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特殊叙述方式+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特殊叙述方式+课件

【典例】▲《合同》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 形式。这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 案】②①使小说情节的发展明快紧凑,便于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丰富复杂的内 容;②使语言简洁凝练,便于在叙述中留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考和想象的 空间;③便于突出人物形象,一句一段的形式能突出强调人物的话语和行为, 使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突出;④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使文中出 现的停车场、房间、医院三个场景快速自然切换;⑤便于加快叙事节奏,渲染 紧张气氛。
【真实】①塑造的人物真实。马可瓦多和家人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代表,真 实可信。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叙述阿斯托弗的近视以及他不戴眼镜 的原因,为下文阿斯托弗没看见蜷缩着的马可瓦多这一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③反映 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 取暖,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消失的舌头》)荒诞文学往往是通过对社会现 实的变形来反映生活真实,请从“荒诞”与“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6 分)【参考答案】①情节设置更是违背社会现实,带有明显荒诞性。如晓庄人舌头功能被 刻意放大变形,沉默或者撒谎竟然会使舌头消失。②小说刻画的人物源于现实。如小说 中“我”伙同乌木对二丙栽赃陷害,这些不公不义、欺软怕硬、埋没良知的人性弱点都 符合生活真实。③小说正是通过荒诞情节,批判生活中的人性陋习,主旨深刻而发人警 醒。例如“舌头的消失”(每点2分)(第三小点可以理解为荒诞与真实结合的主题意义) 【建模】先分别解说文本各元素(文本呈现+效果),再总结各元素结合的主题意义
6.荒诞与真实魔幻性与真实性:魔幻性,大致与荒诞性是同义语【建模】①题材 内容荒诞不经、脱离现实生活,或者人物、事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或者用神话 故事形式;②情节荒诞、离奇;③笔法荒诞,荒诞离奇的描写、意识流手法、时空 穿梭的构思等。④魔幻是现实的变形,其中必然蕴含着真实,这里的真实性既有生 活真实,更有艺术真实,如人物真实、情节合乎逻辑,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主题都是 真实可信的。【典例】▲有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藏着真实。请从“荒诞”和 “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高速公路上的 森林》]【荒诞】①情节荒诞。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作森林,警察阿斯托弗把 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②笔法荒 诞。小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如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 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中小米开尔连树和广告牌都分不清,这 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笔法。

历史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的交错

历史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的交错

历史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的交错历史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总是处于真实与虚构的交错之中。

它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来再现过去的历史。

这种交错的关系使得历史小说成为了一个有趣而引人入胜的文学类型,同时也引发了对于历史真实性与艺术创作的一系列讨论。

在历史小说中,作者通过融入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给人以沉浸其中的感觉。

读者可以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感受历史的氛围。

例如,在《红与黑》中,作者司汤达通过描写主人公朱利安·索雷耶的人生经历,再现了19世纪初法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读者可以通过这个虚构的故事,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然而,历史小说中也常常出现艺术虚构的情节和人物。

这种虚构的存在使得历史小说更具娱乐性和吸引力。

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往往给历史小说注入了一种戏剧性和紧张感,使故事更具吸引力。

同时,虚构的情节也使得作者能够更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塑造出更具有深度和复杂性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这种虚构的存在既是作者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

历史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交错,也让我们思考历史的真实性问题。

虽然历史小说是虚构的,但它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是否真实?对于这个问题,观点不一。

有人认为历史小说是对历史的歪曲和美化,它可能会改变历史事件的真相以符合故事的需要。

然而,也有人认为历史小说并非完全是虚构,它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演绎,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更直观、更生动的理解历史的方式。

历史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的交错,也引发了一系列对于艺术创作的探讨。

历史小说的作者面临着如何平衡历史真实性和艺术虚构的问题。

他们通过对历史材料的搜集和对历史背景的研究,力图在作品中保持一定的历史真实性。

然而,艺术创作的需要也要求作者做出一些虚构的改变和创作。

这种平衡是一项挑战,需要作者有充分的历史知识和创作能力。

在读历史小说时,我们应该对于其中的真实与虚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文学与历史关系分析

文学与历史关系分析

文学与历史关系分析文学与历史是两个互相关联且相互影响的领域。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作品反映和表达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历史为文学提供了素材和背景,而文学则通过艺术的手段将历史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作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往往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反映出时代特色和社会状况。

例如,近代中国的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为许多文学作品提供了创作的素材。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等角色,就是作者曹雪芹通过对晚清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塑造出来的。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影响,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二、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文学作品也可以通过叙述历史事件的方式,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和深入人心。

比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麦克白》和《亨利五世》等作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塑造了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这些作品通过绘画般的语言和戏剧性的情节,使得历史事件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了情感共鸣,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历史文学的流派与文化传承历史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流派,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解读,展现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比如,中国的古代史诗《西游记》和英国的中世纪史诗《贝奥武夫》都是对历史事件的艺术诠释,它们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还传承了文化和价值观念。

四、文学与历史的互动文学作为反映社会历史的艺术形式,也对历史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解读。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夸张、隐喻或想象等手法,发现历史事件中的细节和矛盾,提出不同于官方历史解释的观点。

这种对历史的重新诠释,不仅拓宽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促进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历史为文学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背景,而文学通过艺术的手段将历史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作品,使历史更加生动和饱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虚构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虚构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虚构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历史虚构成为一种常见而丰富的创作手法。

通过虚构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作家能够揭示世界的本质和人性的真相。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虚构并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一、历史虚构的定义与表现形式历史虚构是指作家以历史为基础,加入虚构的元素来表现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手法。

虚构的历史事件可以是改编已有的历史事实,也可以是作者自己创作的历史情节。

而虚构的历史人物则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也可以是作者根据历史蛛丝马迹所创作的人物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虚构形式多种多样,如小说、戏剧和传记等。

其中,以小说最为常见。

著名的《红楼梦》就是一个充满历史虚构的例子。

这部小说通过虚构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及其成员,展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以虚构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触动。

二、历史虚构的意义与作用1. 补充与丰富历史:历史虚构可以通过填补历史的空白和缺憾,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完整的历史认知。

作家可以在已有的历史事件上进行延伸和虚构,使历史变得更加立体和有趣。

2. 探索人性和社会问题:通过历史虚构,作家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与社会问题置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观察和思考。

这种历史虚构的手法使得作品能够更好地反映人类的困境和追求,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3. 艺术享受与想象力的释放:历史虚构在其独具的艺术形式中提供给读者以想象空间,让读者享受到美学上的愉悦。

通过虚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家创造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文学世界,为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觉和心灵体验。

三、历史虚构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1. 《水浒传》:这部以宋朝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虚构一百零八位英雄来展现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和压迫。

在修正和创造历史人物的同时,作者借助虚构手法以陈述自己的社会观念。

2. 《西游记》:这部描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神话小说,将历史与神话相结合,虚构了一系列奇幻的历险故事。

文学史知识:历史小说中的真实性和虚构性

文学史知识:历史小说中的真实性和虚构性

文学史知识:历史小说中的真实性和虚构性历史小说一直是文学界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它既能带给读者历史的真实感受,也能给读者带来想象的自由。

但是,历史小说中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一直是人们争议不断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小说的定义出发,探讨历史小说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并思考它们对于我们的阅读意义。

历史小说作为一个文学类型,一般来说,是以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为素材,构造虚构的故事情节,从而探讨人物心灵、社会体制、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这种文学类型既有一定的历史根基,又有明显的文学创造。

因此,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也在其创作过程中固有的。

历史根基是指历史小说的创作要素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点可以从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场景、社会背景等方面来看。

历史小说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取材于当时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进行创作,作者以此来丰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力图在小说中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形象。

例如,金庸的《天龙八部》中,西夏时期的战争、较量、武林门户等元素都是当时的历史事件;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段誉、虚竹等则是根据《西游记》、《红楼梦》中的人物原型而来,同时,金庸还在书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为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完整的形象。

但是我们也不能太过于苛求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因为历史小说的作品中会存在很多虚构的内容。

虚构性是指,历史小说所创造的情节、人物并不完全依据历史记录而来。

这些内容既可以是作者自己的想象,也可以是基于已有的历史素材,但对于历史事件过程、人物某些特点可能进行了调整或者删减。

这些虚构内容使得历史小说具有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会给读者带来很多惊喜。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中就存在很多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些虚构内容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情节性、文学性,读者们也根据这些情节走进小说的世界。

历史小说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的较量,一方面彰显了历史小说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也引出了我们阅读历史小说的一些思考。

对于历史小说的真实性,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创作历程来了解作者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古代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的辨析

古代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的辨析

古代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的辨析古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故事和观念,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虚构与真实的辨析问题。

虚构和真实的相互交织,为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并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文学中虚构与真实的辨析,探讨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特点和意义。

一、虚构与真实的交织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以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为基础,通过自由发挥和夸张来塑造丰富的文学形象。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充满了艺术性的夸张和虚构,使得故事更加丰富有趣。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会融入真实的历史事件、社会背景和人物,使得故事更加具有可信性和时代感。

通过虚构与真实的相互交织,古代文学作品达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虚构的表达手法虚构在古代文学中采用了多种表达手法,以丰富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观赏性。

其中,以神话和寓言为代表的表达手法充分展现了古代文学中的虚构特色。

神话作为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叙事形式,通过对神、仙等超自然存在的描绘,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

寓言则通过对动物、植物等象征形象的使用,传递了深刻的道德寓意。

这些虚构的表达手法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和思考空间。

三、真实的再现与反思古代文学中的真实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古代社会的写实记录,一些文学作品以描写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为创作出发点。

例如《红楼梦》中描绘的大观园、贾府等环境,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阶级分化和沉重的人生命运。

通过真实的再现,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社会的真相,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四、虚构与真实的辨析意义虚构和真实在古代文学中的交织,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首先,虚构带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作品更具吸引力和观赏性。

其次,真实的再现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文化内涵,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和人文精神。

最后,虚构与真实的辨析也促使读者思考现实与理想、虚幻与真实之间的关系,拓宽了人们的思维和审美的广度。

古代文献中的历史真相与虚构

古代文献中的历史真相与虚构

古代文献中的历史真相与虚构在探索古代历史时,我们经常依靠文献记录来了解过去的真相。

然而,古代文献并非完全可靠,其中既包含了真实的历史记录,也掺杂了虚构的元素。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献中的历史真相与虚构,并思考这种双重性对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研究造成的影响。

一、历史真相的模糊性在古代,文献是记录历史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古代文献的内容往往存在着模糊性。

首先,记载历史的人可能会出于政治、宗教或个人目的修改、伪造文献内容。

这种情况下,文献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

其次,文献的传承和保存过程中也存在着信息丢失、遗漏等问题,这可能导致我们无法获得完整的历史信息。

因此,在研究古代文献时,我们必须对其真实性进行审慎的评估。

二、历史真相与虚构的辩证关系尽管古代文献中存在着虚构的元素,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否认,因为这些虚构元素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情感需求。

文献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历史的真实性和虚构性的双重性。

真相和虚构在古代文献中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存在。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融合的历史真相与虚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人类心理。

三、历史真相与虚构的价值与意义尽管古代文献中存在虚构元素,但它们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虚构元素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历史视角和文化观点。

通过了解古代人的想象和创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心理和信仰。

其次,文献中的虚构元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古代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因此,虽然虚构元素并不是事实,但它们在历史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如何辨别历史真相与虚构鉴别历史文献中的真相与虚构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综合利用多个文献来源,尽可能获得全面的信息,以避免片面性和主观偏见。

其次,我们需要审视文献的来源和特点,了解作者的背景、立场和可能的动机。

同时,我们还应该结合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多维度的方式验证文献中的历史真相。

文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

文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

文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文学与历史是两个看似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领域。

文学以各种形式和手段记录和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而历史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事件发生的记录和研究。

尽管文学和历史各自有其独立的目的和方法,但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从历史影响文学、文学体现历史以及文学对历史的重塑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历史影响文学历史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

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记录和叙述,历史提供了文学作品创作的基本素材。

战争、革命、社会变革等历史事件,成为文学创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题材。

例如,中国近现代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社会变革、国家命运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再现和阐释,使得历史与文学相互渗透。

而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二、文学体现历史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也是对历史的体现。

文学作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故事、情节、人物以及语言的运用,把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和社会背景重新呈现给读者。

文学在体现历史时,往往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情感和想象力的诉求,将读者带入历史的场景中。

文学的再现性使得历史的真实性得以传达,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也得到了拓展。

三、文学对历史的重塑文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形式,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单纯反映,还能够对历史进行重塑。

文学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解读和再创造,给予了历史更深层次的意义。

通过文学的想象和表达,历史事件可以得到更加多元和丰富的解读,历史人物的形象也可以被赋予更加复杂和丰满的内涵。

同时,文学也能够通过对历史的重塑,呈现出历史的缺失、遗忘和扭曲,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历史的真相和意义。

总结起来,文学与历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文学通过各种形式体现历史,同时也对历史进行再创造和重塑。

文学和历史相互交织,在相互关系中不断挖掘和诠释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是文学还是历史,都拥有重要的研究和欣赏价值,共同构建了人类文明的精神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有人说,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有客观性、连续性;但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一堆“素材”,经过历史哲学家们主观化的阐释后成为了诗意化的历史,是偶然的、零散的,而所谓的“真实”也是虚构的“真实”。

历史究竟是怎样的?是简单地、机械地客观重现和还原还是想象的主观阐释和编织呢?
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实地反映着自然和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而自从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文学”和“历史”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唯物史观创始人马克思曾经说过:“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黑格尔则指出一切历史都具有当代性。

传统历史观把历史看做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故旧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就把文学文本看作是对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是对业已发生的事实的连续而线性地描述。

于是旧历史主义把正史、大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的事迹等作为分析对象,历史的记录者以趋近客观事实为标准。

由此,传统上认为历史是“记时”,而文学是“叙述”,历史的真实性远远大于文学的虚构性。

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也被看作是简单地、机械地反映被反映关系。

这种传统的观念在《新科学》出版后开始受到置疑和挑战。

真正对“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分析透彻的是一批新历史主义者。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以及他的学术伙伴们。

历史学家并不是由始至终地记录了“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用虚构的比喻语言编码“真实”,所以说,一定程度上文学大于历史,文学早已注入了历史的生命之中。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另一个推动者路易斯·蒙特洛斯,作为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最佳实践者,就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个互相交错、依存的概念。

所谓“文本的历史性”即文学总是表现出社会与物质的某种矛盾现象,虽是源于个人体验,却总是彰显着特殊的历史性。

而与之对应的“历史的文本性”则指历史主体的阐释性,历史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需要阐释的空白点,人们只是审美的、道德的选择自己认同的被阐释过的“历史”,虚构性大于真实性。

新历史主义者不再把历史看成是由客观规律锁控制的过程,看成是文学的“背景”或“反映对象”,而是把历史和文学两者同时看成是“文本性”的,由特定文本构成。

他们打破了历史的“真实”假象,提出历史和文学同属一个符号系统,作为文本存在的历史,带有一般文本的特征,想象和虚构因此而成为历史文本无法摆脱的特质。

文学、历史和社会三者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比较典型的观点是“历史是作为意识形态进入文本的”。

新历史主义批评充满意识形态性,其政治化批评特征显著。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在其著作《回声与惊叹》中明确地说:“不参与的、不做判断的、不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的写作是无任何价值的。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新历史主义就是一种政治批评,但它并不是在现实世界中颠覆现存的社会制度,而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

有人坚持认为“历史”是由各种声音和各种形式的权力讲述的故事,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作者分析了历史意识的各种形式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基础。

历史作为文本,根植于社会制度并受其制约,总是体现着权力的关系。

格林布拉特进而提出,不让历史或文学作为文本,它们都是一种权力运作的场所,不同意见和兴趣的交锋场所,传统和反传统的势力发生碰撞的地方。

海登·怀特认为,历史事件在价值判断上是中性的,而究竟是戏剧性还是悲剧性的事件主要取决与从属于某个阶级立场的历史学家和其惯用的编织方式。

文学亦如此,并不是被动地反映历史事实,而是通过阐释参与历史意义的创造甚至参与对政治话语、权力运作和等级秩序的重新审理。

新历史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乔纳森·多利莫尔发现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和充满挑战的话语体系,他强调文本解读的意识形态性,认为文学就是实践,文学就是对政治、对文化、对精神、对自我的一种无形把握。

它在参与历史之时,就在唤醒心灵;在再现当代历史之时,就干预了历史;在叙说历史之时,就进入了当代史;在述说文学的幻想之时,就进入了非文学的现实政治操作。

伊格尔顿虽不是新历史主义者,但只要谈及文本、历史与意识形态的相关话题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他,他和他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对文学批评产生着重大影响。

伊格尔顿不仅把文学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他还提出真正的历史从来不会直接呈现于文本之前,呈现在文本之前的是已经被特定的意识形态构造出来的、被意识形态加以“意义化的历史”,“历史确实进入了文学文本,但它完全是作为意识形态进入文学文本的”,而且即使在文本内部生产这些意识形态素材的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仍是意识形态。

同时伊格尔顿进一步指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不论文学的内容、形式、还是它的风格,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

他甚至断言:一部文学史,实质是政治与意识形态历史的一部分,“那种‘纯’文学理论不过是学术上的神话。


文学话语的特点是其并不是把历史作为直接的客体,而是基于潜藏于历史中的意识形态的形式和材料发挥作用。

历史也并不是单一的文本,其内部渗透着浓厚的意识形态性。

弗莱曾经说过:“文学位于人文学科当中,它的一侧是历史,另一侧是哲
学。

由于文学本身不是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于是批评家必须从历史学家的观念框架中去寻找思想。

”历史是文学的最终能指,也是文学的最终所指,历史通过意识形态的决定性对文本产生作用。

而任何文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视野中产生和发展的,离开社会和历史,任何批评阐释都将失去根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