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先进城市经济转型的三种主要模式
国外经济发展模式

国外经济发展模式
国外经济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其中一些典型的模式包括:1.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强调市场调
节和私人企业的作用。
2.计划经济模式,以苏联和中国为代表,强调政府对经济
的计划和控制。
3.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德国和北欧国家为代表,强调政
府宏观干预和社会福利。
4.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以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国家为代表,
强调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这些模式在历史上各有千秋,但在实践中都存在优缺点。
国外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英国伯明翰经济转型启示

管理
英国伯明翰经济转型的启示
伯明翰 立足城市基础特点 除旧布新 , 立 足优势工业 了 多产 业 化发 展 格局 退 二进三 , 走出
文 伍爱群
英国伯明翰在10 0 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早期 曾享有 工厂 和 工业革命 摇篮 的称誉
世界
目前 , 这 座 曾 以制 造业 闻名 于世 的工 业城 市 , 一 改昔 日马达轰 鸣 烟 囱林立 的 旧城模 样 , 展 现给人们 的
新 的优势迟 迟没有建 立 , 是这一 时期伯 明翰 衰落的一 个重
要原 因
务业为 主的多元化经 济体系作为 目标 , 强化政策 导向作 停停走 用 , 推动经 济转型 , 形 成健康的经 济生态 融业 商业 贸易 专业 咨询 大力发 展金 漫长而 曲折的转型 阶段 结构调 整最初 主要在工业
自二 战后 30 多 年 时 间 , 伯 明翰 开 始 进 入 走
石油 等 企业 , 加 快 从规 模生 产 向高端 设 计
业转 移计划 , 推动产业 结构调整 的重心逐 步由工业 内部转 从 1970年 代末起 到现在 , 伯 明翰经 济转 型渐入佳境 在全球 性产业结构 调整 浪潮的冲击下 , 伯 明翰 在调 整制造 业产业 结构 发展 高科技 产业的基础上 , 重点推动 第三产
产业 , 使现 代服务业成 为城 市经 济的主要支柱 时 , 始终保持一 定的制造业 比例 , 重点扶植 汽车 引进 管理 化工 成
等优势制造产业 , 不断调整 优化制造业 产业结构 并积极 研发和 营销等价值链 高端部 门 , 加快航 空 集
成 了全面打 击
向服务业
在资 源环境 的压逼 下 , 伯 明翰 开始实施 产
上海 国 资
三大世界级湾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三大世界级湾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旧金山湾区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加州,这一地区由旧金山市和奥克兰市等地组成,毗邻太平洋,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旧金山湾区以其发达的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而闻名于世,成为了全球湾区地区中的一颗明珠。
在旧金山湾区,“飞地经济”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旧金山湾区充分发挥了地理位置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和科技企业在这一地区设立办公室和研发中心。
谷歌、苹果、Facebook等知名企业都在旧金山湾区拥有自己的办公场所,这些企业之间的互相合作与竞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产业链,推动了旧金山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旧金山湾区依托先进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支持了各类创新企业和初创企业的成长。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旧金山湾区的银行和投资机构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完善的金融服务,为“飞地经济”模式的落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旧金山湾区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打造“飞地经济”示范区。
通过与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密切合作,旧金山湾区在湾区创新、旅游业发展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湾区“飞地经济”模式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东京湾区东京湾区是日本最重要的经济地区之一,地处日本首都东京湾畔,是日本乃至亚洲最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被誉为“远东最大的湾区经济”。
作为全球湾区地区的典范之一,东京湾区以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成为了“飞地经济”的标杆。
东京湾区通过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和创新产业,实现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在东京湾区,拥有诸多世界500强企业,大多数企业都在这里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和办公室,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东京湾区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功夫,不断完善产业园区和交通网络,为“飞地经济”提供了便利的环境。
东京湾区的成田机场是亚洲一流的航空枢纽,为全球湾区地区的贸易和投资活动提供了便捷的纽带。
东京湾区还积极促进了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和转型。
作为全球湾区地区绿色发展的典范,东京湾区的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致力于推动能源、环保和绿色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成为了“飞地经济”模式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典范。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模式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200字,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模式摘要1. 工业转移型城镇化工业转移型城镇化是指将传统产业转移到城镇地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实施产业升级和转移,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工业转移型城镇化可以有效利用城镇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2. 生态型城镇化生态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一种模式。
通过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型城镇化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不仅可以改善人居环境,还能保护生态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3. 特色小镇型城镇化特色小镇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打造特色小镇的一种模式。
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产业特色和景观资源,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等,提升城镇的特色和竞争力。
特色小镇型城镇化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推动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4. 智慧型城镇化智慧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系统,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一种模式。
智慧型城镇化通过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和便利化。
智慧型城镇化能够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品质,提升人民生活的便利性和幸福感。
5. 宜居型城镇化宜居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提升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一种模式。
宜居型城镇化通过改善住房条件、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和完善社区管理,提升人民居住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宜居型城镇化注重人民需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
结论新型城镇化的五大发展模式各有特点,都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工业转移型城镇化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生态型城镇化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型城镇化提升城镇特色和竞争力,智慧型城镇化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和便利化,宜居型城镇化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
经济转型的三种模式

近代城市化进程始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一座座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的矿业城市相继诞生。
矿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资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和就业形势严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陆续对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进行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
英国伯明翰:以服务业为中心,脱胎换骨,旧貌变新颜伯明翰是一座典型的煤炭城市,曾享有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世界工厂”名声。
直至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的就业人口中仍有近半数捧的是制造业的饭碗,至2003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20%,预计到2010年将持续下降到10%。
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伯明翰经历了向非工业化城市转型的漫长历程。
布林商业街是伯明翰城市改造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伯明翰由一个工业化城市转变成以服务业为龙头的非工业化城市。
布林商业街位于伯明翰市中心,于1964年竣工,是一组典型的20世纪60年代风格的水泥建筑。
20世纪80年代后期,查尔斯王储在谈到布林街时曾毫不留情地说:“它没有吸引力,没有人情味,没有个性。
它是一场被策划的意外祸害。
”当时,布林被公认是伯明翰衰败和不堪入目的标志。
而今日的布林,却成为伯明翰发展非矿产业、实行非工业化转型的新象征。
经耗资5亿英镑的改造,布林已脱胎换骨。
明亮的玻璃顶街道和空中走廊,开放的室内室外公共空间的巧妙转换,上百家品牌店,热闹的可供文艺表演的广场、食品铺、咖啡室和娱乐中心,等等,将昔日“水泥丛林”的灰暗面目一扫而光。
布林的重新开张,为伯明翰创造了8000个就业岗位,带来了每年1.8亿英镑的收入。
伯明翰市政议会在制订城市改造方案时,不单单考虑经济转型,也把市政建设和文化建设视为转型的重要内容。
此举对伯明翰转型的影响真是非同小可。
伯明翰从实际情况出发,把转型重点放在发展金融业、专业咨询、零售业尤其是会展业方面。
当前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五大趋势

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服务业的 需求不断增长,促进了服务业的发 展。
消费结构的变化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 构发生了变化,人们对服务业的需 求不断增加。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服务业的效 率和服务水平。
全球化
全球化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 更丰富的资源,为服务业的发展提 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服务业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 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
服务业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性
1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之一,也是城市经济转型的关键领域之一。
2
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服务业水平, 促进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推动城市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3
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升 级和优化。
2023
当前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 五大趋势
目录
• 趋势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 趋势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 趋势三:新兴产业的崛起 • 趋势四:城市群与城市圈的协同发展 • 趋势五: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01
趋势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的定义与分类
服务业是指为商品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行业,包括商业服 务、交通运输服务、研发与技术服务、金融服务、房地产服 务、文教与娱乐服务等。
加大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绿色制造等领域资金支 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投入。
推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 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实施更加开放的创新政策,吸引全球创新资源要素聚 集,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
世界先进城市经济转型的三种主要模式

世界先进城市经济转型的三种主要模式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重大转折,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大变革。
城市经过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都面临着从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建设等进行全面调整与转型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转型是世界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
芝加哥、伦敦、新加坡、香港等许多世界先进城市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都经历过城市转型的风雨历程,它们的成功转型模式和经验将给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无锡带来一些借鉴和启示。
模式一:产业多元化战略――芝加哥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体系产业多元化战略一般是由原来资源采掘加工或传统制造业等单一的产业格局,转变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多元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无论是传统工业城市,还是资源型城市,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是世界城市经济转型中应用最广、最典型的转型模式。
下面以美国芝加哥实施产业结构多元化转型的成功经验为例来说明。
芝加哥在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推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站到了各个领域的最前沿,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极具特色的多元化经济体系。
芝加哥是美国老工业城市之一,历史上芝加哥经济结构的主要基础是商业贸易和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位于城市南部的钢铁工业、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业,以及市区的食品加工、印刷业历来是芝加哥的经济支柱。
但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美国工业结构的转型,重工业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就业岗位大量减少,1967年到1982年制造业就业减少了46%,有1/4的工厂被关闭。
面对复杂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芝加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进行产业调整、转型与升级,到20世纪90年代芝加哥基本完成了经济调整与转型,重新复兴。
芝加哥经济转型的主要措施可总结为以下方面:一是重点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芝加哥政府在分析原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芝加哥充分发挥并加强了传统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商业贸易、金融业、会议展览及旅游业,使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世界各大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差距

世界各大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差距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将分析世界各大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差距,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亚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差距亚洲作为人口最多的大洲之一,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差距。
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些国家以其高效的生产体系、技术创新和大规模的劳动力储备,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与此相比,南亚地区的发展模式更加依赖于服务业,如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和斯里兰卡的旅游业等。
这一差距源于各地区资源禀赋、历史背景等多种因素。
二、欧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差距欧洲在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西欧国家以其先进的制造业和高附加值的产品闻名于世。
德国的制造业、法国的奢侈品、瑞士的钟表等都代表了欧洲的高端制造业模式。
而东欧国家在经济转型后,主要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制造业、农业等实现经济发展。
欧洲的差距主要源于国家内部的发展差异、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历史和文化因素等。
三、北美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差距北美洲以其发达的经济体系和创新能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以其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和高科技产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加拿大则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依赖资源开采和制造业实现了经济增长。
北美洲国家的经济差距主要是由于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因素造成的。
四、南美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差距南美洲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大的多样性。
巴西作为南美洲的经济龙头,以其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支撑,成为该地区最大的经济体。
与此同时,阿根廷和智利等国家则以其独特的经济特点脱颖而出。
南美洲的经济差距主要受制于各国资源禀赋、政治稳定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五、非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差距非洲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但也呈现出多样性。
北非国家,如埃及和摩洛哥,主要依赖旅游业和制造业发展;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如南非、尼日利亚则以矿产资源开采和农业为主要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先进城市经济转型的三种主要模式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重大转折,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大变革。
城市经过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都面临着从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建设等进行全面调整与转型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转型是世界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
芝加哥、伦敦、新加坡、香港等许多世界先进城市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都经历过城市转型的风雨历程,它们的成功转型模式和经验将给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无锡带来一些借鉴和启示。
模式一:产业多元化战略――芝加哥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体系产业多元化战略一般是由原来资源采掘加工或传统制造业等单一的产业格局,转变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多元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无论是传统工业城市,还是资源型城市,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是世界城市经济转型中应用最广、最典型的转型模式。
下面以美国芝加哥实施产业结构多元化转型的成功经验为例来说明。
芝加哥在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推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站到了各个领域的最前沿,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极具特色的多元化经济体系。
芝加哥是美国老工业城市之一,历史上芝加哥经济结构的主要基础是商业贸易和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位于城市南部的钢铁工业、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业,以及市区的食品加工、印刷业历来是芝加哥的经济支柱。
但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美国工业结构的转型,重工业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就业岗位大量减少,1967年到1982年制造业就业减少了46%,有1/4的工厂被关闭。
面对复杂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芝加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进行产业调整、转型与升级,到20世纪90年代芝加哥基本完成了经济调整与转型,重新复兴。
芝加哥经济转型的主要措施可总结为以下方面:一是重点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芝加哥政府在分析原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芝加哥充分发挥并加强了传统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商业贸易、金融业、会议展览及旅游业,使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后,芝加哥逐步建立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的经济体系。
1990年至2002年期间,芝加哥服务型经济的重要地位急速提升,使其在商务服务业领域的表现毫不逊色于纽约,10年间服务业就业岗位总量增长了82%,达到56.58万人。
二是大力吸引投资,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
作为一个国际城市,芝加哥大力吸引外资,到1998年底,大芝加哥地区共有外资企业3400个,提供就业岗位24万个。
除了外资,芝加哥也成功地吸引了不少本国跨国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芝加哥致力引进新兴高科技工业中的管理、研发、营销等价值链高端部门。
如波音飞机公司的总部原在西雅图,但当芝加哥政府得知波音公司为了接近市场而有意迁往美国中部地区时,主动向波音公司提出优惠条件,终于使波音总部迁入芝加哥。
波音总部的迁入为芝加哥带来了300多位高级市场管理、项目开发专家。
三是立足传统优势工业,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
在经济调整过程中,芝加哥并没有因为追求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而完全放弃传统制造业,而是重点扶植如包装工业、食品加工及金属加工等传统优势制造产业,不断调整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
模式二:产业更新战略――伦敦创意产业推进城市更新运动产业更新战略,即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全新产业群,把原来从事资源开发的人员转移到新兴的产业上来。
如用三产替代二产,用高新技术产业替代传统产业,用高附加值产业替代低附加值产业,用“多产业支撑”替代“一产独撑”等等。
产业更新模式无疑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模式,它摆脱了对原有资源的依赖。
下面以英国伦敦发展创意产业,实施产业更新战略的成功经验为例来说明。
伦敦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实现了城市产业更新,从一个传统的工业和金融服务业城市成功转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伦敦这个传统的工业中心开始衰落,环境污染和房地产昂贵等问题日益突出。
大伦敦规划指导产业向伦敦西部发展,还规划了里丁、斯拉夫、布拉克尼尔等新镇,并限制高污染工业的进入,这些都从客观上为新兴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伦敦开始实施以银行业等服务业替代传统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
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转向以金融、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商业和金融服务部门及其他一些高科技支撑的产业创造的就业占到全市1/3,并且生产出40%的财富。
伦敦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和金融区的发展对大伦敦地区和英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牵引作用。
伦敦金融区的GDP占伦敦GDP的14%,占整个英国GDP的2%。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伦敦的金融服务、商业服务业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疲态。
但伦敦对此早有预见,成功借助创意产业实现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又一次优化和升级。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伦敦重要的经济支柱和核心产业。
在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彻底改变过去的商业模式,不再以生产制造为中心来做思考,更强调创意、营销等概念。
位于伦敦东区的霍克斯顿临近剑桥大学,聚集了500多家创意企业和大量优秀的创意人才,是世界著名的创意产业园区。
《哈利波特》自1997年问世以来,全系列书已卖了2亿本,以数码特效制作的电影,首集在全球缔造5亿多美元的票房,一系列电脑游戏软件,销售也破数百万套;“古墓奇兵”系列游戏,全球至今已销售2800万套。
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财富仅次于金融服务产业,同时也是第三大容纳就业人口的产业领域,是增长最快的产业。
2003年,英国首相战略小组指出,用就业和产出衡量,伦敦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金融业,一年中伦敦的境内外游客在艺术文化方面的花费超过了60亿英镑。
据《伦敦市长文化战略草案》的数据,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估计年产值为250亿-290亿英镑,从业人员达到52.5万。
而且,伦敦创意产业人均产值也远远超过全国的水平,2005年伦敦创意产业人均产值为2500英镑左右,几乎是全国创意产业人均产值1300英镑的一倍。
模式三:产业高端环节战略――新加坡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产业高端环节战略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以及产业的研发、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并将一些传统的低端产业或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业环节适时适度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现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功能提升。
纽约、新加坡、香港、东京等国际大都市都是发展产业高端环节实现城市转型的典型。
下面以新加坡为例来探讨实施产业高端环节战略这一转型模式。
新加坡城市转型经历了一个典型的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的发展历程,成为发展总部经济的全球典范。
新加坡国土面积不大、人口只有四百多万,却一直是亚洲经济发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自1959年独立以来,新加坡经过40多年的发展,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经历了三次成功转型,即从传统的转口贸易转向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发展出口导向工业,打造亚洲国际金融中心;从“制造基地”转向“总部基地”,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
如今,新加坡已经转变为云集了绝大部分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新兴工业国家,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典型的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的发展历程。
在以总部经济为核心的城市转型过程中,新加坡主要推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政策大力引导奠定总部经济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全面接受了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为后来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加坡十分注重发展金融和商业服务业,政府先后制定《1972年度预算报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发展规划》(1981年)和《新加坡经济:新方向》(1986),确立了亚太地区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地位。
新加坡还制定了吸引“总部”的差别性优惠政策,包括特准国际贸易计划、商业总部计划、营业总部地位和跨国营业总部奖励等,对不同类型的总部给予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并提供良好的环境、服务及设施。
如对从事五大商品交易的国际贸易机构,营业额超过2亿新元或具有全球贸易网络及良好公司业绩等条件的公司每年只征收10%的公司所得税;政府授予“区域总部”头衔的企业将享有15%的税务优惠;获颁“国际总部”称号的企业除享有区域总部企业的优惠外,还可获得额外优惠。
二是总部经济引导产业转型。
上世纪80年代,在新加坡吸引大量跨国公司总部入驻的同时,制造业成本的上升又迫使企业将制造环节外迁,新加坡政府在此期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既使总部及研发部门留在新加坡,又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
目前,新加坡制造业基本属于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拥有不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尖端科技产品,被称作国际高新产业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现代服务业也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64%,其中商业服务(包括对外贸易)、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金融服务等是服务业最主要的行业。
在金融(银行、保险、会计、律师、审计)、交通(快捷的空运、海运和高效的港口)、商业、酒店餐饮等领域发展迅速,被公认为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
三是确立全球总部经济城市地位。
新加坡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东南亚乃至全球著名的总部聚集地之一,在全球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新加坡作为进军东南亚的起点,更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实施其海外扩张战略。
目前,共约有7000多家跨国公司到新加坡投资,其中许多世界500强公司,如惠普、壳牌、佳能、IBM、朗讯、联邦快递等都在新加坡设立了分部。
跨国公司在新加坡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子、电信、信息科技、化学、银行、保险、旅游、高级餐饮及建筑业等。
2006年6月1日,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瑞典伊莱克斯电器公司、英国布莱克韦尔出版公司等8家国际企业在新加坡设立了区域总部,这8家国际企业区域总部将为新加坡带来857个就业机会和每年2亿多新元(约1.5新元兑换1美元)的商业开支。
大量跨国公司和外国企业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大量资金、科技、管理经验和国际人才,还吸引了众多银行的进入,从而使新加坡逐步跨入国际市场轨道,成为全球企业总部之都。
世界先进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模式为我市城市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也应注意到,由于城市规模、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的不同,其经济转型的方向和模式也各不相同。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城市,应立足于城市自身特点、针对具体发展问题,有选择地借鉴并创新世界先进城市经济转型模式。
我市属于传统加工制造型城市,可适当借鉴芝加哥模式,采取产业多元化战略实现城市经济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