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代谢机制

肿瘤细胞能量代谢机制

1.正常细胞能量代谢以及warburg效应

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用于储存和传递化学能。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它与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的相互转化实现了储能和放能。细胞中产生ATP主要通过胞液中进行的糖酵解(glycolysis,Gly)和线粒体中进行的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两种途径产生。

在正常组织中,90%ATP来源于氧化磷酸化,而仅有10%来源于糖酵解[1]。并且在有氧条件下,糖酵解受到抑制,称为Pasteur效应。

1920年,Nobel奖获得者Warburg发现肝癌细胞糖酵解活性明显强于正常肝细胞,并且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有氧条件下,糖酵解活性也很强。肿瘤细胞在氧气充足条件下,依然呈现葡萄糖高摄取率,增强的糖酵解代谢及代谢产物乳酸增加的这一现象则是普遍存在,并被称之为Warburg Effect[2]。Warburg认为这种糖酵解活性增强是由于肿瘤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出现不可逆性损伤造成的。但是现在对于这一观点有很多不同看法。

2.糖酵解优势

虽然肿瘤细胞中糖酵解占据优势,但是Koppenol表明肿瘤细胞中氧化磷酸化产生的ATP与正常细胞大致相同,但是肿瘤细胞葡萄糖摄取量却是正常细胞的10倍。而且,每13个葡萄糖分子中一个被氧化磷酸化而12个进行糖酵解。所以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36分子ATP同时经糖酵解产生24分子ATP[3]。所以可以看出肿瘤细胞糖酵解活跃。尽管糖酵解的效率低,但是肿瘤细胞可以从糖酵解中受益:①由于肿瘤细胞生长迅速,所以对能量需求量大,而糖酵解多产生的

ATP也有利于肿瘤生长。②糖酵解的中间产物6-磷酸葡萄糖,丙酮酸可以合成脂肪酸、核酸,调节细胞代谢和生物合成,有助于肿瘤细胞的迅速生长。③糖酵解酶己糖激酶(hexokinase ,HK)拮抗细胞凋亡。④糖酵解产物使肿瘤周围微环境酸化,这种酸化的微环境不利于正常细胞生长,但有利于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4]。

3.糖酵解活跃机制

肿瘤细胞中糖酵解活跃的机制比较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调节引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糖酵解的跨膜结构,酶代谢异常,肿瘤微环境,癌基因及信号转导通路异常等。

3.1 有利于糖酵解的跨膜结构

肿瘤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是正常细胞的10倍左右,所以肿瘤细胞膜表面应存在大量葡萄糖转运体(GLUT),并且肿瘤细胞糖酵解活跃,生成大量乳酸,所以细胞膜表面应存在大量的单羧酸转运泵以及氢离子相关转运体,否则会造成细胞内乳酸堆积,导致酸中毒,致使细胞死亡。

3.1.1葡萄糖转运体

葡萄糖以被动转运的方式进入胞内,由于葡萄糖为水溶性有机物,所以需葡萄糖转运体(GLUT)协同进入胞内。GLUT至少有14种,其中GLUT1,GLUT3,GLUT4与葡萄糖亲和力较高,具有转运葡萄糖的活性。且在大量恶性肿瘤GLUT3,GLUT4过量表达,GLUT1在正常组织中表达,在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5]。

3.1.2单羧酸转运泵和氢离子相关转运体

糖酵解最终产物是乳酸,研究表明糖酵解的乳酸通过单羧酸转运泵(MCT)转运至肿瘤微环境中。因此肿瘤微环境PH较低,从而不利于正常组织生长,有

利于肿瘤扩散。先发现MCT至少有14种,其中MCT1—MCT4有转运乳酸的能力,而MCT2和MCT4与乳酸亲和力最高,并且在恶性肿瘤中过量表达。MCT1在正常组织表达,并且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升高[6]。肿瘤细胞表面氢离子转运体如Na+-H+交换体,空泡型质子泵也明显上调,使肿瘤细胞内PH维持稳定,使肿瘤不受高糖酵解活性产生的大量乳酸的威胁[7]。

3.2己糖激酶(HK)

酶是生物体内生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生物体中的能量代谢也大多由酶来调节。在肿瘤细胞中,氧化磷酸化的酶合成受到抑制,比如细胞色素C (COX),琥珀酸脱氢酶(SDH),延胡索酸水和酶(FDH)等等,而糖酵解酶合成增多,例如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乳酸脱氢酶(LDH)和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等。

己糖激酶(HK)催化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glucose-6-phosphate,G-6-P),是糖酵解的第一步,也是糖酵解的限速步骤。人体中HK共有4个亚型,分别为HK1~HK4,分布在不同的组织,并且HK1~HK3对葡萄糖亲和力较高,HK4对葡萄糖亲和力较低。恶性肿瘤中,HK2表达明显上调。HK2表达水平的上调和DNA甲基化有着密切联系。正常肝细胞中,DNA甲基化程度高,HK2基因几乎不表达,而肝癌细胞中HK2基因甲基化程度低,HK2基因表达较高[8]。

HK不仅在调节糖酵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HK还可以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HK可与线粒体外膜的孔蛋白VDAC相结合,并且相互作用,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HK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并不清楚,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可能是原因之一。总之HK在肿瘤细胞中不仅可以促进糖酵解

的活性,还可以通过与线粒体结合,发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的功能。

3.3微环境与低氧诱导因子(HIF)

肿瘤细胞生长迅速,当肿瘤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毛细血管已经不能提供足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肿瘤的生长,所以就会有新的毛细血管生成,增加血流量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血管新生的细胞因子主要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而低氧诱导因子(HIF)促进VEGF的表达,缺氧条件下,二者表达均显著增高[9]。

在缺氧条件下,肿瘤细胞内发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HIF表达升高。HIF是由异源二聚体组成,包括一个不稳定的α亚基和稳定的β亚基。可以与靶基因启动区的缺氧应答元件(hypoxia response element, HRE)识别,启动靶基因表达。根据α亚基不同,HIF分为3个亚型,HIF-1~3,分别存在于不同组织[10]。HIF-1广泛表达于各种细胞中,而HIF-2仅表达于内皮细胞,肾,心脏,肺及小肠组织中,HIF-3的作用至今不明[11]。

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HIF通常被泛素化途径讲解,因此含量很少。主要机制为,HIF被PHD家族成员羟化,形成与肿瘤抑制蛋白VHL(von Hippel-Lindau)结合的位点,HIF与VHL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然后被引导至蛋白酶体降解[12]。氧气缺乏时,PHD活性受到抑制,不能使HIF羟化,VHL不能识别,所以可以稳定存在。

HIF-1α与HIF-1β结合,进入细胞核,与靶基因启动子区的缺氧应答元件(HRE)识别并结合,启动靶基因的转录。HIF-1α转录活化的基因有100~200个,包括GLUT1、GLUT3、糖酵解酶类、单羧基转运体4(MCT4)等。HIF-1α通过上调GLUT1,

GLUT3增强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为活跃的糖酵解提供充足原料;通过上调糖酵解通路中的多个酶的转录,增强糖酵解代谢;通过上调MCT4表达,促进细胞内乳酸的排除,维持胞内PH稳定;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等的表达,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13];通过增强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isozyme1,PDK1)的表达,减少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底物生成从而影响线粒体的功能[14]。

3.4基因

人类线粒体DNA编码13种参与线粒体呼吸链的蛋白分子。线粒体DNA由于与细胞内活性氧产生位点在物理位置上非常接近,缺乏组蛋白并且修复能力弱,所以容易受损而发生突变。肿瘤细胞线粒体DNA变异现象较为普遍。线粒体DNA突变可引起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呼吸功能下降,糖酵解代谢增高[15]。

3.4.1癌基因

Ras,Src,PI3K/Akt,Bcr-Abl等癌基因有促进糖酵解并减弱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功能。

Ras基因活化导致ROS增加,抑制HIF-1α羟化。使肿瘤细胞中GLUT1表达增高,肿瘤细胞摄取葡萄糖增高,糖酵解增加[16]。另外Ras可以通过PI3Kα与AKT1的活化性突变所致的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通路的活化,会促进HIF1α的转录和翻译,促进糖酵解活性。Bcr-Abl也可以促进糖酵解活性。

3.4.2抑癌基因

LKB1、PML、PTEN和TSC1/TSC2 抑癌基因功能性失活,也可通过mTOR 信号通路促进HIF1α的转录和翻译、诱导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使糖酵解活性增

强。

肿瘤抑制蛋白p53在调节线粒体呼吸与糖酵解平衡间起重要作用。p53可以通过直接激活SCO2(synthesis of cytochrome c oxidase 2)转录调节有氧呼吸。p53与SCO2基因中的p53结合序列特异结合启动SCO2基因转录[17]。此外,p53可以通过调控TIGAR(Tp53-induced glycolysis and apoptosis regulator)表达来抑制糖酵解。TIGAR表达产物可降解2,6-二磷酸果糖,而2,6-二磷酸果糖可以激动糖酵解的发生,所以TIGAR可抑制糖酵解通路。p53缺失使TIGAR表达受抑制,可导致糖酵解活性增强[18]。

4.癌症治疗

目前肿瘤对化疗放疗的耐受性给肿瘤治疗增加了很大难题。但是由于肿瘤细胞的糖酵解活性高,所以可以通过靶向抑制肿瘤的糖酵解,从而抑制肿瘤的增殖。具体的方法包括抑制葡萄糖转运、直接抑制糖酵解、抑制HIF作用、抑制mTOR 通路等多种途径来治疗肿瘤。现在已经有多种药物进入临床应用,还有很多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如表一[19])

5.展望

虽然在肿瘤能量代谢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现在还很难解释。肿瘤细胞糖代谢中糖酵解活跃,而脂质代谢,蛋白质代谢又有什么异常呢?这些代谢之间互相又有什么联系呢?肿瘤不同时期的代谢类型又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通过进一步研究,进一步揭示肿瘤代谢改变,定将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Gillies RJ, Gatenby RA. Hypoxia and adaptive landscapes in the evolution of carcinogenesis[J]. Cancer Metastasis Rev, 2007,26(2):311-317.

[2] Warburg O. On the origin of cancer cells[ J]. Science, 1956, 123(3191): 309-314.

[3] Koppenol WH,Bounds PL.The Warburg effect and metabolic efficiency :recrunching the numbers[EB/OL].(2009-09-14)[2011-04-16].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7979464.html,/content/324/5930/1029/reply

[4] Gatenby RA, Gillies RJ. Why do cancers have high aerobic glycolysis[J]. NatRev Cancer, 2004, 4(11): 891-899.

[5]Zhao FQ, Keating AF. Functional properties and genomics of glucose transports[J]. Curr Genomics,2007,8(2):113-128.

[6]Mathupala SP, Colen CB, Parajuli P,et al. Lactate and malignant tumors: a therapeutic target at the end stage of glycolysis[J]. Bioenerg Biomembr, 2007,39(1):73-77.

[7]Gottlieb RA, Giesing HA, Zhu JY, et al. Cell acidification in apoptosis: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delays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neutrophils by up-regulating the vacuolar H+-ATPase[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5,92(13): 5965-5968.

[8] Goel A,Mathupala SP, Pederson PL.Glucose metabolism in cancer.Evidence that demethylation events play a role in activating type Ⅱ hexokinase gene expression [J]. Biol Chem,2003 :278(17);15333-15340.

[9] Ohanian V et al. Hypertension,2005,46:93-99.

[10] Kaelin WG,Ratcliffe Jr PJ.Oxygen sensing by metazoans:the central role of the HIF hydroxylase pathway[J].Mol Cell,2008,30(4):393-402.

[11] Gordan JD, Simon MC. 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central regulators of the tumor phenotype[J]. Curr Opin Genet Dev,2007,17(1):71-77.

[12] Maxwell PH, Wiesener MS, Chang GW, et al. The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 VHL targets 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for oxygen-dependent proteolysis[J]. Nature, 1999,399(6733): 271-275.

[13] Fang J, Yan L, Shing Y, et al. HIF-1α mediated up-regul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dependent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is

important in switch to the angiogenic phenotype during early tumorigenesis[J]. Cancer Res,2001,61(15):5731-5735.

[14] Kim JW, Tchernyshyov I, Semenza GL, et al. HIF-1 mediated expression of 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a metabolic switch required for cellular adaptation to hypoxia [J]. Cell Metab,2006,3(3):177-185.

[15]Lopez-Rios F,Sanchez-Arago M,Garcia-Garcia E,et al. Loss of the mitochondrial bioenergetic capacity underlies the glucose avidity of carcinomas [J]. Cancer Res, 2007,67(19):9013-9017.

[16]Yun J,Rago C,Cheong I,et al.Glucose depriv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KRAS pathway mutations in tumor cells[J].Science,2009,325(5947):1555-1559

[17]Halfter UM et al.[J]Biochem ,2004,388:17-28.

[18] Bensaad K, Tsuruta A, Selak MA, et al. TIGAR, a p53-inducible regulator of glycolysis and apoptosis[J]. Cell,2006,126(1):107-120.

[19] Luo xiangjian, Cao ya.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J].

2011,38(7):585-592.

微生物的代谢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一、名词解释: 01.新陈代谢(metabolism): 02.合成代谢(anabolism): 03.分解代谢(catabolism): 04.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05.呼吸作用(respiration): 06.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 07.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08.发酵(fermentation): 09.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10.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11.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 12.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RC): 13.糖酵解(glycolysis): 14.CO2的固定: 15.生物固氮: 16.Stickland反应: 17.初级代谢: 18.次级代谢: 二、填空题: 01.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为丙酮酸的过程称为(),主要分为四种途径:

()、()、()和()。 02.EMP途径中,第一阶段是一分子葡萄糖被裂解成2个三碳化合物,即 ()和(),并消耗掉2分子ATP。 03.EMP途径中,第二阶段甘油醛-3-磷酸转化为1, 3-二磷酸甘油酸是() 反应,辅酶()接受氢原子,形成()。 04.分子的葡萄糖通过EMP途径可产生()分子丙酮酸,()分子 ATP和()个NADH。 05.一分子葡萄糖经有氧呼吸彻底氧化可产生()个ATP;每一分子葡萄 糖通过酵母菌进行乙醇发酵产生()个ATP;通过德氏乳酸杆菌进行正型乳酸发酵可产生()个ATP。 06.HMP途径的一个循环的最终结果是1分子葡萄糖-6-磷酸转变成() 分子甘油醛-3-磷酸、()分子CO2和()分子NADH。 07.HMP途径可为合成代谢提供()和()。 08.ED途径是在研究嗜糖假单胞菌时发现的。通过该途径1分子葡萄糖最后生 成()分子丙酮酸、()分子ATP、()分子NADPH和NADH。 09.ED途径中关键性酶是();HMP途径中的关键性酶是();EMP 途径中关键性酶是()。 10.ED途径产生的物质有:()、()、()和小分子碳架 ()、()、()、()等。 11.磷酸解酮酶途径是明串珠菌在进行异型乳酸发酵过程中分()和 ()途径。该途径的特征性酶是磷酸解酮酶。根据该酶的不同,把具

第二章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机制

第二章微生物的代谢调控机制 ?通过代谢调节,微生物可最经济地利用其营养物,合成出能满足自己生长、繁殖所 需要的一切中间代谢物,并做到既不缺乏也不剩余任何代谢物的高效“经济核算”。 ?微生物细胞具有高度严密的自我调节能力,这对于微生物在工业上的应用,则有利 也有弊。 2.1 酶的调节机理 ?微生物的自我调节作用都是通过协调控制酶来实现的,酶的生物合成受基因和代谢 物的双重控制。 2.1.1酶浓度的调控 2.1.1.1 酶的诱导合成 ?组成酶:细胞所固有的,经常存在于细胞内,以恒定速度和恒定数量生成,不随微 生物的代谢状态而变化的一类酶。 ?诱导酶:在一般情况下细胞内不生成或数量很少,这些酶只有在底物或其结构类似 物存在时才生成的一类酶。 ?组成酶和诱导酶是相对的概念。 ?酶的诱导合成现象是微生物普遍存在的,许多分解代谢的酶属于诱导酶类,有些合 成酶(如细胞色素)也是诱导酶类。 ?酶合成的诱导对于微生物的意义: 加强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避免了生物合成的原料和能量的浪费。 2.1.1.2 酶合成的反馈阻遏 ?当代谢途径中某终产物过量时,或培养基中已提供了此产物时,就会阻遏自身合成 途径中第一个酶或其他关键酶的进一步合成,从而控制代谢的进行,减少终产物的生成。这种效应称为反馈阻遏。 ?酶的阻遏在微生物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常出现在与氨基酸、嘌呤、嘧啶的生物合成 有关的酶中。 ?阻遏的类型主要有末端代谢产物阻遏和分解代谢产物阻遏两种。 (1)末端产物阻遏 指由某代谢途径末端产物的过量累积而引起的阻遏。 分支代谢途径 ?多价阻遏作用:每种末端产物仅专一地阻遏合成它的那条分支途径的酶。代谢途径 分支点以前的“公共酶”仅受所有分支途径末端产物的阻遏。 ?积累阻遏:每个分支合成途径的终产物仅部分地阻遏初始酶的合成,且各阻遏的百 分数,不管第二个阻遏物存在与否,都是一样的。 (2)分解代谢产物阻遏 ?二次生长现象 ?“葡萄糖效应”:葡萄糖干扰其他碳源利用的现象。 ?随后的研究表明,葡萄糖效应并非由葡萄糖直接造成,而是其某种分解代谢产物所 引起的。 ?分解阻遏不仅仅限于葡萄糖,其他碳源和氮源也能起相同作用。 ?分解代谢物的阻遏作用:指代谢反应链中,某些中间代谢物或末端代谢物的过量累 积而阻遏代谢途径中一些酶合成的现象。 ?分解代谢物阻遏对微生物的意义:

LXRs在脂质代谢中的调节机制word资料6页

LXRs在脂质代谢中的调节机制 肝核受体(LXRs)是一种配体激活型转录因子,在脂代谢中是核心调控基因,作为氧化固醇激活的核受体,参与调节脂类代谢的多种基因的表达和促进胆固醇的外流,并通过抑制动脉壁许多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阻碍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 1 LXRs概述 LXR在胆固醇的代谢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机体内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其代谢失衡会造成诸如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严重疾病。因此,胆固醇的代谢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精密调节。胆固醇负荷也能诱导出LXR的靶基因,但是无论是胆固醇酯还是游离胆固醇都不是LXR 的配体,而必须转化为氧化型胆固醇才能发挥对LXR转录活性。非甾体类肝核受体(LXR)就是其重要调节因素之一。LXR是一种氧化固醇激活的核受体,也是多种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感受器。LXR与靶基因上游的LXR应答元件(LXRE)结合,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 1.1核受体结构和功能概述核受体是编码转录因子的一个超基因家族,包括48个成员,分为甾体类和非甾体类。前者有12种,包括雌激素和雄激素受体,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与靶基因结合发挥作用。后者有36种,包括肝x受体(LXR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等,主要通过与类视黄醇X受体(RXRs)形成异源二聚体调控靶基因的转录。核受体典型的核受体分子结构由A/B、C、D、E和F(从N末端到C末端)等5个区域组成:N末端结构域(A/B结构域)为转录激活区,包含至少一种本身有活性的配体非依赖性的激活功能区(AF-1),是整个蛋白可变

性最高的部分,其长度从50个到500个氨基酸不等;C结构域为DNA结合区(DBD区),是最保守的区域,DBD区包含二个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锌指Ⅰ和锌指Ⅱ,锌指Ⅰ柄部三个不连续的氨基酸(p盒)决定了受体作用的特异性;D结构域是铰链区,起连接DBD区和配体结合区(LBD区)的作用;核定位信号NLS位于C和D之间;E结构域,即配体结合区(LBD 区),是最大的结构域,其保守性仅次于DBD区,其保守性可充分保证选择型配体的识别,E区也包含配体依赖型的转录激活域AF-2[1]。DBD和靶基因启动子上的激素反应元件(HRE)结合后发挥核受体对靶基因的转录调节作用。HRE通常由6个单核苷酸二次重复序列组成,中间由1~6个数目不等的单核苷酸间隔,有3种重复形式,分别为直接重复形式(DR)、内翻重复形式(IR)和外翻重复形式(ER)[2]。经典类甾体核受体的反应元件序列为ACAACA,而雌激素和非甾体类核受体反应元件序列为AGGTCA。当配体和LBD结合后核受体结构发生改变,激活蛋白取代抑制蛋白,核受体发挥转录调节作用。 1.2 LXR亚家族及其表达组织 LXR亚家族包括2个亚型:LXRα(NR1H3)和LXRβ(NR1H2),二者在DNA结合域和配体结合域大约有77%的氨基酸同源[3]。LXRα主要在与脂代谢有关的组织表达,如肝脏、小肠、肾脏、脾脏、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等。LXRα有LXRα1、LXRα2、LX Rα3三种异构体,LXRα2比LXRα1少氨基端的45个氨基酸,表现出对LXRα1转录活性的抑制,LXRα3则是缺失50个氨基酸的配体结合结构域。LXRα2、LXRα3的表达水平均很低,LXRα2主要在睾丸中表达水平比较高。LXRβ则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可能与细胞的增殖,炎症细胞的致炎效应等有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习 题 一、填空题 1、微生物的4种糖酵解途径中, 是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 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 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 途径的微生 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 是产生 4碳、5碳等中间产物,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前体物质的途径。 2、同型乳酸发酵是指葡萄糖经 途径降解为丙酮 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被NADH 还原为乳酸。异型乳酸发酵 经 、 和 途径分解葡萄糖。 代谢终产物除乳酸外,还有 。 3、微生物在糖酵解生成丙酮酸基础上进行的其他种类的发酵有丁二醇发酵、混 合酸发酵、 发酵和 发酵等。丁二醇发酵的主要产物 是 , 发酵的主要产物是乳酸、乙酸、甲酸、乙醇。 4、产能代谢中,微生物通过 磷酸化和 磷酸化 将某种物质氧化而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 等高能分子中;光合微生物则通过 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为化学能储存在ATP 中。 磷酸化既存在 于发酵过程中,也存在于呼吸作用过程中。 5、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是呼吸作用中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 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 系统,逐步释放出 能量后再交给 。 6、巴斯德效应是发生在很多微生物中的现象,当微生物从 转 换到 下,糖代谢速率 ,这是因为 比发酵作用更加有效地获得能量。 7、无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不是氧,而是外源电子受体,像 22322423、CO O 、S 、SO 、NO NO ----等无机化合物,或 等有机化 合物。 8、化能自养微生物氧化 而获得能量和还原力。能量的产生是 通过 磷酸化形式,电子受体通常是O 2。电子供体 是 、 、 和 ,还原

力的获得是逆呼吸链的方向进行传递,能量。 9、微生物将空气中的N 2还原为NH 3 的过程称为。该过程中 根据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之间相互的关系。固氮体系可以分为、和 3种。 10、次级代谢是微生物生长至或,以 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的物质的过程。次级代谢产物大多是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如、、、、及等多种类别。 二、选择题(4个答案选1) 1、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来源于()。 (1)有机物(2)还原态无机化合物(3)氧化态无机化合物(4)日光2、下列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中,()是最普遍的、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 (1)EMP途径(2)HEP途径(3)ED途径(4)WD途径 3、下列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中,()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 途径的 (1)EMP途径(2)HEP途径(3)ED途径(4)WD途径 4、酵母菌和运动发酵单胞菌乙醇发酵的区别是()。 (1)糖酵解途径不同(2)发酵底物不同 (3)丙酮酸生成乙醛的机制不同(4)乙醛生成乙醇的机制不同 5、由丙酮酸开始的其他发酵过程中,主要产物是丁酸、丁醇、异丙醇的发酵的是()。 (1)混合酸发酵(2)丙酸发酵(3)丁二醇发酵(4)丁酸发醇6、下列代谢方式中,能量获得最有效的方式是()。 (1)发酵(2)有氧呼吸(3)无氧呼吸(4)化能自养 7、青霉素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肽聚糖合成的()。 (1)细胞膜外的转糖基酶(2)细胞膜外的转肽酶 (3)细胞质中的“Park”核苷酸合成(4)细胞膜中肽聚糖单体分子的合成 8、下面对于好氧呼吸的描述()是正确的。 (1)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都是无机化合物 (2)电了供体和电子受体都是有机化合物 (3)电子供体是无机化合物,电子受体是有机化合物 (4)电子供体是有机化合物,电子受体是无机化合物 9、无氧呼吸中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是()。 (1)还原型无机化合物(2)氧化型无机化合物

脂质代谢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3][4][5][6][7][8][9]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7,36(20):2059. Looney刚,An01ikJH,CampbellD,eta1.Bcelldepletionasanoveltreatmentfor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a phaseI/Ⅱdose-escalationtrialofrituximab[J].Arthri—tisRheum,2004.50(8):2580. I,eandroMJ,CambridgeG,EdwardsJC,eta1.Bcellde—plction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alongitudinalanalysisof24patients[J].Rheumatology,2005,44(12):1542. TokunagaM,SaitoK,KawabataD,eta1.Efficacyofrit—uximah(anti—CD20)forrefractory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jnvolvingthecentralnervoussystem[J].AnnRheumDis,2007,66(4):470. SfikakisPP,BoletisJN,LionakiS,eta1.RemissionofproliferativelupusnephritisfollowingBcelldepletiontherapyisprecededbydown—regulationoftheTcellcos—timulatorym01eculeCD40ligand:anopenlabeltrial[J].ArthritisRheum,2005,52:501. I。eandroMJ,EdwardsJC,CambridgeG,etaI.AnopenstudyofBlymphocytedepletionin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J].ArthritisRheum,2002,46:2673. I。ooneyRJ。AnolikJH,CampbellD,eta1.BcelIdepletionasanoveltreatmentfor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a phaseI/Ⅱdose—escalationtrialofrituximab[J].Arthri—tisRheum,2004,50:2580. BoumDasDT,FurieR,ManziS,eta1.Ashortcourseof BG9588(anti—CD40Iigandantibody)improvesseroJogicactivityanddecreaseshematuriainpatientswithprolifer—ativelupusglomerulonephritis[J].ArthritisRheum,2003,48:719. KalunianKC,DavisJCJr,MerrillJT,eta1.Treatmentof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byinhibitionofTcellcos—timulationwithanti—CDl54:a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ArthritisRheum,2002,46 ?综述? 脂质代谢在阿尔茨 (12):3251. [1o]UsmaniN,GoodfieldM.Efalizumabinthetreatmentofdiscoidlupu5erythematosus[J].ArchDermatol,2007, 143(7):873. [11]Alarcon—segoviaD,TumlinJA,FurieRA,eta1.L'IP394forthepreventionofrenalflareinpatientswith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resultsfromarandomized,double- blind,placebo—controlledstudy[J].ArthritisRheum, 2003,48:442. ’ [12]PonticelIic.Newtherapiesforlupusnephritis[J].ClinJAmSocNephrol,2006,1(4):863. [13]AringerM,SmolenJS.TumournecrosisfactorandotherproinflammatorycytokjnesinsystemicJupuserythemato— sus:arationale fortherapeuticintervention[J].Lupus,2004,13:344. [14]AringerM,SteinerG,GraningerwB,eta1.Effectsofshort—terminfliximabtherapyonautoantibodiesinsys— temiclupuserythematosus[J].ArthritisRheum,2007,56 (1):274. [15]De-BandtM,SibiliaJ,Le-LoetX,etaI.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inducedbyanti—tumournecrosisfactoralpha therapy:aFrenchnationalsurvey[J].ArthritisResTher, 2005。7(3):R545. [16]LuisL,YvonneRP,CarlosGP,eta1.Clinicalandbiologiceffectsofanti—IL一10monoclonalantibodyadministration inSLE[J].Arth“tisRheum,2000,43:1790. [17]stohlw.Blysfulnessdoesnotequalblissfulnessins,s—temiclupuserythematosus:atherapeuticroIefbrBLyS antagonists[J].CurrDirAutoimmun,2005,8:289. [18]DiamantiAP,RosadoMM,CarsettiR,eta1.BcellsinSLE:differentbiologicaldrugsfordifferentpathogenic mechanisms[J].AutoimmunRev,2007,7(2):143. (收稿Fj期:z008一08—18) 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朱洪山综述,晏勇审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400016)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脂质代谢;口一淀粉样蛋白;载脂蛋白;tau蛋白 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卜8348(2009)03—0347—0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7sdisease,AD)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神经系统进行性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和认知功能损害、行为异常和人格改变等。主要病理学特征为老年斑(SP)、神经纤维缠结(NFT)和神经元缺失。目前AD的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围绕AD特征性病理改变进行的多种研究发现高龄、基因突变、胆同醇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胶质细胞激活、雌激素缺失、谷氨酸、单胺能、神经肽能神经递质功能缺损等多个环节均参与了AD的发病。近年来的研究提示脂质代谢与p淀粉样蛋白(amyloid-ppro—tein,A口)的形成与沉积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关系密切,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l脂质代谢 大脑中胆固醇含量约占人体总鼍的25%,是人体内胆固醇含量最高的器官。脑内胆固醇主要以非酯化游离状态存在于髓鞘、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细胞膜。主要参与髓鞘的构成,具有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流动性以及物质转运等功能。由于髓鞘更新率很低,因此这些胆固醇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有少量胆固醇存在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物膜和细胞外脂蛋白 万方数据

【自然基金 标书 实例】脂类代谢素乱导致脂肪肝-973项目

项目名称: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肝及高脂血症发生 的机制 首席科学家: 起止年限:2012.1-2016.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根据我国高脂血症和 NAFLD 的特点,我们围绕高脂血症和 NAFLD 的诱因、重要发病环节以及生物标记物的发现这几个方面,凝炼出 6 个有特色、有创新性的科学问题: ●NAFLD 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易感基因和表观遗传特征? ●我国居民膳食营养和生活方式(运动)与NAFLD 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 关系? ●代谢性炎症在NAFLD 和血脂紊乱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肝脏营养感应调控及脂代谢稳态失衡与NAFLD 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外周脂质向肝脏异位以及肝细胞内脂肪重分布在NAFLD 发生、发展中的作 用? ●NAFLD 和高脂血症不同疾病阶段及转归的生物标记物是什么?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遗传学研究:易感基因及表观遗传 利用我们项目组人群队列及病人活检样本资源、部分中国人群的SNPs数据和国内外脂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1)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以及表观遗传因素:利用代谢基因数据库(WIT)和本项目组研究获得的SNPs数据,通过外显子深度测序筛查进一步确定中国汉族人群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位点,并在长期大样本人群队列研究和肝组织活检标本的基础上验证其与不同阶段NAFLD(SS和NASH)以及不同预后转归(肝硬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在NAFLD动物模型的不同阶段进行全基因组启动子甲基化位点扫描、microRNA表达谱分析;并利用上述平台进行高脂血症和/或NAFLD患者肝组织活检样本检测,从而识别并明确与高脂血症和NAFLD相关的表观遗传学因素;我们也将特别关注两个极端人群,即“吃水也胖”和高脂饮食而不发生脂肪肝和高脂血症人群,并通过上述手段研究其易感/保护

微生物代谢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发酵 2.呼吸作用 3.有氧呼吸 4.无氧呼吸 5.异型乳酸发酵 6.生物固氮 7.硝化细菌 8.光合细菌 9.生物氧化 10.初级代谢产物: 11.次级代谢产物: 12.巴斯德效应: 13.Stickland 反应: 14.氧化磷酸化 二、填空题 1.微生物的4种糖酵解途径中, 是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 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 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 是产生4碳、5碳等中间产物,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前体物质的途径。 2.同型乳酸发酵是指葡萄糖经 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被NADH 还原为乳酸。异型乳酸发酵经 、 和 途径分解葡萄糖。代谢终产物除乳酸外,还有 。 3.微生物在糖酵解生成丙酮酸基础上进行的其他种类的发酵有丁二醇发酵、混合酸发酵、 发酵和 发酵等。丁二醇发酵的主要产物是 , 发酵的主要产物是乳酸、乙酸、甲酸、乙醇。 4.产能代谢中,微生物通过 磷酸化和 磷酸化将某种物质氧化而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 等高能分子中;光合微生物则通过 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为化学能储存在ATP 中。 磷酸化既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存在于呼吸作用过程中。 5.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是呼吸作用中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 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 。 6.巴斯德效应是发生在很多微生物中的现象,当微生物从 转换到 下,糖代谢速率 ,这是因为 比发酵作用更加有效地获得能量。 7.无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不是氧,而是外源电子受体,像22322423、CO O 、S 、SO 、NO NO ----等无机化合物,或 等有机化合物。

血脂代谢及其调节

《血脂代谢及其调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上海市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主题二《内环境与自稳态》中的第五节,介绍内环境中脂质的存在形式,含量是怎样通过自身调节达到相对稳定,怎样进行代谢等内容,以及由于调解活动出现障碍引起的高脂血症、肥胖症等知识。同时本节内容与第四节《血糖的平衡及其调节》以及高一第一册中《营养物质的转化》一节前后呼应,联系密切。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人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及其调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血脂的概念,脂类在人体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并能够准确辨识脂蛋白的各部 分结构 2)理解人体内血脂的来源和去路及其平衡 3)联系血糖的激素调节过程理解激素在血脂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4)能够准确解释血脂调解活动出现障碍后人体的病变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和比较判断体检个体血脂的健康状况 2)学会计算体重指数的方法,并能以此为依据判断超重和肥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体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协调之美 2)通过学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认识到合理膳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血脂平衡及其调节 难点:理解血脂的代谢与人体内脂类物质、糖类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策略: 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血脂的来源和去路,及其平衡 以问题“血液中是否存在脂质呢?”引起学生思考,得出血液中的脂蛋白是脂类在人体内主要的运输形式,根据人体内脂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分析,逐步分析出血脂的来源和去路,再由人体内脂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正常情况下是保持平衡的,而得出结论“血脂的含量在正常人体内也应该是动态平衡的”。 2、如何使学生理解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也可以调节血脂的平衡?

LXRs在脂质代谢中的调节机制

LXRs在脂质代谢中的调节机制 LXRs是在脂代谢中是核心调控基因,参与调节脂类代谢的多种基因表达和促进胆固醇的外流,與胆固醇的内稳态密切相关;LXRs还有抑制炎症的作用。因此,LXR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标签:LXRs;动脉粥样硬化 肝核受体(LXRs)是一种配体激活型转录因子,在脂代谢中是核心调控基因,作为氧化固醇激活的核受体,参与调节脂类代谢的多种基因的表达和促进胆固醇的外流,并通过抑制动脉壁许多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阻碍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 1 LXRs概述 LXR在胆固醇的代谢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机体内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其代谢失衡会造成诸如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严重疾病。因此,胆固醇的代谢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精密调节。胆固醇负荷也能诱导出LXR 的靶基因,但是无论是胆固醇酯还是游离胆固醇都不是LXR的配体,而必须转化为氧化型胆固醇才能发挥对LXR转录活性。非甾体类肝核受体(LXR)就是其重要调节因素之一。LXR是一种氧化固醇激活的核受体,也是多种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感受器。LXR与靶基因上游的LXR应答元件(LXRE)结合,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 1.1核受体结构和功能概述核受体是编码转录因子的一个超基因家族,包括48个成员,分为甾体类和非甾体类。前者有12种,包括雌激素和雄激素受体,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与靶基因结合发挥作用。后者有36种,包括肝x受体(LXR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等,主要通过与类视黄醇X 受体(RXRs)形成异源二聚体调控靶基因的转录。核受体典型的核受体分子结构由A/B、C、D、E和F(从N末端到C末端)等5个区域组成:N末端结构域(A/B结构域)为转录激活区,包含至少一种本身有活性的配体非依赖性的激活功能区(AF-1),是整个蛋白可变性最高的部分,其长度从50个到500个氨基酸不等;C结构域为DNA结合区(DBD区),是最保守的区域,DBD区包含二个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锌指Ⅰ和锌指Ⅱ,锌指Ⅰ柄部三个不连续的氨基酸(p 盒)决定了受体作用的特异性;D结构域是铰链区,起连接DBD区和配体结合区(LBD区)的作用;核定位信号NLS位于C和D之间;E结构域,即配体结合区(LBD区),是最大的结构域,其保守性仅次于DBD区,其保守性可充分保证选择型配体的识别,E区也包含配体依赖型的转录激活域AF-2[1]。DBD和靶基因启动子上的激素反应元件(HRE)结合后发挥核受体对靶基因的转录调节作用。HRE通常由6个单核苷酸二次重复序列组成,中间由1~6个数目不等的单核苷酸间隔,有3种重复形式,分别为直接重复形式(DR)、内翻重复形式(IR)和外翻重复形式(ER)[2]。经典类甾体核受体的反应元件序列为ACAACA,而雌激素和非甾体类核受体反应元件序列为AGGTCA。当配体和LBD结合后核受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 答案

第五章微生物能量代谢 一、选择题(只选一项,将选项的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下列哪种微生物能分解纤维素?( B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青霉 C大肠杆菌 D枯草杆菌 2.下列哪种产能方式其氧化基质、最终电子受体及最终产物都是有机物?( A ) A发酵 B有氧呼吸 C无氧呼吸 D光合磷酸化 3.硝化细菌的产能方式是( D ) A发酵 B有氧呼吸 C无氧呼吸 D无机物氧化 4.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电子的最终受体是(A ) A有机物 B有机氧化物 C无机氧化物 D.分子氧 5.乳酸发酵过程中电子最终受体是( B ) A乙醛 B丙酮 C O2 D NO3ˉ 6.硝酸盐还原菌在厌氧条件下同时又有硝酸盐存在时,其产能的主要方式是( C ) A发酵 B有氧呼吸 C无氧呼吸 D无机物氧化 7.下列哪些不是培养固氮菌所需要的条件?( A ) A培养基中含有丰富的氮源 B厌氧条件 C提供ATP D提供[H] 8.目前认为具有固氮作用的微生物都是( D ) A真菌 B蓝细菌 C厌氧菌 D原核生物 9.代谢中如发生还原反应时,( C )。 A从底物分子丢失电子B通常获得大量的能量 C 电子加到底物分子上D底物分子被氧化 10.当进行糖酵解化学反应时,( D )。 (a)糖类转变为蛋白质 (b)酶不起作用 (c)从二氧化碳分子产生糖类分子 (d)从一个单个葡萄糖分子产生两个丙酮酸分子 11.微生物中从糖酵解途径获得( A )ATP分子。 (a)2个 (b)4个 (c)36个 (d)38个 12.下面的叙述( A )可应用于发酵。 (a)在无氧条件下发生发酵 (b)发酵过程发生时需要DNA (c)发酵的一个产物是淀粉分子 (d)发酵可在大多数微生物细胞中发生 13.进入三羧酸循环进一步代谢的化学底物是( C )。 (a)乙醇 (b)丙酮酸 (c)乙酰CoA (d)三磷酸腺苷 14.下面所有特征适合于三羧酸循环,除了( D )之外。 (a)C02分子以废物释放 (b)循环时形成柠檬酸 (c)所有的反应都要酶催化 (d)反应导致葡苟糖合成 15.电子传递链中( A )。 (a)氧用作末端受体 (b)细胞色素分子不参加电子转移 (c)转移的一个可能结果是发酵 (d)电子转移的电子来源是 NADH 16.化学渗透假说解释( C )。 (a)氨基酸转变为糖类分子 (b)糖酵解过程淀粉分子分解为葡萄糖分子 (c)捕获的能量在ATP分子中 (d)用光作为能源合成葡萄糖分子 17.当一个NADH分子被代谢和它的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时,( C )。 (a)形成六个氨基酸分子 (b)产生一个单个葡萄糖分子

血脂及脂蛋白的组成及代谢

血脂及脂蛋白的组成及代谢 一、血脂 血脂就是血浆或血清中所含的脂类。它的组成复杂,包括胆固醇(cholesterol, Ch)、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磷脂(phospholipid, PL)与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等。胆固醇又分为胆固醇酯(cholesteryl ester, CE)与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 FC)两者相加为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血脂的来源有两个途径:(1)外源性途径:即从食物中摄取的脂类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2)内源性途径:即由肝、脂肪细胞以及其她组织合成 后释放入血。血脂含量受多种因素饮食、年龄、性别、职业及代谢等的影响。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组成 血脂在血浆中不就是以游离状态存在,而就是与血浆中的载脂蛋白(apoprotein, apo)结合,以脂蛋白(lipoprotein, LP)的形式进行转运与代谢。 (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按超速离心法,可将脂蛋白可分为乳糜微粒(chylomicron, 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与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四类。此外还有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 IDL),就是VLDL在血浆的代谢物,其组成及密度介于VLDL及LDL 之间。 (二)血浆脂蛋白的组成 血浆脂蛋白主要由载脂蛋白、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及其酯组成。各类脂蛋白 都含有这四类成分,但其组成比例及含量却差别很大。乳糜微粒含三酰甘油最多,达80%~95%,蛋白质最少,约1%;VLDL含三酰甘油约50%~70%,蛋白质含量约10%;LDL含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最多,约40%~50%;HDL含蛋白质最多,约50%。 三、载脂蛋白 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载脂蛋白(apoprotein, apo),迄今已从人血浆中分离出18种之多。主要有apoA、B、C、D、E等五类,其中apoA又分为apo AI、AⅡ、AⅣ;apoB 又分为B100及B48;apoC又分为CⅠ、CⅡ、CⅢ。不同的脂蛋白含不同的apo, 它们主要功能就是结合与转运脂质。此外还调节脂蛋白代谢关键酶活性,参与脂蛋白受体的识别等。如apo AI激活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ecithin cholesterol acyl transferase,

生化第七章脂质代谢

第五章脂类代谢本章要点 下图概括了本章的基本内容 部分,希望同学们自己总结归纳。标注部分为重点强调的概念.

一、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 (一)、脂质是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一类大分子物质 1.甘油三酯是甘油的脂肪酸酯 ①甘油三酯 ②甘油二酯 ③甘油一酯 2.脂肪酸是脂肪烃的羧酸 ①饱和脂肪酸:不含双键的脂肪酸 ②不饱和脂肪酸 a.单不饱和脂肪酸 b.多不饱和脂肪酸 △根据双键的位置,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属于w-3、w-6、w-7、w-9四簇。高等动物体内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由相应的母体脂肪酸衍生而来,但w-3、w-6、w-7、w-9簇多不饱和脂肪酸不能在体内相互转化。 3.磷脂可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两类 4.胆固醇以环戊烷多氢菲为基本结构 (二)、脂质具有多种复杂的生物学功能 1.甘油三酯是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 ①甘油三酯氧化分解产能最多 ②甘油三酯疏水,储存时不带水分子,占体积小 ③机体有专门的储存组织——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是脂肪酸的重要储存库,甘油二酯是重要的细胞信号分子。 2.脂肪酸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 ①提供必需脂肪酸 a.必需脂肪酸: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b.花生四烯酸虽然在人体以亚油酸为原料合成,但消耗必需脂肪酸,一般也归为必需脂肪酸 ②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 3.磷脂是重要的结构成分和信号分子 ①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②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的前体 4.胆固醇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和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固醇类物质的前体 ①胆固醇是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成分 ②胆固醇可转化为一些具有重要生理学功能的固醇化合物 (三)、脂质组分的复杂性决定了直至分析技术的复杂性 1.用有机溶剂提取脂质 2.用层析分离脂质 3.根据分析目的和脂质性质选择分析方法 4.复杂的脂质分析还需要特殊的处理 二、脂质的消化和吸收 (一)、胆汁酸盐协助脂质消化酶消化脂质

血脂代谢异常原因

血脂代谢异常原因 我们生活在都市中,生活节奏很快,每天都活在高压力的生活中,身体机能也越来越弱,得到都市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平时没有听说过的疾病也越来越普遍的被提到。那么现在我想问问大家是否知道什么是血脂代谢异常呢? 人体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即可从食物吸收后在体内加工而得,也可利用其他物质在体内自行合成。脂质是人体必需的物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血中脂质含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上述各种脂质成分既然不溶于水,当然也不可能溶解在血液之中,谈不上对人体的利弊,实际上,这些脂质必须与某些特异的蛋白质结合成所谓的"脂蛋白"分子,方能在血液中进行循环运转。换句话说,血脂在血液中实际上是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的,而脂蛋白则是脂质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其中用来结合脂质的蛋白质就叫"载脂蛋白"。 人体内血脂代谢不平衡,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进入大于排出,就叫血脂代谢紊乱,即通常所说的高脂血症或高血脂。

对于血脂代谢紊乱,除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异常升高外,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异常降低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而且其危害较之前三种更严重,因而有人建议采用"脂质异常血症"来全面准确地反映血脂代谢的 紊乱状态。只是由于"高血脂症"这个称谓使用时间长,简明通俗,所以仍然被广泛采用。 血脂代谢紊乱:主要就是指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的紊乱,当然这些都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异常降低和升高有密切的联系。 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清是清澈透明的,而血脂代谢紊乱者的血清是混浊的,严重的还会形成脂肪块。由于血浆中脂质过多,多余的脂肪就进入血管内壁,沉积在血管管壁上,使血管腔变窄,并促使血管的粥样硬化。应该再次注意的是,脂质的摄入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所谓外源性,是指通过外界摄入食物热量过多,而引起的血脂代谢紊乱,通过饮食调节可以控制。

探究脂质代谢影响因素的进展

探究脂质代谢影响因素的进展 1721030561 高瑞 摘要:脂代谢是人体三大物质代谢之一,也是近年来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已有的研究发现在脂质代谢过程中,一些转录调控因子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靶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脂质代谢。本文中的囊括了除此之外的脂质代谢调控机制的进展,包括亮氨酸缺乏、lncRNA、糖原代谢关键蛋白PPP1R3G、microRNA、神经系统经对脂质代谢的明显影响,并对糖尿病、肥胖症等诸多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脂质代谢;调控;进展 自2003年7月华盛顿大学医学部的Han等提出了脂质代谢组学的概念开始,脂质代谢调控成为一门新兴的科研热点。它对于研究和治疗脂质代谢异常而引起的阿兹海默症、糖尿病、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等诸多人类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脂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一大类化合物, 生物体内重要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脂质,如物质运输、能量代谢、信息传递及代谢调控等。脂代谢是人体三大物质代谢之一,主要包括甘油三酯代谢、胆固醇及其酯的代谢、磷脂和糖脂代谢等。在已有的研究发现在脂质代谢过程中,一些转录调控因子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靶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脂质代谢。已发现的与脂质代谢相关的转录因子有很多,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s)、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s,LXRs)、视黄醛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SREBPs)等。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发展,相继发现不一样的脂质代谢调控机制,本文囊括了一些脂质代谢影响因素的研究。 1 亮氨酸缺乏调节脂质代谢 2010年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郭非凡研究组在亮氨酸缺乏调节脂质代谢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1]。在前期研究中,郭非凡等发现亮氨酸这一必需氨基酸的缺乏能够调节肝脏脂质代谢,并且亮氨酸缺乏能诱导小鼠腹部脂肪快速丢失,具有明显的减肥效果,但是机制尚不清楚。 在研究中通过生化和分子细胞生物学方法,在细胞和动物水平阐明这个的分子机制。白色脂肪用于储存能量,也是肥胖问题的根源。棕色脂肪富含线粒体并且特异性高表达线粒体膜蛋白蛋白质解偶联 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在冷刺激的条件下有效地产生热量同时减少脂肪生成和血脂浓度。 一方面,亮氨酸缺乏引起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质动员增强,表现为激素敏感性脂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 HSL)活性增强;脂肪酸合成通路关键性酶--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表达降低,活性减弱;且脂肪酸氧化能力增强,这些作用共同导致小鼠体内脂肪的快速减少。另一方面,亮氨酸缺乏使褐色脂肪组织内与产热相关的UCP1表达显著增加,小鼠耗氧量增加,体温明显升高,能量消耗增加导致脂肪减少。 2 lncRNA在棕色脂肪生成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功能 Jian-die Lin在2014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个从前未知的lncRNA-Blnc1参与了棕色脂肪的分化过程,并与关键转录因子EBF2

血脂代谢异常

血脂代谢异常 加入日期:2004-6-3 8:23:38 来源: 【疾病概述】血脂是血液中脂质的总称,总脂量约为600mg/dl。血脂的成分较复杂,主要有总胆固醇(TC,其中2/3为胆固醇脂,1/3为游离胆固醇)、甘油三脂(TG)、磷脂(PL)、游离脂肪酸(FFA)、脂溶性维生素、固醇类激素等。它们是脂溶性的,在血液中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成水溶性的物质才能存在和运转,其中除了FFA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外,其余皆与球蛋白结合成为脂蛋白(LP)。用超速离心或脂蛋白电泳方法可将脂蛋白分成高密度脂蛋白(HDL)即α-脂蛋白(α-LP)、低密度脂蛋白(LDL)即β-脂蛋白(β-LP)、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即前β-脂蛋白(preβ-LP)和乳糜微粒(CM)即在原点不移动的。与脂蛋白结合的蛋白质部分称载脂蛋白(Apo),现已发现并将结构弄清楚的有A、B、C、D、E、F、G、H、J及(α)等10几大类。各种脂蛋白及载脂蛋白又可分为若干亚型(如HDL可有HDL2、HDL3等亚型,Apo-A可分Apo-A I、 Apo- A II等,Apo-B 可分为Apo-B100和Apo-B48等,Apo-C有Apo-CI、Apo-CⅡ、Apo-CⅢ等),血脂、脂蛋白、载脂 蛋白在人体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体内血液中脂质一种或几种成分的升高或降低称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及损害身体的健康。其中血液中某些脂质成分升高称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 【病因病理】 影响血脂的因素 1.遗传因素 一般而言,有血脂代谢异常家族史者后代出现血脂异常的机会较多。因此,对于这一人群应经常 检查血脂,平日注意环境因素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2.环境因素 (1)肥胖。单纯性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者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使血清TC、LDL、TG、Apo-B 升高,HDL和Apo-AI降低,TC/HDL-C比值升高。 (2)膳食结构 1)含饱和脂肪酸为主的食物可升高血清TC、LDL:此类食物摄入占总热量百分率每增加1%,可使血清TC增加2mg/dl,研究表明只有含12(月桂酸C12:0)、14(豆蔻酸C14:0)、16(棕榈酸16:0)个偶数碳链的饱和脂肪酸食物才使血清TC升高,而含18个碳原子和10个及以上碳原子 的饱和脂肪酸食物对血清TC浓度影响不大。 2)单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加油酸(C18:1)的橄榄油和其它植物油替代膳食中的饱和脂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