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一)
以松柏意象为主题的古诗(1)

和松柏有关的古诗1. 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 陈毅《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3. 范云《咏寒松诗》: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4. 宋之问《题张老松树》: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5. 张说《代书寄薛四》:岁寒众木改,松柏心常在。
6. 白居易《涧底松》: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7. 白居易《庭松》: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
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
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
8. 李白《南轩有孤松》: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9.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10. 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1. 李商隐《题小松》: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12. 李商隐《高松》: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
客散初晴候,僧来不语时。
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
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
13. 李贺《五粒小松歌》: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14. 景云《画松》: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15. 元稹《画松》: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
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16. 于武陵《赠卖松人》: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17. 刘克庄《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植物惟松柏》:植物惟松柏,苍苍贯四时。
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的论文

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的论文引言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的松柏意象在文学语言的塑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旨在从审美情结的角度,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含义和它所激发的审美情感。
一、松柏的形象松柏是一种常青乔木,它常被描绘成高耸入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与诗人崇高的人格、坚韧的品质等相结合,被赋予丰富的寓意。
松树是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树种之一,其寿命长、形体高大、干柄粗大,热爱生长在高寒巨石上,是中国文化中的高洁、刚毅、纯净的象征。
松树的笔直挺立、干瘦挺拔,是伟人品格的写照,其不惧风雨、舞动灵动,被赋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涵义。
而盛于南方的柏树,则被形容为大而厚实,茂密华贵。
柏树株干庄重挺拔,枝条与叶子高大秀美,柏树的形象与诗人的清高、坚毅不屈、独立自主等品格相较,更加鲜明。
总的来说,松柏的形象不仅吸引人们的视野,更体现了诗人塑造人物形象、情感互动等方面的技巧与思想内涵。
二、松柏的审美情感松柏的审美情感内涵多种多样,它包含了敬畏、坚毅、高洁、忧伤等情感元素。
首先,松柏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中的起始点之一。
松树的长寿品质、深沉庄严的气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经”的理念相呼应,被视为道德高尚的标志。
其次,松柏是忧伤、坚毅的象征,它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挫折,坚守着生命之柱。
古人多以松柏比喻忠诚、坚贞、拒绝诱惑,体现人物品格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品质。
再次,“松柏意象”是古人生命哲学和人生价值观在文学创作中的隐喻。
诗歌中的松柏形象描绘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传达了人的生命哲学和人生价值观的深邃意涵。
总而言之,松柏作为一种常见的意象,在古代诗文中多次出现,它体现出古人对于大自然的崇敬和尊重,也塑造了一批高尚、坚毅、高洁的人物形象,其审美情感与写作手法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梦想、志向、理想等的追求与关注。
结论松柏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部分,其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古诗中的植物寓意

古诗中的植物寓意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植物常常被用来寓意各种情感、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
这些植物寓意贯穿于古代诗词中,为读者展现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
本文将带您一同欣赏和解读古诗中植物寓意的几个经典案例。
1. 松树:忍耐和坚毅古诗中常用松树来比喻忍耐和坚毅的品质。
松树生长缓慢,叶片常年翠绿,根深蒂固,象征着它们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存的力量。
松树的形象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使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忍耐和坚持的推崇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松柏”就是诗人表达忍耐和不懈努力的象征。
2. 菊花:高洁和忠诚菊花被古人用来表达高洁和忠诚的品质。
菊花在寒冷的秋季绽放,不畏寒霜,秉持着高傲的品质。
唐代诗人杜甫的《菊花》中写到:“天下花魁是菊花,万国来朝固一家。
”菊花的高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被视为忠贞坚定的象征。
3. 梅花:坚韧和坚毅梅花在寒冷的冬季开放,尤其是在雪后的寒风中独自绽放,象征着坚韧和坚毅。
梅花的形象在古代诗词中被赞美和咏叹。
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示儿》中写到:“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通过描绘梅花的坚韧生命力,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困境中坚持不懈的追求。
4. 荷花:清雅和高洁古诗中荷花常常被用来象征高雅和高尚的品质。
荷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之中,却能保持清雅高洁的风姿。
这种特质使得荷花成为古代文人的常用意象之一。
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的“荷叶”给了读者一种清雅高洁的感觉,与诗中描绘的艰难岁月形成强烈的反差。
5. 柳树:柔情和悲伤柳树象征着多愁善感、柔情和悲伤的情感。
柳树的枝条垂下,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柳絮”用来表达离别的伤感和思乡之情。
松柏的象征意义

松柏的象征意义松柏的象征意义总结精选(1):松柏的象征意义:坚强不屈。
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志士文人,歌以赞松,诗以咏松。
赞松之庄重肃穆、傲骨峥嵘,咏松之历寒不衰,四季长青。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松柏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松柏文化1、松,为百木之长,耐贫瘠,阴处枯石缝中可生(黄山奇松为证),傲霜雪,四季长青而不凋零,象征不渝和永恒。
2、宋,仲皎有诗《静林寺古松》为证:“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叶皮生草,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
”3、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爱松敬松,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松坡杂竹越冬而不凋,梅耐寒而开花谓岁寒三友。
),对松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艰难时松使人顽强,顺利松使人振奋。
荀子《大略》中言道:“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事不难,无以知君子”4、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志士文人,歌以赞松,诗以咏松。
赞松之庄重肃穆傲骨峥嵘;咏松之历寒不衰,四季长青。
5、方志敏《对联》中写道:“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陈毅元帅有诗一首《冬夜杂咏》赞扬松之高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聂荣臻元帅对松柏情有独钟,在他居住的院子里处处都是挺立的松柏,就连室内墙上挂的国画也全是松柏图,岁生日时,还自题“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的联句。
6、松,世界上最长寿的树种,寿享万年,常言道:千年龟,万年松。
我国民俗祝寿也常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辞。
7、松是古今被咏赞的植物。
《花镜》云:“松为百木之长,……多节永年,皮粗如龙麟,叶细如马鬃,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宋代王安石在《字说》说:“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
故字从公。
”有人拆字“松”为十八公,元代冯子振写有《十八公赋》,明代洪璐著有《木公传》,现代革命家和军事家陶铸也写有“松树的风格”等等。
史载秦始皇巡游泰山,风雨骤至,在大松下避雨,之后封此树为“五大夫”,后人称此树为“五大夫松”。
关于我国古代文学松柏题材和意象的分析

【 文化研究 】
关 于我 国古 代 文 学松 柏 题 材 和 意象 的分 析
曾 萍
( 信 阳职业技 术学院 , 河南 信 阳 4 6 4 0 0 0 )
摘 要: 松柏是一种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植物 , 广泛分布在我 国各大区域。在 古代 , 松柏这一意 象备 受广 大文人 墨客 的喜 爱 , 这 些 文人都 喜欢 将松 柏题 材应 用 于 自己的文 学作 品 3中 " - , 以表 达 自己
松柏 是一 种较 为 常 见 的 花木 , 但 和其 他 花 木 相 比, 松 柏 又具有 特殊 性 。松柏 不仅 不畏严 寒 、 四季 常
在。《 礼记 ・ 檀 弓》 对孔子安 葬其父母 的情形做 了 如下 记 载 : “ 吾 闻之, 古 也 墓 而 不 坟 。今 丘 也 , 东 西
南北之人 也 , 不 可 以弗 识 也 。 ”“ 于 是 封 之, 崇 四 尺。 ” 可见 , 孔 子 将 墓 改成 了坟 , 其 之 所 以要 崇 丘 四
题 材 的重要 意象 。从 汉 代 起 , 墓 地 松 柏 就 开始 作 为
一
多人都会在墓地前面种植松柏作 为表识 , 后人见到 松柏时, 便 可知其 墓 。因为 这种 方法非 常简 单 , 也 易
于操作 , 所 以很 快 便 在 上 流 社 会 中 流 行 开 来 。在 《 三辅 旧事 》 中有 这样 的记 载 : “ 汉 文帝 霸 陵 , 稠 种 柏 树” 。另外 , 在《 驱 车 上 东 门》中 也 有 这 样 的表 述 : “ 驱车 上东 门 , 遥 望 郭北 墓 。 白杨何 萧 萧 , 松 柏 夹 广 路。 ” 除上述 例子 之外 , 还 有 很 多文 学 作 品 中有 这 样
一
尺, 主要 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其更加易于识别。从 古 至今 , 大多数 平 民都是 用土堆 坟 , 只有少 数 的富贵 人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树木意象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树木意象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洒脱豁达著称。
其作品中常运用大量的自然意象,特别是树木意象,成为其诗歌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从松、竹、梅三个方面谈论陶渊明诗歌中的树木意象,探究其意义和象征之处。
首先,松树是陶渊明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树木意象,其象征着坚定、刚毅的品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曾写道:“采之得鱼,若干许;遂烹同调。
余出外二十馀年,行及郡国,见者多矣,而奇者少有。
故余尝趋述,以闻于西洛之士。
”其中“西洛之士”们见了这样纯净的生活和自由飞扬的心灵,表示极大的钦佩和向往,而陶渊明借此比喻自己操守坚定、自持到底的品质,“余尝趋述”,是一种“坚持不懈,力求完美”的意味。
又如陶渊明在《登高》中云:“盖若登高,而此志不从,其为人下矣。
”此篇诗所赞扬的“高处不胜寒”的志向,便深刻地反映了陶渊明襟怀坚毅、崇高洒脱的精神风貌。
其次,竹是陶渊明诗歌中另一个经典的树木意象,其象征着清高、无私、节操的品质。
陶渊明的诗歌中,竹子经常出现在清新幽雅的自然景色中,表现出竹子精神淡泊、清高、宽容的特点。
如其《桃花源记》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用竹子来比喻自己,具有“清瘦无菜色,下有斑竹生”之意,处处强烈印证出陶渊明以清高、无私、节操为准则的人生态度。
最后,梅树是陶渊明诗歌中又一个重要的树木意象,其象征着坚韧、不屈的品质。
陶渊明最有代表性的梅花诗大约有十首左右,其中《梅花》最为脍炙人口。
这首诗的第一句,“墨梅收蕊少人知”对于梅花的“独立”和“不屈”之美的表现是十分深刻的。
诗中还有“幽径无人径自斜”之句,表现出梅花这种特殊的生命力,所以梅树在陶渊明作品中是远近闻名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诗歌中,树木意象是其深邃人生观和诗歌思想的精华所在。
陶渊明通过树木意象的运用,向世人阐释了其中的丰富内涵,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朴素、深邃的认识。
松柏在古诗词中的含义

松柏在古诗词中的含义
哎呀,你知道吗?松柏这玩意儿在古诗词里可有着不一般的含义!
咱先来说说李白的诗,“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这松柏就像个
刚正不阿的君子,绝不迎合他人,难道不像那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
的人吗?你想想,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坚守初心的人,不管别
人怎么说,就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再看看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里的松柏,那可是清
幽环境的一部分,营造出一种宁静又高远的氛围。
这就好比在喧嚣的
世界里,突然找到一处让心灵安静的角落,多难得呀!
还有刘桢写的“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松柏在严寒中依然保持端正,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面对困难
和挫折,要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吗?这不就跟在狂风中屹立不倒的灯塔
一样,给人指引和希望吗?
在古诗词里,松柏有时是高洁品质的象征,有时是坚毅精神的代表,有时又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
总之,松柏在古诗词里可不是简单的一棵树,它承载着诗人的情感
和志向,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和启示!。
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浅谈

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浅谈【摘要】松柏是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在我国各大区域都有分布。
在我国古代,“松柏”这一意象极为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其在文学作品当中用来抒情达意,使松柏文化融合进人们的生活和文学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符号。
因此,要想更好地研究古代文学具有的审美特色和文化底蕴,就需要对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松柏题材与意象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古代文学;松柏文化;题材;意象松树和柏树都是植物中的普通品种,但是松柏在寒冷的冬天依然可以保持一抹绿色,枝干始终坚挺,并不会为寒冬所屈服,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众多文人寄情于松柏,通过其传递出某些思想。
在长期的运用当中,松柏逐渐成为坚韧、不屈的代名词,文人也多用松柏“咏志”。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运用松柏题材的作品非常多,且质量很高,很多作品都被后世广为传诵。
一、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繁荣的原因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赞美松柏的作品数不胜数,松柏这一意象如此繁荣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松柏自身的原因,松柏作为树木品种,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同时因为其生命力较强,对于土壤和水分的要求较低,可以生存在众多气候条件较差的地方,从而使得松柏的种植面积更为广泛。
而且松柏本身还具有其他树木所不具备的特性,那就是松柏能够一年四季保持常青,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那一抹绿色更是显示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松柏这一意象格外吸引文人的注意。
其次是文学发展的原因。
松柏题材与意象的繁荣与文学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山水文学、咏物文学等的发展,都为松柏题材与意象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寄情山水,高山、流水、明月等都成为当时文学作品当中常见的意象,这其中松柏意象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唐代时,山水诗发展迅速,各种关于松柏意象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使松柏这一意象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坚韧、孤傲的代名词,例如《寒松赋》等。
由此可见,松柏题材与意象的不断繁荣与文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一)
论文关键词:松柏意象;松柏情结;人格品性;忧患意识;守志节操;审美佳境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人格的道德价值、崇尚节操的民族,这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灵的深处,并且表现在审美意识之中。
而松柏在我国又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松柏意象”里,世人不仅可以感受到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魂,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远并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的审美佳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人文精神的积淀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和民族团结的基础。
在世界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载,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
而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这种精神如果从自然界中找一种对应物的话,松柏自然是首选。
古人对松柏习惯于并称,“有松哪可独无柏,恰似夷齐弟与兄。
”松柏在我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世人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的悠久渊源和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
一、高洁人格品性的象征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柏独特的自然属性被人格化,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内涵,从而成为高洁品性和高尚人格的代表。
“松柏”四季常青,既顺四时而郁郁葱葱,又挺立于四时之外。
人们在与松柏的实际接触中,从松柏之美发现了人性的理想品格,将松柏看作理想的人格形象寄托,于是在言谈中常常用“松柏”来状述人物的品格个性之美,并以此来捕捉人的神韵。
最早以松柏形容人的文章出现于《礼记》中:“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其后,孑L子也以自然界的松柏为师,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苟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通过对松柏的礼赞,在松柏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松柏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以松柏来品评人物的记载。
魏晋士大夫崇尚清谈,讲究言谈容止,品评标榜,如李元礼是东汉名士,天下楷模,世人称其“谡谡如劲松下风”。
和峤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土,有人品评:“森森如千丈松,虽磊柯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嵇康,字叔夜,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崖崖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这都是拿松来比喻不群的杰出人物。
在古诗中“以松喻人”的就更多了,最早的当数《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诗中以山上生长的挺拔的青松来比喻、烘托人世间的好男儿。
人们以松象征高洁的人格,不屈的精神,历代均有这种写法。
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赠从弟》,以不畏风霜的松树为喻,勉励他的从弟要有独立的人格和坚贞不屈的操守:“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亦是借松表达人的不同流俗和高风峻节:“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心不改,然后知君子。
”这对别人是鼓励、鞭策,于诗人自己,则是明志、抒怀。
这位被称为“谪仙人”的诗者,在人生理想始终不能实现的黑暗现实下,将松柏这种人格特征张扬到了极点:“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孔子《论语·子罕》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对松柏的赞美和歌颂,正是中华民族刚正不阿,面对任何权势和压迫决不低头的伦理传统和高尚品德的具体体现。
二、强烈忧患意识的代言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华夏民族的顽强生命力植根于几千年长期延续而未曾中断的民族文化之中。
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
的精神动力。
诗人正是以松柏形象、松柏精神来象征和暗示民族精神,让这顽强的生命形象来感动读者,并以这种生命所显示出来的理性力量来震撼世人。
松柏的木材纹理直,结构细,有香气,耐腐性强,自古以来多被用作建筑宫殿的良材,称之为“大厦之宏材”“广厦材”“栋梁材”“梁栋材”等。
这一用途正切合人们想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追求。
但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才可能有实现抱负的机会。
李峤《松》:“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孟郊《衰松》:“终是君子材,还思君子识”,这是有着“济世”之志者对统治者的希冀。
皮日休《小松》:“一日造明堂,为君当毕命”;张说《遥同蔡起居偃松篇》:“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贞干捧名君。
”j这又是怎样的一份殷殷报国之情!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眼见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处于困境,危机重重,有着强烈历史使命感的诗人产生了种种忧虑。
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滋润着华夏文化的绵延发展,并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一首作于元和四年(809)的《涧底松》,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现状深深的忧患意识。
《涧底松》一诗的命名及寓意,显然据西晋左思《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而来。
他对左思此诗感触颇深,多次为?涧底松”鸣不平。
先作《续古诗十首》(其四)铺陈诗意云:“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
风雪折劲木,涧松摧为薪。
风摧此何意,雨长彼何因。
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
可怜苦节士,感此涕盈巾。
”何等沉痛!然而白居易还觉不够尽意,又直用《涧底松》为题,写了这首政治讽刺诗:“有松百尺十大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这首《涧底松》意蕴丰富,诗人抓住了涧底松既寒且卑和“老死不逢工度之”的特点,来讽喻和针砭这种不平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现实审美意义。
而以意象的形式出现于诗文中的例子更举不胜举。
“涧底松”已经超脱了文学意象的层面,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意义,成为众多文人表达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代言者。
中国古典诗文中结合松柏的实际用途喻之为“栋梁材”的审美意象。
古人也有所谓“不爱松色奇,只听松声好”的美誉。
世人皆称赞松声为天籁美,松风这一意象也为历代文人所吟咏。
此外,松还常和其他事物一同构成极其孤绝优美的意象。
比如“松、竹、梅”为传统所谓之“岁寒三友”。
因为诗人认为这三种植物具有共同的品格,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的喜爱之处。
松菊也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
陶渊明《和郭主簿》诗云:“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
“松菊”的意象代表了陶渊明的人品与性格,同时也成为后代作家笔下的又一重要意象。
此外,还有“松泉”“松云”“松月”“松鹤”等。
这些审美意象不仅人诗,而且也入画。
而本是自然界的松柏,文学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佳吟。
文学作品中的“松柏情节”可以在无数艺术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的审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