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谭嗣同的生灭观
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评析谭嗣同

评析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每每看见这番话,总觉凄壮,想想梁启超、康有为逃赴日本的身影,再看看谭嗣同毅然决然地赴死,我不禁要问,他到底是英雄还是莽夫?谭嗣同的父亲曾任清政府郎中、道台、巡抚等官职,生母出生贫寒,勤劳朴素,自小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
10岁时他拜浏阳著名的欧阳中鹄老师为师,并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爱好,产生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之后他不断学习中国典籍、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他读书务求广博,经世济民,很有才华,他的诗感情真挚,志趣豪迈,境界恢弘,笔力遒劲。
早年的才华横溢似乎也预示着他不平凡的一生。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正面临着国外侵略和国内清朝政府腐朽统治的双重危机。
中国的大地上到处在悲歌,人民在呻吟,田园荒芜,市井萧条,民不聊生,官府却横征暴敛。
许多国人自甘堕落,逐步消沉,更别提国难当头能够拿出匹夫之勇。
而此时,正是青春时期的谭嗣同,知识广博、武艺精湛、胸怀大志。
他从小饱读诗书,花了十年功夫,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北至新疆,南到台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面对中国的此情此景,他哀伤、他苦闷、他悲愤,望着腐朽即将坠落的清王朝,清朝政府无能至极,竟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谭嗣同万份忧虑,不经黯然神伤。
正直的热血青年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他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他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
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
仍记得谭嗣同奉诏进京,启程前,朋友为他践行时,为他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形势,面对种种不堪设想的困难,顾及变法的路上布满荆棘,不容乐观。
他却对妻子说,此次赴京,凶险未卜,要“视荣华为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悲无喜,所其自然”。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作者:李铭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7期摘要: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革而流血的第一人,当今社会所流行的生死价值观对于他的死有着不同的评价,即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
事实上,谭嗣同的慷慨就义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种无畏的气概,更重要的是对于以毛泽东、杨昌济、唐才常等为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万千仁人志士所带来的精神影响。
他的牺牲对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向新的社会性质变革起到了精神上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史学角度谭嗣同就义价值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对生命价值观认识的逐步重视,生命价值这一话题也从个人本位主义思想渐进向对历史人物的生死价值考评转移。
谭嗣同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维新志士、变法流血第一人,也成为上至社会各界思想、理论家,下至“90后”年轻一代对于生死价值争论的焦点之一。
在戊戌变法中,曾现多种对于谭嗣同就义的评述。
对其牺牲的价值角度而言,分为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两种论调。
谭嗣同其人: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清末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其三十三年短暂的生命中,有着《仁学》、创南学会、办《湘报》、开矿山、修铁路等系列前人未敢尝试之壮举。
在维新变法中夜访袁世凯的果敢精神也引得世人称道。
纵论谭嗣同的一生,最大之影响莫过于其牺牲对于后世的积极影响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谭氏作为一代封疆大吏之后(其父谭继洵,咸丰九年进士,先后任甘肃按察使、布政使,湖北巡抚),家庭环境优越,符合纨绔子弟的基本条件,虽“幼丧母,为父妾所虐”,但生于官宦之家,得锦衣玉食未尝不可,况其父也曾“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等待委任”。
[1]可以说谭嗣同的人生之路虽不平坦,却前途无量,无须说努力进取,只消不与维新活动人士为伍,便可保全性命而后平步青云。
但他最终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献身改革。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 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
袁佯为应允。
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
9月21日,政变遂起。
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
时年33岁。
.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滥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在民族观方面,谭嗣同反清排满思想只是一种萌芽,还没有从义愤发展到理智.但到20世纪初年,却争相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崇,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排满浪潮.仅仅十几年时间,这股浪潮便吞噬满清王朝.在外交观方面,谭朦胧意识到"师夷制夷".辛亥前后革命志士发扬光大,突现出反帝与救亡这一当时紧迫的时代主题.在教育观方面,谭提出"通则必尊灵魂"的重要命题,孕育着改造国民精神的种子.国魂说又把它与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加快近代化进程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权观方面,谭主张"兴民权",拉开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封建专制皇权思想激烈较量的帷幕.经过革命派斗争,二次帝制复辟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浅析谭嗣同的生灭观

浅析谭嗣同的生灭观摘要:谭嗣同作为中国近代个性卓然的一位思想家,一生都在践行于其“实学”精神,为救亡图存,甚而慨然赴死,成为近代中国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在感慨其“舍生取义”壮举的同时,我们不禁也要思考支撑他壮举背后所依据的价值取向,除一心为公的赤胆之心外,其对待万物不生不灭、微生灭的生灭观、灵魂不死说亦值得我们深究。
关键词:谭嗣同、不生不灭、微生灭生灭观作为谭嗣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显而易见的,在其“仁学界说”中,所论内容共二十七条,只生灭问题就涉及十二处之多。
谭嗣同的生灭观究竟是什么呢?在他看来,万物处于一种不生不灭乃至微生灭的状态,即认为万物既没有生的必要,也没有死的可能,始终处于一种永恒的存在。
这种摒除生死,将世界置于绝对永恒的哲学观,当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于谭嗣同深厚的中学底蕴,以及对佛教教义的契心体悟,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这些思想来源中,尤以《周易》、《庄子》、佛教唯识宗、华严宗等以及西方元素说对他的影响最大。
一、不生不灭为仁之体谭嗣同之所以重视生灭的观念,是因为他将不生不灭提到了世界本体的高度,《仁学》中讲道“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不生不灭,仁之体……不生与不灭平等,则生与灭平等,生灭与不生不灭亦平等。
……生近于新,灭近于逝; 新与逝平等,故过去与未来平等。
”在这段话中,谭嗣同对万物生灭的思考有两个突出的点,一是他把仁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不生不灭又构成了仁的本体,不生不灭作为体中之体,也成为了天地万物的本体。
第二个是借不生不灭内在所蕴含的永恒观念突出平等的价值,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做理论依据。
初读前文那段话,感觉十分深奥,原因在于它的逻辑起点不在于客观实体,而是从“仁”这个抽象概念出发,如果只是从儒家的伦理范畴来理解仁也不至于如此,问题在于谭嗣同所讲的仁无论从思想来源还是思维方式上都不是儒学式的,而是佛学式的。
在他断定仁是世界本源之际,马上说道“故唯心,唯识”,而此“心”是指佛家的慈悲之心,此“识”指唯识宗所讲的阿赖耶识,甚至连儒家传统概念“仁”也具有了佛家意味“慈悲,吾儒所谓仁也”。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
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
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
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 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
袁佯为应允。
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
9月21日,政变遂起。
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
时年33岁。
.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滥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在民族观方面,谭嗣同反清排满思想只是一种萌芽,还没有从义愤发展到理智.但到20世纪初年,却争相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崇,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排满浪潮.仅仅十几年时间,这股浪潮便吞噬满清王朝.在外交观方面,谭朦胧意识到"师夷制夷".辛亥前后革命志士发扬光大,突现出反帝与救亡这一当时紧迫的时代主题.在教育观方面,谭提出"通则必尊灵魂"的重要命题,孕育着改造国民精神的种子.国魂说又把它与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加快近代化进程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权观方面,谭主张"兴民权",拉开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封建专制皇权思想激烈较量的帷幕.经过革命派斗争,二次帝制复辟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文档《谭嗣同之死》课文解析

《谭嗣同之死》课文解析至初六日,(到初六日,)变遂发。
(政变就发生了。
)时余方访君寓,(当时,我正在谭嗣同的寓所拜访他,)对坐榻上,有所擘画,((我们)相对坐在榻上,筹划着救助皇上的办法,)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可是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消息忽然传到,)旋闻垂帘之谕。
(不久,又听说西太后垂帘听政的诏书(下达了)。
)[抄:查抄。
旋:不久。
垂帘:即垂帘听政,女后辅佐幼主临朝听政。
](句段分析文章的闪亮点在谭嗣同的选择上,分几个层次来写他面临死亡威胁时的选择。
)君从容语余曰:(谭嗣同从容地告诉我说:)“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以前想救皇上,已经无法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现在想救康先生,也已经无法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我已经没有事可做,)惟待死期耳。
(只有等待死期了。
)虽然,(虽然这样,)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天下事情知道它不可能却要做它,)足下试入日本使馆,(您试着进入日本大使馆,)谒伊藤氏,(拜见伊藤先生,)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请他发电报给上海领事来救护康先生吧。
”)[足下:您,第二人称敬称。
谒:拜谒,拜见。
](生死关头,谭嗣同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
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
)余是夕宿于日本使馆,(我这个晚上就住在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谭嗣同整天不出门,)以待捕者。
(等待逮捕他的人。
)[是夕:这个晚上。
竟日:终日,整天。
] 捕者既不至,(逮捕的人结果没有来,)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就在那第二天,(他)进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和我相见,)劝东游,(劝我去日本,)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
(并且携带了他所著的书和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信一箱,托付给我。
)[东游:东渡日本,指暂时去日本避难。
箧:小箱子。
]曰:“不有行者,(说:“没有出走的人,)无以图将来;(就没有办法谋取将来的事;)不行死者,(没有牺牲的人,)无以酬圣主。
(就没有办法报答贤明君主。
)[无以酬圣主:无法报答圣明的皇上。
[精选]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谭嗣同之死》知识点分析
![[精选]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谭嗣同之死》知识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299d5ecc17552706220834.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谭嗣同之死》知识点
1. 作者简介
2. 相关背景
3. 主要内容
4. 句式
1作者简介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相关背景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戊戌六君子”之一。
3主要内容
文章写了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慷慨赴死的经过,充分表现了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生死与度外的英雄气概。
4句式
1、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被动句,“斩于市”译为“在街市上被斩”,这是一种语意上的被动)
2、题一诗于狱壁(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狱壁题一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谭嗣同的生灭观
发表时间:2019-06-18T10:00:03.80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4期作者:张金[导读] 生灭观作为谭嗣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显而易见的,在其“仁学界说”中。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谭嗣同作为中国近代个性卓然的一位思想家,一生都在践行于其“实学”精神,为救亡图存,甚而慨然赴死,成为近代中国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在感慨其“舍生取义”壮举的同时,我们不禁也要思考支撑他壮举背后所依据的价值取向,除一心为公的赤胆之心外,其对待万物不生不灭、微生灭的生灭观、灵魂不死说亦值得我们深究。
关键词:谭嗣同、不生不灭、微生灭
生灭观作为谭嗣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显而易见的,在其“仁学界说”中,所论内容共二十七条,只生灭问题就涉及十二处之多。
谭嗣同的生灭观究竟是什么呢?在他看来,万物处于一种不生不灭乃至微生灭的状态,即认为万物既没有生的必要,也没有死的可能,始终处于一种永恒的存在。
这种摒除生死,将世界置于绝对永恒的哲学观,当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于谭嗣同深厚的中学底蕴,以及对佛教教义的契心体悟,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这些思想来源中,尤以《周易》、《庄子》、佛教唯识宗、华严宗等以及西方元素说对他的影响最大。
一、不生不灭为仁之体
谭嗣同之所以重视生灭的观念,是因为他将不生不灭提到了世界本体的高度,《仁学》中讲道“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不生不灭,仁之体……不生与不灭平等,则生与灭平等,生灭与不生不灭亦平等。
……生近于新,灭近于逝; 新与逝平等,故过去与未来平等。
”在这段话中,谭嗣同对万物生灭的思考有两个突出的点,一是他把仁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不生不灭又构成了仁的本体,不生不灭作为体中之体,也成为了天地万物的本体。
第二个是借不生不灭内在所蕴含的永恒观念突出平等的价值,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做理论依据。
初读前文那段话,感觉十分深奥,原因在于它的逻辑起点不在于客观实体,而是从“仁”这个抽象概念出发,如果只是从儒家的伦理范畴来理解仁也不至于如此,问题在于谭嗣同所讲的仁无论从思想来源还是思维方式上都不是儒学式的,而是佛学式的。
在他断定仁是世界本源之际,马上说道“故唯心,唯识”,而此“心”是指佛家的慈悲之心,此“识”指唯识宗所讲的阿赖耶识,甚至连儒家传统概念“仁”也具有了佛家意味“慈悲,吾儒所谓仁也”。
由此可知,谭嗣同对本体的定义已经超越了传统儒家“理气观”,而归宿到具有佛学旨趣“仁”上,这样,用佛家的“我法两空”“万法皆识”说解释万物不生不灭的生存状态也就顺理成章了。
接着他强调生灭的所有状态都处于平等地位,这是因为照佛家的世界观来说,不生不灭本就是一个圆融不分的整体,在这样一圆融无碍的宇宙内,生灭之间的对立理所应当地被消融了,消融之后在他看来万物也趋向了极致平等。
在这里需指出的是,他将平等和“通”的概念混为一谈了,将万物相通过渡到万物平等,由此使本体论过渡到具有资产阶级平等内涵的价值思考上,这也正是谭嗣同思想启蒙的目的所在。
二、不生不灭出于微生灭
谭嗣同在《仁学》中进一步诠释不生不灭时,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他的“微生灭”的观点。
他说“不生不灭乌乎出? 曰: 出于微生灭。
……求之过去,生灭无始;求知未来,生灭无终;求之现在,生灭息息,过乎前而未尝或住。
……逝者往而不舍者复继,乍以为继,适以成乎往,卒不能执而私之曰孰往孰继业。
……非一非异,非断非常。
……夫是以融化为一,而成乎不生不灭。
成乎不生不灭,而所以成之之微生灭。
”对于“微生灭”的地位,他明确指出“不生不灭”是出于“微生灭”的,“微”含有无之意,“微生灭”也就是没有生灭,既然如此,“微生灭”何以成为“不生不灭”的存在依据呢?这或许就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哲学“有”“无”观念的看法,在中国哲学史上,从“有论”到“无论”的转化,一般认为是认识的深化,因为有的存在即是沿着无的逻辑发展而来,由此谭嗣同将“不生不灭”状态追本溯源,发展到了“微生灭”的认识境界。
随后,谭嗣同进一步描述了“微生灭”的绝对空无状态,在这一状态下,他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否定了生灭的存在,将万物置于绝对寂灭的条件下,但谭嗣同又并非真正取消了生灭的存在,而是否定人们对生灭态度的片面性看待,在他看来,生灭都是相对的,正如他用“继”和“往”两个概念举例一样,逝去之后便是继,但刚成为继,继又成为了往,以此反复,继和往也就没有了差别。
将此看法应用到生灭的关系上同样如此,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取消对偏见的执著,复归大道上,对此他以佛教三论宗的“八不中道”说来说明,他认为只要取消对“一”“异”“断”“常”看法的差别,将万物“融化为一”,万物自然就没有了生灭的差别,而取消了所有的偏见之后,这即是“微生灭”的生存状态。
或许是谭嗣同担心思辨玄理容易引起歧义,不能使人完全信服,他急切地以实证的方式来论证微生灭。
他说:“如向所言化学诸理,穷其学之所至,不过析数原质而使之分,与并数原质而使之合,用其已然而固然者,时其好恶,剂其盈虚,而以号曰某物某物,如是而已。
”谭嗣同充分利用了西方化学的元素说为自己的不生不灭观做论证,由化学原理可知事物都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所以事物的形成与毁灭不过是各元素之间的组合与分解,而由于构成事物最小单元的元素是不变的,因此事物最终也是不变的。
这种经过实证方式的论证,使得它的不生不灭说更具说服力。
三、灵魂不死说
既然已经证明了不生不灭为万物的本质状态,将不生不灭说应用到人生社会领域时,就体现了谭嗣同对肉体的极端轻视以及对人内在灵魂的高度膜拜。
至于为何对躯体极端轻视,固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站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上,近代哲学家普遍对内在心的概念高度重视,以期待高扬人的内在主体意识,从而指导并激励人们自觉投身到时代救亡大潮中。
除与同时代人共同的价值归宿外,谭嗣同对肉体轻视受西方自然科学的影响也很大,他说:“所以第一当知人是永不死之物。
所谓死者,躯壳变化耳; 性灵无可死也。
且躯壳之质料,亦分毫不失。
”可见在对人躯体的解释上,他依然借用了西方的元素说来说明,把躯壳看做由质料构成的可有可无的存在,把真正本质的东西归于“性灵”,也就是人的灵魂,由此引出了他的灵魂不死说。
或许是对西方自然科学的过度崇拜,也或许是谭嗣同救国心切,在其构建的大同世界中,谭嗣同以哲学家的视角,对人类未来生活给以无限的遐想。
他幻想人类将始终处于进化之中,由早期猿猴进化为当今人类,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上,人类的躯体也将愈来愈小,以致最后可以不依赖躯体而独任灵魂;而在人类营养的供给上,他也充分发挥头脑风暴,认为人之所以饮食即在于摄取营养,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到最后以药丸胶囊代替,长此以往,人们将可以完全抛弃躯体,乘风蹈火而不受丝毫损坏。
总之,谭嗣同认为唯有人之性灵才是本体所在之处,希望以此断绝人们贪生怕死之念,为救亡图存的斗争奋勇向前。
综上所知,谭嗣同的生灭观不仅包含了对万物本体的深刻洞察,而且直接决定了他对社会领域的价值判断,借万物不生不灭的生存本相论证了一切个体的平等地位,由此构成了他思想启蒙、救亡图存的理论源泉。
参考文献
[1]《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 1998年版
[2]魏义霞论谭嗣同的生灭观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第5期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册人民出版社2004-1-1
[4]程强佛道为表儒家为里——从“二十七界说”解析谭嗣同仁学的哲学思想江汉学术 2013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