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及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六例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佐治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su y nb o c il i. eho :5 hl rn te td i h uh rSh s i lfo Jn ay 2 0 t a u r 01 o r n td .o rn h oi s M t ds 0 c i e r ae n te a t o o pt rm a u r 01 oJ t d a n ay 2 frbo - l
药物与临床
21 1 第8第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年0 1 2 1 月 卷 期
大环 内酯类抗 生素佐治毛 细支气 管 炎临床分析
贲 洋
吉 林省 梨树 县 中医 院儿 科 , 林梨 树 吉
160 3 50
【 摘要】目的 : 观察 以红 霉素 为代 表 的大环 内酯类 抗生素 治疗毛 细支气管炎 的疗效及 平喘作 用 。 方法 : 全部患者 选 自2 1 00 年 1 ~ 0 1年 1月在 本院住 院 的 5 月 21 0例 毛细支 气 管炎 的患儿 , 龄 2个 月~ 年 2岁 。 观察 组男 1 。 1 5例 女 0例 , 照组 男 对 1 4例 , 1 例 。两 组均给予 氧疗 、 巴韦林 雾化 吸入 , 女 1 利 及抗 病毒 常规治疗 , 观察组 在此基础 上加用 红霉素 3 0m ̄( g d k ・)
c n a eet e a a % ( /5 t n og u e 8 ( /5a d 2 (2)r pcvl Ic ec he l i l fcv tw s 6 1 2) h c t l opw r 8% 2 2) % 8 5 e ete .ni ne f ez ic i re 5 4 ; e o r r e 2 n 3 / ,s i y d ow — ig 1%) a s nfat w rnt be a o opta ecn o g u ( %)C nls n S c er i i n (6 w s i icnl l e eos vtng u nt ot l op 5 . o c i : i et lv g g i yo i h r i r h h r r 2 uo n h ee n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慢性气道炎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392 *安徽医药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18 Jul,22(7)◊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慢性气道炎性疾病的研究进展邹兰科,杨伟忠(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内科,广西梧州543002)摘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非感染性治疗,其抗炎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被临床所发现并且运用治疗慢性气道炎性疾病。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炎治疗联合其抗菌活性对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有着明显治疗效果,因其抗炎和免疫调节功效能够减少哮喘患者炎性介质水平,可提高哮喘患者的免疫能力。
另外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还能够降低其急性发作的次数和间隔时间。
现针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慢性气道炎性疾病的非抗感染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关键词:抗生素;大环内酯类;炎症;哮喘;细支气管炎;肺疾病,慢性阻塞性;综述d o i :10. 3969/j. issn. 1009 - 6469. 2018.07.045P r o g r e s s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h r o n i c a i r w a y i n f l a m m a t o r y d i s e a s e sw i t h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t h e l a r g e r i n g o f a n t i b i o t i c sZO U L a n k e,Y A N G W eizliong(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Wuzhoo Red Cross Hospital,Wuzhoo,Guangxi543002,China)A b s t r a c t: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and the role of immune regulation of the anti-inf were found and u sed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irway inflammation. The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combined with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in the treatment of diffuse panbronchiolit has obvious therapeutic effect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patients with asthma and improve the immunity of patients with asthma. I n addi pulmonary disease,the number and time interval of acute attack can be reduced. This paper i ment of chronic airway inflammator diseases witli the treatment of t l i e large ring ofK e y w o r d s:Anti-bacterial agents ;Macrolides;I nflammation;Asthma;Bronchiolitis;Pulmonary disease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常用抗菌药物,其主要特点是其分子结构中都共同具有大环内酯结构,其主要的抑菌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果。
呼吸系统疾病鉴别诊断

呼吸系统疾病鉴别诊断上感:1.过敏性鼻炎:起病急骤,常表现为鼻粘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有突发的连续喷嚏、鼻痒、鼻塞、大量清涕,无发热,咳嗽较少。
查体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针刺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原。
2.流行性感冒:起病急,鼻咽部症状较轻,但全身症状较重,伴高热、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症状。
取患者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涂片,免疫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诊断。
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表现为咳嗽咳痰,鼻部症状较轻,血白细胞可升高,X 线胸片常可见肺纹理增强。
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症状明显,咳嗽轻微,一般无痰。
肺部无异常体征。
胸部X线正常。
肺炎1.肺结核:多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午后低热、盗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失眠、心悸,女性患者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等。
X线胸片见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均匀,消散缓慢,且可形成空洞或肺内传播。
痰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一般抗菌治疗无效。
2.肺癌:多无急性感染中毒症状,有时痰中带血丝。
血白细胞计数不高,若痰中发现癌细胞可确诊。
肺癌可伴发阻塞性肺炎,经抗菌药物治疗后炎症消退,肿瘤阴影渐趋明显,或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现肺不张。
若经过抗菌药物治疗后肺部炎症不消散,或暂时消散后于同一部位再出现肺炎,应密切随访,对有吸烟史及年龄较大的患者,必要时进一步做CT、MRI、纤维支气管镜和痰脱落细胞等检查。
3.急性肺脓肿:早期临床表现与肺炎链球菌肺炎相似,但随病程进展,咳出大量浓臭痰为肺脓肿的特征。
X线显示脓腔及气液平,易与肺炎鉴别。
4.肺血栓栓塞症:多有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如血栓性静脉炎、心肺疾病、创伤、手术和肿瘤等病史,可发生咯血、晕厥,呼吸困难较明显,颈静脉充盈。
X线胸片示区域性肺血管纹理减少,有时可见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动脉血气分析常见低氧血症及低碳酸血症。
D-二聚体、CT肺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MRI等检查可帮助鉴别。
大环内酯类

具有大环内酯的一类抗生素,多为碱性 亲脂性化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及支原体抑 制活性较高。大环内酯基团和糖衍生物以苷 键相连形成的大分子抗生素。由链霉菌产生 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
按来源:
分类
天然药物(第一代),红霉素、麦迪霉素、交沙 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半合成药物(第二代),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克拉霉素
注意事项
1.严重肾功能障碍及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 者禁用。 2.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3.禁与麦角衍生类药物配伍。
药物评价
1.本品为红霉素的结构改造物,具有15元大 环内酯结构。克服了红霉素口服给药,不 耐酸的缺点,使口服稳定性增加,生物利 用度提高,作用增强。 2.本品半衰期长,每天只需给药一次,连续 给药2或3日后药效可持续数天。 3.病人对本品耐受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 低。
不良反应
本品有潜在的肝毒性,长期及大剂量服 用可引起胆汁淤积和肝酶升高,尤其是酿化 红霉素较易引起。还可致耳鸣、听觉减退, 注射给药较易引起。其他常见消化道反应, 药物热、皮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心血管 系统可见室性心律失常、室速、QT间期延长 等。
禁忌症
对本药或其他大环内酯类药过敏者禁用。 慢性肝病及肝功能损害者、妊娠期妇女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
(1)与氯霉素、林可霉素类药物相互拮抗。 (2)本品可抑制阿司咪唑、特非那定、西沙必利 等药物的代谢,诱发尖端扭转性心律失常。 (3)本品可干扰茶碱的代谢,使茶碱血药浓度升 高,毒性增加。 (4)β-内酰胺类药物与本品联用,一般认为可 发生降效作用;本品可阻挠性激素类的肠肝循环, 与口服避孕药合用可使之降效。
按结构:
14元大环内酯 红霉素 15元大环内酯 阿奇霉素 16元大环内酯 麦迪霉素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
王向日;谢建功;周海军;郑海军;曹勇军
【期刊名称】《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8(10)4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特征.结果 13例患者CT表现小结节影12例(92.3%),其中8例HRCT显示小结节近侧端有"Y"字型或线状高密度影;支气管扩张11例(84.6%);空气潴留征6例(46.1%);肺间质纤维化3例(23.0%);多形态病变7例(53.8%).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
性,HRCT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王向日;谢建功;周海军;郑海军;曹勇军
【作者单位】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郴州,423000;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郴州,423000;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郴州,423000;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郴州,423000;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郴
州,4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2
【相关文献】
1.浅谈用多层螺旋CT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 [J], 崔铁坤
2.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J], 宋承东;曾光;黄鼎祥;周聪
3.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J], 谢峥;韦炳能;黄庆宁;周宽辉;钟庆英;钟佩文
4.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CT诊断与鉴别诊断 [J], 于文洁;隋冰冰;张志芳
5.胸部CT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影像学特征 [J], 王宏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体 。随着其在弥 漫性泛细支气管 炎治疗上 的成功应 用 , 究者 研 们发现大环 内酯类药 物对弥 漫性 泛细支气 管炎 的治 疗作 用并
非完全 为抗 菌作用 , 其原因主要是( 以红霉素疗法为例 ) ( ) :1 用 药需 1— 3个月方出现治疗 效果 , 短不小 于 7周 ; 2 弥漫性 最 ()
弥漫性泛细支气 管炎的发病 机制 目前 尚不清 楚 , 近年来 但 大量研究提示弥漫性 泛细 支气管 炎是一 种与遗 传有 关 的免疫 异常性疾病 。弥漫性 泛细 支气 管 炎患者不 仅 可 出现 多个 免疫 指标 异 常 , 血 清 冷 凝 集 素 效 价 、g 含 量 升 高 , 周 血 如 IA 外 C C D / D 细胞 比率增加等 , 还常伴 有细 支气 管组织 中大 量树 突 状细胞浸润 。余君等 发现弥漫性泛细支气 管炎患者 HL B 4 A 5 抗 原明显增高 ,WL和 MC ( C I 新的 HL —R相关抗原 ) AD 也轻度增 高, 表明 H A抗原参与机体 的免疫或变态反应。弥漫性泛细支 L
泛细支气 管炎机 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一疗法
国内 目前 尚缺乏 弥漫性泛细支 气管炎 的流行病 学资料 , 但 至 2 1 5月底 , 内文 献报 道 的弥漫性 泛细 支气 管炎 已达 00年 国 3 7例 , 3 仅上 海肺科 医院截 至 20 0 7年就已 发现 9 0多例 , 可见此
[ 文献标识码] A [ O ]0 36 /. s.0 19 5 .0 10 .2 D I1 .9 9ji n 10 0 7 2 1 .7 09 s
[ 中图分类号 ] 5 22 R 6 .1
[ 关键 词] 弥漫性泛 细支气管炎 ; 大环内酯类 ; 抗炎作用 ; 铜绿假单胞菌 弥漫性泛细支气 管炎 是一种 弥漫存 在 于两肺 呼吸性 细支 气管的气道慢性 炎症性疾 病 。受 累部位 主要 是呼 吸性细 支气 管 以远 的终末气道 , 突出 的临床表 现是 咳嗽 、 其 咳痰 和 活动后 气促 。过去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 5年生存率在 5 % 以下 , 0 弥 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气道常有铜绿 假单胞 菌定植 , 导致病 情反复加重 , 以呼 吸衰 竭及 肺 心病 为最终 结 局… 。直至 17 99 年 自红霉素被引入弥漫性泛细支气 管炎 的治 疗 , 5年生存率 其 才逐步提高 J 。近年来 新大环 内酯类 抗生 素的广 泛应 用逐 渐 取代 了红霉素 。虽然 大环 内酯类 抗生 素治疗 弥 漫性泛 细支 气 管 炎的机制不甚 明了 , 但多数学者对大环 内酯类 的非抗菌效 应
呼吸内科疾病鉴别诊断 病历模板

呼吸内科疾病鉴别诊断一、上呼吸道感染1.过敏性鼻炎起病急,常表现为鼻黏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有突发性连续喷嚏、鼻痒、鼻塞和大量清涕,无发热,咳嗽较少。
多由过敏因素如螨虫、灰尘、动物毛皮、低温等刺激引起。
如脱离过敏原,数分钟至1~2 小时内症状即消失,检香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原。
2. 流行性感冒为流感病毒引起,可为散发,时有小规模流行,病毒发生变异时可大规模暴发。
起病急,鼻咽部症状较轻,但全身症状较重,伴高热、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症状。
取病人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涂片,免疫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诊断。
近来已有快速血清PCR 方法检查病毒,可供鉴别。
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表现为咳嗽、咳痰,血白细胞计数可升高,鼻部症状较轻,X 线胸片常见肺纹理增强。
4.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很多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肝炎和心肌炎等疾病前期表现类似。
初期可有鼻塞、头痛等类似症状,应予重视。
但如果在一周内呼吸道症状减轻反而出现新的症状,需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免误诊。
二、急性支气管炎1.流行性感冒起病急骤,发热较高,全身中毒症状(如全身酸痛、头痛、乏力等)明显,呼吸道局部症状较轻。
流行病史、分泌物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症状明显,咳嗽轻微,一般无痰。
肺部无异常体征。
胸部X 线正常。
3. 其他其他肺部疾病如支气管肺炎、肺结核、肺癌、肺脓肿、麻疹、百日咳等多种疾病可有类似的咳嗽、咳痰表现,应详细检查,以资鉴别。
三、慢性支气管炎1. 支气管哮喘部分哮喘病人以刺激性咳嗽为特征,灰尘、油烟、冷空气等容易诱发咳嗽,常有家庭或个人过敏性疾病史。
对抗生素无效,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2.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临床症状类似,X 线检查无明显改变或肺纹理增加,支气管激发试验多阴性,临床上容易误诊。
诱导痰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加(≥3%)可以诊断。
侵犯气管支气管的复发性多软骨炎六例分析

侵犯气管支气管的复发性多软骨炎六例分析金旭如,李玉苹,陈成水,叶民,邢玲玲,陈少贤(温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浙江温州325000)[摘 要] 目的:探讨侵犯气管支气管的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RP)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6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6例侵犯气管支气管的RP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累及喉3例,均累及气管、支气管。
胸部CT检查示气管、支气管狭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气管、支气管软骨环消失,气道狭窄。
治疗采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控制炎症反应,4例呼吸道梗阻者行气管切开,3例行金属气管支架置入术。
目前6例均存活。
结论:呼吸道受累是RP病情严重的临床表现,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可控制症状,必要时气管切开、气管支架置入、呼吸机辅助通气,可解除急性呼吸道梗阻,以取得进一步药物治疗的机会。
[关键词] 多软骨炎,复发性; 气道狭窄;支气管镜检查;支架[中图分类号]R56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2138(2005)02-0146-03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RP)是一种较少见的炎性破坏性疾病,其特点是软骨组织复发性退化性炎症,表现为耳、鼻、喉、气管、眼、关节等其他结缔组织受累。
其中侵犯气管支气管者预后差,为主要的致死原因。
我院1988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10例RP,其中6例侵犯气管支气管,现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52.8岁(35~67岁),均符合McAdom诊断标准[1]并已排除其他内科疾病。
病程10个月~16年。
3例以外耳红肿、疼痛、耳廓塌陷为首发症状,随病程进展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咳嗽、声嘶、喘息、呼吸困难,另3例在最早表现耳鼻红肿、疼痛的同时已伴随呼吸道症状。
其中3例有关节肿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Ⅳ Ⅱ 50 10 512 64 71 79 58 49 46 81
4 Ⅳ Ⅱ 300 20 64 32 47 47 57 96 50 100
5 Ⅲ Ⅱ 200 40 64 16 65 98 65 83 59 94
6 Ⅱ Ⅰ 20 0 128 16 71 77 68 92 60 81
注 :表中治疗后为最末一 次 随 访 结 果 ; PaO2 : 动 脉 血 氧 分 压 ; VC % :肺活量百分数 ;FEV1 % :1 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数
中华内科杂志 1999 年 9 月第 38 卷第 9 期 Chin J Intern Med , September 1999 , Vol 38 , No. 9
·623 ·
疗效观察
6 例患者自确诊后即开始用较小剂量大环内酯 类药物治疗 。考虑到长期应用的耐受性问题 ,本组 多采用了新型药物 :3 例应用了罗红霉素 ,1 例为甲 红霉素 ,1 例为阿奇霉素 ,只有 1 例应用了红霉素 。 患者开始阶段皆住院治疗 ,治疗前及治疗 2 周后作 胸部 X 线 、CT、肺功能 、血气和冷凝集试验 ,出院后 在门诊定期随访 ,并重复上述实验室检查 。治疗中 例 1 因咯大量脓性痰 ,痰中多次分离出铜绿假单孢 菌 ,应用过头孢他啶等抗菌药物 ,其余 5 例没有应用 观察药以外的抗生素 。所有患者在治疗的最初 2 周 内症状和 (或) 肺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血清冷 凝集效价下降 ,但 X 线改变往往在数月后才出现 。 随访期间内主要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的变化如表 1 所 示 。例 1 为 74 岁的男性患者 ,至今已随访 24 个月 。 10 年前开始有咳痰 ,2 年来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 ,长 期被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肺间质纤维 化 、粟粒性肺结核等 。治疗前反复出现铜绿假单孢 菌感染 ,咳大量脓性痰 ,严重呼吸困难 ,卧床不起 ;因 疾病痛苦不堪忍受 ,患者企图自杀 。治疗初期伍用 了头孢他啶 、环丙沙星等 ,6 个月内痰量明显减少 , 细菌培养转阴 。呼吸困难逐渐缓解 ,肺功能与血气 改善 ,从卧床不起到 1 年后可缓慢步行 1 000 m ,目 前病情稳定 ,仍在随访中 。
【关键词】 支气管炎 抗生素 ,大环内酯
A clinical trial of 14 and 15 membered macrolides in treating six cases of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LIU Youning 3 , HU Hong , ZHANG Jinming. 3 Department of Pulmonary Medicine ,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
二 、病因与治疗 DPB 的病因至今不明 ,但有证据表明是与遗传 有关的免疫异常 。DPB 发病有明显的人种差别 ,到 目前欧美尚无肯定的病例报告 。日本学者发现 DPB 有家族发病倾向 ,并与抗原 HLAB54有关[9 ] 。HLAB54 是除印地安人与大部分犹太人外 ,包括中国人在内 的蒙古系人种的特有抗原 。DPB 患者的阳性率在 6312 % ,而对照组为 11. 4 %。有的日本学者认为 , DPB 可能只在上述 HLAB54阳性的人群中发病 。与 日本学者报告的结果不同 ,本组 6 例中 5 例检测了 HLAB54 ,但只有 1 例阳性 ,因例数少 ,尚待进一步研 究 。冷凝集效价的升高被认为与免疫异常有关 ,而 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后下降 (表 1) ,提示治疗机 制可能与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
therapeutic effect on DPB and the patients have good tolerance to them. However , the mechanism of its action , the
selection of the best macrolide , the most suitable dosage and the appropriate period of treatment still need further
作者单位 :100853 北京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 (刘又宁 、胡红) ;天 津胸科医院 (张金铭)
见小叶中心性结节影 ,往往有肺过度充气 ,病情进展 时可见两肺支气管扩张 ,偶有灶状肺炎 。(4) 肺功能 与血气 : ①1 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 FEV1) % < 70 % , ②肺活量 (VC) 下降 , ③残气量 ( RV) % > 150 %或残 气量/ 肺 总 量 ( RV/ TCL ) > 45 % , ④动 脉 血 氧 分 压 (PaO2) < 80 mm Hg (1 mm Hg = 0. 133 kPa) 。以上 4 项至少具备 3 项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DLCO) 一般正 常 。(5) 有 X 线证实的慢性副鼻窦炎或有明确的既 往史 。(6) 血清冷凝集效价大于 1∶64 ,抗原 HLAB54 阳性 。上述 1~5 项为必备项目 ,第 6 项为参考项 目 。本组 6 例患者全部满足上述 1~5 项标准 ,所有 患者高分辩率 CT 都显示有小叶中心性结节影 ,X 线 或 CT 证实有慢性副鼻窦炎存在 。血清冷凝集效价 2 例为 1∶64 ,4 例大于或等于 1∶128 ,有 5 例作了抗原 HLAB54检测 ,只有 1 例阳性 。6 例中有 2 例作了开 胸肺活检 ,获得确切的病理诊断 ,另 4 例行支气管肺 泡灌洗未得到肯定的病理诊断 ,但仍可符合 DPB 。
从疾病 X 线形态来看 DPB 属于弥漫性肺疾患 ; 从肺功能来看 ,DPB 与 COPD 完全类同 ,只是有特定 原因不把它归纳在 COPD 中 。总结本组 6 例的临床 特征可概括如下 : (1) 病史 、临床表现 、肺功能改变与 COPD 合并感染或支气管扩张相似 。(2) 多数病例 X 线可见两肺弥漫分布的小结节影 ,高分辨率 CT 示 结节为小叶中心型 。(3) DLCO 正常 ,血清冷凝集效 价升高 。(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 。其中小 叶中心性弥漫性结节影 ,以及 DLCO 正常对临床诊 断最有帮助 。
日本的调查表明 ,在成年男性 DPB 的发病率为 11/ 10 万 ,45 岁以上年龄组为 27/ 10 万[5] 。DPB 在 我国的发病率很难估计 ,自 1995 年以来据不完全统 计 ,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已收集到包括本组 6 例在 内的 10 余个病例 。据此我们认为 ,DPB 在我国并不 十分罕见 ,但也可能没有日本那么高的发病率 。鉴 于我国临床医生对该病还不十分熟悉 ,象例 1 那样 被误诊的病例还不在少数 。因 DPB 能否得到及时 治疗而其预后相差悬殊 ,故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至关 重要 。笔者认为 ,我国应尽快建立起自己的诊断标 准 ,并提倡对可疑病例试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 具体方法为 :红霉素 250 mg ,每日 2 次 ,可使用 6 个 月到 2 年 。如有效 ,可在用药后 2 周至 3 个月内 ,临 床症状 、肺功能及影像学均有改善 。用药期间应注 意复查肝功能 。
讨论
一 、诊断和发病率 我国早在 70 年代末就注意到这一疾患 ,并有类 似的病例报道[7 ,8] ,但临床资料不全 ,缺少明确的诊 断标准 ,也没有作病理检查 。本组 6 例表现典型 ,均 满足日本厚生省颁布的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 2 例开
胸肺活检得到明确的病理诊断 ,另 4 例 TBLB 活检 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病理诊断 ,但其临床表现符合 DPB ;再加上所有 6 例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 , 病情都有显著的缓解 ,DPB 的诊断应当没有疑问 。
表 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疗效
呼吸困难 咳痰量
例 号(H2J分级)(ml/ d)
冷凝集 PaO2 效价 (mm Hg)
VC %
FEV1 %
治前治后 治前治后 治前治后 治前治后 治前治后 治前治后
1 Ⅴ Ⅱ 240 30 128 8 46 58 61 73 55 62
2 Ⅳ Ⅲ 200 80 256 2 60 70 40 66 26 38
临床资料
6 例中 5 例来自解放军总医院 ,1 例来自天津胸 科医院 。年龄在 24~74 岁 ,其中男 4 例 ,女 2 例 。6 例都满足日本厚生省制定的 DPB 诊断标准 ,其内容 如下 : (1) 持续咳嗽 、咳痰及活动后气短 。(2) 胸部听 诊有 音 ,多为水泡音 ,也可为干 音或捻发音 。 (3) 胸部 X 线见两肺弥漫分布的小结节影和 (或) CT
·624 ·
中华内科杂志 1999 年 9 月第 38 卷第 9 期 Chin J Intern Med , September 1999 , Vol 38 , No. 9
investigation. 【 Key words】 Bronchitis Antibiotics , macrolides
弥漫性泛细支气 管 炎 (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 DPB ) 作为一独立的疾患被提出已近 30 年[1 ,2] , 自 1996 年起我国开始有诊断明确的病例报道[3 ,4] 。虽 然发病机制不明 ,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 DPB 的疗 效已不容怀疑[5 ,6] 。我们从 1995 年起共收治了 6 例 诊断明确的 DPB 患者 ,特报告如下 。
Beijing 10085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acrolides in treating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DPB) . Methods 142 and 152ring macrolides wer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six confirmed cases of DPB for 3~24 months. The improvement in symptoms , X2ray findings , lung function and results of blood gas analysis was recorded. Results Symptoms such as cough , sputum expectoration and exertional dyspnea alleviat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first 2 weeks. PaO2 level , FEV1 % , and vital capacity (VC) increased remarkbly. Diffuse small nodular lesions on chest X2ray or CT decreased in size within a few months. Conclusion Macrolides have signific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