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越春秋中伍子胥形象塑造

合集下载

《左传》中伍子胥的形象

《左传》中伍子胥的形象

左传》中伍子胥的形象《左传》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从史学、文学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惩恶而劝善。

非圣人谁能修之?” [1] 书中称孔子为圣人,可见它是推崇孔子思想的,据《汉书?艺文志》:“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失其真,故论本事以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由此看出,《左传》在记事的过程中也对儒家的核心思想进行了诠释,它通过大量的历史场景、人物对话的描写,还有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其中伍子胥形象,更是《左传》典型人物中的突出者,儒家所倡导的忠孝等核心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具体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左传》对伍子胥形象的塑造《左传》作为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对武子胥相关史事作了真实的记载,从《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中,伍子胥事迹的主要情节都可以得到印证,但《左传》在叙述伍子胥的史事的过程中,运用了较高的文学艺术技巧来塑造其形象,具体表现在典型性材料的选择和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上。

《左传》中伍子胥的史事散布在昭公二十年、昭公三十年、昭公三十一年、定公四年、哀公元年、哀公十一年中,这六处事迹形断神连,截取了伍子胥人生中最重要的四个片段:逃亡、复仇、劝谏、死去,对他的人生经历作了非常完整的叙述。

《左传》中比较典型的人物还有很多,如晋赵盾、楚沈尹戌、郑子产、吴公子季札等,作者都只叙述了他们人生轨迹中某段典型的言行片段,都没有像写伍子胥那样选择典型材料连续地去写完其一生。

另外,《左传》在叙述伍子胥人生的这四个阶段的同时,成功地塑造了伍子胥的人物形象,其忠孝智勇的典型性格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由于伍子胥形象塑造的成功,后来的《韩非子》《吕氏春秋》《吴越春秋》等著作都受其影响,它们在《左传》的基础上对武子胥的事迹不断进行艺术加工,使伍子胥的形象变得更加充实与鲜活。

二、《左传》中伍子胥的形象特点及其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对于伍子胥,后人中大多为其忠孝、勇敢、智慧而高度赞扬,战国时屈原曰:“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胥“叛国”却多以正面形象传世之原因浅析

伍子胥“叛国”却多以正面形象传世之原因浅析
尽含 冤而亡 。据 说伍子 胥在 死前 便预 言灭吴 必越 , 并要
而为什么一个帮助“ 敌国” 几乎覆灭 了自己祖 国的 人却受到很多人的褒扬和赞叹呢? 本文试对此进行了一
定的思 考 。
收 稿 日期 :0 1 0— 3 2 1 _ 9 1
作者简 介 : 张帆(9 7 )女 , 18 一 , 新疆乌鲁木 齐人 , 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 究生 , 究方向: 门史。 研 专
系, 制定 了先西破强楚 , 继南服越 国的争霸策略, 破楚势
在必 行且 为重要 先举 。
对于 破楚 , 国做 了周密 的系列 Nhomakorabea备工 作 。 先 , 吴 首 伍 子胥 等 针对 楚 国执政 者众 而不 和且 相互 推诿 的弱 点 , 制

要: 伍子胥为楚国人 , 但后来却事 于吴且助吴破 了楚 , 并在这一过程中起 了巨大 的作用 。然而 , 后世却多对他树 以
正面形象。文章对 原因作 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 。 关键词 : 伍子胥 ; 形象 ;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图分类号 : 2 K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9 8 6 (0 2 0 — 12 0 10 — 6 6 2 1 )2 0 0 - 3
世 , 夫! 悲 方子 胥窘 于江上 , 道乞食 , 岂尝 须臾忘 郢邪 ? 志 故 隐忍就功 名 , 烈丈夫孰 能致此哉 ?”谗人 罔极 , 乱 非 “ 交 四国 。 嗟彼 伍 氏, 兹凶慝 ! 被 员独忍诟 , 志复冤毒 。 霸吴 起 师, 伐楚逐 北 。鞭 尸雪耻 , 眼弃德 。”] 抉 I 1 此外, 后人 还在 诸多 小说演 义戏 剧 中均塑造 刻 画 了 其坚 韧 、 刚正 、 勇敢 、 忠孝 的形 象 。 比如 国粹京 剧 中就有
众 所 周知 , 子胥 本 为楚 国人 , 他却 更 多 的 以吴 伍 但

《左传》《国语》《史记》中伍子胥形象的比较

《左传》《国语》《史记》中伍子胥形象的比较

《左传》《国语》《史记》中伍子胥形象的比较作者:王胜柃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6期内容摘要:伍子胥的故事在《左传》《国语》和《史记》中都有记载,展现了伍子胥有识有谋、赤胆忠心、结局悲惨的特点,不同的是,《左传》偏足智多谋的形象,《国语》偏忠贞刚烈、爱国为民的形象,《史记》偏忍辱发奋的复仇形象,这主要是因为先秦时期侧重表现伍子胥尽忠为臣的形象,而汉代以孝治天下,血亲复仇思想盛行,轻生重气、崇尚名节的侠义精神深入人心,加上司马迁受个人遭遇的影响,《史记》中的伍子胥从忠臣形象演变成了“复仇者”的代表。

关键词:《左传》《国语》《史记》伍子胥形象比较一.《左传》《国语》《史记》中伍子胥形象的相同之处《左传》《国语》《史记》中都记载了伍子胥力谏夫差一举灭越和冒死谏夫差弃齐灭越的事,显示了伍子胥的睿智横溢和赤胆忠心。

吴国在夫椒之战中打败越国,利欲熏心的吴王夫差欲允许勾践求和,只有伍子胥识破了勾践求和背后的险恶用心,极力劝说夫差一举灭越,体现了伍子胥的深谋远虑。

他劝谏吴王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充分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平王使人召二子,伍子胥识破计谋,说:“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後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

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1]4525足见他的聪明睿智。

夫差和阖闾不同,阖闾是个贤能的君主,勤俭节约,爱军爱民,对伍子胥言听计从;而夫差放纵逸乐,昏庸无道,亲信谀臣,所以向夫差进谏面临着很大风险。

伍子胥也知道多次进谏会引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危,毅然冒死进谏,将生死置之度外,足见他的赤胆忠心。

另外,三本典籍中的伍子胥,结局都十分悲惨,他反复劝谏却得不到采纳和重用,最后导致杀身之祸。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吴王派人赐给伍子胥属镂剑让他白杀,伍子胥死前说:“树吾墓板,板可材也。

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

盈必毁,天之道也。

《吴越春秋》中伍子胥的形象和成因

《吴越春秋》中伍子胥的形象和成因

《吴越春秋》中伍子胥的形象和成因《吴越春秋》从伍子胥出奔吴国,举兵伐楚和勾践卧薪尝胆,终究三千越甲灭吴的两个方面来讲述吴越争霸的史实。

它继承了《史记》《左传》的人物塑造艺术,不仅直接借鉴了其中某些人物的言行,而且对其升华改造,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活灵活现。

《吴越春秋》中有很多人物,如慷慨相助、淡泊钱财的老渔夫,不辨忠奸、愚妄好色的吴王夫差,三令五申、军令如山的孙武,奸诈狡猾、自私自利的伯�海�勇猛过人、机智聪明的要离,都各具特征,令人印象深刻。

而其中最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则是伍子胥,作者不吝笔墨,从语言、动作、神色和心理等方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使其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一、《�窃酱呵铩分形樽玉愕男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奇人关于伍子胥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史记》,司马迁专门为他列传,叙述他出奔吴国、复仇报恩的事情,荐孙武整治军队、西破强楚、入楚复仇。

为报阖闾知遇协助之恩,伍子胥后期尽忠职守、强言直荐,却为谗臣所害,与夫差发生尖锐的冲突,最后被夫差所杀。

伍子胥智勇过人,他的聪明才智可与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亮媲美。

《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记载:“子胥披头散发,在街上行乞。

”伍子胥特意将自己装扮得如此怪异,为的就是吸引吴国善相者将他引荐给吴王,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为父兄复仇的目标,可见他足智多谋,善于寻求时机展现自己。

在楚平王欲诱捕二子时,伍子胥占课知为大凶,必被加害。

据伍子胥之言,“推知此课为甲子日巳时丑将,玄蛇后合,辰申午戌,甲子戌申,财戊合,子庚午后,兄丙寅虎,空虎常玄,丑寅牟辰”,故伍子胥有“君欺其臣,必欺其子”之语。

伍子胥预测有杀身之祸,因此果断地没有随兄长前往郢都,为日后的复仇保存了实力,由此可见伍子胥有占卜技艺和预测吉凶的能力。

忍辱复仇的烈丈夫伍子胥的家人被楚平王杀害后,从此伍子胥进入疯狂的复仇之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一位“烈丈夫”展现在读者眼前。

伍氏三世为楚忠臣,后来因为伍奢对楚平王昏庸无道,亲小人而远贤臣的为君之道甚为不满,强言直谏,遭到囚禁。

《吴越春秋》浅析

《吴越春秋》浅析

《吴越春秋》浅析作者:杨恒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6期[摘要]主要分析了《吴越春秋》的体例、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观,借此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吴越春秋》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独特的地位。

[关键词]《吴越春秋》的体例人物形象塑造历史观作者简介:杨恒(1981—),青海师范大学2006级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与中山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现就读于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方向:古代诗文和诗文批评。

一、《吴越春秋》的体例《四库总目提要》说“《吴越春秋》犹近小说家言,然自是汉晋间稗官杂记之体。

”陈忠凡先生发挥《四库》认为“《吴越春秋》为汉晋间说部。

”杨伯峻先生在编撰《春秋左传注》亦沿用四库说法认为“近小说家言”《隋书·经籍志杂史序》曰“自秦掇弃古文,篇籍遗散;汉初得《战国策》盖战国游士记其策谋,其后陆贾作《楚汉春秋》以述诛除秦、项之事。

又有《越绝》相成以为子贡作,后汉赵晔又为《吴越春秋》,其属辞比事,皆不为于《春秋》《史记》《汉书》相似。

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

灵献之时,天下大乱史官失其常守,博达之士,愍其废绝,各记闻见,以备遗之。

是后群才敬慕,作者甚重,自后汉以来,学者多抄撮旧史,自为一书,或起自人皇,或断之近代,亦各有志,而体制不经。

又有委巷之说,迂怪妄诞,真虚莫测,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故备而存之,谓之杂史。

”《隋书·经籍志》不仅定义了《吴越春秋》的性质,而且定义了杂史的概念,给一个明确的范围限制了书的内容。

开启后代对杂史的定义如:《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五引《宋三朝志》亦曰“杂史者,正史、编年以外,别为一家,体制不纯,实多逸闻,言过其实”认为杂史的出现因为“灵献之时,天下大乱史官失其常守,博达之士,愍其废绝,各记闻见,以备遗之。

”《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

《吴越春秋》韵散相间的语言形式探析

《吴越春秋》韵散相间的语言形式探析

《吴越春秋》韵散相间的语言形式探析作者:李丹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1期摘要:东汉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在语言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是韵散相间、音韵和谐,尤其是韵语的使用,在人物对话、祝辞、论说之辞、叙事状物之辞等处大量出现,使作品语言音律和谐,极具美感。

这种独具韵味的语言形式使作品增添了音乐性和韵律感,从而获得了独特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吴越春秋》语言形式散语韵语东汉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是一部叙述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列入史部的载记类,认为其“词颇丰蔚”[1],语言独具特色,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美的语言形式是作品具有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吴越春秋》的语言纵横漫衍,语汇丰富,行文韵散相间,音韵和谐,让作品充满独特的韵味,充分展现了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整体看,《吴越春秋》叙事多用散文杂言,句式多为四、六言的短句,较少长句,长短相间,具有参差错落之美。

如卷一《吴太伯传》,主要是追述吴国的祖先,叙说太伯从周原出奔荆蛮从而建立吴国的经过,行文所用皆为散语短句。

虽是杂言,但其中一半为四、六言句式,最长的一句也不过10字而已,其语言可谓长短错落,凝练生动。

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则多用韵文,形式优美,表意凝练,更富有韵律,凸显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

行文的韵散相间,不仅使人物抒情言志更精练,而且丰富了文章的语言形式。

虽然《吴越春秋》行文多为散语短句,但其中多处运用整齐的韵语。

正是韵语的使用,才使作品语言音律和谐,极具美感。

《吴越春秋》韵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物对话《吴越春秋》人物对话所使用的韵语形式主要为四言韵语,整齐划一,韵律优美,对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渲染环境气氛有重要作用。

如卷三《王僚使公子光传》中楚平王派使者去诈召伍子胥兄弟时,兄弟二人的对话全为四言韵语:尚乃入报子胥,曰:“父幸免死,二子为侯,使者在门,兼封印绶,汝可见使。

”子胥曰:“尚且安坐,为兄卦之。

伍子胥故事的文本流变和中国古代的价值观_杨华

伍子胥故事的文本流变和中国古代的价值观_杨华
选择“伍尚决死”情节各时代的文本进行研究,原因诚如柯林伍德所言:批判的历史学 家对故事失去兴趣,将其扔进字纸篓里,而科学的历史学家却对他开始产生兴趣。因为他 是一个“科学的思想家” 。以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方法来看,伍子胥故事的基本框架 中有诸多对应关系,“伍尚决死”部分尤为明显。以大局观之,吴楚相对立;从利益关系上 讲,楚平王和太子建相对立,费无忌和伍奢相对立;而人生选择上,伍尚和伍员对应。后者 反映的是一种观念差异,而历代文本对二人选择的描述和评价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历代价值观念的变迁。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别。”
救 ,何 名 孝 随。事意不得久停, 怨,诈作慈父之書,

子?卿 须 急 愿弟急须装束。” 远道妄相下脱,此之

去,更 莫 再
情况,足得一□□□

三。”
□□□□□诛戮,驰

书相命,必是妖言,
擬 收□□□□□□
□□ 不 可 登 途,由
(犹)如鈍鸟盪羅,泉
鱼(下阕)。”
146
2013 年第 3 期
关键词:伍子胥 文本流变 复仇 《左传》 《越绝书》
关于伍子胥的历史记载,见于《左传》、《史记》,此外《韩非子》、《新序》、《说苑》、《吴越 春秋》、《越绝书》、《伍子胥变文》、《伍员吹箫》、《浣纱记》、《二胥记》、《新列国志》等历代文 本亦有叙述;近期公布的材料中,云梦睡虎地汉简中也有“伍子胥故事残简”。前人对这些文 本均作过研究,特别是对伍子胥故事文本变化的比较研究,已有相当丰富的成果可资借鉴 。 我们注意到相关文本记子胥奔吴之前的内容大致有王子建遭谗、伍奢直谏、伍奢被囚、伍 尚决死等情节。本文拟对有关“伍尚决死”情节的各种文本进行比较分析。
知不逮,我能死,尔能

论汉代杂史小说中的复仇意识与侠义精神

论汉代杂史小说中的复仇意识与侠义精神
尽到对先人 的义务 。正是这种 强烈 的复仇愿望 使 他单身逃离楚 国 , 当他行 至大 江时 , 仰天行哭林 泽 之中, 言 楚王无 道 , 杀其 父兄 , 愿 因于诸侯 以报 仇 矣 。这些情 节在《 史记 ・ 伍 子胥列传》 中没有记 载。 《 史记 ・ 伍 子胥列传 》 中写伍子胥 对楚 国复仇 时 , 比 较简略 : “ 及吴兵入郢 , 伍子胥 求昭王 。既不 得 , 乃 掘楚 平王 之墓 , 出其尸 , 鞭 之三 百 , 然 后 已。 ” 这些 情节在《 吴越 春秋》 里 写的 比较详 细 : “ 吴王入郢止 留, 伍胥 以不 得昭王 , 乃掘平王之 墓 , 出其 尸 , 鞭 之 三百 , 左 足践腹 , 右手 抉 其 目, 诮之 E l : ‘ 谁 使汝 用 谄谀之 口, 杀我父兄 , 岂不冤哉 ? ’ 即令 阖闾妻昭王 夫人 , 伍胥 、 孙武、 白喜 亦妻 子 常 、 司 马成之 妻 , 以 辱 楚之 君 臣也 。 ” 这里 伍 子胥 将 复仇 的对象 扩 大 化, 扩 大到楚 国君 臣 , 后 来他 又 求 昭王 , 久 留楚 国 不去。可 以看 出 , 伍 子胥 已将 无 法对 楚平 王 复仇 的遗恨发 泄到平王尸体 以及平王 的臣子身上 。这
《 燕丹 子》 、 《 吴 越春秋》 、 《 越绝 书》 是汉代 的三 部杂史小说 。《 燕丹子》 主要 写了燕太子丹和荆轲
的危难 。例如他 询问鞠武时说 : “ 秦 日出兵 山东 以 伐齐 、 楚、 三晋 , 稍 蚕食 诸侯 , 且 至 于燕 , 燕君 臣皆
以弱抗暴 , 报 仇雪 恨 的故 事 。《 吴越春 秋 》 、 《 越 绝 书》 写春秋 末年吴越等 国家的兴衰 存亡 , 贯穿其 中 的是三条复仇线 索 : 伍 子胥复父兄仇 , 率 师入郢笞 楚平王尸 骨 ; 夫差复父 败于槁里 之仇 , 破 越而 臣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小说的雏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员练兵战将 无疑。
《吴越春秋》一书所写人物有上百个之多,其中有不少由于“春秋犹 尊礼重信”[2] , [3] ,
“耻伐丧,而荣复仇” 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骄而自纵、愚而好仁的吴王夫差,刻所以,伍子胥 的复仇壮举、他的识见、战功和对君主的忠诚
苦淬砺而又刻薄寡恩的越王勾践,见微知著、功成身退的以及悲惨的 结局等,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自战国至汉 范蠡,居功贪禄、不思进退的文种,乃至不贪财利、不慕高代,或将子胥 说成是吴国兴亡的关键入物,阖闾用之而 官的老渔父,解箪馈食的的击绵女,试兵斩吴姬、执法如山霸[4] ,夫差 诛之而亡[5] ;或称子胥为守道尽节的忠臣、匡 的孙武,死而释仇、勇猛迅疾的庆忌等,都各具精神,令人过君救民的贤 士、博学深谋的君子[6] 。在耳口相传的过程 目难忘。伍子胥是其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形象,他既是为中,伍子胥的 形象已经逐渐丰满起来。 保卫家庭伦理而
作者十分善于借助第三者的眼光来评价伍子胥。伍 尚眼中,子胥是“怀文武,勇于策谋”之才。吴国的公子光 心里,子胥是“勇而且智”的可用之士。越国文种将“有忠 臣伍子胥,忠谏而身死”作为吴王五大罪状中的第一大罪 状。吴王夫差临欲伏剑之时,也说不忍见“忠臣伍子胥” 等,要“覆重罗绣三幅以为掩”,父兄、文种、夫差,亲人及敌 我双方对伍子胥的评价是惊人的一致:文武双全、智勇齐 备、敢于直谏的忠臣。
疗疾。夫差对他不仅放松了警惕,而且还颇受感动,“心念 ,将其由阶下囚奉至座上客。尔后勾践又指天发誓, 送 神木、遣美女,谎报灾情以虚吴府库等。对这一切,子胥都 沉于江水之中”。子胥乞食溧阳,三十未嫁的击绵女又 ,为了保持贞操,击绵女竟“ 层人民对这位反抗暴君的 “饭 其盎浆”自投于濑水”而死。下 “烈丈夫”的支持,到了宁可牺牲
作者在塑造伍子胥形象时,也注意运用民间歌谣,来 烘托气氛,以突出人物性格。如楚亡臣伯 奔吴后,大夫 被离觉得此人不可深交,子胥便引(河上歌) 曰“同病相:
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火,因复俱流。 胡马望北风而言,越莺向日而熙。”认为自己与伯 是声应 气求、同仇敌忾之人。此歌似天籁自呜,直抒己志,如风行 水上,自然成文。既反映了子胥重恩义的性格特点,又为 子胥谗死于伯 之手的悲剧结局潜下伏脉。
灭吴国。宗庙既夷,社稷不食。城廊兵墟,殿生荆棘!
① 《吴地记》《太平寰宇记》《吴越春秋》《越绝书》“ ,实际乃三十 七里”
等记载大城的周长有误差, 和所称大城周长四十七里”“ 之 误。与《周礼》所说“方九里”相接近。
3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三实七虚”也好,大都根据历史原型削高补低。伍子胥的品,也不见 于同时代同题材又是同乡所写的《越绝书》,所
历史原型,见于《国语》《左传》《史记》等史书,叙述他为以是空前和 原创性的。
、和 复父兄之仇,奔出吴国,荐专诸刺杀王僚,使阖闾得立,为伍子胥是作为 一个为父兄复仇的“烈丈夫”闯入读者 吴行人,并先后参加过三次军事行动,最后入楚复仇;后又眼帘的。子胥 的父亲伍奢因竭力反对楚平王夺媳,遭到囚 作为老臣,曾谏阻夫差伐齐、贷粟,与夫差发生了激烈冲禁,还想斩草除 根,逼伍奢写信诱捕其二子,伍奢对二子的 突,最后被夫差所杀。《汉书·艺文志·技巧家》著有《伍子品性有个 分析,这样伍子胥尚未出场,读者就从他父亲伍 胥十篇》,班固注: 奢的介绍中知道他具有文治邦国,武定天下”的治 国才能
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作者描写子胥在重大事件发生之前, 都凭借此术预知吉凶。如《吴越春秋》卷三写楚平王夺媳
逐子,囚禁强谏的伍奢,并欲召其二子,斩草除根,又俱子 胥之勇,故逼子胥之父伍奢写信召子,又假封二子为侯。 伍尚欲往,子胥即为兄卦曰:今日甲子,时加于已,支伤日 “ 下,气不相受。君欺其臣,父欺其子。”即知楚王及父信皆 物,比他的原型更高、更集中,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一 个的英雄典型。
论_吴越春秋_中伍子胥形象塑造[]
2003 年第 3 期中国文学研究 No ,3 ,2003 (总第 70 期) 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 General ,No. 70 [古代文学研究] 论《吴越春秋》中伍子胥形象塑造
曹林娣 (苏州大学文学院 215006)
关键词:伍子胥 烈丈夫 形象 摘 要: 中的伍子胥形象塑造,具有空前性和原创性:作者将历史上一 员练兵战将,通过对史料的踵事 《吴越春秋》 增华和民间传说的融化,运用旁见侧出、对比烘染等多侧面的描写手
“内怀虎狼之心,外 执美词之说”,这和勾践私下吐露的“孤之怨吴,深于骨髓, 而孤之事吴,如子之畏父、弟之敬兄”真言是多么一致! 所 以,越为虚吴府库,诡称饥荒,子胥马上发现其中之诈:竭 力谏阻夫差贷粟。可是,夫差却被勾践玩弄于般掌之上而 全然不觉。
士为知己者死,子胥为报效阖闾,为嗣君夫差竭忠尽 智,明知力谏无望,依然“不愿逃死以负前王”,甘愿以一死 酬报阖闾于地下。夫差利令智昏,全不念子胥创业之功、 扶立之恩“,赐”属镂剑迫令子胥自杀身亡。
作品中伍子胥的语言颇有个性特色,
“他奔亡吴国之 后,前期小心谨慎,后期成了托孤老臣之后,则直言强谏, 出语激切,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 8] 。如夫差在艾陵败 齐后,归国行赏,群臣称贺,伍子胥独据地垂涕曰:
于呼哀哉! 遭此默默,忠臣掩口,谗夫在侧。政败
道坏,谄谀无极。邪说伪辞,以曲为直。舍谗攻忠,将
自己的地步,给予了伍子胥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多侧面地刻画了这位“烈丈夫”:伍子胥意志坚韧 不拔,他蒙垢受耻,披发佯狂,虽冤不争。作者还通过吴王 僚的眼睛折射出子胥与众不同的外貌:王僚怪其状伟:身
“ 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眉间一尺”的长相可能是汉 魏时期“烈丈夫”的外型特征之一,为父报仇的干将莫邪之 子也是如此,故名“眉间尺”。子胥见微知著,择主而助,不 依皮相看人的王僚,而依以他为“勇而且智”的公子光(阖
法,塑造成一位文武双全、忠孝节烈集于一身的 神化英雄,成为后世伍子胥艺术形象的范本和演义类小说军师形象之 祖形。
Key words :Wu Zixu A upright man figure
Abstract :Figure of Wu Zixu in“Wu Yue Spring and Autumn”
闾):他推荐勇士专诸去刺杀王僚,帮助公子光登上吴王宝 座。他深谋远虑,筑吴城、设仓廪、习战骑。为吴“安君治 民”“、兴伯成王”,必须“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 库”。伍子胥亲自相士尝水、象天法地,因地制宜筑吴大小 城“,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城建的规 模与《周礼·考工记》中关于王城营建的规定原则大体相 符①。阖闾大城作为军事性防御的城堡,为吴国谋长治久 安之策。又推荐勇士要离,刺杀了王僚的儿子庆忌,稳定 了公子光的地位。然后,推荐大军事家孙武,将复仇的事 业与吴王的
multiple ways of
is unique and original :the author figures an apotheosized
hero by depiction1He is competent for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service , with fealty and high
“技巧者,习手足,使器械,积机关,以立“
[收稿日期] [944-) ,女,江苏无锡人,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伍子胥的父兄“俱戮于市”以后,子胥开始了不屈不挠
的复仇生涯。得道多助,子胥在奔亡的路上,获得了道义 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子胥奔宋,遇到朋友申包胥,包胥 忠楚,但还是认为“教子不报,则为无亲友
也” 胥。子胥窘於江上,江上渔父为之渡江,并取来麦饭、 羹和盎浆款待他。最后,渔父为了保守秘密,甚至“ 比《史记》撰写的“鞭墓三百”要痛快得多,强烈的仇恨得到 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子胥重恩义、重然诺,睚眦必报,一饭之赏必答,对帮 助他的渔夫、击绵女他都一一予以酬报。阖闾视子胥为腹 心,子胥视阖闾为知己,竭忠尽智予以报效,恩报正是子胥 复仇精神的延伸。他恩报的具体表现是以吴为本统而尽 忠于吴。 伍子胥审时度势、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是在与嗣王夫 差的鲜明对比中突现出来的。吴王夫差是个好大喜功、愚 昏聩之君,他沽名钓誉,释越不诛,却兴兵伐齐,子胥以 “不念士民之死而争一日之胜”是“危国亡身之甚”,力谏不 可,特别是他能够识破越国君臣的任何权谋手段,对勾践 的诈缓之道、倾覆之心洞若观火。勾践入吴为人质以后, 以小忠曲谨为钓吴之饵。他“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 之裳,施左关之襦。夫斫养马,妻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 愠怒,而无恨色”。甚至在夫差生病的时候,居然能够尝粪
principled1Legends,substantial
historical
materialsareusedtocontrast,romanceandfoil.Thisfigurebecom
esamodelof mili2
tary counselor in historical novels of Wu Zixu aftertime1
兴威定霸结合起来,强吴以覆楚,帮助吴王“西 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于越”,这是子胥的行动准则。他 复仇并不满足于诛谗臣,而要手刃暴君楚平王。破楚之 后,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左足践腹,右手抉
“ 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怨哉!’”
,放走了子 鲍鱼 覆船自 其忠” 终身事吴。归越之后,他奉行文种的灭吴九术,供财货、 洞若观火,他一针见血地揭露勾践是:
03 -031 -03
Figure of Wu Zixu 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