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诊断的价值分析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弥 漫 性 泛 细 支 气 管 炎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 一 种起病诱 因暂不 明确 的慢 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 在肺组 织呼吸 性 细支气 管 等 区域 内弥 漫 性 存 在 ,常 常 累 及 支 气 管 壁 全 层 … 。DPB影像学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 表现 ,极易误诊 为其 他肺部疾病 。本研究 拟总结 和分析 DPB患者胸部 及鼻 窦的 CT表现 ,探讨 CT对 DP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二 、DPB诊 断 方 法 DPB临床诊 断根据相关标准 J:① 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 咳嗽 和 咳痰 ,活 动后 出 现 明显 呼 吸 困难 ;② 两 肺 听 诊 可 闻 及 明显干湿性哕音 ;③ 患 者胸部影 像学检 查结果 显示 ,肺组 织 出现细小结节影 ,呈弥 漫性分 布 ;④ 患者肺 组织生 理学功 能 检 查 结 果 显 示 :FEV 1.0/FVC<70% ,肺 活 量 <80% ,残 气 量 >150% ,或残气量/肺总量 >45% ,PaO2<80 mmHg;⑤ 患者 伴随有慢性鼻窦炎史 ;⑥ 实验 室检查结 果显示 ,血 清冷凝 集 效 价 >1:64,或 HLA—Bw54检 查 结 果 显 示 为 阳性 。 三 、CT检查具体方法 所有 DPB患者均行 胸部 、鼻窦 等部 位 CT扫描 检查 ,CT 检 测 仪 器 为 :飞 利 浦 Brilliance 64排 ,扫 描 参 数 为 :120kV,350 mA,0.5 S,HP15,1 i/in×16。DPB患者取仰卧位为检查位置 , 若需要检测肺组织后部病 理改变则应 取俯卧位 为检查位 置。 CT扫描检查时务必嘱咐 DPB患者在平静状态 呼吸下予 以屏 气 ,扫描正位定位相 ,从肺尖一 直扫描 至后肋膈角 部位 ,扫描 层厚为 10 mm,扫描层距为 8~10 mE,螺距设置为 1.5。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n n e 1De at n fRa ilg , a g i s ia fHeh u, a g i 4 8 0, R. h n ig,ta. p rme to doo y Gu n j Ho ptl z o Gu n x 2 0 P. C ia o 5
[ b tat 0 je v : v s g t h l i l p t oo i l n l s c o u e mo r p y( C A s c r ] bet e T0i et a et ec nc , ah l gc dmut l ec mp t d t g a h MS T)f t r s i n i i a aa ii o e u e a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治进展

・1193・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治进展
秦超(综述).吴琦(审校)
(天津市海河医院结核科.天津300350) 中圈分类号:R5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84(2010)08一1193-03
摘要:j尔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少见的小气道疾病,临床多被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 管扩张、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闸质性肺病和慢性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等.确诊需掌握显微镜下组织 病理学特点;典型病例可以根据呼气相高分辨率CT扫描、cT表现的Akira分型结合13本1998年修 订的I临床诊断标准诊断 气管炎的认识, 关键词: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病理;治疗
1
mm的淡黄色结节。典型病例在呼吸性细支气
管管壁、肺泡管及肺泡内有泡沫样巨噬细胞、淋巴细 胞和浆细胞聚集。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出现呼吸性细 支气管管腔狭窄及泡沫样巨噬细胞在支气管壁及管 内积聚。也会出现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扩张,但扩张 程度不像特发性支气管扩张那样明显。刘鸿瑞等H
o
对我国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胸腔镜下或开胸 肺活检标本做病理切片分析发现肺表面弥漫分布数 个细小灰白色结节,触之有细沙样不平感;切面可见 广泛细支气管为中心的结节,有时可见支气管扩张。 显微镜下组织病理学特点:①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定位于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而其他肺组织
[1]谭朴泉.弥漫硅泛细支气管炎[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1989。9<3):123-127.
[2]李英姬,胡红,工藤翔二.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和大环内酯类
药物疗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s(7):421-423.
肺CT马赛克征及其临床意义

肺CT马赛克征及其临床意义英文:Mosaicattenuation。
是肺小气道病变时高分辨力CT或薄层CT所示的一种非特异性征象,表现为肺密度不均匀,通常是片状或呈马赛克样分布,伴有邻近正常肺组织可称为马赛克征。
马赛克征可以由气道性疾病或血管性疾病引起。
由于气道疾病导致的马赛克征也即空气潴留,通常在相对较透明的肺组织内异常扩张或管壁增厚的气道,可见于各种各样的气道疾病,包括支气管扩张、囊性肺纤维化、缩窄性细支气管炎等。
而血管性疾病引起的马赛克征可见于慢性肺栓塞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局压。
【影像表现】CT表现马赛克征表现为肺密度增高区与肺密度减低区夹杂相间呈不规则的补丁状或地图状。
吸气相上的马赛克征可能由浸润性肺疾病、空气潴留或血管阻塞引起,多数情况下它们可以区分。
呼气相上的马赛克征更加明显,则可确定由空气潴留引起。
即由细支气管腔阻塞等导致换气不良部分的肺缺氧,并引起反射性小血管收缩,气体潴留。
局部血管收缩和气体的潴留会导致受影响区域的肺组织密度减低。
而血流重分配到那些正常肺组织区的密度则增高,表现为呈实变样阴影。
这种异常的低密度和正常肺组织的相对高密度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所谓的“马赛克密度”和“马赛克灌注”。
见图1。
图1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在血管性疾病引起的马赛克征中,表现为肺内灌注减低区、灌注正常及过度灌注区相间,即肺内灌注的不均匀性,形成影像上的密度梯度。
从HRCT上看,病变区域是透亮度增高的区域,而不是透亮度降低的区域。
【病理机制】马赛克征形成因不同的类型的疾病而具有不同的病理机制。
马赛克征可以由气道性疾病或血管性疾病引起。
以下介绍这两种疾病引起马赛克征得病理机制。
(1)气道性疾病在气道性疾病中马赛克征的出现是由于呈补丁样分布的狭窄性毛细支气管炎和增殖性毛细支气管炎的病理改变造成局部缺氧血管痉挛,使局部血流灌注减少而形成的斑片样分布的气体潴留征象,影像会表现为透亮度增高。
即需要明确的是:从HRCT 上看,病变区域是透亮度增高的区域,而不是透亮度降低的区域。
HRCT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意义

彩超在异位妊娠中的诊断价值孟凡然(福兴集团曹庄医院,山东枣庄277000) [关键词]异位妊娠;B 超;彩色多普勒 [中图分类号]R71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3324744201The Va lue of C olor Ultra s ound i n Ecotop ic Pr egnan cy D i a gnosisMENG Fan 2r an(Ca oz hua ng Hospita l of F uxing Group ,Z aozhua ng,Shandong 277000,China ) Key wor d s:Ecot opic pregnancy ;U ltrasound;Col or d oppler 异位妊娠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而异位妊娠破裂尤其是急性破裂伴有大量出血时,如果不能及时准确的做出诊断,常常会危及患者生命。
仅靠传统的临床物理及化验等方法诊断较为困难,超声检查是诊断异位妊娠的首选方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疾病诊断的正确性。
现将我院2005年至2007年12月利用彩超对48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本组年龄在19岁~43岁,均为住院患者,主要症状为突发性腹部疼痛,阴道有不规则出血,大部分有停经史,应用德国西门子SON OL I NE G50进行检查。
采用膀胱充盈法,在下腹部做纵、横、加压斜切扫查。
仔细观察子宫形态、大小、宫内有无胎囊,左右附件区及盆腔有无异常声像图表现。
且要注意盆腔包块的部位、大小、与子宫附件的关系,包块周边有无彩色血流信号,峰值流速结果与分析,阻力指数(R I),有无子宫直肠窝积液。
2 结果与分析异位妊娠48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输卵管妊娠43例,以流产型多见占50%,其次为破裂型占26.9%,胎囊型和陈旧型少见。
腹腔妊娠1例(占2.1%),彩超诊断符合率91.6%。
漏诊、误诊4例(占8.4%),1例为附件畸胎瘤蒂扭转,肿瘤组织坏死,以致其边界回声模糊,内部回声不均;1例为黄体破裂;另外2例为输卵管妊娠(且都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停经时间为37d 及41d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O例临床诊断相关问题探讨论文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O例临床诊断相关问题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临床诊断水平。
方法:对10例dpb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病理学诊断6例,临床确诊4例。
患者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的症状。
所有dpb患者合并副鼻窦炎,冷凝集实验>1:64占6例,动脉血氧分压(pa02)1:64有6例;痰培养结果发现4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副流感嗜血杆菌,2例为正常菌群。
动脉血气检查:有8例pa02<80mm hg(1mmhg=0.133 kpa),占80%。
肺功能检测:所有患者均为通气功能减弱,其中7例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例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8例fev/fvc<70%。
2.3 纤支镜肺活检,有8例经纤支镜肺活检取病理,6例符合病理诊断,阳性率为75%。
胸部hrct图示:肺弥漫性小颗粒结节影3 讨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是日本学者山中在1969年最先提出的一种疾病,该病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其中已知的影响因素包括感染、因遗传因素引起的免疫异常、大气污染等[4]。
在日本dpb的发病率与肺气肿非常接近。
dpb常隐匿发生,三大常见的症状为持续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
早期即反复发生下呼吸感染,痰量异常增多,以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为高,本组属文献报道易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呼吸衰竭晚期。
病理学检查是dpb确诊的“金标准”[5],肺活检是取得病理结果重要手段。
其病灶局限于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特征为炎症侵犯呼吸性细支气管全层,由于炎症和肉芽瘢痕灶的形成,细支气管变得狭窄甚至于阻塞,大量泡沫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和间质,严重者可发生细支气管与周围组织纤维化及小支气管扩张及感染,可引起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3.1 本组dpb临床检查结果,均符合日本厚生省1998年第二次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包括必须条件:①持续咳嗽、咳痰及活动时呼吸困难;②合并有慢性副鼻窦炎或有既往史;③胸部x线见两肺弥漫性散在分布的颗粒样结节状阴影或胸部ct见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状阴影。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CT征象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CT征象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新认识到的、特发的慢性进展的化脓性和阻塞性气道疾病,1969年由日本最早报道。
与哮喘病、支气管扩张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相比,尽管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但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具有特殊的病理学和放射学表现。
本病病因末明,多合并慢性鼻窦炎或有既往史,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w54密切相关,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
DPB预后不良。
【病理】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典型组织形态学表现为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的细支气管炎及细支气管周围炎。
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中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圆形细胞浸润使管壁增厚,常伴有淋巴滤泡增生。
由于肉芽组织增生瘢痕组织的形成,使呼吸性细支气管狭窄、闭塞以及肺间质纤维化。
其特征性改变为闭塞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末梢的肺泡隔、肺泡壁和肺泡腔内出现成堆的吞噬了脂肪的泡沫细胞(黄色瘤)。
进而引起闭塞部位的中枢侧支气管扩张、而闭塞远端的肺泡因过度充气而形成肺气肿。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纤毛摆动和超微结构都是正常的。
日本地区性发病的特点强烈说明环境和遗传因素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多发于男子(男女之比为2:1),发病年龄一般在20~50岁之间,多数在中年发病。
疾病逐渐发展并渐进加重。
虽然三分之一日本DPB患者示吸烟者,但与吸烟无关,患者一般也没有传染病病史、毒气吸入史或其他环境毒物暴露史。
发病具有家住性,但没有地域性。
通常隐袭缓慢发病而渐有呼吸困难,当合并呼吸道感染时病情加重,出现慢性咳嗽、咳痰及活动时呼吸困难三大主要症状。
此外,大部分患者有慢性鼻窦炎的症状。
两肺可闻及干湿啰音,以两下肺为著,可有发绀和杵状指。
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或肺心病的体征。
【CT表现】胸部CT检查尤其是HRCT的开展提高了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辨别力。
其CT表现有:1、肺野透亮度增加。
CT片上树芽征的临床意义

CT片上树芽征的临床意义树芽:树芽征(tree-in-bud pattern):是HRCT上细支气管周围炎,小叶中央支气管及其远端气道扩张、粘液嵌塞,在不同的截面组合在一起,形似“春天发芽”的征象。
树芽征最初用于描述肺结核并支气管播散,但也见于其他疾病,最经典的是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满肺的树芽征作为诊断依据之一。
影像学: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枯枝发芽的征象,位于肺外周或弥漫分布,常在胸膜下区肺小叶最显著。
跟指套征形成机制类似,但病变很小,树3-5mm,芽2-3mm。
图注:左图、中图:右下叶背段局限性树芽征,并支气管扩张。
右图:左上肺树芽征,左下叶背段厚壁空洞并液平。
提示肺结核空洞并支气管播散。
树芽征见于以下疾病:1 肺结核肺结核的树芽征一般分两种情况:弥漫性均匀分布的,提示血性播散型肺结核;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段非均匀分布的,提示为肺结核并支气管播散。
典型的血播通过胸片即可诊断。
如为肺结核并支气管播散,可以去找结核的其他线索:病变和影像学是否为多形性(渗出、增殖、纤维化、钙化)、多病灶、多叶分布、好发部位(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极少中叶)、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是否有典型的环状增强,临床上是否有结核的全身中毒症状、相关呼吸道和其他系统受侵的症状和体征。
进而行进一步检查:痰涂片抗酸染色、PPD、结核抗体。
很多结核,看到肺尖浸润或陈旧性病灶,加上下叶背段树芽征,影像学上就可以诊断肺结核了。
继发性肺结核出现树芽征提示支气管播散,痰抗酸杆菌染色阳性率应较高,诊断性抗痨应放在最后。
图注:血播肺结核,三均匀。
一般咯血者,积血的磨玻璃影多位于原发灶同侧和/或对侧同一层面或向下层面,因为血的密度较大,只能是往下淌。
这就像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坏死,痰液稠厚甚至使得叶间裂下坠,成为特征之一。
而结核的播散,既然是空气中的痰液飞沫或菌核传播。
飞沫比较轻,可以向上跑,这右图中的病灶明显是活动性排菌,而且慢性纤维空洞形成时间肯定较树芽征长,因此考虑树芽征继发于空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诊断的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4-05-14T08:59:58.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1期供稿作者:周忠明
[导读] 本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相对较轻,因此国内对于本病的相关报道也相对较少。
周忠明 (湖南省常德津市市人民医院湖南津市 415400)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应用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我院在既往7年内接诊的23例经临床、病理诊断证实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各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提高CT在该种疾病诊断中的鉴别、诊断能力。
结果 23例患者行CT检查,患者的CT表现主要分为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小支气管扩张、炎性斑片状实变影、肺间质纤维化以及小空洞。
行鼻窦CT检查,多数患者伴有副鼻窦炎表现。
结论胸部CT是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断时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在实际操作中应用鼻窦CT进行佐证,可以及早明确诊断。
【关键词】CT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132-02
临床上存在于左右两侧肺部细支气管及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小气道慢性炎症称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其是在上个世纪69年代末有国外学者发现并命名的。
本病的发生因素,目前临床尚无明确统一的意见,多认为与种族遗传有关[1]。
本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相对较轻,因此国内对于本病的相关报道也相对较少。
为提高本病的影像学的认识及提高疾病的诊断机率,此次我院就近期内接诊的23例本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06年6月到2013年6月间接诊的23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病理切片诊断证实。
2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7例、女性患者有6例;患者的年龄分布从17岁至73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3.2岁;患者的病程长短由2个月到34年不等,平均病程为9.3年。
全部患者临床均伴有明显的咳嗽、咳痰以及气促现象,另6例患者痰液呈现黄脓状痰、4例患者伴有少量的咳血现象。
23例患者在行体格检查时,均可在两侧中下肺部闻及湿罗音;实验室检查显示,23例患者的痰液标本中有9例患者的痰液中检出了铜绿假单胞菌、有3例患者检出了肺炎克雷白杆菌以及肺炎支原体和大肠埃氏菌各1例;行血气分析,结果显示,23例患者中有有7例患者存在低氧血症;行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8例患者的肺功能存在障碍。
1.2诊断措施:对23例患者均行胸部CT、鼻窦部CT扫描诊断。
嘱患者取仰卧位于检测台上(对于需要检测肺组织后部病理改变的患者则嘱其取俯卧位),同时嘱患者平稳呼吸。
应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64层螺旋CT对患者实施由肺尖到后肋膈角的扫描,将扫面参数调整至120kV、350mA、层后调整至10mm、螺距调整至1.5。
1.3诊断标准:参考相关文献制定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其中包括如下几点:患者临床表现出持续性的咳嗽、咳痰以及在活动后表现出呼吸困难。
既往存在副鼻窦炎病史或合并慢性慢性鼻窦炎。
胸部X先检查可见双侧肺部存在弥漫性散在分布的颗粒样结节状阴影或行CT检查时双侧肺部存在弥漫性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状阴影。
患者的肺活量不足80%、肺内残气量超过150%、血氧分压不足
80mmHg。
行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的血清冷凝集效价超过1:64[2]。
2 结果
2.1病灶分布情况:本组23例患者有19例患者的CT表现为病灶分布主要集中在两侧肺野及肺部外围,占82.61%;有3例患者表现为双侧肺野内存在散在的斑片状分布,占1
3.04%;有1例患者其双侧中上肺野的病灶分布较下野明显,占
4.35%。
2.2CT表现:23例患者行CT检查,患者的CT表现详见表1。
表1:表示本组患者CT成像分类[n(%)]
注:存在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的患者,其病灶分布不均匀且边界模糊、无融合趋势,多见于两侧肺部的中下叶;小支气管扩张患者表现为直径较小的气管远端呈柱状或囊状扩张;表现为炎性斑片状实变影的患者,其病灶多局限在患者单侧的肺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表现为条索状的阴影或网络状的阴影。
此外,本组还有19例患者行鼻窦部的CT检查,其中17例诊断为慢性鼻窦炎、2例诊断为急性副鼻窦炎。
3 讨论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是上世纪、60年代发现命名的疾病,关于本病的发病因素,目前临床尚部明确,但多认为与遗传、地域等因素有关。
本病在我国并不多见,其主要好发于韩国及日本等东亚国家[3]。
此外,曾有学者将活检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置入大鼠支气管后,大鼠确实建立了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因此部分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4]。
但现有的研究却不能解释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为什么会合并副鼻窦炎以及红霉素类药物对本病治疗有效却不能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现象。
病灶累及细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管壁全层,但其他肺组织不受影响是本病发生后典型的病理特点[5]。
这些受累的支气管会因淋巴细胞等细胞的浸润而出现管壁增厚、瘢痕病灶形成等现象,从而导致受累的只习惯出现狭窄、闭塞,进而导致闭塞近端的支气管出现扩张。
笔者也就该种疾病的CT表现总结如下:小叶中心性结节,且呈现为弥漫性的广泛分布;结节周围存在Y字型或线状的高密度阴影与结节相连;小支气管出现扩张并呈现管状或环状排列,且多数患者支气管管壁会出现明显的增厚现象;伴随着病情的发展,结节间会出现气体贮存现象;支气管扩张表现为不可逆;肺部组织表现出明显的纤维化样变;绝大多数的患者在型鼻窦CT诊断时,均显示伴有急慢性副鼻窦炎。
虽然该种疾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的特征性,但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也需与以下几种疾病进行区分[6]:其一便是支气管扩张,此种疾病的CT表现会出现“轨道征”等特征,但其支气管的管壁不会出现增厚现象,部分患者CT影响下可表现出树芽征,但多不会合并小结节阴影;其二便是粟粒型肺结核,虽然该种疾病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都会出现粟粒样的结节阴影,但相比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密度较低、分布更为广泛,且不会表现出树芽征等特性;其三便是肺组织间质性病变,该种疾病的CT表现会表现出组织间隔增厚并表现出网格状阴影,同时此种表现会伴有磨玻璃样的改变,而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却没有上述表现;其四便是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此种疾病的CT图像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表现极为相似,不同之处便在于小结节可以出现明显的融合现象,同时伴随着小叶间隔的增厚患者的纵膈、肺
门等的淋巴细胞也会出现明显的肿大。
结合此次研究结果与上述理论,笔者认为,CT技术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临床辅以鼻窦CT进行诊断,可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做出及早、明确的诊断,这样也可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Chen Y,Kang J,Li S.Diffuse Panbron chiolitis in China[J].R espirology,2005,10(1):7075.
[2]李惠萍,何国钧.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3,2(1):73-75.
[3]Fitzgerald JE,King TE,Lynch DA,et al.Diffuse pan bronchiolotis in the United States[J].Am J Respir Cric Care Med,2007,154:497-503.
[4]武秀华,沈策.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28(6):394-397.
[5]刘鸿瑞,刘彤华,任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0(5):325-327.
[6]谢峥,韦炳能,黄庆宁,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2,27(3):3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