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训练

合集下载

偏瘫功能训练范文

偏瘫功能训练范文

偏瘫功能训练范文偏瘫是一种运动障碍,通常由于中风、脑损伤、脑肿瘤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

偏瘫患者的一侧身体如上肢和下肢、面部等出现运动功能障碍。

因此,偏瘫功能训练对于患者康复非常重要。

1.功能锻炼:这是最基本的偏瘫功能训练方法之一、患者通过进行重复训练来促进动作恢复。

这可能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

这些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能力定制。

2.使用辅助器具:辅助器具可以帮助患者独立进行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

例如,使用拐杖、行走器或轮椅来提供支撑和稳定性。

这些辅助器具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和移动的能力。

3.平衡训练:由于偏瘫患者的一侧身体失去了平衡和协调能力,平衡训练对于恢复功能非常重要。

这可以通过坐姿、站立或行走时的平衡练习来实现。

平衡球、稳定板等工具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

4.引导性练习:引导性练习是通过手动操作或引导来帮助患者重建肌肉运动的能力。

这可能包括语言引导、手部引导或者身体姿势引导。

这种方法需要有经验的康复师来指导。

5.功能电刺激:功能电刺激是通过电刺激来促进患者受损肌肉的收缩。

电刺激可以通过贴片或电极的形式施加于皮肤表面,刺激肌肉收缩。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受损肌肉的功能。

6.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是通过模拟日常生活活动来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的独立性。

例如,通过练习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等活动,帮助患者提高手部协调能力和自理能力。

这些训练方法通常需要在康复机构或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患者和治疗师应紧密合作,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以实现最佳的康复效果。

除了上述的功能训练方法,心理支持也是偏瘫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在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时,需要得到家人和治疗师的支持和鼓励。

参加康复小组和与其他患者交流也是重要的心理支持方式。

综上所述,偏瘫功能训练涵盖了多种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受影响肌肉和身体部位的功能。

这些训练方法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并在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心理支持也是重要的。

偏瘫患者家庭训练方案

偏瘫患者家庭训练方案

偏瘫患者的家庭训练方案偏瘫患者的家庭训练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需求,包括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语言和认知训练等。

以下是一个相对全面和详细的偏瘫患者家庭训练方案。

一、肢体功能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每天进行各关节的活动,包括手指、手腕、肘关节、肩关节等,以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和防止僵硬。

肌力训练:针对偏瘫侧肢体进行肌力训练,如使用哑铃、弹力带等,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肢体稳定性。

平衡和协调训练:进行单脚站立、抛球、拍球等训练,以提高平衡能力和协调性。

步行训练: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进行室内或室外的步行训练,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

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穿脱衣物:选择宽松、简单的衣物,指导患者正确穿脱衣物,注意先穿患侧再穿健侧。

洗漱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洗脸、刷牙、洗手等日常洗漱活动,注意使用患侧肢体。

进食训练:选择易握持的餐具,指导患者用患侧手练习进食。

如厕训练: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坐便器,注意保持患侧肢体稳定。

床椅转移:指导患者进行安全、正确的床椅转移,注意保持患侧肢体稳定。

三、语言和认知训练发音练习: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发音练习,如“啊”、“哦”等,以改善发音不清的状况。

语言理解:进行简单的语言理解练习,如听指令、回答问题等,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注意力训练:进行数字排序、拼图等游戏,以提高患者的注意力。

记忆力训练:进行图像记忆、故事复述等练习,以提高患者的记忆力。

逻辑思维训练:进行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练习,以提高患者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是一个相对全面和详细的偏瘫患者家庭训练方案,具体实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需求进行调整。

同时,患者在家庭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家庭训练,以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偏瘫核心肌力训练方法

偏瘫核心肌力训练方法

偏瘫核心肌力训练方法
偏瘫核心肌力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卧式训练:卧式训练主要针对上肢的训练,包括患侧上肢的训练和肩胛骨周围肌肉的训练。

训练时,患者应采取患侧卧位,上肢要向前伸平,双上肢应各持适量的重物,这样有利于增加上肢及手的精细动作的能力。

对肩胛周围肌肉的训练可通过挤压练习和外旋练习。

2. 桥式训练:主要目的是加强核心肌肉的力量,患者应采取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双足踩踏于床面的姿势。

通过屈髋、屈膝,使整个臀部抬离床面,从而加强臀部、骨盆、大腿的肌肉力量。

3. 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加强偏瘫患者的核心肌力,其中包括平板支撑、仰卧起坐、瑜伽运动、游泳等。

在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前做热身运动,避免拉伤。

此外,患者在做任何形式的训练时,都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这些训练方法有助于提高偏瘫患者的核心肌力,改善生活质量。

如有需要,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

偏瘫患者坐着锻炼的方法

偏瘫患者坐着锻炼的方法

偏瘫患者坐着锻炼的方法偏瘫是指中风或其他脑血管病造成的一侧身体肌肉无力或完全不能动弹。

对于偏瘫患者来说,康复训练是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而坐着锻炼是一种适合偏瘫患者的康复方式,通过运动肌肉,帮助患者恢复肌力和协调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偏瘫患者坐着锻炼的方法。

1. 肌肉活动偏瘫患者坐着锻炼时,可以进行一些肌肉活动。

比如,可以通过抬腿和放下腿的动作来锻炼大腿和小腿肌肉;通过挥臂和摆动手指的动作来锻炼上肢肌肉。

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患者可以逐渐增加动作的幅度和频率,以提高锻炼效果。

2. 平衡训练坐着进行平衡训练是偏瘫患者康复的重要方面之一。

可以使用物理治疗师提供的平衡训练小工具,比如平衡板、稳定球等。

偏瘫患者可以通过在坐姿中保持平衡的动作来训练协调能力和肌肉控制能力。

这些训练有助于患者重建平衡感和避免跌倒。

3. 拳踢训练拳踢训练是一种适合偏瘫患者的坐姿运动。

患者可以通过用拳头和脚踢空气的方式来锻炼上肢和下肢的力量和协调能力。

在进行拳踢训练时,患者可以先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

这种坐着锻炼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

4. 肢体动作复制肢体动作复制是一种模仿动作的训练方法,适用于偏瘫患者坐着进行锻炼。

患者可以观察物理治疗师或其他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动作,然后尝试复制这些动作。

这种方法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提高患者对肢体的控制能力。

5. 冥想和呼吸练习除了肌肉锻炼,偏瘫患者还可以通过冥想和呼吸练习来促进康复。

坐姿冥想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

呼吸练习可以增加氧气供给,改善肌肉功能和运动控制。

这些练习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每天进行几分钟,对偏瘫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影响。

结语偏瘫患者坐着锻炼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法,有助于恢复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

通过肌肉活动、平衡训练、拳踢训练、肢体动作复制以及冥想和呼吸练习等方式,可以帮助偏瘫患者提高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在进行坐姿锻炼时,患者应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康复需求适当调整动作的强度和难度。

中风右侧偏瘫康复 训练计划

中风右侧偏瘫康复 训练计划

中风右侧偏瘫康复训练计划中风(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脑血流供应中断导致的脑组织损伤。

中风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瘫痪症状,其中右侧偏瘫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

为了帮助中风患者恢复功能,康复训练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康复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物理、运动和认知训练来促进患者康复。

对于中风右侧偏瘫的康复训练,下面将提供一份详细的训练计划,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功能。

1. 肌肉强化训练中风后,患者的右侧肌肉往往会出现松弛和萎缩的情况。

因此,肌肉强化训练是康复训练的重要环节。

患者可以通过逐渐增加负荷的体力活动来增强肌肉力量。

例如,可以进行手臂和腿部的肌肉练习,如抬举物体、蹲起等。

在进行肌肉强化训练时,应注意逐渐增加负荷,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使用。

2. 平衡和协调训练中风后,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往往会受到影响。

因此,平衡和协调训练对于康复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进行一些平衡练习,如单脚站立、走直线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协调练习,如手眼协调练习、手指灵活性训练等。

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降低跌倒的风险。

3. 功能恢复训练中风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各种日常生活功能障碍,如吞咽困难、言语障碍等。

因此,功能恢复训练是康复训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可以进行各种功能训练,如吞咽训练、言语训练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日常生活的功能。

4. 空间感知训练中风后,患者的空间感知能力往往会受到影响。

因此,空间感知训练对于康复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进行一些空间感知练习,如找出不同形状的物体、拼图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视觉训练,如注视移动的物体、追踪运动的物体等。

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空间感知能力,促进康复。

5. 心理支持和认知训练中风后,患者往往会出现情绪波动、认知障碍等问题。

因此,在康复训练中,心理支持和认知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偏瘫患者肌力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肌力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肌力训练方法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身体一侧的肌肉无力或完全瘫痪。

对于偏瘫患者来说,肌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肌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偏瘫患者肌力训练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偏瘫患者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是“循序渐进”,即从轻到重,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在进行肌力训练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身体状况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不能盲目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针对偏瘫患者的肌力训练,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比如利用弹力带进行拉伸训练,使用哑铃进行手部肌力训练,进行站立或坐姿下的下肢肌力训练等。

这些方法不需要太多的器械和场地,可以在家中或者康复中心进行。

此外,偏瘫患者肌力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避免因错误的训练姿势导致伤害。

同时,要注意训练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不能过度训练,以免造成肌肉疲劳和损伤。

最后,偏瘫患者在进行肌力训练时,一定要配合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进行指导和监督,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确保训练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偏瘫患者肌力训练对于恢复肌肉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专业的指导,可以帮助偏瘫患者逐步恢复肌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希望以上介绍的肌力训练方法对偏瘫患者有所帮助。

偏瘫康复训练计划

偏瘫康复训练计划

偏瘫康复训练计划偏瘫是指肢体一侧出现的瘫痪症状,常见于中风、脑梗塞等疾病。

对于偏瘫患者来说,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份偏瘫康复训练计划,希望能对康复训练有所帮助。

一、康复训练目标。

1. 恢复肢体功能,通过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受损肢体的力量、灵活性和协调性。

2.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患者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如洗漱、穿衣、进食等,提高其自理能力。

3. 预防并发症,通过训练,预防偏瘫患者出现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

二、康复训练内容。

1. 运动训练,包括 passively assisted exercise、active exercise、resistive exercise 等。

passively assisted exercise是通过物理治疗师或康复师的帮助,对患者进行passively exercise,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关节活动度;active exercise是让患者自己进行主动的肢体运动,如抬腿、握拳等;resistive exercise是通过对抗性训练,帮助患者增强肌肉力量。

2. 平衡训练,通过平衡训练,帮助患者提高站立和行走的稳定性,减少摔倒的风险。

3. 日常生活训练,训练患者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如洗漱、穿衣、进食等,提高其自理能力。

4. 感觉训练,通过感觉训练,帮助患者提高对受损肢体的感知能力,增强其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

5. 步态训练,对于需要恢复行走能力的患者,进行步态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的能力。

三、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1. 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包括病情严重程度、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

2. 渐进性,康复训练应该是渐进的,不能过于急躁,要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

3. 定期评估,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确保康复训练的效果。

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

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

中风偏瘫是指因中风引起的一侧身体肌肉无力或瘫痪的情况。

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肌肉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1.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中风偏瘫康复的核心。

通过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常见的运动训练包括肌肉活动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平衡训练等。

2. 步态训练:步态训练是针对中风偏瘫患者的行走功能进行训练。

通过特定的步态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步态模式、提高步行稳定性和减少摔倒的风险。

3. 功能训练:功能训练是针对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旨在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恢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功能,如洗澡、穿衣、吃饭等。

通过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4. 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肌肉,促进肌肉收缩和功能恢复的方法。

通过定期进行NMES训练,可以帮助中风偏瘫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5. 日常功能训练:在康复训练中,重要的是将训练效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患者需要进行各种日常功能的训练,例如使用受影响的手臂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练习书写、拿取物品等。

6. 心理支持和教育:康复过程中,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非常重要。

同时,向患者和其家属提供相关知识和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中风偏瘫的病情和康复过程,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和管理。

康复训练需要由专业的康复医师或康复团队进行评估和指导。

每个患者的康复计划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患者需要有耐心和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因为恢复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张力异常
不同时期,情况不同
肌张力一过性低下至正常 肌张力低下至增高再至正常 肌张力低下至增高后持续性痉挛状态 持续低张力状态
肌张力
——(1) ——(2) ——(3) ——(4) 病程
正常
I
II~III
IV~VI
肌痉挛的评定(改良Ashworth法)
0级:无肌张力增加 1级:轻微增加,表现为在抓握中被动屈或 伸至最后有小的阻力 1+级:轻度增加,表现为在抓握至一半ROM 以上有轻度阻力增加 2级:肌张力在大部分ROM中都有较大增加, 但肢体被动运动容易 3级:肌张力明显增加,被动运动困难 4级:受累部分肢体强直性屈曲或伸直
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由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脑组织受压所 致
出血破入脑实质为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称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临床上根据既往病史,颅高压症状、中枢性瘫痪表现、 病理反射阳性,结合影象学CT、MRI检查,可以对脑血管 意外作出明确诊断
联合反应
偏瘫病人受累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 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抗阻明显),其兴奋性 可波及患侧 引起患侧相应肌肉收缩 一般伴痉挛出现,痉挛越高,联合反应越强 早期出现 不可随意启动,可控制
共同运动
希望完成某项活动引起的一种组合活动 参与的肌肉和肌肉反应强度都是相同的 上肢屈肌共同运动、下肢伸肌共同运动 随意诱发(启动),不随意志改变(控制)
Brunnstrom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表
阶段 Ⅰ Ⅱ Ⅲ Ⅳ 评价标准 无随意运动(弛缓期) 联带运动初期阶段(痉挛期) 联带运动达到高峰 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手背到腰后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屈曲90度 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旋前、旋后 出现分离运动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外展90度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上举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屈曲90度,前臂旋前、旋后 正常
进食
洗澡 修饰 穿衣 大便
10分
5 5 10 10
小便
上厕所
10分
10
床椅转移15 行走 上下楼 15 10
Barthel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 强,依赖性越小。 评分结果: <20分:生活完全需要依赖;
20-40分:生活需要很大帮助;
40-60分:生活需要帮助;
>60分:生活基本自理。
脑血管痉挛引起短时间内脑供血障碍,在24h内症状得到缓解,
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由于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脑血管阻塞,称为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 从脑部血管以外部位脱落的栓子顺血流阻塞了脑部的血管,称为 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
自我牵拉肩关节
被动牵伸肘关节
牵伸国绳肌
牵伸伸屈膝肌群
自我牵拉伸屈膝肌群
牵伸髂腰肌
自我牵拉小腿三头肌
治疗方法
PT OT ST 理疗 临床方法 传统康复
各期康复治疗
软瘫期
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1~2级 指患者处于脑血管意外发病后早期(最早1 周内,平均2周左右),患者经临床抢救脱 离了危险,病情已趋稳定,神志清楚,生 命体征平稳,受累侧肌力和肌张力均低下, 有时出现轻度高张力


Brunnstrom偏瘫下肢功能评价表
阶段 Ⅰ 评价标准 无随意运动(弛缓期)

Ⅲ Ⅳ
联带运动初期阶段(痉挛期)
联带运动达到高峰 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坐位膝关节伸展 仰卧位髋关节外展 仰卧位膝关节伸展位髋关节屈曲 出现分离运动 坐位、膝伸展、足背屈 坐位髋关节内旋 立位踝关节背屈


正常
Barthel指数评定内容:
偏瘫功能恢复机理及康复在其中的作用
猴子拇指功能重建及偏瘫功能恢复可能与下面的因 素有关:




病灶部位血肿清除,周围水肿消退,一些病损的神经元 恢复; 病灶及其周围血循环改善,血管再通,侧枝循环建立; 脑“休克”(即损伤早期脑功能暂时处于抑制状态)解 除; 潜伏通路动用; 发芽学说; 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 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某些基因作用; 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节苷脂
偏瘫训练
概述
脑血管意外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 中国城乡发病率约为120~180/10万,年死亡 率约60~120/10万,致残率约86.5% 脑梗死的发病率占总发病率的70%,脑出血 占20%
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使得各种后遗症的 恢复率和10年存活率均有明显提高。
背景
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压力提高 营养摄入提高 运动减少 三高发生率提高 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提高 致残率很高
反射异常
损伤平面以下低位中枢反射亢进
脊髓反射——腱反射亢进 延髓反射——姿势反射亢进
已被抑制的一些原始反射释放
病理反射(+) 霍夫曼反射(Hoffmann`s) 巴彬斯基氏征(Babinski)
损伤平面以上的反射活动减弱或消失
大脑皮层及小脑平衡反射、调整反射减弱或消失
• 病理反射
• 肌萎缩 • 畸形
(+)
继发性 关节活动受限
(-)
原发性 肢体变形明显
• 脊髓反射弧
• 肌力变化 • 运动功能
完整
破坏
失去运动控制(质变) 失去收缩能力(量变) 肌张力过高引起的粗 肌张力过低,影响功能活动
大运动模式
常见的运动控制障碍
1、髋关节内收(剪刀叉样改变) 2、髋屈曲、髋关节伸直困难 3、膝关节反弓(股四头肌痉挛,关节稳定 性下降) 4、画圈步态 5、足下垂和内翻
急性脑血管病的分期评定
软瘫期:徒手肌力、B氏评定(FMA)、 ADL


痉挛期: Ashworth
Ⅲ B氏(FMA) ADL


Ⅵ 恢复期:徒手肌力、等速肌力、 B氏评定 (FMA)、ADL
偏瘫功能评定
功能恢复六阶段理论(见图)
中枢性瘫痪


痉运动出现
联带运动的完成
软瘫期治疗目标
改善呼吸、吞咽、进食以及提高身体感知能力 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达到床上翻 身、卧坐转移、坐位静态平衡。 保护关节 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 的活动范围 采用兴奋性促进手法提高瘫痪肌的张力和力量 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主动活 动 和自理 防止各种并发症和二次损伤的产生
偏瘫康复治疗原则
1、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技术 2、不断纠正异常运动模式 3、一对一 4、患者积极配合 5、早期康复 6、因人而异制定长、短期目标 7、不同时期,综合治疗
康复治疗基本方法
物理治疗 (PT) :以神经生理学、神经发 育为基础,利用各种促进、牵拉技术, 以改善CVA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 作业治疗 (OT) :设计有目的性的活动、 工艺、指导CVA患者恢复精细协调能力、 ADL、各种娱乐能力等
建立康复治疗程序
床上正确体位------床上运动------坐起训 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 练------步行训练 整个程序的指导思想是预防或抑制异常痉 挛模式,提高偏瘫恢复质量,最终让病人能 以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运动模式活动.
软瘫期的康复
维持床上正确体位 被动活动和按摩(注 意关节保护) 预防各种并发症 神经促进技术的使用 早期医疗体操 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 活动和肌力训练 体位转换和平衡训练 日常活动能力的训练: 健手带患手进行 理疗、针灸、高压氧、 体外反搏
禁忌症
运动功能评定
肌力评定:MMT 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ADL评定:Barthel指数 偏瘫功能评定:Brunstrom法
恢复一般规律
1、近端关节先于远端关节 2、躯干恢复先于肢体 3、下肢恢复优于上肢 4、躯干恢复顺序: 头颈-肩带-胸腰-骨盆-髋
绝大多数肌肉功能的恢复,发生在发病后 1~2月,3~6月仍可有一定的恢复,但一般不 超过2年。 70%~90%患者在患病后6月内可以行走 30%能恢复部分工作。 约 75% 患者有上肢功能障碍, 36% 患者发病 后 6 月时上肢无功能。一般在 4~6 周内手指 不能活动者将成为失用手。
正常运动模式
姿势调节的随意控制 泛化运动 关节活动的交互抑制 分离运动 肢体的关节活动可以按功能需 要随意进行屈、伸或旋转活动 运动发育规律 平衡调节反应
偏瘫对功能影响的特点
1、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 2、反射调节异常 3、肌张力异常 4、平衡功能异常 5、姿势、步态异常 6、精细、协调控制能力减退 7、其他:精神障碍、面瘫、吞咽障碍
Brunstrom6阶段特点
1、无随意活动(弛缓期) 2、肌张力增高,联带运动初期阶段(痉挛 期),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3、肌张力增高至顶点,联带运动达到高峰, 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 4、共同运动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5、肌张力逐渐正常,明显的分离、精细运动 6、精细、协调、控制运动,接近正常
CVA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 三偏征 颅高压症状 言语障碍、认知障碍 感觉障碍、吞咽障碍 平衡障碍、共济失调 大、小便失禁 体检:血压变化等
病理生理
锥体束功能破坏--随意运动功能丧失, 出现偏瘫 锥体外系功能破坏--肌张力异常、协调 运动能力失常 低位中枢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控制,低位中 枢兴奋性增加,已被抑制的一些原始反射 释放,原来正常的反射活动亢进,夸张出 现
平衡功能异常
大脑皮层平衡反射异常 视觉异常(视野偏盲) 本体感觉障碍 肌张力异常 身体两侧肌肉力量不均衡
中枢性偏瘫与外周性偏瘫的区别
中枢性偏瘫 • 部位 • 肌张力 • 腱反射 脑、脊髓 增高(痉挛性瘫痪) 亢进(阵挛) 外周性偏瘫 脊髓前角、周围神经 降低(松弛性瘫痪) 减弱或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