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及管理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1)“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2)“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 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 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子”效应)
2.讨好(是一种使别人喜欢自己的策略)
进行判断,易产生偏差.
2.获得性启发 人们根据某些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的方法. 第一,某些事件的信息很生动、显著,人们印象深刻,很容易提取
;否则,反之. 第二,某些事情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的事例,而某些事物不 容
易使人产生联想,便认为前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 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参照系或自我)开始,然后
1.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语言、仪表等); 2.个体不太留意或未加以控制的流露(某些身体姿态、眼神等 ). 当这两个部分表现不一致或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以后者为标准去 作判断.
五、对行为与事件的推断: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相断的过程 . (一)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 感到安全 .
2.知觉他人的内涵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
(二)自我知觉
1.对自我知觉的理解
自我知觉是个体与他人互动及其角色扮演中形成的。(米德于1934 )
“镜像自我”(库利,1956):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个 体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两者结合便产生自我感受或自我知觉。
2.自我知觉的信息来源
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社会知觉:指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对象包括自己、他人、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等。
相似性误差:对在背景、兴趣、爱好或经历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做出先入为主的积极评价,对不相似的人做出消极评价的倾向。
顺序效应: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判断的现象。
知觉防御:指个体对于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目的的倾向。
定型化:人们将一类人的特征强加于该类人群中的某个个体的倾向。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在一种归因的基础上,用某个特征孤立地评价他人,即所谓的以点带面或以偏概全。
投射:人们把自己的特征视为他人的特征的倾向或者说是以己度人的倾向。
期望效应:指个体对事件、物体和人的先前期望与知觉对象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可能对组织管理产生影响的程度。
人格:又称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里特点的总合。
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
态度:对一个事物具有稳定持久的特定感觉和行为表现的倾向,反应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组织承诺: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指员工投入组织和认同组织的程度。
激励:就是动机,指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并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
动机由需要引起。
领导:是施加影响的过程,它发生在团队或组织中,这种影响所得到的种种改变反应了组织的共同目标。
群体:当人群个体在心里上彼此影响,在行为上相互作用时,称为群体。
群体规范:可以表现为风俗、文化、语言、时尚、舆论、公约、宗则等行为规范及不同的价值标准等。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从众行为:指群体成员的行为跟从群体的倾向。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的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偏差管理

投射效应
总结词
投射效应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感受、想法或特质投射给 他人,认为他人也有同样的感受、想法或特质。
详细描述
投射效应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 情感、想法或特质投射给他人,认为他人与自己有相 同的感受或想法。例如,一个管理者可能会认为自己 的某个同事不理解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而实际上是因 为这个管理者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或感受。了解 投射效应的影响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 人,减少误解和冲突。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鼓励员工参与决策
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员工的 绩效、能力、态度等方面,避免单一的评 价标准导致偏见和不公平。
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提高员工的归 属感和参与度,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 的社会知觉偏差。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和信息,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判断其 合理性和可信度。
近因效应
总结词
近因效应是指个体在最近一次接触某事物时形成的印象,对之前对该事物的认知和评价 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与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强调了最新信息的权重。当个体最近一次接触某事物时,他 们可能会根据最新的经验来调整对该事物的认知和评价,而忽略或忘记之前的信息。在 管理情境中,了解和利用近因效应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传达信息并影响员工的行为。
总结词
首因效应、光环效应
VS
详细描述
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常常受到首因效应和 光环效应的影响,导致对候选人的评价产 生偏差。首因效应是指对首次接触的信息 给予过多的重视,而忽视后续信息的获取 。光环效应则是指因为对某人的某种特征 的印象深刻,而影响对其整体的评价。
团队管理中的社会知觉偏差案例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内容提要】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人需要认识、了解自己,也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认识、理解他人;人会对他人形成印象,人会根据自己对他人的理解对他人作出判断,同时,人也需要管理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本章介绍了社会知觉的内涵和印象形成的规则,探讨了知觉他人和知觉自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社会知觉中容易产生的偏差;本章还讨论了社会认知的过程和认知启发,并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本章探讨了印象管理的概念、策略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知觉的概念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法则。
2.理解知觉他人的过程以及自我知觉理论。
3.了解社会知觉的主要偏差。
4.掌握社会推理的步骤以及三种认知启发。
5.了解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6.理解印象管理的作用和策略。
【关键词】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理论图式社会知觉偏差认知启发内隐社会认知印象管理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不但要认识、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及特征,以便对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且还要考察自己的心理特质、动机、态度和情感等,驾驭自己给人的印象,以便较好地与人交往。
为此,个体必须广泛地去搜集关于他人及自己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判断和解释。
这就涉及社会知觉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一、社会知觉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研究的知觉大多是物知觉或一般知觉,即对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知觉,而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知觉,下面我们将从社会知觉的含义、特征及影响因素三方面来阐述。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信息,属于非社会性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属于社会性信息。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重 点
1.社会知觉的概念、特点 2.社会知觉的效应 3.内隐社会认知概念及特点
难 点
1.内隐社会认知 2.印象管理的理论
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看见图片的一瞬间
我们的大脑在迅速处理信息: 1.他们之间什么关系? 2.他们可能在做什么? 3.他们的背景及其他?(职业?社会地位? 兴趣爱好?人格特点?)
本章章节纲目
第一节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特点与效应
第三节 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社会心理学
一看见一东北人,你第一个想到 的形容词是—
社会心理学
填词游戏
1.一提到法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2.一提到英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3.一提到德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 )? )?
(四)社会认知中的信息加工方式
自动加工
加 工 方 式
控制加工
社会心理学
二、印象形成
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们在遇到新的社会情 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的理解,将情境 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形成的对人或事物的概 念,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10月27日,针对目 前市场上“橘子内有虫 子”的传言,作为山东 省及其周边重要批发市 场的济南市堤口果品批 发市场,为打消消费者 的顾虑,举办了一场特 殊的“放心橘免费品尝 会”,他们每天拿出 6000斤柑橘供市民免费 品尝,吸引了众多市民 从四面八方竟相赶来。
4月5日,因禽流感流 行人们不敢吃鸡肉产品, 给养殖场和商店带来巨大 的损失,为打消民众的顾 虑,举行免费试吃活动, 在活动仪式上泰总理带头 吃炸鸡食品,以示安全。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导语: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1.社会知觉(l)定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和过程。
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是认知者的经验。
二是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是认知者的情绪2.印象形成(1)定义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
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也称晕轮效应。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是加法模式。
二是平均模式。
三是加权平均模式。
四是中心品质模式。
3.印象管理(1)定义其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白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2)作用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3)常用的管理策略一是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二是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三是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四是投其所好。
4.归因(1)定义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014-2015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表述2: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
了解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并做出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四)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区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 会知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 注人。 3、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社会判断是社会认知的高级阶段,是对某种社会对象的 定性或定论的过程。
第一节
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一、界定几个概念
内容
二、社会知觉的特性 三、印象形成
一、界定几个概念
(一)知觉
定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 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 分类
1、物体知觉 2、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 人和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请对搭车排序
试验说明:不同的穿着打扮归类不同的人, 随之就会有不同的际遇。 研究发现:
50%以上的第一印象是由你的外表及行走坐卧决定的。 因此你的外表是否清爽整齐,是让身边的人决定你是否可 信的重要条件,也是别人决定如何对待你的首要条件。
(四)运用图式
指有关某个主题的知识经验网络 。 泰勒和克劳克(Taylor&Crocker): 人的图式
(二)印象形成基本模式(印象形成中信息 整合的法则)
1.
累加模式(费希本) 平均法则(安德森) 加权平均法则(1968年安德森)
印象=信息1+信息2+……+信息n 2.
印象=(信息1+信息2+……+信息n)/n 3.
简述社会知觉偏差中的对比效应及其对管理的启示

简述社会知觉偏差中的对比效应及其对管理的启示
第一章:社会知觉偏差
社会知觉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时,由于自身的认知和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一种认知误差。
其中,对比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
第二章:对比效应
对比效应是指人们在对某一事物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受到与之相比较的事物所产生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瘦的人和一个非常胖的人站在一起时,我们可能会认为那个瘦的人更瘦,那个胖的人更胖,因为我们的评价标准受到了相对的影响。
第三章:对管理的启示
对比效应对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管理者应该尽量避免将员工进行过于明显的对比,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员工产生不满和心理负担。
同时,管理者应该在进行绩效评估时,避免将员工和其他员工进行过于明显的对比,而应该根据员工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估。
此外,对比效应也可以被用于激励员工,例如将员工和过去表现不佳的员工进行对比,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总之,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对比效应的存在,并采取恰当的管理措施来减少其负面影响,提高管理效
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戴恩的晕轮效应的实验研究
晕轮效应的研究结果
照片上的人有无魅力 无魅力者 56.31 0.37 1.70 3.91 5.28 8.83 1.52 中等者 有魅力者 62.42 0.71 2.02 4.55 6.34 11.60 1.82 65.39 1.70 2.25 3.54 6.37 11.60 2.17
(4)知觉的整体性
5
知觉的特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性:人们把现实对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 知觉。 例子:三个圆、一根竖线、一根横线
6
7
4、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
知觉者因素 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因素 情景性因素
8
(1)个体自身因素对知觉的影响
经验因素
动机因素 兴趣因素 期望因素 态度因素
24
三度归因理论的模型
观察 解释 高 区别性 低 高 个体行为 一致性 低 归因 外部 内部
外部
内部
低
一惯性 高
外部
内部
25
图3-1 归因理论模型
常见的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
自利性偏差
26
社会知觉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杨澜走向正大综艺
27
10
(2)知觉对象因素对知觉过程的影响
强度法则 新颖法则 动感法则 对比法则 重复法则
11
(3)情境效应(Context Effect)
包括时间、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12
A 12 13 14 C
13
二、社会知觉
1、 社会知觉
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 推测与 判断的过程。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
16
(2)第一印象的信息来源
第一印象包括亲眼见到方所获得的印象,也包括看 到或听到对方的其他方面的材料时所获得的印象。
双方初次见面时获得的直接资料是外表与才华。
双方见面时获得的间接资料是对方的背景资料介绍。
17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A· 鲍达列夫的实验
实验者把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大学生看, 但看照片前对两组大学生的指导语不同。指导语 告诉第一组大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恶习难改 的罪犯;告诉第二组大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 著名学者。然后主试出示照片,要求每组学生口 头描述照片上的肖像。结果发现,两组大学生对 同样的照片做了极为悬殊的描述。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 力
运
气
23
[美] H•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人们的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仅凭一两次观察 难以判断,必须在类似的情境中做多次观察,根据多种线 索做出内部或外部归因。
三度归因理论的归因维度 区别性资料:指个体在不同情景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为。 一致性资料: 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其他人是否一致。 一惯性资料:指个体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20
影响刻板印象形成的因素
不同群体内的人所共有的特点。社会生活、 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地位、文化水 准等方面大致相同的人,具有很多共同点, 因此,象职业、地区、性别、年龄等都可 能成为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 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
社会权威的观念。
21
5、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概念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 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 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9
知觉者因素对知觉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23个经理人员(财务、销售、技术人员、 后勤等)阅读一份介绍一家钢铁厂全面情况的资 料,阅读后,要求他们写出各自认为最重要的问 题。 实验二:让一组被试者在实验1小时前进餐,另 一组被试者在实验16小时内不准吃东西,然后, 让这两组人看一些模糊不清的图片,要求他们说 出图片的内容。 实验三:采用心理物理法中的调整法来测定被试 者对标准刺激(一分、一角、二角五分的辅币和 半圆币)估计大小。
2、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个人的知觉
(2)人际知觉
(3)自我知觉
14
4、社会知觉过程的偏差
• 选择性知觉
• 晕轮效应 • 自我投射效应 •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 对比效应 • 刻板印象
15
3、印象的形成
(1)第一印象
叫做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 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 印象,它往往是以后交往的根据。
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管理
1
我们并不是看到现实,而是对自 己所看到的东西做出解释,并称
它为现实。
—————— 斯蒂芬 · P· 罗宾 斯
2
2、知觉
(1)知觉的概念
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刺激,
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和
连贯的现实映象的过程。
3
4
3、知觉过程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恒常性
(3)知觉的理解性
22
[美] B•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认为,在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时,除了把行 为的原因归为情景因素与个人因素外,原因的稳定性是 第二个重要的问题。这样,个人的行为可归入内在—— 外在、稳定——不稳定的四个范畴之中。 表3-1个体成功行为决定因素分类
支配原因 稳定性 稳 定
内 在 的
能 力
外 在 的
个
人 特 点
人格的社会合意性 婚姻状况 职业状况 做父母的能力 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 总的幸福 结婚的可能性
注: 表中的数值越高越好。“漂亮的就是好的”《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杂志》(1972) 19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概念 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比较 固定的看法。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人们 常根据某人所在团体的知觉为基础对其进 行判断。 刻板印象的作用 刻 板印象减轻了信息加工负担,但在很多情 况下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