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媒体到跨媒体

从多媒体到跨媒体
从多媒体到跨媒体

识表达、跨媒体检索和排序、面向跨媒体数据的因果推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其中所面临的关键研究问题和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介绍。

北京交通大学赵耀教授等人撰写的《跨媒体时代的知识表达——感知、关联及一致性表示》,以跨媒体时代如何从形态多变、分布零散、属性复杂的海量网络媒体资源中对有价值的知识进行获取和表达为出发点,对其中涉及的跨媒体数据的属性感知、跨媒体关联分析、跨媒体一致性表达等主要问题和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这些研究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讨论。

浙江大学庄越挺教授等人撰写的《跨媒体检索与排序》,从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跨越、不同来源数据之间的跨越,以及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之间的跨越着手,对跨媒体搜索中所涉及的跨媒体度量、跨媒体索引和跨媒体排序等几个关键问题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该方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浙江大学钱沄涛教授、何晓飞教授等人撰写的《面向跨媒体数据的因果推理》,从跨媒体数据因果分析的问题背景、主要技术、重要应用等方面入手,对因果推理的概念和原理、海量信息环境下大规模因果事件推理所涉及的主要方法和系统,以及跨媒体因果推理的主要技术途径进行了介绍,并对该方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讨论。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王长虎、芮勇博士撰写的《数字墨水技术:数字世界中的神来之笔》,对笔式交互的沿革、应用等进行了介绍。对近年来采用笔式交互中涉及的识别技术及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如各种流程图、辅助作画等。这些工作对于跨媒体的交互具有重要的作用。

厦门大学纪荣嵘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姚鸿勋教授合作撰写的《社交多媒体计算的地域性与隐私性分析》一文,介绍了位置信息的获取,特别是非GPS地理信息的获取方法、地标的建模,

当前,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已达到空前的规模,新闻网站、微博、社交网络、图像视频分享网站等在内的各类网络平台,正日益改变着人们对知识获取和社会关系的认知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类网络平台上的数据是以文本、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的。这些从不同渠道获取的文本、图像和视频等不同类型媒体及其与之相关的社会属性信息更加紧密混合在一起,以跨媒体的形式,更为形象地表现综合性知识,反映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行为。为了实现对这些跨平台、跨模态网络媒体数据的有效表达、分析和处理,需要研究跨媒体数据关联性语义结构一致性描述及其属性获取、跨媒体数据传播机制,以及跨媒体数据时空推演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操作各类媒体数据,需要引进新型的交互手段,这种交互不再仅局限于人机之间,也包括广义的与环境的交互。

本专题围绕上述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文章,在跨媒体时代的知特邀编辑:黄庆明1 陈熙霖2 1中国科学院大学

2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从多媒体到跨媒体关键词:多媒体 跨媒体

陈熙霖

C 长、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及多媒体技术。xl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7617275450.html,

黄庆明

CCF会员。院大学教授、计算所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媒体计算、频分析等。

qmhuang@https://www.360docs.net/doc/7617275450.html,

杭州举办“Free Software and

Your Freedom 报告会

会议。

理查德·马修·斯托曼的主要成就是Emacs, GNU Emacs, GNU C 编译器及GNU 除错器。他所写作的“GNU 通用公共许可证(GNU GPL)”是世上

广为采用的自由软件许可证,为co-pyleft 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自由软件作者阿基拉(Akira Urushibata)博士作开场报告,他结合中国古典文学、自由软件和黑客,向大家介绍了历史上最早的黑客情况。理查德·马修·斯托曼讲述了自由软件运动的目标和思想、GNU 操作系统的历史与现状、自由软件的道德意义与具体实践,详述了GNU GPL 协议背后的思想、第三版的改动,以及做出这些改动的原因。

报告会气氛热烈,互动积极。CCF 杭州主席卜佳俊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万健教授组织策划了这个活动。

自由软件教父理查德·马修·斯托曼作报告

华语游戏的跨媒介文化传播

华语游戏的跨媒介文化传播 李炜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79) 内容摘要:本文探究了当代华语游戏的跨媒介文化传播现象,认为在新媒体变革的语境中,多种媒介的不同形态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分析比对游戏、影视、文学等相关范例的互文性及其他层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媒介叙事的特质、差异及跨媒介互动中从源媒介到目的媒介的转换规律。 关键词:华语游戏跨媒介文化传播 当代文化生产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变化。在不同的媒介里使用相同的形象,形成具有相关性的多重文本,跨媒介现象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潮流。其中数字游戏与影视、文学乃至其他文本的跨媒介互动,在当下中国的文化传播现象中尤为引人注目。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由游戏玩家引发的群体效应吸引了文化制作者将游戏中的形象、场景以各种不同媒介加以延伸、扩展,不仅仅出现了大量的游戏文学作品,由游戏改编的电影及电视剧也逐步增多,还出现了其他各类衍生产品及相关文化活动。这种跨媒介互动不仅促进了文学、影视样式的革新,给传统的文学叙事、影视叙事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变化,也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和琢磨的范例。探究当代华语游戏的跨媒介文化传播现象,分析其产生背景,比对游戏、影视、文学等不同媒介的叙事特质及其间的互文性,是我们在网络、纸媒、影视、手机等多媒介并存的时代正视并研究文化文本在不同媒介间整合这一跨媒介文化趋势的重要内容。 一、概况:华语游戏的多重跨媒介互动 我们所身处的时代已经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字游戏已经成为当下主流的娱乐形式之一。数字游戏是指以数字技术为手段设计开发,并以数字化设备为平台实施的各种游戏,包括PC单机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电视游戏和掌机游戏等,其共性是在基本层面均采用以信息运算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 数字游戏的跨媒介转换在国外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并且有成功的范例,最为突出的转换形式便是电影与文学。《最终幻想》、《古墓丽影》、《生化危机》等经典游戏都被翻拍成电影且票房不俗,由暴雪娱乐从1994年开发至今的全世界最火爆的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也出了系列官方小说并预计在今年开拍电影。就华语游戏而言,由游戏发端而改编成文学作品的例子不胜枚举,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也逐渐增多,比如《轩辕剑》被改编为电影,但若论及多重跨媒介互动,在PC单机游戏与网络游戏中最为典型的范例便是《仙剑奇侠传》与《摩尔庄园》。 1.《仙剑奇侠传》系列

新媒体传播复习资料

新媒体传播复习资料 题型:一.单选题10题每题1.5分 二.多选题10题每题2分 三.填空题10题每题1.5分 四.判断题10题每题1分 五.综合分析题(从3题中任选2题回答,每题20分) 第一章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1.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2. 空中传媒是手机媒体的代表。 Sitv是数字电视的代表 新浪网是互联网站的代表 北广传媒是移动电视的代表 航美传媒是专业经营机场及机载电视系统的传媒机构 3.第一大媒体是报纸、第二大媒体是广播、第三大媒体是电视、第四大传播媒体是互联网、第五媒体是手机 4.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征 5. 传统媒体是大众化覆盖,网络媒体则可以做到个性化服务。 6.新媒体的商业模式是免费加收费。 7.传统媒体被定义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报纸、广播、电视。 互联网和手机则代表信息时代的新媒体。 8.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9. 有学者认为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即消除(广播、报纸、电

视、通信)之间的边界。 10.被称为信息社会“圣经”的专著是《数字化生存》,其作者是尼葛洛庞帝11. 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两个基础条件,其一是技术发展程度,其二是产业发展资本。 12.新媒体的构成要素 核心是数字式信息符号传播技术 a.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b.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c.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d.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e.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13.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a.技术与市场发育 b.资本市场准备 c.党政重视支持 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 1. 首先获得移动电视牌照的媒体是上海广播电视台。 2. 彩信的出现使手机有了第二媒体的功能。 3. 贾斯汀.霍尔----------博客 亚当.科利-------------博客之父 沃德.坎宁安----------维客 4. IPTV的产业链可以分为节目制作、整合(内容)、接入服务(电信运营)三个个层次。 5.从赢利模式看,广告将称为网络电视的主要赢利模式,包括贴片广告、网页广告、嵌入式广告、个性定制广告。 6. 网络电视和IP电视的本质区别是运行基础。 运行基础不同 网络电视:开发性的互联网 IPTV:可管理的IP网上 终端不同 网络电视:电脑 IPTV:电视机、电脑、手机等 7.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横跨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 8. 网络杂志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 9.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有利于拓展无聊经济的巨大利润空间。 10.博客、播客和维客的共同特点:即时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话语自由,这种自由颠覆了“把关人”的概念。 11.无聊经济:因“无聊”而产生的经济现象,被称为无聊经济。

从多媒体到跨媒体

识表达、跨媒体检索和排序、面向跨媒体数据的因果推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其中所面临的关键研究问题和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介绍。 北京交通大学赵耀教授等人撰写的《跨媒体时代的知识表达——感知、关联及一致性表示》,以跨媒体时代如何从形态多变、分布零散、属性复杂的海量网络媒体资源中对有价值的知识进行获取和表达为出发点,对其中涉及的跨媒体数据的属性感知、跨媒体关联分析、跨媒体一致性表达等主要问题和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这些研究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讨论。 浙江大学庄越挺教授等人撰写的《跨媒体检索与排序》,从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跨越、不同来源数据之间的跨越,以及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之间的跨越着手,对跨媒体搜索中所涉及的跨媒体度量、跨媒体索引和跨媒体排序等几个关键问题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该方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浙江大学钱沄涛教授、何晓飞教授等人撰写的《面向跨媒体数据的因果推理》,从跨媒体数据因果分析的问题背景、主要技术、重要应用等方面入手,对因果推理的概念和原理、海量信息环境下大规模因果事件推理所涉及的主要方法和系统,以及跨媒体因果推理的主要技术途径进行了介绍,并对该方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讨论。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王长虎、芮勇博士撰写的《数字墨水技术:数字世界中的神来之笔》,对笔式交互的沿革、应用等进行了介绍。对近年来采用笔式交互中涉及的识别技术及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如各种流程图、辅助作画等。这些工作对于跨媒体的交互具有重要的作用。 厦门大学纪荣嵘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姚鸿勋教授合作撰写的《社交多媒体计算的地域性与隐私性分析》一文,介绍了位置信息的获取,特别是非GPS地理信息的获取方法、地标的建模, 当前,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已达到空前的规模,新闻网站、微博、社交网络、图像视频分享网站等在内的各类网络平台,正日益改变着人们对知识获取和社会关系的认知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类网络平台上的数据是以文本、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的。这些从不同渠道获取的文本、图像和视频等不同类型媒体及其与之相关的社会属性信息更加紧密混合在一起,以跨媒体的形式,更为形象地表现综合性知识,反映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行为。为了实现对这些跨平台、跨模态网络媒体数据的有效表达、分析和处理,需要研究跨媒体数据关联性语义结构一致性描述及其属性获取、跨媒体数据传播机制,以及跨媒体数据时空推演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操作各类媒体数据,需要引进新型的交互手段,这种交互不再仅局限于人机之间,也包括广义的与环境的交互。 本专题围绕上述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文章,在跨媒体时代的知特邀编辑:黄庆明1 陈熙霖2 1中国科学院大学 2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从多媒体到跨媒体关键词:多媒体 跨媒体

《新媒体理论与应用》授课教案

《新媒体理论与应用》授课教案 课程特色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正在日益改变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课程从理论阐述和实务讲解两方面对新媒体进行了系统分析,涉及与新媒体相关的新闻传播、教育、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研究了宽带网络、博客、播客、电子期刊、数字电视、户外新媒体等多种新媒体形式。本课程既反映了当前新媒体领域学术交叉研究成果,也对新媒体进行较系统的介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新媒体”概念中有关技术层面、传播层面等方面的内涵。 2.掌握相关的传播理论,并深刻认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 3.了解新媒体产业和盈利模式。 4.理解媒体融合的内涵。 5.能深入分析新媒体的失范之处并理解加强管理的迫切性、重要性。 6.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新媒体其他相关课程的兴趣。 第一章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6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新媒体概念,分析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动因,掌握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新媒体概念和特征。 第一节新媒体的概念 第二节新媒体发展迅猛 第三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第四节新媒体的特征 第一节新媒体的概念 1.1 新媒体定义 1.1 什么是新媒体 1.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2.不同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相对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新”的就是新媒体,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 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即是新媒体。 互联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媒体定义回归论:因为媒体应该是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所以新媒体应

跨媒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互联网发展趋势 互联网网络核心技术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而互联网大规模应用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社会运行与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互联网,在规模、技术、内容、安全和应用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更大的发展和影响在于未来【01】。 首先在规模上,互联网的网络规模已经覆盖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今后将进一步向陆地、海洋和太空延伸;其次,用户规模巨大,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总量已经达到17亿左右,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达到全球的总人口数67亿的75%;设备终端数目以百亿计,移动与便携设备将是未来的主流;互联网上的数据是海量的,其规模达到将达到EB甚至ZB级【01】。 其次在技术上,特别是在未来50年,将催生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02】【03】;在数据传输与网络技术方面,新出现新的互联网络体系结构【03】,超高速有限和无线通信技术【05】,物联网技术等【04】;在数据处理方面,在现有网格计算【06】、云计算【06】的基础上,将诞生新一代的海量数据与分布式处理技术【07】;在信息处理方面,在现有搜索引擎的基础上,将产生语义[08]和智能搜索引擎【09】。 在内容上,除了内容的海量特征外,内容的呈现格式多种多样,有文本、语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异于传统的非结构数据存在;在内容的表示上,目前主要

是基于文字的原始信息表示,缺乏统一的信息表示模型,缺乏以知识模型为基础的语义表示。 在安全上,首先是用户行为无法有效全面监控;其次,内容的真实可信无法保障,有害垃圾信息缺乏有效监控和过滤,个人隐私信息无法进行有效保护。 在应用方面,目前互联网络有影响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上,如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社区等;二是电子商务应用上,三是电子政务应用上,四是一些基于互联网络的专有应用。此外,这些应用都将主要基于云计算技术得以实现。 总之,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基础设施,并已经形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对应的虚拟社会,二者的融合已是未来发展之趋势,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将是未来各国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超过已有的任何技术。互联网研究不仅属于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也将是人文社会学科,特别是社会学、法学等的重要研究领域,面向互联网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二、基于互联网络的新媒体信息研究国内外现状 互联网新媒体主要指基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各类信息发布与互动交流平台,包括新闻网站、论坛、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微博客、SNS社区等多种形式。互联网跨媒体信息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1、信息的表示与表达 现有的信息形式多种多样。此外,互联网上的信息是基于字符的,缺乏语义。也即是说现阶段的互联网信息计算机是无法理解其含义的,仅把其作为符号信息来处理。这就使得互联网上数据量虽然很大,但要从中获取知识却是很困难的。

跨媒体研究

绪论 国外“媒介融合’研究现状 ●1983年,美国人Ithiel De Sola Pool 《自由的科技》中最早提出:媒介融合。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 国外“媒介融合’研究现状 1、美国人Rich Gordon:五种”媒介融合“类型 即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 2、美国人Lori Demo 提出“融合连续一体”:交互推广克隆合竞内容分享融合 3、其他西方学者:新闻编辑部在融合媒介的时代将由传统的新闻传播管理转向“知识管理”。 国内“媒介融合’研究现状 ●咎延全:传媒产业融合三阶段:技术阶段、业务阶段、市场阶段 ●郑瑜:报纸未来必须建立三个平台:数字平台、网络平台、移动平台 ●陶喜红:媒介之间跨媒体,跨地区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跨行业的多元化融合 将会大大增强媒介影响力。 ●匡文波,王丹黎: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 媒体之间的整合与并购不同媒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 第一章、传统媒体的特征及生存业态 传统媒介:在互联网产生以前,按出现先后顺序来划分的三大主要信息传播物质载体。 报纸刊物(第一媒体)广播(第二媒体)电视(第三媒体) 新媒体:互联网(第四媒体1998年联合国提出)移动网络(第五媒体) 报纸(印刷媒介)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中国“邸报”最早的一份官报唐朝《开元杂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敦煌邸报》 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日报:1660 德国《莱比锡新闻》 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于17世纪初1615 德国《法兰克福新闻》 报纸的优势 1可对信息做深度挖掘2印刷术的科技基础3便于携带 4成本低,利于保存5编排灵活,信息量大,图文并茂6传播面广 报纸的劣势 1要求受众有一定文化水平2文字,图片无声静止,缺少动态美 3时效性相对较差4单向信息传递,缺少互动 传统报纸的赢利模式 发行量:计划发行量实际发行量有效发行量表现发行量 报纸广告:优势:成本低、读者群相对稳定 劣势:冲击力小、看完及扔掉,对广告无印象 广播 广播的发展概况 我国使用无线电报始于清朝末年。1905年,袁世凯开办无线电训练班。 1908年,我国民用无线电报开始。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最早的广播电台在美国开播。1923年1月23日,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在上海开播。 1927年3月,中国第一家民营广播电。 1929年8月,《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法令。 1996年,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84.2% 广播的特征 1速度快,新闻性强2广泛性,普及性,渗透性强

新媒体传播学重点

新媒体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4*5’=20’) 1、电子化政府 对传统的政治体制而言,“电子化政府”是全新的治理模式。指政府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便利的信息和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率、负责人、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即跨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 2、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或称网络社区,并非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而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虚拟社区包含的核心功能一般有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社区成员列表、在线聊天等。 3、网络泛传播模式 网络时代,网络传播模式具有分散化、全景化、扩展化、一体化的重要属性,形成“泛传播”的模式。从传播层级看,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再是线性,而是非线性;同时传播层级也不再是有量化定义的,而是泛化的和未定义的。 4、网络出版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剪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它的领域包括:利用个人电脑在线或下载阅读、按需印刷、电子书等。 5、互联网价值方程 (1)摩尔定律 1965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提出。在任何既定的价格水准上,单片硅芯片的运算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同时价格则减半。摩尔定律的提出是基于学习曲线原理。学习曲线认为,随着产出的增加,厂商不断改进生产,会导致单一产品的成本不断下降。最初在飞机制造业中发现。在网络中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2)梅特卡夫法则 认为网络经济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增值以指数关系变大。这说明网络产生和带来的效益将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成

新媒体传播规律及其运用

新媒体传播规律及其运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认识新媒体的特点,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是面对网络时代新挑战,开创舆论引导新途径、新方法,提高执政能力与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从广义上来说,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博客、播客、车载移动电视、户外楼宇电视、分众媒体、电子杂志、IPTV等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而言的,在互联网条件下,通过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着的诸如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等现代化新型传播媒体,有人亦将此称之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信息来源的开放性,舆情载体的多样性,传播主体的互动性,民意表达的真实性,舆情危机形成的突发性,意见观点的偏颇性。 二、新媒体传播的规律 新媒体同所有社会现象一样,在其纷繁多样的表象之后是有规律可循的。目前,人们对于网络舆情规律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其一,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规律。网络等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传播新闻信息、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和渠道。作为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平台,互联网无疑为社情民意的传达和反馈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渠道,但同时不良的网络舆情极易激 发网民的非理性情绪,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和走向现实推波助澜。现实社会上的许多热点事件会最先在网络上进行炒作,而且会对事件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二,舆情来源的“自媒体”规律。近年来,互联网不仅日益成为我国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社会舆论的基本走向。例如微博的井喷式发展却又一次显示了自媒体的力量,不仅刷新了网络传播的格局,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今中国媒体的整体生态。这种局面的出现,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还是在于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激荡。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今中国,网络媒体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重要信息交流平台、民意表达渠道、社会互动场所。 其三,传播主体的平等性规律。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可以通过无线、有线,计算机、手机等一切可以连入互联网的设备传播信息、表达意愿。不论通过何种网络设备,用户都可以平等的享有网络使用权限。 其四,传播方式的“六度分隔”规律。六度分隔理论指的是:假如每个人跟自己认识的人之间是一步的距离,跟自己不认识而身边有人认识的人之间是两步的距离,那么地球上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最多也就六步之遥。原本根本不可 收稿日期:2013-03-08 作者简介:高武(1966-),男,江苏铜山人,宁夏广电总台经济频道副总监,主要从事新闻采编和媒体管理研究。 88

新媒体期末论文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问题的具体释义 如今,互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手机媒体也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新媒体”一词越来越多的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伴随着新媒体系统化研究规模的展开,针对“什么是新媒体?” “究竟哪些新兴媒体应该归属于新媒体范畴?”等探讨越来越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概念的定义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内涵,就是思想的内容,可定义为“特征的和”。概念的外延是指一概念所能应用的范围,可定义为“一概念所能代表的个体和集体的总和”或“对象的和”。从新媒体一词诞生以来,对于“什么是新媒体”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有种种解释。很多学者专家、研究人员都从不同角度对“新媒体”下了不同的定义,对新媒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提出了自己的界定,可以说是各执一词。这使得新媒体的归属性和发展方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术争议。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新媒体做过这样的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还有类似的诸如“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等等。尽管这些概念已被广泛传播,但迄今为止尚无某种定义被广为认同。 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传播与媒体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新媒体的现状与趋势、发展与创新,整个学术界对于新媒体的探索与争论也在持续升温。然而纵观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即使是在世界范围内,有关新媒体的很多基本问题都尚未得到解决。比如“新媒体”的权威定义的提出、适用范围的确定、具体研究对象的划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等等。一个准确权威的定义的提出不仅可以建立理论研究领域中系统性、全面性的基础,也可以为该理论领域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解除最基本的定义分歧。笔者认为,新媒体研究混乱局面的始作俑者就是悬而未决的新媒体定义纷争,分众楼宇电视称自己“新媒体”;手机短信称自己“新媒体”;早已出现的财经类、时尚类、IT类等纸质媒体也纷纷改头换面,把自己扮成所谓的“新媒体”……鉴于这种混乱的持续和加剧,及时准确地定义出当今的新媒体,为新媒体的涵盖范围作以界定便成了当务之急,以为它直接影响着学术界今后对新媒体理论系统全面的研究和深入细致的探索。 诸多新兴媒体的产生对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已经逐步显露出来。在政府管理监督与宣传、社会、经济、参与、企业、公关营销与品牌宣传等方面都表现出无可复制的优势,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无孔不入,用户数量也以惊人的速度飙升。据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介绍,近几年来中国读者传统图书阅读率呈下降趋势,而电子书和网络出版物的阅读率却大幅上升。新媒体正在被大众普遍认可并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学习交流习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新媒体”定义的研究不仅是学术界对新兴事物的好奇,也不仅是新媒体理论系统全面的研究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对于规范形势模糊、规则紊乱的传媒市场具有很必要的现实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岳颂东提出:“新媒体是采用当代最新科技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载体,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的介质。” 他的发言侧重于为新媒体寻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希望该定义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被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所淘汰,所以提出“采用当代最新科技手段”的说辞。然而,这种尝试没有实际意义,正如很多学者讨论过的那样,“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任何人都无力掌控它今后的定义走向和效力范围。况且,定义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其中不应出现带有模糊时间概念的限定词,诸如“当代”、“今天”、“未来”等。另外,“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载体,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更像是“媒体”的定义,并没有界定出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性。而且,“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说法过于笼统模糊,所有传播活动都期望对受众产生预期的效应。显然仅用“采用当代最

传播学(跨媒体新闻方向)

传播学(跨媒体新闻方向) Communication Studies 专业代码:050305 学制:4年 Speciality Code: 050305Schooling Years:4years 培养目标 Educational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在企事业单位(如新闻报刊部门、传播公司和营销传播部门、广播电视部门等)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编辑、记者、节目编播、节目主持、新闻发言人、策划与管理等传播理论与传播技术方面工作的高级大众传播学专业人才。 Our department provides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senior professionals in mass communication engaged in editing, reporting, TV broadcasting, program hosting, news spokesman, media planning and managing of media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such as news department, communications and marketing departments, radio and television departments) and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目标1:(扎实的专业基础)以新闻传播为核心,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等。 Objective: (consolidate the basis of the special field) with News and Communication as the key training the students to systematically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measures etc. of the special field. 目标2:(良好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扎实的采写基本功以及电视报道、网络传播等专业技能以及相关的社交、公关能力。 Objective 2: (good technical abilities in the special field) train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technical abilities in interviewing, writing techniques including television reports, internet editing etc. and their capability of social intercourse and public relation. 目标3:(知识广博)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面,思路广阔,头脑开放。 Objective 3: (extensive knowledge) train the students to broaden their range of knowledge, thinking and open their minds. 目标4:(独立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思考和判断以及开展工作的能力。 Objective 4: (independent spirit) train the self-confidenc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judgement and launching tasks of the students. 目标5:(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尊重并愿意考虑各种不同的观点。 Objective 5: (consciousness of working together in teams) train the communication and team work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respect and willing to consider different kinds of viepoints. 目标6:(可塑性)培养学生对社会改革和变化的适应性,准备从事相关不同的职业。

跨媒体整合营销

什么是跨媒体整合营销 跨媒体整合营销是指,我们在获取传统媒体内容资源的同时,和他建立起一种共享型的盈利模式。 事实上,在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环境中,网络媒体对于电视的冲击似乎远没有想象得大,相反,在微妙的互补关系之下,传统电视媒体与互联网媒体两大领域慢慢走向反向融合的发展之道。 跨媒体整合营消的现状 跨媒体营销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传统电视节目的多媒体播出。融合的特质不仅表现在用户能够在多种平台上找到相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出多媒体平台的不同属性,更好地形成互补结构,发挥跨媒体平台的集聚效应,使品牌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 目前较之电视媒体,网络的明显优势在于:突破了节目播出的时间和容量限制,提供了一个全天候开放式的互动平台,让观众与节目有了零距离接触。 通过多元化媒介的多通道互动模式,实现了电视与网络双赢的目标。作为电视媒体与网络资源的有机结合与利用,不仅带给电视观众一个全新的视听感受空间,也为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彼此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利用网络多媒体、交互式、信息海量及传播快捷等特性开办延展性电视栏目,进一步丰富了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内容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共赢。 跨媒体营销的方式得到了专家的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表示:“传统媒体最大的问题是内容的一次性采集,一次性制作,一次性的消费、使用。实际上对于内容资源是巨大的价值浪费,创作营销方式不仅从多次使用的角度来形成突破,同时还化解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新的生存价值与营销价值。” 科技与媒体、网络的融合,已经不是单一的媒体。手机上看电视,网上看杂志。现在所有的媒体已经本身发生了很重大的改变,已经没有什么是春秋媒体、新媒体,非常的融合的网络加上媒体,已经进入了非常新的媒体景观,融汇“媒体。网络及科技”,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互动,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变化。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单元编号:010102 单元标题:导论 知识点标题:“公共”概念透视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学习目标:理解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建议时间:4小时 教学策略:问题解决、讲授 学习内容: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并茂、互动性强,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并且具有计算机检索功能、超文本功能,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播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传播允许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网络交流,能及时反馈,改变了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 步骤一:回顾新媒体及相关概念。 步骤二: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具体的说,新媒体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转成数字,经过转播,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 更新速度快,而且更新成本低。新媒体传播的更新周期却可以分秒计算,而电视、广播的周期可以天或小时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新周期更长。 新媒体传播可以做到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统一。新媒体传播的即时刷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其本身“接收的异步性”又方便受众随时随地的接收。接收的异步性可以使受众不需受媒体传播时间的限制,可按自己需要随时进行信息的接收。 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互联网能够使用户共享全球信息资源,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在信息量上可以与海量信息的网络媒体相提并论。报纸若多印1万字内容,就需增加一个版,给印刷、排版、发行、成本带来很多问题。广播、电视更是这样,内容要准确到几十秒、几秒时间,字有时要算到几十个。新媒体传播不同,存储数字信息的是硬盘。容量大的优势还可以体现在新媒体传播的专题报道和数据库中,新媒体传播可以不限时不限量地贮存和传播信息,运行各种信息数据库,使得读者可以对历史文件随时进行检索。对新闻传播来说,新媒体传播的这一重要功

浅析跨媒介传播的新时代意义与背后的深思

浅析跨媒介传播的新时代意义与背后的深思 浅析跨媒介传播的新时代意义与背后的深思 [关键词]跨媒介传播;新时代;意义 一、跨媒介传播形式出现的社会背景 纵观人类大众传播史,大众传播主要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个是纸质传播时代,其媒介载体为报纸、书籍,杂志等形式;第二个是电子传播时代,其媒介载体为广播、电影、电话、电报,电视等形式,第三个是数字传播时代,其媒介载体为高清晰度电视,电脑、VCD、DVD、互联网等。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这三个时代的划分是科学进步的三次飞跃,而从受众需求的层面来说,三个时代反映了人们的生存态势对媒介与信息需求的不同程度。在数字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当单一形式的传播媒介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时,或者单个媒体不能承担高质量、广幅度、大范围的传播任务时,跨媒介传播便应运而生了。 (一)受众需求是跨媒介传播产生的社会基础 在当今互联网和数字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传统媒介的影响力受到新媒介的冲击,某些纸媒的销量缩小,因此有不少人因报纸发行量的下滑提出纸媒灭忘论,认为传统媒介会被新媒介取代。然而正是这部分传统媒介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不能接受新媒介传播途径的受众需求,因此它是阅读器和电脑所难以取代的。新生的媒介形态也是因为利用科技优势满足了受众在快节奏生活中方便获取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冲击了原有的传统媒介形态,造成了当今社会混合媒介的现状。 (二)新媒介的发展轨迹 从传播媒介演化的视角看,以报纸、书刊、广电为标志的传播媒介形式代表着近现代传播的稳定形态,其特征是线性化和单向性传递、结构化与系统化语言表达等。虽然在长达百余年的演化过程中也有非常多的创新与变迁,但媒介表达的基础模式并没有太多变化。当代新媒介时代的诞生始于互联网的诞生及社会化运用,这是一种结构

新媒体传播笔记(最新版)

1、数字媒体研究的主要进展 自2008年以来,我国广电媒体数字化发展速度更快、力度更强,整体战略布局也日渐清晰。在此背景下,黄升民等就我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解析。研究认为,市场、技术、政策及其三者之间的博弈进程推进了我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在发展中各种矛盾的冲突演变成就了数字新媒体发展的现实状况,而且正是这些冲突演变构成了产业政策不断调整的基础。在他们看来,我国媒体的数字化才刚刚开始起步,尚缺乏完善的产业链和合适的商业模式。“新媒体的长足发展,有赖于政策监管层面、产业运营层面,甚至理论探讨层面的进一步深入探索”?。 数字电视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产业以广告收入作为产业链增值的唯一途径,这种单一广告依赖型的盈利模式既抑制了内容制作端的多样化发展,又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降低网络运营商的市场推广激励,在电视产业数字化的趋势下,它将无以为继。 以双边市场为理论范式,顾成彦、胡汉辉从传统的广告电视的主要弊端出发,运用双边市场框架分析了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盈利模式创新问题,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明晰市场经营主体、基于双边市场特征创新定价模式、纵向整合以获取内容产品控制权、横向兼并以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等实现创新型盈利模式的对策。 而在数字电视的具体收费定价上,江虹、卓俏青从经济学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有线数字电视的成本结构,讨论二部制定价模式的适用性及其优势,进而结合价格歧视理论,探析了我国有线数字电视设计多种价格套餐的可能方案。研究发现,“尽管采用多重价格套餐会增加各地有线网络运营商的研发投入,但无论是在经济理论上,还是来自其他相似垄断行业的实践经验,都表明其收益要远大于成本”。 关于广电新媒体的发展,徐敢峰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对于制约广电新媒体的政策、体制、机制、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瓶颈进行了逐一探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促进我国广电新媒体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思路:“打破行政区划,尽快尝试跨地域运作;放宽资本进入条件,力促社会资本进入;统一新媒体各业务国家标准,理顺产业链;给予各级广电必要的资源支持”? 数字报业研究发展数字化报纸,是传统报业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徐君康对于我国数字报业的价值链进行了审视。在探讨了数字报业价值链的内涵、构成环节的基础之上,他指出,“数字报业的价值链的内涵要求报业不但能提供新闻信息,更要提供综合服务信息,要把数字报业看成是一种更为广阔的信息服务平台”?。而要建立新的价值链,就必须转变经营战略,由内部管理型转向外部交易型,从战略运营的层次连接更多的资源,并根据发展需要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 数字出版研究在数字出版方面,我国经过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赵亮、何镇飚在剖析了我国数字出版业精品少而定

新媒体传播机制及发展

【摘要】新兴媒体是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得以实现全球化的媒体。 【关键词】新兴媒体互联网传播公里的传播速度为其消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新兴媒体的定义及发展状况: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广播电视网(CBS)及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新媒体概念。 新兴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电通讯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使用电脑、手机、数字四按实际、pad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按照承载终端的特点不同,新型媒体主要分为网络新型媒体、移动新兴媒体、户外新兴媒体、以及其他新兴媒体。新兴媒体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职称,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实现全球化的媒体。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1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 根据《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传》,2013年3月为止,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推算,2012年中同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76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从传媒产业各行业的市场结构呑,报纸电视占据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33.3% ,网络及移动增值业务规模与2012持平,继续占据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 41.7%,保持着与传媒产业的二分天下之态势。 二、新兴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彩响 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兴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拥有了未曾有过的传播优势。这些优势可以概括如下: 1、新兴媒体传播主体相比传统媒体呈现多元性、去中心化的特点 在新兴媒体传播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受众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他们可以通过论坛、博客、社交网络等媒体介质把白己的信息传播出去,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立场,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他们即是是信息资源的生产齐也是倍息资源的提供者。 正如沃纳?赛佛林、小馆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所说网络提供了一个世界件的平台。使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出版发行者,这对于网络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 2、新兴媒体比传统媒体传播受限条件较少,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新兴媒体传播的范围足能够不受时间、地点、频道、国界、'候的影响,网络所达之处都能进行信息的传播,被数以亿计的网民所看到,因此其传播面积具有很强的广泛性。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单元编号:010102 单元标题:导论 知识点标题:“公共”概念透视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学习目标:理解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建议时间:4小时 教学策略:问题解决、讲授 学习内容: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就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就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并茂、互动性强,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并且具有计算机检索功能、超文本功能,就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播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传播允许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网络交流,能及时反馈,改变了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 步骤一:回顾新媒体及相关概念。 步骤二: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就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就是互动性。具体的说,新媒体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新媒体传播就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转成数字,经过转播,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 更新速度快,而且更新成本低。新媒体传播的更新周期却可以分秒计算,而电视、广播的周期可以天或小时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新周期更长。 新媒体传播可以做到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统一。新媒体传播的即时刷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其本身“接收的异步性”又方便受众随时随地的接收。接收的异步性可以使受众不需受媒体传播时间的限制,可按自己需要随时进行信息的接收。 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互联网能够使用户共享全球信息资源,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在信息量上可以与海量信息的网络媒体相提并论。报纸若多印1万字内容,就需增加一个版,给印刷、排版、发行、成本带来很多问题。广播、电视更就是这样,内容要准确到几十秒、几秒时间,字有时要算到几十个。新媒体传播不同,存储数字信息的就是硬盘。容量大的优势还可以体现在新媒体传播的专题报道与数据库中,新媒体传播可以不限时不限量地贮存与传播信息,运行各种信息数据库,使得读者可以对历史文件随时进行检索。对新闻传播来说,新媒体传播的这一重要功能开拓了实施“深度报道”的新的纵深途径,它能够保证读者对新闻发生的广阔背景及所波及的影响进行全程观察,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生存环境发生的真实变化。 三低成本全球传播 新媒体传播突破地域、没有疆界,而且跨国传播成本低廉。无论从传播者的角度还就是从受众的角度瞧,信息在网络上跨国传播与本地传播的成本与速度就是相同的。这一点与传

新媒体概论梗概

一、名词解释 1、创新扩散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语音的信息被传播。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某创新的意义逐渐显现。 2、“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3、拟态环境:它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最早由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提出。 4、议程设置:它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李普曼的《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5、六度分隔理论:即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现象、小世界效应,该理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它最早由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教授提出。 6、边界效应:该理论最早由桑德拉·佩特罗尼奥提出,他指出,所谓“边界”指的是在思想和感情上是否愿意和他人分享的界限,或者可以理解为私密性和非私密性事务之间的界限。 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担当的社会角色包含矛盾的角色期待时出现的问题,他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创用。其基本类型: (1) 同一角 色内部的冲突;(2) 个人同时充当 的多个角色间的冲突;(3) 个人为 自己规定的角色与他人要其充当的 角色之间的冲突 8、“沉默的螺旋”理论:这一理论 最早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 诺依曼提出,它是指人们在表达自 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 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 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 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 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 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 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 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 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 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 旋发展过程。 9、用户黏度:它是衡量用户忠诚度 计划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整个公司 的品牌形象起着关键的作用。促进 销售的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客户 管理方面的技巧。 10、马太效应:这一理论最早由美 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 他指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 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 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 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 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其名字来自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11、社交网站:又称社会性网络或 社会性网络网站,是指个人之间的 关系网络,专指那些旨在帮助人们 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 务。 12、垂直网站:指注意力集中在某 些特定的领域或某种特定的需求, 提供有关这个领域或需求的全部深 度信息和相关服务的网站。 13、长尾理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 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 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 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 曲线的“头部”,而忽略处于曲线“尾 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 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 14、“内容别名化”:现今的视频网 站上,某一流行事件往往会有多个 相同或者相似的版本,因此美国有 学者将这种现象叫做“内容别名 化”,它是指的是这些视频内容是基 本一致的,只是起了不同的名字而 已。 15、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 介。 16、奥尔波特模型:美国心理学家 奥尔波特提出,谣言的产生及传播 与事实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有关,即: R=i*a(R=谣言,表示谣言流行的强 度和广度;i=重要性,表示事件对 于某一群体人员的重要性;a=模糊 性,表示该事件或证据的模糊性), 后来,对这一公式增加了信息的不 对称性来完善,即:R=i*a*ia(ia 表示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 性越大,谣言传播的越快,反之传 播的越慢,甚至不传播。 17、“避风港”原则:是指在发生著 作权侵权案件时,当网络服务提供 商只提供空间服务,并不制作网页 内容时,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被告 知侵权,则有删除的义务,否则能 被视为侵权。如果侵权内容既不在 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上存储, 又没有被告知哪些内容应该删除, 则网络服务提供商不承担侵权责 任。 18、“红旗”原则:指如果侵犯信息 网络传播权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 就像红旗飘扬一样明显,网络服务 提供商就不能装作看不见,或以不 知道侵权的 理由来推脱责任。如果在这样的情 况下不移除链接的话,就算权利人 没有发出过通知,也应该认定设链 者知道第三方是侵权的。 二、问答: 1、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数字化、互 动性 2、新媒体的优势: ⑴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⑵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⑶零成本全球传播⑷检索便捷 ⑸多媒体传播⑹超文本 ⑺互动性 3、Web2.0的特征: ⑴微内容⑵开放型⑶社会性 4、微博的优势: ⑴简单易用⑵主动性强⑶ 及时性强 ⑷发布平台的开放与多样性 5、博客的特点: ⑴博客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自由和开 放的,个人的思想与言论在这里可 以得到原初的呈现; ⑵博客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网络甚 至社会舆论; ⑶博客具有共享性⑷博客具有 互动性 ⑸博客具有大众化特征⑹博客 具有娱乐性 ⑺博客具有草根性⑻博客具有 感性化的特点 6、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 区别: ⑴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议程设置具 有“非强制性”。在用户为中心的新 媒体中,议程设置的难度要大于传 统媒体。毕竟,在新媒体中,用户 的选择余地与主动性大大增加。 ⑵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 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 与个人网站相比,网络传播中传播 者的范围更广,谁都可以发布消息。 同时,这种传播也更加随意,网络 中传播者的多元化使网络信息极大 丰富起来,在网络中,传播主体是 多元的,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化和 难以控制带来传播的多目的性,也 使得议程设置的难度加大,其效果 受到限制。 ⑶网络议程设置的效果是有一定限 度的。 根据传播学者的另外一些研究,传 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 关心程度高以及从事白领职业的人 影响较小,而网络用户在目前还是 以知识水准高、从事白领职业的人 为主体。 6、视频网站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