备,使吴国日渐强盛。

自吴王阖闾三年(前512)起,多次率吴军攻楚伐越,屡获胜利。

六年,指挥吴军在豫章(在今安徽境内)击败楚军,攻占居巢。

伍子胥终为报父兄之仇,“掘平五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可以说,伍子胥是仇报耻雪,名震天下。

二尽孝——关于伍子胥的故事早在《左传》、《国语》、《吕氏春秋》、《谷梁传》、《淮南子》等作品中均有记载,而《史记》则着重表现伍子胥忍辱复仇的过程,并且对以孝悌为本的儒家思想对血亲复仇给予充分的肯定。

《孟子·尽心下》:“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

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也。

”汉初的儒家经义对复仇也作了具体的解释。

《礼记·曲礼》:“父之仇也,弗与共戴天。

兄弟之仇,不反兵。

交游之仇,不同国。

”孔颖达疏:“父是子之天,彼杀己之父,是杀己之天,故必报杀之,不可与共处于天下也。

天在上,故曰戴。

”此外,在《周礼》等儒家经义中也散见许多对复仇的肯定言论。

可见,早期儒家学说中对复仇的态度是一致的,它鼓励提倡人们血亲复仇。

因而伍子胥担当起为血亲复仇的家族重任,为父兄报仇以尽孝。

当伍子胥在得知父亲遭奸佞所害之时起,就已心存复仇之志,决意弃小义雪大耻,借他国之力报父兄之仇。

“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後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

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

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

”他在兄长被执后即与楚使者弓矢相向,既而亡走异国,相机复仇。

去楚之际向至交申包胥表明复仇之志,曰“我必覆楚。

”此后,性格坚韧,意志顽强的伍子胥隐忍窘迫,须臾不忘人生的既定目标----复仇!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孟子曰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伍子胥忍辱奋斗,顽强不屈,最后复仇成功的经历正是对孟子这段话最准确的诠释。

伍子胥在逃往吴国时,一路历经磨难﹑备尝艰辛。

伍子胥先至宋,遇宋有乱又与太子建奔郑国,太子建谋郑国被除杀,而后和太子建之子胜逃往吴国,逃亡中至昭关,昭关欲执之,“伍子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赖一渔父渡之,“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伍子胥为了复仇,疾病、乞食、九死一生,命运可谓悲惨。

司马迁在描述这个过程中极力体现的伍子胥为复仇忍受的苦难和艰辛,把伍子胥含辛茹苦、隐忍就功名的复仇英雄形象描绘得真切感人。

接下来表现的是伍子胥在吴国的军事行为,他与吴国国君共谋征伐之事,戮力伐楚,此间无任何犹疑。

“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伍子胥掘尸鞭之三百的复仇可谓是“怨毒之于人甚矣哉!”在古代,以死者为大,鞭打坟墓已经是对死的不敬,而“掘墓”、“出尸”这种对死者的尸体如此残忍的行为,是最大的不敬,也是最残忍的复仇行为,但在这种残忍之致、怨毒之极的复仇行为中不难感受到伍子胥在长期心挂大仇,今朝得报的无比痛快、酣畅至极的心情。

伍子胥的这种忍辱复仇,竟把复仇的怒火烧向自己的君主,可谓是一个不忠之人,而在此,司马迁就是要把历代统治者所标榜的“君讨臣,谁敢仇之?君命,天也。

若死天命,将谁仇”的谬论撕得粉碎,而着力表现伍子胥舍伦理之义报血亲大仇的快意淋漓。

面对申包胥对他鞭平王尸这种行为的责难——“此其无天道之极乎”,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史记索引对此的解释是:子胥言志在复仇,常恐且死,不遂本心,今幸而报,岂论理乎!譬如人行,前途尚远,而日势已莫,其在颠倒疾行,逆理施事,何得责吾顺理乎!执意复仇的伍子胥,抛开伦理的束缚,“倒行逆施”,可谓矢志不渝、心坚意决至极。

三尽忠——此时的伍子胥已为父兄报仇,便一心辅佐吴王成就霸业,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首先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亲自受命选择吴国都城城址。

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今苏州古城的地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

并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

后来吴王阉闾去世后,他扶助夫差即位,帮助夫差打败越国,他劝阻夫差与越讲和,尽管伍子胥历呈“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的道理,夫差还是一意孤行,放了勾践一马。

公元前484年,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劝告,致后方大敌夫差于不顾,悍然出兵伐齐。

为了表示对吴国的信服,夫差也出兵相助。

伍子胥心知无力回天,便把其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

伯嚭乘机又向夫差进言,说什么“内不得意,外倚诸侯”。

在伍子胥归国途中,接得夫差命令,赐其属镂剑自刎赐剑伍子胥自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伍子胥临死前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以梓,令可以为器。

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乃自刭死。

”伍子胥的一片忠心换来的是吴王夫差的猜疑和忘恩负义的回报,愤怒之余留下了如此仇恨的预言,他坚信自己的预言实现之日,就是自己的复仇实现之时。

四在《伍子胥列传》结尾“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赞赏之意溢于字里行间。

我们从司马迁的评价中不难看出,他对伍子胥这个复仇人物的偏爱。

这种偏爱与他独特的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受宫刑,不仅生理上受到严重损伤,心理上也受到严重的摧残,使他承受着奇耻大辱。

封建时代讲“忠孝”、“务本莫贵乎孝”,而保护好自己身体是孝的第一要义。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教之始也。

”司也迁也深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有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所以受宫刑,不仅辱没他本人,也污辱了他祖先。

这必然在他心中产生强烈的复仇情绪。

这种强烈的复仇意识使得他的认知心理和审美心理发生了改变,也使得他对冷酷现实有了与常人所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对于那些敢于与命运抗争,历经磨难,顽强不屈,“弃小义,雪大耻”的复仇者,他由衷地敬佩和喜爱。

他们的经历对他而言仿佛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复仇的希望。

由于汉武帝的专制,司马迁不能用传统的杀人复仇的方式,也不能用韩信、范睢等人嘲讽的方式,他选择了发愤著书来实现自己复仇的愿望,通过对复仇人物的描写,在自己的内心架构起一个理想怕复仇世界,所以他常常在描述复仇人物时产生一种幻化意识,仿佛自己成了书中的复仇者,尽情地渲泻自己愤怒的情感。

在记录伍子胥的复仇的过程中,伍子胥的复仇史传达出他强烈的复仇意识,成为了他向汉王朝复仇的代言人!他那不甘屈辱,不甘沉沦的思想和灵魂找到了释放的缺口,他强烈的复仇心理和情感找到了寄托和抒发。

他认为假若伍子胥为尽孝而与父亲一块死,那么他的死“何异蝼蚁”?毫无价值和意义。

而伍子胥为复仇选择了“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的“忍就功名”之路,司马迁认为“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言为心声,司马迁的复仇思想在其议论中一览无余。

在《报任安书》中他曾就自己选择宫刑袒露心声“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司马迁认为:一个人如果有怨仇,为保全气节放弃复仇而去死,其死不过是保全了“小义”,是“轻于鸿毛”的。

如果为实现复仇之愿,能“弃小义,雪大耻”,其价值“重于泰山”,因而世人评价说“《伍子胥列传》,太史公满腹怨言,亦借题发挥,洋溢于纸上,不可磨灭矣。

以伤心人写伤心事,哪能不十分出色”。

五司马迁常常赞扬那些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舍生取义,重义轻生的侠士、刺客,他们的复仇“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的侠义之举却是可敬可佩的。

《伍子胥列传》在围绕伍子胥复仇这一情节展开的同时,又塑造了一组复仇人物的形象,其中一个就是白公胜在复仇时所养的“死士”石乞。

司马迁对这一小人物亦倾注了自己的一腔激情。

当白公胜复仇失败自杀山中后,石乞被虏,当楚王问其“白公尸处,不言将烹”时,石乞无所畏惧地说“事在为卿,不成而烹。

固其职也”终不肯告其尸处,而石乞终被烹。

本来白公胜的复仇是本传的余波,小人物石乞之死本可不费笔墨,而司马迁饱含情感,把他的死写得非常悲壮。

这样的死,司马迁认为死得其所,士为知已者死。

很显然,这表现了司马迁“舍生取义”、“重义轻生”的伦理道德观,他与李陵“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情之余欢”,当李陵出事时,他仗义直言为李陵辩解,同时也是尽忠直言,不想汉武帝枉杀良将。

后来司马迁身陷囹圄,却“交游莫投,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莫不让人心寒,司马迁此时的仇恨心理是可想而知的。

他笔下的伍子胥也是因为直谏吴王后被吴王赐死,可以伍子胥的悲剧结局是他的真实写照,而最后伍子胥的那一声惊天地的复仇之声,亦是司马迁内心强烈复仇意识的呐喊!六司马迁继承了孔子以道统为己任的君臣心理,这在《史记》中有明显的表达,《太史公自序》云:“先人有言:自周公卒后五百岁而后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有五百岁,有能绍明,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人何敢让焉。

”司马迁对孔子及对《春秋》给予极高的评价,对孔子所从事的伟大文化事业热烈向往,他把《史记》著述与孔子联系起来,司马迁的精神生命因而找到了一个崇高的支撑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