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文化生态圈中的节日舞蹈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它是以苗族传统音乐芦笙为伴奏,结合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展示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创作。
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的农耕文化和祭祀活动。
古代的苗族人民根据农事季节的变化,通过舞蹈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种植谷物的舞蹈是苗族人民在播种时所表演的一种舞蹈,通过模仿播种的动作和场景来祈求丰收和快乐。
而在农作物成熟之后,苗族人民会通过庆祝舞蹈来庆贺丰收的喜悦。
除了农耕文化,苗族的祭祀活动也对芦笙舞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苗族人民相信有很多神灵居住在天地之间,因此会定期举行某些仪式来祭祀神灵。
在这些祭祀仪式中,芦笙舞作为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被用来向神灵致敬、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这些祭祀仪式中的芦笙舞融合了神秘、庄严和激昂的元素,展示了苗族人民对神灵的信仰和敬畏。
从形态上看,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芦笙舞的动作优美、独特。
舞者的动作身姿优雅、灵动,融合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在播种舞蹈中,舞者会模仿播种的动作来表达对丰收的期待,舞蹈动作流畅自然,富有韵律感。
芦笙舞神秘而庄重。
在苗族的祭祀仪式中,芦笙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舞者们通过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向神灵致敬和祈祷。
舞蹈动作优雅而庄严,展示了苗族人民的虔诚和敬畏之心。
芦笙舞节奏明快、激昂。
在庆祝丰收等喜庆场合,芦笙舞的节奏通常较快、搭配欢快的音乐。
舞者们跳跃、转身、旋转等动作,整个舞蹈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快乐和豪情。
芦笙舞具有地方特色和多样性。
苗族聚居的地区广泛,不同地方的芦笙舞在音乐、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上会存在一定差异。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自治州的芦笙舞和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芦笙舞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区别,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于苗族的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通过音乐、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来展示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源于苗族民间。
芦笙是一种民族管乐器,被苗族人民用于各种庆祝和娱乐活动中,而芦笙舞则是在芦笙的伴奏下进行的一种舞蹈表演。
黔东南是中国贵州省的一个地区,苗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在形式上有许多不同的变种和分支,但是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在芦笙的音乐伴奏下,舞者跳跃、旋转、舞动手臂和腰部,展示出奔放、活泼、洒脱的舞姿。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祭祀仪式中,苗族人民会表演舞蹈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娱乐活动,并且在苗族人民之间流传开来。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形态分析可以从舞蹈的动作、音乐的特点和服饰的特色三个方面来进行。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丰富多样。
舞者会跳跃、旋转、转身等,展示出身体的协调和灵活性。
舞者的手臂和腰部的舞动也非常独特,给人一种奔放、欢快的感觉。
舞者还可以通过头部和眼神的运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整个舞蹈过程中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音乐特点独特。
芦笙是一种具有悠扬音色的乐器,能够产生清脆激昂的音乐。
在演奏过程中,芦笙演奏者会用吹气、舌腭和指法等技巧使得音乐更加生动和丰满。
芦笙的音乐旋律独特,节奏明快,能够为舞者提供节奏感和灵感。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服饰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舞者在表演时会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如苗族女子的长衫、裙子、头巾和鞋子等。
这些服饰色彩斑斓,绣工精美,能够更好地展示出舞者的动态美和民族特色。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传统舞蹈形式。
它通过舞蹈动作、音乐特点和服饰特色三个方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热情、活力和民族文化。
这种形式的舞蹈在苗族民间流传已久,并且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至今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风采。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民间舞蹈中的一种,也是苗族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韵味。
黔东南苗族芦笙
舞的源流及形态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先民的祭祀活动。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被视
为一种神圣的乐器,被用于祈福、崇拜神灵等仪式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芦笙逐渐与舞蹈
结合起来,形成了苗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形态可以分为多个类型。
根据舞蹈的内容、形式和功能,可以将
其分为贺岁舞、迎宾舞、祈福舞等多种形式。
贺岁舞以庆祝新年为主题,舞姿欢快、动作
灵活;迎宾舞用于迎接贵宾或庆祝重大节日,舞姿大方、庄重;祈福舞则是苗族人民向神
灵祈福的表达方式,舞姿动人、凝重。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还有着较为严格的形式要求。
舞蹈者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掌握
特定的舞蹈动作和节奏,以保证舞蹈的准确性和美感。
舞蹈中的动作多为绕身、旋转和起伏,配合芦笙的吹奏声,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表演效果。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先民的祭
祀活动,形态上表现为多个类型,而且有着较为严格的形式要求。
它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
勤劳善良的生活态度,还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土地和神灵的敬畏之情。
在今天,黔东
南苗族芦笙舞已经成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欣赏和
研究。
黔东南州主要民族民间节日一览表

三月
十五至十七
苗汉
一万人
台江县施洞
四月八
四月
初八
苗汉
一万五千人
黄平县飞云崖
赛马、芦笙舞、斗马
龙船节
五月
初五
苗侗汉
四万人
镇远县城
赛龙舟
小端午
五月
初五
苗
二万人
施秉县城
划龙船、赛马、吹芦笙
龙船节
五月
二十四至二十七
苗
三万人
台江县施洞镇
划龙船、踩鼓、对歌
爬坡节
六月
十九至二十一
苗汉
三万人
凯里市香炉山
跳芦笙、对歌、斗马、游方
黄平县谷陇
跳芦笙、斗牛、游方
苗年
十月
中旬
苗
数万人
凯里市、雷山县
跳芦笙、斗牛、游方、踩鼓
鼓藏节
每隔十年过一次,连过三年,第三年最隆重、分别在十月、三月中过
苗
数万人
黔东南州主要民族民间节日一览表
芦笙会
正月
初三至初五
苗
三千人
凯里市翁义
芦笙舞、斗牛、对歌
多耶祭萨
正月
初三至初四
侗
四人
肇兴、纪堂
"抬官人"等
抢花炮
正月
二十八
侗
一万人
从江县城
抢花炮
芦笙会
正月
初五至初七
苗
三千人
凯里市鸭塘镇
芦笙舞
踩鼓节
正月
初六
苗
一万人
台江稿午寨
踩鼓、游方
芦笙会
正月
初七至初九
苗
二千人
凯里市里禾
二月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苗族传统舞蹈形式,它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五月二十八、六月十八、七月初二四、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初九重阳节等节日或婚丧嫁娶等仪式中演出。
在传承过程中,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形成了独特闽云乐曲形式,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形态。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于苗族传统的祭祀活动和社交习俗,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祭祀活动中,芦笙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祭祀音乐的代表。
而在社交习俗中,芦笙舞则成为了交流、表示情感和文化传承的方式,被几乎所有的苗族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不断发展出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舞蹈形态,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中的“芦笙”指的是一种以竹节为管身、用蜡封顶、长约一米五的竹制乐器。
其音色柔和、清脆、婉转、悠长,是苗族音乐的代表之一。
在表演时,采用一种集体演奏和集体舞蹈相结合的方式,近乎于交响乐般的表演形式。
而舞蹈形态则被分为三种。
1. 坐式芦笙舞:坐式芦笙舞在歌舞演出中常常作为绣者舞的开场表演,是最古老、最简单、最基本的芦笙舞蹈形式。
它通常分为男女两个组合,以翩跹起舞、扭摆头部、张合手掌为主要动作,舞蹈节奏优美、动作简练,动静结合,气势磅礴。
2. 站式芦笙舞:站式芦笙舞则是黔东南苗族舞蹈中的经典之作。
以集体形式站立演奏、舞蹈为主要特点。
它的动作比坐式芦笙舞更为复杂,运用了旋转、弓箭步、前后步、侧步等大量肢体动作。
舞姿飘逸、曼妙多姿,气势恢宏,动静结合,舞蹈色彩浓厚。
3. 抬芦笙舞:抬芦笙舞为黔东南地区苗族舞蹈中的代表性舞蹈,它的特点在于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热烈和豪迈气息。
在表演时,舞者手持芦笙,头戴鼓冠,身穿苗族传统服饰,以群体演出的方式进行。
在即兴的乐曲中,舞者们互动配合,不断变化动作、跳跃、旋转、弓箭步、鞠躬、低头等舞蹈动作。
视觉效果强,气势恢弘,是黔东南地区最为精彩的苗族芦笙舞表演之一。
观赏芦笙舞和龙船竞渡——了解贵州苗族春节文化亮点

观赏芦笙舞和龙船竞渡——了解贵州苗族春节文化亮点2023年的贵州春节,一场有着苗族特色的文化盛宴正在悄然酝酿中。
芦笙舞和龙船竞渡,是贵州苗族春节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项活动,更是族人们传承文化、表达敬神之心的重要方式。
2023年的贵州春节,你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瑰宝,一探苗族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芦笙舞——展现苗族多维文化芦笙是苗族乐器之一,芦笙舞就是苗族芦笙演奏配以舞蹈的表演形式。
芦笙舞属于苗族文化中的“歌舞文化”,是苗族维系社区联系的重要方式。
芦笙舞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打芦笙”、“双管芦笙”和“单管芦笙”等多种演奏形式,而其中“打芦笙”最为独特。
这种演奏方式要求演奏者同时演奏两只芦笙,每支芦笙都有不同的音高和乐曲节奏,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听觉体验。
而在舞蹈方面,芦笙舞也有多个分支,如“大月彝族芦笙舞”、“香山苗族芦笙舞”、“五膳村苗族芦笙舞”等等,每个分支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让观众们欣赏到了不同的舞蹈魅力。
在2023年的芦笙舞演出中,观众们可以期待到了解苗族文化、欣赏传统舞蹈的机会。
当然,你也可以和族人们一同跳起芦笙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龙船竞渡——古老的祭祀活动龙船竞渡是苗族春节中最激烈的运动竞技活动之一,同时也是苗族的文化盛宴之一,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龙船竞渡既是体育竞技,更是一项祭祀活动。
苗族人们相信,船头所装载的龙头是神灵的化身,盛装祭品和神器,让神灵保佑村落的丰收、幸福和平安。
因此,龙船竞渡几乎遍布苗族社区。
比赛的过程十分激烈,龙船手们踩着鼓点,在主人家附近半个来回共8公里的河道中展开激烈角逐,争夺桂冠和荣誉。
在2023年的龙船竞渡中,你会见证苗族人们对于神灵的敬畏之情、对于信仰的执着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同时,你也可以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与族人们一同欢呼、激动,感受到了春节的喜庆气氛。
三、文化的无疆界除了芦笙舞和龙船竞渡之外,苗族春节还有着其他的丰富活动,如赛猪、鸡飞、鼓舞、打友谊枪等传统活动,这些活动都体现了苗族人民积极向上、踏实勤劳的性格特点。
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本体分析

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本体分析黔东南苗族板凳舞是中国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板凳舞源自黔东南苗族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已成为苗族文化的代表性舞蹈之一。
本文将从舞蹈的起源、形式特点、表演技巧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本体分析,以探究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意义。
一、舞蹈的起源黔东南苗族板凳舞起源于苗族的生活和劳作场景。
在古代的苗族社会中,人们常常需要在田间劳作、磨坊、打谷等场合使用板凳。
板凳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特定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人们便以板凳为道具,创作出了板凳舞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
板凳舞以其轻快、活泼的舞姿和独特的音乐节奏,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并传承至今。
二、舞蹈的形式特点黔东南苗族板凳舞以其独特的形式特点而著称。
板凳舞是一种集体舞蹈形式,舞者通常以多人组成的队形进行表演。
板凳舞通过队形的变化和舞者之间的配合,展现出了苗族人民的团结和力量。
板凳舞强调舞者的动作协调和舞台布景的整齐划一,舞者们在表演中需要密切配合,保持统一的舞步和节奏,以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美感。
板凳舞以其快速、轻盈的舞姿和富有韵律感的音乐,给人以活力和愉悦的感受,成为了苗族庆典和节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舞蹈的表演技巧黔东南苗族板凳舞在表演技巧上具有独特之处。
舞者们需要掌握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包括步伐、姿势、转身等基本动作。
舞者们需要在舞台上展现出高超的合作能力和舞蹈技巧,通过队形的变化和舞步的编排,展现出整齐划一的舞蹈表现力。
舞者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节奏感和舞台表现力,能够根据音乐节奏和情感表达,展现出精湛的舞蹈技巧和个性魅力。
四、舞蹈的文化内涵黔东南苗族板凳舞不仅具有独特的形式特点和表演技巧,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板凳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舞蹈的形式和表演内容,展现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劳作情境,传承和弘扬了苗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和团结友爱精神。
板凳舞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和生活节奏的理解和感悟,舞蹈中的舞者们通过活力四射的舞姿和欢快的音乐,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苗族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
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既具有祭神、祈福的宗教意义,也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婚嫁、祭祖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芦笙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苗族的远古历史,相传在苗族先祖祝融氏时代,苗族人民应用原始乐器击鼓、吹笙等方式,进行宗教祭祀和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芦笙舞逐渐成为苗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芦笙舞积淀了丰富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形态。
芦笙舞在形态上主要有三种类型:集体舞、情景舞和神祭舞。
集体舞是苗族集体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由苗族男女青年组成队伍,穿戴传统服饰,跳着矫健的舞步。
情景舞则是通过舞蹈来叙述故事或者表达情感,常常以舞者的肢体语言来传达信息,形式更为细腻。
神祭舞则是表达苗族人民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以此祈求祥和与安康。
集体舞通常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习俗,如耕作、婚嫁等;情景舞则更多地关注情感的表达,如爱情故事、生活感悟等;神祭舞则是表现苗族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之情。
这三种形态的芦笙舞各有特色,但又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丰富而多彩的苗族舞蹈艺术。
从舞蹈动作来看,芦笙舞主要包括走、跑、跳、转等基本动作,还有一些器械的表演,如扇子、芦笙等。
舞蹈的动作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朴实、豁达、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同时也反映了苗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音乐伴奏上,芦笙舞以芦笙乐器为主导,结合了击鼓、吹箫等器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
芦笙乐器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成果,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芦笙的音色高亢而悠扬,能够很好地与舞蹈动作相匹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芦笙舞还注重服饰的搭配和造型的设计。
苗族服饰一直以来都是苗族文化的一个亮点,芦笙舞中的服饰更是充分展现了苗族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感。
在服饰的设计上,通常采用绣花、镶边、刺绣等手工艺制作,色彩艳丽,造型独特,体现了浓厚的苗族文化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独特的文化生态圈
黔东南文化生态圈存在于云贵高原东南部这一特定的地域。
它的形成一开始就是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整合与变迁的结果。
黔东南苗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自身民族文化的创造及其与聚集地异质文化的碰撞、转化与融合的过程;同时还指向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从而获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的统一与平衡。
黔东南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这里有古朴独特、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它被世界文化基金会列为全球十八个文化生态圈之一。
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的的重要特征,因为它是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形态中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其得以发展与繁荣。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蚩尤为苗族所尊奉的始祖。
在历史长河中苗族经过几次大规模的迁徙。
在苗族的聚居地历来就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
苗族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歌词都以人类起源、夫妻相爱、民族迁移、男女相恋为题材,而苗族的歌曲主要有飞歌、酒歌等,音调高亢、嘹亮、婉转、悠扬。
这种生命的欢歌在苗族群体对待大自然的观念上尤为明显。
他们对自然不仅有友好与亲切的态度,更在精神层面上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同根同源的,苗族“万物有灵”的思想源于他们对自然万物的同情、敬畏和呵护,所以说苗族艺术的原生态文化具有多样性、平衡性与自娱性的特征,是这个文化生态圈所独有的魅力。
苗族的歌舞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成为了苗族文化生态圈的重要载体与有效媒介,而服饰对于歌舞盛会而言又是必不可少的装饰与点缀。
苗族有如此多的节日及歌舞盛会,服饰自然千姿百态,而黔东南苗族文化生态圈中的节日舞蹈
甘瑜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摘要:黔东南苗族节日文化丰富多彩,而苗族节日又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族舞蹈这种将肢体动作与节奏变化完美结合的表演形式又是节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黔东南;文化生态圈;苗族节日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22.7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3)06-0085-02
QiandongnanMiaoCulturalEcologicalCircleintheFestivalDance
GANYu
(GuizhouUniversityCollegeoftheArts,Guiyang,Guizhou550003,China)
Abstract:theculturalecosystemisreferstoacertainareaorwithinthescopeofthepeopleorhumansocietyincommonreligion,psychology,religion,socialcustomsandvaluesonthebasisoftheformationoftherelativelystableculturalcommunity.Miaofestivalculturerichandcolorful,butmiaofestivalcultureisanimportantcomponentofthemiaonationalitydancethatcombinerhythmofbodymovementsandchangesofperformanceformisanindispensablepartinthefestival.
Keywords:Qiandongnan,culturalecologicalcircle,MiaoFestivalDance
收稿日期:2013-11-02
[作者]甘瑜,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第34卷总第154期)GuizhouEthnicStudies(Vol.34.General.No.154)
2013年第6期
贵州民族研究No.6,201385··
2013年第6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13年12月版
服饰的图案就是本民族的历史。
这种服饰与历史自然的联系体现了苗族生态文化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
在这多姿多彩的苗族原生态文化生态圈中,苗族在以同一文化场为观照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特色,形成了互补与交融的状态,这给苗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带来裨益。
二、独具特色苗族节日舞蹈
黔东南苗侗民族节日歌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由于苗侗民族长期在生产生活中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致使他们在节日习俗文化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吃新节”和“芦笙节”都是苗侗民族的重要佳节,但他们也有各自独具特色的本民族歌舞,笔者就此不揣冒昧,谈谈对苗族几个节日舞蹈的印象。
苗族有着自己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态环境,这正是苗族舞蹈的基本元素,苗族民间舞以其古朴原始、粗狂热烈的风格和绚丽多彩的服饰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夺目风采。
由于特定的历史与社会原因,当代苗族传统节日的民间舞依然保持着土生土长的原始风貌,舞蹈的特征与基本元素并无太大的区别。
(一)芦笙舞:取材于贵州雷山县,此舞以芦笙吹奏表演为基础,多在祭祀和过苗年时村民们喜庆而舞。
传统的苗年中要以芦笙会开始和结束,芦笙会中苗寨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的盛装和银饰,男吹芦笙女跳舞蹈,男性动作特征粗狂、豪放。
女性泼辣、狂放,具有山野之美。
舞蹈动作大多以下肢的矮步动作为主体,步伐运用了端、拐、跳、转,主要注重吹奏中跳转的技巧,大致可分为:走、踢、跨、转、立、翻、拐、勾。
走又分为立走、蹲走、跑走;踢有走踢、蹲踢;跨有单跨、双跨之分;转分为蹲转、旋转;立有三立、扣肩倒立、倒挂立;翻有空翻、前翻、后翻、单手翻、侧身翻;拐为单腿左拐、双腿交叉拐;勾分前勾和后勾。
在音乐上,节奏偏快,旋律热情、欢乐。
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在过去,青年小伙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铜鼓舞:多在盛大节日,如“鼓藏节”、“苗年节”、“芦笙节”等活动中表演。
铜鼓架设在场地中央,有一名鼓手敲打,另一人持特制木桶置于铜鼓后面,时近时远相配合以增强效果,人数不限,合着鼓声敲击变化互相呼应,表演以日常劳动生活为内容的舞蹈。
铜鼓的敲打方法都有固定的鼓点,“咚”表示右手击鼓心,“嘎”表示左手击鼓边,“的”表示双槌相击。
舞蹈表现的是农民听说飞来的斑鸠正在刨出黄豆种啄食,于是骑着马来田里驱赶斑鸠。
舞蹈动作有:在地里赶斑鸠、抬腿赶、骑马赶、拍掌赶四个动作。
以圆圈为形式,动作沉稳、粗狂,并伴以沉稳慢板节奏的步伐,其节奏的规律是“强弱弱”。
(三)踩鼓舞:或许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湘西、黔东南、黔西北、滇南等地区的铜鼓基本都被更轻巧的皮鼓所取代,逐渐演变成多样性的皮鼓舞系列。
在黔东南雷山、台江一带,有代表性的皮鼓舞就是“踩鼓舞”。
其动作特殊,参与表演的人均为女性,是道地的女性自娱性集体舞蹈。
在传统民族节日中都可以跳,尤以“姊妹节”期间最为活跃。
其鼓为扁圆形,由一人击鼓,众人绕鼓踏节,翩翩起舞,节奏多为4/4拍,舞者随着舞步移动,腰部微摆,小臂随之左右摆动,所佩戴之银饰沙沙作响。
踩鼓舞主要是为了展示苗族妇女的服饰,秀出女性自身的美而引发的动作,她们身上穿的是盛装,戴着很重的银饰,舞蹈时手的摆动,脚的迈开,身子的旋转动作都不大,只能用漫步、碎步轻微踩动,动作温柔、端庄,令人陶醉。
以上的这些舞蹈只是苗族众多节日舞蹈的一部分,但却充分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反映了黔东南文化生态圈中苗族文化艺术厚重的历史沉淀,既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依托,又是苗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充分的彰显了苗族文化生态圈所具有的丰富多样性、动态平衡性以及自娱自乐性的特征。
这正是苗族人民集体意识中积淀下来的生态思维所奠定的思想基础,也从整体上反映了苗族文化生态圈具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特点,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责任编辑:辛亦)
(责任校对:丁未)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