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衅滋事罪

合集下载

寻衅滋事罪四要件

寻衅滋事罪四要件

寻衅滋事罪四要件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

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有人认为:“寻衅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肆意挑衅,起哄捣乱,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这一概念将寻衅滋事罪局限在公共场所是不正确的。

目录概念特征基本性质1、寻衅滋事罪的客体特征2、寻衅滋事罪的客观特征3、寻衅滋事罪的主体特征4、寻衅滋事罪的主观特征构成要件1、客体要件2、客观要件3、主体要件4、主观要件认定本罪与非罪的区分1、本罪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2、本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3、本罪与抢劫罪的界限处罚几点思考概念特征寻衅滋事罪寻衅滋事都是凭借自己或者自己一方的人多势众、力气强壮、凶狠残暴来“征服”对方,欺辱他人,以显示自己的强悍和无所顾忌,这类犯罪一般都发生在公共场所,但发生在非公共场所的情况肯定也是存在的。

新刑法典将寻衅滋事罪的客观表现形式规定为四种:①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②追逐、拦劫、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③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④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首先,条文中所列举的第三种情形使用了“公私财物”这个字眼,那么进入居民私人住宅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无疑也应属于寻衅滋事罪。

例如村民某甲,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并纠集一帮“志同道合”者组成一帮,在乡里为非作歹,多次被公安机关拘留。

一日某甲又在农贸市场向某乙强要卖的西瓜,某乙不给,某甲遂窜到某乙家乱砸。

这是一起典型的寻衅滋事案件,却发生在非公共场所。

所以将寻衅滋事罪认定为必然发生在公共场所,显然是毫无根据的。

其次,条文中所列举的第四种情形明确强调“在公共场所”,那么由此似乎可以推知,对于其他三种情形来说,就既可以在公共场所,也可以在非公共场所,否则,在第四种情形中就没有特别强调的必要了。

寻衅滋事罪立案标准及司法解释

寻衅滋事罪立案标准及司法解释

寻衅滋事罪立案标准及司法解释寻衅滋事是指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之一,任何人对另一人施以言语、礼仪或者其他方式,使其危及肉体、生命安全或者损害其名誉、荣誉或者人格尊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寻衅滋事罪立案标准1、直接行为标准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六条,非法犯罪活动的当事人和其他直接参与犯罪活动的人,应当受到刑事责任。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第一百八十二条,凡书面、口头或其他方式发出的故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命令,或是直接实施寻衅滋事的行为,皆有犯罪嫌疑,应依法立案侦查。

2、间接行为标准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十八条之一,拥有充分资格履行职责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他有权机关发出的命令,若有违法之嫌,也有犯罪嫌疑,应予以立案侦查。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条,任何人采取书面、口头或其他方式发布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虚假信息,若有犯罪嫌疑,也应当立案侦查。

三、寻衅滋事罪司法解释1、肉体危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寻衅滋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言语、礼仪等其他方式,导致另一人受到肉体伤害的,属于肉体危害。

2、生命安全危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寻衅滋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如果行为者采取的言语、行为直接影响了受害人的生命安全,或者可能造成受害人的生命危险的,属于生命安全危害。

3、损害名誉、荣誉或者人格尊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寻衅滋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指以言语、行为,侵害受害人在社会上的名誉、荣誉或者人格尊严的行为,属于损害名誉、荣誉或者人格尊严。

四、结论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寻衅滋事罪的立案标准十分严格,犯罪嫌疑方面,有直接行为标准和间接行为标准,而对于受害人的损害也有具体的司法解释。

因此,司法机关在处理寻衅滋事罪案件时,应当加强审慎,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理案件。

寻衅滋事罪案例法律意义(3篇)

寻衅滋事罪案例法律意义(3篇)

第1篇一、引言寻衅滋事罪作为我国刑法中的一项罪名,旨在打击那些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寻衅滋事罪的案例,探讨该罪名的法律意义,以期为我国刑法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案例背景2019年5月,被告人王某因与他人发生争执,心生怨恨。

随后,王某纠集同乡李某、张某等人,在深夜时分,驾车至被害人赵某家中,强行闯入,对赵某及其家人进行辱骂、殴打,并损坏赵某家中的财物。

经鉴定,赵某的伤势为轻伤二级。

案发后,王某等人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寻衅滋事罪的法律意义1. 维护社会秩序寻衅滋事罪作为一种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其存在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对寻衅滋事罪的打击,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本案中,王某等人因个人恩怨,深夜闯入赵某家中,对赵某及其家人进行辱骂、殴打,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和谐。

公安机关对王某等人依法惩处,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寻衅滋事罪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

通过对寻衅滋事罪的打击,可以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本案中,王某等人对赵某及其家人进行辱骂、殴打,侵犯了赵某的人身权利。

同时,他们还损坏了赵某家中的财物,侵犯了赵某的财产权利。

公安机关依法对王某等人进行惩处,有力地保护了赵某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3. 预防犯罪寻衅滋事罪的设立,对潜在的犯罪分子起到了警示作用。

通过对寻衅滋事罪的打击,可以预防犯罪,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在本案中,王某等人因寻衅滋事罪被依法惩处,这对其他潜在的犯罪分子起到了震慑作用。

他们意识到,任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这种震慑作用有助于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4. 促进法律完善通过对寻衅滋事罪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刑法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法律完善提供参考。

在本案中,王某等人因寻衅滋事罪被依法惩处,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刑法在寻衅滋事罪认定标准、刑罚力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法律寻衅滋事的案例(3篇)

法律寻衅滋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李某,男,32岁,某市居民。

因与邻居张某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双方矛盾日益激化。

李某为泄私愤,于2020年6月10日持械寻衅滋事,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案件发生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二、案件经过1. 事件起因李某与张某系邻居,两家关系一直紧张。

2020年6月,张某因修建房屋占用李某的公共通道,双方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情绪激动,用言语侮辱张某,导致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2. 事件经过2020年6月10日,李某在饮酒后,持械寻衅滋事。

当日18时许,李某携带一把菜刀、一根木棍来到张某家门前,大声辱骂张某。

张某不堪其辱,欲与李某理论,但李某不予理会,反而挥舞菜刀、木棍向张某扑来。

张某躲避不及,被李某击中头部,造成头部外伤。

张某大声呼救,周围邻居闻声赶来。

李某见状,扔掉手中的菜刀、木棍,逃离现场。

张某随即报警,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将李某抓获。

三、案件处理1. 侦查阶段案件发生后,公安机关迅速展开侦查。

经调查,李某对持械寻衅滋事的事实供认不讳。

同时,公安机关调取了现场监控录像、证人证言等证据,证实了李某的犯罪事实。

2. 审判阶段李某被移送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检察机关认为,李某的行为已构成寻衅滋事罪,依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经审理,法院认为李某的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情节恶劣,依法应从重处罚。

2020年8月,法院依法对李某作出一审判决:李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四、案件评析1. 寻衅滋事罪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规定,寻衅滋事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李某的行为符合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

2. 案件特点(1)情节恶劣:李某在饮酒后,持械寻衅滋事,对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

(2)后果严重:李某的行为导致张某头部受伤,给张某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3)社会影响恶劣:李某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严重损害了社会风气。

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

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

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在我国刑法体系中,寻衅滋事罪和故意伤害罪都属于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犯罪行为,但在性质、构成要件以及刑事责任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一、性质区别寻衅滋事罪是指当事人以言语、行为或其他方式挑衅、激怒他人,致使他人情绪不稳定,因而引发斗殴或者其他一般性冲突,给予他人轻微伤害或者损害财物的犯罪行为。

而故意伤害罪是指当事人蓄意实施暴力行为,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犯罪行为。

二、构成要件区别1. 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1)主观要件:当事人以挑衅、激怒他人为目的,故意寻衅滋事;(2)客观要件:他人受到辱骂、威胁、骚扰等言语、行为或其他方式的刺激,情绪不稳定,导致一般性冲突或斗殴,并给他人造成轻微伤害或者财物损失。

2.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1)主观要件:当事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却故意实施暴力行为;(2)客观要件:他人受到当事人暴力行为的直接冲击,导致身体伤害。

三、刑事责任区别1. 寻衅滋事罪的刑事责任:犯罪分子犯有寻衅滋事罪,情节较轻的,处以拘役、管制或者罚金;情节较重的,处以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犯罪分子犯有故意伤害罪,情节较轻的,处以拘役、管制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重的,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寻衅滋事罪和故意伤害罪的区别,以下列举了两个案例:案例1:小明在酒吧中对小红进行恶语相向,小红情绪激动后与小明发生争执并发生肢体冲突,造成轻微伤害。

根据以上情况,小明的行为属于寻衅滋事罪。

因为他以言语挑衅、激怒小红,导致双方发生冲突,并给对方造成轻微伤害。

小明可能会受到相应的刑事责任。

案例2:李某因与王某发生矛盾,明知王某身体较弱,却故意对其进行殴打,导致王某受伤住院治疗。

根据以上情况,李某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罪。

他明知自己的暴力行为会对王某造成身体伤害,但仍然蓄意实施。

李某的犯罪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

寻衅滋事罪法律规定(3篇)

寻衅滋事罪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概述寻衅滋事罪是指故意扰乱公共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了寻衅滋事罪,并对该罪行的构成要件、量刑标准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本文将围绕寻衅滋事罪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1. 主体要件寻衅滋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十六周岁以上)的任何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2. 客体要件寻衅滋事罪的客体是公共秩序,即故意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侵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

3. 主观要件寻衅滋事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扰乱公共秩序,仍然故意为之。

4. 客观要件寻衅滋事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2)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三、寻衅滋事罪的认定1. 情节恶劣的认定(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包括:多次随意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以上后果;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以上后果的;在公共场所随意殴打他人,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2)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包括:多次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以上后果;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以上后果的;在公共场所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包括:多次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造成公私财物损失较大的;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造成公私财物损失较大的。

(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包括: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且造成严重后果的。

2. 严重后果的认定(1)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包括:导致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造成公共场所设施损坏、停业等严重后果的;导致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造成他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

寻衅滋事罪赔偿标准

寻衅滋事罪赔偿标准

寻衅滋事罪赔偿标准寻衅滋事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指的是故意挑衅、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对于犯有寻衅滋事罪的行为,除了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还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那么,关于寻衅滋事罪的民事赔偿标准是如何规定的呢?首先,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寻衅滋事行为属于侵权行为的范畴。

对于因寻衅滋事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具体来说,民事赔偿标准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于因寻衅滋事行为导致他人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据损失的具体情况进行赔偿。

这包括被毁坏或者损坏的财物价值、修复费用、使用权益损失等。

赔偿标准应当综合考虑损失的实际价值、市场价值以及修复所需的费用等因素,合理确定赔偿数额。

其二,对于因寻衅滋事行为导致他人人身伤害的,应当依据伤害的程度进行赔偿。

这包括医疗费、住院费、误工费、护理费等。

赔偿标准应当根据受害人的实际伤情和治疗费用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其三,对于因寻衅滋事行为导致他人精神损害的,应当依据精神损害的程度进行赔偿。

这包括精神损害赔偿金、心理治疗费用等。

赔偿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受害人的精神痛苦程度、治疗费用等因素,合理确定赔偿数额。

其四,对于因寻衅滋事行为导致他人其他损害的,应当依据具体情况进行赔偿。

这包括因寻衅滋事行为导致的其他损失,如名誉损害、信誉损害等。

赔偿标准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合理确定赔偿数额。

总之,对于犯有寻衅滋事罪的行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赔偿标准应当根据受害人的实际损失情况进行合理确定,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对于寻衅滋事行为,社会应当加强监管,维护公共秩序,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寻衅滋事罪怎么解决

寻衅滋事罪怎么解决

一、寻衅滋事罪怎么解决寻衅滋事罪的解决方式:1.构成寻衅滋事罪的,一般对行为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如果行为人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寻衅滋事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根据法律规定,寻衅滋事罪具体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法律快车提醒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二、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2.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3.侵害的客体即社会公共秩序;4.客观方面即无事生非,起哄捣乱,无理取闹,殴打伤害无辜,肆意挑衅,横行霸道,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

三、寻衅滋事罪立案后能撤吗这个要看情况,如果有符合撤销案件条件的才可撤销案件,否则只有情节轻,或免除处罚情况下才可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衅滋事罪
是指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 哄闹事、随意殴打、辱骂他人、肆 意挑衅的行为。
(一)特征 1、主观动机是追求精神刺激,填补内心空虚,争 强好胜,施威逞强,向整个社会挑战。
2、客观行为:
(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 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 二人以上共同随意殴、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 (3)强拿硬要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 严重的 • 伴随有暴力、威胁手段的强拿硬要行为的认定 • 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界限 (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 重混乱的。
(二)认定 1、本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
故意致人重伤以上,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 处。
2、本罪与抢劫罪的界限。 (1)在客体方面;(2)在主观方面;(3)在客观 方面——时间、地点、手段;(4)在和被害人的关 系上;(5)在财物数额上; 3、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 4、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界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