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院体山水和文人山水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三种意境风格

浅谈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三种意境风格

浅谈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三种意境风格诗画相融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一般情况下,诗画相融指在中国画画面空白的地方题诗,诗歌在内容上咏叹画的意境,在形式上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从内容到形式,诗歌和绘画融为一体。

此意义上的诗画相融,徐复观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步是题画诗的出现,如唐代《杜工部段集》有多首题画诗;第二步是把诗歌作为绘画的题材,如宋代邓椿《画继·卷一》记载的宋代画院以寇准“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命意取士的典故;第三步是以作诗的方法来作画。

如《宣和画谱·卷七》谓李公麟画《阳关图》,“以离别惨恨,为人之常情;而设钓者于水滨,忘形快座,哀乐不关其意”,用画来说明诗歌之“远”的意境。

第三阶段中,诗画相融已涉及意境问题了。

意境理论在内涵上有三个特征:情景交融分、虚实相生、境生象外。

《阳关图》中钓者的神情意味着其思绪已超越有限画面向更广远的时空延伸。

画面构图的简约以及垂钓题材的选取,已暗合了离恨之情。

诗画相融在发展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在山水诗和山水画领域,也出现了二者相互交融的状况。

中国古代山水诗经过魏晋时代的高峰发展,到宋代已趋成熟;而山水画历经唐代的发展到宋代迎来了第二个艺术高峰。

山水诗和山水画在宋代,呈现了多方面交融的特征,尤其在艺术意境方面,体现了共同的艺术风格下文从奇伟雄豪、清空灵动、寒荒幽寂三种意境来分析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一致性。

一、奇伟雄豪之境宋代山水画和山水诗在表现此境时,往往选取自然界之奇崛险峰、层崖叠嶂、冲天激浪、惊雷暴雨……作为表现对象。

此类意象能够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力和震撼感,令人在扑面而来的惊人气势中感受大自然的威力。

自然界之巍巍奇峰往往被认为是刚毅不屈的人格之美的象征,雷霆暴雨、狂风巨浪往往成为了艺术家们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他们借自然之伟力或抒发报效祖国之豪情壮志,或寄寓胸中之不平,感叹国运之衰颓。

自然之山川风云便由此而具有了人文美的宋代山水诗中,有大量的诗作和奇伟雄豪之境有关。

南宋院体山水画构图特点探析

南宋院体山水画构图特点探析

南宋院体山水画构图特点探析作者:王玉洁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5期摘要:绘画艺术无法脱离构图。

南宋院体的边角式构图与北宋的全景式构图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新的绘画形式的出现必定是对之前绘画形式的革新,另辟蹊径。

南宋将全景转向局部描绘,强调某一主体突出主题,画面虽简留有大量空白却不失对意与境的表达,开启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形式的新篇章。

本文试从南宋院体山水画构图转变成因分析入手,探究南宋院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

关键词:南宋院体山水画构图南宋四家中圖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042-02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历经北宋、南宋两代。

宋代政权稳定后,江南地区的画家陆续北上继而南北画派朝相互交融协调的方向发展,使以中原画派为中心的北宋山水画日渐势微,开始形成以郭熙等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

所谓院体画,即由宫廷画家绘制的作品或宫廷设置的院体画家的作品,作品主要为迎合帝王宫廷的审美倾向。

北宋时期的院体山水画属于初立阶段,沿袭了雄伟浑穆的北派山水。

北宋灭亡后,南宋时期的院体山水画以其特有的形式示人,实现了北宋“全景式”到南宋“边角式”构图特点的转变,由宏观转向微观,丰富了山水画艺术,确立了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独特风貌,使中国传统山水画进入了全新时期。

一、构图特点转变因素(一)客观因素艺术的演变无法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

北宋初建,结束了时代割据,社会局面相对和谐稳定,诸多条件都为北宋山水的繁盛做了铺垫。

社会稳定繁荣,画家自然有悠然之心亲近自然,同时北宋大多画家是隐士,隐居山林,对自然景象进行客观再现,将北方磅礴浑厚的山势以全景式构图表现,山势高耸令人为之一震。

南宋时期,外敌侵入,宋室无奈南渡,历史的巨变同时也推动了山水画革新,宋室在南迁途中使设景造境发生改变,由气势高耸的北方大山渐转为南方草木繁盛、山川连绵起伏的江南小景。

与此同时,北方的全景山水已经发展到极致,想要有所创新必须转换思路另辟蹊径。

宋代院体山水和文人山水的比较研究

宋代院体山水和文人山水的比较研究

宋代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的比较研究山水至宋代,兴旺的景象为前所未有。

它向着多方向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为多样。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等多种因素的需要,使得院体画与文人画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思潮方兴未艾,必定会在宋代的画论之中有所反映。

而宋代画论反过来从理论上使院体画与文人画更加完善。

本文就将试着从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在山水画方面入手,管窥和阐释两者的异同及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一.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提到宋代山水画必然要以院体画和文人画两大中国画系为中心来论述。

而这时的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完善。

所以很有必要先谈一谈院体画和文人画。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的画。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

汉明雅号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

”但这只能算是后来宫廷设置画院的滥觞,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

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形式。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宋代院体画题材内容的扩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绘画风格的演变亦是如此。

它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另辟蹊径。

它既有代代相传的承袭关系,又有蜕变和新的发展。

这种发展又直接受制于那个时代的审美导向和审美观念。

我国绘画发展至宋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希望能够准确地描绘客观物象的阶段,是中国式的以“写真”为目的的阶段。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文人画发生在晋代,文人画兴盛于北宋,既有群体性、多样式的创作,所画出于自娱,不为庆赏。

它是伴随着儒,道,佛三位一体化的玄学兴起和文人诗歌,文人书法艺术发展而兴起的绘画艺术,在创作思想上它摆脱了政教的束缚,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

试论南宋院体画的“文人化”趋向

试论南宋院体画的“文人化”趋向

试论南宋院体画的“文人化”趋向高丽君【摘要】中国画至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的支持,呈现出前所未有之兴旺景象,绘画也趋于多元化。

而习惯上,人们把院体画与文人画分为两大阵营。

而本文认为,南宋院体画在追求形似的顶峰之后,已呈现出追求抒情性的“文人化”趋向,并且对后世的文人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院体画;文人画;文人化;抒情性;文学性一、院体画与文人画所谓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

近代陈师曾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

文人画的特性被概括为文学性、抒情性和哲学性。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宫廷画风的绘画。

作画讲求法度,受宫廷审美影响,从创作主旨、题材内容到风格样式,都具有趋同性。

南宋画院在沿袭北宋的基础上,地位更为提高,“赐金带”者仅高宗朝就有十多人,并且提供了更为自由和宽松的创作空间,题材也从北宋注重政治功用多表现人物故事转向集中于表现山水花鸟题材。

二、“文人化”的南宋院体画所谓文人化,就是作品中有文人思想,含有文人画的趣味和气息。

“文人画”的概念提出起自北宋苏轼,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院体画注重“形似”,一直是文人画家所不屑和抨击的。

苏轼诗云:“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

此话包含对注重写实的院体绘画的蔑视。

但其实苏轼也没有完全抛弃造型。

据记载,苏轼很注意观察生活,外出经常随身携带绘画工具,偶见民家有丛竹老木,就要画下来,以备创作之用。

东坡作画,有的非常精致,晁无咎在《鸡肋集》中记载了东坡所作《蟹图》,画得十分认真精致,连蟹身上的毛都画出来了。

所以,本文认为,文人画的本质特征不是抛弃形似,而是具有文学性和抒情性。

而南宋院体画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文人画的特质,下面本文就从这两方面来阐述南宋院体画的“文人化”趋向。

论北宋院体山水画与宋词意象的性灵契合

论北宋院体山水画与宋词意象的性灵契合

Yi Shu Ping Jian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论北宋院体山水画与宋词意象的性灵契合葛烨吴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摘要:山水画与诗词最能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山水画形成于魏晋时期,自隋唐开始独立成科,至五代北宋已发展成熟。

词兴起于隋唐至宋进入全盛时期。

二者都注重意象的表达,以心物、时空合一等表现形式完成对生命的表达,本文结合宋代山水画与宋词的艺术特点,重点论述二者契合之处。

关键词:院体山水宋词意象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29-02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项目《江西词派对构建北宋院体绘画体系的推动力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YS34)。

一、北宋画、词意象的渊源“意象”这一概念最初见于哲学家的著作中,《周易·系辞传》首次将“象”作为由言达意的中介,把“象”与“意”联系起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字无法将心中所感全部写出来,语言也不能将全部的心意表达出来,而圣人会借助描绘客观对象,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上面,这样能更好抒发心意。

“意象”的审美功能最初被提及时都是与诗歌创作联系在一起的。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被刘勰表述为心物关系,意思是说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通过观察外物并发挥主观想象,将外物孕育成特定的审美意象。

到了宋代,由于士大夫阶级对文化需求主观意识的觉醒产生群体性的文化自觉,使这一时期的典型的文学体裁———“词”逐渐凸显出阶段性、时代性、社会性的特征。

如江西词派领袖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通过节令更替来思考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哲理;又如欧阳修《渔家傲》中“冰生玉水云如絮,千里乡关空倚幕”,以柳絮喻云,将文中不能言的连绵乡愁诉诸所营造的意象当中。

意象不仅与文学创作相结合,艺术功能异于诗歌的绘画与意象也有着诸多联系。

北宋南宋山水画的艺术比较

北宋南宋山水画的艺术比较

北宋南宋山水画的艺术比较作者:安超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4期摘要:南北宋绘画异彩纷呈,北宋李成、范宽、郭熙的“三远法”、米芾父子的“米氏云山”,表现出北方山川的壮美;南宋四家马远、夏圭的“截景式“构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气息,开创了南宋新画风。

关键词:构图;三远法;文人画;院体画两宋时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虽然表现的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安定,但是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特别是艺术领域画学的兴办,画院的设立,文人画的进一步发展等为宋代绘画的成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宋代绘画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鼎盛时期,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而生动的反映出当时的历史风貌,艺术手法多变并创造出许多新皴法,人才辈出,宋代山水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总体而言,宋代的绘画强调师法自然,注重写实、亲身体会和感受,从而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北宋继承五代后蜀、南唐的旧制,宫中设立“翰林图画院”,广纳贤人。

南宋画学被正式纳入科举考试,因而宫廷院体画成为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北宋时期的文人山水画有较大的发展,主要继承五代荆浩、关仝等北方画派的艺术特色,其画风气势苍茫,雄壮浑厚,主要描绘黄河两岸关陕地区的山水形象。

其典型代表前期有李成、范宽,中期有郭熙,后期有米芾父子的“米家山水”等。

北宋时期画家们的绘画构图饱满、丰富,以全景式构图为主,气势雄伟,其特点是突出主题景象,画面平整安稳,北宋的绘画作品写实性高于达意,主要景物安排在画面的中上方,两边和下面都是为主景作陪衬和修饰的,突出主大从小的艺术理念。

李成,水墨生动,以画寒林平远著称,擅长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创造了卷云皴,笔法生动。

他以平远法表现山峦、烟云、树木等幽深淡雅的意境。

其传世作品《寒林平远图》用笔洒脱,勾画的树枝、松针线条挺拔坚韧有力量,注重线条的力度,所画树枝均为弧形,充满力度的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动人心弦的元素,用淡墨烘染,树的姿态优美,画面耐人寻味,营造出一种清幽淡然的境界。

宋代院体画中的文人画因素

宋代院体画中的文人画因素

宋代院体画中的文人画因素作者:张向梅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院体画是与文人画相对立的画派。

可是有时候两者互为影响,也很难分清彼此的界限。

因此,宋代的有些院体画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文人画倾向;有的院体画家虽算不上是文人画家,但却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作品对后世的文人画家影响也很大。

关键词:院体画;文人画说到院体画,不能不提到宋代绘画史上的奇迹——翰林图画院。

中国皇家画院的设立,从历史上记载看,最初可追溯到西汉。

到了五代,皇家翰林图画院已成为一种别有特色的帝王文化生活的点缀。

南唐时期流传的民谚“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说明当时皇家画院画师与民间文人画师在画风上的迥然不同。

到了北宋,徽宗赵佶在政治上虽是个昏庸君主,他却同时是个出色的画家,善画花鸟、山水和人物。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他所画的《桃鸠图》、《听琴图》和所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可以看出,他在绘画上已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力。

而且北宋的翰林图画院在他的直接关心指导之下,更是出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画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虽然从五代开始画院的画家与在野的文人的画家在风格上已出现差异,但当权者并未对在野文人画表示歧视。

如徐熙所画的“落墨花”,在南唐时后主李煜便“爱重其迹”;入宋后,宋太宗赵炅看到徐熙画的《石榴图》,也赞叹道:“花果之妙,吾独知有熙矣!”且将此图遍示画院的画家,“俾为标准”。

而“米氏云山”作为一种墨戏,則倍受宋朝皇帝的喜爱。

在宋代,苏轼、黄庭坚等著名文人与不少画家有着密切的交往,一些画院画师的画也常得到他们的题诗赞赏,米芾和米友仁父子俩则先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图画院的画学博士。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文人的修养意识对宋代的翰林图画院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果认为在画中讲究诗的意境表现的就是文人画,那我们对传统文人画的认识就进入了一个误区,因为讲究诗的意境表现其实并不是传统文人画最重要的特征,上面提到的那些在以诗为题作画考试中夺魁的画院画家,包括大名鼎鼎的李唐,尽管他们有过不少赋予诗意的佳作,但在后人尤其是元、明、清的几位文人画大家的眼光里,他们却并不属于文人画家。

宋元山水画之比较

宋元山水画之比较

艺术论坛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8宋元山水画之比较TEXT /王琥钧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宋代与元代时期的山水画是两个至高点。

而这两个朝代因所处不同时代背景与政治文化背景而使得山水画的风格面貌有着很大的区别。

两宋时期的山水画以其真实生动的传统写实笔墨再现或北方磅礴之峻岭,或南方氤氲秀丽的自然山水景色,从而体现出一种以崇尚自然天地为中心的宇宙大美。

而元代山水也虽能运用相对写实之笔墨来表现自然山水,但更多是以体现画家自我精神为主的更具个人情怀的山水面貌。

两种不同的表现风貌与精神气象,都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至高境界,而这两种不同风貌的艺术境界与艺术高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历史山水画的发展的规律来看待宋元之山水画,宋代山水是集前人之大成而竖立了中国山水画精神与笔墨的里程碑,元代山水画是元代文人画家在当时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对五代两宋之山水画的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元代独特的萧散、简逸的艺术境界与精神风貌。

不同时代的政治与社会背景影响着不同时代的艺术特征,而各种不同的艺术精神也反映着不同的时代政治与社会本质。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的有一个相对持续繁荣的汉室大一统帝国。

在政治上结束了相对的政权割据分裂混乱的局面,进入了社会与经济的整顿发展与繁荣。

而政治上的稳定与发展则必然会造就文化风尚的繁荣。

山水画在此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表现体系,开宗立派之名家倍出并创作出众多经典之山水伟作,两宋成为中国山水画是中的黄金时代。

政治上的支持与推崇使得当时的文人在精神上追求以儒家精神为主导的积极进取却不落世俗、超凡入圣而又有机可循的天、地、人的大的协调统一之境界,实际上是介乎儒家和道家精神的天人合一之精神境界。

此时代的山水画体现出与当时代相对应的大气磅礴、天地浑圆而又法度完备、各显风貌的风格特征。

尤其是五代末北宋初时的荆、关、董、巨等山水大家的出现开辟了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与天地浑蒙之大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的比较研究山水至宋代,兴旺的景象为前所未有。

它向着多方向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为多样。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等多种因素的需要,使得院体画与文人画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思潮方兴未艾,必定会在宋代的画论之中有所反映。

而宋代画论反过来从理论上使院体画与文人画更加完善。

本文就将试着从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在山水画方面入手,管窥和阐释两者的异同及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一.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提到宋代山水画必然要以院体画和文人画两大中国画系为中心来论述。

而这时的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完善。

所以很有必要先谈一谈院体画和文人画。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的画。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

汉明雅号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

”但这只能算是后来宫廷设置画院的滥觞,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

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形式。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且介亭杂文? 论“旧形式的采用”》)宋代院体画题材内容的扩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绘画风格的演变亦是如此。

它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另辟蹊径。

它既有代代相传的承袭关系,又有蜕变和新的发展。

这种发展又直接受制于那个时代的审美导向和审美观念。

我国绘画发展至宋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希望能够准确地描绘客观物象的阶段,是中国式的以“写真”为目的的阶段。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文人画发生在晋代,文人画兴盛于北宋 ,既有群体性、多样式的创作 ,所画出于自娱 ,不为庆赏。

它是伴随着儒,道,佛三位一体化的玄学兴起和文人诗歌,文人书法艺术发展而兴起的绘画艺术,在创作思想上它摆脱了政教的束缚,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

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借物抒情乃是文人画产生的思想基础。

文人画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的理论被唐代张彦远肯定并加以宣扬以后,经五代到北宋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此后文人名流辈出,对宋代及后世文人画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凡诗,书,画,皆以尚意为高,强调主观心意的重要性,使绘画艺术从重在表现客观而转向主观心灵。

二.宋代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的比较研究第一,作画的出发点及态度不同:由于院体画的画家大多是以“俸供”为目的的专业画家,所以在艺术形式上,以定型化,样式化,命体化,装饰化为主要特征。

院体山水画的最大特点是讲究对物体的仔细观察。

正如滕固所说的,无论北宋“院体”抑或南宋“院体”山水,皆不离精工二字,即反映了皇室文化的要求和旨趣,也是其设院置学,授画的必然。

”而文人山水画相对于院体画来说自由的空间就比较大,没什么束缚,多是为了自己而画,不直接具有政治和社会功利的目的。

多借山水抒发心灵和个人怀抱,也有表达对外族压迫,社会不平和政治腐败的愤懑之情。

它强调的是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着也是文人山水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二,观察方法不同: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家在对自然做真实而具体的观察体会上大异其趣。

“盖身即山川而取之,这山水之意度见矣。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林泉高致集》宋郭熙,郭思)这是一种典型的院体山水画的观察方法。

对于巨大的真山真水,则要亲自走进去,远处看了在近处观察,这样才不会在创作中挂一漏万,言之无物。

“可游”甚至“可居”的实境,其形式也必然是较为写实的绘画语言。

而同时代的文人画家则有不同的观点:“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可以看出文人画家的观察方法是特别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得鱼忘筌”式的观察方法。

第三,艺术手法不同:在艺术手法上,院体山水画重色气,重色韵,非常讲究用笔,构图,设色浓丽而精于雕饰。

“笔格遒劲”,“着色严禁”所形成的“体格高雅,彩绘清润”之审美特征,在以李唐,刘松年,赵伯骕等人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画记》记载其《万松宫阙图》云:“画群松与壑内,两边斗立方块俊峰,左低而右高,左有流水下松壑而出,右有流水下宫阙而出,下段石坡结尾斧劈皴,上段风顶盖用侧笔直皴,画法清润,结构重妙。

为李之神品。

”而文人山水画重墨气,重墨韵,重视风格的表现。

表现方法不受程式束缚,因需而异。

它的代表人物李成,尤其讲究墨的韵致,墨法变化微妙多姿,特别能把握淡墨的效果。

米蒂曾说:“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

费枢曾用“惜墨如金”四字来形容李成的墨法,十分恰当。

而同时院体山水画家主张“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何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或曰:墨之用何?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

”主张笔墨绝对为造型服务,而不能为笔墨而笔墨。

而文人山是画家主张“以墨为上,重在表现”。

重色轻色是文人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认为无需设色而纯以墨笔便可达到借物写心的目的,这是中国绘画所独具罕见的风格特征。

如米蒂的以水墨表现南方山林景色的“米点山水”,堪称一绝。

第四,主要的艺术特征不同:宋代的院体山水画相对与文人山水画而言具有“格物象真,形似意生”的艺术特征。

这主要是对“真”与“似”的论述。

院体画家大多注重写生,写生就要师造化,师造化则必须深入地观察自然,观察自然要由外及内,即从外面观察,从内在孕育。

他们不仅对,一木,一石,一山,一水不仅有深切的体验,而且能够在所画对象的形态上取其意。

文人山水与之不同的是重神轻形,讲究情趣和品位。

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它不追求线条,色彩等技巧,使宋代山水画得到精神上的自由变化,进而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遗去技巧,意瞑玄化”的艺术境地。

院体山水画中水墨苍劲一派的代表人物马远和夏圭,形成了画院山水的另一艺术特征——“精妙之笔,清刚之气”。

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偏重用笔。

用墨如用笔,山,石,木皆见骨,骨中见韵,可见造型用笔都非常地讲究。

文人山水画区别于院体山水画的又一艺术特征就是在造型上求“简”。

郭若虚说:“笔越简而气越壮,景越少而意越长”,表达了对形象简约的颂扬。

“装饰造境,富贵之美”是宋代院体山水画的又一重要审美特征。

装饰造境的主要特点是色彩富丽,形象似真,具有视觉极强的感官之美,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着色山水为院体画的审美特征开启了先河。

在随后的院体山水画中已经取胜,注重视觉感官之美,中外美,注重作品的绘画性。

文人山水画与此相对应的是“野逸之美”它以水墨为上,重在表现。

画家摒弃了对自然山水外在的热心,而转向了其自身内在本质的探索。

以主观意想为创作源泉,以自由的心灵创作,必将使一些物质精神化,一切世俗观念理想化,从而获致一种与非现实世界可以比拟的,画之外的审美境界。

综上述所述,文人山水画在这一时期还有一独特的艺术特征就语言在形式上的丰富。

既“诗”、“书”、“画”,“印”具全。

院体山水画家虽然在画面上也有标题和名字,但一般只被安置在画面不显眼的位置上。

像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及郭熙的《早春图》亦是如此。

显然,无意将题名标识作为自己作品的画面构成因素。

而文人山水画相对于院体画来说更强调个人品学的修养,除以画抒情外,更注重经营画面布局,提诗作词,利用诗作词,利用诗,书强化画面效果,追求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强调绘画有诗境,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当然,院体画与文人画虽各有千秋,但在某些方面,在某一程度上都有相似或相通之处。

由于绘画美学理论的导向以及一批画家的求变探索精神,使院体画与文人山水画拉开了距离,新的风格样式和视觉感受方式开始改变着中国绘画。

到了南宋,院体画家的知识结构大大改变,逐渐走向文人化,使诗的意境在绘画中取代了叙事性内容,以怡悦性情为目的的审美趣味冲淡了社会功利性。

特别是在宋代这样一个理性的时代,文人画与院体画都在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意”或“理”,都成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在心与物的协调碰撞中熔铸艺术意向。

在宋代美学思潮全面展开的阶段使得在美学思想中为人们留意的所谓儒,道,佛三教合一达到圆满直境。

现在我简单介绍一下米点山水:米氏云山--描摹烟雨,写意心灵宋代的山水画,主流是继承唐代、五代以来的水墨山水画,即用线与墨相结合的破墨山水。

施用色彩也仅限于色墨结合的淡色晕染,此外,尚有传统的重色青绿山水画。

由于北宋中期出现的“文人墨戏”之风的影响,到徽宗时期又有一个新的山水画派异军突起,即米芾开创的“米氏山水”,或称“米家墨戏”。

以往的山水画多描绘北方山峦,米氏作品则更欣赏江南的烟雨云山。

这可能与米氏父子的经历有关,“二米”均居襄阳和镇江,对萧、湘二水及金、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别陶醉。

故‘二米’山水画多以云山、雨霁、烟雾为题材。

从表现形式上看,米氏作品突破了以往多用线条表现树木、山峰和云水的方法,对王维和董源的画法进行了承传并进行新的创造。

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勾、皴等技法,不用勾勒轮廓,而是充分利用笔墨纸的特性,用笔的侧锋、横点,水墨浓淡不同、大小不同,错落堆叠,塑造出山石的形状。

这种以点代皴,积点成片的技法,画史称其是“以点缀以成形”。

它充分发挥了水墨融合,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濛的神韵之趣。

米氏云山最直观的作品来自米友仁创作的《潇湘奇观图》茧纸本,水墨,纵19.8厘米,横289.5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这幅长卷表现了江南云雾变幻的奇境,充满灵动之气。

一开卷就浓云翻卷,蒙蒙烟雾下,远山坡脚依稀可见。

随着流云走向的游动变幻,山体的形象逐渐显露,重重叠叠,起伏连延,遥远的山峰在团团白云中若隐若现。

中部主峰耸起,宛如镇江一带尖峰起伏之状,随着烟霭转淡,山林树木的形象逐渐清晰,层次分明,平添一种纵深、空远的感觉。

最后一段,山色又转为淡深,近处坡岸上的杂树丛中有一间草舍,体现出一股造化生机。

画家脱尽古人窠臼,采用“米点”画法,山体纯用浓淡不一的横点堆积而成,树冠亦用此法。

米友仁在画后题称,他发现“晨晴晦雨间”的山水奇观最富变化。

每当他登临佳境,总会将山水真趣绘成悦目长卷。

正是因为画家胸襟山水,才将洞庭湖一带山川平远、朦胧清幽、飘渺空灵的景色表现得神态逼真。

米氏父子作画完全是为了自娱自乐,米友仁就经常在自己的画上写上“墨戏”二字。

正是因为抱着这样一种笔墨游戏的心态,他们的画作才完全摒弃了一切形式和内容上的束缚和羁绊,获得了一种超世绝俗、自然淡定的心灵宁静。

把水墨山水画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把先前山水画追求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完全写实风格向着更高的精神境界迈进,也是审美意识从具象到抽象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因此,米芾父子的功绩在画史上是显而易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