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秋——立秋农谚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PPT模版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PPT模版
13
时第第立 节一 秋 的个个, 正节节是 式气气二 开,,十 始标更四
志是节 着秋气 孟天中 秋的的



叁贰
民气



词 俗候 气
农 介特 简
谚 绍点 介
第 节壹 气章 简 介
壹 节气简介
立秋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同时也是秋天的 首个节气,象征着孟秋时节正式拉开帷幕:“秋”代表着暑 热消退、凉意渐生。 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 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 养生
饮食调养
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 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
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运动调养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 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
不同的锻炼项目
肆 诗词农谚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第 民叁 俗章 介 绍
叁 民俗介绍
立秋啃西瓜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 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 庆祝丰收的习俗。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 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 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正秋天的时节。
长夏
中国地域广袤,各地气候虽有所差 异,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 天气候。此外,每年大热三伏天的 末伏仍在立秋后第 3 日。尤其是在 中国南方,此节气内仍处于夏暑之 时,加之台风雨季逐渐结束,气温 更加酷热,因此中国医学将从立秋 至秋分前的这段日子称为“长夏”。

立秋的谚语和古诗大全

立秋的谚语和古诗大全

立秋的谚语和古诗大全立秋的谚语和古诗1、秋耕深,春耕浅。

2、秋不凉,粒不黄。

3、大背开沟,细水慢流。

4、立秋三天,遍地红。

5、立秋温还高,肥料大积造。

6、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7、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8、立秋锄晚田,地松籽粒满。

9、立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

10、立秋温度高,果子着色好。

11、杈耳继续抹,边心统统掐。

12、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13、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

14、秋旱接伏旱,棉田还得灌。

15、棉田再旱,不能漫灌。

16、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立秋养生防疾病注意事项1、立秋必须要早卧早起立秋时节,秋高气爽。

如果晚上早一点睡,就可以聚敛阳气,而阳气则为我们立根之本,这就是为什么说人老了,阳气就会变弱,而变弱了就会造成身体虚弱,这样抵御外界疾病的能力就会变差,人就更容易生病。

而秋季早睡,就能够积聚我们身体内的阳气,这样我们才能够有精气神。

而早起的话可以使肺气得到舒展,防止神气收敛太多。

同时,立秋时节气温变化大,衣服不宜穿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因此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

另外,有些人有早上和晚上,在户外运动的习惯,而在立秋时节,在户外活动后,要及时擦干汗,防止着凉。

2、立秋必须要养肺立秋后阳气便会转衰,阴气日上。

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所以我们要顺时养生,这样才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

而中医上认为,肺部和秋季相应,然而秋天天气干燥,这样就会有损肺部,如果腹部虚,那么身体对于外界环境刺激的抵抗力便会降弱。

那么人就会容易生病,为了应对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要养好我们的肺。

要让肺健康工作,首先得润肺,最好的办法就是食疗,即多吃润肺的食物。

首选物品就是百合,它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消热、清心安神的作用。

其次,就是多吃胡萝卜、豆浆、柑橘、甘蔗、萝卜、银耳等润肺清肺的食物,少吃辣椒、葱、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

这个时节正是梨子上市旺季,人们不妨每天早晚吃一个梨。

二十四节气农谚歌

二十四节气农谚歌

二十四节气农谚歌正月: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佳。

三月: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四月:立夏东风少病遭,时逢初八果生多,雷鸣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虫损稻禾。

五月: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园内受熬煎。

六月: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禾多不结,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七月: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八月:秋风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

九月: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菜价增。

十月:立冬之日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预报损人民。

十一月:初一有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魔,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初一东风六畜灾,倘逢大雪旱来年,若然此日天晴好,下岁农夫大发财。

(十)果树生产二十四节气歌一月小寒又大寒,生产计划订周全,修剪技术先试点,不同品种细修剪。

二月立春就雨水,药械肥料备齐全,成龄果树先修剪,幼树修剪三月完。

三月惊蛰到春分,顶凌刨盘要紧跟,专人刮治腐烂病,灭菌清园贯常年。

清明谷雨四月天,挖坑栽树到时间,果树嫁接春时到,光杆药剂树春灌。

五月立夏见小满,果树疏花紧相连,打药防治红蜘蛛,卷叶蚜虫莫小看。

疏果追肥保稳产,果树夏剪进行完。

压青施肥搞深翻,维修树盘扩梯田。

八月立秋处暑到,树喷药剂防叶掉,果树嫁接又到时,施用农肥好时机。

白露秋分九月天。

秋果采收霜降完,不同品种适时采,轻摘轻放轻运搬。

十月寒露霜降连,果品运输人不闲,晚秋清园要抓紧,病虫技叶全烧干。

立冬小雪十一月,冬灌培土不容缓,果树涂白本月办,免受冻害树体健。

大雪冬至又一年,总结经验以利战,做好准备来年干,喜庆胜利丰收年。

(十一)农民节气谚语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关于立秋的谚语二十四节气

关于立秋的谚语二十四节气

关于立秋的谚语二十四节气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许多与立秋相关的谚语。

这些谚语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也为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这句谚语强调了雨水在立秋时节的重要性。

适量的降雨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促进水稻等作物的生长和灌浆,使得原本不太饱满的稻谷变得饱满,从而提高产量。

如果立秋时节雨水充沛,那么对于农作物的丰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这表明了立秋降雨对于农作物收成的关键作用。

有雨意味着能够满足庄稼生长的水分需求,各种作物都有望获得好收成;而无雨则会让人们担心庄稼缺水,影响生长和结实,进而可能导致减产。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意思是说立秋之后,如果能够把握好时机,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进行施肥、除草、防虫等工作,那么还能有不错的收成。

这提醒着农民朋友们,即使到了立秋,也不能放松对农作物的照料。

“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这里的七月和六月指的是农历。

如果立秋在农历七月,那么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可能会比较顺利;但若立秋在农历六月,则可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收成不佳。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是从立秋时间的早晚来预测气温变化的。

如果立秋的时间较早,天气可能会很快变得凉爽;而如果立秋较晚,那么炎热的天气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籽”,说明了立秋之后,植物的生长周期逐渐接近尾声,即使是小草也会开始结籽。

这也提示人们,要抓紧时间收获那些已经成熟的作物。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对于荞麦这种作物,立秋时节正是其播种的好时机,而到了白露会开花,寒露则可以收获。

这句谚语为农民安排荞麦的种植和收获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考。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若立秋当天是晴天,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可能较为有利,农民在农业生产上会相对轻松一些。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的意思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的意思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的意思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是中国传统农谚,用来形容在立秋和处暑这两个节气中农民们的繁忙农事活动。

下面是对这个谚语的详细解释:
1. 立秋忙打靛: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3个节气,一般出现在公历8月7日或8日。

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农民们要开始进行收获和储存农作物的工作。

打靛指的是农民们收割庄稼、晒干谷物等粮食储存的工作,因为秋季干燥,适合粮食储存。

2. 处暑动刀镰: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4个节气,一般出现在公历8月22日或23日。

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农民们开始进行秋收的主要农事活动,如割麦、收获果实等。

动刀镰则指的是农民们使用刀、镰等工具进行收割农作物的工作。

此谚语反映了中国农民在秋季的繁忙农事活动,也暗示了农民们在这个时候需要加倍努力工作,以确保丰收和储存足够的粮食。

同时,这个谚语也传递了中国农业文化中对于时节变化的观察和适应的智慧。

立秋节气的风俗及食物

立秋节气的风俗及食物

立秋节气的风俗及食物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气,一般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

在这个节气中,也有着一些具有特色的节日风俗和美食。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立秋节气的风俗及食物。

一、立秋节气的风俗1. 农谚在农谚中,有着一句“立秋秋不凉,秋寒冬不霜”的话。

这句话主要是说立秋虽然是个节气,但是在这个时候天气却并不是很凉爽,依然是炎热的一天。

而秋寒和冬霜却是在未来的几个月才会出现。

2. 九九归一在立秋这一天,有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叫做“九九归一”。

这个活动总共需要吃99个水果(每种水果一个),等到全部吃完之后,再吃一个“一口馒头”,来表示收获喜悦。

3. 立秋吃雪糕在台湾地区,人们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就是在立秋这个节气吃雪糕。

这是因为,在台湾的立秋这一天天气依然很热,而雪糕又是个非常清凉的夏季小吃,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二、立秋节气的美食1. 香糯小麦包在立秋这个节气,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气温得以缓解,天气更加凉爽,也说明着夏收已至,并且田地已经收获了很多作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小麦。

正因为如此,中国南方一些地区,人们就会在立秋这一天吃上一种香糯小麦包。

这个小麦包就是把小麦馅料包在香糯的米粉中,形状通常是小小的圆球,很是可爱。

大家可以用热水蘸着它们吃,口感好极了。

2. 立秋莲藕丝炒肉在立秋这一天,南方人也会吃上一种美味的莲藕丝炒肉。

这个菜式是将莲藕切成细丝,然后加入适量的肉丝进行炒制,加上适量的盐和香料调味,成为了一种非常美味、特别的菜式。

3. 立秋桂花糯米糍桂花糯米糍是一款非常适合立秋吃的美食,它的口感滑嫩、香甜可口。

将糯米粉、糖、热水和桂花蒸熟后,将制成好的糯米团切成薄片,涂上一层桂花酱,然后再铺上一层糯米团片,就可以制成美味的桂花糯米糍了。

四、总结在立秋这个节气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与收获、丰收相关的风俗和美食。

无论是吃小麦包、莲藕丝炒肉还是桂花糯米糍,都是与丰收有关的食物,它们不仅有着独特的风味,还寓意着人们对于收获的美好祝愿。

立秋是每年的几月几日

立秋是每年的几月几日

立秋是每年的几月几日立秋是每年的8月7日至8月9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它标志着夏季的尾声,秋季即将到来。

立秋这一天,可以感受到夏季的余温,同时也能察觉到秋天的味道悄然而至。

立秋之后,夜晚渐渐变得凉爽,早晚的温差也逐渐增大。

农谚有云:“秋分补冬,立冬补夏。

”这意味着立秋过后,我们要开始做好迎接寒冷季节的准备,为整个秋冬健康度过打下基础。

在立秋时节,人们开始注重养生保健,毕竟“一年之计在于秋”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要注意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其次,注意饮食的营养丰富和均衡,多摄入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此外,还要继续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体态和体能;最后,要尽量避免感冒,注意保暖和增强抵抗力。

立秋也是物候的一个重要节点。

据中国传统农历和自然现象观察,立秋后,天气逐渐变凉,植物也开始进入休眠期。

秋季的农作物开始收割,蔬菜和水果的种类也会逐渐增加,像苹果、葡萄、柿子、梨子等水果已经成熟,人们可以尽情享用。

此外,立秋后,可以看到红叶飘落,秋风吹过,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充满诗意的秋天被人们称为“金风玉露一相逢”。

在立秋这一天,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夏秋之交的一些特别现象。

比如,在黄昏时分,可以看到天空中一轮金黄的满月悬挂在高空,被人们称为“立秋月”,给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感受。

别看它明亮洁白,但是不要轻易触碰它哦,因为它其实是虚幻的。

总之,立秋不仅是一个固定的日期,更是时间的转折点。

它代表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在立秋这一天,我们可以感受到融融夏日的余温,同时也能预感到秋天的凉意。

立秋不仅意味着身体的养生保健,更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展望未来,在天空下的每一个立秋时节,让我们肆意享受秋天带来的美好和喜悦吧!。

二十四节气立秋介绍

二十四节气立秋介绍

二十四节气立秋介绍二十四节气立秋介绍立秋是“四时八节”之一,“立”有开端之意。

立秋之后,始入秋季。

立秋十日遍地红。

立秋,意味着谷物开始成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说文解字》中“秋”之含义更加明确:“秋,禾谷熟也。

”立秋过后,大自然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来到秋野之上眺望,玉米扬花、大豆成荚、棉花结铃,农人们翘首盼望入秋过后雨水充沛,农事兴旺。

俗语说:“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望着密密匝匝的作物抽穗生长,农人内心的喜悦洋溢在脸上,又是一个金黄的时节,又是一个收获的秋天。

到了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处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

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

最明显的变化是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而立秋作为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立秋的特点立秋时值公历八月上半月,习惯上表示秋季的开始,但气温未降至秋季标准,故有“三伏不尽秋到来”之说。

温度开始下降,平均气温 26-27 ℃,最高气温仍在 35 ℃以上,一般早晚有些凉意,中午前后依然炎热。

降水量开始减少,一般 70-80 毫米,常有大风和暴雨出现,但也有些年份出现早秋旱。

一般光照充足,有利于早秋作物的生长发育。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立秋——立秋农谚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

从这个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
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
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但“立秋”的早晚又有很大区别,所谓“早
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即是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有时候“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其实,“立秋”降温的法宝是下雨,“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
们长期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

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在通常情况下,“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不但
下雨,有时还要打雷,这标志着“立秋响雷,百日见霜”。

“立秋”
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
即在于此。

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其标志就是“秋前北
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立秋无雨
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

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水准不亚于过节。

因为“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
农夫不用力”。

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
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能够坐等丰收。

同样,“立秋”的早
晚也相当重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

“立秋”后下不
下雨更忽视不得,“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
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由此可见,“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金
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了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盘算最多的就是农事:“立夏栽茄子,立秋
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
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享受收获之乐的同时,也要
掌握好工作的节奏:“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对没进入收获期的,“立秋”后也需注意:“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秋”也相对应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立秋既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所以,秋季养生从来是人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寒”,所以“十场秋雨要穿棉”。

天凉了,还应注意“水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人们甚至认为“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在饮食起居方面,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应切记“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还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这样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总结:一想到秋天仿佛看到了满山满园娇羞的果子任君采撷,玉米、高粱、麦子沉甸甸的抬不起头,金灿灿的,一片喜悦的气息弥漫在山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