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中国高校的借鉴意义_王蕙

合集下载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中国高校的借鉴意义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中国高校的借鉴意义

学于 1 9 4 5 年发表的《 自由社会 中的通识教育》 ( 又称《 哈佛红皮书》 ) , 被誉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 的圣经 。1 9 7 8 — 2 0 0 7年的核心课程 ( C o r e C u r r i c u l u m) 更被看作是迄今为止最好的通识教育 的 课程模式…。为 了满足 2 1 世纪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 哈佛 2 0 0 7年开始实施的通识教育新方案无
中 国青年社 会科 学 2 0 1 5年 第 3期
大学 生教 育与发展
第3 4卷( 总第 1 7 8期)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中国高校的借鉴意义
麓 王 蕙
( 中国青 年政 治学院 外语教学研究 中心 ,北京 1 0 0 0 8 9)
【 摘要】美 国哈 佛 大 学 的通 识教 育有 着悠 久 的历 史 , 其 过 程 跨 越 了一 个 多 世 纪, 对 现代 通识 教 育的 形成 和发展 产 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哈 佛 大学通 识教 育积
中至少选 1 f - J 7母成绩 ( - 1 e t t e r — g r a d e ) 的课程 ( 学期课程 ) 学习, 总课程数为 8 — 1 0门。 4 .通识 教 育新方 案 尽管核心课程获得 了巨大的成功和广泛的认可 ,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 也出 现 了不 少 问题 。为 了应 对 问题 , 更 为 了适 应 2 1世 纪新 的 国际 形 势 与社 会 环 境 , 2 0 0 2年 哈佛 大
本形 式 未 曾改 动 。2 0 0 7— 2 0 0 8学年 核 心课 程 规 定 学 生 必须 在 7个 领 域 即 外 国文 化 、 历 史 研 究 ( A类 、 B类 ) 、 文学 艺 术 ( A类 、 B类 、 c类 ) 、 道 德推 理 、 定 量推 理 、 科学( A类 、 B类 ) 及 社 会分 析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摘要:通识教育最初是由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演进过来,并一直处于概念完善深化的阶段。

在当今高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完人”教育的时候。

通识教育收到全世界高教界的关注。

各国大学纷纷采用设置通识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的方法推进这一教育理念。

本文通过追溯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例,阐述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情况,并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加以论述,以期有所改进。

关键词:通识教育美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广义的理解是把通识教育看作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观,指大学教育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的解释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立,19世纪帕卡德提出通识教育以来,他的目的就不在于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更为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为的需要。

通识教育培养的不是仅仅受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工具人,而是拥有完整人格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完人。

现在我们就从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入手,主要关注高校课程改革方面的进展,关注通识教育理念的演变和具体实施,以期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引入的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有所启示。

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研究美国通识教育的衍生,就必须谈及美国专业教育的发展。

也可以说,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专业教育此消比长而又互相融合的高教发展史。

自19世纪开始,关于教育到底应该进行通识教育,以培养有教养的年轻人;还是进行专业教育,以培养有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年轻人,一直是美国社会在高等教育上争论的话题。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史,但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时候,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就会被特别的强调,如1862年,经济急速发展,急需各类农工技工,由此催生了《莫雷尔法案》。

以后,美国建立了许多意识是专业教育为主的州立大学,即是以服务当地经济,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育宗旨。

哈佛通识教育理念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哈佛通识教育理念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通 识 教 育 目标 是 培 养 完 整 的 人 , 即具 备 远 大 眼 光 、 通 融 识 见 、 雅 精 神 和 优 美 情 感 的 人 。在 通 识 教 育 模 博 式 下 , 生 需 要 综 合 、 面 地 _解 人 类 知 识 的 总 体 状 学 全 r 况 。在 拥 有 基 本 知 t 和 教 育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 性 地 5 { 理 选 择 或 形 成 自 己 的 专 、 方 向 , 成 较 宽 厚 、 实 的 专 I 形 扎
“ 问题” 究 的方式 进 行 教 学 , 学生 自始 至 终都 参 探 使
与 到 教 学 中 的 每 一 个 环 节 里 , 想 、 说 、 问 是 学 敢 敢 敢
哈佛希 望通过 通识 教育 培养 出来 的年轻 人从 新 的视 野 、 角 度 、 的高 度 去 看 待 看 过 的无 数 遍 东 新 新 西 , 到表象 背后 的东 西 ; 学 生们 重新 取 向 , 正 看 让 矫 学生们 对周 围看 到的 、 经验 的东 西 , 自己独立 的分 有
析 和 批 判 , 不 是 否 定 , 是 独 立 思 考 。 哈 佛 通 识 教 但 而 育 以尊 重 和 满 足 人 的 本 质 需 要 、 进 人 的 长 远 发 展 促 为 出发 点 。
二 、 佛 通 识 教 育 理 想 的 内容 及 实 施 方 式 哈 1 哈 佛 通 识 教 育 的 四大 本 质 目标 .
和思考 , 通过 暴露 他们 的疏 离感来 激发 其创 新能 力 ,
达 到 全 面 理 解 。这 种 疏 离 感 来 自于 重 新 定 位 出发 后
所 思考 的与 原有历 史 时 机 的经 验 、 统 的文 化 构 成 传 现象所 产生 的本 质上 的截 然 不 同 , 至超 出 了他 们 甚 的 自己所经 历 的以及 自身 的认 知 能力 。这样 以后 才 能使学 生不 断地 跳脱 出 自己狭 隘 的 小框 框 , 正 成 真

哈佛大学的大学精神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1

哈佛大学的大学精神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1

哈佛大学的大学精神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赵爽 200093)【摘要】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其大学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赞。

正是有了历史基奠并且不断传承下来的大学精神,哈佛大学才能一直处于时代的前沿,引领社会的发展潮流。

本文拟从大学传统、学术自由、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论述哈佛大学精神,并讨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学术自由人才培养【ABSTRACTS】Harvard University took the world first-class university, its university spirit always commended for the people. Was precisely has the historical base to establish the university spirit which and inherited unceasingly, Harvard University can be in continuously the time the front, eagerly anticipated social the development tidal current. This article draws up from the university tradition, the academic freedom, the talented person raise three aspects elaborates Harvard University spirit, and discussion to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model function.【KEY WORDS】University energetic university tradition academic freedom Fosters the talent在现代社会中,一所大学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校,赢得人们的普遍称颂,原因是多方面的。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及借鉴路径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及借鉴路径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及借鉴路径作者:吴薇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17期吴薇(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8)摘要:在全球化形势下,多元文化之间冲突碰撞愈发激烈,通识教育成为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

高校为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创建了许多平台,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漠视,则导致了大学生职业素质不高。

美国高校尤其是哈佛大学施行的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课改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从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中国通识教育改革借鉴路径做了阐述。

关键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中国高校;借鉴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101-02基金项目:2014年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测评标准开发(编号:2014-321-048)作者简介:吴薇(1982-),女,苗族,湖北竹山人,硕士,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企业管理。

哈佛大学在美国乃至世界通识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通过充实、革新理念来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

哈佛通识课程体现了实用主义、国际意识,具有整合性、探究性特色。

中国教育界应当充分重视专业化教育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并参考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将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来丰富、发展我国高校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哈佛大学通过早期的两次课改、《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出版及影响、核心课程的出台实施、通识教育新方案实施四个阶段,对通识教育做了革新、优化。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

(一)哈佛大学课程设置的成功之处1.凸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佛大学通识教育新方案中明确指出四大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2 )强化学生对自身与传统之间关系的理解;(3 )注重塑造学生鲜明、独立的个性;(4 )明晰自己行为隐射的道德观。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文化传承”的启示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文化传承”的启示
dO u r na I Of W u han P OI yt eCh r li C
美国大学通 识教 育 对我 国大学 ‘ ‘ 文化 传承" 的启示
王 莹
( 华 中农业 大学 文法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0 )

要: 通过 对美 国通识教育 的发展 历程 分析 , 美 国通识教 育呈现 出以人才培 养的综合性 为 目标 ,
理 的 知 识 结 构 和 能 力 结 构 ,成 为 有 广 泛 同 情 心 和 判
社 会 心 理 。 因 此 ,本 文 所 要 探 讨 的 文 化 是 一 种 优 秀
出 对 通 识 教 育 进 行 改 革 和 发 展 。 纵 观 美 国通 识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史 , 不 难 发 现 , 无 论 是 通 识 教 育 的 课 程 内
圈 武 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二 。 一 四 年 第 十
的 文 化 传 承 职 能 不 足 , 以 期 对 我 国 大 学 的通 识 教 育
和文 化 传承 有所 启示 。


美 国大学 通识 教 育的发 展 及特 点
容 , 还 是 培 养 人 才 的 目的 , 都 是 在 不 断发 生 变 化 的 , 美 国一 直在 不断 检讨 中完 善其通 识教 育 。
( 一) 通 识教 育产 生 的 背景及 发展 1 9世 纪 初 通识 教育 (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源 于 .
哈佛 大学 校方 在 1 9 4 5年 发 表 《自 由 社 会 与 通 识
教 育》 一书, 从 社会 理 论 高度 出发 , 强调“ 通 识 教 育 的 目的 是 打 造 美 国 文 化 共 同 体 , 不仅 是 大学【 “ 。” 随 后 美 国 大 学 的 通 识 教 育 体 制 承 担 了 为 美 国 社 会 奠 定 共 同 文 化 基 础 的 责 任 。 近 年 来 ,我 国 开 始 普 及 “ 通 识 教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 国社会具有显著种族和人群多元 的特征。 自 17 7 6年 摆脱英 国的殖 民统治独立之后 , 在培养“ 和培养 “ 人” 什么人”
的培养 , 了“ 引发 通识教育” 的形成 。通识教育问题 实际上是 “
对 自由和人文传统的继承。单获得知识 , 发展专业技能和能 力 , 不能为理解奠定宽广 的基础 , 并 而理解恰恰是 维护我国
合理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和经验, 对于我 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 ,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具有重要
的启 示意义。
关键词 : 想政 治教 育 ; 思 通识教 育 ; 人格 中图分 类号 : 6 9 G 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8 7 (0 8 1 — 17 0 10 — 4 7 2 0 )2 0 7 — 3
湖 北 社会 科 学 2 0 0 8年 第 1 2期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 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李定国
( 湖北师范学 院 政法 学院,湖北 黄石 450 ) 302
摘要 : 国通识 教 育的源起及 其发展 至今 有一 百 多年 的历 史 , 美 其教 育理念 和 实践充 分体 现 了美 国的思 想
2 国通识教育 的本质。 . 美 “ 迄今为止 ,没有一个概念像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
学生民族精神和美 国文化的认同教育 , 这不仅在历史 、 、 文化
道德等课程 中体现 , 而且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作 出榜
样。
人的关注 , 也没有一个概念象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 么多的歧 义” 。人 的发展是教育 的主旋律 , 是教育的终极 目 , 标 而教育 为之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 的 “ 唤醒”“ ,心智 ”的开 发, 其终极 目的指 向人个性充分 自由的发展 。此为教育原本 意义。 国通识教育一直践行这原本意义。 贝克在《 美 布鲁 高等 教育哲学》 书中指出 : 一 通识教育是“ 为建立人 的主体性 , 并 与客体情景建立互动主体性关系的教育。 它是一种广 泛的非

哈佛大学通识课程革新理念对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启示

哈佛大学通识课程革新理念对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启示
作者简介 : 朱苏华( 1 9 7 7一 ) , 女, 汉, 江苏南京 人, 文学( 音乐学) 硕 士, 南京理 工大学艺术 与文化素质教 育部讲师。研 究方向: 艺术教育 , 音乐教 育。
口 朱 苏 华 哈 佛大 学 通 识 课 程 革 新 理 念 对我 国 高 校 美 育 教 育的 启 示
Re f o r m t o O ur Na t i o n a l Un i v e r s i t y Ae s t he t i c Ed uc a t i o n ZHU S u—h u a
( De p a r t me n t o fA r t a n d C u l t u r a l Q u a l i t y Ed u c a t i o n,Na n j i n g-J i a n g s u 2 1 0 0 9 4)
它们只有各司其职 , 共 同作用 , 才 能彰显 各 自价值
。其
中, 主修课致力 于学 科深 度。选修 课用 于开拓 学 生 的学科 视 野, 并增加其学 习兴趣 和热情。通识课则 着眼 于学生 的未来 , 学习和 自己相伴一 生 的知识 , 促进 学 生把所 学课 程与 毕业 后 的生活联系起 来 , 有助 于学生 理解 世 界的复 杂性及 其 今后 在
回 归的革新 理 念 。其 中 , 美 育 类 课 程 发 生 了质 的 飞 跃 , 实 现 了从 艺 术 教 育 到 审 美 教 育 的 历 史 性 跨 越 ,其 深 度 、 宽 度 以 及 校 园 内外 、 学 生 与 未 来 的 连 接 程 度 都 得 到 了较 大 幅 度 的 提 升 。 美 育 类 课 程 业 已 成 为 哈 佛 通 识 课 程 体 系 中 最 重 要 的 类 别 。哈 佛 大 学 倡 导 的 通 识 课 程 革 新 理 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2013 - 2014 年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历史类课程统计( 单位: 门)
开设课程
审美与 文化与 实证与 伦理 生命系 物理宇 人类多 世界中 总计
诠释 信仰 数学推理 推理 统科学 宙科学 元社会 的美国
历史研究类课程 24
33
1
3
2
3
26
18
110
非历史研究类课程 14
6
9
16
8
14
8
4
79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 年第 3 期
大学生教育与发展
第 34 卷( 总第 178 期)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中国高校的借鉴意义
■王 蕙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外语教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摘要】 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过程跨越了一个多 世纪,对现代通识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积 极应对社会变革和自身问题,其最新方案中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置更为灵活、 与专业课程融合度高等特色,以及完善的管理体制、丰富的教学形式为中国高 校立足本土,改革完善通识教育以应对 21 世纪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提供了有益 的借鉴。
2. 课程设置更为灵活,学生选课自由度更大 报告强调了在通识教育课程方面不应让学生过分受限,不应强化适应于全体学生的统一要 求的重要性,并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了必要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自主的选择机会。 首先,新方案取消了历史类课程的单独分类,改为要求学生必须选 1 门属于历史研究类的 课程学习。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有相当数量的课程既可以满足该领域课程学习的要求,同时又 属于历史研究类,因此学生只要选修一门课程就可以满足这两个不同的要求,切实减轻了学生 的负担,具体数字见表 1。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此外,新方案对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领域进行了重新划分和命名。核心课程原来的 7 个领
域明显是从知识体系的角度进行的分类和命名的。而新方案的 8 个领域则主要是以学生为中 心,围绕学生的实际经验及工作生活所需来划分的。其中,生命系统科学帮助学生从生理层面 了解自己; 而文化与信仰则是侧重学生精神层面; 物理宇宙科学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 而世界 中的美国和人类多元社会则有助于学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审美与诠释帮助学生了解并 鉴赏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积极地投入生活; 实证与数学推理教会学生如何 理性地思考和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伦理推理则教会学生如何判断和应对道德和政治层面 的困扰与挑战。不难看出,这些领域紧紧围绕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 点,因此,新方案课程领域的调整体现的不仅是名称上的差异,更是深层次教育理念上的变化。
其次,取消了核心课程中刻板的专业免修规定,代之以双向计算课程。2007 年前,核心课程对 每个专业免修的通识教育课程都有明确的规定,学生选择的自由受到限制。例如,15 个专业统一 要求免修定量推理、科学( A 类、B 类) 。而根据新方案,学生可自由选择双向计算的课程,即同一 门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评分方式以满足不同要求。2013 - 2014 学年选课手册列出 37 个专业提供 的 155 门由各专业开设的可双向计算的课程。这些课程既可以计算为专业学分课程,而当这些课 程计为字母成绩时,又可以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学生有权选择如何计算这些课程。
二、现行通识教育新方案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通过研究《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 以下称报告) 和哈佛大学网站上公布的 2013 - 2014 学年选课手册上关于通识教育的课程介绍,并对比之前的核心课程体系,哈佛大学现行的新方 案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变化与特色。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为突出 报告明确指出,新的通识课程方案旨在实现 4 大目标: 为学生将来参与公共事务做好准备; 教育学生能够理解自身既是艺术、理念与价值传统的产物,又是这些传统的参与者; 使学生能够 对社会变化做出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回应;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言行的道德伦理意义。这 4 大 目标相互联系,都是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面对的问题和困扰,有助于
3. 与各专业课程交叉融合度更高,知识结构贯通整合性更突出 报告在前言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选修课来满足非该专业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而 且要进一步发展跨专业课程创建更灵活的管理机制来支持这些课程,并表达了对来自不同系、 学科、学院的教师在一些通识课程中合作教学的期待。正如报告所言,新方案确实打破了通识 教育与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两者的高度融合。根据 2013 - 2014 学年选课手册,各院系开设 可替代通识教育的课程 213 门,在总数上已超过了通识教育的 189 门课程( 具体数字见表 2) 。 新方案在课程规划上既沿用了核心课程体系的学科分类标准,又借鉴了实用主义哲学所提 倡的个体经验标准,提出了独特的知识领域 ( subject area) 的分类法来对课程和知识进行整 合[6]。这种分类法既突出了知识的实践性,避免了单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所导致的学生对实际 生活的忽视,又适应了跨学科知识领域逐渐兴起的大趋势,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学 生能运用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思考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仅以新方案中课程总量最少的
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
1. 早期的两次课程改革 哈佛大学的第一次通识教育改革出现在美国内战后,正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进行重大调整 的时期。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 Charles Eliot) 以通识教育为名推出了自由选修制度,形 成了今天通识教育选修课的雏形。到 19 世纪末,美国大部分高校或多或少都实行了选修制。 第二次改革是劳威尔( A. L. Lowell) 接替艾略特成为哈佛大学校长之后开始推行的“主修 与分类必修制”(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后被美国各高校广泛采用,逐渐发展成为“分布 必修型课程”( distributed requirements curriculum) ,即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学科领域及在各领域 内必须学习的课程门数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目前最主要的通识教育实施方式[3]。
·85·
领域“世界中的美国”为例,也可明显地看出跨学科知识整合这一特色。“世界中的美国”作为 新方案的新增领域,仅有 22 门通识课程、10 门专业替代课程可供选择。但这三十几门课程却 涵盖了历史、政治、艺术、医学、宗教、教育、文化、环境、法律、经济、社会等十多个学科。
表 2 2013 - 2014 年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可跨选替代的专业课程( 单位: 门)
开设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审美与 文化与 实证与 伦理
诠释 信仰 数学推理 推理
38
39
10
19
生命系 物理宇 人类多 世界中
统科学 宙科学 元社会 的美国
10
17
34
22
总计 189
可跨选替代的专业课程 39
35
53
15
13
27
21
10
213
三、对中国高校的借鉴意义
1. 关注学生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问题与变化 纵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其几次重大改革都是对社会发展变 化和学生实际问题的积极应对,都是建立在长期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第一次改革在培养目 标方面确定从培养贵族转向培养专业人才就是应对美国内战后国家重建对大量技术型人才的 需要,也是顺应了当时注重实用主义的潮流。此后自由选修制弊端的不断出现,主要表现在学 生的选修课程可能过度集中在某一两个领域内,从而无法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共同的文化,劳 威尔开始推行“主修与分类必修制”。《哈佛红皮书》起草的时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 战引发了大学对知识责任的思考。书中用相当长的篇幅探讨了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以及由 学生的差异性带来的挑战。鉴于高度分歧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哈佛红皮书》认为,大学 通识教育就是要提供一种共同教育,即公民对共同过去、共同现在、共同未来的普遍认同。而最 新一轮的改革则是立足于全球化时代大背景下重新审视通识教育,解决核心课程存在的问题, 如核心课程领域缺乏明确的筛选标准及个别学科之间界限不够分明等。 2. 稳定性与灵活性并存,传承与革新并重 尽管哈佛大学历次通识教育改革都是为了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但是每次改革在培养 目标、修习方式、学科分类、课程调整方面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善和创新,因此哈 佛大学通识教育既是开放的、动态的,又是统一的、连续的。 就培养目标而言,在宏观层面,从《哈佛红皮书》提出的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到《哈佛核心 课程报告书》提倡的培养有教养的人,到最新的《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表达的要使学生更 好地了解自己、理解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愿望。这些目标看似不同,其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是以学生为本,侧重对完整的人的培养。在具体目标方面,新方案的 4 大目标实质上还是围 绕《哈佛红皮书》提出的思考、沟通、判断及认知的 4 种基本能力,但是从全新的、学生经验的角 度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提出要求。 在修习方式上,哈佛的通识教育一直沿用的是劳威尔提出的“分类必修制”,但在具体要求上 则根据时代、社会、教育的不同发展趋势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从最初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 文科学选取 6 门课程学习,到最新的在 8 个不同领域中各选 1 门课程学习。在学科分类方面,新 方案的主体内容基本来自核心课程体系,如审美与诠释的课程基本来自文学与艺术及外国文化; 生命系统科学的课程基本来自科学 B 类、物理宇宙科学则来自科学 A 类; 人类多元社会则是综合 了历史( A、B 类) 、外国文化及社会分析。两者相比,新方案的革新之处在于: ( 1) 以学生经验为指 导对原来的学科类别重新进行整合 ; ( 2) 增加自然科学的比重,使分类结构更为平衡; ( 3) 新增“世
收稿日期: 2015 - 03 - 28 作者简介: 王 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语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英语语言学。
·83·
2.《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出版及影响 1943 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 James Conant) 任命 12 位专家教授组成专门委员会,对民主 社会中的通识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专门委员会历经 3 年的潜心研究,于 1945 年出版了《自由社 会中的通识教育》。该书表明了“通识教育问题的核心在于自由传统和人文传统的传递”[4]; 阐 述了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侧重培养人的 4 种能力: “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 适当判断的能力以及分辨价值的能力”[5]; 明确了通识教育的基本框架和课程方案。《哈佛红 皮书》一经出版即在美国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二战后的美国大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 响,它标志着现代大学通识教育走向成熟,被公认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 3. 核心课程的出台及实施 哈佛大学从 1951 年开始正式推行《哈佛红皮书》所提出的通识教育计划,但在具体实施过 程中逐渐出现了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75 年哈佛大学组建了由文理学院院长亨 利·罗索夫斯基( Henry Rosovsky) 牵头的委员会,调查本科课程设置现状。在广泛调研和深入 探讨的基础上,1978 年委员会发布了《哈佛核心课程报告书》,提出了建立一套通识教育的核心 课程取代原先的分类选修,为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1982 年 9 月,核心课程在哈佛大学本科 教育中全面实行,直至 2007 年。在此期间,课程内容和教学规定经过了多次更新和完善,但基 本形式未曾改动。2007 - 2008 学年核心课程规定学生必须在 7 个领域即外国文化、历史研究 ( A 类、B 类) 、文学艺术( A 类、B 类、C 类) 、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 A 类、B 类) 及社会分析 中至少选 1 门字母成绩( letter - grade) 的课程( 学期课程) 学习,总课程数为 8 - 10 门。 4. 通识教育新方案 尽管核心课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广泛的认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也出 现了不少问题。为了应对问题,更为了适应 21 世纪新的国际形势与社会环境,2002 年哈佛大 学启动了新一轮通识教育课程改革,2007 年在学校网站上公布了《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 (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报告指出,新通识课程体系将教授学生更广的 知识和技能,并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毕业后要面对的 21 世纪的世界联系起来。 新方案规定学生必须在以下 8 个领域中各选一门字母成绩的课程( 学期课程) 学习: 审美 与诠释( 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 、文化与信仰( Culture and Belief ) 、实证与数学 推理( Empirical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 、伦理推理( Ethical Reasoning) 、生命系统科学( 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 、物理宇宙科学( 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人类多元社会( Societies of the World ) 、世界中的美国(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这 8 门课程中必须有 1 门属于历 史研究类课程。学生在毕业前完成 8 门课的学习即可,具体时间没有硬性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