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色素瘤患者 BRAF基因突变分析

合集下载

肿瘤基因突变检测

肿瘤基因突变检测

肿瘤基因突变检测癌症是一类难以预防的疾病,中晚期癌症治愈的可能性又很小,而早期癌症的治愈率可达65%以上,有些肿瘤可达90%以上,因此,战胜癌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癌症。

由于癌症早期常无特殊症状,甚至毫无症状,故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主要是通过定期健康体检和人群筛查完成。

目前筛查癌症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化验血肿瘤指标及B超、CT、MRI、PET-CT 等检查,但这些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发现有异常时往往已是中晚期。

17种常见高发肿瘤,包括乳腺癌(breast cancer)、结肠癌(colorectalcancer)、子宫癌(endometrial cancer)、脑胶质瘤(glioma)、白血病(leukemia)、肺癌(lungcancer)、淋巴癌(lymphoma)、成神经管细胞瘤(medulloblastoma)、黑色素癌(melanoma)、间皮瘤(mesothelioma) 、多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卵巢癌(ovarian cancer)、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真性红细胞增多(polycythemia vera) 、前列腺癌(prostatecancer)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ncer)和恶性内瘤(sarcoma),其发病机制涉及与多种肿瘤发生共同相关的肿瘤易感基因群介导的分子改变,参与了肿瘤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

系统寻找和探讨它们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遗传学变异,对阐明肿瘤早期发生机制及寻找肿瘤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分子靶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用高通量分子测序技术平台,可同时开展多个肿瘤基因突变检测项目,如EGFR、K-RAS 、N-RAS、B-RAF、PI3K 、p53、p16、BRCA1、BRCA2等。

K-RAS 基因(K-ras,p21)突变检测KRAS基因(K-ras,p21)检测是目前医生了解大肠癌患者癌基因状况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检测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癌基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筛选出针对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药物治疗有效的大肠癌患者,帮助医生选择对肿瘤病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braf突变最佳治疗方案

braf突变最佳治疗方案

B-RAF 突变最佳治疗方案引言B-RAF(B-Raf proto-oncogene, serine/threonine kinase)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蛋白,在细胞增殖和存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B-RAF基因突变已被发现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黑色素瘤中突变频率最高。

研究表明,针对B-RAF突变所设计的特定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本文将讨论B-RAF突变最佳治疗方案,包括靶向治疗和联合治疗等手段,以期为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B-RAF突变与肿瘤B-RAF基因突变概述B-RAF基因突变是指B-RAF基因中的特定序列发生了改变,导致B-RAF蛋白的功能发生异常。

B-RAF突变在多种肿瘤中都有发现,其中最常见的是BRAFV600E突变。

该突变在黑色素瘤中尤为常见,约占50%的病例。

B-RAF突变与肿瘤的关系B-RAF突变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和生存,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BRAF V600E突变导致B-RAF蛋白的活性增强,进一步激活线粒体MAPK信号通路,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

B-RAF突变的治疗方法靶向治疗由于BRAF V600E突变在黑色素瘤中高度表达,针对该突变设计的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

当前,已经有多种针对BRAF V600E突变的药物被开发出来,包括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

•BRAF抑制剂:Vemurafenib和Dabrafenib是两种常见的BRAF抑制剂。

这些药物作用于突变的BRAF蛋白,抑制其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和存活。

临床试验表明,BRAF抑制剂可以显著提高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率。

•MEK抑制剂:Trametinib和Cobimetinib是两种常用的MEK抑制剂。

这些药物作用于BRAF突变细胞中的MEK蛋白,抑制其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和存活。

与BRAF抑制剂相比,MEK抑制剂具有更低的副作用。

联合治疗尽管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在单药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但单药治疗后易出现耐药或复发。

中国黑色素瘤患者 BRAF基因突变分析

中国黑色素瘤患者 BRAF基因突变分析

手动分离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肿瘤细
胞, 基因组 D N A提取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 Q I A a m pD N AF F P ET i s s u eK i t ) 。采用巢式 P C R扩 增B R A F基因外显子 1 1和 1 5 。引物序列如下: 外 显子 1 1 : 外侧上游引物, 5 ’ C A G G T A A C C A T T T A T T ’ , 外侧下游引物, 5 ’ T G G A A C A A A A T G T T C T C T 3 C A A A G G A A G C 3 ’ ; 内侧上游引物, 5 ’ A A C C A T T T ’ , 内侧下游引物, 5 ’ G A A A T T T G T T C T C T C T C C A 3 C A A A A C A A A G G A A G C C A C T 3 ’ 。外显子 1 5 : 外侧 上游引物与内侧上游引物相同, 5 ’ T T A T T G A C T C T A A G A G G A A A G A T G A A G 3 ’ , 外侧下游引物, 5 ’ T G A T T T T T G T G A A T A C T G G G A A C 3 ’ , 内侧下游引 物, 5 ’ G G C C A A A A A T T T A A T C A G T G G A 3 ’ 。由 于 黑色素的存在会抑制 D N A的扩增, 故依据文献
【 关键词】 B R A F ; 基因突变; 黑色素瘤
中图分类号: R 7 3 9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 0 4 6 0 ( 2 0 0 9 ) 0 7- 0 5 8 5- 0 4

braf突变类型

braf突变类型

braf突变类型BRAF 突变类型是指癌症中一种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它影响了BRAF 基因的编码。

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BRAF 突变常常是一个预测性指标,它会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治疗。

BRAF 是人类基因组中一个重要的基因。

其蛋白质产物是激酶,可以调节多个信号通路,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和转移等。

然而,当 BRAF 基因发生突变时,这种调控作用就可能出现问题。

STEP 1:BRAF 突变类型的发现最初,BRAF 突变类型是在黑色素瘤患者中被发现的。

研究人员发现,在黑色素瘤中存在大量的 BRAF 突变。

这些突变使得 BRAF 基因产生了一种特定的蛋白质,称为 BRAFV600E,这种蛋白质不断地激活信号通路,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和分裂。

随后,研究团队又发现,BRAF 突变不仅仅在黑色素瘤中出现,还存在于其他多种癌症中。

例如,结直肠癌、大肠癌、甲状腺癌、肾癌等多种癌症中都发现了 BRAF 突变。

STEP 2:BRAF 突变类型的分类目前已知有多种 BRAF 突变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 BRAFV600E突变。

这种突变形式占据了 BRAF 突变总数的 90% 以上,是一种常见的准确性肿瘤诊断指标。

除了 BRAFV600E 突变之外,还存在其他BRAF 突变类型,包括 BRAFV600K、BRAFV600D、BRAFV600G、BRAFV600R 等。

BRAF 突变分类的多样性,不仅影响了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还对科学家对癌症基因结构的理解带来了新的启示。

STEP 3:BRAF 突变类型与癌症治疗BRAF 突变类型不仅可以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还可以指导癌症治疗的选择。

在临床上,目前有多种治疗 BRAF 突变的方法,包括 BRAF 抑制剂和 MEK 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常常与免疫治疗联合使用,帮助增强治疗效果。

对于 BRAF 突变的患者来说,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是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的。

CONCLUSION:总结BRAF 突变类型已经成为癌症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

黑色素瘤发病与基因突变关系研究

黑色素瘤发病与基因突变关系研究

黑色素瘤发病与基因突变关系研究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皮肤肿瘤,主要由黑素细胞组成,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

黑色素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其病程恶性,易于转移、扩散,预后十分不良。

目前的研究表明,黑色素瘤发病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这里我们将对黑色素瘤的基因突变进行详细探讨。

1. BRAF基因突变BRAF基因是人体中常见的一个基因,编码一种名为B-RAF的蛋白质。

研究表明,BRAF基因突变是导致黑色素瘤发病的最重要的基因因素之一。

BRAF基因启动子区的V600E突变是最常见的一种突变类型,其出现率高达50%以上。

V600E突变可导致B-RAF蛋白质激酶活性增强,从而引起细胞增殖和转移等异常生物学行为。

BRAF基因突变还可以影响诱导凋亡和细胞增殖等多个信号通路的活性,因此在黑色素瘤的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 NRAS基因突变NRAS基因编码一种名为N-RAS的蛋白质,在信号转导通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NRAS基因突变也是导致黑色素瘤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NRAS基因突变是黑色素瘤中第二常见的突变类型,其出现频率约为15%。

这些突变会导致N-RAS蛋白质的激酶活性增强,从而促进细胞增殖、转移等生物学行为。

NRAS基因突变可被视为黑色素瘤恶化的一个征兆。

3. PTEN基因突变PTEN基因编码一种名为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ten的蛋白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PTEN基因的突变或丢失与多种肿瘤的形成和进展密切相关,黑色素瘤也不例外。

研究表明,PTEN基因的突变和丢失在黑色素瘤中都非常常见。

PTEN基因突变会抑制PTEN蛋白质的磷酸酶活性,从而使得信号通路不规则地活动,并同样促进细胞增殖和转移。

4. TP53基因突变TP53基因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肿瘤抑制基因,在多种肿瘤如黑色素瘤中均有发现其突变的现象。

TP53基因突变可影响凋亡、DNA损伤反应和细胞周期等多种生物学行为。

尽管TP53基因的突变频率相对较低,但其在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

盘点黑色素瘤治疗方法及临床进展

盘点黑色素瘤治疗方法及临床进展

盘点黑色素瘤治疗方法及临床进展展开全文在2011年前,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很短。

近年来,伴随着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兴起,转移性黑色素瘤几乎无药可用的局面被扭转。

同时,早中期黑色素瘤患者也有了更多选择。

下文将针对近年来靶向及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领域的临床进展撷英介绍。

Part.1靶向治疗进展1. 与黑色素瘤相关的基因突变一部分黑色素瘤被发现存在基因突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BRAF 突变。

在国外,近50%的黑色素瘤患者存在BRAF突变,我国也有近1/4的患者携带该突变[1]。

与没有突变的患者相比,携带该突变的患者预后更差——与野生型相比,死亡风险会增加3倍[1]。

BRAF基因位于MAPK通路(即RAS/RAF/MEK/ERK通路)上,它是一条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路。

BRAF基因在通路中,负责编码丝氨酸/苏氨酸特异性激酶,能够调控黑色素细胞的生长、分化和死亡。

最常见的BRAF突变为缬氨酸(V)突变为谷丙氨酸(E)(BRAF V600E),其次为缬氨酸(V)突变为赖氨酸(K)(BRAFV600K)。

除了最常见的BRAF突变,其他与黑色素瘤突变相关的突变包括NRAS(突变率为13.25%)、MEK1(6%)、KIT(2.6%)、CTNNB1(2%)、GNA11(2%)、GNAQ(1%)。

有意思的是,黑色素瘤的突变基本都是排他性的,这意味着患者通常只可能发生1种突变[2]。

2. 目前可用的黑色素瘤靶向药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针对BRAF突变的BRAF抑制剂,显著地改善了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

但用药后却难免发生耐药。

随后的研究发现,在BRAF抑制剂的基础上,添加MEK抑制剂,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有效率,还能阻止耐药的发生。

目前已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包括:① BRAF抑制剂:•达拉非尼(商品名:Tafinlar)•维罗非尼(商品名:Zelboraf)•Encorafenib(商品名:Braftovi)② MEK抑制剂:•曲美替尼(商品名:Mekinist)•考比替尼(商品名:Cotellic)•Binimetinib(商品名:Mektovi)这些药及组合方案的获批情况如下表所示。

brafv600e基因突变位点

brafv600e基因突变位点

BRAFV600E基因突变位点一、BRAF基因的作用BRAF基因是编码BRAF蛋白的基因,它在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起着重要作用。

BRAF蛋白是一种激酶,参与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

BRAF基因突变可以引起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导致细胞异常增殖,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二、BRAFV600E突变位点BRAFV600E突变是BRAF基因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它主要发生在BRAF基因中的第600位点,即谷氨酸(E)被缬氨酸(V)所替代。

这种突变会导致BRAF蛋白的激酶活性持续增强,使其不受内在的调控而持续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引发细胞的异常增殖。

三、BRAFV600E突变与肿瘤的关系1. 乳腺癌BRAFV600E突变在乳腺癌中并不常见,但一些研究表明,它可能与一些乳腺癌的发生和预后相关。

部分研究发现,BRAFV600E突变与乳腺癌中的浸润性乳腺癌和高级别浸润性乳腺癌相关。

一些临床试验还表明,针对BRAFV600E突变的靶向治疗可能对一些乳腺癌患者有效。

2. 甲状腺癌BRAFV600E突变在甲状腺癌中非常常见,约占甲状腺癌患者的40至50。

该突变与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预后不良等紧密相关。

BRAFV600E突变已经成为甲状腺癌的一个重要的分子诊断标志物。

3. 黑色素瘤BRAFV600E突变在黑色素瘤中是最常见的BRAF突变类型,约占患者的50。

该突变不仅与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还已成为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的重要标志。

4. 大肠癌在大肠癌中,BRAFV600E突变约占患者的10。

该突变通常与大肠癌的恶性程度、预后及预后不良相关。

四、BRAFV600E突变的检测针对BRAFV600E突变的检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PCR、基因测序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

其中,PCR和基因测序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通常用于组织或血液标本。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够直观地显示BRAFV600E突变在肿瘤组织中的存在,对辅助诊断有很大帮助。

非小细胞肺癌的BRAF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非小细胞肺癌的BRAF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非小细胞肺癌的BRAF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黄志敏;吴一龙【摘要】BRAF mutations have been found to be a driver mutation and maybe a therapy target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BRAF gene, its structure, expression, the signal pathway,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cancer especially the targeted therapies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BRAF基因是一个驱动基因,可能是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个靶点.本文就BRAF基因的结构、表达、信号通路调节及研究热点、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尤其是与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关系加以阐述.【期刊名称】《中国肺癌杂志》【年(卷),期】2012(015)003【总页数】4页(P183-186)【关键词】BRAF突变;肺肿瘤;靶向治疗【作者】黄志敏;吴一龙【作者单位】510080广州,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510080广州,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BRAF基因激活突变可发生于多种肿瘤及癌细胞系中,尤其常见于恶性黑色素瘤。

近年来研究提示BRAF基因激活突变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就BRAF基因的结构、表达、信号通路调节及研究热点、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尤其是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靶向治疗关系加以阐述。

1 BRAF基因及家族BRAF基因,1988年由Ikawa等[1]首先在人类尤文氏肉瘤中发现并克隆确认,是一个能转染NIH3T3细胞且有活性的DNA序列,因其与CRAF和ARAF具有相当高的同源性,故称其为BRA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0 0 1 4 2 北京肿瘤医院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通讯作者, E m a i l :g u o j 3 0 7 @1 2 6 . c o m
因而, 针对 B R A F及其下游激酶的小分子靶向药物, 近年来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倍受关注。已有的国外
·5 8 6 ·
[ 5 ]
M : 1 0 0 b pD N Al a d d e r ; 1 : 阴性对照; 2~ 7 : 外显子 1 5标本
图2 B R A F外显子 1 5凝胶电泳鉴定图 2 2 B R A F基因在黏膜、 肢端和非肢端皮肤恶性黑 0例黑色素瘤组织中共检测 色素瘤中的突变率 9 出B R A F基因突变 2 5例, 黏膜、 肢端和非肢端皮肤 黑色 素 瘤 组 织 中 突 变 率 分 别 为 2 3 3 %( 7 / 3 0 ) 、 1 6 7 %( 5 / 3 0 ) 和4 3 3 %( 1 3 / 3 0 ) 。 2 3 B R A F基 因 突 变 类 型 和 分 布 区 域 2 5例 B R A F基因突变中, 1例为串联突变, 其它均为点突 变; 1例 突 变 位 于 B R A F基 因 第 1 1 外 显 子, 即 G 4 6 6 R ( G 1 3 9 6 A ) 突变, 其余 2 4例均位于 B R A F基 5外显子, 其中 V 6 0 0 E ( T 1 7 9 9 A ) 突变 2 0例, 因第 1 其它 4 例 突 变 分 别 为 S 6 1 6 F( C 1 8 4 7 T ) 、 K 6 0 1 E ( A 1 8 0 1 G ) 、 D 5 9 4 G( A 1 7 8 1 G ) 及串联突变 V 6 0 0 K ( G 1 7 9 8 A 、 T 1 7 9 9 A ) 。B R A F基因第 1 5外显子突变 比例占所有 B R A F突变的 9 6 0 %, 并且 V 6 0 0 E突变 占所有 B R A F第 1 5外显子突变的 8 3 3 %( 2 0 / 2 4 ) 。
1 0 0 1 4 2 北京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 北京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肾癌黑色素瘤内科
, 2 朱琰琰1,斯 璐1,迟志宏1,崔传亮1,盛锡楠1,李思明1,韩 梅1,郭 军1
【 摘 要】 目的: 探讨 B R A F基因在中国人黏膜、 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的突变率和类型。 方法: 用P C R扩增和
手动分离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肿瘤细
胞, 基因组 D N A提取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 Q I A a m pD N AF F P ET i s s u eK i t ) 。采用巢式 P C R扩 增B R A F基因外显子 1 1和 1 5 。引物序列如下: 外 显子 1 1 : 外侧上游引物, 5 ’ C A G G T A A C C A T T T A T T ’ , 外侧下游引物, 5 ’ T G G A A C A A A A T G T T C T C T 3 C A A A G G A A G C 3 ’ ; 内侧上游引物, 5 ’ A A C C A T T T ’ , 内侧下游引物, 5 ’ G A A A T T T G T T C T C T C T C C A 3 C A A A A C A A A G G A A G C C A C T 3 ’ 。外显子 1 5 : 外侧 上游引物与内侧上游引物相同, 5 ’ T T A T T G A C T C T A A G A G G A A A G A T G A A G 3 ’ , 外侧下游引物, 5 ’ T G A T T T T T G T G A A T A C T G G G A A C 3 ’ , 内侧下游引 物, 5 ’ G G C C A A A A A T T T A A T C A G T G G A 3 ’ 。由 于 黑色素的存在会抑制 D N A的扩增, 故依据文献
临床肿瘤学杂志 2 0 0 9年 7月第 1 4卷第 7期 C h i n e s eC l i n i c a l O n c o l o g y , J u l . 2 0 0 9 , V o l . 1 4 , N o . 7
研究只包含了极少的亚洲人数据, 但仍提示我们亚 洲黑色素瘤从基因水平方面就与欧美白种人有很大 的区别。而关于中国人黑色素瘤 B R A F基因突变情 况目前尚无相关的报道。因而, 我们收集了我院 9 0 例黑色素瘤患者的组织标本, 进行了中国人黑色素 瘤B R A F基因突变情况的研究, 以期发现其与西方 白种人所存在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收集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 内科 2 0 0 6~ 2 0 0 8年住院和门诊患者的病灶组织蜡 块9 0例, 均经 H E染色和病理诊断证实。9 0例患者 分别为黏膜、 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各 3 0例。 1 2 肿瘤基因组 D N A提取和 P C R扩增目的基因 参照文献
【 关键词】 B R A F ; 基因突变; 黑色素瘤
中图分类号: R 7 3 9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 0 4 6 0 ( 2 0 0 9 ) 0 7- 0 5 8 5- 0 4
B R A Fmu t a t i o ni nC h i n e s eme l a n o map a t i e n t s Z H UY a n y a n ,S I L u ,C H I Z h i h o n g ,C U I C h u a n l i a n g ,S H E N GX i n a n ,L I S i m i n g ,H A NM e i ,G U OJ u n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R e n a l C a n c e r a n dM e l a n o m a ,P e k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s c h o o l o f O n c o l o g y ,B e i j i n gC a n c e r H o s p i t a l &I n s t i t u t e ,B e i j i n g1 0 0 1 4 2 ,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u t h o r :G U OJ u n ,E m a i l :g u o j 3 0 7 @1 2 6 . c o m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h i s s t u d y i s d e s i g n e d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m u t a t i o ns t a t u s o f B R A Fi nC h i n e s e m u c o s a ,a c r a l a n dn o n a c
【 K e yWo r d s 】 B R A F ; G e n em u t a t i o n ; M e l a n o m a
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多基因突变累积的过程, 肿 瘤基因突变检测的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 点。国外学者对黑色素瘤患者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 情况做了大量的研究, 结果显示黑色素瘤细胞基因
临床肿瘤学杂志 2 0 0 9年 7月第 1 4卷第 7期 C h i n e s eC l i n i c a l O n c o l o g y , J u l . 2 0 0 9 , V o l . 1 4 , N o . 7
·5 8 5 ·
·论 著·
中国黑色素瘤患者 B R A F基因突变分析
0例中国恶性黑色素瘤( M M) 患者肿瘤组织中 B R A F外显子 1 1和 1 5的突变情况。 结果: 黏膜、 肢端和非 直接测序方法检测 9 肢端皮肤黑色素瘤患者肿瘤组织中 B R A F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 2 3 3 %( 7 / 3 0 ) 、 1 6 7 %( 5 / 3 0 ) 和4 3 3 %( 1 3 / 3 0 ) ; 2 5例 B R A F 基因突变中, 1例为串联突变, 其它均为点突变; 仅有 1例 B R A F基因突变位于第 1 1外显子, 其余 2 4例均位于 B R A F第 1 5外 显子。V 6 0 0 E突变占所有 B R A F基因第 1 5外显子突变的 8 3 3 %( 2 0 / 2 4 ) 。结论: B R A F基因在中国人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 突变率较高, 且以该基因第 1 5外显子 V 6 0 0 E点突变为主, 有可能成为靶向药物作用的靶点。
1 ] A P K途径 [ , 其中 B R A F基因突 突变主要集中在 M
半胱氨酸富集结构域 ( C R D ) ; C R 2富含丝 / 苏氨酸 C R 3为激酶结构域, 是行使功能的主要部分。 残基; 位于激酶结构域的 T 5 9 8和 S 6 0 1两个位点的磷酸化
3 ] 对于 B R A F蛋白的激活至关重要 [ 。B R A F基因突
M M)p a t i e n t s .Me t h o d s : E x o n1 1a n d1 5o f B R A Fw e r ea m p l i f i e df r o mt i s s u es a m p l e s o f 9 0c a s e s o f r a l s k i nm a l i g n a n t m e l a n o m a( C h i n e s eM Mp a t i e n t s b y P C R ;d i r e c t s e q u e n c i n g w a s a p p l i e dt o d e t e c t m u t a t i o n s i nb o t he x o n s .R e s u l t s : B R A Fm u t a t i o nr a t e i nm u c o s a ,a c r a l a n dn o n a c r a l s k i nM Mt i s s u e s w a s 2 3 3 %( 7 / 3 0 ) , 1 6 7 %( 5 / 3 0 ) a n d4 3 3 %( 1 3 / 3 0 ) .O n ec a s ei n2 5w a s t a n d e mm u t a t i o na n d2 4w e r ep o i n t m u t a t i o n s .O n e m u t a t i o nl i e di ne x o n 1 1a n d 2 4l i e di ne x o n 1 5 ,a n dV 6 0 0 Ec o m p r i s e s 8 3 3 %o f a l l m u t a t i o n s i ne x o n 1 5 . C o n c l u s i o n : B R A Fm u t a t i o ni s f r e q u e n t i nn o n a c r a l M Mo f C h i n e s e p a t i e n t s , a n dm o s t i ne x o n 1 5w i t hV 6 0 0 Ep o i n t m u t a t i o n ,w h i c hr e n d e r s i t ap o t e n t i a l d r u gt a r g e t t ob es t u d i e 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