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课文解读
朱自清《背影》课文解析

朱自清《背影》课文解析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经典的散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首先,作者通过描述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的情景,展现了父亲对他的关爱和照顾。
父亲帮他照料行李,买橘子给他吃,这些细节都表现了父亲对他的细心呵护。
其次,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绘,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在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父亲的背影,每一次的描绘都充满了深情。
特别是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此外,作者还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父亲对他的关爱和照顾。
例如,在文中提到父亲在离开车站时留下的背影,虽然只淡淡地一带而过,但却让读者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最后,作者在结尾处引用了父亲来信的文字,进一步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这段文字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之情的表达。
总之,《背影》是一篇充满深情和感动的散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绘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和对父爱的深深感激之情。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背影》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作者是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即将之精华。
这篇文章首次出现在《中学生》上,经受了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也传至世界各地。
它的主题和艺术特色都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用简洁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展示给我们了一个令人感慨的形象。
【主题解读】《背影》的主题是关于父爱和成长。
全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追随父亲去上学的经历,那段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作者深爱着他的父亲,然而在文中父亲却并没有出场,只以他背影的姿态显现。
这种对父亲的深情浓烈地写出。
文章始终将父亲呈现为身后的背影,因此主题突显出性格的质朴与性情的温暖。
所以《背影》这一篇散文的主题贯穿始终,主线清晰而明了。
文章中的人物描写也非常的细腻,让读者们很容易的理解散文所表达的含义。
在“华夏的古树杉杉、华夏的 road to marry 郵骑”这样的叙述里,充满了作者对于父爱的深刻感受,又让我不禁产生了对父爱的尊重之情。
文章的主题是关于父爱的。
在“只有长街,寂静无人,我带着歪斜的小书包,向宽大的背影”这样的描写下,作者在我依然深深着魑描绘了小时候追随父亲政府学校的情景。
而在“我似乎成了他的影子,任他走得再两个人迷宛到他的背影上消失,我也s always中间明悟着他是世界上多么的伟大之人”一段中,作者深爱着他父亲上的所作所为。
形象十分鲜活,线条极为干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艺术特色分析】在《背影》中,朱自清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洋溢着一种说不出所以然的情感。
这篇散文晶莹剔透,如镜澄静的湖水,映射着朱自清内心深处的世界,作者在写作中直接表述了他的情感和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悟。
《背影》的实质语言极其简练,充满了对父爱的独特感慨。
其中不言而喻,可以说是短小精悍。
例如:“父子俩没完会教带上我。
”、“只有机场的长门,大门\">";《背影》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意境深远上。
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节的描写让人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短篇散文,通过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表达了对父爱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父爱的理解与品味。
《背影》主题解读:1. 父爱与儿女情感:《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展现了父爱的无私和深沉。
文章中描写了父亲为了儿子好而牺牲自己的行为,如“小节俭,仅够糊口”,“母亲常常过问,他沉默不语”,“功课一直是他的唠叨”,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教育。
作者对父爱的思念和深深的感激之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逐渐展示出来,使读者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温暖。
2. 人生意义与价值:文章通过对父亲的描写和对品味的反思,表达了人生中家庭、爱与责任的重要性。
父亲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和追求,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给儿子创造了更好的生活。
作者对父爱的赞美和感激,表达了对家庭、爱和责任的认同和崇尚。
1. 线索清晰:《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从“这年我二十”开始,通过对父亲背后的一系列事情的描写,展开了对父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使整篇文章紧密围绕着主题展开。
2. 细节描写精确: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后的行为和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如“背着沉酒壶的大行李包”,“轻车熟路地转进墙角的座位”,“泪水之中”的描写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叙述逻辑合理:文章结构紧凑,情节丰满,情感递进合理。
从作者小时候对父亲行为的关注,到成年后对父亲背后的行为的思念和感激,情感的转变自然而流畅,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4. 情感真挚自然:《背影》情感真挚自然,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作者对父爱的思念和感激无处不在,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父爱的力量和温暖。
《背影》通过对父爱的描写和对品味的反思,表达了人生中家庭、爱与责任的重要性,同时又展示了作者对父爱的理解和品味。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赋予了作品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家庭、爱和责任的真实与伟大。
一篇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范例

一篇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范例《背影》文本解读范例《背影》是一篇情感真挚、文笔细腻的散文,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以下是对该文本的解读,从七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文本背景介绍《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创作于1925年。
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朱自清在文中通过描述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交流,表达了对传统家庭和亲情的深深眷恋。
二、主题思想分析《背影》的主题思想是对父爱的颂扬和对亲情的怀念。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父亲在火车站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同时,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亲情的深深怀念。
三、人物形象解读文中的父亲形象丰满,具有代表性。
他是一位传统的中国父亲,对自己的儿子有着深厚的爱和期望。
他亲自为儿子买橘子,叮嘱儿子路上小心,这些细节都展现了父亲的关爱和牵挂。
而朱自清则以儿子的身份,对父亲充满了感激和敬爱。
四、语言特色鉴赏朱自清的文笔细腻、质朴,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
《背影》的语言特色在于其用词简练、准确,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文中的叙述方式简洁明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艺术手法探讨《背影》的艺术手法独特,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的方式。
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同时,作者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读者产生了共鸣,对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六、情感表达理解在《背影》中,朱自清的情感表达丰富、真挚。
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同时,文中也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这种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温暖。
七、文本意义与价值《背影》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朱自清卓越的文学才华,更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
通过《背影》,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亲情、家庭和爱的真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背影的课文赏析

背影的课文赏析背影的课文赏析1《背影》写于1925年10月,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
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 因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至徐州, 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办完后, 父亲去南京谋事, 作者返北京上学, 父亲同行一段路以后, 不得不在浦口车站分手时的情景。
《背影》的题材极其平常, 表达的感情却极为真挚深沉。
它通过描绘父亲为给儿子送行时无微不至的父爱, 抒发了拳拳思亲的感情, 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 一般人们的困苦生活境遇以及凄凉灰暗的社会世态。
《背影》篇幅短小, 却具有经久不衰、叩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首先它构思巧妙有新意, 布局凝炼更精美。
作者把描写的焦点凝聚在一个极普通又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
作品开门见山地写道: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全篇写提真切感人的父子之情, 开头却只说忘不了他的"背影"。
这是用诗的具象方法来构思并点题的。
但是点题的, 作者也没有扣住背影写下去, 而是由远及近地、层次有序地描述了祖母的丧事, 父亲的亏空, 并再三强调父亲对远行儿子的慈爱温情。
在这简洁的叙述中, 笼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切气氛, 这为下文重点描写父子离别情景作了铺垫, 十分自然地为主题的展现起了过渡作用。
作品在着力刻画背影时, 避免平均着墨, 尽量做到浓淡相宜, 虚实结合。
如作品中除开头以背影点题外, 又三次提到背景。
第二次是为给儿子买橘子父亲过铁道, 作品饱含深情, 用笔较重, 具体细腻地勾画了父亲的背景, 实中有虚。
第三次是写离开车站时, 父亲一刹那的背影, 只虚带一句: "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这淡淡的一笔, 将父子不忍分离的悲酸怅惘都活画了出来, 是对前面描写的有力补充, 这里虚中又有实。
第四次则是结尾, 作者引用父亲来信中的话说明父亲晚年心境的凄凉, 仿佛又一次见到父亲的背影, 这完全是记忆中的背影, 是多年后由强烈的思念而产生的景象, 是幻觉, 也是实情, 它把全篇情感升发到不可逾越的高峰, 并与开头呼应。
背影课文赏析

背影课文赏析《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
这种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结合抒情。
“背影”在文章里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得热泪潸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
文章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它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这是因为: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
文章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去着意描写,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
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
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

初中课文《背影》主题解读与艺术特色分析1. 引言1.1 背影的主题意义《背影》是一篇极具感人力量的散文,主题意义深远。
作者通过描写父亲那高大的背影,展现了对家庭、对亲情的热爱和珍惜。
背影象征着父爱的绵长和坚定,是作者心灵中永远的依靠和力量。
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往往会追求功利和物质,而忽视了亲情、真情。
《背影》通过父子之间微妙的互动,深刻揭示了家庭温馨和睦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家庭情感的思考和珍视。
背影代表着迎难而上、悄然付出、无私奉献的父亲形象,引发读者对家庭亲情的共鸣和反思。
1.2 艺术特色的重要性在文学作品中,艺术特色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和价值。
正是通过艺术特色的展现,文学作品才能展现出它独特的个性和价值。
艺术特色是作品独一无二的精髓所在,它是作者对于主题思想的深刻表达,也是作者对于文学形式的创新和探索。
艺术特色可以体现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在《背影》这篇初中课文中,艺术特色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描写手法的精湛运用、语言表达的准确深刻、情感营造的细腻感人以及人物性格的生动真实,作家成功地将主题思想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艺术特色的突出,使得《背影》这篇作品既具有普世价值,又展现出个性化的特点,让读者在感受人生真情的也感受到作家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
艺术特色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它是作品价值和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深层次互动的桥梁。
2. 正文2.1 背影的主题解读《背影》通过细腻的描写、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深刻的人物性格塑造,展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情厚爱,并且唤起了读者对于亲情的共鸣和感悟。
这种主题的精彩呈现,令人感叹亲情的伟大和珍贵,激励着人们珍惜眼前亲人,感恩与关爱,进而促使人们更加珍视家庭、珍惜亲情,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
《背影》的主题解读是对亲情的讴歌和呼唤,展示了亲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引导读者去思考、感悟并珍视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朱自清背影解读

朱自清背影解读《背影》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
对于这个作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朱自清《背影》解读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自清《背影》解读(一)一个最突出的镜头——父亲的背影。
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抓住“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在文章中的出现、作用以及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从而体察那种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对父母的爱。
本文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
一、四写背影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故全文以“背影”为线索。
文章中,“背影”时时写到,前后出现过四次。
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写作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略写背影。
惦记背影:开篇点题,表明父亲背影在“我”心灵留下的深刻印记——虚写背影。
第二次是车站送别中父亲买桔子时,详写背影。
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和儿子的感动——实写背影。
第三次是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时,略写背影。
惜别背影:再次写父子分手的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实写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详写背影。
再现背影: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虚写背影。
二、四次流泪文章所以感人,除了父亲的言行之外,“我”的情感也是重要的,其中我的四次眼泪有力地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第一次流泪: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满院狼藉”,触目伤怀时的凄凉悲怆的泪。
这次流泪是悲哀,为后文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对后文人物情感的变化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
第二次流泪:分别前,父亲老态蹒跚地去为“我”买橘子时的盈眶热泪。
这次流泪是感动,用眼泪表现出背影的感人,着力刻画出父子间的感情,有力的烘托父亲的爱,渲染了真挚的感情。
第三次流泪:分别后,目送父亲背影消逝在人群中时的潸然泪下。
这次流泪是留恋和不舍,表明我领悟到了父亲深沉的父爱,也增添了淡淡的哀愁别绪,也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课文解读
廖梦
朱自清生活的年代是在清末民国时期,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亦是一个新旧思想碰撞的年代。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朱自清从北京大学学生变成“五四时期”的重要作家。
1917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他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
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他上火车去北京,那年他只有20岁。
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儿子想起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
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背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给作者以很深的感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父亲对作者如山的父爱,同时也贯穿作者对整个往事的回忆之中。
整篇课文塑造了旧时代一个处境落魄但对儿子仁爱的父亲形象,深刻的反映了一种深沉的父子之间的亲情。
父子之间的亲情大抵会经历幼年对父亲的崇拜和模仿,青春期的反叛与抵触,青年逐渐成熟后的理解与懊恼,成家之后的认同与理解;然后儿子有了子女,成为下一代伟岸如山的父亲,与子女经历当初自己与父亲所经历的那个过程。
文章第一段写到自己与父亲已经两年没有见过了,也许是因为作者在北京上大学,回家一次路途遥远,路上所需盘缠很多,也许是中途转车很麻烦,在那个兵荒马乱、军阀割据的年代,这么折腾少则丢了自己的财产,多则有可能丢了自己的性命,冒这么大的危险只为回一次家感觉太不值当了,除非是特殊情况下。
作者在开始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往事的时候,首先是泪与背影的交织,这说明父亲的背影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浓浓的父爱都融化在这一个看似简单却有深意的背影之中了。
这是文章正文第一次出现“背影”二字,开篇点题。
然后,作者在第二段深深的陷入了人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在那个万物萧条,凄冷的冬季,祖母的意外离世,年轻有为的父亲差使的交卸,这些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降临在这个本已风雨飘摇的家庭的头上,同时也反映了那个冬天那些祸不单行的日子里,这一对父子所遭受的打击之大,同时这也与季节、环境相互衬托,反映出人物父爱的心理活动。
作者千里迢迢地从北京回徐州与父亲汇合,一起回到家乡料理祖父的丧事,回到家里看到父亲,看到破败不堪、满院狼藉的老宅子,又想到了离世的祖父,禁不住泪如雨下。
虽然父亲和儿子都很难过,但是父亲还是马上振作起来了,暂时忘了自己痛失亲人、被迫离职之痛楚,同时鼓励儿子振作起来,事已至此,不必太难过,天无绝人之路。
在第三段作者承接上文“祸不单行”写到父亲回家变卖典质常换之后“亏空”,“借钱”办了丧事等为后文“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落实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一半……一半”说明这段时间在家里我和父亲并不繁忙,也许都在调整心态,好去面对以后更加残酷的人生。
也许是父亲并不甘心落得此境地,所以在丧事完毕后我和父亲一起去南京,父亲重新谋事东山再起好支持“我”去北京安心的读书,“我”和父亲即将在南京分道扬镳。
这就引出了第四段,作者通过离别前与朋友的狂欢衬托出后文离别时候淡淡的哀愁。
虽然“我”已经成年,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已经经历了很多;在我的再三劝说下,父亲依旧是很踌躇,对“我”不放心,觉得熟识的茶房不够妥帖,所以决定亲自送“我”了。
这就引出了后文送别过程中的一个个场景。
第五段接上文“父亲送儿子从渡口过江”之后进了车站,儿子买票,父亲帮忙照看行李。
买完票就要上车了,因为“我”的行李太多了,要请搬运工帮忙搬运行李,要给搬运工一点小费,因为家境破败,所以连一点点小费也要和搬运工讨价还价,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家境惨淡的程度。
而自己却嫌父亲太啰嗦,说话不中听,非要自己插上一嘴,在和脚夫相互之间讨价还价之后,终于讲定了价钱,送我上车,给我捡定车椅,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担心我受凉。
并嘱咐我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夜里要防止小偷偷东西。
同时还不忘嘱咐
茶房好好照料我的一日三餐等等琐事。
虽然说茶房那些人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祝福医生别人有可能上心,不嘱咐就不存在这种可能性。
作者认为自己的父亲太过于迂腐,对于自己太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可以料理好自己,后来在又经历了很多之后回想起这一幕幕的时候,嘲笑自己太过于聪明了。
第六段,父亲给我买了橘子,父亲和我道别。
在儿子的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亲替他买橘子的时候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本来我以为父子之间的道别就这样,叮嘱几句就完了;然而文中的父亲还要亲自去为即将远去的儿子买橘子。
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作为父亲肯定想让儿子在路上吃的好一点,于是就决定自己穿过铁道,跳下爬上月台,让儿子在车上不要走动。
儿子觉得父亲体胖,这么折腾一定很费力,本来应该自己亲自去买,但是父亲不肯,只好作罢。
儿子看着父亲蹒跚的步伐,慢慢地从这边的月台探身下去,这些对于父亲尚且还不太难;但是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父亲用两手攀着月台上面,两脚向上缩;身体肥胖的父亲微微向左倾着,很努力地向上爬着,此时作者看着父亲这么艰难的爬着月台,这样一个背影让作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又害怕父亲看见,于是很快擦干了泪水。
当作者再向外看时,父亲已经抱着朱红色的橘子往回走了,抱字表现了父亲的小心翼翼。
父亲回来的时候依旧很艰难,于是快到这边的时候,儿子忍不住出去搀扶自己已经年老已衰的父亲。
通过这一段细致入微的描写体现出父亲的年老体衰,儿子也逐渐明白了父亲那一颗用心良苦的心,也暗示父亲身体已经不好了,为后文父亲来信的内容埋下伏笔。
父亲和儿子一起走上车,父亲把橘子一股脑的放到儿子的皮大衣上,自己却不舍得吃一瓣橘子。
最后父亲拍了拍衣服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终于把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完了,又过了一会儿父亲依依不舍的和儿子告别,并让儿子到了那边来信,报个平安。
刚刚走出几步又忍不住回过头来看我,并且催促我快进车厢里坐着。
儿子望着父亲那熟悉的背影逐渐被人海吞没再也找不到的时候就进了车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也许是想起离别的场景,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文章最后一段简单的回忆了近几年我和父亲的情况,“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这与少年时“父亲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父亲年老体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如此颓唐。
父亲在回忆往事的时候“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这对于一个见过大世面,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来说并不太正常,进而“情郁于中,发之于外”,面对家庭琐事的时候往往会动怒,这自然对身体并没有任何好处,对我的态度也不同往日了,这也许是父亲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对儿子严格要求,好让儿子能够更好的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生存下去。
父亲在逐渐感觉到自己身体不适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这也许是所谓的人到暮年都会做得事情吧,“父亲忘却了我的不好”,实则是宽容,很担心在外求学的儿子,于是写信告诉我自己身体平安只是膀子疼得厉害,拿筷子拿笔都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还要给我写信,这说明了父亲对儿子的惦记和挂念之深。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表现了父亲的身体已经不行了,这说明之前的“自己身体平安只是膀子疼得厉害”只是不想让儿子担心自己,希望儿子可以安心地在外求学。
然后儿子又一次回忆起了父亲给自己买橘子的那个背影,父亲离别时的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儿子不知道下一次与父亲何时才能相聚,或许是在父亲的葬礼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